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途径

固安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论固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林[1](202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广域永清城市团”发展构想》文中提出永清县是廊坊市"南五县"北端的县级行政单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需要承担起连接安次区、霸州市、固安县的纽带角色,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前瞻性考虑,尽快以永清县中心地为核心形成"广域永清城市团"。永清县需要进行片区划分并与邻近行政单元进行对接,以永清县为核心形成辐射状的城市链结构,同时也要形成以永清县为核心的弧形城市链,强化永清县与雄县、涿州市、高碑店市间的整合程度,形成"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雄县"城市链和"永清县+高碑店市+涿州市"曲边三角形,在曲边三角形内部形成"宫马链"、"固泗链"和"高牛链"等城市链,强化曲边三角形的三边与区域内部的联系。

熊云海[2](2021)在《县域治理的中心工作模式研究 ——以江西共青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基层治理研究学者在对基层政府治理的观察中发现了政府热衷于某些事务,而对另外一些事务不甚关心的现象。从对这些现象的归纳总结中,一些学者提出,基层政府的治理过程是围绕着中心工作来进行展开的,并进一步发展出了中心工作理论。基于这些特点的总结归纳,作者将中心工作分类为长期性中心工作,阶段性中心,工作重点性,中心工作与一般性中心工作,它们各具特点。但是它们的共性,无疑都有压力性,联动性和创新性。其与之相对的都是长久存在于基层治理中的压力性体制,运动式治理与权责利不平等分配等事实。这些中心工作实现了一些常规治理所无法达到的功能,比如短时间实现县域的超常规治理,短时期内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短时间内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等等。在近几年中,江西省共青城市的基层治理也是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心工作特征。作者基于对中心工作理论的强大解释力的察觉,对共青城市近年来的基层治理用中心工作的理论进行演绎,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他们分别是中心工作可能会遇到持续性不强、与县域工作的模式相互冲突的缺点。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法的思考路径:一个是从科学规划的从层面上,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心工作进行规划;一个是从制度规范的方向上,对中心工作进行与县域治理中现有工作模式进行相互的协调。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陈续谱[4](2020)在《城市治理视角下PPP产业新城模式研究 ——以华夏幸福固安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分权化带来的财政压力和全球化带来的城市竞争,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出现“企业化”倾向并逐渐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城市产城协同发展,且逐渐开始寻求与社会资本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形式进行合作。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新城模式在大城市近郊的中小城市广泛出现,标志着政府与市场正在构建新的合作治理模式,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产业新城模式的框架下开始产生重构。通过理论研究可知,主流城市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化”治理手段,鲜有对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的关注。本文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中小城市政府在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合作关系和协作模式,以及该模式的扩张对我国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带来怎样的贡献和风险。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比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城市治理的模式之间的区别,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产城运营商华夏幸福集团产业新城PPP项目为例,研究发现在产城协同发展目标下,中小城市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形成的PPP产业新城模式的治理结构和互动机制与传统大城市的治理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固安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是PPP产业新城模式在中国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产业新城的标杆之一,通过对固安产业新城的研究,得出其形成的内生因素在于中小城市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启动相对较为困难,需要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市场力量在产业新城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引入方面代替了大部分的地方政府职能。同时该模式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极大的促进中小城市产城协同发展,但由于该模式对于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复制中仍存在较高的风险。研究表明,PPP产业新城模式是中小城市在有限的发展资源和强烈的发展意图下的一次政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小城市地方政府通过让渡产业新城区域在产城发展中的职权,引入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较强的市场主体主导产业新城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的建立,同时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该模式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而导致的财政问题。

孙浩[5](2019)在《固安产业新城PPP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水平的提升,大城市病等众多问题的出现,多城市协同发展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但对于超一线城市周围的小城镇而言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城市的就业、民生、环境等问题需要共同考虑,同时对于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需求更高,但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不同,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难适应相对高额的市政基础设施所对应的资金需求。PPP是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合作的业务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提高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国内PPP发展案例较多,但模式相对单一,多数为基础市政项目结算的方式。在河北固安县政府部门面临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导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市政PPP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固安县面临的优势很明显,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以及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新机场的兴建等。但固安县在发展初期同样面临大量的问题,比如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较弱,缺少大产业导入的理念及能力,甚至是整个产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本土企业与固安县政府达成创新产业新城开发合作企业采用PPP模式中包含“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DBFOT)运作方式,实施产业新城PPP规划、建设并提供产业发展、城市运营等服务。合作期内,企业成为产业聚集、引导和运营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则转变为以上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者,通过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履行政府职能,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案例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受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各方的充分肯定。本文分析了固安产业新城PPP的开发模式及创新型亮点,包含资源整合、结算、回款等操作细节,对产业新城PPP开发模式进行综合研究。

张吉伟[6](2019)在《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开发PPP融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需要加快园区开发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在开发区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临前期建设投入巨大、财政收入总量小、增长慢,工业用地占比大、出让收入少等问题,新增融资困难。为此,论文探索如何规范运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模式加快园区开发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对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运用PPP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进行了梳理;选取了固安工业园等园区开发PPP案例进行情况介绍和分析,总结了案例启示。经过分析和梳理,论文认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融资困境与规模导向的园区开发方式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方式倾向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导致投融资现金流不平衡;受国家金融调控影响,新增融资渠道萎缩;“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财政体制下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面临收支矛盾和融资困境,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顺势而为,运用国家政策倡导的PPP模式推进开发区建设。论文提出,要做到PPP模式的规范运用需要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变规模导向型开发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建设进度,遵循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投融资现金流平衡管理,引入社会资本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优化土地规划和加强存量资源整合,创新园区开发和运营,促进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前融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借鉴案例经验,提出了运用PPP模式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概念和理论基础,融资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运用PPP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案例借鉴,运用PPP模式的对策,研究结论和展望。

张楠楠[7](2018)在《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升级转型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环渤海和环京津是河北省地理位置的两大特点,河北省环京津六个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圈层,其特殊地位不言而喻,发展环京津地区的现代农业对于解决首都生态危机瓶颈,提高环京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从经济效益水平、科技投入状况、可持续发展水平、产业链延伸程度、劳动者素质、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进行界定,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分,通过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对环京津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描绘;再次,通过构建空间回归模型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拟合,以明确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运用DEA对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通过投影分析,分别从改进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年末乡村从业人员的投入为提高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产值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规模比较优势和产量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此判断该地区各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通过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三次产业行业内部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并最终提出适合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处在初步实现阶段,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空间相关作用,空间同质性程度较高,各相邻区域趋于依赖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说明部分地区呈现集群现象。影响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素排序依次为经济效益、产业链延伸程度、劳动者素质、科技投入水平、市场化水平。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效率分布具有规律性,其中一级二级三级有效区域集中在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地区,呈现连片化的趋势,尤其是一级有效地区主要集中在紧邻京津的各县,五级、六级和七级有效区主要集中在保定和沧州,也就是环京津地区的西南部,分解来看,河北省环京津地区除唐山、廊坊呈现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双高外,绝大部分地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分布呈现出矛盾性,张家口、承德地区虽然纯技术效率较高但难以形成规模效率,保定、沧州部分地区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不高,最终导致这四个地区效率的失衡,虽然总体来看,张家口、承德地区综合技术效率较高,但如果不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规模经济,则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通过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二、三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发现张家口的第三产业和唐山地区的二、三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唐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二、三产业均有较好的发展,而张家口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主要与该地区部分县域受资源限制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有关,因此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相关涉农第三产业。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索。本研究将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效率评价、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将不同视角相结合不仅丰富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对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也起到了更为有力的指导作用;第二,本研究运用熵值法明确了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了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采用距离矩阵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提出了提高环京津各地现代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利用比较优势分析法确定了环京津地区各个县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主要农产品;第三,本研究通过四分位图、局部自相关分析、DEA分析及分级有效性评价绘制了反映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统计图。研究以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总体的区域划分作为基础,就每个连片区域的地形地貌、农业资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个区域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简单地从各个行政地区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做到更加有针对性。

刘松[8](2018)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愈发严重,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日益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和壮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国家安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重视对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势必会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之中,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现阶段,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不但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活力和潜力,而且决定着县域社会发展文明和谐程度,体现着人民的幸福度。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建设间的联系,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界定。实证部分,对经济竞争力和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建立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包括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社会事业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竞争力在内的5个准则层以及59个具体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121个县(市)进行测评,将结果排序,分类分析;从纵向比较方面反映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通过与苏鲁强县的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鉴。

谢湘权[9](2018)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中国重点实施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场,小城镇的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雄安新区,区域空间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如何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针对保定持续三年的课题研究中,笔者发现:京津冀区域空间变化深刻而复杂,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也面临着空间分布不均衡、城镇化水平低、整体产业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问题。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背景,研判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态势。在探究小城镇发展特征、样本小城镇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结合具体案例借鉴,探索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的发展路径。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发展进行区域分析,研究冀中地区保定、廊坊、沧州三市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建设雄安新区新形势下小城镇的发展机遇;从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研究雄安新区周边64个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其次,选取17个样本小城镇,构建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小城镇发展能力赋分评价,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将小城镇分为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特色制造业型、特色农业型和交通驱动型,并提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发展路径。最后,以白沟镇作为实证案例,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提出白沟社会和文化、产业和空间的发展路径,具体引导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镇空间设计。

张化学[10](2015)在《都市圈住宅地价扩散机理及其实证研究 ——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文中指出地价扩散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扩散地、扩散路径和扩散接受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地价扩散的研究较少,可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想的研究模型,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地价扩散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和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价扩散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地价扩散强度评价模型;研究了“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和房地产发展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地价梯度方法分析了“环首都经济圈”住宅用地价格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价扩散强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作为“中心”的北京对“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区、市)的地价扩散强度。研究发现:投资、需求和效益是地价扩散的三大动力机制;扩散源对受扩散地区的地价扩散强度受地价差、扩散通道和受扩散地的发展状况三个方面的影响;北京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强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距离和通行能力对住宅用地价格梯度存在显着的减缓作用。本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基本概念解释,确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章节主要内容的安排和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综述了区位与地价的基本理论,、经济溢出的相关理论、发展扩散的相关研究、土地增值的相关研究和地价梯度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地价扩散机制、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分析地价扩散的动力机制、扩散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地价扩散的因素。第四部分:地价扩散强度评价理论模型。首先介绍了几种扩散测度的方法,然后提出了地块扩散强度指标体系,最后构建了地块扩散强度评价模型。第五部分:“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特征与土地、住房市场发育。包括“环首都经济圈”基本情况介绍、经济发展特征,以及土地、房屋市场发育情况。第六部分:“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空间结构分析。分别利用地统计方法和价格梯度方法对“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第七部分:“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扩散强度评价与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北京市对“环首都经济圈”各县(区、市)的扩散强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和应用价值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论固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固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广域永清城市团”发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永清县城市团建构的区域经济理论基础
    1.1 城市发展的多核心模型
    1.2 城市发展的产业聚集理论
    1.3 城市发展的中心地理论
2 以永清县为核心的广域永清城市团的构建
    2.1 永清县的片区划分及与邻近行政单元的对接
    2.2 以永清县为核心的放射状城市链的构建
    2.3 以永清县为核心的弧形城市链构建
    2.4 “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雄县”城市链的构建
    2.5 通过整合“永清县+高碑店市+涿州市”发展组合城市团
        2.5.1 形成“永清县+高碑店市+涿州市”城市团内的曲边三角形
        2.5.2 构建“曲边三角形”城市链
3 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构建广域永清城市团的进一步思考
    3.1 强化行政区划边界处的衔接
    3.2 当前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3.3 重视行政力量影响和构建乡镇节点
4 研究结论

(2)县域治理的中心工作模式研究 ——以江西共青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中心工作
        2.1.2 压力型体制
        2.1.3 运动式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官僚制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中心工作的类型
    3.1 长期性中心工作
    3.2 阶段性中心工作
    3.3 重点性中心工作
    3.4 一般性中心工作
    3.5 小结
4 中心工作的特点与功能
    4.1 中心工作的特点
        4.1.1 压力性
        4.1.2 联动性
        4.1.3 创新性
    4.2 中心工作的功能
        4.2.1 短时期实现县域的超常规治理
        4.2.2 短时期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4.2.3 短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5 中心工作的实际运行模式-以共青城市为例
    5.1 运行模式分类
        5.1.1 动员式机制
        5.1.2 党委统筹式机制
        5.1.3 包干式机制
        5.1.4 小结
    5.2 中心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5.2.1 珍珠湖综合整治
        5.2.2 南湖新城科教城
6 中心工作模式在实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问题对策
    6.1 所遇到的问题
        6.1.1 持续性不强
        6.1.2 与现有县域工作模式相冲突
    6.2 中心工作模式的问题对策
        6.2.1 科学规划
        6.2.2 制度规范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城市治理视角下PPP产业新城模式研究 ——以华夏幸福固安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分税制背景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加深合作
        1.1.2 政策背景——政企合作关系(PPP)政策路径的开放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研究可能贡献
    1.3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
        2.1.2 城市企业家主义(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2.1.3 城市增长联盟
        2.1.4 土地财政
        2.1.5 产业政策
        2.1.6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2.1.7 PPP产业新城
    2.2 国内外城市治理研究综述
        2.2.1 西方城市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2.2.2 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
        2.2.3 城市治理视角下产城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局限
    2.3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3.2 PPP模式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3.3 产业新城PPP模式研究评述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案例地选取
    3.4 研究数据获取及方法
    3.5 技术路线
4 产业新城PPP模式的演化脉络和发展背景
    4.1 我国产业新城PPP模式的演化脉络
        4.1.1 改革开放前工业城市建设阶段
        4.1.2 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期的产业园区建设阶段
        4.1.3 产业新城模式的形成
    4.2 产业新城PPP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
        4.2.1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现状
        4.2.2 产业新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产业新城PPP模式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4.3.1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趋势
        4.3.2 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
    4.4 本章小结
5 固安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的发展脉络
    5.1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5.1.1 经济社会环境:环京地区的贫困县
        5.1.2 京津冀城市群资源外溢与城市资源不足的矛盾
        5.1.3 固安产业园区的发展困境——经济贡献率低,政府投资不足
    5.2 固安产业新城模式的治理主体互动过程
        5.2.1 野蛮起步阶段——打破常规式的发展策略
        5.2.2 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的配套和关键产业的引入
        5.2.3 发展成熟阶段——城市空间服务的完善和产业集群的成熟
    5.3 固安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中各主体角色解析
        5.3.1 政府各职能部门
        5.3.2 华夏幸福集团的发展及角色解析
        5.3.3 社会主体角色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运作结构及风险分析
    6.1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的运作结构特征
        6.1.1 大城市政府依靠城市投资平台的治理模式运作结构
        6.1.2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的运作结构
        6.1.3 PPP产业新城模式与大城市治理模式的运作结构对比
    6.2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运作逻辑
        6.2.1 PPP产业新城的选址逻辑
        6.2.2 PPP产业新城的开发逻辑
        6.2.3 PPP产业新城的利益分配逻辑
    6.3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的潜在风险分析
        6.3.1 政府层面的潜在风险
        6.3.2 企业层面的潜在风险
        6.3.3 产业新城项目的潜在社会风险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PPP产业新城的运作模式:“企业家型治理”在中小型城市的深化
        7.1.2 PPP产业新城综合治理模式的运作特征:政府主导,市场承担的产城综合治理
        7.1.3 PPP产业新城大规模扩张的潜在风险: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固安产业新城PPP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内容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2 固安县经济与产业发展回顾
    2.1 固安县发展初期产业布局
    2.2 固安县自身优势及机遇
    2.3 固安县产业发展方向论证
3 固安县产业新城PPP模式确立
    3.1 固安县产业新城PPP模式选择
    3.2 固安县产业新城PPP项目特点
    3.3 固安县产业新城PPP合作要点
4 固安产业新城PPP开发模式解析
    4.1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宏观影响
    4.2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功能布局
    4.3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产业导入
    4.4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问题及解决
5 固安产业新城PPP运营实操细则
    5.1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投资策略
        5.1.1 固安产业新城投资纪律
        5.1.2 固安产业新城区域认定
        5.1.3 固安产业新城审批流程
        5.1.4 固安产业新城考核认定
        5.1.5 固安产业新城核心关注点
    5.2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财务结算
        5.2.1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土地整理投资特性
        5.2.2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土地整理结算流程
        5.2.3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土地整理操作流程
    5.3 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回款流程
        5.3.1 固安产业新城付费机制
        5.3.2 固安产业新城财政预算体系
        5.3.3 固安产业新城土地出让回款
        5.3.4 固安产业新城税收回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开发PPP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开发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3 园区开发
        2.1.4 融资
        2.1.5 PPP
    2.2 相关理论
        2.2.1 融资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城市化理论
        2.2.4 土地财政理论
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情概况
    3.2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现状
        3.2.1 财政拨款投入
        3.2.2 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
        3.2.3 向金融机构贷款
    3.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3.1 融资方式单一
        3.3.2 投融资期限不匹配
        3.3.3 新增融资困难
    3.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园区开发方式市场化程度不足
        3.4.2 国家宏观金融整顿
        3.4.3 财政收入和可用资金不足
        3.4.4 土地出让收入有限
4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PPP运用的必要性、优势和挑战
    4.1 运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4.1.1 只有运用PPP园区开发才能获得资金支持
        4.1.2 只有运用PPP才能有效隔离项目债务风险
        4.1.3 只有运用PPP才能纠正规模导向的公共投资倾向
    4.2 运用PPP的优势分析
        4.2.1 运用PPP的政策优势
        4.2.2 运用PPP的机制优势
        4.2.3 运用PPP的自身优势
    4.3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面临的挑战分析
        4.3.1 高标准的PPP项目监管与加大投资力度矛盾的挑战
        4.3.2 不断变化的PPP政策与长周期项目执行矛盾的挑战
        4.3.3 不确定的财政收支与固定的PPP项目支出责任矛盾的挑战
5 国内运用PPP模式进行园区开发案例借鉴
    5.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1.1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1.2 固安工业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5.2.1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2.2 大连软件园运用PPP模式的成功原因分析
    5.3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教训
        5.3.1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基本情况
        5.3.2 武汉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运用PPP模式的失败原因分析
    5.4 案例启示
        5.4.1 PPP双方的互信和决心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5.4.2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成功运用PPP的基础
        5.4.3 做好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
        5.4.4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奏
        5.4.5 创造性利用本地优势和关键资源开展PPP合作
6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用PPP模式的对策
    6.1 运用PPP模式调整和改革园区开发管理机制
        6.1.1 改变规模扩张导向的园区开发机制
        6.1.2 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分类,确定合适的项目融资和运作方式
        6.1.3 落实社会资本的主体责任,实现PPP项目风险有效隔离
    6.2 加强开发建设现金流管理
        6.2.1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做好项目建设和资金衔接管理
        6.2.2 强化现金流管理,确保园区开发有序开展
        6.2.3 获得长期资金支持,解决投融资期限不匹配问题
    6.3 围绕优势产业规划,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园中园”开发运营
        6.3.1 集聚产业优势,运用PPP模式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6.3.2 引入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
        6.3.3 提高开放和共享水平,合作共建专业特色园区
    6.4 运用PPP机制整合存量土地和资产,提升项目收益
        6.4.1 做好土地资源规划整合
        6.4.2 运用PPP模式做好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6.4.3 探索运用PPP模式实现存量债务化解和存量资产整合提效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
        2.1.2 现代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增长极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3.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条件
        3.1.1 地理位置优越
        3.1.2 生物资源丰富
        3.1.3 相关政策支持
        3.1.4 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密切
    3.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3.2.2 农业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
        3.2.3 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
        3.2.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着
    3.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3.3.1 经济效益增速放缓
        3.3.2 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3.3.3 可持续发展能力参差不齐
        3.3.4 产业链延伸程度不够
        3.3.5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3.3.6 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3.3.7 协同发展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4.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演进阶段及差异评价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评价方法
        4.1.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演进阶段评价
        4.1.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非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差异评价
    4.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
        4.2.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4.2.4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4.3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1.1 经济效益
        5.1.2 科技投入
        5.1.3 可持续发展能力
        5.1.4 产业链延伸程度
        5.1.5 劳动者素质
        5.1.6 市场化水平
    5.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5.2.1 指标选取
        5.2.2 空间回归模型估计
        5.2.3 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
    6.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演进轨迹分析
        6.1.1 指标选取
        6.1.2 分析方法
        6.1.3 演进轨迹分析结果
    6.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
        6.2.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DEA分析
        6.2.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分级有效性分析
        6.2.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投影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7.1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7.1.1 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7.1.2 行业及产业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7.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第一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7.2.1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7.2.2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第一产业分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7.3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涉农第二、三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搭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体系
        8.1.1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8.1.2 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系统
        8.1.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8.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2.1 丰富京津冀间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8.2.2 借助京津技术和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
        8.2.3 合理规划“双核四产区”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产业布局
    8.3 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8.3.1 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8.3.2 引导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8.3.3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
    8.4 强化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8.4.1 建立四产区生态功能分区
        8.4.2 打造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8.5 完善制度支撑体系
        8.5.1 不断推进户籍、就业、社保制度改革
        8.5.2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8.5.3 加快实施土地流转制度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附表1 2000-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附表2 2000-2016年河北省非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附表3 2000-2016年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附表4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
附表5 2000-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指标值
附表6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现代农业产出效率分析指标值
附表7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产出导向BCC模型计算结果
附表8 2016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各县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标值
参考文献
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文明建设
        1.2.2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1.2.3 生态文明理论相关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文明及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2.2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2.1 县域经济内涵
        2.2.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2.3.1 竞争力的内涵
        2.3.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2.4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县域经济竞争力
        2.4.1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
        2.4.2 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界定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循环经济理论
        2.5.3 区域集聚经济理论
        2.5.4 比较优势理论
        2.5.5 区域竞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思路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评价方法及模型
        3.4.1 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
        3.4.2 因子分析法
        3.4.3 聚类分析法
        3.4.4 评价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2 数据的收集及标准化
        4.2.1 数据的收集
        4.2.2 数据标准化
    4.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单项评价
        4.3.1 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4.3.2 产业及企业竞争力评价
        4.3.3 社会事业竞争力评价
        4.3.4 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
        4.3.5 创新驱动竞争力评价
    4.4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5.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纵向比较
    5.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横向比较
        5.2.1 竞争力强县
        5.2.2 竞争力一般县
        5.2.3 竞争力弱县
    5.3 与江苏、山东发达省份的比较分析
        5.3.1 三省的部分强县比较分析
        5.3.2 苏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5.4 比较带来的启示: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5.4.2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状经济不明显,协同发展意识差
        5.4.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生态经济滞缓
        5.4.4 人力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开放程度低
        5.4.5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5.4.6 城乡一体化发展缓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
    6.2 对策建议
        6.2.1 更新发展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2.2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集群,增强经济活力
        6.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6.2.4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增强创新能力
        6.2.5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2.6 改善民营经济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6.3 针对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3.1 经济竞争力强县的提升对策
        6.3.2 经济竞争力一般县的提升对策
        6.3.3 经济竞争力弱县的提升对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辨析与界定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与实践进展
    2.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 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日本东京首都圈的发展
    2.3 国内外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分析
    3.1 区域政策演变与现状分析
    3.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发展的机遇
    3.3 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发展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与特色分类
    4.1 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原则
    4.2 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样本
    4.3 样本小城镇自身条件分析
    4.4 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5 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原理
    4.6 小城镇发展能力评价结果与特色分类
    4.7 本章小结
5 雄安新区周边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1 商贸物流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2 文化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3 特色制造业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4 特色农业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5 交通驱动型小城镇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白沟镇特色化发展路径
    6.1 白沟镇发展的基本特点
    6.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白沟镇发展路径框架
    6.3 白沟镇社会和文化发展路径
    6.4 白沟镇产业发展路径
    6.5 白沟镇空间发展路径
    6.6 白沟镇发展路径实施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小城镇发展数据
附录3 样本小城镇发展数据

(10)都市圈住宅地价扩散机理及其实证研究 ——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区位与地价理论
        2.2.2 经济溢出的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发展扩散的相关研究
        2.3.2 土地增值的相关研究
        2.3.3 地价梯度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地价扩散机制、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价扩散的动力机制
        3.1.1 投资动力机制
        3.1.2 需求动力机制
        3.1.3 效益动力机制
    3.2 地价扩散的路径分析
        3.2.1 邻里式扩散
        3.2.2 点-轴式扩散
        3.2.3 跳跃式扩散
    3.3 地价扩散的影响因素
        3.3.1 地价差
        3.3.2 扩散路径
        3.3.3 吸收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地价扩散强度评价理论模型
    4.1 关于扩散测度的相关研究
        4.1.1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测度方法
        4.1.2 基于凯尼尔斯模型的测度方法
        4.1.3 基于傅里叶定律的测度方法
        4.1.4 其它测度方法
    4.2 地价扩散强度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地价差指标
        4.2.3 扩散路径指标
        4.2.4 吸收能力指标
    4.3 地价扩散强度评价模型构建
        4.3.1 地价梯度估算模型
        4.3.2 主成分分析法(PCA)
        4.3.3 因子分析法
5 “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特征与土地、住房市场发育
    5.1 “环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
    5.2 “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特征
        5.2.1 “虹吸效应”的受害者
        5.2.2 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5.2.3 机遇与挑战并存
    5.3 “环首都经济圈”土地、住房市场状况
        5.3.1 土地市场
        5.3.2 住房市场
    5.4 本章小结
6 “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空间结构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2 基于地统计学的住宅地价空间结构分析
        6.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6.2.2 空间插值
        6.2.3 结果分析
    6.3 基于地价梯度的住宅地价空间结构分析
        6.3.1 修正的特征价格模型
        6.3.2 价格梯度估算
        6.3.3 价格梯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扩散强度评价
    7.1 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7.1.1 数据来源
        7.1.2 标准化处理
    7.2 “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扩散强度评价
        7.2.1 扩散能力评价
        7.2.2 吸收能力评价
        7.2.3 扩散强度评价
    7.3 “环首都经济圈”住宅地价扩散强度评价结果分析
        7.3.1 扩散强度
        7.3.2 扩散介质密度
        7.3.3 吸收能力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论固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广域永清城市团”发展构想[J]. 孟祥林.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03)
  • [2]县域治理的中心工作模式研究 ——以江西共青城市为例[D]. 熊云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城市治理视角下PPP产业新城模式研究 ——以华夏幸福固安项目为例[D]. 陈续谱. 武汉大学, 2020(07)
  • [5]固安产业新城PPP开发模式研究[D]. 孙浩. 云南大学, 2019(02)
  • [6]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开发PPP融资模式研究[D]. 张吉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7]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张楠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5)
  • [8]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D]. 刘松.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周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D]. 谢湘权.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10]都市圈住宅地价扩散机理及其实证研究 ——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D]. 张化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固安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