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

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

一、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悦[1](2021)在《复杂系统的解耦内模与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工业领域中对于控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设备元器件数量以及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使具有高品质性能的控制器设计愈发具有挑战性。本文针对过程工业被控对象具有多变量、强耦合、时滞、右半平面(Right Half Plane,RHP)零点、未知非线性、系统资源有限以及执行器易发生故障的特点,当存在外界干扰以及模型参数不确定时,开展倒置解耦(Inverted Decoupling)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方法以及事件触发(Event-triggered)控制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将倒置解耦方法推广到带有多时滞、多RHP零点的多维复杂系统中,首次对解耦器存在的必要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在满足该条件前提下讨论了解耦矩阵元素的设计步骤以及可实现性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右半平面零点的近似补偿方法;所提出的方法不受系统形式的限制,同时适用于方形系统以及非方形系统,且解耦器具有计算简单、形式灵活的优点;2、将传统的巴特沃斯(Butterworth)滤波器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并将改进前与改进后滤波器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改进型滤波器具有更好的调节性能,可以实现闭环系统跟踪性能与鲁棒性的良好折衷,并分析滤波器设计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随后利用内模控制的经典结构,将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作为内模滤波器,进行内模控制器的设计,并基于闭环系统性能研究控制参数选取方法;3、将分数阶理论引入到内模滤波器的设计中,设计了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进而考虑实际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需要,对滤波器离散化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了离散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之后基于被控过程离散传递函数矩阵模型,利用内模控制结构对控制器进行设计,提出了基于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离散内模控制器。分数阶滤波器的引入更加精确地满足了内模滤波器阶次的要求;4、考虑过程工业系统中的非线性特性,利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实现对未知非线性函数的逼近,并通过预设性能指标误差变换将误差始终约束在预设的性能指标函数边界内。结合切换阈值事件触发机制(Switching Threshold Event-triggering Mechanism,SWT-ETM)设计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控制器(Event-triggered Controller,ETC),使系统误差能够始终按预设性能指标收敛的同时可以降低系统通信压力,减小执行器负担;5、对于系统执行器可能发生的未知故障,利用自适应方法对故障参数加权求和的上界进行估计,能够避免直接对故障参数估计所造成的系统震荡;在设置执行器冗余的条件下,结合切换阈值事件触发机制设计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器。由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引入可以降低系统通信负担,减少执行器不必要的操纵,从而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对执行器故障成功补偿的同时也尽量降低潜在执行器故障的发生率,提高执行器工作的可靠性。

刘文通,陈俐,陈峻[2](2021)在《考虑延迟的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自适应内模控制》文中指出针对线控转向系统中的未知与不确定延迟,基于内模控制思想设计自适应控制策略,提高转角跟踪精度.为避免引入非最小相位项,提出采用全极点方法近似延迟环节,将延迟模型与线控转向系统模型相结合,构建新的名义模型,引入Kalman滤波方法辨识名义模型参数,实时更新内模控制的逆控制器增益.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与逆控制器未计入延迟的传统内模控制和经典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相比较,考虑延迟的自适应内模控制跟踪误差较小,对延迟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曹智广,李乃璐,杨华,张继勇[3](2021)在《基于分数阶内模控制的风力机叶片颤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风力机叶片颤振系统,提出了一种结合分数阶(Fractional Order)控制与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 IMC)的新型颤振控制方法。利用分数阶滤波器设计了分数阶内模控制器,基于闭环动态特性指标,如相位裕量和截止频率,实现对控制器参数的自整定。通过仿真实验对比证明,针对风力机叶片颤振控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优于传统PID、内模PID控制方法,不仅减少了控制参数,而且提高了动态特性和鲁棒性。

刘德华[4](2021)在《永磁同步电机内模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

张飞飞[5](2021)在《基于无线传输的火箭发动机远程测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火箭发动机试车需要铺设大量电缆,且测点的变动会引起设备的标定、线缆的重新布线等问题。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已经逐渐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因此基于无线传输的火箭发动机远程测控系统表现出巨大优势。在火箭发动机试车无线测控系统中,数据传输时延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会对推进剂供应伺服系统产生影响破坏系统稳定性进而造成试车任务失败;另一方面,在火箭发动机测试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信号且采集速度高,一旦发生时延,就会产生数据的积累,造成数据缓冲区满进而造成数据丢失。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为二阶系统采用传统的PID控制,对时延敏感,为了提高在随机时延下系统的稳定性,对推进剂供应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将内模控制与PID控制结合,通过公式推导给出了单自由度和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的计算公式并引入粒子群算法来寻找两种内模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为了减小数据传输时延对大数据量采集的影响,通过对传感器历史数据的分析,采用LZW字典压缩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从而降低传输数据量。为了进一步优化压缩速度与压缩比,对传统LZW算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软硬件的相关设计。为了验证内模PID控制算法对于时滞系统的控制是可行的、有效的,搭建了无线测控系统平台,测量出整个伺服系统的总时延分布。依据分布分别对固定时延和随机时延两种环境进行仿真。通过对比使用与不使用PSO算法优化参数的内模PID控制器、单自由度与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共四种控制器的阶跃响应,验证了使用PSO算法寻找内模PID控制器最优参数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当内模不匹配甚至严重不匹配时,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仍然能够维持系统稳定,稳态误差保持在2%以内且无超调,证明了使用PSO优化的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能够有效解决传输时延问题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用作推进剂供应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为了验证数据压缩算法的性能,将传感器历史数据通过数据压缩单元进行压缩,并将解压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将不同大小的传感器数据txt文件分别进行压缩,并绘制出LZW和改进的LZW算法下的压缩比和压缩时间的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改进的LZW算法压缩时间比传统字典压缩算法压缩时间降低了约1/3,压缩比基本稳定在1.7,比优化前的字典压缩算法提高0.2左右,验证了算法的压缩性能。

张彬文[6](2021)在《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文中指出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因其对系统“总扰动”的自发估计和抑制能力使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由于其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线性自抗扰控制(Linear ADRC,LADRC)设计、分析及参数整定这一课题出发,主要对二阶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针对延迟系统改进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基于内模控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分析及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基于微分平坦的自抗扰控制)的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对于LADRC,可以通过调整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和反馈控制带宽来整定控制器参数,因此,和PID控制器类似,LADRC可以被视为具有多个整定参数的固定结构控制器。针对二阶LADRC提出了参数整定公式,该公式通过对一阶惯性时延对象在指定鲁棒性约束下,最小化负荷扰动衰减性能的时间乘误差平方积分来获得。通过对各类基准模型和重力排水水箱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提整定公式的有效性。2)针对两种延迟系统改进自抗扰控制方法,分别为延迟设计的ADRC(DD-ADRC)和基于史密斯预估器的ADRC(SP-ADRC),提出了基于一阶惯性时延对象通过最优化具有鲁棒性约束的积分时间绝对误差获得参数整定公式。所提整定公式旨在提供统一的参数调整方法以提高控制器性能并扩展其应用范围。3)自抗扰控制设计时可以考虑将模型信息引入,得到模型辅助的自抗扰控制算法(Model-assisted ADRC,MADRC)。采用两自由度内模控制结构(TDF-IMC)对两种模型辅助的改进自抗扰控制控制方法——SP-MADRC和基于预测观测器的MADRC(PO-MADRC)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在内模控制中分别取标称模型为时延对象无延迟部分和时延对象本身,同时分别取自抗扰控制的控制带宽和观测器带宽为内模控制的跟踪滤波器时间参数和抗扰滤波器时间参数的倒数,则两种控制器不仅可以实现在结构上等效,同时可以实现在控制性能保持一致。因此,可以通过内模控制来实现自抗扰控制的参数整定。4)针对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Load frequency control,LFC)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控制方法(基于微分平坦的自抗扰控制)。与传统的ADRC设计不同,F-ADRC控制器的阶数和增益的选择依赖于系统平坦输出,即系统状态的线性组合,而不是原有的系统串联积分模型。此外,在单区域再热汽轮机和水轮机的系统中通过附加额外的ESO来估计系统状态和未知的外部干扰。前者用于替换平坦输出中的实际系统状态,而后者用于平坦输出的轨迹规划以实现无偏跟踪。将该方法扩展应用于四区域互联LFC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性能。所提方法为平坦输出不可测系统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法。

杜祎君[7](2021)在《串级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串级控制是一种先进的多回路控制结构,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在过程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涉及流量、温度、压力和液位的工业生产过程都采用串级控制系统。然而传统的串级控制系统都采用一自由度控制结构,设计主、副回路控制器时,须同时兼顾设定值跟踪特性与干扰抑制特性,在两种特性之间进行折中选择。通过使用二自由度控制策略,可以使系统同时具有良好的设定值跟踪性能与干扰抑制性能。在控制系统中使用分数阶控制器,不仅可以使系统控制更加灵活,而且能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所以,本文针对三类不同的串级时滞过程,分别研究了分数阶二自由度控制方法。首先针对串级稳定时滞过程研究了分数阶二自由度PID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副回路通过使系统实际与期望的闭环传递函数的Maclaurin级数相等,获得了PID控制器参数。在主回路基于Bode理想传递函数与内模控制原理,将设定值跟踪控制器与干扰抑制控制器设计为分数阶PID控制器。经过仿真验证,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系统的闭环性能。然后,在串级控制系统中为两类积分时滞过程设计了一种分数阶二自由度Smith预估控制结构。该控制结构由三个控制器组成,其中副回路包含一个控制器,主回路包含两个控制器。副回路控制器为PID控制器,能快速消除内环干扰对系统的影响。主回路设定值跟踪控制器与干扰抑制控制器采用不同的分数阶内模滤波器设计,不仅能独立调节系统的设定值跟踪响应与干扰抑制响应,而且通过引入分数阶控制也提高了系统控制的灵活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最后,针对不稳定时滞过程,设计了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串级控制结构。该结构包含副回路控制器、稳定控制器、主回路设定值跟踪控制器以及抗扰控制器。其中副回路控制器采用了整数阶内模控制方法设计,并基于鲁棒性方法(最大灵敏度)整定了参数。稳定控制器为PD控制器结构,基于Routh-Hurwitz稳定判据设计。主回路设定值跟随控制器与抗扰控制器均采用了分数阶内模控制方法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设定值跟踪响应与干扰抑制响应。

徐嘉祥[8](2021)在《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振动台作为一种通过模拟振动环境波形用来检测产品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的设备,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电液伺服振动台的结构复杂性和系统非线性,各关节控制通道间存在相互耦合影响、相位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液伺服振动台整体的波形复现精度。因此,本文以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电液伺服振动台波形复现精度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模态解耦控制和前馈逆控制复合控制的控制策略,旨在有效实现物理空间各关节控制通道的解耦,并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减小各关节控制通道动态响应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从而提高电液伺服振动台的波形复现控制精度。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振动台的关节空间控制结构,建立液压动力机构的数学模型,建立振动台的运动学模型,综合运用牛顿-欧拉方法和凯恩方法建立振动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各关节通道输出耦合的原因,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出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2)针对耦合问题,将系统引入模态空间进行控制,基于振动理论构建振动台系统的模态空间,分析模态空间中各通道的独立特性,推导物理空间的解耦条件,分析模态空间与物理空间控制性能的关系,设计出模态空间解耦控制器。(3)为进一步解决解耦控制后关节控制通道仍存在跟踪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前馈逆控制和模态解耦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采用系统辨识方法对基于解耦控制器控制的各关节控制通道进行辨识,基于辨识模型利用零相差跟踪控制理论设计出稳定的前馈逆控制器。(4)搭建实验系统验证本文的理论分析及控制方法,首先验证关节通道间的耦合作用,然后通过模态通道独立特性实验、物理空间解耦条件实验和物理空间与模态空间动态响应特性实验来验证解耦控制器的控制效果,通过实验验证前馈逆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最后验证基于模态解耦控制器和前馈逆控制器的复合控制策略对提高振动台波形复现精度的有效性。

王铎[9](2021)在《应用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定风量空调系统(Constant Air Volum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CAVACS)和变风量空调系统(Variable Air Volum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VAVACS)是中央空调系统中全空气调节方式的两种主要应用型式。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由于空调设备的初始投资相对较少、运行管理简单、易于维护、送风参数稳定等优点,CAVACS的应用比VAVACS更广泛。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室内舒适度(Indoor Comfort Degree,ICD)需求的提升,不但要求CAVACS的送风温度(Supply Air Temperature,SAT)稳定,满足ICD要求,而且要节能运行。然而,目前CAVACS送风温度的调节方式还是以传统控制方式为主,如使用送风温度PID控制器,对流经定风量空调机组(Constant Air Volume Air Handling Unit,CAVAHU)的空调冷、热水流量进行调节。该PID单回路控制方式简单,并且送风温度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是离线进行的,不能适应CAVAHU时滞、非线性和结构参数时变等特性,往往导致SAT的调节存在较大的稳态误差、较大的超调量和较长的调节时间等问题。考虑到上述问题和进一步完善SAT控制策略的需要,综合CAVAHU的空调工艺要求、内模控制器原理和PID控制技术,本文提出了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系统(Two-Degree-of-Freedom Internal Model PID Control System for Supply Air Temperature,SAT-TDFIMPIDCS)的研究目标。对于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Two-Degree-of-Freedom Internal Model PID Controller for Supply Air Temperature,SAT-TDFIMPIDC)参数整定的问题,设计了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IMOPSOA),获取相应参数的最佳值。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对该SAT-TDFIMPIDCS进行组态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策略和IMOPSOA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与内容如下:1.首先基于标准PSOA,保持其它参数恒定,通过对压缩因子进行指数递减变化,构建了改进单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Single 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ISOPSOA)的结构模型和运算流程。其次,基于典型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MOPSOA),通过加入计算粒子间的角度选择全局引导者的策略,设计了IMOPSOA。分别将ISOPSOA和IMOPSOA作用于经典函数Rastrigin、Rosenbrock和ZDT1、ZDT2和DTLZ2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改进PSOA是可行的,相比标准PSOA和典型MOPSOA,在收敛性和多样性均有所提升。2.考虑CAVAHU的空调工艺要求及其送风温度对象动态特性,综合内模控制器原理、二自由度控制方法和PID控制技术,设计SAT-TDFIMPIDCS。分别对CAVAHU中的冷、热盘管、送风温度测量变送器、冷、热水流量调节阀和SAT-TDFIMPIDC进行建模。并且根据空调房间的热适应模型,连续输出送风温度设定值(TSA,SET)给SAT-TDFIMPIDC,形成送风温度的随动控制。3.考虑调节时间ts、稳态误差的绝对值ESS和时间乘误差绝对值的积分指标ITAE(Integral of Time Weighted Absolute Error),将min ITAE作为ISOPSOA的单目标适应度函数,min(ITAE,ts,ESS)作为IMOPSOA的多目标适应度函数,运行ISOPSOA和IMOPSOA,分别得出整定液位控制单元中的水箱液位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的最佳值。通过水箱液位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这两个改进PSOA整定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的可行性。4.借助MATLAB/Simulink工具,对该SAT-TDFIMPIDCS进行组态。在空调冬、夏季工况下,分别使用ISOPSOA和IMOPSOA数值模拟SAT-TDFIMPIDCS的控制效果和输出SAT-TDFIMPIDC参数的单目标最优解和Pareto最优解。结果表明,送风温度的超调量小、响应快、调节时间较短和稳态误差为零,且抗干扰力强。5.对于相同的CAVAHU送风温度对象和空调工艺指标,分别进行了送风温度单回路分数阶PID和送风温度单回路PID方式的数值仿真。通过结果的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方式在控制指标上明显占优。

裴根极[10](2021)在《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伺服系统凭借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快速频率响应和低噪声等优点,正逐步替代现有液压伺服等结构,被应用在冲压、切割、金属成型等专用伺服产品中,应用场合涵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多个方面,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重型设备等。虽然国产品牌在小功率通用伺服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在大功率伺服系统方面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功率等级的提升和应用工况的恶化给大功率伺服控制系统带来了新的技术难点,虽然不同专用背景下系统侧重的性能指标略有差异,但是系统面临着若干共性问题,如电流动态响应受到控制器饱和与母线电压的限制、低开关频率下离散误差和交直轴耦合影响电流跟踪性能、速度控制的鲁棒性受控制器饱和和动态性能的限制、低速工况下系统对周期性转速波动和周期性外部负载抑制效果较差等。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对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电流和速度控制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为研发更高性能的国产大功率伺服驱动产品提供了新的控制策略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分析系统内存在的扰动和参数摄动,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不同轴系下含有扰动的模型;对静止两相坐标系(αβ轴系)下的电压微分方程求解,得到了精确的电气模型;随后研究了系统内周期性转速波动的机理,使用复矢量方法分析了电流采样误差产生的影响。建模与分析为后文的控制器设计提供了基础。为了在大电流指令和电压限幅情况下提高电流控制的动态性能,本文研究了将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Deadbeat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DPCC)与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相结合的dq轴电流轨迹规划方法,在电流平面上使用几何方法判断电流指令与工作点的相对位置。通过跟踪每个周期内能达到的距离指令最近工作点,有效地提高了电流的动态响应速度。为提高基于模型的电流控制方法的鲁棒性,本文应用滚动时域优化理论设计了扰动观测器,来观测并补偿参数失配引起的电压误差。进一步地,使用基于αβ轴精确模型的改进DPCC结构来减小交直轴耦合与系统延迟、提高模型精确度,在低开关频率下提高电流控制的性能。实验验证了所提各电流控制方法的通用性及复合电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提高大功率伺服系统速度控制抗外部负载扰动和参数摄动的能力,本文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H∞速度控制方法展开研究。研究了一类加权函数的参数作用规律和整定方法。所求解的H∞速度控制器与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PI)控制器相比,在动态性能相近时具有更好的抗扰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系统扰动抑制能力和动态性能,对H∞速度控制进行结构上的改进,逐层递进式地分别设计了H∞扰动观测器、反馈、前馈控制器对应的广义被控对象,并对控制器进行求解。实现了外部扰动的准确观测,和考虑速度反馈闭环在内的二自由度H∞速度控制。推导系统闭环传递函数,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速度控制的动态特性、抗外部扰动能力和鲁棒性。虽然所提的H∞速度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外部扰动,但对周期性转速波动的抑制效果有待提升,尤其在低速范围内,系统本身对低频波动的抑制能力较差。为此本文采用含遗忘因子的迭代学习控制(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ILC)并联结构对周期性转速波动和周期性外部负载扰动进行抑制。首先以PI并联速度控制器为例,精确推导整体结构的开环频域表达,提出了一种基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并联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ILC各控制参数的表达式进行求解,得到稳定范围并提出了参数整定方法。采用基于位置的采样机制使算法能运行在不同转速下;为抑制实际情况中非周期性扰动和噪声等信号的影响,研究在迭代学习中嵌入零相位滤波器的方法,改善波动抑制效果。进一步地,将并联的PI速度控制器替换为二自由度H∞速度控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针对周期外部负载对迭代周期进行扩展。实验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更有效抑制系统中的固有周期性转速波动和周期性的外部负载。

二、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系统的解耦内模与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变量系统解耦方法
    1.3 内模控制
    1.4 事件触发控制
    1.5 故障诊断与故障补偿控制
        1.5.1 故障诊断
        1.5.2 故障补偿控制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复杂多变量系统的倒置解耦方法
    2.1 引言
    2.2 经典解耦方法
        2.2.1 理想解耦
        2.2.2 简单解耦
        2.2.3 倒置解耦
    2.3 倒置解耦器的设计
        2.3.1 倒置解耦器的设计流程
        2.3.2 倒置解耦器的可实现性问题
        2.3.3 RHP零点的近似与补偿
    2.4 举例说明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多变量系统倒置解耦内模控制
    3.1 引言
    3.2 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3.2.1 内模控制的基本结构
        3.2.2 内模控制的基本性质
        3.2.3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3.3 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设计
        3.3.1 标准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3.3.2 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3.3.3 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参数整定
    3.4 基于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多变量系统倒置解耦内模控制器设计
    3.5 鲁棒性分析
    3.6 仿真验证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多变量系统离散倒置解耦内模控制
    4.1 引言
    4.2 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设计
        4.2.1 分数阶微分的基本理论
        4.2.2 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设计流程
        4.2.3 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稳定性分析
    4.3 基于分数阶改进型巴特沃斯滤波器的多变量系统离散倒置解耦内模控制器设计
        4.3.1 Z变换的定义
        4.3.2 离散倒置解耦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4.3.3 离散倒置解耦器的可实现性问题
        4.3.4 离散滤波器的设计
    4.4 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具有预设性能指标的非线性化工过程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控制
    5.1 引言
    5.2 非线性CSTR建模及预备知识
        5.2.1 连续搅拌反应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2.2 CSTR模型建立
    5.3 具有预设性能指标的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
        5.3.1 RBF神经网络原理与预备知识
        5.3.2 具有预设性能指标的误差变换
        5.3.3 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
    5.4 稳定性与可实现性分析
        5.4.1 稳定性分析
        5.4.2 可实现性分析
    5.5 仿真验证
    5.6 小结
第六章 执行器故障时非线性化工过程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
    6.1 引言
    6.2 执行器故障模型
    6.3 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
        6.3.1 切换阈值事件触发机制设计
        6.3.2 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器设计
    6.4 稳定性与可实现性分析
        6.4.1 稳定性分析
        6.4.2 可实现性分析
    6.5 仿真验证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考虑延迟的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自适应内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线控转向系统建模
    1.1 转向执行系统模型
    1.2 延迟环节模型
    1.3 线控转向系统模型
2 自适应内模控制器
    2.1 名义模型
    2.2 逆控制器
    2.3 参数辨识
3 仿真结果
4 台架试验结果
5 结语

(3)基于分数阶内模控制的风力机叶片颤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风机叶片系统模型
    1.1 叶片颤振系统模型
    1.2 叶片颤振系统的空间状态方程
2 分数阶内模颤振控制器设计
    2.1 内模颤振控制器设计
    2.2 基于分数阶的滤波器设计
    2.3 分数阶内模颤振控制器
3 分数阶内模控制参数的整定
4 系统仿真与分析
    4.1 叶片颤振系统仿真
    4.2 分数阶内模颤振控制器设计
    4.3 控制参数优化计算
    4.4 与传统控制器对比
    4.5 鲁棒性
5 结束语

(5)基于无线传输的火箭发动机远程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时滞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据压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2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数据压缩算法选取
    2.1 火箭发动机远程测控系统总体结构
    2.2 推进剂供应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控制方法研究
        2.2.1 推进剂供应系统数学模型
        2.2.2 推进剂供应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2.3 数据压缩算法的对比与选择
        2.3.1 数据压缩分类及压缩冗余度
        2.3.2 霍夫曼编码
        2.3.3 算术编码
        2.3.4 字典编码
        2.3.5 算法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推进剂供应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3.1 推进剂供应系统内模PID控制器设计
        3.1.1 内模控制系统建模
        3.1.2 时滞过程的单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设计
        3.1.3 时滞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设计
    3.2 内模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2.1 粒子群算法计算过程
        3.2.2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3.2.3 使用PSO整定控制器参数
    3.3 本章小结
4 数据压缩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1 LZW数据压缩算法优化
        4.1.1 字典检索方式的分析与设计
        4.1.2 字典大小的选择
        4.1.3 字典更新方式优化
    4.2 数据压缩单元总体设计
        4.2.1 主要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2.2 数据通信接口缓冲单元设计
        4.2.3 多通道采集压缩及DSP软件执行流程
    4.3 本章小结
5 测试平台及仿真实验
    5.1 测控系统整体硬件平台搭建
        5.1.1 系统功能及设计需求
        5.1.2 信号采集与控制单元
        5.1.3 点火单元
    5.2 内模PID控制器仿真
        5.2.1 时延测试
        5.2.2 内模控制器仿真
        5.2.3 数据压缩算法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自抗扰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发展历程
        1.2.2 研究成果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线性自抗扰控制
    2.1 引言
    2.2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2.3 基于微分平坦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2.3.1 微分平坦
        2.3.2 基于微分平坦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2.4 模型辅助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鲁棒度的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
    3.1 引言
    3.2 二阶LADRC
    3.3 参数整定准则
        3.3.1 系统性能指标
        3.3.2 鲁棒性指标
        3.3.3 PID整定公式
    3.4 二阶LADRC参数整定公式
    3.5 基准模型仿真
        3.5.1 模型简化
        3.5.2 仿真结果
    3.6 重力排水水箱仿真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延迟系统改进线性自抗扰参数整定
    4.1 引言
    4.2 延迟系统LADRC控制的局限性
    4.3 改进自抗扰控制设计
        4.3.1 DD-ADRC控制器
        4.3.2 SP-ADRC控制器
    4.4 改进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公式
        4.4.1 参数整定准则
        4.4.2 参数优化指标
        4.4.3 标称FOPDT模型改进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公式
        4.4.4 FOPDT模型改进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公式
    4.5 基准对象仿真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内模控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分析及整定
    5.1 引言
    5.2 TDF-IMC控制结构
    5.3 SP-MADRC控制器分析及参数整定
        5.3.1 基于TDF-IMC的SP-MADRC控制器分析
        5.3.2 基于TDF-IMC的SP-MADRC参数整定
        5.3.3 仿真研究
    5.4 PO-MADRC控制器分析及参数整定
        5.4.1 基于TDF-IMC的PO-MADRC控制器分析
        5.4.2 基于TDF-IMC的PO-MADRC参数整定
        5.4.3 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
    6.1 引言
    6.2 负荷频率控制系统(LFC)
        6.2.1 单区域负荷频率控制系统
        6.2.2 多区域互联负荷频率控制系统
    6.3 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控制(EF-ADRC)
    6.4 单区域LFC系统EF-ADRC控制
        6.4.1 再热机组系统
        6.4.2 水轮机机组系统
    6.5 四区域互联LFC系统EF-ADRC控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串级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串级稳定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PID控制
    2.1 引言
    2.2 系统结构与过程模型
    2.3 副回路控制器设计
    2.4 主回路控制器设计
        2.4.1 主回路设定值跟随控制器设计
        2.4.2 主回路抗扰控制器设计
    2.5 控制器参数整定
        2.5.1 副回路控制器参数整定
        2.5.2 主回路设定值跟随控制器参数整定
        2.5.3 主回路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2.6 鲁棒性分析
    2.7 仿真分析
        2.7.1 实例1
        2.7.2 实例2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级积分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Smith预估控制
    3.1 引言
    3.2 控制结构与过程模型
    3.3 控制器设计
        3.3.1 副回路控制器设计
        3.3.2 纯积分时滞过程主回路设定值跟随控制器设计
        3.3.3 纯积分时滞过程的主回路抗扰控制器设计
        3.3.4 一阶稳定积分时滞过程的主回路控制器设计
        3.3.5 一阶稳定积分时滞过程的主回路抗扰控制器设计
    3.4 控制器参数整定
        3.4.1 副回路控制器参数整定
        3.4.2 主回路设定值跟随控制器参数整定
        3.4.3 主回路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
    3.5 鲁棒性分析
    3.6 仿真分析
        3.6.1 实例1
        3.6.2 实例2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级不稳定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内模控制
    4.1 引言
    4.2 系统描述
    4.3 副回路与稳定控制器设计
        4.3.1 副回路控制器C_1设计
        4.3.2 镇定控制器C_2设计
    4.4 主回路控制器设计
        4.4.1 抗扰控制器C_4设计
        4.4.2 设定值滤波器_3设计
    4.5 鲁棒性分析
    4.6 仿真分析
        4.6.1 实例1
        4.6.2 实例2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振动台研究现状
        1.2.1 振动台国外研究现状
        1.2.2 振动台国内研究现状
    1.3 振动台解耦策略研究现状
    1.4 振动台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伺服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控制结构
    2.3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液压动力机构建模
        2.3.1 液压动力机构最小液压固有频率
        2.3.2 液压动力机构基本方程
    2.4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基本控制方法
        2.4.1 三状态反馈控制
        2.4.2 振动台加速度输入滤波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运动学分析
        3.2.1 坐标系及欧拉角描述
        3.2.2 电液振动台位置正反解
        3.2.3 电液振动台速度反解
        3.2.4 电液振动台加速度反解
    3.3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动力学分析
        3.3.1 运动平台动力学建模
        3.3.2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3.3.3 电液振动台整体模型
        3.3.4 电液振动台系统耦合分析
    3.4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模态解耦控制研究
        4.2.1 电液振动台模态空间建立
        4.2.2 电液振动台模态通道独立特性分析
        4.2.3 电液振动台物理空间解耦条件分析
        4.2.4 电液振动台控制性能分析
        4.2.5 模态解耦控制器设计
    4.3 前馈逆控制研究
        4.3.1 前馈逆控制原理
        4.3.2 模型辨识原理
        4.3.3 前馈逆控制器设计原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控制策略实验验证研究
    5.1 引言
    5.2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实验系统方案
        5.2.1 实验台机械结构
        5.2.2 液压油源系统
        5.2.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5.3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解耦控制实验分析
        5.3.1 物理空间耦合特性验证实验
        5.3.2 模态通道独立特性验证实验
        5.3.3 物理空间解耦条件验证实验
        5.3.4 物理空间与模态空间动态特性验证实验
    5.4 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前馈逆控制实验分析
        5.4.1 模型辨识实验
        5.4.2 前馈逆控制器设计
        5.4.3 前馈逆控制实验验证
    5.5 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应用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控制领域的应用
        1.3.2 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系统的应用
        1.3.3 CAVAHU送风温度调节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1.4 本文主要章节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相关改进
    2.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理论
        2.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提出及模型建立
        2.1.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
        2.1.3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2.1.4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途径
    2.2 改进单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2.2.1 压缩因子对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影响
        2.2.2 改进单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构建及其运行流程
        2.2.3 基于经典函数算例的改进单目标粒子群算法验证与分析
    2.3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达
        2.3.2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构建及其运行流程
        2.3.3 基于经典函数算例的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验证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模控制理论基础与内模控制器
    3.1 内模控制的基本理论
        3.1.1 内模控制原理
        3.1.2 内模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
    3.2 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系统
        3.2.1 二自由度控制原理
        3.2.2 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系统
    3.3 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3.3.1 参数l_1、l_2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3.3.2 基于ISOPSOA的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
        3.3.3 基于ISOPSOA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效果的验证
        3.3.4 基于IMOPSOA的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
        3.3.5 基于IMOPSOA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效果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风量空调机组送风温度的自动调节
    4.1 CAVAHU空调工艺运行模式
    4.2 CAVAHU送风温度设定值的确定
        4.2.1 室外温度对CAVAHU送风温度设定值的影响
        4.2.2 基于热适应模型的CAVAHU送风温度随动控制系统
    4.3 CAVAHU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 PID控制系统的建模
        4.3.1 送风温度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4.3.2 送风温度测量变送器的传递函数
        4.3.3 电动冷、热水流量调节阀的传递函数
        4.3.4 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4.4 空调冷、热负荷计算和相关设备的选型
        4.4.1 空调区域的冷、热负荷计算
        4.4.2 空调区域配套的CAVAHU选型
        4.4.3 冷、热水流量电动调节阀选型
        4.4.4 送风温度测量变送器选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AVAHU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随动控制系统的组态与仿真
    5.1 考虑ISOPSOA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随动控制系统Simulink组态
        5.1.1 空调夏季工况下的送风温度调节过程仿真
        5.1.2 空调冬季工况下的送风温度调节过程仿真
    5.2 考虑IMOPSOA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随动控制系统Simulink组态
        5.2.1 空调夏季工况下的送风温度调节过程仿真
        5.2.2 空调冬季工况下的送风温度调节过程仿真
    5.3 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方式与其他典型控制方式的比较
        5.3.1 送风温度分数阶PID控制方式及其性能指标的比较
        5.3.2 送风温度单回路PID控制方式及其性能指标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内容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研究现状
        1.2.2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环抗扰能力研究现状
        1.2.3 永磁同步电机周期性转速波动抑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建模及扰动分析
    2.1 引言
    2.2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建模
        2.2.1 不同轴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电气模型
        2.2.2 永磁同步电机动力学方程
    2.3 大功率伺服系统扰动分析
        2.3.1 含有等效集中扰动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3.2 周期性转矩波动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电流环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预测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动态特性提升策略
        3.2.1 永磁同步电机预测电流控制
        3.2.2 电压电流边界条件在平面内的几何描述
        3.2.3 边界条件限制下的电流动态特性提升方法
        3.2.4 实验验证
    3.3 基于滚动时域观测器的电流环扰动抑制方法
        3.3.1 滚动时域观测器模型
        3.3.2 二次型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3.3.3 带有MHE的轨迹规划方法实验验证
    3.4 低开关频率下的改进预测电流控制方法
        3.4.1 基于MHE的α β轴电流环扰动观测方法
        3.4.2 静止两相坐标系下的改进DPCC算法
        3.4.3 结合轨迹规划方法的复合电流控制策略
        3.4.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鲁棒H_∞速度控制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电机H_∞速度控制方法
        4.2.1 H_∞控制标准问题
        4.2.2 H_∞速度控制器设计与求解
        4.2.3 加权函数的参数作用规律及整定方法
        4.2.4 H_∞控制抗扰性能分析
    4.3 含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二自由度鲁棒H_∞速度控制
        4.3.1 H_∞负载扰动观测器
        4.3.2 二自由度H_∞速度控制改进结构
        4.3.3 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4.4 实验验证
        4.4.1 稳态运行实验验证
        4.4.2 不同方法动态性能实验对比
        4.4.3 抗外部负载扰动实验对比
        4.4.4 正弦速度指令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周期性转速波动抑制方法
    5.1 引言
    5.2 迭代学习转速波动抑制策略及其性能分析
        5.2.1 含遗忘因子的永磁同步电机迭代学习并联控制结构
        5.2.2 ILC并联结构系统稳定性分析与参数影响
        5.2.3 周期性扰动抑制效果分析
    5.3 迭代学习转速波动抑制参数整定方法
        5.3.1 迭代学习控制参数稳定范围
        5.3.2 迭代学习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5.4 改进的迭代学习控制器
        5.4.1 ILC算法中零相位滤波器设计及实现
        5.4.2 基于位置的信号采样结构设计与参数调整
    5.5 实验验证
        5.5.1 PI与ILC并联结构转速波动抑制实验结果
        5.5.2 二自由度H_∞控制与ILC并联的转速波动抑制结果
        5.5.3 外部周期性负载抑制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系统的解耦内模与事件触发故障补偿控制[D]. 刘凯悦.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考虑延迟的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自适应内模控制[J]. 刘文通,陈俐,陈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10)
  • [3]基于分数阶内模控制的风力机叶片颤振研究[J]. 曹智广,李乃璐,杨华,张继勇. 测控技术, 2021
  • [4]永磁同步电机内模控制策略的研究[D]. 刘德华.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无线传输的火箭发动机远程测控技术研究[D]. 张飞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D]. 张彬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串级时滞过程的分数阶二自由度控制方法研究[D]. 杜祎君.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8]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控制研究[D]. 徐嘉祥. 燕山大学, 2021(01)
  • [9]应用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送风温度二自由度内模PID控制策略研究[D]. 王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裴根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非最小相位过程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器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