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军费的增加

试论汉代军费的增加

一、试探汉代军费的筹措(论文文献综述)

罗继岩[1](2021)在《金代禁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代的禁榷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金代的禁榷制度主要借鉴于唐、辽、宋三代,然而在真正的贯彻中又呈现出与历代不同的特点。在金以前的历代禁榷制度中多为盐铁并举,即盐、铁皆为禁榷商品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但是金代的禁榷制度中仅以榷盐为主,铁的禁榷仅存在于金初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在海陵确立禁榷制度后,铁的禁榷已经不复存在;唐宋时期盛行的榷茶制度在金代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官商合营的榷盐与榷铜制度中,以政府定价来保证政府收益、限制物价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其首创。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崛起之后积极汲取汉地的制度文化以之完善自己的统治,并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形成适应自己发展的制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第一章对学界关于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的管子“官山海”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考证,得出“官山海”在春秋时确实存在并得到贯彻的结论,由此确定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同时,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禁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梳理出金代以前禁榷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了不同时期诸政权采取禁榷制度的原因与目的。第二章在对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中,指出在金初地方的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部分商品的政府专卖,但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管理制度,金代作为国家层面的禁榷制度确立于海陵时期。本章还就世宗至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变革以及变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金朝中后期社会的动荡、政府财政的窘迫是促使金朝变革禁榷制度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对金代的榷盐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在官商合营的禁榷制度中,由政府制定禁榷商品的价格是金代的首创;同时还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因素。第四章对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进行了论述,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铁的禁榷仅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形式存在于金初,在《金史》所载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盐的榷货十目之外,金、银、铜、碱亦在禁榷范围之内,并对金、银、铜、锡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考证,同时分析了各类矿产资源禁榷的特点。第五章对金代关于生活物资类商品酒、茶、香、醋的禁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对酒、香的禁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章宗以后频繁调整禁榷制度是为了解决因动荡导致的国用不足问题。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把金代禁榷制度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研究金代禁榷制度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作出简单的表述。

王慧明[2](2021)在《明代募兵制研究》文中认为募兵制是以有偿方式召集自愿者参加军队的军事制度。募兵入伍前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人群,入伍后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不同的形态,有人身控制的强化,也有人身控制松弛的雇佣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管理和有偿方式。本文以明代募兵制为研究对象,考察明代军事动员从卫所制的强制动员到募兵制的自愿动员的发生发展,召募对象的身份地位,募兵入伍后的管理、有偿方式及体现人身关系,进一步分析对军事、财政等方面影响和反映的社会变迁。明代募兵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英宗即位初的宣德十年(1435)募兵榜谕到嘉靖十三年(1534)募兵被编入卫所,此后至明亡为第二个时期。第一期募兵制的发生与部分军事物资的市场化动员几近同时,招募对象有军户中具有相对自由空间的卫所舍余、免差徭而从军的民户人丁、接受军队再控制的流民等。舍余即武官户下舍人和军户下余丁的统称。募兵的规模在土木之变后扩大,募集士兵因明蒙对峙而服役长期化,召募民壮、舍余和北边召募土兵等募兵名目陆续展开。带管于卫所的募兵、州县召募的民壮在管理方式和粮饷结构上类同于卫所正军,仍是兵农合一的原则,除了本身从军及从行粮到如卫所正军一样行月兼支的经济报酬外,其家庭在享有丁粮优免权利同时也负有户丁帮贴乃至世袭替补的义务。卫所制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也采用召募方式补充操军、屯军的缺额。所以此时募兵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强控制的形态而非雇佣关系,也就难免在推行日久后出现类似卫所废弛的弊病。将该期的募兵制与同期的卫所舍余差操制度化、民壮从自愿应募到以里甲为单位的强制佥派结合起来,就是军事动员向卫所军户内剩余人口及州县各种户籍的扩展。该阶段募兵制在军事上对外巩固了北边防线,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在财政上主要是节省了客兵远戍的军费;在兵制上使卫所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缓解了废弛的速度,召募土着为兵被奉为圭臬并延续以后的募兵制中。第二个时期随着嘉靖中期“北虏南倭”的新变化使明军作战编制由卫所制向常备营兵制普遍化发展,兵农分离的士兵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募兵制逐渐摆脱上一时期的兵农合一的管理方式。召募对象主要是民户人丁和摆脱政府控制的流民,前者随着明中后期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施行,来自国家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权;后者也不再如前一时期以人身与土地结合的再控制为目标。除了军事资源调节部分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外,朝廷为解决人身控制较强的士兵雇佣他人顶替不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及浪费财政资源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募兵制。从抗倭战争开始,召募、管理、作战视粮饷厚薄为准,入伍后以雇佣关系为主的募兵从东南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卫所内的募军与世袭的祖军相区别,仅是本身从军,因老疾而退出,以名籍、粮饷、人身为序,不同程度地处于卫所管理之下,而雇佣关系更强的就是全然脱离卫所而仅受营兵制管理的募兵。后期募兵赋税优免只及本身,家庭既无丁粮优免也无户丁帮贴,军饷结构上包括本身的军饷及经济上惠及家庭的安家银、内顾银。将帅家丁是募兵制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九边军官阶层在边疆地区的土地市场化经营而产生,与将领的人身关系从附庸关系为主向雇佣关系为主发展,即先与军官结成支配关系,再由军官与朝廷交换政治、经济利益,成为以朝廷为单独买方的雇佣兵队。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时期的募兵制不是后期取代前期的关系,而是因时因地制宜地施行。不同于第一阶段募兵对财政的节省,第二阶段募兵从嘉靖中期到隆庆时期的“覆定军制”,除了数量有限的军事家丁双粮和南兵厚饷外,军饷并未超过卫所正军,财政支出扩大的原因是军数的增长和兵农分离后常备士兵的增多。万历中期以后,经制募兵和战时临时募兵数量增加和自援朝战争开始的、明清战争继续扩大范围的单兵厚饷造成了明末财政的急剧扩张。对于包括募兵在内的军费扩张,在中央引发了以户部和兵部之间为主的部门矛盾并延及边镇或前线军事负责部门,在地方上引发了因户籍人口减少导致的赋役完纳问题和军费导致的百姓负担加重及地区分配不均等等矛盾。至万历中期,包括卫所募军、经制募兵、临时募兵、在营家丁形式的个体雇佣兵和将帅家丁式的雇佣兵队的多样化雇佣关系的募兵制体系形成了。但是募兵的训练、解散、安置、预备役、军事领导权力分配却并未系统地建立起来,个体募兵为经济利益自愿应募,但在入伍后却有极大的趋利性,表现为军饷上的逃薄就厚,军事任务上的趋利避害,以致朝廷因逃亡过甚而只求数量充足。尽管明末募兵的数量占比已经超过1/2,但却没有带来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明代后期形成了以军事家丁为核心、普通营兵为外围的军队结构,这个趋利性的结构压倒了戚继光所代表的强调军队团结协作的军队结构,再加上军官阶层沿袭自卫所制的腐败愈发严重,不仅军事改革被打断,反而在调募这种军队集结方式共同作用下,在明清交替时将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潘竑历[3](2020)在《汉代大司农研究》文中提出大司农是汉代重要官职,大概源于先秦的“农正”、“农师”等职位。大司农称谓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一是由秦开创,并被西汉建国者继承,且延续至汉景帝中元六年的治粟内史;二是汉景帝中元六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大农令;三是由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制后,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的大司农;四是始建国元年,王莽将大司农相继改为羲和与纳言;五是东汉建国后,刘秀又改为大司农,东汉末为大农。汉代大司农在九卿中的排序也发生过变化。汉初治粟内史处在九卿中第二的位置。通过对西汉时期传世文献的分析可知,在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制后到宣帝即位之前,大司农的地位实际上一直处于九卿中第三的位置,《汉书》将大司农排在九卿倒数第二的位置,应该是宣帝即位之后发生的。到了王莽新朝,大司农位置仅在三孤卿之下。而东汉时期,大司农的地位并未有多少变化,一直处于九卿中第八的位置。大司农的职掌主要将其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掌管农业生产;二是掌管大部分税收;三是掌管物资调度;四是掌管盐、铁、酒制作和专卖;五是掌管均输、平准。通过表格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多数就职大司农的人此前曾担任过太守一职。关于大司农的继续升迁,西汉政府多将其擢升为三公,而且主要是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在东汉,其政府则多升大司农为三公中的太尉。大司农作为汉政府的财政机构,拥有很多属官,本文选取了十个较为重要的属官作了简单分析。从大司农属官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司农职能的变化以及对九卿之一——少府职能的侵蚀,可以这么认为,大司农职权的增加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少府职权的减少。汉代大司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来说,可以从大司农的选任、迁转情况看出大司农的选拔较为严格的,多数人经历了地方历练,以优异表现入职。大司农的升迁亦是如此,三公之职位尊而权高,非有能之人不可任。从经济上来说,大司农之前本管农业,由于汉武帝征伐四方的需要,便增加了大司农的职能,使其主管全国经济,进而管辖全国商业,增加国库收入,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人。从军事方面来说,大司农属于后勤保障部门,一切军需物资皆由大司农经手。

陈锋[4](2019)在《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 40年来,安定的学术环境,为新一代财政史学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中国财政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新的研究材料的发掘和运用,促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二是财政通史、断代财政史、专题史以及有关论文集的出版,空前活跃。三是财政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野屡屡展现。而财政学与历史学对财政史研究的各自为政、一般历史研究及经济史研究对财政问题的漠视、选题重复和学术研究的不规范、不同历史时段研究的不平衡与相关财政问题研究的阙失等问题,也值得认真反思。

汤浩[5](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刘太祥[6](2018)在《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秦汉简牍文献含有大量的律、令、科、品、式等成文单行行政法律和法规,弥补了秦汉传世文献史料的不足。当前学术界在中国行政法史、秦汉政治制度史、简牍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简牍与秦汉行政组织法、简牍与秦汉行政权力运作法、简牍与秦汉人事行政法、简牍与秦汉行政事务部门法、简牍与秦汉行政法表现形式、简牍与秦汉行政法立法思想等方面。通过对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简牍与秦汉行政法的研究随着简牍资料的不断出土和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成绩喜人,进展迅速。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秦汉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两个方面,对其他领域缺乏深入认识;二是缺乏理论建构和系统性研究;三是对简牍中的秦汉行政法资料挖掘不足,重视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秦汉行政法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注重加强对简牍中行政法资料的汇编、整理和释读;三是要进一步拓展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的内容,全面展示秦汉行政法的成就;四是要特别重视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规范体系的研究;五是从整体上利用简牍资料,对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立法思想、内容、特点、地位、作用进行全面研究;六是要注重简牍行政法资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的互证、对传世文献的补缺、对传世文献的考异,从而达到既重视简牍记载的行政法资料的作用,又能够全面展示秦汉行政法内容的研究之目的。

张捷[7](2012)在《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文中指出秦汉时期的财政运作包括两个层面,既包括财政体制、财政级别、财政官吏设置等内部层面的运作变迁,也包括受外部层面如政治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下的财政运作实践,因此财政运作的形势变化是多层面、全方位、整体性的变化。现以财政制度而言,虽然历朝历代屡有变化,但基本上都以秦汉制度为蓝本,再以禁榷专卖、国家铸币、均输市易等财政运作方式来说,无一不是受秦汉制度的影响。可以说,秦汉时期的财政运作奠定了我国二千多年封建国家财政运作体系的基本框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传统的历史文献和出土的简牍材料,借助于财政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与比较研究财政运作在秦汉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考察诸如政治治乱、经济盛衰、军事纷争与民族和战等因素对财政运作的影响,以期厘清秦汉财政运作发展的脉络,深入探究了它的演化与变迁的历程。本文包括绪论及三章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首先分类介绍了学界对财政运作有关问题的研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认为虽然与财政有关的论述大量存在,但真正切入财政运作的论述尚不多见。第一章就秦朝开创了全国一级的财政体制、套独立的财政系统以及一系列财政措施进行总体论述,认为秦朝赋敛过重过急、消费性开支过快过大,都从根本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第二章比较研究了西汉各阶段的财政运作历程,认为随着土地兼并形势的发展,地主、商人等豪强势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与政府争夺财源的重要力量。对外与匈奴的关系一度牵动了财政运作的神经,比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的自卫反击战争,就将国家财政纳入了军事财政的轨道。新朝为了应付与匈奴军事对峙的巨额开支,便将敛财的目光转向工商业等领域,实施了范围广泛的六筦体制。第三章主要介绍东汉初年在政治上抑制豪强的扩张,经济上却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官僚、地主与商人的势力得以自由发展起来,土地兼并与奴婢化问题也更甚于前代。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以至宦官独霸朝政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造成了财政消费性开支过度膨胀,地方的财权也逐渐被黑暗势力所侵蚀,甚至用于平定羌乱的战费也成为贪官污吏掠夺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刘军[8](2011)在《汉代军队后方勤务工作述略》文中指出后方勤务工作是汉代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汉帝国开疆拓土和维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专制帝国体制下,汉代的后方勤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财务、军械、军需、卫生、工程等方面。整个系统组织严密、监管有力,具体运作严谨务实、周密细致。

汪婕[9](2011)在《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历代战争中,后勤保障措施是否给力直接关乎到军心稳固和战斗力的强弱。三国时期各政权谋求统一的战争十分频繁,军队的后勤保障伴随战争的实践不断发展,出于军事活动的需要,各政权也都把后勤保障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虑,重视多方面的后勤建设。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时期的军队后勤保障问题作一番有益的探索。第一部分就这一时期与军队后勤保障相关的机构与职能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军队后勤保障的措施,主要从军费保障、给养保障、装备保障、物流保障、优抚保障五个方面具体论述;第三部分说明军队后勤保障的作用,首先是有效促成了战争的胜利,其次是丰富和发展了军事后勤思想,最后,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创新发展;第四部分是从五个方面对这一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特点进行总结,其特点表现为:第一,统治者高度重视补给基地建设;第二,以主力兵种的保障为抓手;第三,利用周边少数民族补充兵源;第四,后勤补给制度由统筹向自筹发展;最后,分工细化但管理职能重叠。综上认为,三国时期的军队后勤保障呈逐步完善的趋势,但其表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出了一种过渡时期的特性。因此,可以说三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发展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刘军[10](2011)在《两汉军事后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后勤是国防事业的血脉,两汉的后勤保障体制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形势的变迁,两汉的军事后勤存在明显差别。东汉在军费筹措、军工生产、物资储备及后勤运筹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这是东汉对外战争胜少负多的重要原因。东汉军事后勤的衰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制改革、治国理念,乃至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密切相关。

二、试探汉代军费的筹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探汉代军费的筹措(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春秋至隋朝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禁榷制度的兴起——“官山海”
        二、汉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三、三国至隋代的禁榷制度
    第二节 唐代的禁榷制度
        一、唐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二、刘宴的盐法改革
        三、唐代的榷酒制度
        四、唐代榷茶制度的兴起
        五、唐代对矿产的禁榷
    第三节 辽、宋时期的禁榷制度
        一、辽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宋朝禁榷制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金初地方的商品专卖
        一、金初商品专卖的出现及其原因
        二、金初商品专卖的管理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一、金代禁榷制度确立前的政治变革
        二、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没落
        一、金世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发展
        二、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改革
        三、金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没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代的榷盐制度
    第一节 金代盐务机构与职官的设置
        一、金代盐务机构的设置
        二、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设置
        三、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选任
    第二节 金代榷盐制度下的盐业运营
        一、金代食盐的运营模式
        二、盐课的征收
    第三节 金代对私盐的打击
        一、私盐兴起的原因
        二、政府对私盐的打击
        三、打击私盐的机构
    第四节 盐官的管理
        一、对盐务机构职官执法的监管
        二、金代盐官的考核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的榷铁制度
        一、金初对铁的禁榷
        二、金熙宗以后对铁的禁榷
    第二节 金、银、铜的禁榷
        一、金代金、银产地的分布与禁榷
        二、金代铜的禁榷
    第三节 矾、锡、丹、碱的禁榷
        一、金代矾、锡、丹的禁榷
        二、金代碱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代酒茶等生活物资的禁榷
    第一节 金代酒、曲的禁榷制度
        一、金初对酒的禁榷
        二、金代榷酒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榷酒制度下的管理机构及职官
    第二节 金代茶、醋、香的禁榷
        一、金代茶叶的禁榷
        二、醋与香的禁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一、禁榷制度在政府的完全管控下运行
        二、禁榷商品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
        三、禁榷商品表现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四、战争是促进金代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金代的禁榷制度呈现“歧视”与“体恤”的双重性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一、金代禁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二、金代禁榷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明代募兵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募兵制的发生与条件
    一、卫所制的功能和军制演变
    二、募兵制的发生与兵源
    三、募兵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募兵制的发展和募集士兵的管理
    一、土木之变后募兵规模的扩大
    二、明中期募兵的制度化推进
    三、从募兵到募军:卫所制的补充
    四、明后期雇佣性质募兵的出现与扩大
    五、雇佣兵队:从招首到将帅家丁的军前报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募兵的军饷和军费
    一、单兵报酬的演变
    二、募兵军费与财政
第四章 募兵制的军事成效
    一、数量及在军队中的占比
    二、质量与军事特点
    三、两种雇佣关系下的明代后期军队结构
    四、调募与明朝的灭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今人着述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汉代大司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和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大司农的起源及其称谓演变
    2.1 起源
    2.2 称谓演变
        2.2.1 内史与治粟内史
        2.2.2 大农与大农令
        2.2.3 西汉大司农
        2.2.4 羲和、纳言
        2.2.5 复称大司农
第3章 汉代大司农的地位与职掌
    3.1 地位
        3.1.1 西汉大司农的地位
        3.1.2 新朝大司农的地位
        3.1.3 东汉大司农的地位
    3.2 职掌
        3.2.1 掌管农业生产
        3.2.2 掌管大部分税收
        3.2.3 掌管物资调度
        3.2.4 掌管盐、铁、酒的制作专卖
        3.2.5 掌管均输、平准
第4章 汉代大司农的选任、迁转与属官
    4.1 选任和迁转
    4.2 属官
    4.3 从少府属官变化看大司农对少府职权的侵蚀
第5章 汉代大司农的影响
    5.1 政治影响
    5.2 经济影响
        5.2.1 农业影响
        5.2.2 商业影响
    5.3 军事影响
        5.3.1 保障军费来源
        5.3.2 保障军备配给
        5.3.3 保障军粮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1. 新的研究材料的发掘和运用, 促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2. 财政通史、断代财政史、专题史以及有关论文集的出版, 空前活跃
    3. 财政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野屡屡展现
二、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牍与秦汉行政组织法的研究
二、简牍与秦汉行政权力运作法的研究
三、简牍与秦汉人事行政法的研究
四、简牍与秦汉行政事务部门法的研究
五、简牍与秦汉行政法表现形式的研究
六、简牍与秦汉行政立法思想的研究
七、简牍与秦汉行政法研究的不足与思路

(7)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理论、范围和方法
第一章 秦朝中央集权财政的最初确立
    第一节 帝国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
    第二节 秦朝的财政运作与财政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汉时期统一财政的盛极而衰
    第一节 西汉初年实行的紧缩型财政政策
    第二节 武帝的军事财政与以赋税手段干预经济
    第三节 昭宣时期休养民力政策与财政的稳定发展
    第四节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全面激化与国家干预经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汉统一财政恢复、趋于混乱以至崩溃
    第一节 东汉初年对豪强阶层实行“柔道”政策
    第二节 东汉对匈政策转变影响了国家财政的发展
    第三节 东汉中后期平羌战争的曲折与政府的财政运作
    第四节 外戚与宦官轮流擅政之下对财力的豪夺与兼并
    第五节 东汉桓灵时期宦官独霸朝政下的财政运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三国时期军队后勤机构及其职能
    (一) 军制与兵力状况
    (二) 军队后勤机构及其职能
三、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措施
    (一) 军费保障
    (二) 给养保障
    (三) 装备保障
    (四) 物流保障
    (五) 优抚保障
四、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的作用
    (一) 有效促成了战争的胜利
    (二) 丰富和发展了军事后勤思想
    (三) 促进了军事科技的创新发展
五、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的特点
    (一) 统治者高度重视补给基地建设
    (二) 以主力兵种的保障为抓手
    (三) 利用周边少数民族补充兵源
    (四) 后勤补给趋势由统筹向自筹发展
    (五) 分工细化但管理职能重叠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两汉军事后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汉军事后勤的主要差异
二两汉军事后勤差异产生的原因

四、试探汉代军费的筹措(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D]. 罗继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明代募兵制研究[D]. 王慧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汉代大司农研究[D]. 潘竑历. 湘潭大学, 2020(02)
  • [4]近4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 陈锋. 江汉论坛, 2019(04)
  • [5]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6]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研究述评[J]. 刘太祥. 南都学坛, 2018(01)
  • [7]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 张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汉代军队后方勤务工作述略[J]. 刘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 [9]三国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研究[D]. 汪婕. 安徽师范大学, 2011(05)
  • [10]两汉军事后勤比较研究[J]. 刘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标签:;  ;  ;  ;  ;  

试论汉代军费的增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