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普状况调查(二)

美国科普状况调查(二)

一、美国科普情况考察(下)(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涯[1](2021)在《力攻“神魔”与志做“凡人” ——抖音中的医生自塑媒介形象》文中提出

卫玎[2](2021)在《“四全媒体”框架下中国科学传播边界的消解与价值的重构》文中提出

李姗鸿[3](2021)在《灾害视频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潘思鑫[4](2021)在《韩国学生汉语区别词使用情况考察》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和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韩国学生语料,考察其区别词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特点和偏误原因。本文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区别词的判定标准,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挑选出符合标准的143个区别词。考察韩国学生使用区别词的整体情况,发现学生使用的区别词主要是甲级词和乙级词。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韩国学生高频区别词使用情况,整理出使用次数最多的10个区别词,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亲爱”、“公共”、“女”和“男”四个词的定中搭配情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考察韩国学生的语法功能掌握情况,发现韩国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别词修饰中心语作定语这一语法功能。其次,通过对偏误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一,从共时角度考察,发现学生使用甲级区别词的频率比较高,但偏误率低,丁级区别词则与之相反,其总体使用频率最低,偏误率反而高。从历时角度考察,对比分析初、中、高三个阶段学生的偏误情况,发现韩国学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升偏误率不断降低。第二,发现韩国学生使用区别词时出现的偏误可分为四类,即替代偏误、遗漏偏误、误加偏误和错序偏误。其中遗漏偏误出现次数最多,而遗漏偏误中又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遗漏“的”的情况最多。最后,为解决韩国学生区别词的偏误问题,结合偏误分析理论,从韩语负迁移、汉语的过度泛化、韩国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韩汉语教师和教材这四个方面对韩国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母语负迁移方面的原因,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同异对学生习得区别词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汉语区别词与韩语中对应的词汇、语法规则的差异,即词性不同、词义不同、定语语序不同和语法意义不同。在分析偏误原因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区别词教学提出了三条建议,即教师应加强自身汉语和韩语知识储备、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区别词教学、应科学安排区别词的练习。

梁钰颖[5](2020)在《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民国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实现了由学术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的传播,科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与科学大众化相适应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国以后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积极发展科学教育,并逐渐实现了建制化,在促进山西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民众思想,加快了山西的现代化进程。1912-1937年,山西的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颁布,科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方面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为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传入、教会学校的兴办都为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进入民国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山西出于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遇到一些问题,但也在积极发展与探索,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小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山西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其推广度得到了提高,但质量却由于现实因素没有跟上步伐,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落后,在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教员短缺、科学教育设备落后等情况有所缓解,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相较于小学阶段发展较好。中学科学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等教育教学方面有显着的提高,但在科学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受传统旧教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部分县立、私立中学几乎没有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20年代后山西中学科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中学科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大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发展较为平稳。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起点高,开始早,发展势头较猛,尤其是师资状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好,虽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而科学教育设备等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在逐渐改善,总体来说发展较为平稳。而且从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为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再现了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发展特点,为之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教训,同时通过对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见证了科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文化在山西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展现了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王亚迪[6](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文中指出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全人类历史的见证和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文化遗产的—种特殊存在形式——文化遗产廊道,因为其现代功能的缺失,阻碍了城市扩张的进程而惨遭破坏。再加上历史因素、现代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不当行为,文化遗产廊道区域的生态环境也不免受到损伤。原本可以对文化遗产廊道起衬托作用的生态环境,逐渐变成了文化遗址破败蚕食的隐患。本文以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化遗产廊道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发展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成功案例,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并借鉴景观生态学中“基质”、“廊道”和“斑块”的概念,结合近20年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法,探索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5大板块——“生态基底、绿色廊道、遗址景区、慢行体系和解说系统”,并划分功能区。本文明确了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和内容,确立了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总结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生态设计策略。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通过完成景区、慢行道、科普解说系统等一系列景观措施,实现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最后以山西省大同市沿古长城遗址区域为研究实践对象,以修复古长城区域的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面——线——点的形式,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叠加,逐渐深入,将大同古长城构建成一条集生态体验、文化科普和户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廊道。

王玮[7](2019)在《科技短视频知识传播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发展不断推动国民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受众认知与科技知识传播的不匹配。2018年武志勇在《中国教育报》上就提到过,人们对科技信息了解和理解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的速度。但当时的他将这一问题直接归结于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水平不够。笔者在经过多平台多媒介考察发现,即便近年来传播平台的种类日益增多,科技传播渠道也不断丰富,但人们仍对科技知识认知不够和理解不了。例如凭借网络和智能手机两大优势崛起的短视频,拥有从2017年2.42亿人到2018年3.53亿人的用户规模,吸引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人民网等机构加入,展开对科技视频的大量传播,传播者除了上千的PGC用户外,还有近万个UGC用户加入科技传播行列,如此传播力度始终摆脱不了武丹老师曾经提出的“科技传播与人们需求错位”问题,很多研究者将这些问题归结于受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但是笔者在对所有媒介中用户规模最大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分析,发现平台上传播的绝大多数科技内容种类集中,且基本与当下科技发展水平脱轨,人们仍停滞在早期科技知识普及阶段,认知水平受到一定阻碍。为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笔者选取了科技短视频的诸多平台中PGC身份认证最多,并且拥有最为权威的中国几大科普机构入驻的短视频平台西瓜视频为主要研究平台,考察2017年8月-2018年8月一年期间搜索排名前五、粉丝量最高、点击量最大的三个用户,分别是科普中国、中国科普博览、科普大世界共504个短视频的内容可视化情况进行探索,尝试分析目前短视频中科技知识可视化程度是否能满足受众认知需求以及提炼相关问题。同时汲取朱述超在看待受众与信息可视化问题时的观点,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共抽取了32位访谈对象进行初步访谈,结合形式和内容的两章节的分析情况制作访谈提纲,尝试着探索科技短视频可视化知识塑造的意义与受众认知得来的意义是否相同或相似。不同于过往科技传播期刊杂志出版传播,本文更着重于探讨科技传播与受众认知二者之间协调程度,即便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视频平台的可视化问题,但大多从平台日、月访问量等着手,很少有学者考察科技视频本身。本研究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任悦和赵慧臣对于图像和可视化意义表达和产生过程的探索,分析科技类短视频科技知识传播时将从形式(媒介)、内容(知识)、意义(受众)三部分进行,并紧扣符号、语言、叙事、图像、修辞等理论以及可视化相关理论知识,试图窥探科技传播中受众对科技知识的认知情况,并聚焦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科技传播方式,总结短视频中科技知识传播可视化形式、内容,并进一步分析科技知识经过可视化的方式传播意义如何实现的。

任翠英[8](2018)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所指的校外教育是指特定校外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根据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为其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组织各项活动等。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并存、各方校外教育力量交叉融合共生,校外教育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校外教育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对当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问题进行鉴别,并基于教育学理论基础作出分析,从而在校外教育政策和实践操作方面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即是本研究力图达到的研究目标。从校外教育政策的发展变迁与当前要求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校外教育性质定位尚不清晰、校外教育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考察当前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少年宫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校外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受到学校教育牵制、教育资源有限而难以适应“普及性”的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则面临相关政策制度的欠缺、教育设施设备需要改善和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而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情况凸显出学业化的校外教育导向日益严重、公办校外教育机构主导作用欠佳、教育系统外机构参与校外教育不够。解决校外教育发展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理论进行探寻,系统考察了可借鉴的国际实践经验,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校外教育观,对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理论,如教育生态学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进行解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校外教育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实现教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展现教育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体现教育的变革性与复杂性。其次,本研究尝试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进行框架设计,认为校外教育在性质上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定位上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则是教育生态系统的节点。因此,校外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强校外教育机构能力建设。通过问题鉴别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改善校外教育发展的诸多薄弱环节;其次,重塑少年宫的骨干引领作用,赋予少年宫校外教育管理权力,少年宫教育重塑校外教育环境、引领校外教育创新;再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校外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最后,创建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体现党对校外教育的领导,完善校外教育制度设计,创新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专业的学术支持体系。

丁旭东[9](2018)在《“口述音乐史”学术实践的六个操作关键》文中提出"口述音乐史"是有着突出实践品格的学术领域。科学操作方能保证学术成果的科学。概括而言,科学操作要把握住六个关键。一是具有专业素养的采访人,这是决定"口述访谈史料"学术价值的关键;二是找到各种类型的合适受访人,这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三是借助文献搭建"史骨""补配"缺失,是实现"口述音乐史"完整性的关键;四是采用历时和共时的双重视角构建历史,是解决许多"口述音乐史"书写难题的关键;五是同步建设可共享的"数字化原始口述史料库",是口述史料学术价值发挥与被广泛利用的关键;六是基于信任基础上签订相关资料授权使用协议,是保障口述史料合法利用与相关参与人合法权益的关键。

潘慧[10](2016)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新闻 ——以“澎湃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类型,是公众接触理解科学的重要来源,凝聚可能共识的对话基础。本文以澎湃新闻为研究对象,结合知识社会学和新闻生产理论,采用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的研究思路,以内容分析、案例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科学新闻的知识表现形态以及背后的生产逻辑进行探究,本文共分六章。首先在绪论中交代了研究缘起和科学新闻的中外定义。在第二章中对知识社会学和新闻生产理论作了简要的梳理,以此阐述“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第三章则是对国内外科学新闻以及科学记者的综述,包括科学新闻的重点:环境科学新闻和生物医学科学新闻,并小结分析了国内外关注的异同。第四章是交代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案例分析和访谈三种方法,以由表及里的研究进路对科学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在第五章研究发现中,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本文发现澎湃科学新闻存在议题偏向、报道形态风险化、权威信源占主导等特征;其次在天津港危化品爆炸案例研究中,本文主要考察了其信源策略和科学知识表达方式,权威信源仍然占据主导,科学知识主要起到解释、评估和交代解决办法的作用;最后在对澎湃记者和编辑的访谈中,主要就科学新闻的写作、选题考量、信源策略选择和风险把控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无论记者还是编辑都强调科学新闻需立足“专业”和“事实”。在最后一章结论和讨论中,本文将内容分析、案例研究与访谈相结合立体考察科学新闻的现状及成因,并以此提出对科学新闻发展的建言。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广义科学新闻的使用和研究,呈现了科学在新闻中的真实完整情状,扩展了国内对于科学新闻的认识;二是研究内容,本文选取新媒体“澎湃新闻”为研究对象,在探究科学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关联性的同时也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新闻的表现形态;三是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的研究思路,以内容分析、案例研究和访谈三种方法,逐步加深对于科学新闻的认识。

二、美国科普情况考察(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科普情况考察(下)(论文提纲范文)

(4)韩国学生汉语区别词使用情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区别词本体研究现状
        1.2.2 区别词习得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韩国学生区别词的总体与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1 本文所选区别词的判定标准及来源
        2.1.1 本文所选区别词的判定标准
        2.1.2 本文所选区别词的来源
    2.2 使用情况考察
        2.2.1 整体使用情况考察
        2.2.2 不同等级韩国学生使用情况考察
    2.3 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3.1 高频区别词使用情况考察
        2.3.2 语法功能掌握情况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国学生区别词的偏误情况考察
    3.1 偏误情况考察
        3.1.1 整体偏误情况考察
        3.1.2 不同等级韩国学生偏误情况考察
    3.2 偏误类型情况考察
        3.2.1 区别词替代偏误
        3.2.2 区别词遗漏偏误
        3.2.3 区别词误加偏误
        3.2.4 区别词错序偏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国学生区别词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4.1 偏误成因
        4.1.1 母语负迁移
        4.1.2 目的语过度泛化
        4.1.3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4.1.4 教师和教材的影响
    4.2 教学建议
        4.2.1 教师应加强自身汉语和韩语知识储备
        4.2.2 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区别词教学
        4.2.3 教师应科学安排区别词的练习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时代土壤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破除封建文化的需要
    二、外来文化对科学教育的推动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教会学校的推动与示范
    三、清末山西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
        (二)高等学校科学教育
    小结
第二章 山西小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差异较大
        (三)科学教员的检定
        (四)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乡土教科书的兴起
        (三)部审教科书的普及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城市小学校教学方法改进
        (二)农村小学“收效甚微”
    六、科学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三章 山西中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状况
        (三)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教科书的出现
        (三)部审教科书的推广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部分中学设备完备
        (二)部分县立、私立中学设备落后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五步教学法”的机械运用
        (二)“实验教学法”的探索
    六、科学科目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四章 山西高等科学教育
    一、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创建初期的师资
        (二)1920年代师资状况
        (三)1930年代师资状况
    二、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图书
        (三)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教育学会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山西大学工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二)山西大学理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三)并州学院农艺化学系课程设置
        (四)专科学校科学课程设置
    五、学生就业情况
        (一)从事建设行业
        (二)从事教育行业
        (三)从政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二)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了民众科学素养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廊道遭忽视
        1.1.2 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1.2 相关概念解释
        1.2.1 文化线路
        1.2.2 线性文化遗产
        1.2.3 文化遗产廊道
        1.2.4 生态修复
        1.2.5 古长城
        1.2.6 概念性规划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遗产廊道区域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1.5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1.5.1 技术基础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方法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4 可行性分析
        1.6.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2 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和内容
    2.1 遗产廊道的构建基础
        2.1.1 遗产廊道的特点
        2.1.2 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
        2.1.3 遗产廊道的选择依据
    2.2 遗产廊道构建的内容
        2.2.1 保护文化遗址
        2.2.2 组织绿地系统
        2.2.3 建立游憩系统
        2.2.4 确定解说科普体系
3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1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3.1.1 保护现状遗址不受侵蚀
        3.1.2 修复沿古长城遗址区域植物群落
        3.1.3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1.4 丰富当地物种多样性
        3.1.5 营造遗址区域丰富的景观
    3.2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内容
        3.2.1 自然修复
        3.2.2 近自然修复
        3.2.3 人工修复
    3.3 文化遗产廊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3.3.1 山地丘陵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3.3.2 沟谷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3.3.3 耕地平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4 基于生态修复的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景观规划策略
    4.1 完善生态基底
        4.1.1 完善山地丘陵区生态环境
        4.1.2 完善沟谷河流区生态环境
        4.1.3 完善耕地平原区生态环境
    4.2 构建绿色廊道
        4.2.1 长城保护廊道
        4.2.2 河流廊道
        4.2.3 驿路廊道
    4.3 营造遗址景区
    4.4 健全慢行体系
    4.5 组织解说系统
5 案例分析
    5.1 三山五园绿道
        5.1.1 项目概况
        5.1.2 廊道构建策略
        5.1.3 生态策略
        5.1.4 案例总结
    5.2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5.2.1 项目概况
        5.2.2 廊道构建策略
        5.2.3 生态策略
        5.2.4 案例总结
    5.3 英国哈德良长城遗产廊道
        5.3.1 项目概况
        5.3.2 廊道构建策略
        5.3.3 生态策略
        5.3.4 案例借鉴总结
    5.4 美国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
        5.4.1 项目概况
        5.4.2 廊道构建策略
        5.4.3 生态措施
        5.4.4 案例借鉴总结
    5.5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
        5.5.1 项目概况
        5.5.2 廊道构建策略
        5.5.3 生态措施
        5.5.4 案例借鉴总结
6 项目实践——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
    6.1 研究背景
        6.1.1 缘起
        6.1.2 项目区位
        6.1.3 上位规划
        6.1.4 自然资源
        6.1.5 气候特征
        6.1.6 旅游资源
    6.2 场地现状
        6.2.1 规划范围
        6.2.2 场地文化资源状况
        6.2.3 场地生态状况
        6.2.4 场地交通状况
        6.2.5 场地村落状况
        6.2.6 小结
    6.3 规划的理念与定位
        6.3.1 规划规范
        6.3.2 规划理念
        6.3.3 规划定位
    6.4 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6.4.1 规划原则
        6.4.2 规划目标
    6.5 规划策略
        6.5.1 完善生态基底
        6.5.2 构建绿色廊道
        6.5.3 营造遗址景区
        6.5.4 健全慢行系统
        6.5.5 组织解说体系
    6.6 总体规划
        6.6.1 总体规划
        6.6.2 局部鸟瞰
        6.6.3 景观结构
        6.6.4 功能分区
        6.6.5 景观视线
    6.7 分区规划
        6.7.1 二十边遗址景区
        6.7.2 八台子遗址景区
        6.7.3 月华池遗址景区
        6.7.4 保安堡遗址景区
    6.8 专项设计
        6.8.1 生态系统设计
        6.8.2 种植系统设计
        6.8.3 交通系统设计
        6.8.4 解说系统设计
        6.8.5 遗址保护系统设计
        6.8.6 公共服务系统设计
    6.9 经济技术指标
        6.9.1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经济技术指标
        6.9.2 遗址景区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7)科技短视频知识传播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问题提出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对象
    (六)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二、科技短视频中知识传播可视化形式分析
    (一)静态图表的动态呈现
    (二)图表文字的显性表达
    (三)图表图形的符号结构
    (四)本章小结
三、科技短视频中知识传播可视化内容构建
    (一)可视化内容的构成分析
    (二)可视化对象间的关系分析
    (三)本章小结
四、科技短视频可视化知识的受众解读
    (一)受众对当下可视化的科技知识满意程度
    (二)受众对可视化知识的图解认知
    (三)本章小结
五、结语
    (一)推陈出新推动科技知识呈现形式创新
    (二)与时俱进与当下先进科技知识相接轨
    (三)合理规划和受众认知实际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8)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校外教育现象
        二、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三节 以往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以往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回顾
        一、新中国初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二、改革开放初期与学校教育“并举”
        三、新世纪以来与学校教育统筹管理
    第二节 当前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
        一、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
        四、促进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第三节 校外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性质定位尚不清晰
        二、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第三章 校外教育机构与学生校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机构
        一、少年宫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少年宫教育的主要实践
        三、少年宫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公办校外教育机构的现状
        一、机构规模现状
        二、机构基本特征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调查
        一、调查概况
        二、主要结果
        三、一些发现
第四章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理论探寻
    第一节 可借鉴的国际实践经验
        一、美国的社区参与模式
        二、英国的场馆参与模式
        三、日本的社会参与模式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校外教育观
        一、使教育超越学校教育范围
        二、使教育获得多元化发展
        三、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教育理论的要求与启示
        一、教育生态学与校外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校外教育
        三、教育学理论与校外教育
        四、校外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框架设计
    第一节 确立校外教育的合理定位
        一、校外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
        二、校外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
        三、校外教育机构是教育生态系统的节点
    第二节 明确校外教育的发展框架
        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家社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三、建设校外教育机构的能力
        四、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治理
第六章 促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校外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完善校外教育的组织架构
        二、关注各种特殊青少年群体
        三、加强校外教育的评估研究
    第二节 重塑少年宫的骨干引领作用
        一、赋予少年宫校外教育管理权力
        二、少年宫教育重塑校外教育环境
        三、少年宫教育引领校外教育创新
    第三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校外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二、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第四节 创建中国特色校外教育体系
        一、体现党对校外教育的领导
        二、完善校外教育的制度设计
        三、创新校外教育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专业的学术支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运行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针对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口述音乐史”学术实践的六个操作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有专业素养的采访人
二、找到合适受访人
三、“史骨”搭建与文献补配
四、采用“双时”结构书写
五、同步建设可共享的“数字化原始口述史料库”
六、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相关协议签订
结语

(10)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新闻 ——以“澎湃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知识社会学与新闻生产
三、科学新闻文献综述
    (一)国外科学新闻研究回顾
        1. 国外科学新闻研究综述
        2. 国外科学记者研究综述
    (二)国内科学新闻研究回顾
        1. 国内科学新闻研究综述
        2. 国内科学记者研究综述
    (三) 科学新闻综述小结
四、研究设计
    (一) 内容分析
        1. 样本选取与抽样
        2. 内容分析类目
    (二) 案例研究
    (三) 深入访谈
五、研究发现
    (一) 澎湃科学新闻内容分析
        1. 数据分析:科学新闻偏向、报道形态和信源策略
        2. 澎湃科学新闻中的内容特征和信源策略
    (二) “天津港危化品爆炸”案例研究
        1. 数据分析:新闻来源、信源策略和科学知识表达
        2. 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中的科学话语秩序和知识表达形态
    (三) 科学记者、编辑深入访谈
        1. 科学新闻:介于科学和新闻学的写作
        2. 科学新闻选题:让科学具有新闻价值
        3. 科学新闻信源策略:可用性和适用性考量
        4. 科学新闻中的风险:立足事实
六、结论与讨论
    (一) 科学新闻与科学记者、编辑
    (二) 科学新闻发展建议
        1. 创新形式、深度挖掘
        2. 提升科学专业报道能力
        3.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三)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后记

四、美国科普情况考察(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力攻“神魔”与志做“凡人” ——抖音中的医生自塑媒介形象[D]. 张晓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四全媒体”框架下中国科学传播边界的消解与价值的重构[D]. 卫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灾害视频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D]. 李姗鸿.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韩国学生汉语区别词使用情况考察[D]. 潘思鑫.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D]. 梁钰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探索 ——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概念性规划为例[D]. 王亚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科技短视频知识传播可视化研究[D]. 王玮.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D]. 任翠英.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口述音乐史”学术实践的六个操作关键[J]. 丁旭东. 中国音乐, 2018(01)
  • [10]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新闻 ——以“澎湃新闻”为例[D]. 潘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美国科普状况调查(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