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洪水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福建省洪水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一、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开发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吴家荣[1](2021)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以上杭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市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地区就业中心、农村人口迁徙的必然方向,其可持续发展及安全性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断扩张,其安全隐患也不断突出,对诸如地震、火灾、洪灾、台风、传染病等灾害的抵御能力发展滞后,相关设施建设投入及民众意识不足等。其中,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是市民紧急避险、疏散转移、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结合扩展空间句法sDNA模型、Arcgis平台和实地调查,对上杭县进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以空间句法为基础,通过疏散救援方式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提出疏散救援通道、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和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效率聚类分析的方法。(2)通过上杭县疏散救援方式、时间、距离关系及城市空间效率分析,从疏散救援通道空间网络分析表明,上杭县城的人口集聚中心与紧急避险、短期避险阶段的高效通道匹配弱,需充分利用开敞的集散空间与零散的高效避险通道满足灾时紧急疏散的需求;从上杭县城区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分析表明,防灾避险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其空间网络效率的平均值0.2786,其最大值0.6563,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高南低”、“北密南疏”特点;通过聚类分析表明,上杭县城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效率个体差异大,高效率的防灾避险绿地数量少,空间效率均值很高、最大值也很高的防灾避险绿地仅有5个,缺少有效面积较大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以及广场用地。(3)针对现状问题,从高效避险通道的分布特点、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分布特点及防灾绿地空间效率聚类结果提出,上杭县城主城区应结合高效通道增加社区尺度下的微型避险空间,优先选取前20%的高效率通道组成城市主要避险通道,并对“北、中、南”分别独立配置“紧急—短期—中期”避险场所,从聚类结果均值一般、最大值较高的分类中选取合适的防灾避险绿地弥补避险功能、绿地类型的不足,加强高效率防灾避险绿地的资源配置与紧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疏散救援能力。综上表明扩展空间句法sDNA模型及空间网络效率对小城市规划研究和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参考意义。

郑茂[2](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提出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瞬时性、破坏性,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直接损害,同时易引发次生灾害。四川省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处,且东经104度以西地区包含龙门山等多条地震带,所以致使四川省成为全国地震多发省份之一,同时从中暴露出四川省在监测预警、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使得四川省在首次面对大型地震灾害时的防灾减灾能力稍显被动,因此,文章以四川省面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切入点,探究四川省自汶川地震后至今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针对未来面对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并据此提出相关提升能力的策略。论文共包含3个部分,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研究进展做出了归纳总结,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次,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文章结合现状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性分析,运用专家咨询法和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了因子的信度检验,最终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处理运用熵权-TOPSIS法,依据计算结果对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利用灵敏度分析结果设定五种仿真方案。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DSS对系统模型进行动态仿真预测和方案优选,从而分析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结合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和不同方案的影响因素,根据仿真结果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从评价角度来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发展最迅速的为监测预警能力,最缓慢的为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2)敏感性分析中最为敏感的状态变量为监测预警能力,符合评价现状,其中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3)根据敏感性因素设置的五大方案,经仿真预测分析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四川省地震灾害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从研究结论可知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次通过软件构建模型并设定研究方案,从研究结论可知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研究结果为推动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赵仕霖[3](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增强,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引发的灾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雨洪数值模型作为研究城市雨洪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及城市内涝灾害预测预警能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雨洪模型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能够进行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的软件还不多,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更是微乎其微。基于云平台的水利数值模拟系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它们大多是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模式下开发搭建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没能体现出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云服务、云共享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HTML5、WebGL、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发了一套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下的、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简述如下:(1)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城市地表汇流模拟的二维浅水方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以及适用于城市复杂河网、排水管网水流模拟的一维水动力模型。深入研究了模型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了模型的侧向耦合以及垂向耦合。建立了考虑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管网、下渗与截留共同作用下,更加完整的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实现了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通过一系列的算例模拟,证明模型是可靠的。(2)利用HTML5、JavaScript、WebGL等技术,从三维视角出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流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浏览器中展示多要素同步叠加的流场细节。提出了一种利用WebVR技术展示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的新方法,设计并研发了流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出了利用纹理样式化粒子代替三维球体的方法,优化了浏览器渲染流场的性能。以瓯江河口的流场三维可视化为例,证明了研究成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3)根据前端工程化的思想,基于开源生态社区,提出了基于Vue的三维WebGIS解决方案。以城市雨洪模型和流场可视化成果为基础,研发了 B/S架构下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无需安装软件,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完成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的全部过程。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动化建模、远程计算、流场可视化等方面详细展示了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模型模拟结果以及系统可视化效果两个角度证明了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城市雨洪的实际工程中。

李彦艳[4](2018)在《福建省在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合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作为“海丝”建设的核心区之一,和大部分“海丝”沿线国家都面临着海洋灾害这一现实问题,海洋灾害对“海丝”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丝”建设构成了很大威胁。东盟地处“海丝”必经之路和十字路口,和中国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是新海丝的首要发展对象,而由于印尼在东盟团体中拥有较高的战略地位,海洋灾害也比较频繁,跟中国、福建省的海上合作也非常广泛,因此本文以印尼作为切入点研究福建省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海洋防灾减灾合作。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防灾减灾体系的概念和框架进行了梳理,为文章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的优势为:福建省的海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初具规模;海洋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取得成效;指挥协调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关于海洋灾害的应急预案比较完善,但是关于海洋灾害管理的硬法还没有出台,福建省的海洋减灾中心还没有成立,海洋灾害预报的准备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渔港等设施的建设力度还不够大等问题。(3)通过对印尼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的研究,发现了印尼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现存的一些问题:海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速推进;基层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海洋环境观测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4)在印尼和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文章又从合作机遇、合作优势、合作需求、合作战略和合作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关于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的研究,提出了福建省和印尼海洋防灾减灾的合作对策,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合作内容如下:将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纳入印尼的海洋灾害管理体系中,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建立海洋灾害数据获取与共享的长效机制;利用好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合作。开展海洋领域高官、科学家和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机制;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合作项目等;重视区域巨灾保险建设合作。

曹梦北[5](2017)在《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盐湖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盐湖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产业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巨系统。作为一个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开发利用)双重影响下的产物,盐湖正在经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动态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盐湖资源、保护脆弱的内陆干旱生态系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内陆盐湖分布的地区时常遭受到上游补给流域产生的洪水威胁。盐湖发生洪水时必会造成巨大损失,小到溶解盐矿阻碍生产,大到影响全球相关盐矿市场的大幅波动。此外,洪水来临也威胁着盐湖企业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选取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基于盐湖的特殊性,详细分析了盐湖洪灾的特点以及洪水对盐湖自身和相关企业开采资源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研究成果:(1)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数据资料,分析了西台吉乃尔湖水位、流量、水化学、湖泊面积等几项监测指标,并在原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西台吉乃尔湖实际状况,确定了区域覆盖、重点监测、经济简洁、功能复合、自动化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免受环境影响等监测网设置原则。依据这些原则,进而选定了8个监测站点,其中降雨量、流量、水位为主要的监测指标。这8个监测站的布设满足了洪灾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2)在监测网布设的基础上,对西台吉乃尔湖洪灾预警体系做了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监测平台、通讯平台以及控制管理平台。其中控制管理平台负责管理监测信息分析和预警信息的确定与发布。预警部分采用TOPKAPI模型对流域上游进行了模拟,从2013年5月至10月的模拟结果来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西台吉乃尔湖的洪灾预警的分析研究。同时采用DEM数据对湖区进行淹没分析,得出水位海拔分别为2682m、2862.5m、2863m、2863.5m时的淹没状态。以此把洪灾预警按危险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级预警。(3)结合湖区企业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洪灾应急响应机制,其中包括了盐湖洪灾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与发布、宣传与培训、预案演练、评估与修订等内容。根据洪灾的四级预警,把洪灾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并对相应的响应措施和流程作了描述。此外,在考虑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情况下,依据各个职能部门的技能和岗位情况,设定成立了后勤保障小组、物资保障小组、工程设备抢险小组、运输小组、资金保障小组、警戒安保小组、监测通讯小组、指挥调度小组等应急机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这样就满足了技术、资金、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保障。本研究所涉及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对整个体系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合理地保障湖区安全。

凌霞[6](2017)在《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流域区间洪水预警时空过程建模》文中指出江河湖海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水资源利益的同时,其洪水灾害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全球不同地区每年都会因洪水灾害造成人类死亡、经济受损等事件,而我国是灾害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的洪涝灾害是由突发性暴雨导致的。洪水灾害的严峻性、紧迫性显而易见,而进行洪水预报预警是有效抵御洪水的首要环节。通过洪水预警,可以在洪水到来之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洪水预警报的水文模型有很多,但都需要获得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模型参数,尽管数据获取手段、技术的不断更新,但由于洪水过程的复杂性、突发性、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一些数据仍然难以获取。时态GIS和时空过程是当前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热点,动态贝叶斯网络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挖掘方面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区间流域洪水时空过程,通过建立地理实体属性图模型,借助动态贝叶斯网络统计分析和概率预测的功能,对未来洪水进行预警。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洪水时空变化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明确了时间、空间、地理实体、时空过程和事件在洪水时空过程中的地位;然后,对洪水监测网数据进行表示、分析、处理;其次,针对洪水预警研究中的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以及洪水时空过程和事件的关系,从面向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地理实体时空属性图模型;最后将此模型应用于汉江中下游皇庄至沙洋段区间子流域,对研究区进行流域提取与分析,通过查阅沙洋历史洪水资料可得知沙洋水文站的设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以此评定沙洋的洪水预警报等级,然后将皇庄至沙洋区间流域的事件数据应用到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洪水时空属性图模型中,得到沙洋洪水预警报,验证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地理实体属性图模型的可用性、有效性,对不确定性复杂因素影响下的流域洪水预警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马宏海[7](2016)在《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敦煌莫高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和精神财富,具有普遍的、突出的价值。维护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价值不受损失,是莫高窟爱护者、管理者、保护者和参观者的共同目标。千百年来,大泉河在造福莫高窟的同时,其洪水问题也成为莫高窟保护的重要风险。当大泉河遭遇特大洪水风险时,莫高窟也受到窟顶渗水、壁画空鼓、霉变、窟内进水淤积泥沙等一系列危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预防性保护是在文化遗产发生损害前,积极采取措施,以使文化遗产的损害降至最小化或避免损害,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并积极的实践于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之中。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应急体系,使大泉河在发生洪水危害前,就及时的预报、预警洪水风险,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为莫高窟文物和游客人身安全提供保护措施,实现莫高窟的“永久”保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洪水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和应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特征,以莫高窟保护为中心,对莫高窟东临的大泉河的气象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和洪水时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的预警监控网点,明确了预警洪水风险的监控内容和监控时间,构建了以室外建站——监测站点全自动实时监测流域降雨和洪水情况;空间数据传输——移动通信或卫星实时传输数据;室内预测——室内实时监控预测为一体的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实现了对莫高窟洪水风险的自动快速预警。同时在对莫高窟洪水风险等级划分成果和洪水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特征和《莫高窟风险管理指南》中的管理要求,对接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了莫高窟洪水风险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了莫高窟洪水风险应急响应机制的机构组成和职能,并规定了洪水风险应急响应流程和保障措施。实现了莫高窟在遭遇洪水侵害时,保护人员能快速指挥调度并采取积极有效保护措施,尽最大可能消除或减少损失。

洪荣涛,吴生根,李群,欧剑鸣,陈武,严延生[8](2015)在《中国大陆传染病监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传染病监测相关概念和大陆传染病监测新常态的特征、问题与展望。通过文件回顾结合实践历史分析,述评大陆传染病监测法律法规、监测理论与监测实践特征。自SARS危机事件以来,传染病监测法规体系健全,包括基本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单行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行政规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和预案等。疾病监测概念不断拓展,从基本的疾病监测概念发展到传染病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基于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监测,并有明确的定义与释义。监测实践方面,有基于互联网的B/S构架的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传染病预警系统、单病等专项监测系统等,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各地传染病防控信息需求。分析与提出了我国新常态下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特征:应具备全球化的信息、整合的信息、共享的信息、透明的信息、研判的信息、预警的信息等;监测重点任务是:在优化传统监测项目基础上,健全以事件管理为核心的相关监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舆情监测、症候群监测、资源背景监测等,以及开展动态风险评估。

李欣[9](2014)在《武汉城市圈烈度速报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地震预警在破坏性地震初至波到来前,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烈度速报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数分钟之内,绘制出受灾地域的烈度图,快速评估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并能够为应急救援和工程抢修提供决策依据。这两种技术有助于降低震后损失,减少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论文研究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两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多种实现手段,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挑选出合理的震级确定和震相识别方法。分析了现有的地震动参数与烈度间的对应关系及其统计方法,选择了使用三分向地震加速度记录计算仪器烈度的方法。与传统仪器相比,采用MEMS技术的烈度计具有体积小、成本相对较低、数字信号输出以及低频信号观测等特点。国内外研制了多种基于MEMS传感器的烈度计,这些仪器结构复杂,制造费用高,如果密集布设,成本太高。我国幅员广阔,需要架设地震烈度计的地方有很多,显然是用上述仪器进行进行大面积地震烈度监测,则经济开销过大。因此,有必要研制一款低成本并且性能稳定的地震烈度计,解决大面积、大量布设,以应对国家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立体观测等需要。本文所设计的烈度计主要由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控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组成,其主要原理是嵌入式处理器对三轴MEMS加速度传感器进行频率为200Hz的数据采样,数据经过去噪、滤波后,进行分级阈值判断,若加速度值超过阈值,则通过网络发送报警信息,同时将计算得到的仪器烈度值和GPS坐标、时间也一并实时传送(包括可能的故障信息)。由若干个地震烈度计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就可以根据它们的记录数据绘制出烈度分布等研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根据地震信号特征,本文设定的FIR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15Hz,采样频率为200Hz,采用32阶汉宁窗进行截取,并利用Matlab软件的FDATool产生滤波器系数,并将其归一化,量化为有符号的16位数值。利用四川芦山里氏7级地震数据,对数字滤波器进行了抗干扰和可靠性验证,结果符合设计需求。论文采用ARM处理器STM32F107作为控制核心,使用LIS344ALH芯片作为传感单元,配合24位∑-△模数转换器ADS1248,实现了三分向MEMS传感器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最后,本文提出建立武汉市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构想,从结构上划分为数据中心、骨干网和子网,根据各部分实现要求,制定了组网方式及系统功能。规划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基准站、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基本站、现场流动地震观测与预警系统三部分的观测站点分布图。

李整[10](2011)在《流量影响线法及其在中小流域桥梁水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水毁,不但会给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而且影响灾区救援工作开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位于中小流域的桥梁众多,水文工作面广量大,结合中小流域水文现状及流域自身的特点,寻找一种能够在工程实际中简单实用并行之有效的水文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洪水发生的随机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水文模型最好依据流域上历史洪水资料建立。本文融合瞬时单位线法和结构力学中的影响线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域历史洪水水痕标定的中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流量影响线法,用以解决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问题。本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对瞬时单位线法基本理论和简支梁应力影响线计算截面应力的基本理论进行融合创新,提出流量影响线法,将流量计算转化为时段雨量在流量影响线三角形模型上加载的过程。(2)提出流量影响线模型参数涨水历时t1的经验计算公式:t1=0.278L/V,其中,L为主河道长度(km),V为平均流速(m/s),无实测资料时可以采用平滩水位流速。已知实测洪峰延迟时间或多场较大洪水水位和雨量系列资料时,涨水历时也可通过直接推求得到。(3)通过对瞬时单位线和广东省综合单位线简化分析,结合中小流域的水文特性,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流域实测资料作参照,制定了中小流域流量影响线法涨、退水历时之比t1:t2的选取标准:一般可取t1:t2=1:2;山区陡峭、流速快、植被差的小流域,取t1:t2=1:3;平原区坡度较缓、流速较慢、植被较好的较大流域,取t1:t2=1:1.6。(4)提出流量影响线峰值的确定方法——依据最不利雨量荷载位置加载时的流量与水痕对应流量相等的思想标定流量影响线峰值。选用近期发生的较大洪水水痕资料标定流量影响线的峰值,隐含了桥梁所在流域水文、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流域汇流的影响,理论上更符合实际。(5)对7座铁路桥梁和8座公路桥梁进行了流量影响线法试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差很小,说明流量影响线法计算结果可靠。(6)对糙率系数、涨水历时、退水历时、标定洪水量级、雨量系列时段大小、雨量损失等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流量影响线法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论证与完善。(7)以宝成线青白江949号桥、包白线19号桥、广东省梅州解放桥、京广线大倌桥和广东省阳东交通监理桥5座桥梁为例,利用流量影响线法对其进行了水文设计、抗洪能力检算及水害实时预警预报应用。表明流量影响线法使用方便,计算精度满足工程实际要求,较传统中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水害实时预警预报方面,流量影响线法可随降雨过程的继续给出洪峰流量、洪峰水位、峰现时间、高水位行洪时间等洪水特征值的实时预报结果,预估洪水灾变可能性及其危险程度。这对做好水害及时预警、合理安排防洪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历史洪水水痕标定的流量影响线法理论明确,使用方便,结果可靠,优势明显,解决了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的关键问题,可以为中小流域桥梁,特别是无资料地区的中小流域桥梁的水文设计、抗洪能力检算、水害实时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开发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开发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句法的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以上杭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小城市
        1.2.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
        1.2.3 空间句法
        1.2.4 空间网络效率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研究概况
        1.3.2 灾害避难行为研究
        1.3.3 空间句法研究进展
        1.3.4 空间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1.3.5 空间网络效率研究进展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总体思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上杭县城市绿地现状
    2.3 上杭县城防灾避险绿地现状
        2.3.1 上杭县防灾避险绿地
        2.3.2 上杭县危险设施分布
        2.3.3 上杭县抗震设防烈度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空间句法与扩展空间句法
        2.4.2 扩展空间句法sDNA模型指标
        2.4.3 模型校核与分析方法
    2.5 数据来源
    2.6 方法研究流程
3 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研究
    3.1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体系
        3.1.1 防灾避险绿地分级配置
        3.1.2 疏散救援通道
        3.1.3 生命线工程
    3.2 疏散救援方式、时间、距离关系
        3.2.1 避难行为
        3.2.2 预警时间
        3.2.3 疏散救援方式
    3.3 sDNA模型构建与校核
        3.3.1 模型构建与计算
        3.3.2 模型校核
        3.3.3 提取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效率
    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3.4.1 两相穿行度、总深度及整合度分析
        3.4.2 可理解度及空间效率分析
    3.5 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3.5.1 疏散救援通道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3.5.2 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3.5.3 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效率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上杭县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4.1 上杭县疏散救援方式、时间、距离关系
        4.1.1 城区疏散救援方式、时间、距离关系
        4.1.2 城际疏散救援方式、时间、距离关系
    4.2 上杭县sDNA模型与校核分析
        4.2.1 城区sDNA模型
        4.2.2 城际(外部)sDNA模型
        4.2.3 模型校核分析
    4.3 上杭县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4.3.1 两相穿行度
        4.3.2 整合度
        4.3.3 总深度
        4.3.4 可理解度
        4.3.5 城市空间效率
    4.4 上杭县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4.4.1 疏散救援通道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4.4.2 城区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4.4.3 城区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效率聚类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上杭县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建议
    5.1 存在问题
    5.2 规划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1) 参加项目课题
    2) 发表论文
感谢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仿真研究方法选择分析
    2.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选择分析
        2.1.1 TOPSIS法
        2.1.2 熵值法
        2.1.3 熵权—TOPSIS模型的分析原理
    2.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法选择分析
        2.2.1 系统动力学定义和特征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2.2.3 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
    2.3 本章小结
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四川省地震灾害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3.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3.3 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的目的
    3.4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依据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指标体系的维度设置
        3.5.2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5.3 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选择
        3.5.4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4.3.1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评价分析
        4.3.2 灾害管理能力能力评价分析
        4.3.3 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评价分析
        4.3.4 救援能力评价分析
        4.3.5 震后重建物资与资金能力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系统仿真模拟
    5.1 模型构建原则与系统分析
        5.1.1 模型构建原则
        5.1.2 系统分析
    5.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SD仿真模型的建立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绘制系统结构图
        5.2.3 建立系统模型
    5.3 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
        5.3.1 系统动力学方程分类
        5.3.2 确定系统中主要参数
        5.3.3 系统方程的构建
        5.3.4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赋值及确定函数关系式
    5.4 模型的检验
        5.4.1 模型的极端情况测试
        5.4.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4.3 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5.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及提升策略研究
        5.5.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案的设定
        5.5.2 仿真方案的对比分析
        5.5.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 B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C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仿真参数调查问卷
附录 D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原始数据
附录 E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详细步骤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极端降雨与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
        1.1.3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
        1.2.2 基于Web的流场三维可视化
        1.2.3 云平台技术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城市雨洪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
        1.3.2 流场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2.1 引言
    2.2 地表水流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有限体积法离散
        2.2.3 数值通量计算
        2.2.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2.5 降雨、入渗源项
        2.2.6 源项处理
        2.2.7 时间积分
        2.2.8 干湿界面处理与边界条件
    2.3 管网—河网水流模型
        2.3.1 基本方程
        2.3.2 Preissmann窄缝方法
        2.3.3 有限体积法离散
        2.3.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3.5 边界条件
        2.3.6 稳定性条件
    2.4 模型耦合
        2.4.1 地表与排水管网耦合
        2.4.2 地表与河网耦合
    2.5 模型验证
        2.5.1 树状河网算例
        2.5.2 环状河网算例
        2.5.3 有压管网恒定流
        2.5.4 管道水击算例
        2.5.5 明满流过渡
        2.5.6 90°弯道溃坝水流
        2.5.7 地表水流向管网
        2.5.8 溃坝洪水流经管网区
        2.5.9 城市地区排水管溢流
        2.5.10 河道—蓄滞洪区侧向耦合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HTML5
        3.2.2 JavaScript
        3.2.3 WebGL
        3.2.4 WebVR
    3.3 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建立
        3.3.1 建立场景的方法
        3.3.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3.3.3 剖面绘制
        3.3.4 示踪球及迹线表达
        3.3.5 矢量场可视化
    3.4 案例研究
        3.4.1 案例介绍
        3.4.2 案例研究结果
    3.5 性能优化
    3.6 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B/S架构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设计、实现及云端部署
    4.1 引言
    4.2 前端技术方案
        4.2.1 前后端分离技术
        4.2.2 MVVM开发模式
    4.3 前端开发框架
        4.3.1 框架与库的区别
        4.3.2 前端框架的发展
        4.3.3 前端框架的选择
    4.4 基于Vue.js的三维WebGIS开发
        4.4.1 前端工程化
        4.4.2 WebGIS功能
        4.4.3 前端技术集成方案
    4.5 系统分析与设计
        4.5.1 系统总体架构(B/S架构)
        4.5.2 系统功能设计
        4.5.3 数据库设计
    4.6 系统实现
        4.6.1 开发环境
        4.6.2 用户界面设计
        4.6.3 移动端适配
        4.6.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7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4.7.1 云服务器的选择
        4.7.2 云服务器的申请
        4.7.3 系统部署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在成都市城市雨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计算范围
        5.2.2 地形地貌
        5.2.3 流域水系
        5.2.4 排水管网
        5.2.5 水文气象
    5.3 自动化建模
        5.3.1 流域模型建立
        5.3.2 多维模型建立
        5.3.3 模型耦合
        5.3.4 降雨资料设置
    5.4 远程计算
    5.5 可视化展示
    5.6 结果分析
        5.6.1 模型验证
        5.6.2 可视化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福建省在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合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以印尼为案例的原因
        1.2.1 “海丝”多国合作的典范
        1.2.2 印尼的自然灾害特点
        1.2.3 海上合作基础深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理论基础
        1.5.1 防灾减灾的概念
        1.5.2 防灾减灾体系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2.1 福建省主要海洋灾害类型
        2.1.1 海洋气象灾害
        2.1.2 海洋地质灾害
        2.1.3 海洋生态灾害
    2.2 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2.2.1 机构设置
        2.2.2 管理主体职权的划分
    2.3 管理机制
        2.3.1 风险防范机制
        2.3.2 监测预警机制
        2.3.3 应急处置机制
        2.3.4 信息共享与发布机制
        2.3.5 恢复重建机制
        2.3.6 调查评估及责任追究机制
    2.4 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现状分析
        2.4.1 优势分析
        2.4.2 存在不足
第3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3.1 印度尼西亚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社会经济
        3.1.3 人口及行政区划
        3.1.4 印尼海洋灾害概况
    3.2 印尼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3.2.1 机构设置
        3.2.2 法律体系
        3.2.3 灾害管理计划及资金保障机制
        3.2.4 恢复重建机制
        3.2.5 监测预警预报机制
        3.2.6 宣传教育机制
        3.2.7 社会参与机制
        3.2.8 国际援助与合作机制
    3.3 印尼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现存问题
        3.3.1 海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3.3.2 海洋防灾减灾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3.3.3 基层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3.3.4 海洋环境观测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3.5 海洋防灾减灾支撑能力还需加强
第4章 合作研究
    4.1 合作机遇
    4.2 合作优势
        4.2.1 区位优势
        4.2.2 科技优势
        4.2.3 互补优势
        4.2.4 人文优势
    4.3 合作需求
        4.3.1 需要开展跨国界的海洋防灾减灾基础性研究工作
        4.3.2 需要全面规划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4.3.3 沿线重大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需要系统的风险评估
        4.3.4 亟需建立防灾减灾数据库
    4.4 合作思路
        4.4.1 构建针对“海丝”的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4.4.2 推进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4.4.3 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更多防灾减灾公共产品
        4.4.4 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进“海丝”重大工程建设中
    4.5 合作内容
        4.5.1 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合作
        4.5.2 海洋防灾减灾人员交流与项目合作
        4.5.3 推进海洋防灾减灾管理领域的合作
        4.5.4 重视区域巨灾保险建设合作
    4.6 可行性分析
        4.6.1 基本的合作平台和机制
        4.6.2 针对具体合作内容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合作基础和互补性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盐湖资源的重要性及多重属性
        1.1.2 盐湖资源开发理念转变
        1.1.3 洪水灾害对盐湖系统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洪灾预警预报研究进展
        1.3.1 洪灾预警预报的研究进展
        1.3.2 洪灾预警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盐湖洪灾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1.4.1 盐湖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4.2 盐湖洪灾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洪灾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概述
    2.1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2.1.1 洪灾预警机制
        2.1.2 洪灾应急响应机制
    2.2 预警研究方法
        2.2.1 TOPKAPI模型
        2.2.2 洪水淹没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洪灾特征分析
    3.1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3.1.1 地形地貌特征
        3.1.2 土壤植被特征
        3.1.3 气象特征
        3.1.4 流域水文特征
        3.1.5 社会经济背景及资源状况
    3.2 盐湖洪灾特点与防治现状
        3.2.1 盐湖洪水的类型
        3.2.2 盐湖洪灾在空间和时间上影响
        3.2.3 盐湖洪水的特点
        3.2.4 盐湖洪灾与其它类型洪灾的异同
        3.2.5 盐湖洪灾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3.2.6 盐湖主要洪水事件及其影响
第四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监测
    4.1 水位监测
    4.2 流量监测
    4.3 水化学监测
    4.4 遥感监测
    4.5 监测站点的类别
    4.6 监测站点的布设原则及通讯
    4.7 监测时间与频率
第五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预警设计
    5.1 监测网点的确定
    5.2 预警体系的设计
        5.2.1 数据采集
        5.2.2 信息传输
        5.2.3 预测与信息发布
    5.3 模型预测
        5.3.1 模型选择
        5.3.2 确定模拟区域
        5.3.3 资料处理
        5.3.4 参数率定
    5.4 淹没分析
    5.5 预警发布
    5.6 警情评估与数据入库
第六章 西台吉乃尔盐湖洪灾应急响应
    6.1 应急响应
        6.1.1 响应分级与措施
        6.1.2 应急流程
    6.2 应急机构与指挥调度
    6.3 信息报送
    6.4 后期工作
    6.5 可行性分析
        6.5.1 组织可行性
        6.5.2 经济可行性
        6.5.3 技术可行性
        6.5.4 社会可行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
致谢

(6)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流域区间洪水预警时空过程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2 时空变化过程分析和事件的表达
    2.1 地理空间及其语义表达
    2.2 时间及其语义表达
    2.3 地理空间实体属性表达
    2.4 时空变化过程分析
3 洪水预警监测网数据分析
    3.1 监测数据的基本分析
    3.2 监测网观测数据的表示
    3.3 观测属性值数据转换成区间事件
    3.4 灾害事件与预警
4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洪水时空过程建模
    4.1 时空对象的时空变化特性
    4.2 洪水预警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统计建模
    4.4 属性图的建立
5 模型应用
    5.1 汉江流域概况
    5.2 研究区河道概况
    5.3 研究区流域提取及分析
    5.4 研究区基础数据
    5.5 区间流域时空过程事件图的建立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洪水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进展
        1.3.1 国外洪水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进展
        1.3.2 国内洪水预警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泉河流域概况
    2.1 流域概况
        2.1.1 流域径流特征
        2.1.2 流域地形地貌特征
        2.1.3 土壤及植被
    2.2 流域气象
    2.3 流域历史洪水
    2.4 洪水对文物的影响
    2.5 现有洪水预测及防洪措施
    2.6 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 大泉河流域洪水特征分析
    3.1 洪水基本特征
    3.2 洪水预测
    3.3 洪水风险等级划分
    3.4 洪水风险评估
第四章 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
    4.1 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监控网点的确定
        4.1.1 降雨监测网点的确定
        4.1.2 视频监控网点的确定
    4.2 莫高窟洪水预警体系的建立
        4.2.1 数据采集层
        4.2.2 预警传输层
        4.2.3 室内预测层
    4.3 模型预测
    4.4 结果展现
    4.5 预警发布
    4.6 警情评估
第五章 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应急响应机制
    5.1 应急响应
        5.1.1 响应分级及应急措施
        5.1.2 应急响应流程
    5.2 应急机构
    5.3 信息报送
    5.4 指挥调度
    5.5 洪水监测
    5.6 后期工作
    5.7 应急结束
    5.8 保障措施
        5.8.1 人员保障
        5.8.2 物资保障
        5.8.3 技术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大陆传染病监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发展史
    1.1我国传染病监测法制建设
    1.2监测概念的历史与定义
        1.2.1疾病监测
        1.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1.2.3预警
        1.2.4监测预警
        1.2.5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1. 3 我国主要传染病监测系统
        1.3.1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
        1.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1.3.3传染病预警系统
        1.3.4专项监测系统
        1.3.5综合疾病监测点系统
    1. 4 卫生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机制
        1.4.1卫生应急监测机制建设
        1.4.2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度建设
2 现状分析
    2.1全球传染病监测的发展状况
    2.2我国传染病监测新常态的特征
    2.3监测新常态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 展望

(9)武汉城市圈烈度速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危害与防治
        1.1.1 我国地震的特点
        1.1.2 地震灾害的防治对策
    1.2 建立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的必要性
    1.3 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的发展回顾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1 地震预警
        1.3.1.2 烈度速报
        1.3.2 我国大陆地区现状
        1.3.3 我国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震预警基础理论与实现方法
    2.1 地震预警基础理论
        2.1.1 地震预警、预测、预报的区别
        2.1.2 地震预警基本原理
        2.1.2.1 本地预警
        2.1.2.2 异地预警
    2.2 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
        2.2.1 震级确定
        2.2.2 P波震相拾取
    2.3 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现方法
    3.1 地震烈度及速报
        3.1.1 地震烈度
        3.1.2 烈度速报
    3.2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
        3.2.1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单一参数的关系
        3.2.2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多个参数的关系
        3.2.3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的多值性
    3.3 地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3.3.1 震中距、震源距、断层距和能中距
        3.3.2 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3.3.3 圆形等震线的烈度衰减关系
        3.3.4 椭圆形等震线的烈度衰减关系
    3.4 仪器烈度计算方法
        3.4.1 美国
        3.4.2 日本
        3.4.3 地震烈度模糊判别算法
        3.4.4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3.5 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之间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烈度计设计
    4.1 硬件设计
        4.1.1 总体设计
        4.1.2 芯片选型
        4.1.2.1 MEMS传感器
        4.1.2.2 模数转换器
        4.1.2.3 中央处理器
        4.1.2.4 其他部分
    4.2 数字滤波器设计
    4.3 软件设计
    4.4 仿真、测试及性能分析
        4.4.1 仿真
        4.4.2 测试
        4.4.3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烈度速报系统的建立及运行
    5.1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5.2 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
        5.2.1 总体结构
        5.2.2 组网方式
        5.2.3 系统功能
        5.2.4 观测站点布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情况

(10)流量影响线法及其在中小流域桥梁水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小流域桥梁水文研究意义
    1.2 桥梁水毁成因
    1.3 国内外中小流域水文计算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流域水文模型发展概况及趋势
        1.3.2 中小流域桥梁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研究
        1.3.3 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现状及建设成果
        1.3.4 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行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方法
    2.1 现行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方法
        2.1.1 数理统计法
        2.1.2 推理公式法
        2.1.3 经验公式法
        2.1.4 铁路部门暴雨径流计算法
        2.1.5 单位线法
    2.2 现行中小流域桥梁水文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量影响线法理论
    3.1 流量影响线法基本原理
        3.1.1 瞬时单位线法
        3.1.2 简支梁应力影响线
        3.1.3 瞬时单位线与应力影响线计算公式对比
        3.1.4 瞬时单位线与应力影响线形状对比
        3.1.5 流量影响线的提出
        3.1.6 流量影响线法与流量单位线法的根本区别
    3.2 流量影响线模型参数确定
        3.2.1 涨水历时
        3.2.2 退水历时
        3.2.3 流量影响线峰值
    3.3 流量影响线法计算步骤
    3.4 流量影响线法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量影响线法主要资料来源及其可靠性
    4.1 历史洪水水痕
        4.1.1 水痕成因
        4.1.2 水痕资料可靠性
        4.1.3 流量影响线法水痕调查河段要求
        4.1.4 水痕高程代替洪峰水位的优势
    4.2 雨量资料
        4.2.1 雨量资料来源
        4.2.2 雨量资料可靠性
        4.2.3 实时雨量资料的时效性
        4.2.4 雨量预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量影响线法试验验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试验桥梁选取及资料收集
        5.1.1 不同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
        5.1.2 试验桥梁选取
    5.2 流量影响线法试验验证
        5.2.1 铁路桥梁
        5.2.2 公路桥梁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3.1 参数分析范围选取说明
        5.3.2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流量影响线法在中小流域桥梁水文中的应用
    6.1 流量影响线法桥梁水文设计/抗洪能力检算
        6.1.1 新建桥梁水文设计
        6.1.2 既有桥梁抗洪能力检算
        6.1.3 流量影响线法水文设计和抗洪能力检算思路
    6.2 流量影响线法桥梁水害实时预警预报
    6.3 工程实例分析
        6.3.1 水文设计/水文检算
        6.3.2 水害实时预警预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主要研究成果
        7.1.2 流量影响线法的优势
        7.1.3 本文创新点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开发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的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网络效率评价 ——以上杭县为例[D]. 吴家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郑茂. 西华大学, 2021(02)
  • [3]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D]. 赵仕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福建省在我国与“海丝”沿线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合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D]. 李彦艳. 厦门大学, 2018(07)
  • [5]青海盐湖洪水动态监测与预警和响应机制研究 ——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D]. 曹梦北. 云南大学, 2017(07)
  • [6]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流域区间洪水预警时空过程建模[D]. 凌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7]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建设[D]. 马宏海. 兰州大学, 2016(11)
  • [8]中国大陆传染病监测与展望[J]. 洪荣涛,吴生根,李群,欧剑鸣,陈武,严延生. 疾病监测, 2015(12)
  • [9]武汉城市圈烈度速报系统研究[D]. 李欣.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02)
  • [10]流量影响线法及其在中小流域桥梁水文中的应用[D]. 李整.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福建省洪水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