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最新测绘文献参考书目

国外最新测绘文献参考书目

一、最新国外测绘文献题录(论文文献综述)

栗俊杰,王闻珑,刘邦凡[1](2021)在《基于WOS和CNKI可视化的智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迈入新的阶段,有必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 Ⅴ等计量软件对智慧城市研究的时间脉络、作者、机构、主题等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研究后发现:国内研究关注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与评价、产业和技术研究,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智慧城市的技术实践和理论科学研究,国内外研究各有特点,国内研究已经不逊于国外研究。总体看,我国智慧城市研究今后应该着重关注以下三点:必须紧密联系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需要去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实证性研究,必须重视交叉研究。

李娜[2](2021)在《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犹如人们在使用“服装”这一概念之前已经穿着某种东西一样,哲学家们在创制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前,也已经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与个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而意识形态概念和狭义的文化概念在内涵上存在着相互重叠的部分,因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意味着,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表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始终。尤其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西欧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空前满足的同时,物欲化风气渐为流行。与之相应,文化呈现出商品化、形象化、空间化的姿态和特征。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论调尘嚣日上,马克思主义有效性遭受质疑和挑战。正是基于透视、揭露这种文化的病症,詹姆逊主张对这样一个浸透着各种信息和“审美”体验的社会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和“辩证”的文化分析,从而达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规律的“理解”。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以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己任,詹姆逊一方面主动迎接“历史终结论”提出的思想挑战,他澄清了福山对马克思历史终结的误读,驳斥了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唯心主义倾向。另一方面,詹姆逊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吸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存在主义萨特的总体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美学理论以及结构主义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等,旨在为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奠定思想基础。为了真正构建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詹姆逊重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从传统到现代——系统的梳理和评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的两阶段说。这两阶段包括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三种分析模式还原论的理论分析和现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四种类型历史性分裂的批判。实际上,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史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七种具体分析模式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诸意识形态分析模式各有不足和缺陷,并无本质性的优劣之分,每种不同分析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根据分析对象与主题的转换进行综合运用。由此,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和“辩证”的文化分析,在这里,理论分析及其结论性观点得到了具体运用。当然,这同时也构成了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阐释和再阐释,并因此试图超越和克服传统理论的局限和当代理论的极端。围绕着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构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对传统解决历史解释的意识形态性困境反思。无论是文物研究直接否定历史主义困境,存在历史主义解决历史主义困境过程中又陷入到新的困境之中,还是尼采式以“历史主义”之名反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的主客体结构单一性,在本质上都没有彻底解决历史主义意识形态性困境。在廓清历史解释的意识形态性困境之“迷雾”的基础上,詹姆逊指认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中可以找到解脱历史主义困境的办法。通过对生产方式概念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使生产方式概念升华为一种总体性结构系统。当生产方式本身转变为整个社会关系的共时系统之时,存在于系统之内各个层面的半自主性表征着经济的这种最终决定作用实质为一种“不作用”。文化、意识形态、司法、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之间既相互连接,又相互转化,在这个系统内文化与经济之间超乎一般的密切,这也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显而易见的事实。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史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七种具体分析模式的理论分析和批判,以及对传统解决历史解释的意识形态性困境反思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解释原则,在总体性、辩证性和历史性框架之内构建了“三重视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释学分析视角。其理论的最终诉求,旨在晚期资本主义境域下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功能,这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一致的。詹姆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从“理论建构”进一步走向理论的“自我运用”。首先把其构建的意识形态解释学用于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中,透视出资本主义每一历史阶段与之相应的文化逻辑。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在这一历史化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不仅“揭秘”了这种新的文化形式实质为文化逻辑,还“解码”其隐蔽的资本的扩张逻辑、镜像化的统治逻辑以及文化殖民的霸权逻辑之意识形态帷幕。“在哪里跌倒,要在哪里爬起”,詹姆逊深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深受扭曲的、压抑的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然而他把超越“超空间”的文化政治使命寄托于认知绘图这一策略,旨在“期待着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化的过程”。可见,文化层面遭遇的困境也要从文化政治层面来寻找到突破文化藩篱之力量。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策略本质上是“阶级意识”的符码,希望通过认知绘图来唤醒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群体的觉醒,建立起反抗体制的联盟政治,从而朝着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发展。总之,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有效性的当代阐释,认为马克思早已为我们确立了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恰当立场”,所以,詹姆逊可以直面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中心的消解”、“基础的塌陷”以及“历史的终结”等惊世之叹。扞卫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之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兴趣、作为一种吁求,贯穿于詹姆逊思想体系的始终。可以说,詹姆逊重新阐释、重新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释学分析模式,为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生命力和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视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毫无疑问,詹姆逊也存在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缺陷、“修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存在的偏颇以及他提出认知绘图策略中构想政治联盟的乌托邦色彩等理论局限。无论如何,詹姆逊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理论参考和理论资源。

王芳[3](2021)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以说,可视化是图书情报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随着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可视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可视化发展的整体研究还比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人员了解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演化特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与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限定学科类别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及博物馆”确保研究对象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可视化”为主要检索词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检索,并结合人工筛选,获得本论文的1784篇研究文献。提取1784篇文献的分析单元,例如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并对相关单元进行清洗、整理以及合并同义词,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高频词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相关成果文献的时空分布、主体以及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借助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将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呈现并对图谱进行详细分析。经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1.自可视化相关研究诞生以来发文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文献主要刊载于本领域专业期刊上,《情报科学》、《现代情报》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南京大学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3.武汉大学的赵蓉英和邱均平教授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4.作者、机构之间合作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可视化方法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实现、利用可视化方法对热点主题的研究等方面,有以图书情报领域自身的研究为重点,向计算机技术化发展转变的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图书情报的研究人员在之后的研究中提供参考,使可视化技术在以后的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朱丽[4](2020)在《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特征及其知识交互关联性分析 ——以地理信息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交叉学科领域知识日益累积,对其知识结构特征及知识交互关联性进行研究,能从源头上揭示知识交叉创新规律,把握发展内核。本研究将以地理信息领域为例,从科研文献中识别出潜在的研究主题,挖掘主题间的联系,增加作者团簇识别项,以由整体至局部的目光探究整个交叉学科领域及科研团簇内的知识结构特征及知识交互关联性。本文收集了地理信息领域2004-2018年的文献数据,据普莱斯公式,取发文大于6的127位作者共计1385篇文献作为核心文献集。通过LDA模型训练,得到32个研究主题,主题强度较高的10个热点主题为:“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时空数据模型”、“现状态势研究”、“专业教学培养”、“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开发”、“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多源时空数据融合”、“语义空间匹配”、“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产业”,热点研究主题构成了地理信息领域知识的主体结构。然后结合K-means聚类和多维标度,最终得到四个核心作者团簇,从作者层面把握领域内的不同研究方向与知识结构。最后分别对整个文献集、作者团簇划分后的文献和加入作者团簇识别列后的文献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和解读分析,发现规则中的主题指向同样反映了研究领域的主体知识结构以及不同研究方向与主题间的交叉联系,作者团簇C处在前项相同后项不同的规则中,象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方向有了不同分支的演化,而作者团簇D代表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方向,离不开“语义空间匹配”主题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融汇交流。

王萍[5](2020)在《知识图谱支持下的灾害链挖掘与可视化分析 ——以地质灾害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各类极端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研究和关注。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把握地质灾害领域现状、热点及灾害间的潜在关联。已有灾害链的研究大多基于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概率分析法、基于遥感影像观测的空间分析法,归纳和总结具体灾害的致灾机理、评估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知识图谱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为灾害链挖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鉴于此,本研究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新浪网中关于地质灾害的文献和报道的文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UCINET、BICOMB文献分析工具,借助知识图谱,并使用K-Core算法和GN算法找寻地质灾害领域图谱凝聚子群、社团结构,重点分析了其研究态势、成灾环境等方面的最新前沿问题,并为不同地质条件地区的主导地质灾害链挖掘提供一种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地质灾害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文本信息的准确提取,是保证知识表达准确与否和构建共现知识图谱的关键。关键词可以反映论文及文章的主题内容,故本文提取关键词来表现文本关键信息。具体过程是:针对四川省和山东省地质灾害主题研究文献和报道中文本数据进行采集,确定研究数据来源,避免数据冗余和网络资源浪费;统计文本的时间信息、地点信息进行分析,获得带有时间及地区标记的数据源;建立地质灾害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对其进行K-core分析和社区划分。(2)建立基于图论的灾害共现图谱及地质灾害链提取。根据地质灾害及省份的共现关系可以建立灾害的坐标,由此构建灾害的共现图谱。通过寻找已知坐标的灾害间最优路径来探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各地区主导灾害链。最后利用相似矩阵判断灾害传播路径的合理性。本文根据上述算法,借助知识图谱对四川省和山东省地质灾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四川省地质灾害与暴雨、雨雪等天气气象密不可分,而山东省地质灾害与台风、温度、降雨联系较为紧密的结论。同时得出四川省形成地震为主导的灾害链,山东省形成以强热带风暴和岩溶塌陷为主导的灾害链。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6](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魏绪秋[7](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牛汝辰[8](2016)在《测绘期刊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测绘期刊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该文探讨了测绘期刊的品牌内涵、核心价值、期刊战略、构成期刊品牌的条件等,以数年来《测绘科学》的办刊实践探讨了测绘期刊的品牌塑造与经营,包括期刊品牌的准确定位、内容独特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作者队伍等,阐述了《测绘科学》杂志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思考。

沈思[9](2014)在《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间是信息空间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大部分的文本中均包含时态信息,这些时态信息在时序文本组织、时间维度的知识挖掘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将时态信息融入信息检索技术中是搜索引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网页中包含的时态信息,尤其关注利用文本排序结果和文本主题聚类中的时态信息,且已在话题追踪、微博检索实时性较高的检索场景中展开了相关的应用研究。研究基于文本时态特征的信息检索技术对于提高搜索引擎的搜索效果、推进Web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对研究主题中的时间信息利用情况,还仅停留在利用文本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等阶段,并未很好的利用电子化文本内容中的显式和隐含时间信息,在缺乏对研究主题时间知识的情况下,限定了相关性较高的研究的检索与利用程度。分析并利用文本中的时间特征,不仅有助于在海量文本中快速找出特定时间段内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借助文本内容中的时间特征,挖掘出不同的信息平台在潜在趋势上具有时间关联性的的研究主题,并可以从上述研究主题中发现有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基于各种模型和算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使用各类别的信息资源载休,本文完成了具有不同时序变化特点的文档时间特征探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研究主题检索中,探讨如何史好的挖掘和利用检索结果中的时间知识。在引言中说明了开展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创新点、整体流程、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所使用的资源。在文献综述章节里,围绕着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文本时间特征与知识组织、主题演化分析研究、微博与其他信息载体综合利用研究等研究背景,进行了多角度的相关研究综述。在文本时间特征探究方面,设计了基于语义的文本时间短语抽取算法,并在此丛础上构建了事件与时间的关联关系,在选择了在文本时间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信息资源载体-学术期刊库和微博社交平台的数据基础上,针对各载体显性的时间表达式、隐性的时间表达式和相关的时间表达式分布复杂度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通过利用主题模型LDA和其变体模型labeled-LDA实现了潜层时间标注维度的自动识别和标注,通过选择含有时间词的微博标签进行了相关算法的性能评估。在基于时间的文档检索与分析方面,通过引入了基于时间的文档排列算法,探索针对研究主题的检索应用是如何从时间信息中获益的,并在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算法基础上,发现在时间演化过程中有相似变化趋势的研究主题,并由此提出快速识别研究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的方法。最后,在前几章对科学文献与微博等不同文档的时间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动态主题模型和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将两种具有不同时间演化特点的学术资源文档集合进行主题整合,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同一研究主题在不同信息平台潜在时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与展示。

黄水清[10](2010)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科学知识,是人类科学活动的产出品,而科学文献则是记录、存贮、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人类的科学知识一般以科学文献的数量计量。普赖斯在他的名着《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揭示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二战以来,以指数方式增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献其数量已达到惊人的地步,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以期刊论文为例,2008年国内期刊当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期刊数量大约是1989年的17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其实被自身创造的科学知识所淹没。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与人类的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工作者只能做选择性地阅读。任何一个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都无法通读当年的农业经济学文献。选择性地阅读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对知识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遗漏。即便是全面、完整地阅读,对隐含在海量文献之间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隐秘的联系仅凭人类个人的智力也很难发现。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在海量的分裂状知识或科学文献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相当一部分仅通过常规的查询与阅读是不能得到的。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教授Don R. Swanson提出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思想,并以充分的文献证据论证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思想的可行性与正确性。Swanson的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既涉及知识发现技术,也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二十多年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成为计算机、情报学和知识发现领域学科(如医学、生物、工程、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相关研究论文在各学科的学术期刊均有发表。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Swanson本人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理论基础、算法模型及具体应用进行了持续地研究,相继发现了更多的新知识、新联系,其知识发现应用领域也从单纯的医学、生物学领域拓展到了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乃至人文科学。农业经济是一门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成熟科学,与其它学科一样,现时代的农业经济也面临着专业细化、方向繁多的问题。农业经济学也无法避免Swanson所谓的知识片断化与分裂化倾向。即,农业经济学的知识总量与研究人员的吸收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学内部的专业领域划分越来越细,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一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另一个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领域与领域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未被发现的关联。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是以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农业经济学科为学科领域,以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农业经济学论文为文献源,结合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的各项技术,研究适合农业经济学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理论、算法和应用案例,寻找隐藏在现有文献间的关联概念,并以农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证关联概念的现实性,验证新知识的正确性。本文试图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在分析、总结、比较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与算法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结合国内期刊论文的特点和农业经济学的实际情况,为农业经济学文献设计一套逻辑上可行、操作上简便的知识发现方法,完整解决文献集合、词表体系、分词方案、算法模型等难点问题;其次,在知识发现实践方面,本文试图依据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以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为文献对象,发现若干对与农业经济有关的关联概念,也即发现新知识。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地探讨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模式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方式,针对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A-B-C模式和Gordon的中介文献思想,分别对应地提出了单一关联、单级关联、多级关联的概念,更进一步地,创建了多重关联和复合关联模型,给出了多级关联、多重关联和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开放式与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的路径图。并借鉴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向量空间模型,依据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开放式与闭合式过程路径图,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包括开放式算法模型与闭合式算法模型。然后,本文创建了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语料库。首先以软件手段下载、转换得到用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题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1989至2008年的二十年间国内所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属于农业经济领域的全部研究论文,共87506篇,并建立了由停用词、通用词表、专业词表、同义词表构成的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词表体系。其中的专业词表是专门为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而创建的,包括与农业经济有关的专业词汇96391个,设计并实现了用于文献集合自动分词的自适应分词算法。自适应分词算法在未登录词识别的召回率方面优于国内的其它算法,很适合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对专业领域的新词和概念重视程度较高的需求。接着,本文的研究进入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阶段。通过自行编写的工具软件,实现了复合关联模式下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并以从维普期刊库中下载的题录为知识发现的文献集合,利用自行建立的词表体系,运行和实施了基于国内核心期刊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发现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马尔萨斯与生态学、区域农业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三对关联概念。最后,遵循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逻辑验证并确认了这三对关联概念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这些知识在此前从未引起国内农业经济领域研究人员的联想,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文献中都没有报道,但这些知识隐藏在国内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之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复合关联模式。复合关联的概念与思想,在此前的国内外文献均未有类似提法。为了导出并描述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复合关联模式,本文还分别提出了单级关联、多级关联、单一关联、多重关联的概念。单级关联、单一关联和多级关联的思想之前已经是研究者提出的成熟思想,但概念与提法为本文首次提出。本文将其纳入了复合关联的框架下并用新概念分别命名了对应的思想和方法。多重关联的概念与思想则是本文首次创立,已知文献中从未涉及。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算法模型。本文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效率进行了分析。该算法模型在Swanson及其它学者的论文中均没有涉及,文献调研中也没有发现相似或相近的算法。该算法模型效率较高,与文献集合做一次全局分析的时间代价相当。随后的程序实现和具体的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也验证了该算法模型的可性行与合理性。该算法模型还充分考虑了汉语文献与农业经济领域的特殊性,解决了汉语文献自动分词以及农业经济领域专业词表与同义词的构建等问题。发现了三对隐含在文献中的关联概念,并证明这三对关联概念可作为国内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新知识。以1989年至2008年的二十年间国内所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农业经济领域相关的期刊论文的篇名和摘要为对象,以自行开发的复合关联模式知识发现软件为工具,通过开放式和闭合式两阶段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的运行,本文发现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马尔萨斯与生态学、区域农业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并以农业经济学的理论与逻辑验证了这三对概念之间的关联的正确性,成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检索国内文献,在目前能检索到的所有国内核心期刊上登载的农业经济学论文中对以上三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从未涉及,相关文献为零。通过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在方法论和知识发现实践两方面的工作,本文可以得出结论:在类似农业经济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国内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实现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得出有价值的成果的,并能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新的思路。此外,新知识发现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本文在现有数据集的基础上发现了三条新知识,但这并不代表现有的数据集只隐含了这三条新知识。后续的研究者在现有数据集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工作,一定可以挖掘、发现更多的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

二、最新国外测绘文献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国外测绘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OS和CNKI可视化的智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收集
    (二)研究工具
二、国内智慧城市研究现状
    (一)智慧城市研究发文情况
    (二)智慧城市研究作者情况
    (三)智慧城市研究机构情况
    (四)智慧城市研究热点情况
三、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现状
    (一)智慧城市研究发文情况
    (二)智慧城市研究作者情况
    (三)智慧城市研究重要节点文献情况
    (四)智慧城市研究热点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2)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2.1 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背景
        2.1.1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巨变
        2.1.2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变化
        2.1.3 马克思主义有效性受到质疑
        2.1.4 历史终结论提出的思想挑战
        2.1.5 晚期资本主义扩张困境的折射
    2.2 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2.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2.3 存在主义萨特的总体化理论
        2.2.4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美学理论
        2.2.5 结构主义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3章 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两阶段说的评判
    3.1 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三种分析模式还原论的理论分析
        3.1.1 “科学—意识形态”分析模式还原为“理性—谬误”对立论
        3.1.2 “领导权和阶级合法化”分析模式还原为“实践功能”
        3.1.3 “物化”分析模式还原为“科学与知识”维度
    3.2 现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四种类型历史性分裂的批判
        3.2.1 精英与公众的历史性分裂
        3.2.2 精神状态与社会历史性制度的功能之间脱节
        3.2.3 个人主观意识形态与外部支配性意识形态的对抗
        3.2.4 主体真实表达与语言异化产生的压抑性对立
第4章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构建
    4.1 反思传统解决历史解释的意识形态性困境
        4.1.1 文物研究的经验主义
        4.1.2 存在历史主义主客体的无限相对化
        4.1.3 结构类型学的主客体内在矛盾
        4.1.4 尼采式反历史主义的“历史之名”
    4.2 论证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解决困境的可行性
        4.2.1 生产方式概念的重构
        4.2.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重新释义
        4.2.3 文化与经济的联结
    4.3 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构建原则
        4.3.1 总体性原则
        4.3.2 辩证性原则
        4.3.3 历史性原则
    4.4 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三重视域”
        4.4.1 政治历史观的分析模式
        4.4.2 社会观的分析模式
        4.4.3 历史观的分析模式
第5章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自我运用
    5.1 文化历史分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解释学
        5.1.1 资本主义文化历史分期的符码转换
        5.1.2 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三阶段论
        5.1.3 资本主义文化分期内容
    5.2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批判
        5.2.1 资本的扩张逻辑
        5.2.2 镜像化的统治逻辑
        5.2.3 文化殖民的霸权逻辑
    5.3 认知绘图策略:超越“超空间”的文化政治使命
        5.3.1 认知绘图的范围界定
        5.3.2 认知绘图的功能
        5.3.3 认知绘图与文化政治的关系
第6章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6.1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
        6.1.1 扞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
        6.1.2 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生命力
        6.1.3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视野
    6.2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局限
        6.2.1 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的缺陷
        6.2.2 “修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失偏颇
        6.2.3 认知绘图策略构想政治联盟的乌托邦性
    6.3 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启示
        6.3.1 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6.3.2 有助于严防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
        6.3.3 有助于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可视化
        2.1.1 可视化的含义
        2.1.2 可视化的发展阶段
        2.1.3 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研究的内涵
    2.2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
        2.2.1 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
        2.2.2 共词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知识图谱理论
        2.3.1 知识图谱的概念
        2.3.2 知识图谱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选取与研究工具
    3.1 数据选取
        3.1.1 来源数据库的选取
        3.1.2 数据的选取标准
    3.2 主要研究工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空分布分析
    4.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4.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空间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主体分析
    5.1 文献作者及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5.2 文献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5.3 高被引文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6.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6.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内容的聚类分析
        6.2.1 聚类1: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6.2.2 聚类2: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工具
        6.2.3 聚类3:可视化技术实现
        6.2.4 聚类4:可视化应用的主题热点
    6.3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演进趋势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第8章 结语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特征及其知识交互关联性分析 ——以地理信息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知识网络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学科交叉度的相关研究
        1.2.3 领域主题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基础
    2.1 学科与交叉学科
    2.2 LDA主题模型训练
        2.2.1 LDA主题模型相关理论
        2.2.2 LDA主题模型训练步骤
    2.3 核心作者团簇识别
        2.3.1 作者-主题矩阵构建
        2.3.2 核心作者聚类-K-means算法
        2.3.3 多维标度可视化—JS散度
    2.4 关联规则挖掘
        2.4.1 关联规则相关理论
        2.4.2 Apriori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DA的地理信息领域知识结构特征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主题参数确定
    3.3 地理信息领域知识主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聚类的地理信息领域作者团簇知识结构特征
    4.1 确定作者团簇数
    4.2 作者团簇聚类
    4.3 作者层面的领域知识结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地理信息领域知识关联特征
    5.1 地理信息领域核心文献知识关联规则
    5.2 不同研究方向内部知识关联规则
    5.3 不同研究方向间知识关联规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知识图谱支持下的灾害链挖掘与可视化分析 ——以地质灾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灾害链研究现状
        1.2.2 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和算法
    2.1 知识图谱构建过程
        2.1.1 知识获取
        2.1.2 知识融合
        2.1.3 知识存储
    2.2 知识图谱挖掘相关算法
        2.2.1 网络中心性测度
        2.2.2 K-Core及GN聚类算法
        2.2.3 蚁群最优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知识图谱构建与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获取与处理
    3.4 共现矩阵与相似矩阵
        3.4.1 共现矩阵
        3.4.2 相似矩阵
    3.5 知识图谱可视化聚类分析
        3.5.1 K-Core聚类分析
        3.5.2 GN社区划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知识图谱的灾害链挖掘分析
    4.1 基于图论的灾害共现图谱
    4.2 灾害链提取算法设计与实现
    4.3 实验结果验证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方面的意义
        1.2.2 应用方面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
    2.2 文本时间特征组织与利用
    2.3 基于时间特征的主题演化分析
    2.4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微博文本组织
    2.5 小结
第3章 文本时间特征的知识组织探究
    3.1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标注
        3.1.1 相关概念与术语界定
        3.1.2 科学研究主题相关文本的时间信息
    3.2 基于语义的时间表达式自动抽取
        3.2.1 时间短语自动抽取模型构建和抽取应用
        3.2.2 短语抽取模型构建的流程和时间短语的表示
    3.3 时间信息的抽取与事件描述
        3.3.1 事件与时间的关系描述
        3.3.2 模糊时间语义倾向判定探究
        3.3.3 时间事实和事件关系的构建
        3.3.4 应用案例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文献和微博的时间特征组织方式探究
    4.1 学术文献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1.1 学术文献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1.2 学术文献的时间特征征统计与分析
        4.1.3 实验与评估
    4.2 学术微博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2.1 学术微博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2.2 学术微博的时间特征统计与分析
        4.2.3 实验与评估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文档检索研究
    5.1 文档时间特征与研究主题检索
    5.2 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和相关排序模型
        5.2.1 研究主题检索下的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标记
        5.2.2 检索式的隐含时间特征探究
        5.2.3 对时间词敏感研究主题的排序探究
        5.2.4 实验与评估
    5.3 基于时间相似度的检索研究
        5.3.1 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计算
        5.3.2 应用案例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时间文档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研究
    6.1 引例
    6.2 研究主题的资源采集与存储
        6.2.1 数据采集和抓取词汇底表
        6.2.2 数据预处理
    6.3 研究主题资源整合与文本时序信息处理
        6.3.1 文本的时序信息处理流程
        6.3.2 文本的组织与存储结构
        6.3.3 文本时序信息的存储和组织
        6.3.4 文本的组织与时序推理
    6.4 基于时间线方式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模式
        6.4.1 面向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概念空间构建
        6.4.2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形式
        6.4.3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时间线自动构建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应词表、学术文献语料和计算值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10)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2.1 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
    2.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2.3 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
        2.3.1 Swanson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原理
        2.3.2 Swanson的开放式知识发现过程
        2.3.3 Swanson的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
        2.3.4 Arrowsmith系统
    2.4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其它算法
        2.4.1 Gordon和Lindsay基于词频统计的方法
        2.4.2 Weeber的两步式知识发现过程与DAD系统
        2.4.3 Johannes Stegmann的同现词分析
        2.4.4 Pratt和Yetisgen-Yildiz的LitLinker
        2.4.5 Padmini Srinivasan的文本挖掘算法
        2.4.6 Wei Huang等人的新连接预测算法
        2.4.7 Van der Eijk等人的关联概念空间
        2.4.8 Wren等人的随机模型
        2.4.9 Hristovski等人的BITOLA
        2.4.10 Xiaohua Hu等人的Bio-sbKDS
    2.5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的总结与比较
        2.5.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评述
        2.5.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的比较
        2.5.3 非医学领域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
    2.6 国内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研究
        2.6.1 国内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的主题
        2.6.2 国内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的特点
第三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
    3.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与学科领域关系的分析
        3.1.1 什么样的学科领域适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3.1.2 哪些学科的国内文献适合进行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3.1.3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文献适合开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理由
    3.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复合关联模型的创立
        3.2.1 单级关联与多级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3.2.2 单一关联与多重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3.2.3 复合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3.2.4 复合关联对算法模型的约束与要求
    3.3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复合关联算法的可能性
        3.3.1 向量空间模型的原理
        3.3.2 复合关联算法设计的基本思路
    3.4 开放式知识发现算法的设计
        3.4.1 算法原理
        3.4.2 算法流程
    3.5 闭合式知识发现算法的设计
        3.5.1 算法原理
        3.5.2 算法流程
    3.6 新算法的效率与性能分析
        3.6.1 新算法的运行效率
        3.6.2 新算法与已有算法的性能比较
第四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集
    4.1 国内农业经济学文献的文献源
        4.1.1 国内文献源分析
        4.1.2 农业经济学文献源的选择
    4.2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文献集合
        4.2.1 维普期刊论文题录的下载
        4.2.2 维普题录数据的转换
        4.2.3 农业经济题录数据库的构建
    4.3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词表体系
        4.3.1 停用词表
        4.3.2 通用词表
        4.3.3 农业经济专业词表
        4.3.4 同义词表
    4.4 农业经济学文献的分词及词表维护
        4.4.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自动分词的特殊性
        4.4.2 自适应分词算法
        4.4.3 农业经济文献题名与文摘的分词
        4.4.4 词表的更新与维护
第五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实践
    5.1 开放式知识发现过程
        5.1.1 文献语词矩阵的生成
        5.1.2 语词关联度矩阵的生成
        5.1.3 计算所有可能A词与C词的关联度
        5.1.4 筛选A词及对应的C词
    5.2 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
        5.2.1 Swanson方法
        5.2.2 复合关联方法
        5.2.3 Swanson方法与复合关联方法的结合
    5.3 关联概念及中间词集合的整理与归纳
        5.3.1 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
        5.3.2 马尔萨斯与生态学
        5.3.3 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 关联概念在农业经济领域的验证
    6.1 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的内在联系
        6.1.1 世界贸易组织
        6.1.2 原教旨主义
        6.1.3 世界贸易组织与能量、生态及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关联
    6.2 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尔萨斯
        6.2.1 马尔萨斯
        6.2.2 生态学
        6.2.3 马尔萨斯是否生态学家的讨论
    6.3 区域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3.1 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6.3.2 地理信息系统在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方面的应用
        6.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区域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可能性
    6.4 关联成立的意义及对农业经济学的作用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最新国外测绘文献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OS和CNKI可视化的智慧城市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栗俊杰,王闻珑,刘邦凡. 重庆社会科学, 2021
  • [2]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 李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特征及其知识交互关联性分析 ——以地理信息领域为例[D]. 朱丽. 南昌大学, 2020(01)
  • [5]知识图谱支持下的灾害链挖掘与可视化分析 ——以地质灾害为例[D]. 王萍.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6)
  • [6]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7]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8]测绘期刊品牌战略研究[A]. 牛汝辰. 第三届中国期刊品牌建设与创新年会论文集, 2016
  • [9]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D]. 沈思. 南京大学, 2014(05)
  • [10]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D]. 黄水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国外最新测绘文献参考书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