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灰尾兔骨髓红细胞系形态学研究

高原灰尾兔骨髓红细胞系形态学研究

一、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宇[1](2015)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夏季微生境选择及空间生态位分离》文中提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和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物种。目前对于高原鼠兔的微生境研究有一些相关报道,而对于高原兔和白尾松田鼠的生境选择国内研究较少,特别是比较这三种同域分布的啮齿类动物的微生境的差异还是空白。研究成果对于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夏季微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活动洞群69个和对照样方53个,其中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坡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硬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极显着(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海拔、植被盖度、植物种数和距道路距离。高原鼠兔喜欢选择在4-6种以下植物,高度小于4 cm,土质较软(3 kg/cm2以下)的生境。(2)高原兔卧息地32个和对照样方33个。在植物种数、土壤硬度等方面差异显着(P<0.05),而在隐蔽级、植被高度、植被密度等方面差异极显着(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兔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密度、植被盖度和隐蔽级。高原兔喜欢选择在3种以下高度在30 cm以上、盖度在30-60%之间且密度在40-80株/m2的植被,隐蔽级在10 cm以上,土质较软(6-9 kg/cm2)的小生境。(3)白尾松田鼠穴居地40个和对照样方34个。在植物种类、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土壤硬度等方面差异极显着(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尾松田鼠穴居地利用的主要因子是:隐蔽级、植物高度、距道路距离、植物密度、植物种类、土壤硬度。白尾松田鼠喜欢选择4种植物,高度小于8 cm,土质较软(3-4 kg/cm2),隐蔽级在8 cm以下的生境。(4)影响三种小哺乳动物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物高度、土壤硬度、隐蔽级、植物种类、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植物高度、土壤硬度、植物密度等资源轴上的生态位分化明显。

热娜古丽·艾合麦提[2](2015)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四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显微组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兔(Lepus oiostolus)、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物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高原鼠兔和高原兔的食性研究较少,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食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技术研究同域分布四种小型哺乳动物食性及营养生态位。2012年7-8月(暖季)和2013年1月(冷季),对采集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高原鼠兔、高原兔、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和的粪样进行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四种小型哺乳动物的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暖季采食14科24属25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19.14%)、莎草科(15.57%)、豆科(14.29%)和菊科(12.35%);高原鼠兔冷季共采食12科16属17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禾本科(21.94%)、莎草科(18.53%)、豆科(16.42%)、藜科(10.46%)和菊科(10.32%)。(2)高原兔暖季采食13科22属23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19.25%)、豆科(14.73%)、莎草科(14.21%)、藜科(11.12%)和菊科(10.36%);高原兔冷季共采食12科16属17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20.03%)、豆科(17.54%)和莎草科(16.86%)。(3)白尾松田鼠暖季采食13科19属21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22.67%)、豆科(14.46%)、莎草科(14.27%)和菊科(12.36%);白尾松田鼠冷季共采食13科17属19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19.80%)、豆科(16.66%)、莎草科(15.85%)和菊科(14.34%)。(4)喜马拉雅旱獭暖季采食11科18属20种,主要是禾本科(24.55%)、莎草科(17.82%)、豆科(16.31%)和菊科(10.57%)。高原鼠兔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喜马拉雅旱獭最低,而Pielou均匀性指数高原兔最高;高原鼠兔和高原兔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之间重叠最小。四种小哺乳动物间食性的主要差别在于采食种类和相对数量。同域分布的四种小哺乳动物之间食物重叠度较高,对食物资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高寒草甸小哺乳动物的科学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振宇,李叶,张翔,时磊[3](2015)在《高原兔夏季卧栖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文中指出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夏季生境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原兔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011—2013年夏季,累计调查高原兔卧息地5 m×5 m样方32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设置对照样方33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表明,卧息地和对照样方在植物种数、土壤硬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隐蔽级、植被高度、植被密度等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Ei、选择系数Wi分析显示高原兔卧栖地偏好选择高度在30 cm以上、植被盖度大于30%且密度小于80株/m2,隐蔽级在10 cm以上,土质较软(69 kg/cm2)的小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兔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密度(-0.898),植被盖度(-0.812)和隐蔽级(0.764)。高原兔偏爱植被高度更高、植物密度更低、隐蔽级更高、土壤较软的小生境。我们的结果为高原兔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齐新章[4](2009)在《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以Sprague-Dawley (SD)大鼠为对照,称重计算三者的心脏/体重比(HW/BW)、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RV/(LV+S)];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微血管密度(MVD);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心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NA)、体密度(VV)、面密度(SV)、比表面(δ);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中的肌红蛋白(Mb)含量、乳酸(LD)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心肌LDH同工酶谱;用real-time PCR检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LDH-A和LDH-B基因在心肌内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HW/BW显着大于SD大鼠(P<0.05),RV/(LV+S)显着小于SD大鼠(P<0.05)。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大鼠心肌线粒体NA依次递减(P<0.05);高原鼢鼠线粒体VV显着低于高原鼠兔和SD大鼠(P<0.05),高原鼠兔与SD大鼠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原鼢鼠线粒体SV显着高于SD大鼠(P<0.05),与高原鼠兔相比无明显差异;高原鼠兔和SD大鼠的线粒体δ无显着差异,但均明显低于高原鼢鼠(P<0.05)。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HIF-1α在mRNA水平的表达无明显差异,高原鼠兔与SD大鼠无明显差异,高原鼢鼠的表达显着高于SD大鼠(P<0.05)。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Mb mRNA含量显着高于SD大鼠(P<0.05),二者无明显差异;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Mb含量显着高于SD大鼠(P<0.05)。高原鼢鼠心肌VEGF165 mRNA含量显着低于SD大鼠(P<0.05),高原鼠兔表达量居中,与二者无显着差异;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依次降低(P<0.05)。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LDH-A和LDH-B在mRNA水平的表达均显着高于SD大鼠,其中高原鼠兔LDH-B mRNA的表达显着高于高原鼢鼠。高原鼢鼠心肌LD含量显着高于高原鼠兔和SD大鼠(P<0.05);两种高原动物心肌LDH活力显着低于SD大鼠(P<0.05)。同工酶谱显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大鼠的LDH中H亚基所占比例依次递减。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表现出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增加氧气从血液到线粒体的弥散效率、氧气的利用效率和低氧应激能力。但是,部分指标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生境和习性造成的。

张先钧,王可,杨文杰[5](2002)在《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栖息于果洛草原的灰尾野兔骨髓幼红细胞的形态计量探讨。方法 :应用Feret’s直径测量方法 ,对灰尾免幼红细胞器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灰尾野兔骨髓幼红细胞系的平均直径分别是 :原红细胞为 1 2 .98um ;早幼红细胞直径为 1 0 .2 3um ;中幼红细胞为 7.2 5um ;晚幼红细胞为 5 .49um。结论 灰尾野兔骨髓内的红细胞发育规律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 ,即愈幼稚的细胞直径愈大 ,在成熟发生过程中直径逐渐变小 ,其后阶段趋于平缓

马志军,王可,张先钧[6](2000)在《高原灰尾兔和高原鼠兔骨髓红系细胞Feret’s直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阐明高原土着动物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Feret’s直径测量方法 ,对栖息于果洛草原的灰尾兔和鼠兔骨髓红系细胞电镜照片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 :灰尾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的平均直径分别是 :原红细胞为 1 2 .98μm ;早幼红细胞为 1 0 .2 3 μm ;中幼红细胞为 7.5 5 μm ;晚幼红细胞为 5 .49μm ;高原鼠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的平均直径分别是 :原红细胞为 1 1 .40 μm ;早幼红细胞为 9.8μm ;中幼红细胞为 60 μm ;晚幼红细胞为 4.4μm ;结论 :高原灰尾兔和高原鼠兔骨髓内越幼稚的细胞直径越大 ,在成熟过程中直径逐渐变小。高原灰尾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直径变化比较平稳 ,高原鼠兔早幼红细胞转变为中幼红细胞阶段直径变化的幅度较大 ,在其它两个阶段直径变化趋向平稳。同时 ,我们观察了两种动物骨髓红系细胞的超微结构。

赵明[7](1996)在《高原灰尾兔骨髓红系细胞费莱特直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应用Feret's直径研究方法,对栖息于果洛草原的灰尾兔骨髓各级红系细胞电镜照片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世居高原的灰尾兔骨髓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的平均直径,均大于平原地区家兔,而晚幼红细胞的平均直径小于平原地区家兔。移居高原8周家兔骨髓的原红细胞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灰尾兔和平原家兔。高原灰尾兔骨髓各级红细胞的平均直径分别是:原红细胞为12.73±1.12μm,早幼红细胞为10.17±1.74μm,中幼红细胞为7.93±2.47μm,晚幼红细胞为4.20±0.40μm。结果提示:灰尾兔骨髓内愈幼稚的细胞直径愈大,在成熟过程中直径变小的幅度逐渐加快,此现象在中幼红细胞发育成晚幼红细胞时最为明显。

李晓滨,王晋青,王榕,赵霞,贾炜,王索安[8](1996)在《高原实验家兔骨髓红细胞造血岛的形态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应用体视学方法对高原实验家兔骨髓红细胞造血岛的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动物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血岛的体积密度(Vv)和数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差别显着。血岛细胞层次有变薄趋势。改变主要发生在高原第一、三周。高原第八周左右上述变化有向平原组回落的趋势。这与前期[1]所做的实验家免外用血红细胞计数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低氧通过机体调节系统能影响骨髓内红系造血组织。而血岛的体积密度、数量的增加属于骨髓组织对急性低氧的结构代偿性反应,随居留高原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都会发生适应性回落。

陆秋霞,余清萍,王晋青,李晓滨[9](1995)在《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费莱特直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移居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内各级红系细胞电镜照片的费莱特直径研究,发现原红及各级幼红细胞,在低氧环境下有胞体增大趋势,与平原组比较,原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变化较大,均P<0.01,有高度显着性意义。提示,造血细胞在急进高原后的前三周内其形态变化最大,以后又逐渐回落。

李晓滨,王晋青,马志军,王索安,贾炜,王榕[10](1995)在《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岛中心巨噬细胞形态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岛中心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计量研究。发现在急性低氧时期,该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有所下降,线粒体平均体积增大,同时各级溶酶体数量平缓上升,但其平均体积急剧增大,其中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所占比例,随停留高原时间延长有增大趋势。细胞内粗面内质网体积分数增加不显着,上述细胞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提示,低氧对骨髓内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就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二、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夏季微生境选择及空间生态位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境选择
        1.1.1 生境与生境选择
        1.1.2 生境选择研究的意义
        1.1.3 生境选择研究的相关理论
        1.1.4 生境选择研究的方法
    1.2 啮齿动物种间共存机制的研究概况
    1.3 生态位理论研究
    1.4 高原鼠兔、高原兔和白尾松田鼠的研究概况
        1.4.1 高原鼠兔的研究概况
        1.4.2 高原兔的研究概况
        1.4.3 白尾松田鼠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地概况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高原鼠兔夏季微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样方设置及生境因子
        2.1.2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生境选择的相关生态因子
        2.2.2 穴居地偏好
        2.2.3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高原鼠兔的生境特征
        2.3.2 高原鼠兔选择的海拔因子
        2.3.3 高原鼠兔选择的土壤因子
        2.3.4 高原鼠兔选择的隐蔽因子
第3章 高原兔夏季卧栖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方调查方法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生境利用的相关生态因子
        3.2.2 生境喜好程度
        3.2.3 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高原兔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3.3.2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食物因子
        3.3.3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土壤因子
        3.3.4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隐蔽因子
第4章 白尾松田鼠穴居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样方设置及生境因子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穴居地选择的相关生态因子
        4.2.2 穴居地偏好
        4.2.3 主成分分析
    4.3 讨论
        4.3.1 白尾松田鼠的生境特征
        4.3.2 白尾松田鼠选择的食物因子
        4.3.3 白尾松田鼠选择的隐蔽因子
        4.3.4 白尾松田鼠选择的土壤因子
第5章 同域分布三种小哺乳动物夏季微生境利用与空间生态位分离
    5.1 研究方法
        5.1.1 样方设置及生境因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三种动物在生态因子选择上的差异
        5.2.2 生态位和种间生态位重叠度
        5.2.3 综合生态位比较
        5.2.4 三种动物的主成分分析
        5.2.5 生境选择指数
    5.3 讨论
        5.3.1 生境特征
        5.3.2 隐蔽因子
        5.3.3 土壤因子
        5.3.4 食物因子
第6章 结论
    6.1 高原鼠兔
    6.2 高原兔
    6.3 白尾松田鼠
    6.4 三种小哺乳动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四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显微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动物食性研究的意义
    1.2 啮齿动物常用食性研究方法
        1.2.1 野外直接观察法
        1.2.3 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分析法
        1.2.4 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
    1.3 营养生态位
    1.4 四种啮齿动物的研究概况
        1.4.1 高原鼠兔的研究概况
        1.4.2 高原兔的研究概况
        1.4.3 白尾松田鼠的研究概况
        1.4.4 喜马拉雅旱獭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与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2.1 研究地点
    2.2 研究材料
        2.2.1 粪样
        2.2.2 参考植物种类及生物量调查
        2.2.3 试验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参考植物样本显微装片制备
        2.3.2 粪便的显微装片制备
    2.4 显微装片的镜检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暖季
        3.1.1 食物组成
        3.1.2 食物多样性、均匀性及生态位宽度
        3.1.3 食物重叠度
        3.1.4 食物选择性
        3.1.5 食物选择与植物营养成分的关系
    3.2 冷季
        3.2.1 食物组成
        3.2.2 食物多样性、均匀性及生态位宽度
        3.2.3 食物重叠度
    3.3 讨论
        3.3.1 四种小哺乳动物食物选择的异同
        3.3.2 高原鼠兔
        3.3.3 高原兔
        3.3.4 白尾松田鼠
        3.3.5 喜马拉雅旱獭
第4章 结论
    4.1 高原鼠兔
    4.2 高原兔
    4.3 白尾松田鼠
    4.4 喜马拉雅旱獭
    4.5 种间关系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原兔夏季卧栖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 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 1 生境利用的相关生态因子
    2. 2 生境偏好
    2. 3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 1 高原兔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3. 2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食物因子
    3. 3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土壤因子
    3. 4 高原兔卧息地选择的隐蔽因子

(4)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对低氧的适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地下鼠及其对洞穴环境的适应
        1.1 地下鼠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境特点
        1.2 地下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生理适应
        1.3 地下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分子适应
        1.4 高原鼢鼠及其对洞穴环境的适应
    2 高海拔地面动物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2.1 高海拔地面动物的生境特点
        2.2 高海拔地面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
        2.3 高海拔地面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分子适应
        2.4 高原鼠兔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3 动物心脏对低氧的应答和适应
第二章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对低氧的适应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脏/体重比与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比测定结果
        2.2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HIF-1αmRNA 的表达水平
        2.3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Mb 在mRNA 水平的表达及其在心肌中的含量
        2.4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VEGF_(165) 在mRNA 水平的表达及心肌微血管密度
        2.5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线粒体含量、大小和表面积
        2.6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中LDH 活力、LD 含量以及LDH 同工酶的差异
        2.7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SD 大鼠心肌LDH-A 和LDH-B 在mRNA 水平的表达
    3. 讨论
        3.1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形态对二者低氧适应的意义
        3.2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线粒体对二者低氧适应的意义
        3.3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HIF-1α对二者低氧适应的意义
        3.4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肌红蛋白对低氧适应的意义
        3.5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VEGF_(165) mRNA 和微血管对低氧适应的意义
        3.6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肌乳酸脱氢酶对低氧适应的意义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高原灰尾兔和高原鼠兔骨髓红系细胞Feret’s直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 果
    1 高原灰尾兔骨髓原红细胞平均直径
    2 高原鼠兔骨髓原红细胞平均直径
    3 高原灰尾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4 高原鼠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超微观察
讨 论

四、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夏季微生境选择及空间生态位分离[D]. 王振宇.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
  • [2]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四种啮齿动物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显微组织分析[D]. 热娜古丽·艾合麦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
  • [3]高原兔夏季卧栖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J]. 王振宇,李叶,张翔,时磊. 四川动物, 2015(01)
  • [4]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心脏对低氧的适应机制[D]. 齐新章. 青海大学, 2009(S2)
  • [5]高原灰尾兔骨髓幼红细胞系形态计量探讨[J]. 张先钧,王可,杨文杰.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2(04)
  • [6]高原灰尾兔和高原鼠兔骨髓红系细胞Feret’s直径研究[J]. 马志军,王可,张先钧. 高原医学杂志, 2000(03)
  • [7]高原灰尾兔骨髓红系细胞费莱特直径研究[J]. 赵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6(06)
  • [8]高原实验家兔骨髓红细胞造血岛的形态计量研究[J]. 李晓滨,王晋青,王榕,赵霞,贾炜,王索安. 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6(03)
  • [9]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各级幼红细胞费莱特直径研究[J]. 陆秋霞,余清萍,王晋青,李晓滨. 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5(04)
  • [10]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岛中心巨噬细胞形态计量研究[J]. 李晓滨,王晋青,马志军,王索安,贾炜,王榕. 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5(03)

标签:;  ;  ;  ;  ;  

高原灰尾兔骨髓红细胞系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