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产品领域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产品领域的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物品领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开华,廖绿优[1](2022)在《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构建:合作治理的视角》文中认为合作治理理论为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方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方面与政府具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政府与之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其具有政府和营利性民办学校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政府与之合作的条件。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把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格局。

翁士洪[2](2021)在《社区基金会:理论逻辑与治理重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社区基金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地方公共事务治理变革的显着标志。现有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偏向模式或运动的二分论,忽视社区基金会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解决地方公共事务问题的治理本质,对于理解全球社区基金会演化的内在逻辑语焉不详,更缺少足够有力的解释。因此,需要超越模式与运动的二分法,重新理解全球社区基金会的历史演进及其逻辑进程,即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跨部门合作治理框架。社区基金会的这种治理形式需要地方政府的权力转移、跨部门的要素整合,进而实现地方公共服务治理之道。对全球社区基金会的分析表明,跨部门合作治理框架有助于厘清和识别全球社区基金会演化的逻辑本质,对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较强解释力,有助于启示有效的俱乐部物品公共治理之道。

王明杰,李晓月,王毅[3](2021)在《西方学界公共性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性"既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导向,也是东西方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文章从公共性的起源、发展、研究内容及测度方法等方面对西方学界公共性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研究发现:公共性问题是随着公共领域的生成而建构起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发了公共性的扩散。西方学者对公共性的研究经历了几次转变,但迄今"公共性"依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清晰界定。依据西方公共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将公共性理论划分为"经验公共性"与"规范公共性"两个互相独立的类别,21世纪初,基于经验与规范公共性整合发展的"综合公共性"模型开始出现。公共性效应维度模型、公共性程度评估量表、公共性匹配三维模型是公共性测度的主要方法。文章最后归纳了西方学界对于公共性研究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公共性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发展的方向。

孔子翔[4](2021)在《多源流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企业政策议程研究》文中提出

张茜[5](2021)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以徐州市云龙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鑫[6](2021)在《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力推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变的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逐渐改变,传统社会中被视作管理对象的社会组织开始转变角色,政府开始逐步将现有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本文通过比照美国、英国和日本科技类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案例和中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经验,介绍了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情况。深入分析了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现状和优势,归纳了现阶段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三条路径,即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主动参与公共服务。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做了案例分析,并对包头市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类社会组织服务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归纳了现有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路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存在的职能转变意愿、手段不足的问题、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渠道较少的问题和对公共服务的监管、评估不足的问题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做好有关科技公共服务需求调研、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机制的解决方案。针对地市级社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技术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明确政府要提高意识,加快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畅通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鼓励和引导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对当地特殊的社会状况、人文状况、产业背景等的认识和理解方面的优势更多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

刘辉[7](2021)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对策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10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体育服务完善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内涵,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短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还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造福乡村百姓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政府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有限,市场又趋富避穷,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作为一种存在于政府部门供给和市场化供给以外的供给方式,促进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化,能够对政府和市场的供给进行有益补充。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意味着要发挥村庄和村民主体地位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村民互惠互利的合作供给,而一个共同体中的社会资本存量通常会对共同体内自愿合作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青岛市农村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青岛市的十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对这十个行政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了解了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青岛市农村社会资本情况。调研发现,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存在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意愿不强;村民向村委会和非营利组织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意愿不强;民间体育组织内部存在“搭便车行为”;农村传统观念制约村民参与民间体育组织;农村闲置体育场地资源得不到有效运用等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本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据,构建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意愿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关系模型和村民为村委会或非营利组织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意愿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关系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功能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意愿;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提高村民为村委会和非营利组织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意愿。通过理论分析,论述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如何化解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中民间体育组织内部的“搭便车行为”,以及如何改善农村传统观念制约村民参与民间体育组织的问题。最终根据青岛市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青岛市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的对策以提高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水平: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供给;加快农村自发组织的发展;提升村民的道德品质;发挥农村党建引领作用。针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分别从促进村委会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促进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三个角度为政府部门提出了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水平合理化建议。

刘冶[8](2021)在《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组织的发展要置身于新发展格局中,转变发展方式,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要以新理念为主导,培育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在日益壮大的社会组织大军中,地方社会组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地方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地方社会组织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社会组织培育的新模式,而且可以形成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经验。基于此,本文选取临沧市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访谈、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社会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对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临沧市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首先要厘清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定位,其次要完善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通过创新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这样社会组织才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康雯嘉[9](2021)在《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变迁。城市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以及基层善治何以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改革以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国家在改革调适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条线”式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渐实现重心下移,向以“街居体系”为中轴,多元主体纵横嵌入的“重层性”治理格局演化。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命题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弥合国家与社会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实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对C市N区多个街道展开持续深度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理论话语与实证资料,将伴随新时期街道改革和社区建设而生成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界定为“嵌合式治理”。质言之,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是指在街道主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在“街居复合性主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两委)与“多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之间,通过彼此持续密切的嵌入和互动,生成的一种立体交叉、相互形塑的关系构型和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它突破了国家单统的“条线”式治理传统,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为特质的本土新公共性营造。研究发现,将研究视野限囿于社区微观场域,难以解释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运作逻辑。实际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演展受到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的深刻形塑,因而本文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视域转向对街居复合结构的整体观照。本文以“嵌合式治理”为研究框架,重点研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命题,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嵌合式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本文将“嵌合式治理”的研究置于我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转换与街道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嵌合式治理,及其所内含的嵌合关系的建立、嵌合结构与运行机制、嵌合内蕴动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展开整体性研究。其一,嵌合关系的建立研究。从嵌合关系的建立机制上看,街居主体与多元社会力量嵌合关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多种基本条件,即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研究发现嵌合关系的建立依循不同路径展开,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街道搭建嵌合平台构成了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可见,嵌合关系的建立主要由基层治理行政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所主导,但此并非力图构造国家对社会的吸纳、收编和控制关系,而是以政社互嵌与合作为价值导向的。其实质是在由国家主导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基层社会活力的“复兴”与“再造”。其二,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研究。嵌合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结构关系搭建和行动关系运转的一种机制提炼。本文依托“结构——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资源,对嵌合治理的场域关系及其动态运行机制展开研讨。广泛嵌入于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不同类型社会力量,与街居主体嵌合而成的治理结构与实践形态存在极其复杂的面向,需要我们针对性辨析。本研究发现,展开于城市基层社会领域的嵌合式治理在结构与行动上是相互形塑、耦合、协变的,政社的关系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行动选择与进展,政社治理行动不断突破既有限域,拓展出政社嵌合的新式结构。一言以蔽之,嵌合式治理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其三,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研究。以行政权威和资源作为动力机制构造基层治理嵌合结构并展开治理行动,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政党维度带入嵌合治理动力结构中加以分析。党组织在中国社会系统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枢性作用,它能够将基层区域内多元主体和资源激活调动起来,使之参与到服务群众的结构体系当中。在街道改革的背景下,以街道党工委协同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构型与运行机制,政党的组织嵌入、体制吸纳、政治资源、价值引领成为嵌合治理的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内蕴动力。其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研究。常态的嵌合式治理机制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难以“一键切换”至新式形态并对问题予以妥善破解,因而探寻应急状态下的非常态嵌合治理逻辑及其行动是嵌合治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冠疫情爆发与基层抗疫展开的非常时期,街居主体采取应急动员的方式将大量居民吸纳进疫情防控体系,构筑起应急状态下的嵌合治理机制。非常态的嵌合治理不是在原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生长和镶嵌其中的机制创新。我们需要努力建构起常态与非常态嵌合治理机制间的关联性和转换方式,形成顺应基层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常态化嵌合治理机制。文章认为,与行政吸纳、依附合作等表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概念不同,以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为旨归的嵌合式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国家与社会在持续互嵌、协动、形塑的过程中“磨合”出更加有助于治理行动开展的政社关系结构,而此结构又将进一步促进治理行动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街居与多元社会力量在彼此嵌入的基础上,耦合而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理嵌合体”,其超越了嵌入主体治理权力、资源、功能的简单相加与复合,生产出新的治理和服务功能。质言之,嵌合式治理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向。但我们仍需注意,嵌合式治理仅是开其端绪,仍处于复杂的调适过程,并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外部社会主体的嵌入,可能造成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街道主导嵌合关系的建立并深度调控嵌合行动,会挤压社会自主运作空间,并造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商业性变量的引入存在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的风险;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嵌合治理机制面临衔接和转换的复杂难题,等。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公共性”,并赋予嵌合治理新意涵、演展其新形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笑梅[10](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物品领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物品领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构建:合作治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府关系的角度
二、走向合作治理: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变革
    (一)合作治理的理论来源
    (二)教育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
三、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内涵、基础与条件
    (一)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的内涵
    (二)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的基础
    (三)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的条件
四、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尚需破解的难题

(2)社区基金会:理论逻辑与治理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全球社区基金会的兴起
    (一)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二)社区基金会的产生根源
二、模式还是运动:国外社区基金会的治理功能之争
    (一)社区基金会的概念论析
    (二)社区基金会的模式之辨
    (三)社区基金会运动的意涵
三、超越模式与运动的跨部门合作治理
四、跨部门合作治理的理论解释
    (一)社区基金会结构分析之超越
    (二)社区基金会功能分析之超越
    (三)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五、中国重塑俱乐部物品的公共治理之道
    (一)重新认识中国的社区基金会
    (二)供给俱乐部物品的中国社区基金会
    (三)社区基金会重塑中国社区的公共治理之道

(3)西方学界公共性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性概念诠释
    (一)“公”与“私”的起源
    (二)公共领域的公共性
    (三)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四)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五)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二、公共性研究内容
    (一)经验公共性理论
        1.所有权
        2.公共资金
        3.政治控制
        4.政策环境
    (二)规范公共性理论
    (三)公共性理论的整合
三、公共性测度方法
    (一)公共性效应维度模型
    (二)公共性程度评估量表
    (三)公共性匹配三维模型
四、公共性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研究评述
    (二)研究展望

(6)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理论意义
        2.选题的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科技类社会组织”概念界定
        2.“公共服务”“科技类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3.“政府购买服务”概念界定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1.社会治理理论
        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论
        3.公共服务理论
二、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优势及路径分析
    (一)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
        1.国外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
        2.中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
        3.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差异
    (二)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优势分析
        1.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可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及内容
        2.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对地方政府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可发挥的作用
        3.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对社会公众及自身的正面影响
    (三)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主要路径
        1.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2.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3.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公共服务
三、包头市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情况
    (一)包头市科技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案例分析
    (二)包头市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案例分析
    (三)包头市科技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公共服务的案例分析
四、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转变意愿、手段不足
        2.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渠道较少,项目较小
        3.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监管、评估不足
        4.引导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实践的局限性
    (二)科技类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不足
        2.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技术、服务、动员能力不足
        3.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
    (三)包头市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调查问卷分析
五、加强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职能转变建议
        1.完善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法律法规
        2.做好社会公众科技类公共服务需求调研
        3.做好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管理
        4.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完善科技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度
    (二)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建议
        1.增强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建设相关建议
        2.增强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专业能力、服务能力相关建议
        3.增强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激励科技工作者相关建议
        4.增强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公信力相关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对策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10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
        1.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相关研究
        1.3.3 社会体育领域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调研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青岛市城镇化概况
    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2.3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开展
        2.3.1 问卷设计
        2.3.2 问卷信效度检验
        2.3.3 访谈设计
    2.4 调研方案的实施
3.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和问题
    3.1 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现状和问题
        3.1.1 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硬件设施不足
        3.1.2 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软服务”匮乏
    3.2 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现状
        3.2.1 .非营利组织供给现状
        3.2.2 村委会供给现状
        3.2.3 企业或个人供给现状
    3.3 青岛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意愿不强
        3.3.2 村民向村委会和非营利组织表达意见的意愿不强
        3.3.3 民间体育组织内部存在“搭便车行为”
        3.3.4 农村传统观念制约村民参与民间体育组织
        3.3.5 农村闲置体育场地资源得不到有效运用
4.青岛市农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之间的关系
    4.1 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意愿
        4.1.1 研究假设
        4.1.2 假设验证
        4.1.3 小结
    4.2 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提升村民为村委会非营利组织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意愿
        4.2.1 研究假设
        4.2.2 假设验证
    4.3 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避免农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4.4 农村社会资本的局限性
5.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水平的对策
    5.1 促进农村社会资本良性发展
        5.1.1 加强法治建设和制度供给
        5.1.2 加快农村自发组织的发展
        5.1.3 提升村民的道德品质
        5.1.4 发挥农村党建引领作用
    5.2 促进村委会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5.3 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5.4 促进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农村社会资本测量与村民参与意愿调查问卷
附件 2:访谈提纲
附件 3:访谈记录

(8)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概念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
        二、社会组织培育的概念
        三、政府作用的概念
    第二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社会治理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发展基本现状
        一、临沧市发展基本概况
        二、临沧市社会组织发展基本概况
    第二节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二、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规范发展
        三、加大力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四、创造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合法氛围
        五、加强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和分类登记管理
    第三节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成效
        一、社会组织逐步成长,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二、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初步构建
        三、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四、维护边境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开展与国外相关组织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作用发挥的“越位”
        二、政府作用发挥的“缺位”
        三、政府作用发挥的“错位”
    第二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政策原因
        二、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职能原因
        三、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管理原因
第五章 国内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实践做法
        一、纽约市非营利组织培育创新
        二、伦敦市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
        三、柏林市平台型基金会互联网转型
    第二节 国内各级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实践做法
        一、宁波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二、北京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三、深圳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第三节 国内外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经验启示
        一、税收政策优惠
        二、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支持
        三、重视对社会组织的人才培育
        四、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五、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第六章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厘清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定位
        一、转变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理念
        二、增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和互动
    第二节 完善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
        一、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登记制度
        三、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公平性
    第三节 创新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评估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五、创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第四节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确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二、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
        三、强化社会组织的人才资源建设
        四、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目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宏观转向
        1.1.2 论域及框架锚定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文献述评
        1.2.1 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1.2.2 街道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1.2.3 嵌入与互嵌的相关问题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视角
        1.3.1 “嵌合”概念和理论的追索
        1.3.2 “嵌合式治理”的界定
        1.3.3 理论比较视野中的“嵌合式治理”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制度变迁
    2.1 单位制时期:主辅并行的条线式治理结构
        2.1.1 主线:国家——单位——个人
        2.1.2 辅线:国家——街居——个人
        2.1.3 主辅并行式条线结构的制度后果
    2.2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末:街居治理条线核心化
        2.2.1 “主线”的弱化
        2.2.2 “辅线”的核心化
        2.2.3 城市基层治理“辅线核心化”的实质与限度
    2.3 新时期街道改革主要模式与分析
        2.3.1 撤销街道办的初步尝试及其评价
        2.3.2 治理重心下移与街道服务管理多重改革探索
        2.3.3 治理视域下街道改革的总体趋向
    2.4 C市N区的街道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2.4.1 C市N区街道改革的地域性变量及其制约
        2.4.2 嵌合式治理:C市N区街道改革主导面向
第3章 基层治理嵌合关系的建立
    3.1 嵌合关系建立的条件
        3.1.1 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
        3.1.2 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
        3.1.3 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
        3.1.4 非对等关系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
    3.2 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3.2.1 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
        3.2.2 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
        3.2.3 街道搭建嵌合平台
    3.3 嵌合关系建立的实证分析
        3.3.1 嵌合关系的载体铺设
        3.3.2 委托枢纽型组织联结嵌合关系
        3.3.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中的嵌合关系
        3.3.4 建立“治理嵌合体”争取上级政府资源
    3.4 嵌合关系建立的逻辑及其限制
        3.4.1 面向“治理共同体”的嵌合结构功能
        3.4.2 嵌合关系建立的社区“被动化”及其吊诡
        3.4.3 非竞争性购买关系的建立及其变异
第4章 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4.1 嵌合治理的“结构——行动”范式
        4.1.1 “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
        4.1.2 “结构——行动”范式的嵌合治理研究适用性
    4.2 治理嵌合体构塑及其行动的实证展开
        4.2.1 案例呈现与治理嵌合体的构塑
        4.2.2 社区服务的三重空间嵌合
        4.2.3 常态服务与项目制叠加的嵌合行动
        4.2.4 疫情防控与线上服务转移
    4.3 嵌合治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讨论
        4.3.1 治理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形塑与良性互构
        4.3.2 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
        4.3.3 商业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
        4.3.4 街道主导下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
第5章 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
    5.1 嵌合治理的动力结构分析
        5.1.1 国家——社会的复合动力结构及其局限
        5.1.2 以“政党维度”分析嵌合治理动力结构
    5.2 以政党力量为内核的嵌合治理动力
        5.2.1 典型单位制转型与社区衰败
        5.2.2 街道行政主导的旧城改造及其限度
        5.2.3 以政党资源为内蕴动力的嵌合治理
    5.3 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思索
        5.3.1 街居党组织促动嵌合治理的何以可能
        5.3.2 以街道作为嵌合治理运作单位的恰切性
        5.3.3 党建引领嵌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题
第6章 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
    6.1 社会动员的理论谱系与中国动员传统
        6.1.1 社会动员理论回溯及其界定
        6.1.2 我国社会动员传统与应急动员
    6.2 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层动员式嵌合机制
        6.2.1 社区网格化治理逻辑与局限
        6.2.2 社区网格的非常态治理与联动
        6.2.3 应急动员式嵌合治理的实质与超越
    6.3 街道主导性应急动员的限度与进路
        6.3.1 应急动员倒逼行政力强化
        6.3.2 基层“政绩竞赛”与嵌合悬浮化
        6.3.3 超越网格联动机制的全能化迷思
        6.3.4 应急动员的嵌合治理向常态化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7.1 嵌合式治理与基层社会“新公共性”营造
    7.2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的嵌合式治理及其评价
        7.2.1 嵌合式治理的多维性与联通性
        7.2.2 基层社会治理的街道定位与功能再探讨
        7.2.3 对嵌合式治理双向性与非均衡性的体认
    7.3 城市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的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物品领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合作关系构建:合作治理的视角[J]. 吴开华,廖绿优.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社区基金会:理论逻辑与治理重塑[J]. 翁士洪. 社会科学, 2021(08)
  • [3]西方学界公共性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 王明杰,李晓月,王毅.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04)
  • [4]多源流理论视阈下我国社会企业政策议程研究[D]. 孔子翔. 山东大学, 2021
  • [5]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 ——以徐州市云龙区为例[D]. 张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地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D]. 刘鑫.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供给的对策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10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D]. 刘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8]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刘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D]. 康雯嘉.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对公共产品领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