《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

《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

一、《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孙潇[1](2021)在《《金瓶梅词话》诗词曲赋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梅东伟[2](2020)在《“物至而人化物”:论《金瓶梅》人物塑造的“物化”倾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研究一直是"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人物形象与塑造艺术的剖析便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现代以降,郑振铎、赵景深等对此均有所关注;近年来,《金瓶梅》人物研究依然"热度"不减,相关论着也不断涌现,①并形成了广泛的学术讨论,②研究涉及人物原型考证、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然而在此"繁华"背后,也透露着《金瓶梅》人物研究的"窘境",即大多数研究仍着重于人物性情、命运的考察,而缺乏对人物所蕴含的时代文化精神的发掘,这在根本上限制了人物研究的深度。

张欣[3](2020)在《《金瓶梅词话》宗教活动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瓶梅词话》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描写了诸多的文化内容,宗教活动是其中之一。《金瓶梅词话》描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佛教活动与道教活动。佛教活动主要有宣卷、经忏法事、进香及布施等,道教活动主要有斋醮类活动、方术类活动、道教医药类活动等。《金瓶梅词话》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宗教人士包括了三教九流,他们积极参与了市民生活。宗教活动书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及环境之中,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状况。《金瓶梅词话》描写了详细繁多的宗教活动,这与晚明时期宗教世俗化的状况息息相关。同时《金瓶梅词话》在描写宗教活动时,描写出市民混杂的儒释道思想,市民在举办活动时也是佛道相杂,这些体现了晚明时三教合一的历史现实。其次,作为一部写实的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描写的宗教活动如宣卷等,历史中记载甚少,《金瓶梅词话》记录了完整的宝卷内容,可补历史记载之不足,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宗教是民俗宗教,宗教活动书写具有民俗学的价值,反映了晚明宗教活动的具体内容。宗教活动中市民及僧人道士等人的表现,体现了晚明好货好色的社会思潮,具有社会价值。最后,《金瓶梅词话》的宗教活动书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一直贯彻在小说中的色空观念通过宗教活动能够更好地表达;宗教活动书写也强化了小说中的教化观念。宗教活动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首先,宗教活动书写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宗教活动时必然会涉及活动中的人物,《金瓶梅词话》中的佛道人士在宗教活动中或贪财或好色,市民在宗教活动中不忌性爱,这些都消解了宗教活动的神圣性;世俗生活中的潘金莲或风流或丑恶,算命时却表现了自己对未来的绝望,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其次,宗教活动书写能够推进情节,择日、宣卷等都能将情节推进到金莲死亡、官哥儿死亡及孝哥出家的结局。再次,宗教活动描写使《金瓶梅词话》的结构更严谨。经忏法事的描写从武大郎始,经由《金刚科》、官哥儿、李瓶儿,至西门庆终,经忏法事的举办由简单到繁盛再到简单,展现了西门庆家族从发迹到繁盛到衰落的过程。再次,最后反讽的修辞方法在宗教活动书写中的运用,看到作者对宗教世俗化的嘲讽态度。最后,宗教活动书写具有重要的叙事意义。宗教活动书写拓展了《金瓶梅词话》的叙事空间,世情小说通常集中在家庭空间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空间,宗教活动内容的加入给小说加入了神秘的幽冥空间以及神圣的信仰空间。宗教活动书写体现了高超的叙事手法。零度叙事的使用表现出作者冷眼旁观的写作态度;宣卷及相面等宗教活动的描写体现了预叙的功能;同时宗教活动写出了人物之间的差异,不同人物写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宗教活动书写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密度,作者通过对宗教活动或详或略的描写体现了对叙事时间的把握从而控制叙事节奏。宗教活动书写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意味,作者通过对宗教中人表里不一的行为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具有反讽的作用。

李闪闪[4](2019)在《道光朝小说禁毁研究》文中指出小说禁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禁毁原因也是历代不一。道光朝小说禁毁作为小说禁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清朝小说禁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以道光朝小说禁毁为研究对象,结合整个清朝的小说禁毁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小说禁毁的原因及其变化,力求对道光朝小说禁毁现象作出客观评价。本文重点研究道光朝小说禁毁现象,分为五章。第一章将清朝小说禁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小说禁毁的特征。第二章主要对禁毁小说进行数量统计、题材分类,并从教“匪”困扰、程朱理学的重兴、端风俗维风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禁毁原因。第三章概述道光朝小说禁毁的整体情况,主要从禁毁参与人、地域性禁毁、裕谦治理江苏风俗来探讨道光朝禁毁特点。第四章以禁毁小说文本为重点,对禁毁小说的主题、写作特色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所体现的文学观念。第五章主要探析小说禁毁对小说创作和小说传播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以上章节的分析研究,力图阐述小说禁毁的真相,引导读者正确看待小说禁毁现象,给予禁毁小说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

史瑜玮[5](2019)在《20世纪《通报》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学期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汉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在很多时候成为汉学家交流和发声的平台。汉学期刊在传教士来华后便不断涌现,至19世纪,已经有许多汉学期刊创办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如着名汉学期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spository,1832-1851)、《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华支会会报》(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58-1907)和《凤凰杂志》(The Phoenix,1870-1873)等,见证了一代代汉学家们的心血与努力。19世纪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仍是以翻译为主,许多汉学家翻译的中国小说都刊登在了这些期刊上,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别样魅力。作为一份创办于19世纪末期且一直发行至今的汉学期刊,《通报》(T’oung pao)上也有许多古典小说研究文章。与很多其他汉学期刊不同,《通报》几乎不刊载古典小说的翻译,只刊登汉学家对古典小说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代表了当时汉学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通报》选刊严格,主编也都是汉学界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能够被选上的文章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关注《通报》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不仅可以增加古典小说西传的资料,而且也可以增进学界对汉学家的认识。同时,循着《通报》中古典小说的研究轨迹,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轨迹也昭然若揭。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将从“学术论文”栏目、汉学家和古典小说三个方面介绍《通报》的古典小说研究概况,从中总结出古典小说研究在20世纪《通报》的发展轨迹,它的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为节点,分别体现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究特点。第二章将重点关注80年代前的古典小说研究,这一时期数量最多的是古典小说成书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又可细分为作者、版本和文本关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通报》传统的古典小说成书研究数量骤减,新的研究方法开始大量出现,集中表现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将集中分析新的研究视野下的古典小说研究。目前学界对《通报》所载的古典小说研究关注较少,其中大多数是文章翻译,还未有对《通报》古典小说研究的专题分析。本文的研究能够补充学界对西方古典小说研究的认识,填充汉学史上的部分空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吴夏天[6](2018)在《《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是中国与泰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之作,两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入的地认识《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中人物形象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思想内涵的异同,还有利于我们总结不同国家,相似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其文学发展规律,从而揭示出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金瓶梅词话》是明代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描写了西门庆的罪恶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盛衰史。小说成功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人物形象。《昆昌昆平唱本》是泰国曼谷王朝的白话长篇诗体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以婚姻悲剧为中心,展现出泰国封建社会时期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成功塑造了昆昌、昆平、席马拉、婉通、巧季丽亚等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本文以《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章,对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探讨;第三章,从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男性形象主要包括荒淫残暴的恶霸西门庆与昆平,懦弱无能的小人物武大郎与昆昌,心地纯善的修行者吴神仙与松潘空,道德败坏的和尚胡僧与田夸等。女性形象主要包括恪守礼教的妻子形象吴月娘与席马拉,命运多舛的淫妇形象潘金莲与婉通,勇敢追求爱情的小妾形象孟玉楼与巧季丽亚,忠心耿耿的婢女形象迎春与愢彤等;第四章,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对善恶有报这一佛教思想的认同三个方面入手,阐释两部作品人物形象所承载的社会内涵。第五章,论述两部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金瓶梅词话》和《昆昌昆平唱本》创作时间相近,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虽不相同,但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有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目前学界还没有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成果,本文将为引玉之砖,希望通过《金瓶梅词话》和《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为中泰两国的文学的比较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娄啸宇[7](2018)在《《金瓶梅》中的僧道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瓶梅》里的僧道人物形象穿插于全书,在这部鸿篇巨着里,作者有意识地将佛道两教人物作为全书的架构,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处用道士预言出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尾又用僧人来做全书情节的收束,整本书在思想上有超越现实生活的哲学底蕴。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僧道形象,他们与世俗里的人物进行着各种来往,里面既有仙风道骨超越世俗性的存在,又有大量的普通僧道,以及数量不少的恶俗僧道,更多地展示出佛道世俗化的一面。文章分为《金瓶梅》中的僧道人物形象、描写僧道的主要手法以及僧道的叙事功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金瓶梅》中出现的所有僧道人物进行归类,归入僧人与道士两大类,再根据一些特征又细分出几小类。第二部分运用古代小说评点文法术语,研究《金瓶梅》在描写这些僧道形象所用的主要手法。第三部分探讨僧道在书中的叙事功能,包括世俗化生活的展示、烘托情节氛围、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情节的转折与收束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浦晗[8](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研究说明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赵嘉鸿[9](2015)在《叙事学视域中的《金瓶梅》》文中研究说明《金瓶梅》因较多的性描写而在阅读史中充满争议。然而,从它诞生之时起,为它辩护的声音从未停息。随着意识形态氛围的变化和小说观念的更新,《金瓶梅》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越来越被研究者们关注。《金瓶梅》不仅对叙事传统有着显而易见的继承,而且以非凡的胆识和笔力别开新境,成为中国小说史的重大转折,这样的见解,目前在小说学界已然取得较大的共识。本文则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从叙事机制及其与文本主题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究《金瓶梅》的叙事特征和独创性价值,这种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民族化的小说叙事实践对一般叙事理论可能有的启示和丰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从叙事学角度研究《金瓶梅》的意义作简要说明,对当前《金瓶梅》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同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问题。第一章在对“叙事声音”作必要的界说之后,重点分析了《金瓶梅》叙事声音的“作者声音”层面。论文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尽管隐然不见,但他的“声音”仍然可以在读者声音中被辨析,因为文本意味着交流。其次,《金瓶梅》的作者置身晚明,不可能对心学及其流变毫无所知,文本的心学化特征正是其对社会思潮的独特回应。其三,由于章法谋划,不可能出自隐含作者或者叙述者,因此《金瓶梅》章法的反讽用心,也即是“作者声音”的表现。第二章,首先对叙事视角理论进行论析,然后以此为据分析《金瓶梅》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及其成因,提出作为两种基本叙事样态之一的“呈现”,在《金瓶梅》中比之传统有了更显着的“生长”。其次,指出《金瓶梅》具有自觉的视觉化意识和文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金瓶梅》叙事视角的类型及功能。论文认为,相比之前的章回小说,《金瓶梅》的视角运用更加自如而多样,尤其人物视角的充分运用对叙事效果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论文的第三章,首先对空间理论和叙事学中的空间批评进行阐释,然后集中论述了《金瓶梅》的空间性及其主要的叙事空间。论文指出,《金瓶梅》开创了运用各种空间、各种建筑,大范围、多角度、整体性描绘现实的小说技巧,空间化叙事是《金瓶梅》叙事机制的突出特征。

陈毓飞[10](2014)在《身体、知识、叙事—《金瓶梅词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作为当时社会生活与思潮变化发展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金瓶梅词话》以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对时代中正在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巨变,作出了罕见的“深描”。本文努力的方向,是尝试将这部小说文本中的身体呈现与晚明《五车拔锦》、《三台万用正宗》等民间日用类书及其背后更为广阔的晚明商业出版业之间建立联系。此类书籍的诸多门类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身体的知识,与“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金瓶梅词话》存在深层关联:首先,二者因分享了共同的传统知识母体而存在共生与同构关系;其次,在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以知识的面目出现的身体信息在小说中以叙事形式出现,并发挥不同的叙事作用,参与小说的身体建构;再次,小说家以叙事的方式提出了身体、欲望、人的身份与局限的问题,并拓展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表现的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因本文需从身体维度入手,一方面解读小说情节,另一方面发掘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的身体材料,因此身体理论将成为本文最重要的理论资源。西方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围绕身体进行的思考都成为必不可少的“他者”,经由它们,为从身体角度对作为中国传统小说文本的《金瓶梅词话》进行解读、在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重新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资源,打开了思路。二是注意自觉运用身体视角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三是尝试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绪论介绍金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金瓶梅词话》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论题背后的理论与材料支持。主体共三章。第一章《晚明商业出版与<金瓶梅词话)》为总起。第一节尝试分析这部小说的题材转向发生的原因,即这种转向可视为小说叙事对私人生活领域—身体的入侵,就文学与明代中晚期社会发展状态而论,小说表现领域的转变与小说由口头流传、世代累积而成转到书面表达、作家个人创作有关,背后是小说创作与接受都由公共转为私人隐秘领域这一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变化得以形成的过程中发达的印刷出版业的因素不可忽视。第二节尝试借用福柯的“知识型”概念来解释属于晚明中下层百姓知识来源的通俗日用类书和被称为“众书之书”的《金瓶梅词话》的关系,指出这部小说与晚明民间日用类书分享共同的、晚明中西交流发生之前的传统知识系统,对于身体的叙事表现与利用与当时关于身体的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同时背后还隐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与人的欲望的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二章《身体经济、作为知识的性与家庭危机》分三节。第一节《(金瓶梅词话>中的身体交换与金钱逻辑》通过探讨晚明日用类书中风月场知识体现的金钱逻辑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既塑形了小说中关于妓院关系的描写,更将这一特定空间的身体交换与金钱逻辑渗透入了家庭关系,揭开金钱力量对原有社会等级和家庭生活的冲击。第二节《从晚明生育知识看(金瓶梅词话)的求子之战》借助晚明日用类书和其他医学材料中的生育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小说中围绕生育问题展开的情节和叙事设计,认为小说中提出了对求子手段正当性的质疑。第三节《小说中身体与药之隐喻关系》围绕小说中西门庆获得胡僧赠药的情节展开,指出“药”这一元素在小说中对于叙事具有结构性的作用,并且体现了小说中国家、人物以病体形象出现的隐喻。第三章《(金瓶梅词话)中的疾病叙事》考察小说中人物的疾病死亡问题与晚明医书和民间日用类书中的正规医学和民间医疗知识的关系,以及小说在描摹身体这一维度时进行的叙事开拓。第一节《李瓶儿的病症及其医学阐释》是将小说中对李瓶儿所得怪病的阐释放在明代医学材料背景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两种不相容的医学理念和阐释话语,而这在作者笔下发挥了特定叙事作用。第二节《病体的文学呈现及其医学合理化》认为李瓶儿与西门庆由病入死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充足的明代医学知识,而且可能借用了明代医学案例的叙事模式,并运用人类学观念来看待二人流失型的死亡。第三节《惊风症与官哥之死的人为性》分析官哥因惊风症夭折这一事件中致病与诊疗中的人为性,鬼魅叙事与晚明日用类书中法病门的同构关系,《金瓶梅词话》描写婴儿死亡对于小说叙述的开拓。第四节《小说的疾病死亡设计和叙事学意义》考察小说家设定人物结局的方式,与之前的三大奇书相比,《金瓶梅词话》的特点一是制造死亡日常氛围,二是拥有理性叙事和鬼魅叙事或神秘性叙事两个层面,三是既遵循正统道德的要求对某些人物设计惩罚性结局,又试图开辟摆脱正统思想控制的可能途径。本文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身体语言的爆炸是当时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小说对身体的表现使小说叙事的边界发生了改变。

二、《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3)《金瓶梅词话》宗教活动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金瓶梅》宗教与文学研究述要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宗教活动概况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中的佛教活动概况
        一、宣卷活动
        二、经忏法事
        三、盂兰盆会、进香等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中的道教活动概况
        一、斋醮
        二、方术类
        三、巫医治病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宗教活动书写的社会文化价值
    第一节 宗教活动书写的宗教背景
        一、宗教活动所展现的晚明宗教世俗化倾向
        二、宗教活动中反映的三教合一思想
    第二节 宗教活动书写的历史社会价值
        一、文献价值
        二、民俗价值
        三、社会价值
    第三节 宗教活动书写的思想价值
        一、色空观念的表达
        二、教化意识的凸显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宗教活动书写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
        一、刻画宗教人物形象
        二、展示人物性格
    第二节 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节 宗教活动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一、整体:以家族兴衰建构全文
        二、宣卷:连接家庭生活
        三、方术: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四、僧道法事:西门家荣辱兴衰的见证
    第四节 宗教活动书写的叙事意义
        一、拓展了叙事空间
        二、丰富了叙事手法
        三、增加了叙事密度
        四、增强了反讽意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道光朝小说禁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小说禁毁的分期
    第一节 顺治——康熙中期的小说禁毁
    第二节 康熙中期——乾隆时期的小说禁毁
    第三节 嘉庆——咸丰时期的小说禁毁
    第四节 同治——宣统时期小说禁毁
第二章 道光朝小说禁毁作品的题材类型及其禁毁原因
    第一节 道光朝小说禁毁作品统计和内容分类
    第二节 道光朝小说禁毁的原因
        一、教、“匪”的困扰
        二、程朱理学的重兴
        三、端风俗、维风化
第三章 道光朝的小说禁毁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小说禁毁的参与人士
    第二节 地域性禁毁
    第三节 从裕谦治理江苏风俗看小说禁毁现象
        一、裕谦生平
        二、裕谦治理江苏风俗的举措以及小说禁毁
第四章 道光朝禁毁小说文本研究
    第一节 禁毁小说的主题研究
        一、表现人生理想,控诉社会现实
        二、追求情感自由,反对封建压迫
        三、迎合大众审美,沉迷性爱描写
    第二节 禁毁小说的写作特色
        一、情节老套
        二、语言市井气
        三、人物单一化
    第三节 禁毁小说所体现的文学观念
第五章 小说禁毁的影响
    第一节 小说禁毁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小说创作题材
        二、小说创作思想
    第二节 小说禁毁对小说传播的影响
        一、抄书现象
        二、禁毁的反向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禁毁小说书目一览表
附录二 未收录禁令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20世纪《通报》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概况
第一章 《通报》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概况
    第一节 古典小说研究在“学术论文”栏目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通报》中的古典小说研究者
    第三节 《通报》中的古典小说
第二章 《通报》的古典小说成书研究
    第一节 对古典小说作者的确认
        一 《金瓶梅》的作者
        二 《豆棚闲话》的作者
    第二节 对重要小说版本的考证
        一 《水浒传》的版本
        二 《今古奇观》的版本
    第三节 对文本关系的梳理
        一 《型世言》与“二拍”
        二 《清平山堂话本》与《古今小说》
第三章 语言学和社会学视角的古典小说研究
    第一节 对小说关键词句的阐释
    第二节 对古典小说性议题的关注
    第三节 对宗教民俗内容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创作背景
    2.1 《金瓶梅词话》创作背景
    2.2 《昆昌昆平唱本》创作背景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分类与解析
    3.1 男性形象
        3.1.1 荒淫残暴的恶霸
        3.1.2 懦弱无能的小人物
        3.1.3 心地纯善的修行者
        3.1.4 道德败坏的和尚
    3.2 女性形象
        3.2.1 恪守礼教的妻子
        3.2.2 命途多舛的淫妇
        3.2.3 勇敢追爱的小妾
        3.2.4 忠心耿耿的婢女
第四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内涵
    4.1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1.1 权力欲望
        4.1.2 金钱至上
    4.2 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
        4.2.1 男权意识
        4.2.2 妻妾争宠
    4.3 对善恶有报的认同
        4.3.1 善有善报
        4.3.2 恶有恶报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5.1 肖像描写
    5.2 动作描写
    5.3 心理描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昆昌昆平唱本》故事情节介绍
附录B 《昆昌昆平唱本》主要人物关系图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金瓶梅》中的僧道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金瓶梅》中的僧道形象
    1.1 僧人形象
        1.1.1 普通僧人
        1.1.2 超凡出圣
        1.1.3 变形胡僧
        1.1.4 好色僧人
        1.1.5 两类尼僧
    1.2 道士形象
        1.2.1 结交豪绅
        1.2.2 仙风道骨
        1.2.3 朝廷重臣
        1.2.4 为非作歹
第2章 《金瓶梅》描写僧道形象的主要手法
    2.1 弄引法
    2.2 衬染法
    2.3 犯而不犯法
    2.4 自注法
第3章 《金瓶梅》中僧道的叙事功能
    3.1 佛道两教世俗化生活的展示
    3.2 烘托情节氛围
    3.3 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
    3.4 情节的转折与收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9)叙事学视域中的《金瓶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金瓶梅》的作者声音
    第一节 叙述声音及其意义
    第二节 弦外之音:立意的严肃性
    第三节 “淫欲世界中的圣贤学问”:《金瓶梅》与心学
    第四节 章法之思:反讽的用心
第二章 《金瓶梅》的叙事视角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诸种理论
    第二节 《金瓶梅》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暗中棒喝,明明示人,又此书之本意也”——《金瓶梅》的作者视角
    第四节 “文笔之无微不出”与“此书妙处,只是一冷”——《金瓶梅》的叙述者视角
    第五节 “其书凡有描写,莫不各尽人情”——《金瓶梅》的人物视角
第三章 《金瓶梅》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空间理论和叙事学中的空间批评
    第二节 《金瓶梅》的空间性及主要的叙事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身体、知识、叙事—《金瓶梅词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明商业出版与《金瓶梅词话》
    第一节 晚明商业出版、阅读与写作私人化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与知识型
第二章 身体经济、作为知识的性与家庭危机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中的身体交换与金钱逻辑
    第二节 从晚明生育知识看《金瓶梅词话》的求子之战
    第三节 小说中身体与药之隐喻关系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疾病叙事
    第一节 李瓶儿的病症及其医学阐释
    第二节 病体的文学呈现及其医学合理化
    第三节 惊风症与官哥之死的人为性
    第四节 小说的疾病死亡设计和叙事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瓶梅词话》诗词曲赋功能研究[D]. 孙潇. 青岛大学, 2021
  • [2]“物至而人化物”:论《金瓶梅》人物塑造的“物化”倾向[J]. 梅东伟. 人文, 2020(02)
  • [3]《金瓶梅词话》宗教活动书写研究[D]. 张欣.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4]道光朝小说禁毁研究[D]. 李闪闪. 暨南大学, 2019(02)
  • [5]20世纪《通报》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D]. 史瑜玮.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D]. 吴夏天. 延边大学, 2018(07)
  • [7]《金瓶梅》中的僧道形象研究[D]. 娄啸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9]叙事学视域中的《金瓶梅》[D]. 赵嘉鸿. 云南大学, 2015(09)
  • [10]身体、知识、叙事—《金瓶梅词话》研究[D]. 陈毓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