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和常规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突出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方法的临床优势。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严格筛选病例,入组94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将入组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7例,用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方法:对主穴(阿是穴和环跳穴)施齐刺法并施以温针灸,配穴取居髎、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等;对照组47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取穴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均留针30分钟,日1次,连续治疗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减少情况、临床症状积分减少情况、临床疗效、即时显效率,以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的VA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经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结果分析: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在VA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梨状肌综合征疼痛程度和临床症状均能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组间比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治疗组愈显率为89%,其中痊愈18人,显效24人,有效4人,无效1人;对照组愈显率为62%,其中痊愈5人,显效24人,有效14人,无效4人,经秩和检验,W=1770.000,Z=-3.804,P=0.000<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即时显效率为77%,其中即效7人,显效29人,好转10人,无效1人;对照组的即时显效率为47%,其中即效3人,显效19人,好转21人,无效4人,经秩和检验,W=1871.000,Z=-3.001,P=0.003<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即时止痛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结果显示齐刺法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改善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但齐刺法结合温针灸的临床疗效和即时止痛效果更优。表8个;参104篇。

刘家邑[2](2021)在《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旨在验证采用以“辨构论治”理论为指导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2.旨在探讨采用以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3.旨在规范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操作手法,以便于后期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方法:1.此研究中,以单纯的临床随机分组方法为统计基础,将所收集到的60例契合本次课题研究采集标准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研究目标试验,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每组各分30例病例,第一组命名为治疗组,第二组命名为对照组。2.对纳入治疗组的患例采用本课题着重研究的髋部调衡法进行治疗,每疗程以7天为一个循环,此次试验一共持续2个疗程,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患例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对照组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组别,则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与治疗组相同,共2个疗程。3.通过统计数据,分别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VAS积分量表中的积分、JOA髋关节积分量表以及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中的积分结果,从而充分评价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通过髋部调衡法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将VAS评价分数与临床症状积分量表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经非参数检验后所得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别的临床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得出两组患者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的此临床数据差异可以作为此次试验的有效结果。此外,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髋关节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证,两组患者于JOA髋关节量表积分上的差异表明其疗效性及数据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34<0.05。通过对两组疗效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临床试验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采用在“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与采用临床中频脉冲电治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且经过科学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2.采用基于“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其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显而易见,可有效缓解患处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效果显着,值得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沈潇婕[3](2021)在《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即时止痛效果等多个角度客观地评价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应用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提供一套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新方案。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择自2020年3月-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并且临床确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纳入本次课题的研究。利用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按照1:1的比例将纳入课题研究的86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根据编码结果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舒筋通络针法,即融激痛点滞动针手法、电针疗法为一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记录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前、后的VAS值、ODI值、即时止痛效果、临床症状积分等数据,并随时记录本课题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其原因。将本课题所收集到的基线资料和各项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再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比较得出舒筋通络针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时的疗效差异。结果:1.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共计80例,治疗过程有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生脱落,最终治疗组患者共计39例,对照组患者共计4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前的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均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故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各项结局指标均具有可比性。2.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3.即时止痛效果比较:根据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所反馈的即刻疼痛缓解程度分析得出,治疗组的即显效率为82.05%,对照组的即显效率为60.98%,结果示治疗组即刻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临床疗效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三个角度分析得出,舒筋通络针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方面都可取得明显的疗效,但舒筋通络针法临床效果更佳。2.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即时止痛效果、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具有疗效佳、起效快、无不良事件发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江颖[4](2021)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为观察对象,对比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和提插捻转针法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认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疗效优势,为临床优选不同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分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患者分为提插捻转针法组及苍龟探穴针法组,两组均为30例。2.治疗:2.1选穴:参考《针灸治疗学(第二版)》中梨状肌综合征的腧穴处方: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阿是穴2.2提插捻转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快速垂直刺入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其他各穴快速直刺入针,施以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至得气为度。其中秩边刺入1.5-2寸,殷门刺入1-2寸,委中及阳陵泉刺入1-1.5寸,悬钟刺入0.5-0.8寸。在30min的留针期间,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2.3苍龟探穴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垂直快速进针至地部(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针至天部(约0.5寸),然后调整针刺角度为45度,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依次刺入,每个方向均缓慢进针,按天、人、地三部逐渐加深,入针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至天部。操作结束后提针至天部,直刺至地部,得气后留针30min,行苍龟探穴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其余穴位针法、行针频率、深度及留针时间均与提插捻转针法组相同。3.疗程:6日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一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4.统计方法: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症状体征积分,对比临床疗效。采用SPSS2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课题未出现剔除、中止及脱落病例,无意外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分析,P>0.05,说明分布在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镇痛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镇痛方面疗效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3.ODI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ODI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功能障碍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ODI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4.症状与体征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症状及体征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5.临床疗效方面:苍龟探穴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67%,提插捻转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苍龟探穴针法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结论:1.提插捻转针法及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均有显着疗效。2.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

王天依[5](2021)在《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坐骨神经痛(Sciatica)作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令众多患者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严重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意在对比芒针深刺得到感应传导与一般针感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通过总结分析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的改变量,评价芒针刺激神经干产生感应传导对于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入组顺序划入随机分组的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获得一般针感的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芒针深刺达神经干产生向足部传导感应的方式治疗,隔日进行1次治疗,7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进行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作为疗效观察指标。使用SPSS26.0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降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提高(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提高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均降低(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降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两组疗效:试验组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试验组总有效率(78.79%)高于对照组(53.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且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1产生感应传导的芒针治疗与获得一般针感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对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症状体征、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有较好的疗效,在VAS、JOA、ODI评分中均有一定的改善。2产生感应传导的芒针治疗对于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体征有较好的效果,优于获得一般针感的治疗方式。

努尔比亚·阿布拉[6](2021)在《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神经根型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主要的临床诊断之一。由于LFS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进一步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准确鉴别LFS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因诊断和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FS通常因致狭窄因素导致椎间孔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并压迫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其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压迫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LFS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神经根性疼痛作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低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对LFS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提高LFS的诊断水平,加强LFS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LCCSLLRS和LDH患者,并分为LFS、LCS和LDH组。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术前NRS评分、术前JOA评分、中医证型等临床指标,并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性,与LF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显着相关(P<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是影响LFS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1.579-10.773,P=0.004)。Kemp征(+)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60%。(2)在LSS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梨状肌紧张试验(+)是LFS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2.464-40.786,P=0.001)。梨状肌紧张试验(+)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8.5%。(3)在LFS和LDH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倾疼痛缓解(+)、Kemp征(+)、直腿抬高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倾疼痛缓解(+)(95%CI 1.202-15.195,P=0.025)、Kemp 征(+)(95%CI 1.767-27.538,P=0.006)、直腿抬高试验(+)(95%CI 0.047-0.647,P=0.009)均为 LFS的独立影响因素。取各项独立影响因素ORs值的整数作为风险评分,制定简易诊断量表。根据总风险评分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8%。结论:LFS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不同类型腰椎疾病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中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为LFS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结果可提高LFS的临床诊断水平,为合理、精准及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二、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估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程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旨在为LFS的诊断和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和LCCSLLRS患者,并分为LFS和LCS组。收集并整理X线、CT和MRI相关影像学指标,并进行各项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性分析,定量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LFS在神经根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较常见,其中椎间孔狭窄最常受累节段为L4-5(53.3%)。(2)根据X线测量指标分析LFS组脊柱排列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矢状面运动范围在L5-S1椎间孔水平明显增大(P<0.001)、背伸角在L3-4/L4-5椎间孔水平明显减小(P<0.05),动力移位距离和冠状位Cobb角明显增大(P<0.01)。(3)根据CT测量指标分析椎间孔区域形态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椎间孔面积明显减小,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高度均明显降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和N-E角明显增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MRI测量指标发现,在责任椎间孔节段LFS组椎间孔狭窄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Modic改变和许莫氏结节发生率高于L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LFS组不同影像学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24至+0.886)。其中,椎间孔高度与椎间孔面积呈显着正相关(r=0.554),与N-E角呈低度负相关(r=-0.368)。椎间孔宽度与椎间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44)。小关节退变分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86)。椎间盘退变分级与中、后-椎间隙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775,r=-0.824)。椎间盘退变分级与真空征呈低度正相关(r=0.420)。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椎间楔形角呈低度正相关(r=0.498)。(6)根据ROC分析发现,椎间孔高度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9.34mm、曲线下面积为0.971、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7.7%;椎间孔面积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36.95mm2、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80.0%。(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臀部疼痛(+)、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的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FS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定量影像指标的诊断临界值为LFS提供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退变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较复杂的椎间孔狭窄体系,其中纵向狭窄因素较为关键;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LFS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上,通过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责任椎间孔的异常解剖学特征对LF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椎间孔狭窄模型(CCD模型)中DRG损伤性NP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通路和作用于靶点的中药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明确LFS的DRG压迫损伤机制,为LFS的诊断和中医药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来自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核心基因的PPI网络,并以核心基因(靶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进行候选组分及关键组分的筛选,根据获得的组分列表收集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最终成功构建靶点—组分—中药网络,并系统地分析靶点、组分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1)对CCD大鼠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处理,共筛选出1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92个,下调基因有618个,考虑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DRG损伤性NP的潜在靶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两组基因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热图分析发现样本重复性好,可用于后续研究。(2)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免疫应答等。下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谷氨酸能突触通路、PPAR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突触间信号传递、跨突触膜通道、门控通道活动、钙离子结合等。(3)通过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插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其中CASP3、IL-6、TP53、MMP9、IGF1在NP中的作用机制相对明确。(4)本研究通过核心基因获得的关键组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5)通过靶点-组分-中药网络获取的关键中药包括沙棘、麻黄、紫苏、芫荽、金银花、柴胡等。(6)根据候选中药的药味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药味多属苦、甘。归经则以肝经居多。结论:本研究认为,CASP3、IL-6、TP53、MMP9、IGF1等核心基因及其免疫炎症和神经传导相关信号通路在DRG损伤性N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LFS的分子诊断开发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关键组分,以及沙棘、麻黄、金银花、柴胡、黄芩等中药在DRG损伤性NP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LFS的处方探索和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马明[7](2021)在《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的临床疗效,并将常规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设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疼痛、功能活动等相关指标评估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调盆松筋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梨状肌综合征提供更多新的有效方法和思路。【方法】本研究将云南省中医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2月来推拿科、骨科门诊及住院部来就诊的符合纳入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采用调盆松筋法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每位患者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制订的下腰痛系统评分法(JOA)作为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的积分,并采用相对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两组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P>0.05),可进行比较。(2)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VAS疼痛量表评分对比经检验,(P=0.695>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调盆松筋组VAS评分低于常规推拿组VAS评分,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JOA系统综合总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209>0.05),可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JOA量表综合总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调盆松筋试验组JOA总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4)JOA系统评分单项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单项评分对比经检验,P>0.05,可以比较;治疗后组间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调盆松筋组的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步态、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h、洗漱、行走评分均高于常规推拿组(Z=-2.653 P=0.008、Z=-2.914P=0.004、Z=-2.185 P=0.029、Z=-2.098 P=0.036、Z=-2.360 P=0.018、Z=-2.203P=0.028、Z=-2.040 P=0.041、Z=-3.000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障碍、平卧翻身、前屈、坐位、举重评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Z=-1.472P=0.141、Z=-1.763 P=0.078、Z=-0.491 P=0.624、Z=-1.267 P=0.205、Z=-0.981P=0.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JOA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对比,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调盆松筋组治愈7人(21.2%),显效12人(36.4%),有效12人(36.4%),无效2人(6.0%),总有效率93.94%;常规推拿组治愈3人(9.0%),显效9人(27.3%),有效16人(48.5%),无效5人(15.2%),总有效率84.8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调盆松筋试验组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结论】1.调盆松筋法与常规推拿法对于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效。2.通过观察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系统评分(JOA)的总评分和单项评分、临床疗效率。其中调盆松筋试验组的VAS评分、JOA总评分均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调盆松筋组在JOA单项评分中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的减轻,步态(步行距离)、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小时、洗漱(是否受限)、行走(是否受限)等功能活动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推拿组,而运动障碍(主要测评肌力)、平卧翻身、坐位前屈、坐位时间、举重评分两组评分差异不明显,但观察两组单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更加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通过调盆松筋法从骨盆及梨状肌共同论治对比常规推拿从梨状肌本身治疗的临床疗效来看,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及愈后情况均与骨盆不稳定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在治疗梨状肌的同时,不可忽视骨盆的治疗,要做到“筋骨同治”、“筋骨并重”。

沙益辉,王小斌,王保锁,李翔,李宏涛,林红猛[8](2020)在《中药贴敷结合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梨状肌综合征作为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在临床上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临床中药外敷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为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8-01-01-2019-12-31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156例门诊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左侧65例,右侧73例,双侧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Ⅰ组53例,对照Ⅱ组49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外敷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Ⅰ组采用中药外敷治疗,对照Ⅱ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得分为(1.86±0.45)分,低于对照Ⅰ组的(3.17±0.63)分和对照Ⅱ组的(2.84±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32,P=0.001。治疗后,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为(3.91±1.84)分,低于对照Ⅰ组的(5.33±2.01)分和对照Ⅱ组的(5.78±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88,P=0.001。治疗后,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彩色超声下梨状肌厚度分别为(23.19±2.71)、(23.70±3.54)和(23.56±3.19)d/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1,P=0.691。结论中药贴敷结合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相比于单独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改善VAS评分和ODI评分更明显,但在彩色超声下梨状肌厚度变化差异不大。

刘家邑,刘彤,陈丽丽,宋成俊,胡哲,齐伟[9](2020)在《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述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及流行病学,介绍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认为推拿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血液循环,减少代谢物质的生成,调节肌肉控制神经冲动,缓解肌肉筋膜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李建垒,曹向阳,宋永伟[10](2020)在《梨状肌综合征的诊疗进展》文中认为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目前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腰腿痛疾患。其病因与梨状肌及坐骨神经联系密切,其中包含多种二者存在的正常及异常位置关系。准确诊断梨状肌综合征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也离不开医学影像及相关技术以明确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以中医保守疗法为主,并可使用多种理筋方式。本病易反复且治疗周期长,后期需注重坚持功能锻炼。本文从病因、诊断思路、治疗方法等方面对梨状肌综合征展开论述,详细分析并做以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论文提纲范文)

(1)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方法
        1.1.4 试验方案
        1.1.5 观察指标
        1.1.6 安全性分析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2 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对比
        1.2.3 注意事项
        1.2.4 伦理性原则
    1.3 讨论
        1.3.1 中医对PMS的认识
        1.3.2 西医对PMS的认识
        1.3.3 中医治疗
        1.3.4 西医治疗
        1.3.5 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PMS的优势
        1.3.6 选穴依据
        1.3.7 研究结果分析
        1.3.8 不良反应
    1.4 课题关键点
    1.5 小结与展望
        1.5.1 小结
        1.5.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第2章 综述 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PMS的基础研究
        2.1.1 梨状肌解剖学基础
        2.1.2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之间的关系
        2.1.3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研究
        2.1.4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2.2 PMS的西医治疗进展
        2.2.1 药物治疗
        2.2.2 封闭治疗
        2.2.3 物理治疗
        2.2.4 手术治疗
    2.3 梨状肌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2.3.1 针刺治疗
        2.3.2 中药治疗
        2.3.3 推拿治疗
        2.3.4 小针刀
        2.3.5 穴位注射
        2.3.6 穴位埋线
        2.3.7 中医综合治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
附录 B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梨状肌综合征治疗方法的现状分析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
讨论
    1 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讨论
    2 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的分析
    3 小结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结局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对比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3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4 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梨状肌综合征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意外事件或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4.3 简述苍龟探穴针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4.4 穴位处方作用机制
    4.5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4.6 提插捻转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4.7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4.8 结果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
    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相关记载
    3 古今关于针刺层次的认识
    4 芒针相关理论依据
    5 疗效评价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坐骨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 西医治疗
    2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病因素与西医诊治现状
    2.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分组依据
        3.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
        2. 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3. LFS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评价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分组及评价依据
        3. 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
        2. LFS脊柱排列特征
        3. CT测量指标分析
        4. MRI测量指标分析
        5. 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6. 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7.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LFS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分析
        2.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的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基因芯片来源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数据处理和差异基因的筛选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筛选
        4. 核心基因相关候选成分及关键成分筛选
        5. 中药匹配并构建靶点-成分-中药网络
        6. 中药特征分析
    讨论
        1. 上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 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核心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核心成分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5. 中药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
        2.3.1 观察指标
        2.3.2 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3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3.3.1 两组治疗前后 VAS 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评分单项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总评分比较
        3.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4.1.2 中医病因病机
    4.2 现代医学的认识
        4.2.1 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病名及诊断要点
        4.2.2 梨状肌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定位
        4.2.3 发病机制
        4.2.4 病理变化
    4.3 中西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现状
    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4.4.1 梨状肌与骨盆的关系
        4.4.2 筋与骨的关系
        4.4.3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4.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手法基础
    4.5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分析
    4.6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附件-3 JOA 评分表
致谢

(8)中药贴敷结合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1.3.2 下肢功能障碍指数与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评分
    2.2 ODI评分
    2.3 梨状肌厚度
3 讨论

(9)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推拿可调节炎性因子
    1.1 前列腺素
    1.2 组胺
    1.3 内啡肽与5-HT
2 推拿可调节血液循环
3 推拿可减少代谢物质的生成
4 推拿可调节肌肉及控制神经冲动
5 推拿可缓解肌肉、肌筋膜痉挛
6 小结与展望

(10)梨状肌综合征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2 梨状肌综合征病因
3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思路
    3.1 影像学检查
    3.2 体格检查
    3.3 超声检查
4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
    4.1 正骨理筋手法
    4.2 局部封闭治疗
    4.3 中医药治疗
    4.4 理疗
    4.5 康复治疗
5 总结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家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沈潇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D]. 王天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D]. 努尔比亚·阿布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马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药贴敷结合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J]. 沙益辉,王小斌,王保锁,李翔,李宏涛,林红猛. 社区医学杂志, 2020(23)
  • [9]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家邑,刘彤,陈丽丽,宋成俊,胡哲,齐伟. 中医药导报, 2020(14)
  • [10]梨状肌综合征的诊疗进展[J]. 李建垒,曹向阳,宋永伟. 中国医药导刊, 2020(08)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4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