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与基因工程

食品生产与基因工程

一、粮食生产与遗传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余东[1](2020)在《第三代杂交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系种子繁殖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水稻作为我国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实现国内粮食基本自给、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基石。在不断提高水稻单产过程中杂种优势的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经历了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基础的第一代杂交稻技术和以环境敏感型核不育为基础的第二代杂交稻技术,目前正向以普通核不育为基础的第三代杂交稻育种技术迈进。普通核不育水稻具有育性稳定、不育彻底和易于配制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遗传工具,但其种子的批量繁殖问题长期制约了普通核不育系在生产上的应用。本文通过克隆普通核不育突变体的育性控制基因,利用育性控制基因及相关不育突变体构建不育系种子的批量繁殖技术体系,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新型普通核不育系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再利用繁殖和创制的新型不育系,通过广泛杂交测配选育强优势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主要结果如下:1.从恢复系R299辐射诱变后代中鉴定一个无花粉型普通核不育突变体,并明确其育性控制基因为PTC1。遗传互补试验证明野生型PTC1基因能完全恢复ptc1突变体的育性,说明该基因及其突变体适合用于第三代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繁殖体系的构建。2.利用R299背景的ptc1普通核不育突变体和PTC1基因,结合胚乳荧光标记技术和转基因花粉失活技术分别构建了二基因遗传工程繁殖系和三基因遗传工程繁殖系,两种繁殖系都能满足普通核不育系种子的批量繁殖。分析繁殖系和不育系植株的不同混植比例对生产不育系种子产量和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二基因繁殖系与不育系的最佳混植比例为3:7,三基因繁殖系与不育系的最佳混植比例为2:8,但从整体上分析三基因繁殖系的不育系种子繁殖产量和繁殖效率都要优于二基因繁殖系。3.利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遗传工程繁殖系的分子特征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二基因繁殖系和三基因繁殖系的外源T-DNA区在水稻基因组上都能稳定遗传且外源T-DNA区的插入位点对繁殖系自身无不良影响;目的基因都在水稻预期的组织部位稳定表达,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所表达的蛋白序列与已知的毒蛋白、过敏源和抗性营养因子无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上述结果从分子特征证明遗传工程繁殖系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较低。4.根据PTC1基因序列设计靶位点构建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建立了快速定向培育了普通核不育系的技术体系。利用该定向培育技术获得了华占-SGMS和TFB-SGMS两个普通核不育系,两个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都超过60%,满足不育系高异交结实率的要求。5.利用恢复系背景的299-SGMS和华占-SGMS的普通核不育系选育了5个第三代杂交水稻高产苗头组合,分别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5.98%-27.7%,证明“恢”变“不”是培育不育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恢复系变不育系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表明普通核不育系不仅能打破“恢保”关系限制,而且也能打破“恢不”关系的限制。6.开发了一种无缝堆累的酶促组装技术,攻克了结构复杂、酶切位点较多的大分子DNA片段的克隆难题,利用该技术将7.09kb的育性恢复基因PTC1组装至载体,为遗传工程繁殖系的顺利构建奠定了基础。7.开发了CDL-PCR分离侧翼序列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精准高效地获得了繁殖系转基因插入位点,为繁殖系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

李男[2](2020)在《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与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且都具有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等相似的国情,因此,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对两国预防和应对粮食危机,有效解决耕地不足,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国在对待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上却始终存在较大争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两国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的进程。从目前美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进程来看,法律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对一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来比较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上的立法态度、制度内容,探寻其背后各自的立法机理、模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进而以印度的立法状况为镜鉴来检视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上之成败,从而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立法的体系化完善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解读,接着探讨了何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以及立法规制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包括风险预防理论、利益衡量理论、合作规制理论,也为下文的启示提供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从立法演进、立法体系、立法原则三个方面展开,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概况,分析了中国与印度的立法差异性。第三部分比较中印的法律监管制度。首先比较了法律监管主体,具体制度以研发试验阶段、生产加工阶段、消费流通阶段、对外贸易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了风险评价制度、行政审批制度、食品标识制度、加工审批制度。第四部分是比较之后的思考,以同中国对比,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得失为视角,分析了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以及缺憾,继而从根源上分析了得失的成因。最后,总结出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有益启示,以期为寻找转基因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提供参考。

邹婉侬[3](2020)在《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农业生物技术被称作为未来农业革命性技术,作为常规育种技术的重要补充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被农业大国作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制胜种业市场的新武器。专利信息分析是对专利文献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专利竞争情报,可对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各种发展趋势、竞争态势进行综合了解,为行业、地区及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带来有价值的参考。基于此,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和竞争情报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明确世界与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指数等分析指标,综合测算世界各国种业综合竞争指数,明晰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通过专利数据统计分析,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并运用专利组合分析等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测算主要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综合竞争地位,对各国目标市场及技术领域布局进行诊断分析;针对热点竞争领域进行专利信息分析,重点梳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发展路线,剖析其专利布局与竞争态势;再从下游对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情况及竞争态势进行阐述,针对基因编辑具体产品从下游产品推出上游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最后对相关问题与结论进行讨论,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展望。本文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当前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9位,我国种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化研发导向及海外市场的投入是制约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也体现出未来我国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2)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态势及竞争格局分析结果来看,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主要以美国、中国、日本为主,总体呈显着增长的态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已挤入世界前列,发展态势迅猛,但仍为专利技术的输入国。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单位以科研院校为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全球性专利布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3)从热点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竞争态势分析结果来看,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我国受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作为新兴热点领域,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原始专利均在美国,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但专利整体质量和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研发最终成果还停留在模式作物创制,没有有机整合形成完整化的产业技术体系。

刘婷[4](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熊科[5](2015)在《高温酿酒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遗传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产量最高的可再生物质,而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具有广阔的工业前景。木糖是木质纤维素水解后含量仅次于葡萄糖的一种五碳糖,其高效转化乙醇是目前生物质充分利用的难题之一。由于传统的工业发酵菌株酿酒酵母不能利用木糖,近二三十年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木糖发酵工程菌株,但因其乙醇产量低,而不能满足商业化生产,故需要进一步的遗传改良。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木糖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XYL1、XYL2、XKS1构建到整合型表达载体pAUR101上,并成功转化到高温酿酒酵母SF7菌株中。故本实验首先观察了酵母转化子生长曲线,测定了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含量、以及酶活,分析了利用木糖作为唯一碳源后的发酵产物和共发酵物,并检测了芒草秸秆材料稀硫酸预处理和酶解后可溶性糖转化乙醇的产率。主要结果如下:1.RT-PCR分析显示:已获转基因SF4菌株中XYL1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着提高,而SF5无变化,SF4、SF5菌株XYL2基因表达显着增强,而XKS1基因表达与对照无差异。2.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蛋白XYL1-(G4S1)3-XYL2产量提高,单基因载体及多基因串联与对照无显着差异。3.酶活测定表明:SF4、SF5菌株中XYL1酶活分别比对照提高0.3和0.1倍,而XYL2酶活比对照提高17.3和10.8倍。4.发酵生长曲线测定显示:重组菌株可以在木糖唯一碳源培养基上生长,其中SF4菌株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5倍;其中SF4菌株木糖利用率为95%,但乙醇产量仅为4.6%,是为理论产量的10%;而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时,SF4菌株木糖利用率为 53.8%。5.利用两种芒草材料经稀硫酸预处理和酶解所产可溶性糖发酵,菌株SF4五碳糖利用率提高0.6-0.8倍,其中在芒草生物质酶解效率高的材料中乙醇产量提高4.5倍,而低材料为0.6倍。

龚玉梅[6](2007)在《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安全性(Biosafety or Biosecurity)是指对粮食安全性、动物生命与健康、植物生命与健康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风险的分析和管理的综合战略,它包括动植物引种、转基因生物体(GMOs)及其产品、外来入侵物种与基因型生物学入侵和动植物遗传资源转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的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在这一领域生物安全问题和国家政策法规相互关联、渗透和制约。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动态性概念。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广义的生物安全则是以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核心,包括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和危害,特别是人类的强烈活动(如,引进外来有害物种、对生物资源的滥用、对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转移)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威胁和危害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利用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生物安全性风险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各种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成为世界各国以及各种国际机构工作的战略重点。我国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林业领域生物安全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旨在紧密跟踪国际生物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技术,结合我国林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通过案例研究,对我国林业行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政策与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林业领域中广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包括外来物种生物入侵、转基因林木研究与应用和遗传资源转移等。研究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向政府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实地调查、典型例证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国内外现状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归纳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加强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与建议。外来物种生物入侵是国际社会、政府部门、科学界和社会团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外来树种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是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的主要途径。对我国过去已经引种的主要外来树种的引种途径、驯化状态、遗传资源收集、利用和保存评价进行总结分析,以隆缘桉(雷林一号)为案例,分析我国主要外来树种生物入侵的现状调查及桉树例证研究,评估我国主要外来物种自然繁殖逃逸与生物入侵风险;以转基因桃树为例,探讨转基因林木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以加勒比松为具体案例,分析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策略;通过国内外生物入侵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对比研究,分析我国在外来生物入侵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策略和建议。对我国外来树木引进全面调查后,查明我国林业引种外来树种121科,508属,1824种(包括变种)。引种数量最多的省区是广东(351种)、广西(284种)、云南(252种)和福建(227种),引种数量最少的省区为青海(13种)和宁夏(16种);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用途很多,主要用于观赏、造林绿化、生产木材、食用和药用等。其中,用于观赏的引种数量最多;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原产地几乎覆盖全世界,原产地是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外来树种有470种;其次是北美洲,302种;原产地为亚洲的外来树种有293种。案例1,外来树种加勒比松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通过全面描述加勒比松基因资源的来源、试验地点及遗传多样性状况,提出我国加勒比松基因资源引进、保存、评价和利用的基本策略。对我国林业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全面调查后,查明我国林业外来入侵物种共有108种,其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82种,占总种数的76%,外来入侵无脊椎动物22种,占总种数的20%;外来入侵微生物4种,占总种数的4%;暂未发现外来入侵的木本植物。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我国防治林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政策建议。案例2,桉树自然繁殖逃逸与生物入侵风险评估。通过调查雷林1号桉的自然更新与扩散,监测它对广东江门地区自然、半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桉树的生态影响和入侵风险的评估提供借鉴。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是本文阐述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通过对我国林业遗传改良技术研究现状、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以及调控桃树抗旱转录因子功能鉴定例证研究,分析森林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的安全性风险,提出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的框架;通过对国内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对比研究,分析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策略和建议。案例3,调控桃树抗旱反应基因的克隆与转化研究。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从桃树中分离到1个编码似AP2/EREBP转录因子PpDREB1,GenBank注册号为EF635424。PpDREB1核苷酸长度为814bp,编码230个氨基酸。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PpDREB1的表达受干旱、ABA诱导。PpDREB1在大肠杆菌中以GST融合蛋白形式高效表达,且与其他植物AP2/EREBP转录因子一样,它们编码的蛋白能特异地识别、结合核心序列DRE元件。将PpDREB1基因构建到pCAMBIA1304表达载体CaMV35S启动子下游,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其转入到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中,转基因拟南芥根长、根毛、侧根比野生型明显增多。上述研究为转基因抗旱桃树研究提供了材料,也为林业领域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具体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案例4,转抗虫基因杨树(Populus spp.)实验室研究环境释放和在商业人工林中应用的评价与管理。通过对我国森林遗传资源的价值、多样性状况、受威胁状况、丧失原因、保护和管理情况的本底现状调查以及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比国外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森林遗传资源的安全性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强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林业领域外来物种生物学入侵风险评估、森林生物技术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以及森林遗传资源的安全性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对比发达国家安全性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强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黄先群,李丽,毛堂芬[7](2005)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安全性问题》文中提出近些年,农作物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产业化步伐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加快。在大量的转基因作物被推向市场的同时,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感到担忧。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论述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以及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等。

Norman E.Borlaug,蒋家焕,卢礼斌,何琴,叶新福[8](2004)在《结束全世界的饥荒,生物技术的前景和伪科学狂潮的威胁》文中研究指明

刘经伟[9](2004)在《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风险。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可以非常精确地对DNA进行剪接,但一个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后,对整个植物基因组的影响人们尚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植物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系统,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控制和支配植物的遗传。基因工程可能导致我们无法预测植物性状改变,有时这种改变在短时期内甚至难以觉察,但却可能给环境、生态系统、人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及这种风险的长期性、不可预测性,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当前植物基因工程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主要应用于农业(含林业)和医药领域。农业领域主要是向植物转入各种有用基因,特别是抗害、抗逆、性状改良基因等。医药领域主要是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及医用蛋白等。植物基因工程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和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其中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植物杂草化和基因漂移;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病毒寄主范围扩大与病毒重组;转基因植物的积累和级联效应等。健康风险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或过敏源,对人体产生危害;基因工程导致植物的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发生变化,引起人体的某些症状;标记基因传递可能导致的风险等。 本文探讨了风险及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目的、程序、方法、原则、等级划分及其不足。构建了新的植物基因工程三维递进风险评估法。即在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基于转基因植物本身的风险评估、基于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基于社会层面的风险评估的三维风险评估体系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及其风险进行评价。引入效益—费用分析法和风险补偿率分析法,综合评价植物基因工程项目的风险。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早己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论文分别考察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引入植物基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最优化控制和总体风险控制机制。构建植物基因工程风险控制因子解释结构模型,用C语言编制计算机计算程序,解矩阵,求得风险控制因子分级递阶结构,并给出科学的风险控制建议。结合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的不足,提出加强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的对策。

欧晓明,唐德秀[10](1999)在《害虫遗传洽理对策——二十一世纪目标害虫治理展望》文中研究指明 每年昆虫对农林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极大的,并经常消除大片的人们娱乐活动场所。在一些地区成群的昆虫可以完全毁灭农作物,因其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和粮食短缺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此外,昆虫还可以传播不少人畜疾病。本文拟就目前一些害虫防治方法

二、粮食生产与遗传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生产与遗传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代杂交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系种子繁殖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第一代杂交水稻
        1.1.1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WA-CMS)
        1.1.2 包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BT-CMS)
        1.1.3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
        1.1.4 其他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1.1.5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情况与局限性
    1.2 环境敏感型雄性核不育与第二代杂交水稻
        1.2.1 光周期敏感型雄性核不育(PGMS)
        1.2.2 温度敏感型雄性核不育(TGMS)
        1.2.3 湿度敏感型不育(HGMS)
        1.2.4 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的应用情况与局限性
    1.3 普通雄性核不育与第三代杂交水稻
        1.3.1 水稻普通核不育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1.3.2 普通核不育水稻繁殖方式
    1.4 无融合生殖与新一代杂交水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克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种植
        2.2.2 育性和农艺性状调查
        2.2.3 总DNA提取
        2.2.4 分子标记扩增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5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
        2.2.6 候选基因筛查与测序
        2.2.7 候选基因遗传互补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突变体YM237的雄性不育表型特征
        2.3.2 突变体YM237的主要农艺性状与遗传分析
        2.3.3 普通核不育基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分析与定位
        2.3.4 普通核不育性状候选基因分析与测序验证
        2.3.5 PTC1基因遗传互补载体构建
        2.3.6 遗传互补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水稻PTC1遗传工程繁殖系的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目的基因
        3.2.2 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方法
        3.2.3 候选遗传工程繁殖系筛选
        3.2.4 Southern blot鉴定外源T-DNA拷贝数
        3.2.5 外源T-DNA数字PCR分析
        3.2.6 遗传工程繁殖系繁殖不育系种子的效率分析方法
        3.2.7 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
        3.2.8 遗传工程繁殖系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评价方法
        3.2.9 遗传工程繁殖系外源T-DNA插入位点分析方法
        3.2.10 遗传工程繁殖系外源基因RT-PCR检测
        3.2.11 转基因花粉失活效率评价方法
        3.2.12 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毒性、过敏原与抗性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工程繁殖系构建与鉴定
        3.3.2 普通核不育系种子的繁殖效率分析
        3.3.3 普通核不育系种子转基因成分检测
        3.3.4 遗传工程繁殖系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系定向培育与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选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受体材料及恢复系
        4.2.2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4.2.3 杂交测配与测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TC1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4.3.2 不育系定向培育与筛选
        4.3.3 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测配和苗头组合选育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5.1 全文总结
        5.1.1 成功构建了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种子的批量繁殖体系
        5.1.2 建立了定向快速培育ptc1普通核不育系的技术体系
        5.1.3 利用ptc1普通核不育系选育了第三代杂交水稻高产苗头组合
    5.2 全文讨论
        5.2.1 控制绒毡层降解的PTC1同源基因适宜于作物普通核不育系的构建
        5.2.2 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系与智能不育系异同
        5.2.3 水稻 ptc1 普通核不育系进一步打破了不育系遗传背景的限制
    5.3 本研究主要创新与亮点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

(2)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转基因技术
        2.1.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2.1.2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2.2 转基因生物安全
        2.2.1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
        2.2.2 转基因生物安全规制的必要性
    2.3 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基础
        2.3.1 风险预防理论
        2.3.2 利益衡量理论
        2.3.3 合作规制理论
第三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概况比较
    3.1 立法演进比较
        3.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3.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演进
        3.1.3 比较结论
    3.2 立法体系比较
        3.2.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3.2.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体系
        3.2.3 比较结论
    3.3 立法原则比较
        3.3.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3.3.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原则
        3.3.3 比较结论
第四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比较
    4.1 法律监管主体比较
        4.1.1 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4.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监管主体
        4.1.3 比较结论
    4.2 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1 中国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2 印度研发试验阶段的安全评价制度
        4.2.3 比较结论
    4.3 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1 中国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2 印度生产加工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
        4.3.3 比较结论
    4.4 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1 中国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2 印度流通消费阶段的食品标识制度
        4.4.3 比较结论
    4.5 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1 中国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2 印度对外贸易阶段的进口审批制度
        4.5.3 比较结论
第五章 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的思考
    5.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得失
        5.1.1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优势
        5.1.2 印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缺憾
        5.1.3 成因
    5.2 印度对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启示
        5.2.1 判断利益关系趋势,寻求最佳法律效果
        5.2.2 法律监管要找准预防限度
        5.2.3 多部门合作规制,多方协商治理
        5.2.4 细化相关规定
        5.2.5 重视法律文化传统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致谢

(3)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专利信息挖掘分析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生物技术相关概念
        2.1.2 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的基本内容
    2.2 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竞争情报理论
第三章 国际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3.1 全球种业发展格局
        3.1.1 世界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1.2 我国种业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主要国家种业竞争力分析
        3.2.1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3.2.2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取与优化
        3.2.3 种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第四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动态
    4.1 基于专利数据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分析
        4.1.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4.1.2 申请趋势分析
        4.1.3 申请地区分析
        4.1.4 申请人分析
    4.2 基于其他研发成果的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分析
        4.2.1 论文成果
        4.2.2 植物新品种保护
    4.3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热点
        4.3.1 重点研发领域分析
        4.3.2 重点应用领域分析
第五章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竞争格局分析
    5.1 综合竞争地位分析
        5.1.1 指标选取与统计
        5.1.2 主要指标分析
    5.2 主要国家在主要目标市场专利布局分析
        5.2.1 PCT及三方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5.2.2 主要国家技术流向比
    5.3 主要领域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第六章 农业生物技术热点领域竞争态势分析
    6.1 转基因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6.1.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6.1.2 各国研发能力及主要受理地区分析
        6.1.3 主要申请机构竞争能力分析
    6.2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进展
        6.2.1 锌指核酸酶技术
        6.2.2 TALEN技术
        6.2.3 CRISPR技术
    6.3 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专利布局与的竞争态势
        6.3.1 区域布局分析
        6.3.2 主要专利权人分析
第七章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及竞争态势分析
    7.1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分析
    7.2 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和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7.2.1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现状
        7.2.2 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性状
        7.2.3 基因编辑作物的知识产权分析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竞争实力
        8.2.2 强化知识产权布局
        8.2.3 加强原始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温酿酒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遗传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酿酒酵母木糖同化代谢工程改造
        1.2.1 引入木糖异构酶
        1.2.2 引入物木糖还原酶和木糖醇脱氢酶
    1.3 优化木酮糖激酶表达
    1.4 酿酒酵母内源代谢途径的重新改造
        1.4.1 木糖运输途经改造
        1.4.2 戊糖磷酸途径改造
        1.4.3 随机突变和进化工程改造
    1.5 混合糖的共发酵
        1.5.1 细胞外水解纤维二糖同时共发酵
        1.5.2 细胞内水解纤维二糖同时共发酵
    1.6 重组酿酒酵母发酵木质纤维素水解产物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载体、宿主菌以及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提取
        2.2.2 酿酒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PCR扩增反应
        2.2.4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
        2.2.5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2.2.6 TA克隆
        2.2.7 DNA片段的连接反应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9 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2.10 酿酒酵母菌落PCR
        2.2.11 酿酒酵母RNA提取
        2.2.12 酿酒酵母总蛋白的提取
        2.2.1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2.14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蛋白质凝胶电泳
        2.2.15 酶活测定
        2.2.16 YPX-YPDX发酵实验
        2.2.17 芒草秸秆稀硫酸预处理-酶解-发酵
        2.2.18 发酵生长曲线测定
        2.2.19 发酵产物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体构建及检测
        3.1.1 整合型表达载体构建
        3.1.2 载体列表
        3.1.3 载体物理图谱
    3.2 酵母转化及鉴定
        3.2.1 中间载体转化子鉴定(载体引物pA-F/pA-R)
        3.2.2 终载体转化子鉴定(基因-载体交叉引物)
    3.3 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3.4 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
    3.5 XR/XDH酶活测定
        3.5.1 XR酶活测定结果
        3.5.2 XDH酶活测定
    3.6 YPX限氧发酵
        3.6.1 生长曲线测定
        3.6.2 木糖含量测定
    3.7 YPX-YPDX厌氧发酵
        3.7.1 发酵后残留木糖含量
        3.7.2 木糖利用率
        3.7.3 乙醇产率
    3.8 芒草材料1%稀硫酸预处理-酶解-发酵
        3.8.1 芒草材料原样成分
        3.8.2 发酵后残留五碳糖
        3.8.3 五碳糖利用率
        3.8.4 乙醇产率
4 讨论
    4.1 木糖发酵酿酒酵母遗传背景的影响
    4.2 氧化还原不平衡对木糖发酵的影响
    4.3 不同表达类型对木糖代谢的影响
5 创新点摘要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主要仪器
附录Ⅱ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附录Ⅲ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Ⅳ 个人简历
致谢

(6)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业领域外来物种生物学入侵评估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全国木本植物引种调查与分析
        2.3.2 我国林业主要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调查
        2.3.3 预防和治理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制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森林生物技术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
        3.3.2 林木基因工程的风险性
        3.3.3 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
        3.3.4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森林遗传资源安全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中国森林遗传资源本底调查
        4.3.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制度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5.1 引言
    5.2 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
    5.3 加强林业领域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5.3.1 防止林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对策与建议
        5.3.2 加强我国转基因林木安全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5.3.3 加强我国森林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结束全世界的饥荒,生物技术的前景和伪科学狂潮的威胁(论文提纲范文)

1 我们对生物技术的期望
2 与反科学团体对抗
3 结论

(9)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
    1.1 基因与基因工程
        1.1.1 基因
        1.1.2 基因工程
    1.2 植物基因工程
        1.2.1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
        1.2.2 转基因植物的分类
        1.2.2.1 抗虫转基因植物
        1.2.2.2 抗病转基因植物
        1.2.2.3 抗环境胁迫的转基因植物
        1.2.2.4 植物发育调节转基因植物
        1.2.2.5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1.2.2.6 医药领域中的转基因植物
2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性
    2.1 植物基因工程导致的生态风险
        2.1.1 抗虫转基因植物带来的风险
        2.1.1.1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2.1.1.2 使害虫对Bt产生抗性的风险
        2.1.2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带来的风险
        2.1.2.1 产生新病毒的风险
        2.1.2.2 加速病毒发展的风险
        2.1.2.3 病毒寄主范围扩大的风险
        2.1.3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风险及其对近缘物种的潜在威胁
        2.1.3.1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风险
        2.1.3.2 转基因植物对近缘物种的潜在威胁
        2.1.3.3 转基因植物对野生种带来的潜在影响
        2.1.3.4 产生超级杂草的风险
        2.1.4 转基因植物导致的其它生态风险
        2.1.4.1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1.4.2 转基因植物的积累和级联效应
    2.2 转基因植物导致的毒理学等方面的风险
        2.2.1 标记基因传递导致的风险
        2.2.2 转基因编码产物导致的风险
        2.2.3 转基因植物及其制品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
        2.2.4 植物基因工程可能导致的伦理风险
    2.3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产生的机制
3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3.1 风险与风险分析
        3.1.1 风险的内涵及其特征
        3.1.1.1 风险的科学内涵
        3.1.1.2 风险的特征
        3.1.2 风险分析
        3.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
        3.1.2.2 风险分析的目的
        3.1.2.3 风险分析的原则
        3.1.2.4 国内外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
        3.1.2.5 风险分析的流程
    3.2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3.2.1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及其不足
        3.2.1.1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
        3.2.1.2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的不足
        3.2.2 科学的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3.2.2.1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的识别
        3.2.2.2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的评估
4 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4.1 国外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1.1 美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1.2 英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1.3 日本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1.4 澳大利亚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2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4.2.1 管理部门
        4.2.2 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等级和安全性评价
        4.2.3 植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
        4.2.4 申报和审批
        4.2.5 安全控制措施
        4.2.6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
        4.2.7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口与出口
        4.2.8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4.2.9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4.3 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
        4.3.1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4.3.2 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4.3.2.1 植物基因工程项目的风险分布与风险控制的最优化管理
        4.3.2.2 植物基因工程的总体风险控制结构与启示
        4.3.3 对策
        4.3.3.1 风险预防
        4.3.3.2 风险转移
        4.3.3.3 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粮食生产与遗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代杂交水稻ptc1普通核不育系种子繁殖体系构建及应用[D]. 余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2]中印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比较研究[D]. 李男.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专利数据挖掘的全球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D]. 邹婉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高温酿酒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遗传工程研究[D]. 熊科.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5)
  • [6]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D]. 龚玉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02)
  • [7]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安全性问题[J]. 黄先群,李丽,毛堂芬. 贵州农业科学, 2005(06)
  • [8]结束全世界的饥荒,生物技术的前景和伪科学狂潮的威胁[J]. Norman E.Borlaug,蒋家焕,卢礼斌,何琴,叶新福. 福建稻麦科技, 2004(02)
  • [9]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D]. 刘经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10]害虫遗传洽理对策——二十一世纪目标害虫治理展望[J]. 欧晓明,唐德秀. 农药译丛, 1999(01)

标签:;  ;  ;  ;  ;  

食品生产与基因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