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隔墙嵌岩技术初探

地下隔墙嵌岩技术初探

一、地下连续墙嵌岩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程晔,罗灯,陈旭浩,过超[1](2021)在《嵌入软岩的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重力式锚碇基础设计不考虑围护结构对基础承载力的贡献,而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由于自身的结构特性,会在锚碇基础的承载时发挥一定作用。针对虎门二桥东锚碇基础,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施加缆力前后锚碇基础的承载特性,并对地下连续墙在锚碇基础中荷载分担比和锚碇最大水平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缆力的施加导致锚碇基础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均迅速增大并重新分布,地下连续墙始终承担了一定比例的荷载;施加缆力后,锚碇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的内力的峰值点或拐点均位于强风化软岩层与中风化软岩层分界面处,地下连续墙嵌入中风化软岩层的部分发挥了较大承载作用;地下连续墙的墙厚对地下连续墙在锚碇基础中的内力比影响最大;岩层弹性模量和地下连续墙的嵌岩深度对锚碇最大水平位移控制作用影响大。

蔡桦,明杰[2](2021)在《砂土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端部位移影响的光弹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实际基坑工程中,作为衡量开挖过程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支护结构端部的位移随开挖深度和超载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为探索这种规律,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模拟真实砂土基坑开挖的光弹试验,设定模型相似比为1∶50,施加由0 kPa至2.0 kPa的不同超载,针对嵌岩连续墙,设置30 mm、80 mm和150 mm的开挖深度,针对非嵌岩连续墙,设置50 mm和100 mm的开挖深度。结果表明:在较小的开挖深度下超载对墙端位移影响不大,随开挖深度增加,位移变化明显。在开挖过程中,嵌岩可有效减小墙端位移,非嵌岩连续墙底部产生了一定的位移。该结果还验证了地下连续墙的极限使用情况应由位移控制而非超载控制。

江竹[3](2020)在《长江漫滩区深基坑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主要城市交通压力日增,包括南京在内的一二线城市纷纷建造地铁来缓解交通拥堵;随着地铁施工发展,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研究成为热点。南京市河西版块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漫滩区,地层工程性质差,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成槽稳定、地层变形及超长超重钢筋笼吊装等风险较大;有必要对长江漫滩区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分析在该地质条件下如何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本文依托南京地铁七号线某车站站项目,通过调查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控量测对长江漫滩区地铁车站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介绍南京河西地区工程地质特性,分析长江漫滩区建造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重难点,分析河西地区上部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体加固必要性并对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软弱地层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及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可显着改善软土工程性质。(2)基于长江漫滩区地质条件,开展成槽设备选型、护壁泥浆配比设计、导墙形式选择等工作,选择“”型导墙、配备重型抓斗的XG700E液压成槽机;通过采取各种成槽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保证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槽稳定及槽壁垂直度。通过数值模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预测地下漫滩区地下连续墙施工地层变形,得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情况下,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地层沉降范围为55m。(3)对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工序之一的超长超重钢筋笼加工、吊装进行研究,对本工程中“一”型、“L”型钢筋笼通过理论初算,数值模拟优化比选、探讨钢筋笼加固技术,研究Z型钢筋笼主副笼体分幅吊装方案及入槽拼接技术。(4)对漫滩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工序之一的水下混凝土浇筑中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形式进行比选研究,选择“H”型钢止水钢板加接头箱组合接头并研究组合接头施工技术;提出多道水下混凝土浇筑防绕流技术。(5)通过周边地表竖向变形监测,分析成墙施工过程中周边地层变形规律,得出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对1.7倍基坑深度外地层扰动微弱,基坑边中线部位地层更易受施工扰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引起的地表沉降占整个施工阶段比值为65%以上。通过超声波成槽检测,表明成槽施工中关键技术应用效果较佳。

王雯花[4](2020)在《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此类建筑结构往往都涉及到深基坑工程,逆作法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依赖工程经验对逆作法的技术控制,对于特定工程环境下,逆作法实际受力特性对工程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依托南京金茂广场二期施工建设工程,对超高层建筑逆作法中的桩柱转换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桩柱转换中关键节点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采用理论公式进行推导计算,对比正常受力情况下,分析桩柱发生倾斜或者位移时,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桩柱控制要求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利用现场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准确度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具体数据及有限元分析结果,验算依托工程嵌岩桩的承载力要求。建立嵌岩桩后压浆数值分析模型,结合桩柱受力计算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了后压浆技术对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嵌岩桩的优化提出建议。最后,针对不同上部层数的施工工况,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依托工程基坑的三维整体数值模型,分析了周边地表沉降、地连墙侧向变形及桩柱竖向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增加上部顺作层数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依托工程的施工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徐航[5](2019)在《砂卵石地层格形地下连续墙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基坑工程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基坑围护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涌现出许多新型结构。格形地下连续墙作为其中之一,因其独特的几何构造、较大的整体刚度、对墙后土体变形的控制、无需坑内支撑体系、可作为永久性结构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多个基坑工程中得到应用。作为一种形式较为新颖、结构较为复杂的围护结构,现有的设计规范与施工经验不能直接应用于格形地下连续墙,其在基坑开挖时的工作性状、设计参数对结构变形的敏感性等方面没有较为详细且明确的参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性能优异的围护结构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应用。本文依托襄阳沉管隧道项目,对临近污水处理厂段的基坑使用格形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对格形地下连续墙在开挖时的变形性状和结构受力、不同设计参数的改变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施工所得的监测结果,得出其主要结构特性。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所得结论如下:(1)由于在数值模拟计算软件中不能验算围护结构的抗滑移稳定与抗倾覆稳定,故通过传统计算方法,证明格形地下连续墙可作为悬臂式支挡结构计算,并通过公式推导其转动惯量和等效宽度,为格形地下连续墙的安全系数验算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2)使用FLAC3D软件建立合理的格形地下连续墙的数值计算模型,系统的分析了处在砂卵石地层的格形地下连续墙做为围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墙体变形、基坑内部土体隆起、墙后土体沉降及水平位移、前后墙土压力分布以及结构弯矩分布。得出格形地下连续墙作为半重力式围护结构,其变形主要由整体结构的平移和倾斜引起的,墙后土体的沉降与结构的侧向变形息息相关。格仓内部土体与整体结构协同变形,结构的弯矩在前墙与隔墙连接处以及前墙中间部分最大。(3)利用参数分析研究了格形地下连续墙各项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包括前后墙间距、横隔墙间距、墙体厚度、墙体埋深、基坑内土体加固的宽度与深度,讨论了各个设计参数对于限制结构侧向变形、减小墙后土体沉降、优化结构弯矩分布的影响。对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为实际工程提供可靠可行的设计方案。(4)根据该工程的地质勘查报告与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参数设计支护体系,并布置合理的监测方案。对整个工程进行建模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对格形地下连续墙的力学性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胡勇[6](2019)在《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覆盖长江11省市,沿线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和商业综合体工程之地下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沿江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事故与灾害也随其发展规模同步增长。一级阶地分布于长江两岸地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水连通的承压水、粉质黏土与粉砂地基广泛存在,基坑工程有着突出的难度,施工易诱发环境变形与透水引发塌陷灾害事故。例如,不同颗粒组分及互层比(粉质黏土与粉砂)结构存在不同渗流特征,长江水位涨落对一级阶地土层的影响,深厚粉细砂受到承压水作用产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等。此外,现阶段对近江一级阶地粉质黏土渗流变形微细观机理,粉砂地基渗透变形破坏过程未完全揭示,特别是在此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近江嵌岩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与变形控制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取样、原位测试、微观结构表征、物理力学试验、离心模型试验、宏微观渗流分析、多种数值模拟计算、理论力学分析、实测数据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获得一级阶地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平面变形、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结合应用分析提出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可为近江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目前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一级阶地的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区内地质勘察报告,归纳武汉长江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查明了一级阶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土体结构特征、地下水类型、承压水运动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手段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适用于场区基坑模拟的本构(摩尔库仑、修正剑桥与硬化模型)参数,并提出近江基坑工程关键工程问题。(2)从宏观与微细观层面研究一级阶地粉质黏性土渗透变形机理,以水土作用与孔隙连通方面出发,采取离心物理试验、物性分析及微细观结构试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黏土比表面积试验、压汞试验、离心低熔点金属侵入、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等综合技术,分析土体“宏微观变形规律与机理、孔隙连通对渗流场影响、微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三个方面。获得承压水作用下土体沉降变形、水土压力与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原状土、压缩土与不同含砂率的粉质黏土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数据及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2D格子波尔兹曼方法(LBM)研究孔隙渗透性,定量地揭示粉质黏土渗透性和孔隙连通关系,揭示不同粉质黏土的概率流速与渗透率标准差规律,获得影响微观结构渗透的图像处理技术参数。通过BSE成像获得清晰的纳米级分辨率孔隙剖面图像,基于圆度与(9关系的逆幂关联,对Washburn’s方程进行了修正,更准确地反映汞侵入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测量结果,揭示孔隙尺寸的再分布和孔隙度的变化规律,清晰观测到微观结构变形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径向压实和孔隙分离。(3)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从“均质土不同含砂颗粒组分与不同互层比土层渗透特性、粉砂地基土渗透变形破坏、上覆土层坍塌破坏力学机理”三个方面,研究特征土体的渗透性质与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通过渗透系数、启动比降、临界比降、破坏比降、渗透破坏过程线的分析,揭示土体颗粒组成与互层比(砂土与粉质黏土)结构对宏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及其不同的渗流特征、渗透比降与渗流关系;开展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渗流场动态过程、水压力动态过程、排水速率与上游水位关系、排泥砂量过程等,揭示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发展演化阶段与破坏模式。采用三维FLAC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承压水头作用下渗流场与应力场变化特征,通过流速矢量、有效应力变化趋势预测渗透试验产生的楔形渗透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拱”力学模型阐释渗透致上覆盖土层坍塌力学机理。(4)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水平支撑结构的选型分析,从“地连墙围护结构力学特征、最深开挖段基坑三维数值模拟、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深基坑结构的施工措施”四个方面,研究不同开挖深度基坑的内力与变形,验证了基坑的结构选型方案。主要通过嵌岩围护渗透引起土层沉降变形预测、开挖引起地连墙围护段内力与变形分析,确定地连墙的止水与围护的问题;以FLAC3D精细三维建模分析深基坑最深开挖区域,通过地表沉降变形、地连墙位移、深层土体位移、水平支撑受力与立柱位移等,揭示不同支撑结构的嵌岩围护基坑的变形及其影响,提出拟采取的逆作基坑施工措施。(5)深基坑在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通过离心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从“二维基坑平面变形、三维基坑空间效应、基坑变形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获得近江深基坑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变形特征。开展无支撑开挖、有内支撑、放坡开挖条件下的二维基坑离心模型试验,获得地表与地连墙变形、土压力与孔隙压力发展时程曲线,通过地面沉降、土压力、地连墙弯矩、地基剖面位移场等揭示基坑在不同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三维离心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地连墙位移与坑外地表沉降关系,揭示基坑长度、面积、深度、承压水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通过PSR(平面应变比)变化反应基坑空间效应的变化特征,为近江深基坑不同土方开挖与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施工提供相应理论基础。(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类比、实例统计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提出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土方开挖措施采用ABAQUS三维数值模拟预测整体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通过ANSYS预测水平支撑结构变形;根据深基坑空间效应特征,以平面上分期、分段、分区进行土方开挖与结构逆作施工相结合,通过PLAXIS二维数值模拟地下盆式开挖对周边建筑(构)物影响分析;最后,证明本文提出的选型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控制、施工效率提高是可行的,相关施工工艺参数建议值是合理的。

陈旭浩[7](2018)在《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结合实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对虎门二桥锚碇的开挖、承载特性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整个开挖过程,研究不同开挖深度下锚碇中地下连续墙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将西锚碇施工过程中得到的地下连续墙径向位移、墙外土压力和墙体竖向应变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接着,模拟东锚碇开挖过程,分析了东锚碇中地下连续墙径向位移和土压力沿埋深的分布,以及随开挖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最大变形位置逐渐下移至埋深15m处,然后几乎保持不变,墙体最大径向位移逐渐增加至最大值14.1mm。土层中最大土压力在埋深24m处,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最大达到430kPa。其次,对虎门二桥东锚碇在施加缆力前后两种工况下,分析其水平位移、水平剪力、轴力、弯矩等,并研究锚碇结构参数和地质条件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锚碇在施加缆力前后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1.6mm、9.05mm。在施加缆力后,地下连续墙所受水平剪力和弯矩在埋深28.5m处达到最大,分别为100MN、9135MN·m。在锚碇最不利截面上,对地下连续墙与锚碇的内力比影响最大的是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其次为嵌岩深度和岩层弹性模量,上下板厚和外摩擦角对内力比的影响较小。而对锚碇水平位移影响最大的是岩层弹性模量,其次为嵌岩深度。最后,基于规范计算分析表明虎门二桥东锚碇稳定性满足要求,并将其稳定性与国内其他桥梁工程进行对比。通过等比例增大缆力法,基于位移控制,分析锚碇结构参数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锚碇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岩层弹性模量,其次为嵌岩深度和墙体厚度,上下板厚和外摩擦角对锚碇的稳定性影响最小。

刘光磊[8](2016)在《带嵌岩锁脚桩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结合某地铁深基坑工程中部分槽段地下连续墙入岩及岩面低于基坑开挖底面的工程特点,从基坑安全、成本、进度等多方面考虑,针对基坑连续墙所深入的岩面上部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取土成槽,岩面下部使用冲击钻均匀冲击出若干圆孔,再通过槽内多次清底、特制圆形与方形钢筋笼对接和特殊混凝土浇筑等技术,形成上墙下桩的非常规嵌岩形式地下连续墙。通过对该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证明该项新的施工方法安全有效,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罗华标[9](2016)在《采用吊脚地下连续墙的对撑基坑的变形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员村站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上土下岩二元地层下吊脚连续墙加对撑作为支护体系的基坑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吊脚连续墙的设计模式,把吊脚连续墙以吊脚墙底为界限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对吊脚连续墙的一些特殊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2)对二十一号线员村站基坑的变形规律进行总结;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到吊脚基坑的变形规律;对比实际变形值与模拟变形值之间的差异。(3)对吊脚基坑选取不同的土体参数,改变吊脚墙嵌岩深度、岩肩宽度、锚索预应力大小,改变支护结构的尺寸,并分析地面超载对吊脚基坑变形的影响,以期得到不同参数下吊脚地下连续墙加对撑支撑体系基坑的变形规律。(4)在同一基坑中采用一般地下连续墙与吊脚地下连续墙方案作对比,分析两者的变形趋势与最大变形量之间的差异。

金晓飞[10](2016)在《新型接头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是在南京河西复杂地质的基坑工程中提出的,主要应用于地质条件复杂且超深连续墙工程中,作“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使用。由于在质量控制、施工效益等方面的诸多优点,新型“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已经在多个基坑工程中得到应用。在“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的工程中,最被关注的是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接头力学性能、开挖槽段稳定性能、地下连续墙受力变形特性等问题,目前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工程实践。鉴于此,依赖于软土地区的工程实践,结合理论研究、原位试验、现场监测、数值分析等手段全面研究“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施工全过程中接头及槽段施工质量、接头受力、槽段稳定、软土地区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计算方法、深基坑开挖中渗流作用对基坑变形影响及“Ⅱ”型接头嵌岩地下连续墙渗漏等情况,为“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Ⅱ”型接头垂直度及槽段成槽质量(深层水平位移、地面沉降)进行了超声波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Ⅱ”型接头垂直度偏差均小于0.17%,满足设计要求;槽段槽宽及槽壁的垂直度偏差均满足设计要求,槽段剖面的成槽质量合格。对地下连续墙试验墙段施工过程引起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及地面沉降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槽段的开挖阶段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8.63mm)小于设计值,满足设计要求,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化速率除了深度6m以上的几个测点外基本都小于警戒值变化速率1 mm/d。在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施工期间易遇到困难的解决方式;最后通过与其它地下连续墙主要施工方法的比较对该方法进行了4项指标的评估。2.对“Ⅱ”型接头在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公式推导,提出了“Ⅱ”型地下连续墙接头的内力及变形计算公式。结合背景工程,建立了分析“Ⅱ”型地下连续墙接头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计算的理论值与公式计算的计算值进行对比,表明计算值具有一定的可靠度,可为该类新型接头施工过程中受力的变形控制提供理论计算依据;通过对接头上端两种约束形式进行计算,发现上端两种不同的约束形式对接头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是相比于上端铰接连接形式,采用上端刚接约束时接头内力分布更趋均匀,材料利用率更高。3.通过Coulom楔体力平衡理论对泥浆护壁地下连续墙开挖槽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二维、三维模型的稳定安全系数和临界破坏角的解析计算公式。公式考虑了地表面倾斜角度、槽段长度、槽段深度、泥浆深度、临时荷载、有效粘聚应力及地下水平面深度等参数对槽段稳定的影响,公式的正确性通过Rankin主动土压力理论得到验证。运用推出的理论计算公式分别对地表面倾斜角度、槽段长度、有效粘聚应力及地下水平面深度等参数对稳定安全系数和临界破坏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4.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主要参数对软土地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的影响。针对基坑开挖深度H、基坑开挖宽度B、单位宽度地下连续墙系统刚度S、支撑结构的轴向刚度Sa黏土归一化的不排水抗剪强度Su/σv’(Su为不排水抗剪强度,《为有效垂直应力)等5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通过回归分析,给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的简易计算方法。利用得到的计算方法,计算实际工程中基坑案例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以后预估软土地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及检查设计提供参考。5.结合南京某基坑工程实际案例,建立考虑渗流影响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验证其正确性。运用考虑渗流影响的基准模型对不同施工阶段、地下连续墙深度及土体参数(渗透系数、孔隙比及回弹系数)等对基坑变形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给出各参数变化下基坑侧向位移、坑外土体沉降位移和基坑底部隆起位移变化曲线,并对工程中防止或减小渗流的工程措施进行有限元分析,具体分析地下连续墙嵌入基岩不透水层及基坑外设置回灌井两种措施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6.对南京地区实际工程中“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渗漏监测方案进行设计,结合工程中渗漏监测数据(包括渗漏量,渗漏流速,渗透系数及渗漏流向),分析了“Ⅱ”型接头处渗漏的情况,并对可能造成“Ⅱ”型接头处发生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对象包括:接头防渗性能设计合理性分析、造成槽段及接头垂直度偏差超限的原因分析、接头清理不到位导致的渗漏问题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Ⅱ”型接头防渗漏的相应方法。

二、地下连续墙嵌岩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连续墙嵌岩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软岩的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工程概况
3 有限元数值模型
4 锚碇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4.1 锚碇基础与地下连续墙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分析
    4.2 锚碇基础与地下连续墙的轴力分析
    4.3 锚碇基础远、近桥端水平位移分析
    4.4 地下连续墙在锚碇基础中的内力比
5 锚碇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嵌岩深度对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5.2 地下连续墙墙厚对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5.3 锚碇顶板底板板厚对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5.4 岩层弹性模量对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5.5 各因素对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6 结语

(2)砂土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端部位移影响的光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装置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步骤
        1.3.1 光弹试验支护结构位移计算方法
        1.3.2 嵌岩连续墙光弹试验步骤
        1.3.3 非嵌岩连续墙光弹试验步骤
2 试验结果
    2.1 嵌岩连续墙光弹试验结果
    2.2 非嵌岩连续墙光弹试验结果
3 结论

(3)长江漫滩区深基坑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连续墙成槽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地下连续墙成槽变形及槽壁稳定研究现状
        1.2.3 钢筋笼吊装及水下混凝土研究现状
        1.2.4 地下连续墙接头处理及防绕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长江漫滩区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分析
    2.1 长江漫滩区地质地貌特征及不良地质危害
        2.1.1 地貌成因
        2.1.2 地层类型
        2.1.3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2.1.4 水文条件
        2.1.5 对地下工程建造危害
    2.2 漫滩区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工程概况
    2.3 依托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2.3.1 背景工程地质
        2.3.2 周边环境
    2.4 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流程及施工重难点分析
        2.4.1 背景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流程
        2.4.2 漫滩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重、难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长江漫滩区地下车站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成槽关键技术
    3.1 长江漫滩区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成槽设备选型研究
    3.2 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技术
        3.2.1 水泥土搅拌桩软土加固需求分析
        3.2.2 施工流程及操作要点
        3.2.3 漫滩区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效果数值模拟
    3.3 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导墙施工技术
        3.3.1 导墙作用及结构形式
        3.3.2 导墙施工方法
        3.3.3 导墙施工注意事项
    3.4 长江漫滩区成槽泥浆护壁管理
        3.4.1 护壁泥浆作用及特性
        3.4.2 泥浆配比设计
        3.4.3 护壁泥浆制备
    3.5 成槽施工
        3.5.1 背景工程地下连续墙分幅
        3.5.2 成槽开挖
        3.5.3 超深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要点
        3.5.4 成槽检测
        3.5.5 刷壁、清底
    3.6 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控制措施
    3.7 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数值分析
        3.7.1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3.7.2 材料参数及假定
        3.7.3 计算步骤
        3.7.4 地下连续墙施工模拟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加工、吊装关键技术
    4.1 超长超重钢筋笼制作技术
        4.1.1 钢筋笼加工注意事项
        4.1.2 声测管、注浆管、其他测量元件预埋
    4.2 钢筋笼吊点布置方案初步确定
        4.2.1 纵向吊点初选
        4.2.2 横向吊点初选
    4.3 背景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方案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4.3.1 钢筋笼模型建立
        4.3.2 一字笼吊点方案优化分析
        4.3.3 异型笼吊装方案优化
    4.4 超长超重钢筋笼整体吊装技术
        4.4.1 钢筋笼吊装及入槽
        4.4.2 上下节钢筋笼拼接
        4.4.3 “Z”型钢筋笼主副笼拼接
        4.4.4 钢筋笼吊装常见问题及钢筋笼加固
    4.5 本章小结
5 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水下混凝土浇筑关键技术
    5.1 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
        5.1.1 漫滩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接头选型
        5.1.2 吊装接头箱
        5.1.3 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
        5.1.4 接头箱出槽
    5.2 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水防绕流技术
    5.3 本章小结
6 超深地下连续墙成墙施工监测及质量检测
    6.1 测点布置及测量工作
    6.2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周边地层竖向变形位移监测分析
        6.2.1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阶段周边地表竖向位移规律分析
        6.2.2 水泥土搅拌桩工后阶段周边地表竖向位移规律分析
        6.2.3 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周边地表竖向位移规律分析
        6.2.4 不同施工阶段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占比分析
    6.3 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
    6.4 地下连续墙成墙检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背景工程施部分测点布置图
附录 Ⅱ:背景工程西侧水泥土搅拌桩施工顺序
附录 Ⅲ:背景工程5.14-5.17西侧完成水泥土搅拌桩
附录 Ⅳ:背景工程5.8-5.20西侧完成水泥土搅拌桩
附录 Ⅴ:背景工程地连墙分幅图及西侧已完成槽段
附录 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桩-柱转换作用机理研究
    2.1 顺逆作法的异同
    2.2 桩-柱转换
        2.2.1 桩柱转换的理论设计
        2.2.2 桩柱转换的施工技术
        2.2.3 桩柱的连接节点
    2.3 桩柱作用
        2.3.1 桩柱倾斜情况下分析
        2.3.2 桩柱位移情况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岩桩的优化分析
    3.1 基桩承载力检测试验
    3.2 实测结果分析
    3.3 入岩深度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部结构最大顺作层数研究
    4.1 最大施工层数的估算
    4.2 MIDAS/GTS软件及工程概况介绍
    4.3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
    4.4 模型假定及相关参数选取
    4.5 模型建立
    4.6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砂卵石地层格形地下连续墙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基坑工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工程实例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性状研究
        1.2.2 围护结构弯矩的研究
        1.2.3 地下连续墙研究现状
        1.2.4 深基坑工程安全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典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
        1.3.1 设内支撑式围护结构形式
        1.3.2 不设内支撑式围护结构形式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基本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1.5.2 结构变形与受力特征研究
        1.5.3 结构设计参数研究
        1.5.4 工程实例研究
        1.5.5 本文的研究路线
2 基坑围护结构计算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基坑围护结构荷载计算方法
        2.1.1 水土分算方法
        2.1.2 水土合算方法
        2.1.3 土压力计算中的强度指标
    2.2 摩尔库伦土体本构模型
    2.3 有限差分法
        2.3.1 有限差分的基本原理
        2.3.2 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
3 格形地下连续墙变形性状及受力分析
    3.1 地连墙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3.1.1 计算原则
        3.1.2 荷载作用
        3.1.3 荷载计算原理
        3.1.4 格形地下连续墙计算模型及刚度等效模型
        3.1.5 格形地连墙稳定性分析
        3.1.6 验算格形地下连续墙设计参数
    3.2 基于FLAC3D的有限差分计算分析
        3.2.1 计算模型
        3.2.2 墙体与土层的接触面算法
        3.2.3 墙体位移分析
        3.2.4 土体隆起分析
        3.2.5 墙后土体沉降及水平位移分析
        3.2.6 前后墙土压力分布分析
        3.2.7 弯矩分布规律分析
4 格形地下连续墙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前后墙间距
    4.2 横隔墙间距
    4.3 墙体厚度
    4.4 墙体深度
    4.4 土体加固的影响
5 襄阳基坑工程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2.1 地质构造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3 干坞基坑支护结构
        5.3.1 一般段支护结构
        5.3.2 污水处理厂段支护结构及地基加固
    5.4 数值模拟的模型建立
    5.5 施工监测
        5.5.1 监测点布置
        5.5.2 监测项目及频率
    5.6 实测结果分析
        5.6.1 格形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对比分析
        5.6.2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结构对渗流影响研究
        1.2.2 渗流与渗透变形破坏研究
        1.2.3 基坑变形与变形控制研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长江一级阶地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2.1 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
        2.1.1 地貌类型及工程问题
        2.1.2 一级阶地的土体结构
        2.1.3 地质类型与岩组分类
        2.1.4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2.2 工程场区地质环境特征
        2.2.1 场区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场区水文地质特征
        2.2.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工程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1 场区概化地质结构模型
        2.3.2 场区土体水文地质参数
        2.3.3 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4 场区土体适用本构关系
    2.4 近江基坑特点与关键问题
        2.4.1 近江长大深基坑特点
        2.4.2 承压水下渗透变形问题
        2.4.3 围护结构方案选型问题
        2.4.4 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流条件下土体宏微观变形机理
    3.1 渗流作用下黏性土体变形机理
        3.1.1 水土相互作用微观机理
        3.1.2 渗流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1.3 二元结构土体离心试验
        3.1.4 渗流作用土体变形规律
    3.2 黏性土的细观渗流场分析
        3.2.1 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3.2.2 建立孔隙结构模型
        3.2.3 细观渗流场分析
        3.2.4 渗流场技术参数
    3.3 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机理
        3.3.2 孔隙结构变形特征
        3.3.3 孔隙结构参数关系
        3.3.4 孔隙结构变形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结构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研究
    4.1 土壤颗粒组成对渗透特性的影响
        4.1.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4.1.2 一维土柱渗透特性分析
        4.1.3 颗粒组份对渗透的影响
    4.2 不同互层比对土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4.2.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4.2.2 互层土渗透特性分析
        4.2.3 互层土对渗透的影响
    4.3 变水头作用粉砂地基侧壁渗透破坏演化过程
        4.3.1 渗透试验方案
        4.3.2 渗流场动态特征
        4.3.3 剖面水压力动态演化过程
        4.3.4 排泥/砂量动态演化过程
        4.3.5 变水头作用渗透破坏形态
        4.3.6 不同裂隙宽度渗透变形特征
    4.4 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
        4.4.1 三维数值模拟方案
        4.4.2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迁移
        4.4.3 渗透变形破坏形态验证
        4.4.4 渗透致坍塌力学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岩围护基坑水平支撑结构选型分析
    5.1 近江嵌岩地连墙围护防渗问题分析
        5.1.1 原位降承压水试验
        5.1.2 侧壁渗透致土体变形预测
        5.1.3 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
    5.2 梁板式水平支撑基坑结构分析
        5.2.1 数值模拟方案
        5.2.2 周边不同深度土体竖直位移
        5.2.3 地墙及不同深度土体水平位移
        5.2.4 支撑结构位移与轴力
        5.2.5 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
    5.3 不同水平支撑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5.3.1 基坑支撑结构优化方案
        5.3.2 周边土体地表沉降比较
        5.3.3 地连墙水平位移比较
        5.3.4 立柱位移比较
        5.3.5 梁轴力比较
    5.4 近江基坑逆作施工措施分析
        5.4.1 基坑结构整体实施方案
        5.4.2 逆作施工关键优化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岩围护基坑平面变形与空间效应分析
    6.1 离心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6.1.1 设备与相似关系
        6.1.2 模型试验材料
        6.1.3 离心试验方案
        6.1.4 离心试验监测
    6.2 近江二元结构地层基坑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6.2.1 离心模型试验工况
        6.2.2 内部支撑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3 放坡条件下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4 无支护开挖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5 内部支撑三维离心模型试验
    6.3 不同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6.3.1 坑外侧沉降对比分析
        6.3.2 地基位移场特征分析
        6.3.3 土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6.3.4 弯矩与变形对比分析
        6.3.5 二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6.3.6 影响因素分析
    6.4 基坑角部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
        6.4.1 三维基坑空间效应离心试验分析
        6.4.2 二维与三维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6.4.3 空间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6.4.4 空间效应影响因素
        6.4.5 平面应变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应用研究
    7.1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7.1.1 近江基坑变形控制基本方法
        7.1.2 考虑空间效应开挖方案
        7.1.3 隔渗墙渗透防治措施
        7.1.4 逆作支撑关键节点
    7.2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施工优化控制分析
        7.2.1 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7.2.2 开挖对环境变形影响分析
        7.2.3 水平支撑结构变形分析
        7.2.4 土方开挖优化措施
        7.2.5 轻轨线路与车站影响分析
        7.2.6 逆作工况优化措施
    7.3 基坑与周边环境变形控制应用分析
        7.3.1 监测点布置与选型
        7.3.2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7.3.3 地下连续墙变形分析
        7.3.4 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研究现状
        1.2.1 锚碇的分类
        1.2.2 地下连续墙承载能力和设计方法研究
        1.2.3 锚碇基础位移响应研究
        1.2.4 锚碇基础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1.3 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性能安全指标
        1.3.1 锚碇基础的抗滑稳定性计算方法
        1.3.2 锚碇基础的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方法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第二章 锚碇在开挖过程中的监测与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概述
        2.1.2 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
        2.1.3 锚碇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设置
        2.2.1 有限元模型
        2.2.2 单元选取
        2.2.3 接触类型和摩擦
        2.2.4 计算方法
    2.3 虎门二桥西锚碇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2.3.1 西锚地下连续墙径向位移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2.3.2 西锚地下连续墙外土压力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2.3.3 西锚地下连续墙竖向应变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2.4 东锚碇开挖过程数值模拟
        2.4.1 东锚碇地下连续墙径向位移有限元分析
        2.4.2 东锚地下连续墙外土压力有限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锚碇在施加缆力前后承载特性研究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虎门二桥东锚碇浇筑完成(施加缆力前)
        3.2.2 虎门二桥东锚碇浇筑完成(施加缆力后)
        3.2.3 地下连续墙在锚碇中的内力比
    3.3 锚碇承载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地下连续墙嵌岩深度l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3.2 地下连续墙墙体厚度t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3.3 锚碇上下板厚au、ad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3.4 岩层弹性模量E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3.5 锚碇与土体间外摩擦角α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3.6 各因素对锚碇承载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稳定性分析
    4.1 基于规范方法的锚碇稳定性分析
        4.1.1 虎门二桥东锚碇稳定性分析
        4.1.2 国内桥梁锚碇基础的稳定性分析和比较
    4.2 基于等比例增大缆力法的锚碇稳定性分析
        4.2.1 虎门二桥东锚碇稳定性分析
        4.2.2 虎门二桥东锚碇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8)带嵌岩锁脚桩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2.1 车站设计
    2.2 工程及水文地质情况
3 带嵌岩锁脚桩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1 嵌岩锁脚桩的设计和机械设备选型
    3.2 液压抓斗成槽机与冲击钻结合成槽技术
    3.3 多次清底技术
    3.4 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技术
    3.5 多导管混凝土灌筑技术
4 结束语

(9)采用吊脚地下连续墙的对撑基坑的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吊脚地下连续墙简介
    1.3 吊脚基坑及连续墙研究现状
        1.3.1 吊脚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1.3.2 地下连续墙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吊脚连续墙力学分析及施工工法
    2.1 吊脚连续墙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2.1.1 极限平衡法
        2.1.2 等值梁法
        2.1.3 二分之一分割法(简化等值梁法)
        2.1.4“m”法
        2.1.5 三维分析方法
    2.2 吊脚地下连续墙设计模式
        2.2.1 上部墙撑体系的设计模式
        2.2.2 吊脚段下部基坑设计模式
        2.2.3 吊脚墙嵌固深度设计模式
    2.3 吊脚地下连续墙基坑开挖工法
        2.3.1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
        2.3.2 吊脚墙施工工艺
        2.3.3 锁脚预应力锚索施工
        2.3.4 锚杆
        2.3.5 挂网及喷射混凝土
        2.3.6 吊脚连续墙支护方案注意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监测与结果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基坑监测技术
        3.2.1 监测的目的
        3.2.2 监测点的布设
        3.2.3 施工监测流程
        3.2.4 监测项目及监测仪器的选用
    3.3 监测方法
        3.3.1 连续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3.3.2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3.3.3 连续墙体变形监测
        3.3.4 支撑轴力监测
    3.4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3.4.1 吊脚连续墙体变形规律
        3.4.2 吊脚连续墙墙顶水平方向位移规律
        3.4.3 吊脚墙墙脚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3.4.4 支撑轴力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吊脚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数值模拟
    4.1 软件介绍
    4.2 建立吊脚地下连续墙体系的深基坑模型
        4.2.1 基坑有限元模型计算尺寸
        4.2.2 模型的假设
        4.2.3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4.2.4 相关土层的力学参数
        4.2.5 基坑支护体系相关参数
        4.2.6 基坑开挖工况定义
    4.3 MIDAS/GTS NX模拟结果分析
        4.3.1 连续墙侧向变形结果分步分析
        4.3.2 坑外土体沉降
        4.3.3 基坑整体变形趋势
    4.4 吊脚连续墙段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用吊脚墙基坑的变形影响参数研究
    5.1 岩土体物理特性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1.1 弹性模量E的影响
        5.1.2 粘聚力c的影响
        5.1.3 内摩擦角的影响
    5.2 吊脚墙嵌岩深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3 吊脚墙下岩肩宽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4 吊脚墙墙角处锁脚锚索预应力对支护体系的影响
    5.5 支撑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6 墙体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7 地面超载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5.8 本基坑采用一般地连墙方案与吊脚地连墙方案的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型接头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接头研究现状
        1.2.2 地下连续墙泥浆护壁稳定性评价
        1.2.3 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的研究
        1.2.4 渗流作用对基坑变形影响的研究
        1.2.5 地下连续墙渗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其监测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3 “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的建造方法
        2.3.1 “Ⅱ”型接头的建造与施工
        2.3.2 地下连续墙槽段的施工
        2.3.3 加强接头的施工
    2.4 仪表和监测
        2.4.1 地下连续墙槽段和接头垂直度检测
        2.4.2 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时水平位移与沉降值监测
    2.5 施工期间常遇困难的解决方式
    2.6 新体系的评估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Ⅱ”型地下连续墙接头力学性能的简易计算方法
    3.1 “Ⅱ”型接头力学分析基本方程及分析方法选取
    3.2 “Ⅱ”型地下连续墙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3.2.1 “Ⅱ”型接头内力分析
        3.2.2 “Ⅱ”型接头变形分析
        3.2.3 “Ⅱ”型接头嵌固深度的计算
    3.3 “Ⅱ”型接头力学性能有限单元法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3.3.3 地下连续墙接头施工模拟步骤
    3.4 数据分析与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过程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过程理论分析
    4.3 解析方法的二维稳定分析
    4.4 解析方法的三维稳定分析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软土地区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变形简易计算方法
    5.1 影响地下连续墙变形主要因素确定
    5.2 有限元分析
        5.2.1 土体模型选取
        5.2.2 模型初始应力状态的确定
        5.2.3 土体及结构接触算法
        5.2.4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5.2.5 有限元分析模型
    5.3 最大侧向变形的计算公式
    5.4 简易计算公式的验证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深基坑开挖中渗流作用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6.1 渗流理论及基本概念
        6.1.1 渗流中基本概念及定义
        6.1.2 渗流理论中的基本定律及方程
    6.2 三维渗流理论模型
    6.3 渗流影响下基坑开挖三维有限元模型
        6.3.1 理论模型假定
        6.3.2 单元类型选择及几何模型创建
        6.3.3 材料属性
        6.3.4 模拟施工过程
        6.3.5 载荷及边界条件
        6.3.6 网格划分
    6.4 工程实例验证
        6.4.1 工程概况
        6.4.2 有限元模型
        6.4.3 基坑开挖施工模拟步骤
        6.4.4 计算结果分析
    6.5 考虑渗流作用的基坑变形影响参数分析
        6.5.1 基准模型考虑渗流影响下基坑变形性能分析
        6.5.2 地下连续墙深度变化下考虑渗流影响基坑变形分析
        6.5.3 土体参数影响下基坑变形分析
    6.6 减小渗流作用的相关措施分析
        6.6.1 地下连续墙嵌岩时基坑变形分析
        6.6.2 坑外设置回灌井时基坑变形分析
    6.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Ⅱ”型接头嵌岩地下连续墙渗漏监测分析
    7.1 地质条件
    7.2 项目平面及地下连续墙设计
    7.3 “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渗漏监测方案设计
        7.3.1 监测仪器及原理
        7.3.2 监测方案
    7.4 监测结果分析
        7.4.1 渗漏量监测结果分析
        7.4.2 渗漏流速监测结果分析
        7.4.3 渗透系数的对比分析
        7.4.4 高压旋喷钻孔灌注桩对渗漏的影响
    7.5 “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渗漏原因分析
        7.5.1 “Ⅱ”型接头防渗性能设计合理性分析
        7.5.2 接头槽段垂直度偏差超限引起的渗漏
        7.5.3 “Ⅱ”型接头垂直度偏差超限引起的渗漏
        7.5.4 “Ⅱ”型接头清理不到位导致渗漏
    7.6 “Ⅱ”型接头地下连续墙接头处渗漏控制方法
        7.6.1 通过坑外封堵的加固方式加强接头处的防渗性能
        7.6.2 梳排方式与封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接头处的防渗性能
        7.6.3 通过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接头处防渗性能的方法
    7.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成果
致谢

四、地下连续墙嵌岩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软岩的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J]. 程晔,罗灯,陈旭浩,过超. 公路, 2021(08)
  • [2]砂土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端部位移影响的光弹试验研究[J]. 蔡桦,明杰.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21(03)
  • [3]长江漫滩区深基坑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江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超高层建筑逆作法桩柱转换机理的研究[D]. 王雯花. 东南大学, 2020(01)
  • [5]砂卵石地层格形地下连续墙结构特性研究[D]. 徐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D]. 胡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7]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研究[D]. 陈旭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8]带嵌岩锁脚桩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 刘光磊. 铁道建筑技术, 2016(08)
  • [9]采用吊脚地下连续墙的对撑基坑的变形分析[D]. 罗华标. 广州大学, 2016(03)
  • [10]新型接头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 金晓飞. 东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地下隔墙嵌岩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