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屈辱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一、屈辱的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论文文献综述)

李有为[1](2021)在《庚子事变视阈下女性诗歌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庚子事变,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在晚清的文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目前学界对于庚子事变诗歌的研究不多,只有少量研究男性诗人作品的论文,对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有所忽略。事实上,为构建完整而细致的庚子事变文学宏图,女性诗人的诗歌是必不可少的。有鉴于此,便可从女性视角入手,研究庚子事变视阈下女性的诗歌创作,探析家国巨变下女性诗人的生存及创作情况。对庚子事变视阈下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需在充分占有庚子事变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文献基础上,对庚子事变时期女性诗歌创作整体概述,重点明晰庚子事变时期女性创作群体分布及其特征、女性诗歌作品的留存、流传及作品数量,掌握庚子事变时期女诗人的处境及生活情况等。对庚子事变时期女性诗歌创作进行重点解析,包括诗歌创作呈现出的群体特征、诗歌内容涵盖的“诗史”特征以及女性视角下的庚子事变,即“女性化”特征,以此全面地展现这些女诗人对诗学观点和时事的敏感度。重点选取女诗人秋瑾,分析对于她在庚子事变视域下的个体遭际与创作维度,展现家国巨变下对女诗人创作的影响,管中窥豹,进而探究庚子事变与诗体演进之一斑。

王成海[2](2021)在《清代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的民族书写》文中认为清代光宣时期的蒙古族诗人群体,历经晚清之际的风云变幻,他们创作的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在遭遇重大历史事件时,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情势,蒙古族诗人群体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他们的家国情怀、实践着他们的民族书写。在光宣时期这一历史背景下,以蒙古族诗人群体为视角,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及其代表的诗学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在对相关史料记载的搜集基础上梳理了这一时期蒙古族诗人的资料,对光宣时期的蒙古族诗人群体进行了整体概述。并介绍了光宣时期社会时代背景与这一时期士人的心态图景。第二章对光宣时期的蒙古族诗人的民族书写进行研究。以时间轴为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蒙古族诗人群体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反映与心态。第三章对蒙汉文学交融下的民族书写体现晚清诗学的一些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表明了其受到当时主流诗坛的影响,体现了一种文学创作上的交融与借鉴。第四章主要辨析了蒙古族诗人民族书写的民族认同以及政治认同,并且论述了其背后体现的“诗史”意义。

于丽[3](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文中认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欣欣向荣,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实施群体,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因此,本研究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力图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入手探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本研究首先从时代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角度指出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容说明,同时对以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精神内容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进行梳理,找出不足。其次,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划分类型,对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解读,进而有助于加深对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再者,通过分析、列举多位一线语文教学名师有关爱国主题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提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要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写作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通过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三种策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从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曲晓燕[4](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认为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新安[5](2020)在《《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上)》文中研究指明120年前的清末庚子年,也就是1900年,当人类文明跨入新纪元之际,中国正遭受着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幕。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俄、美、日、意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前夕,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垂暮之年的李鸿章再一次被慈禧太后推上风口浪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身体抱恙的庆亲王奕匡一道与西方列强展开和谈。翌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仅赔款一项就高达4.5亿两白银,需分39年还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庚子赔款却并未终结。数额如此庞大的赔款,中国政府是如何偿还的呢?

李春苗[6](2020)在《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谱系探析》文中认为在老舍的经典剧作《茶馆》中,出现了大大小小共70多个人物,构成了独特的市民生活景观。“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各色旧人物纷至沓来,演绎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悲喜剧般的人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在老舍文学整体框架中的谱系关系,可以加深对老舍人物塑造规律的把握,更为深入地理解《茶馆》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发掘《茶馆》中的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本文以《茶馆》中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位中心人物以及三类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物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老舍现实主义写作态度的把握,探寻这些人物形象在老舍文学世界中的发展规律。以《茶馆》中的人物为原点,追溯某一个体或群体在老舍创作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力图形成一个以《茶馆》中人物为支点的谱系关系。通过梳理《茶馆》中的人物谱系,丰富《茶馆》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从文本出发,论文第一章对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将此前老舍作品中具有相似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形象一一撷取出来,以时间为经,串联出老舍文学中以这三者为代表的人物的发展线索。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来源于他的毕生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以王利发为代表的小铺子掌柜,以常四爷为代表的正直旗人和以秦仲义为代表的有志有识之士,自老舍创作之初,就一直是他关注的对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老舍或寄予温和的审视,或寄托热切的希望,抑或赋予抱憾的唏嘘,使他们有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内涵。论文第二章主要对《茶馆》中底层平民形象进行谱系化的梳理与把握。老舍生于北京城的贫民阶层,长在胡同里的大杂院。《茶馆》里的平民形象正是取材于他生来所属的城市贫民阶层。大杂院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使老舍自幼便得以接触城市底层的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成为他写作时的人物原型。《茶馆》中的各类平民人物,与老舍文学中的平民群像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长廊中最为独特的一隅。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老舍一生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积累都对他的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姿态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也影响着他在《茶馆》中的人物塑造。通过呈现旧时代的横断面,老舍对那些根源于他生命之流的旧人物进行了细细的回忆、深刻的反思,更寄托了他一生的忧与爱、悲与歌。因此,研究《茶馆》中的旧人物在老舍文学世界中起到的总结性意义,对全面观照老舍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李玫玫[7](2020)在《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异族”建立的王朝,同时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初就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民族问题:要统治一个以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族人为主、边疆地带又有着势力强大的蒙、回、藏等民族的国家,在面对汉族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文化,争取正统地位的继承权;一方面也要警惕汉族文化的“腐蚀”,在这种文化包围中艰难地维持满洲民族的主体性;而在面对其他边疆民族时,同作为异族,清朝皇帝与整个满洲统治民族则扮演了与历代汉族皇帝不同的角色,满洲民族的族群性得到了丰富和凸显。清朝定鼎北京二百六十载,最终在内外夹击、风急浪紧的形势中覆灭,在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发生主动或被动交流的时候,在促使中国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同样留下了复杂的民族问题:一方面,由于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不断地复辟,满洲贵族、遗老遗少还与日本人勾结建立了伪满洲国;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以来的“边疆中国”叙述在其“继承者”国民党的民族思想那里留下“后遗症”,给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带来了许多的变数。谁是这些问题最恰当又最深刻的思索者?老舍承担起了这样的任务。作为一位北京城旗兵家庭出身的满族作家,同时也是“进步作家”,老舍的创作和思想上包含了“革命”与“民族”这两个二十世纪关键词的复杂关系,他自身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时因为革命排满风气带来的民族创伤而讳言自己的满族身份,到抗战时期面对外侮时以中华民族的认同“压倒”满族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信坦然地以满族历史的讲述者、满族文化的反思者的心态,创作出《茶馆》、《神拳》、《正红旗下》等经典传世之作。这三部作品都是历史题材,《茶馆》和《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中较为少见、同时也非常大规模地描写晚清以来旗人的世风人情以及他们的经历遭遇的作品,而《神拳》则表现了义和团的英勇斗争,也是老舍直面中国与外国民族关系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判断下,本文认为老舍建国后的作品《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中的满族/民族书写非常重要。在这三部作品中,老舍都将目光放在了晚清,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民族的问题进行追溯的努力。如果说在《茶馆》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旗人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堕落、民族认同的迷惘上,在《神拳》中,满族的问题表现在满洲统治者政治的腐化和军事的失败上,那么在《正红旗下》中,满族的问题则更加深刻地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普通旗人吃喝玩乐的日常生活中。这三部作品体现的是老舍对于近代以来满/汉/洋三者关系的整体思索,它们在表现和处理民族问题时贯穿着两条共同的主线,就是“反帝叙述”和“穷人叙述”,这是老舍自己的写作和思考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法论”。通过这样的写作,老舍为自己取得了对民族进行陟罚臧否的文化自信,也为满族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确立了一种主体性。因此,本文的正文部分则以对这三部作品中满族书写的具体分析组成:对《茶馆》进行分析,抓住作品中几位重要的旗人形象,通过老舍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与借他们之口对民族关系与历史问题的表述,探索老舍创作《茶馆》时在民族意识的左右下对于历史认知的错位;对话剧《神拳》进行分析,通过老舍对于义和团的情感和评价去探索老舍的民族心理,阐述这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发现如何影响他对革命的认知;分析《正红旗下》中的文化描写,考察所谓的“二百年旗人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塑造民族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考察,本文认为,在这三部作品中,作家的文艺思想与时代的政治要求得到较好的结合,老舍通过对于民族的书写,也讲出了深入人心的革命故事。这是老舍自身文学之路的又一座高峰,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民族的问题的一个成功解答。

黄秋硕[8](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周炘融[9](2019)在《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历史学科教书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思考,对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价值判断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好地运用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条理化梳理,使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知识框架体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够提升教师魅力,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宗旨,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传递正确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应该遵循表述历史的准确性、解释历史的逻辑性、解读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兴趣的幽默感、开发智力的启发性、传递价值观的情感性等一系列原则。运用策略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语言的功能优势,塑造幽默生动、华丽丰富、明快轻松、朴实严谨、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语言要从教师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入手,练就流利悦耳的口头语言,大方得体的体态语言和直观系统的书面语言,使教学语言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祝勇[10](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二、屈辱的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屈辱的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1)庚子事变视阈下女性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展望
第一章 庚子事变视阈下女性诗歌创作综论
    第一节 女性诗歌创作群体综述
    第二节 诗歌、诗集作品留存与流传述略
第二章 庚子事变时期女性诗人群体特征
    第一节 距离战场远近带来的诗歌内容变化
        一、京畿附近女诗人直面战争的深刻体验
        二、南方女诗人的漆室之忧
    第二节 家族背景下的“一门联吟”
        一、湖南曾氏闺秀诗歌中的大气与坚韧
        二、“淮南三吕”姐妹庚子诗歌中的反思与自省
        三、湖南张氏母女庚子诗歌中的革命微光
    第三节 唱和中的进步思想
        一、关注时事开阔视野
        二、莫逆之交思想进益
        三、志同道合革命意识
第三章 庚子事变时期女性创作的“诗史”性
    第一节 战乱映像的构建
        一、义和拳变——批判与反思并存
        二、联军进京——记录真实的京城惨况
        三、议和赔款——叙民生之艰苦
    第二节 庚子女诗人对于女性主体的诗歌关照
        一、对悲惨女性命运的哀叹
        二、对慈禧复杂感观的书写
    第三节 家事与国事结合下的“诗史”反映
        一、战乱与饥荒并存下的困苦
        二、对亲朋的担忧与思念
        三、避乱时的愁与思
第四章 庚子事变时期女性创作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包兰瑛、朱兆蓉夫妻的庚子情歌
        一、情专于家细腻柔软
        二、健笔柔情情理交织
    第二节 萧道管与陈衍夫妻的庚子悲歌
        一、阅尽人间世独有萧闲堂
        二、面对国家事哀痛易伤身
    第三节 、言敦源与丁毓英夫妻的庚子忧思
        一、闺阁之情下的大局之言
        二、寄慨遥深中的清怨之感
第五章 庚子事变视阈下的个体遭际与创作维度——以秋瑾为例
    第一节 “闺人欲负戈”——思想转折中的庚子事变诗歌创作
        一、婚姻状况的变化
        二、诗风的变化
        三、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高傲的“献祭者”
        一、自幼慕高节知音难寻觅
        二、诗歌中的“高傲性”
        三、以身殉国虽死犹荣
    第三节 理性的光辉——秋瑾对庚子事变的思考
        一、《精卫石》——庚子事变后思想的进步与局限
        二、“黄公”与秋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作家作品一览表
    附录二 女性作家地域分布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清代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的民族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1.诗歌选本
        2.诗歌研究论着
    (三)研究方法
一、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概述及社会历史背景
    (一)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时代图景
    (二)挑战与应战中的士人文化思想
    (三)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群体创作概况
二、徒闻沧海变: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的民族书写
    (一)自信与自伤:甲午战争前后及维新变法中的诗人心态及民族书写
    (二)长歌当哭:庚子国变的民族书写
    (三)迷茫与痛苦的自我抉择: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书写
三、蒙汉文学交融下的民族书写诗学观刍议
    (一)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
    (二)宋诗运动与同光体诗歌影响下的诗学观
    (三)情动于中——情感本体论诗学观及时代意义
四、何处家国:民族与政治认同辨析与民族书写的“诗史”意义
    (一)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视角下的民族书写辨析
    (二)民族书写的“诗史”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二)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语文教材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爱国主义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策略
    四、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二)认知同化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一、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一)民俗风情
        (二)名胜古迹
        (三)中国汉字
    二、教材中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分析
        (一)谨记民族屈辱
        (二)重温革命岁月
        (三)重获民族独立
    三、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容分析
    四、教材中的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分析
第二章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解读汉字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感受汉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三)规范书写汉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聚焦阅读文本诠释爱国主义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三)扩展阅读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读写结合牢记民族屈辱
        (二)通过社会时事弘扬时代精神
        (三)通过作文点评解读理性爱国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创设语境,传承中华书法艺术
        (二)角色扮演,体验民族友好团结
        (三)交际练习,抒发学生爱国情感
    五、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确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革命精神
        (三)在汇报交流中领略英雄气概
第三章 提高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建议
    一、多渠道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一)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二)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
    二、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一)学习时事政治
        (二)阅读爱国主义书籍
        (三)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
    三、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
        (一)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突出语文本体的教学意识
    四、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付诸行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5)《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上)(论文提纲范文)

从“百日维新”说起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联军攻陷天津
慈禧太后西逃
十二人名单
确定赔款数额

(6)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谱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心人物形象谱系
    第一节 王利发:像镜子一样去接受
    第二节 常四爷:民族气节的呼唤者
    第三节 秦仲义:救国道路的探索者
第二章 次要人物形象谱系
    第一节 女性形象:传统理想的美好化身
    第二节 丑类人物:驱而复还的蝇营狗苟
    第三节 底层平民:时代裂隙的卑微蝼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革命时代的浮沉
    第二节 革命话语对民族叙述的整合
第一章 “旗人”与“汉奸”——《茶馆》历史认知的错位与修整
    第一节 从“汉奸”的文学穿越说起
    第二节 松二爷与旗人的生计问题
    第三节 常四爷与旗人的民族认同
    小结 “葬送”:埋葬还是悼念?
第二章 “吐了一口气”——《神拳》写作的民族心理
    第一节 《神拳》创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
    第二节 《神拳》文本的艺术风格和民间色彩
    小结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义和团故事
第三章 “糊涂”与“明白”——《正红旗下》历史与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糊涂”与“明白”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艺术化的旗人日常生活
    第三节 “圆圈”式文化的隐喻与冲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课堂教学语言
        (二) 教学语言艺术
    二、选题的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 拟解决的问题
        (二) 可行性分析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
    一、口头语言
        (一) 教学语言要素
        (二) 教学语言节奏
        (三) 教学语言力度
        (四) 教学语言修辞
    二、体态语言
        (一) 手势语言
        (二) 面部表情语言
    三、书面语言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原则
    一、表述历史的准确性
        (一) 表达的基本观点必须准确
        (二) 阐释历史概念要准确
        (三) 表述的史实要准确
        (四) 历史名词的准确读音
        (五) 注意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
    二、解释历史的逻辑性
        (一) 章节目录之间的逻辑性
        (二) 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性
    三、解读内容的生动性
    四、激发兴趣的幽默感
    五、开发智力的启发性
    六、传递价值观的情感性
第三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策略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常见问题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策略
        (一)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塑造艺术策略
        (二)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情感表达艺术策略
        (三) 历史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运用策略
        (四) 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形式的运用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运用案例
        (一)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案例
        (二) 华丽丰富的教学语言案例
        (三) 明快轻松的教学语言案例
        (四) 朴实严谨的教学语言案例
        (五) 赞颂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六) 沉重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七) 感动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八) 悲愤的教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案例
第四节 历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一、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一) 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二) 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 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 提高历史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二)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天地之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午门以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四章太和千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五章文华风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内阁长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七章乾清疑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八章后宫芳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九章一座书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章天府永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四、屈辱的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论文参考文献)

  • [1]庚子事变视阈下女性诗歌创作研究[D]. 李有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清代光宣时期蒙古族诗人的民族书写[D]. 王成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D]. 于丽. 喀什大学, 2021(07)
  •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退还始末(上)[J]. 新安. 百科知识, 2020(32)
  • [6]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谱系探析[D]. 李春苗. 青岛大学, 2020(02)
  • [7]革命与民族的分裂与弥合 ——以老舍《茶馆》《神拳》《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讨论[D]. 李玫玫.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 周炘融.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3)
  • [10]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标签:;  ;  ;  ;  ;  

屈辱一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