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

对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

一、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培[1](2022)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技术变迁与文化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苏岚岚,彭艳玲[2](2022)在《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参与行为和总体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及对乡村数字治理的参与程度整体偏低;数字素养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化党群教育、数字化村务管理和数字化民主监督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且对具有乡村精英身份的农民群体作用更大。研究还表明,相较于普通村民身份,以经济能人表征的体制外精英身份并未显着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但体制内精英身份、双重精英身份均显着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精英治村模式。据此提出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策略体系、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配套支撑机制等政策建议。

刘蕾,王轶[3](2022)在《数字化经营何以促进农民增收?——基于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文中认为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基于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企业调查数据,采用重聚影响函数回归方法(RIF)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返乡创业企业数字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且对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显着大于高收入农民群体。第二,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化经营对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效应更显着;相较于第一、第二产业,数字化经营对第三产业的农民增收效应更显着;相较于价值型返乡创业,生存型和发展型返乡创业的数字化经营对农民增收效应更显着。第三,返乡创业企业借助数字化经营手段,加大受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了农民职业素养,进而实现了农民增收,而技术赋能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经营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因此,加强返乡创业企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大农民数字技术的培训力度,有利于返乡创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效应。

刘雨婷,文军[4](2022)在《“数字”作为“劳动”的前缀:数字劳动研究的理论困境》文中提出在数字社会中,劳动是如何变化的?数字劳动理论是在回应数字技术影响劳动本质和形式变化的强烈需求中孕育而生的。以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增长为重点,数字劳动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越来越多的"劳动"活动可以被加上"数字"前缀。在与数字经济共振的过程中,数字劳动逐渐被构建为一种超越"工业劳动"的历史性表征,从而获得了新的价值与使命。数字劳动研究环境的变化激荡了经验发生与理论建构之间的张力,重新反思了研究的概念所指、主要属性和理论视角,凸显了其在就业取向与非就业取向、剥夺取向与赋权取向、解构与再整合之间的多重两难。在亟需数字劳动研究新发展的现实诉求下,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在历史脉络与全球语境中理顺数字劳动被理论化的方式和路径,进而探索和重构突破困境的可能办法。

陈春花,朱丽,刘超,徐石[5](2022)在《协同共生论:数字时代的新管理范式》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时代管理实践中的无限链接、动态协同、范围经济、不确定性等特征向现有管理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实践界需要新的"范式革命"来帮助组织有效地应对数字化。为了解读数字时代组织面临的新困惑,帮助企业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本文提出了协同共生论。协同共生是指组织共生单元通过主动寻求协同增效,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和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协同共生的本质是从无序到有序,协同共生论就是用于引导共生单元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即通过协同共生效应、架构、管理模型及价值重构关键要素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系统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本文提出组织内共生、组织外共生及组织内外共生等三种共生态结构,并探讨了实现三种结构的机理、要素、模型与情境条件。"协同共生论"作为协同逻辑、共生状态的有机融合,为探索数字时代的组织和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

常江,黄文森,杨惠涵,刘璇[6](2022)在《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1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做出全面的综述,尝试以此为基础归纳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总体而言,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崛起显着地推动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体现出了三种基本趋势。第一,新闻学研究正逐渐超越技术工具论的视角,而融入了更多思辨逻辑,体现出了技术哲学和媒介生态学思维日益深入的影响。第二,对"以数字为背景"的新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新闻学研究最具理论活力的范畴,印证了数字新闻学在理念上对经典新闻学,尤其是新闻社会学范式的延续。第三,现有的新闻学研究体系对规范理论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数字新闻伦理研究尚未很好地融入数字新闻学的一般性理论体系,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懿慧,丁友东,王腾飞[7](2022)在《Light Stage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普及,电影影像的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焕然一新。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王国",拥有发达的电影工业生产体系,其电影数字技术应用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制作了众多风格迥异的特效大片。本文在好莱坞数字电影发展历史的背景下,深入研究Light Stage这一面部表情捕捉技术,通过梳理该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应用,进一步思考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理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并展望了这一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

郑琼洁,成一贤[8](2022)在《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和成长性因子,实现与数字化方式相融合的新质态,逐步构建起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数字文化产业的新质态蕴含了强大的内生动能,工具革命、生产革命、交换革命和思维革命成为激发精神主体创造活力的动因。从文化产品对于人的精神满足需要出发,数字文化产业在其生态基础构建、精神体验创造、主体认知更新和社会人文发展上形成的相互交织、逐级递升的价值链条,体现在成果数字化、场景多维化、数据集成化、产品智能化四个方面。从文化资本、文化主体、文化市场和文化安全四个方面加以统筹考量,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保护知识产权、开放共享数据、规范市场秩序、守稳安全底线为主要路径。

王建民[9](2022)在《数字社会是“监视社会”吗——数字社会的多维效应及机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数字社会的讨论常存在"正负效应论",即以二分的方式评判数字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但往往模糊了对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多元效应的讨论。对数字社会负效应的揭示,常将"算法控制""全景敞视主义"等看作数字社会的整体特征,同样不利于认识数字社会的复杂性。思考数字社会之特征与趋势的重要路径是:摒弃"正负效应论",将数字社会看作一种进行中的开放性力量和机遇,并探究数字社会多元效应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

高童非[10](2022)在《数字时代司法责任伦理之守正》文中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下,司法活动呈现出"去责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责任感的缺失和责任推诿的加剧,因而亟待法学界对司法责任伦理予以革新。数字技术导致司法责任消解的机理是复杂和多元的,主要源于其兼具权威性与非权威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机械性与能动性等多重面孔。当前我国司法工作中的数字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证据指引系统、风险评估工具、在线诉讼平台的开发等事项上,这些领域也是司法责任伦理冲突最为激烈的场域。数字时代应当坚守人本主义司法责任伦理,准确界定机器、技术人员、系统部署者与司法官的责任框架,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树立科学的责任观,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特征的司法责任体系。

二、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技术变迁与文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技术与视觉性
三、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
    (一)观看:视觉手段的重塑
    (二)制作:数字新闻的“再媒介化”规则
    (三)传播: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
四、数字新闻视觉化的文化逻辑
    (一)数据库组织逻辑:全面与开放
    (二)网状叙事机制:平等与个性
    (三)视觉思维方式:直观与流动
五、结语

(2)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回顾
    (一)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乡村精英的界定及参与乡村治理的动机研究
    (三)农民数字素养的界定与测度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农民数字素养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内生动力机制分析
    (二)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强化还是削弱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与测度
        1.因变量:
        2.核心自变量。
        3.控制变量。
    (三)计量模型设定
        1. IV-Probit模型。
        2. IV-Ordered Probit模型。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参与的影响分析
        1.农民数字素养对参与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影响分析。
        2.乡村精英身份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影响分析。
        3.其他因素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影响分析。
    (二)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总体参与度的影响实证分析
    (三)乡村精英身份视角下农民数字素养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3)数字化经营何以促进农民增收?——基于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农民收入
        2. 解释变量:数字化经营
        3. 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职业技能培训
        4. 控制变量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数字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基准回归
    (二)内生性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异质性分析
        1. 产业异质性
        2. 区域异质性
        3. 企业创业层次异质性
        4. 企业规模异质性
    (五)作用机制分析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4)“数字”作为“劳动”的前缀:数字劳动研究的理论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劳动”概念的产生与嬗变
二、数字劳动研究的理论困境
    (一)就业取向还是非就业取向?——数字劳动研究的概念困境
    (二)剥夺取向还是赋权取向?——数字劳动研究的价值困境
    (三)解构还是再整合?——数字劳动研究的理论建构困境
三、“数字劳动”的重新识别及其研究再出发
    (一)应对概念分歧:转向作为经验对象的具象化“数字劳动”
    (二)召回行动主体:转向作为社会实践的“数字劳动”
    (三)释放研究活力:发展作为关系变量的“数字劳动”
        (1)数字劳动与全球地理空间。
        (2)数字劳动与身份。
        (3)数字劳动与时间。
        (4)数字劳动与情感。
        (5)数字劳动与数字技术。
四、总结与讨论:在不确定性中发展的数字劳动

(5)协同共生论:数字时代的新管理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组织进化新阶段与协同共生论提出
    (一)组织进化五阶段
    (二)数字时代的组织进化新阶段
三、协同共生的本质及新管理范式
    (一)组织内与组织外的经典理论梳理
    (二)经典理论的时代新启示
    (三)协同共生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四、基于协同共生论的新管理方法
    (一)协同共生效应
    (二)协同共生架构
    (三)协同共生管理模型
    (四)协同共生价值重构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2)研究贡献
    (3)实践启示
    (3)不足与展望

(6)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引领的新闻创新
    (一)新闻与媒体创新
    (二)社交平台与可供性
    (三)算法新闻与新闻选择
二、技术视野下的新闻业变迁
    (一)媒体市场:从宏观结构到微观举措
    (二)品牌策略:新闻的“品牌”与品牌的“新闻”
三、数字时代的新闻规范
    (一)倡导性新闻:从客观到激进主义
    (二)有限的规范:透明性与可信度
四、作为实践的数字新闻
    (一)记者角色及其报道实践
    (二)社区新闻与实践社区
    (三)广电新闻的转型实践
    (四)协作网络与权力关系
五、数字新闻参与及其挑战
    (一)舆论及媒体偏见
    (二)公众信任与虚假信息
    (三)在线新闻评论:积极或消极的参与
六、新闻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一)冲突:框架选择和记者实践
    (二)社会抗议与政治运动:影响力和制约因素
    (三)危机新闻:业态与职能
    (四)社会表征: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七、结语

(7)Light Stage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好莱坞与数字电影的渊源
3 Light Stage
4 LightStage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应用
    4.1 影像恢复———令保罗·沃克起死回生
    4.2 面部捕捉———令布拉德·皮特返老还童
    4.3 影像采集———创造蜘蛛侠的虚拟替身
5 由LightStage可见数字时代对电影创作的辩证思考
6 结语

(8)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产业数字生态的演进
    (一)存储介质
    (二)传播品质
    (三)交往性质
    (四)创新特质
二、数字文化产业的内生动能
    (一)工具革命
    (二)生产革命
    (三)交换革命
    (四)思维革命
三、数字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
    (一)成果数字化
    (二)场景多维化
    (三)数据集成化
    (四)产品智能化
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保护知识产权
    (二)开放共享数据
    (三)规范市场秩序
    (四)守稳安全底线

(9)数字社会是“监视社会”吗——数字社会的多维效应及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小D”的一天
二 数字社会“正负效应论”及其限制
三 数字技术的多维性及其社会效应的差异性
四 数字社会中“自我的机遇”
五 结 语

(10)数字时代司法责任伦理之守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数字时代司法责任伦理的风险
    (一)数字时代司法的“去责任化”趋势
    (二)责任感缺失的伦理隐忧
    (三)责任推诿加剧的伦理挑战
三、数字时代司法“去责任化”效应的机理
    (一)权威性与非权威性并存
    (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生
    (三)机械性与能动性同在
四、司法责任伦理调整的新兴场域
    (一)证据指引系统
    (二)风险评估工具
    (三)在线诉讼平台
五、责任框架的重构与责任伦理的守正
    (一)机器与技术人员的责任
    (二)系统部署者的责任
    (三)司法官的责任
结 语

四、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技术变迁与文化逻辑[J]. 王晓培. 新闻界, 2022(02)
  • [2]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J]. 苏岚岚,彭艳玲. 农业技术经济, 2022
  • [3]数字化经营何以促进农民增收?——基于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J]. 刘蕾,王轶. 中国流通经济, 2022(01)
  • [4]“数字”作为“劳动”的前缀:数字劳动研究的理论困境[J]. 刘雨婷,文军. 理论与改革, 2022
  • [5]协同共生论:数字时代的新管理范式[J]. 陈春花,朱丽,刘超,徐石.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01)
  • [6]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J]. 常江,黄文森,杨惠涵,刘璇. 新闻界, 2022(01)
  • [7]Light Stage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 张懿慧,丁友东,王腾飞. 现代电影技术, 2022(01)
  • [8]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 郑琼洁,成一贤. 南京社会科学, 2022(01)
  • [9]数字社会是“监视社会”吗——数字社会的多维效应及机遇[J]. 王建民. 新视野, 2022(01)
  • [10]数字时代司法责任伦理之守正[J]. 高童非.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2(01)

标签:;  ;  ;  ;  ;  

对数字技术与控制理论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