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银行效率

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银行效率

一、完善金融法规 提高银行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露[1](2020)在《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像大气污染这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重视。目前,借助金融手段改变资源配置方式、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风险成为了各国共识,绿色信贷成为银行业金融结构发挥杠杆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视角,选取我国最早的也是目前发展最好的“赤道银行”兴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兴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绿色信贷的概念、流程和特点,系统梳理了赤道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风险管理理论,并就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机制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随后,本文剖析了兴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绿色信贷影响了兴业银行战略方向、品牌声誉、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通过事件分析发现,推行绿色信贷对于兴业银行股价产生正向影响。分析发现,实施绿色信贷业务对于促进兴业银行的发展有着较好的效应,对其他商业银行有积极地借鉴作用。本文提出商业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应建议:商业银行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赤道原则”,提高国际竞争力;商业银行应将绿色信贷理念内部化,给予更多的决策控制权地位;商业银行应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发展中;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曲海斌[2](2018)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文中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要求金融体系功能转型升级发展的阶段,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按照十九大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深化金融改革的指示,要求金融体系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和加速深化改革转型,同时加快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改革转型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变化,各个金融子行业之间不断相互跨界和渗透合作,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也出现了新的整合动向,在稳健审慎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即将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转型和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尽管已经有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尚未整体性构建基于功能金融观和最优金融结构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新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仍然缺少定量化分析技术针对性解析此方面发展的动态评价与指导。为此,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第一,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的方案与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论述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分析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对相关文献综述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二,运用相应的分析框架,从理论机理上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并且从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模型分析。第三,总结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主要的国际经验,分析归纳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启示。第四,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现状、内外部问题及发展面临挑战,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特征,系统分析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业务框架并进行效应分析。第五,选取了国内外15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因子分析法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第六,从宏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东道国金融环境等。从中微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等。但是,太过于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难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形成直接影响,也难以量化分析。本文选取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这三个影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7年15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且对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第七,分析研究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行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三阶段,在总结分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机制,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等。第八,总结归纳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出了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等。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国际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许多结果给我们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总之,本文对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定量分析。经过分析研究,本文取得可能的创新之处是:首先,从宏观、行业、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理论机理分析,从理论分析与模型推导两个角度全面解释了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问题;其次,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也是对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完善与验证;再次,系统性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分析构建了重点业务领域框架及效应等,研究了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从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伍姿娜[3](2014)在《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整个金融系统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以及《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经过不断的测算和核审后,20国集团首尔峰会于2010年批准了《巴塞尔协议III》的改革方案,研究制定了国际通用的银行业监管新规。为了有效对接《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规定,2011年4月我国银监会制定了一套国内银行业实施的标准,即“中国银行业实施新标准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我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新规。随着监管新规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本文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巴塞尔协议III》对其的影响。首先,研究了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及资产负债管理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金融监管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致性。其次,从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着手,分析了《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的期限配置、财务杠杆和资产规模的影响。最后,从“三性”视角出发,定性和定量分析了监管新规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效应。由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监管新规提出前,拨备覆盖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效益性的影响显着;监管新规提出后,贷款拨备率对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与效益性的影响显着,而拨备覆盖率不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效益性的产生显着影响。第二,监管新规能加强银行流动性,并且新规中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能提高银行的安全性,但其与银行效益性关系在监管新规实施前后发生改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益的约束效应开始显现。第三,新监管要求对我国银行资产规模约束效应逐渐显现。在监管要求更高、经营模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银行必须放缓资产规模的扩张。基于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建立高度协调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加快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转型;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构建价值导向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李婧[4](2009)在《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研究(189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开始,人类迈入了“四海一家”的时代,“华夷隔绝之天下,成为中外会通之天下。”’鸦片战争陷中国于百年屈辱之境地的同时,“西人以利为先”的思想也启蒙了国人的重商主义。国人意识到“惟有利而后能知义,惟有利而后可以获利。”2“惟利、获利”的动机促使西方金融理论被引入近代中国,并作为“振兴商务”的理论基础,得以广泛传播。外商在华银行所获巨额之利,也驱使国人自省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落后与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国人开始转向新式银行的建设。1897年第一家新式银行一中国通商银行成立。由此,揭开了中国银行业建设的大幕。在银行业领域规范化、金融市场成熟化的进程中,鉴于市场机制的缺陷,人们呼唤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以法律手段弥补市场规则的不足。基于此,清政府启动了银行的立法建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十六日颁布《银行通行则例》,此为吾国有银行法之始”。3“1947年的《银行法》代表了近代银行立法的最高水平”4。在近四十年的立法进程中,历届政府主观上都曾尝试建立一个既吸收世界最新法制成果,又符合本国国情的银行法体系,并为之付出了努力。但动荡的政治局势、阶级利益的对立、立法与本土资源的脱节等因素限制了银行法的实施绩效。本文对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加以梳理,从资本组织法律制度、内部组织法律制度、分支行法律制度三个层面,对银行法的内容、立法意义、立法缺陷、实施绩效等问题尝试解析。并将银行的资本构成及产权演变、内部治理机制、分支行设置与监管等法律问题纳入考察视野,试图概括、归纳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特征。文章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回顾近现代银行法制研究的成绩与不足,阐述研究脉络与探索创新之处。最后,针对文中“银行组织法律制度”、“银行法”等概念做出界定,以便使研究规范化。第一章,中国近代银行组织的建立。本章从社会历史变革的角度,介绍了转型时期近代中国金融业的状况、银行组织建设思想,为近代银行法制研究做好背景铺垫。近代以前,中国曾出现过数量繁多、名称各异的信用机构,如泉府、质库、票号、钱庄等。而这些机构与西方资本主义信用机构银行有着本质区别。随着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票号因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等缺陷,无法适应外部环境而消亡。钱庄则因与时俱进地改变了经营及组织制度,获得了新发展。这一时期,在中国势力较大的金融机构是外商银行。外商银行为了配合列强政治、经济侵略的需要,进入中国。其助长了外国商品和资本的输入,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但同时也带来了以股份公司制为主体的银行制度,为本国银行的设立做了示范。在国人千呼万唤声中,本国银行姗姗而来,并后来居上,与钱庄、外商银行并立为近代三大金融机构。本国银行的兴起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如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工业的创建及外商银行的刺激。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银行理论、银行建设思想的传播。知识分子严复、谢霖、李徽通过着书立说,阐述了如何建设以股份制为核心的资本组织制度。他们一致认为,股份公司制是最佳的资本组织形式;在内部组织建设方面,清末官员鹿传霖、银行家陈光甫等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他们在内部治理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论述;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分支行制度,清末官员盛宣怀,银行家程本固、周作民等认为,以实际经济需要为基点,以事权集中制或统帐制的方式合理设置分支行。第二章,中国近代银行组织之立法。本章主要内容为七个部分,以阶段论的观点,论述了近代中国银行组织立法的产生、推广及强化的演变过程。并围绕银行组织立法的法律渊源、资本组织的立法演进、内部组织的立法演进、分支行的立法演进、组织法律制度与习惯法的冲突等问题展开探讨,最后从立法意义、立法特色、立法缺陷等方面对近代银行组织法制进行评议。近代银行法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时期的发展完善,以1947年《银行法》为标志,形成了兼具英美与大陆法系特征,独具中国特色的银行法体系。其引入了股份公司制的资本组织制度、三权制衡的内部治理制度、总分行制度等新金融制度,实现了制度创新。同时,银行法丰富了近代民商法的内容,有利于打破“以刑为主”的一元法律传统,推进司法、公法并存的二元法律制度建设。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近代银行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法律概念不规范、立法内容互相抵触、立法思想与实践脱节、司法困难等。第三章,资本组织法律制度。本章至第五章探讨银行具体组织法律制度。本章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第一节,近代中国银行资本组织制度的引入与展开。简要回顾了股份公司制在西方产生并适用于银行业的历史,阐述了近代中国银行业引入与普及这一先进制度的过程;第二节,官商合股银行之资本组织:中国银行个案研究。通过中国银行官商股份的变化、资本组织建设的历程,考察官商合股银行在争取产权独立、制度创新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探索;第三节,私人股份银行之资本组织制度。以通商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为个案,分析官僚军阀为主体、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银行在资本构成、股权结构上的不同,说明股权结构化对改善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第四节,资本组织制度的创新。此节归纳近代银行在资本组织方面的创新之处。第四章,内部组织法律制度。本章以四节篇幅,从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内部管理、内部组织的创新等方面,解析近代银行内部组织法律制度。第一节,权力机构。主要介绍近代银行股东与股东会,董事、董事会与监察人的构成及特征。通过对金城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章程的分析,了解近代银行股东会的类型、召开及职权,董监会的组成、人员结构等;第二节,执行机构。主要介绍总管理处及分支机构的内部组织机构,探求内部组织三权机构的设置、运作;第三节,内部管理制度。本节从职员的录用提拔、收入待遇、奖惩作息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银行人事管理制度。最后一节,内部组织制度的创新。该部分从内部组织机构的优化、人事管理的人性化及内部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代银行内部制度的创新之处。第五章,分支行法律制度。本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分支行概述。主要阐述银行组织形式的类型、分支行在中国银行业的适用与普及。单一制与分支行制作为主要的两种制度,各有优劣。基于经济、传统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银行采用的是分支行制度。并以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为例,具体介绍了分支行制度在近代银行业的确立过程;第二节,分支机构之设置原则。该节介绍了近代银行在国内、海外分支机构设置所依据的原则;第三节,分支机构之监管。本节依据国民政府时期法令、法规,着重考察抗日战争后,分支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的监管措施。并对监管方式-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进行介绍。第六章,归纳与设想。本章以前面的论述为基础,归纳总结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并从中借鉴经验,构想当今银行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主要内容为三节。第一节,中国近代银行组织制度的现代化。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参照,运用比较分析法,阐述在组织制度方面,近代银行具有不可比拟的生命力与活力,故能取而代之;第二节,中国近代银行组织制度的本土特色。移植至中国土壤的银行制度,呈现出异于西方银行制度的一些特色:官商合股的股份制、“官利”股息分配制,政府过度干预的公司治理机制;第三节,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影响及启示。影响主要为促进近代银行业的发展、壮大民族产业、约束了新中国银行制度的构建。近代银行立法模式,给当今银行法制建设以启示,我们可以参考在商业银行法之外,另订专门银行法,以弥补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立法缺失。此外,还可以借鉴近代监管立法,构建统一标准的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法律制度,以修正我国“内外有别”的监管制度。最后,注重国情与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结合,正确处理立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也是历史给予的启示。最后,文章在结语中指出,我国银行法现代化的逻辑轨迹:以移植为途径、国际化和本土化为目标,体现了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的互动。该部分结合法律经济学、法文化学等基本理论,阐述国际化以法律移植为途径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及实现方式;分析中国传统观念、商事习惯对银行法的冲击及本土化表现;试图就新时期金融创新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若干建议。

顾宇婷[5](2005)在《关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进展的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学者开始了对金融安全的研究。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人士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纷纷探索金融安全问题的本源。在近十年的研究进程中,我国学者对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及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和实践意义的相应对策,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并逐渐开始形成一套系统的金融安全研究体系。但是,对金融安全研究进行综合评述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我国学者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综述,通过对近200篇金融安全文献的比较和归纳,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金融安全概念的提出、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金融安全的特征、我国金融安全研究经历的阶段及其特点作了述评,并对金融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我国金融安全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基本因素的剖析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发现在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19个主要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内部因素是银行业、社会信用等,影响程度最大的外部因素是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在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22个主要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内部因素是经济及金融结构、银行业、金融创新、资本市场等,影响程度最大的外部因素是金融全球化、政府、非法资本流出入等;此外,本文还向读者推荐了金融安全领域较值得一读的两本着作和53篇文献。

尚娟[6](2004)在《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银行是一国金融体制的核心,其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一国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健与安全。金融业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行业,其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的监管,以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崛起,但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不强,金融监管能力还不高,潜在风险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监管,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制中的核心作用,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外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运用西方经济学、银行经营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监管的历史演变、存在问题与现实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环节与控制重点,探讨了危机银行监管的策略,构建了银监会监管、内部控制、同业自律、市场约束等内外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和实时动态监管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支持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全文由八章主体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论 阐述了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 本章从分析商业银行监管的本质入手,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商业银行监管函数,提出了适度监管的概念和监管组织适度规模的界限,认为商业银行监管是一种政府和银行的自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过程,应当符合成本收益原则。运用效用假说,对监管体制的变革进行了说明,认为监管体制变革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监管强度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净福利有明显影响。本章还提出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宗旨、原则与内容。第三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和韩国、波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从中国国情和经济金融转型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国外商业银行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WP=6>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演变、绩效及存在问题 本章在全面回顾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把银行监管划分为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认为我国银行监管存在非均衡性,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管的范围和程度有限等突出问题,造成监管效率低下。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构建 本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背景,提出监管的目标模式: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一体化监管。银监会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必须在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和监管能力的前提下,搞好专业化监管,为实现一体化监管提供技术、组织和制度基础,建立银监会、内部控制、同业自律、社会中介机构、市场约束体系等在内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逐步推进和实行实时动态监管,保持监管体制的开放性。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与关键环节控制 本章根据简约优化标准,分析了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控制思路,包括市场准入、资本监管、资产质量、银行风险、流动性、公司治理结构等。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其中绝大部分是一级资本,附属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必须按照国际银行统一的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调整资产结构,补充和增加商业银行资本,提高资产质量。本章还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监管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金缺口管理和采取风险防范策略的建议。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监管体系 危机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监管和金融安全网的重要部分,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是:危机处理的框架和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理手段缺乏,道德风险严重等,提出建立危机预警制度、损失分摊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内容。第八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配套的支持条件。为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必须制定和出台《存款保险法》、《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和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强化商业银行监管的执法监督;逐步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核心系统与监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建立审慎会计系统,真实核算和评估商业银行资产价值及损益;制定《社会信用公证法》,严惩逃债、废债和赖债行为;改善对金融传媒的监督管理,强化其自律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及淘汰机制,实现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行为约束的有机结合。

许海燕[7](2004)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是在世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到90年代迅速发展并占据主流地位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本文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统计数据,结合统计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趋势分析,对其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效益及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排序,并就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降低风险的相关建议。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从贷款资产、存款负债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历年来的资产负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用回归方法估算它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99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与国民经济共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美中不足的是贷款资产对我国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偏低,不能保证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存在存款利率降低而储蓄存款仍高速增长的“悖论”,无法有效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2年我国9家商业银行及4家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运营效益进行评估排序,并对其公共因子进行命名。根据评估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然后,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进行探讨,借鉴《巴塞尔协议》以及央行的16个监控、监测性指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样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2年我国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排序,也对其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讨论。 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和风险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并从银行和政府的不同角度出发,对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吕耀明[8](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吴焰[9](2002)在《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领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的不确定性加深。特别是进入90年代,长期积聚的风险转化为剧烈的金融危机,造成许多国家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惨痛的教训迫使我们反省和审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关注并认真研究金融监管。近年来,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已使我们加强了对金融监管必要性的认识。然而,如何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超越已有的认识层面,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推动金融监管的深化,是一个更为现实的课题。本文关于转型期的金融监管这一立意,就是试图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 本文分四个层次:一是关于金融监管的理论和体制问题;二是关于金融监管的性质和功能问题;三是关于金融监管的格局问题;四是关于金融监管的开放和国际合作问题。 分析国外金融监管理论和制度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我国金融监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虽然在分析国外金融监管理论和体制中,我们发现各国在监管制度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却可以从中梳理出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路——取向和步骤。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建立统一协调、管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改变监管信息难以集中、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并存的状态,从机构性监管转变为功能性监管。一是分离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职能,成立相对独立的银行监管局,增强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中的独立性;二是针对金融不同行业相互渗透和在一些业务上的趋同性,适时对各监管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三是实现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 金融监管本身具有内在的服务性,是特殊形态的金融服务,对金融增量和金融资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业是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代表着广泛的社会利益,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产品。按照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金融监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加强金融监管不应带有局部利益的特征,而应创造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使市场参与者和公共利益得以维护。 本文对行政国家状态下的金融监管的局限性和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金融监管,要走出“行政化国家”的怪圈,避免行政机构的膨胀和行政职能在范围上、效力上的盲目扩张。基于金融监管制度的公共品性质和我国金融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方面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从现状看,单纯行政化模式,会降低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金融监管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金融监管从行政化体制向市场化体制转变的意义在于,形成以市场信息为依据的决策管理模式。 金融监管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效益和效率问题。一般而言,金融监管的收益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即无监管所造成的损失)来表现,而成本则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所构成。本文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对金融监管的效益进行分析和衡量。然而,仅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监管的效能是不够的。本文又进一步从监管制度的导向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制定和采取鼓励或限制的制度,完成金融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应作为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本文还据此提出了当前金融监管在主动配置资源中应关注的内容和重点。 为了对上述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金融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规避监管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逆境动因,金融服务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合理冲撞是调整金融监管政策的一个重要市场依据。此外,还通过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服务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以及现阶段在我国面临的制约,提出混业经营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选择,应对与其相关的监管制度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 针对我国金融监管格局中主客体关系失衡的现象,提出要调整金融监管的主客体关系。并从内部控制效能的外化这一新的视角阐述了内部控制在加强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对内部控制涵盖的范畴、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要素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根据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薄弱的体制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在于切实推动以明晰产权关系,改善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银行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耦合剂,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本文就现代金融发展的特征、信用失缺的负面影响、信用的维护与制约作了分析和阐述,蝎出要把信用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政府主导下,并逐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把建立专责监管部门与发展证信民间管理机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健全的、具有约束力的信用监管体系。本文还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了采取信用评级这一市场化信用监管手段的必要性。 如何在金融开放进一步深化的环境下加强金融监管,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世贸组织的统一规则和制度框架改革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对金融

殷雷[10](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经济转轨时期经营转型和加入世贸后外资进入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走向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入世后新形势下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力图运用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结合目前商业银行实践中的问题,从实证出发,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和研究体系。首先,对竞争力含义的界定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认为竞争力是一个看似明确却难以定义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竞争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至今尚无统一的成熟的理论模式。其中国外主要有核心竞争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专着《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着作中提出了相对成熟的竞争力理论,另外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竞争力理论研究做的比较系统是国家体改委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综合研究院三家联合研究组自1996年起提交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以及王名夫、金碚、狄照昂、范晓屏等人的研究。其次,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基本含义的界定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介。认为商业银行是众多企业类型中的一种,具有企业的共性。因此,企业竞争力的共性的分析就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的逻辑起点。同时主要评述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与世界经济论坛(WEF)设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及其对我国的银行业竞争力的评价,以及《银行家》杂志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和国内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效率的研究。第三,主要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原则、目标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其一是指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二是指我国十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其三是指外国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原则要遵循五个原则:时效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目的性、社会性。研究的目的有三个:短期目标而言是努力提高获利能力,中期目标是加快适应WTO环境与“狼”共舞,长期目标是为了商业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设计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基本构成因素与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从竞争行为能力、竞争潜在能力与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出发设计了<WP=3>市场实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风险指标、技术潜力、成本潜力、资产质量潜力、竞争资源潜力、组织管理经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最后探讨了一些对我国商业银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包括经营目标,运行效率与规模的关系,分业和混业经营,不良资产,及内控制度。第二章,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本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实证分析的背景进行了阐述。指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从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必然性出发,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全方位开放已纳入日程表,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也将(事实上也已经)逐步加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全面竞争,群雄逐鹿发展格局已是不争的态势!接着,是对中国商业银行业与全球一流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实证分析,本节分为四个部分,其一是对全球1000大银行排行榜中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综合分析,其二是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行为能力分析,其三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潜在能力分析,其四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能力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行为能力、潜在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外国商业银行媲美,因此,由这三个层次由里到外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还显得相当的弱,我国商业银行要想跻身于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商业银行之列,还要朝着全球化、全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最后,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在华外资商业银行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分析,比较出了三者之间各自的优劣势所在。第三章,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制度效率因素分析。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础性内容,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该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内在的制度上的竞争能力是银行支撑外部竞争行为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与现实竞争能力之间有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创造一个银行业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平台。首先,本文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与产权效率,指出了产权安排从根本上规定着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规定着商业银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效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有独资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影响是不一样的 。?

二、完善金融法规 提高银行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金融法规 提高银行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绿色信贷概念
        1.2.2 绿色信贷流程
        1.2.3 绿色信贷特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赤道原则
        3.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3.1.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环境风险管理理论
    3.2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机制
        3.2.1 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3.2.2 对商业银行市场绩效的影响
4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定
        4.3.1 研究假设
        4.3.2 模型设定
        4.3.3 模型检验
    4.4 实证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5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案例分析—以兴业银行为例
    5.1 兴业银行基本情况概述
    5.2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做法
        5.2.1 发展历程
        5.2.2 绿色信贷管理体系
        5.2.3 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
        5.2.4 绿色信贷模式
    5.3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3.1 对品牌声誉的影响
        5.3.2 对信贷结构的影响
        5.3.3 对运营能力的影响
    5.4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市场绩效的影响
        5.4.1 提升发展战略,增强市场绩效表现
        5.4.2 强化风险控制,提振市场投资信心
6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市场表现的事件研究—以兴业银行为例
    6.1 研究方法
    6.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6.3 推进绿色信贷事件与兴业银行股价关系实证检验
        6.3.1 模型建立
        6.3.2 模型检验
        6.3.3 不同事件窗内累积异常收益率的检验
    6.4 实证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相应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背景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分析
        一、国内文献梳理分析
        二、国外文献梳理分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
        二、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最优金融开放理论的分析
        四、基于垄断优势理论的分析
        五、基于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六、基于范围经济理论的分析
        七、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机理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理论分析
        一、宏观层面: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二、行业层面:商业银行改革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驱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模型分析
        一、封闭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发展的模型分析
        二、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模型分析
        三、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国际经验借鉴分析
    第一节 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客户分层经营
        二、行业专业化
        三、重视研究能力建设
        四、业务条线内外协同
        五、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节 欧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英国商业银行经验
        二、德国商业银行经验
        三、瑞士商业银行经验
    第三节 亚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日本商业银行经验
        二、新加坡商业银行经验
    第四节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认识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基本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一、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额方面分析
        二、企业兼并收购数额方面分析
        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数量方面分析
        四、商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及占比方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分析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外部问题分析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构建及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基本框架构建
        一、境外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构架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构架分析
        三、境外上市保荐及投融资业务构架分析
        四、国际财务顾问业务构架分析
        五、境外资产管理及理财业务构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一、债券市场业务及境外债业务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分析
        三、资本市场及境外上市等投融资业务效应分析
        四、其它重要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因子分析法的发展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假设条件
        三、研究样本的选取、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
        一、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计算步骤说明
        二、超级决策层次模型的具体计算过程
        三、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
        四、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与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因子分析
        一、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二、旋转后因子提取结果及因子载荷矩阵
        三、因子综合得分
        四、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与数据说明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选取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步骤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适用性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计算关联系数
        四、计算关联度
        五、关联度大小排序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一、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海外化阶段
        二、海外业务的本土化阶段
        三、业务服务的全球化阶段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业务多元化发展
        三、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
        四、信息技术化及+互联网科技金融化发展
        五、注重环境因素与社会责任
        六、与产业金融发展导向相协调
    第三节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
        四、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
        五、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体制机制
        六、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
        七、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及挑战
        四、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五、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银行影响力等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影响显着
        七、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沿革
    2.1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历程
        2.1.1 巴塞尔 Ⅰ 产生背景及监管内容
        2.1.2 巴塞尔 Ⅱ 产生背景及监管内容
        2.1.3 巴塞尔 Ⅲ 产生背景及监管新规
    2.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沿革
        2.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2.2.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2.3 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一致性
        2.3.1 商业银行以实现三性平衡为经营目标
        2.3.2 国际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银行的三性协调
        2.3.3 三性平衡下金融监管与资产负债管理的一致性
第3章 巴塞尔 Ⅲ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巴塞尔 Ⅲ 在我国银行业实施情况
    3.2 监管新规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3.2.1 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
        3.2.2 促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3.2.3 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3.2.4 约束商业银行财务杠杆和资产规模
    3.3 监管新规对资产负债管理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3.3.1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衡量
        3.3.2 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第4章 巴塞尔 Ⅲ 对资产负债管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度量影响效应的指标选取
    4.2 影响效应模型的构建
        4.2.1 解释变量选取
        4.2.2 样本数据选择
        4.2.3 面板模型的构建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4.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3.3 主要结论
第5章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强化建议
    5.1 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5.2 建立高度协调的流动性管理机制
    5.3 加快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转型
    5.4 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5.5 构建价值导向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研究(189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脉络
    四、探索创新
    五、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的建立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下的近代金融业
        一、不同命运的传统金融机构
        二、捷足先登的外商银行
        三、姗姗来迟的本国银行
    第二节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建设思想的源与流
        一、资本组织建设思想
        二、内部组织建设思想
        三、分支行建设思想
第二章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之立法
    第一节 银行立法之移植与演变
        一、古代金融立法概述
        二、近代银行法产生与发展的阶段论
    第二节 法律渊源
        一、法律
        二、规章
        三、章程
    第三节 资本组织之立法演进
        一、一般银行法法定资本组织制度
        二、专门银行法法定资本组织制度
    第四节 内部组织之立法演进
        一、一般银行法法定内部组织制度
        二、专门银行法法定内部组织制度
    第五节 分支行之立法演进
        一、一般银行法法定分支行制度
        二、专门银行法法定分支行制度
    第六节 组织法律制度与钱业习惯法之冲突
        一、1931年《银行法》对习惯法的否定
        二、二元社会秩序中的银行法与习惯法
        三、法律多元化中的银行法与习惯法
    第七节 立法之评析
        一、立法意义
        二、立法特色
        三、立法缺陷
第三章 资本组织法律制度
    第一节 股份公司制在近代中国的引入与展开
        一、现代银行资本组织制度的历史考察
        二、中国近代银行业的股份公司制
    第二节 官商合股银行之资本组织:中国银行个案研究
        一、官督商办时期
        二、官商合办、商股占优势时期
        三、政府垄断时期
    第三节 私人股份制银行之资本组织
        一、官僚军阀为主体的银行
        二、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银行
    第四节 中国近代银行资本组织制度之创新
第四章 内部组织法律制度
    第一节 权力机构
        一、股东与股东会
        二、董事、董事会与监察人
    第二节 执行机构
        一、总管理处
        二、分支机构的内部组织机制
    第三节 内部管理机制
        一、录用与提拔制度
        二、收入与待遇制度
        三、奖惩与作息制度
    第四节 中国近代银行内部组织制度之创新
        一、内部组织机构
        二、人事管理制度
        三、内部激励机制
第五章 分支行法律制度
    第一节 分支行制度概述
        一、法定银行组织形式的类型
        二、分支行制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适用与普及
    第二节 分支机构之设置
        一、国内分支机构之设置
        二、海外分支机构之设置
    第三节 分支机构之监管
        一、市场准入之立法主义
        二、分支机构之法律监管:以抗战时期为中心
        三、法定监管方式之选择: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结合
第六章 归纳与构想
    第一节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现代特征
        一、法定资本组织制度
        二、法定内部组织制度
        三、法定分支行制度
    第二节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本土特色
        一、官商合股、官督商办的股份制
        二、"官利"股息分配制
        三、政府过分干预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三节 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一、影响:积极功能与消极作用并存
        二、启示与构想:近代银行组织制度建设与当今银行改制
结语:银行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兼论当今金融创新法律制度的构架
    一、中国本土的"国际化"
    二、国际成果的"本土化"
    三、全球化金融创新法律制度的回归:国际化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关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进展的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金融安全的概念
2.1 金融安全概念的提出
2.2 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2.3 金融安全的基本特征 第3章 金融安全研究的阶段性
3.1 东南亚金融危机前(1997 年7 月之前)
3.2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7 年7 月~2001 年初)
3.3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2001 年初至今)
3.4 小结 第4章 金融安全研究问题的统计分析
4.1 金融安全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归类
4.2 对影响金融安全基本因素的分析研究
    4.2.1 总体因素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4.2.2 具体因素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4.2.3 具体因素的统计分析
    4.2.4 小结
4.3 对策研究
    4.3.1 对策综述
    4.3.2 统计分析
    4.3.3 小结 第5章 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5.1 研究方法总体趋势分析
5.2 关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6.1 文献综述结果
6.2 文献推荐 第7章 综合评述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金融风险传导途径增加,金融监管面临形势严峻
        1.1.2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1.1.3 金融监管滞后,效率低下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
    2.1 商业银行监管的本质
    2.2 商业银行监管函数
        2.2.1 商业银行监管基本函数
        2.2.2 商业银行监管供求函数
    2.3 商业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分析
        2.3.1 商业银行监管的成本分析
        2.3.2 商业银行监管的收益分析
        2.3.3 商业银行监管的收益成本函数
    2.4 商业银行监管的效用假说--对监管体制变革的一种解释
        2.4.1 体制变革的收入效应
        2.4.2 体制变革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5 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的规模
        2.5.1 监管强度与监管的成本收益
        2.5.2 监管强度与社会福利
        2.5.3 监管机构规模与社会净福利
    2.6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宗旨、原则与内容
        2.6.1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宗旨
        2.6.2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第三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3.1 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
        3.1.1 美国的银行监管
        3.1.2 日本的银行监管
        3.1.3 英国的银行监管
    3.2 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监管
        3.2.1 韩国的银行监管
        3.2.2 波兰的银行监管
    3.3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比较
        3.3.1 一元化监管模式
        3.3.2 多元化监管模式
        3.3.3 跨国化监管模式
    3.4 国外银行监管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与借鉴
    3.5 商业银行监管发展趋势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演变、绩效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发展过程
        4.1.1 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创时期(1978-
        4.1.2 商业银行监管的发展时期(1984-
        4.1.3 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时期(1995年以来)
    4.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4.3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
    4.4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特点
        4.4.1 监管法制化
        4.4.2 分业金融监管体制
        4.4.3 商业银行监管逐步深化
        4.4.4 商业银行监管方式与手段不断完善
    4.5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
        4.5.1 监管协调政策研究不足
        4.5.2 监管缺乏规范性与持续性
        4.5.3 监管缺乏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4.5.4 监管支持系统薄弱
        4.5.5 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不完善
        4.5.6 监管队伍专业技能不高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构建
    5.1 金融监管模式——一体化
    5.2 银监会监管
        5.2.1 银监会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5.2.2 银监会与证监会、保监会的业务分工与配合
        5.2.3 银监会的内部制度建设
    5.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5.3.1 重构内控组织体系
        5.3.2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5.4 银行同业自律
        5.4.1 行业保护
        5.4.2 行业协调、合作与交流
        5.4.3 行业监管
    5.5 市场约束体系
        5.5.1 市场约束与外部监管
        5.5.2 资信评估
        5.5.3 退出机制与高层人事监管
    5.6 实时动态监管制度
        5.6.1 实时动态监管的概念
        5.6.2 实时动态监管的必要性
        5.6.3 实时动态监管制度框架设计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与关键环节控制
    6.1 市场准入
        6.1.1 市场准入内涵
        6.1.2 市场准入原则
        6.1.3 市场准入标准
        6.1.4 市场准入制度
    6.2 资本监管
        6.2.1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6.2.2 资本的构成
        6.2.3 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6.2.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6.2.5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补充途径
    6.3 资产质量监管
        6.3.1 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6.3.2 资产质量分析与监管
    6.4 风险监管
        6.4.1 银行风险的种类
        6.4.2 风险监管内容
    6.5 流动性监管
        6.5.1 流动性与流动性监管
        6.5.2 流动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6.5.3 流动性监管
    6.6 公司治理结构监管
        6.6.1 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的重要性
        6.6.2 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内容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监管体系
    7.1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的现状及问题
        7.1.1 危机处理的框架与制度不健全
        7.1.2 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做到依法处理
        7.1.3 手段缺乏,债权债务困难
        7.1.4 道德风险严重
    7.2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监管的原则
        7.2.1 稳定原则
        7.2.2 创新原则
        7.2.3 系统性原则
        7.2.4 防范道德风险原则
    7.3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监管体系设计
        7.3.1 危机预警制度
        7.3.2 损失分摊制度
        7.3.3 最后贷款人制度
        7.3.4 存款保险制度
第八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建议
    8.1 法律法规系统
        8.1.1 增加新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8.1.2 强化商业银行监管执法监督
    8.2 监管信息系统
        8.2.1 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成
        8.2.2 监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8.2.3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8.3 社会中介系统
    8.4 审慎会计系统
    8.5 信用信息系统与社会信用秩序
    8.6 大众传媒系统
        8.6.1 大众传媒在商业银行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8.6.2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8.6.3 改善管理,加强自律,发挥大众传媒的监管作用
    8.7 监管手段系统
    8.8 监管队伍系统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历史上银行危机、倒闭与监管案例
附录二 九十年代中国的银行并购案例
作者简介

(7)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趋势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趋势分析
        2.1.1 贷款资产趋势分析
        2.1.2 贷款资产与GDP发展趋势研究
        2.1.3 贷款资产与三个产业GDP发展趋势研究
    2.2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负债趋势分析
        2.2.1 存款负债趋势分析
        2.2.2 存款负债与GDP发展趋势分析
        2.2.3 存款与存款利率发展趋势分析
第3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统计研究
    3.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1.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评估指标的选取
    3.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评估
        3.2.1 数据处理
        3.2.2 求解效益公共因子
        3.2.3 建立效益因子载荷矩阵
        3.2.4 效益因子评分及排序
    3.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效益现状成因分析
        3.3.1 吸收存款成本过高
        3.3.2 资产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高收益
        3.3.3 金融风险影响银行效益
        3.3.4 经营规模影响银行效益
        3.3.5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3.3.6 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
        3.3.7 数次降息的影响
        3.3.8 外部环境影响
第4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统计研究
    4.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1 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
        4.1.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
        4.1.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评估
        4.2.1 数据处理
        4.2.2 求解风险公共因子
        4.2.3 建立风险因子载荷矩阵
        4.2.4 风险因子评分及排序
        4.2.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
    4.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4.3.1 政府行为与商业银行风险
        4.3.2 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风险
        4.3.3 银行自身原因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银行行为
        5.1.1 合理分配资产负债,提高自身运营效益
        5.1.2 实现混业经营,积极开展新业务
        5.1.3 加强费用核算管理
        5.1.4 健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5.1.5 提供优质服务
    5.2 政府行为
        5.2.1 继续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5.2.2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5.2.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银行竞争力
        5.2.4 加强银监会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9)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金融监管调整的必要性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的方法
    五、 主要观点及创新
第一章 金融监管的发展及一般理论
    一、 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
    二、 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 现代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
    四、 新的金融监管框架
第二章 现代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一、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比较
    二、 金融监管内容比较
    三、 监管方法与手段比较
    四、 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五、 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章 金融监管走出“行政国家”的圈子
    一、 行政国家现状
    二、 行政国家状态下的金融监管
    三、 金融监管的定位——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
    四、 走出单纯行政的圈子
第四章 主动配置资源的金融监管
    一、 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二、 市场失灵对金融监管管制的要求
    三、 降低风险水平的金融监管
    四、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发挥监管配置资源的功能
第五章 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
    一、 金融服务的回顾和现状分析
    二、 金融服务的国际比较
    三、 金融监管对金融服务创新的引导
    四、 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金融自由化的制衡
    一、 金融自由化的历程
    二、 金融自由化的效益分析
    三、 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四、 混业经营——金融自由化的必然选择
    五、 金融自由化中的金融监管
第七章 金融监管中的主客体关系与内部控制
    一、 金融监管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 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和原则
    三、 内部控制效能的外化
    四、 内部控制的系统要求
    五、 内部控制的要素分析
    六、 理顺金融监管的主客体关系
第八章 加强金融业的信用监管
    一、 信用是金融业的生命
    二、 加强金融信用监管
    三、 资信评级:市场化监管的手段
第九章 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环境
    一、 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指向
    二、 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的推进和调整
    三、 金融监管法律框架的欠缺
    四、 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探讨
第十章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一、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二、 金融监管国际化是不可回避的命题
    三、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和研究体系
    1.1 竞争力内涵和研究
        1.1.1 核心竞争力
        1.1.2 波特的竞争力理论
        1.1.3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1.4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2 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和研究
        1.2.1 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界定
        1.2.2 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现状
    1.3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原则、目标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3.1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原则、目标
        1.3.2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4 加强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4.1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1.4.2 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与银行规模
        1.4.3 商业银行的分业和混业经营
        1.4.4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1.4.5 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分析
    2.1 实证分析的背景
        2.1.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
        2.1.2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必然性
    2.2 中国商业银行与全球一流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实证分析
        2.2.1 全球1000大银行排行榜中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2.2.2 竞争行为能力分析
        2.2.3 竞争潜在能力分析
        2.2.4 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分析
    2.3 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在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2.3.1 国有商业银行在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
        2.3.2 中资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制度效率因素分析
    3.1 商业银行竞争力与产权效率
        3.1.1 商业产权安排、效率与竞争力
        3.1.2 国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从自然人产权制度到法人产权制度
        3.1.3 商业银行产权效率的比较分析:国有独资制与股份制
    3.2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与效率:组织效率考察
        3.2.1 企业组织结构与效率:分工、协调、激励
        3.2.2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的缺陷及有效设计
        3.2.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缺陷及有效设计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4.1 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分析
        4.1.1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4.1.2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金融体系逐步健全
    4.2 1998 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4.2.1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4.2.2 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4.2.3 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3 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4.3.1 证券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4.3.2 保险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4.3.3 无序同业竞争与业务创新的影响
        4.3.4 加入WTO的影响
        4.3.5 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
    5.1 提升商业银行外部环境质量
        5.1.1 改革产权组织形式,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5.1.2 改革政府、银行、企业关系,落实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5.1.3 化解不良资产以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5.1.4 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业应积极稳妥地实施混业经营
        5.1.5 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体制
        5.1.6 加快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培养“三公”公开公开公下)法律环境
    5.2 锻造商业银行内部竞争力
        5.2.1 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
        5.2.2 建立安全、高效的运作机制
        5.2.3 努力开拓业务创新,提高业务经营能力
        5.2.4 大力开展市场营销
        5.2.5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完善金融法规 提高银行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兴业银行为例[D]. 周晨露. 浙江大学, 2020(02)
  • [2]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D]. 曲海斌. 云南大学, 2018(04)
  • [3]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研究[D]. 伍姿娜. 湖南大学, 2014(04)
  • [4]中国近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研究(1897-1949)[D]. 李婧.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2)
  • [5]关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进展的述评[D]. 顾宇婷. 清华大学, 2005(08)
  • [6]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D]. 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7]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统计研究[D]. 许海燕. 湖南大学, 2004(04)
  • [8]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 [9]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D]. 吴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殷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完善金融监管,提高银行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