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

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

一、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岳文萍,刘鲁艳,刘敏,李成珊,张丽英[1](2021)在《精细化管理对ICU床单元物体表面消毒达标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对ICU床单元物体表面消毒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将精细化管理实践应用于ICU床单元物表消毒管理中。结果 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消毒的执行率、正确率和达标率等方面较干预前有明显地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方法,能提高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消毒的执行率、正确率、达标率,可有效提高环境物表请洁消毒质量,有效预防与控制ICU的医院感染。

郑怡阳[2](2021)在《质量监测体系在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室运用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器械消毒管理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消毒供应室器械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各科室对供应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护理人员管理器械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消毒供应室在器械灭菌不合格率、包装破损、器械损伤发生率、丢失发生率、登记差错率等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器械的回收、器械清洗灭菌、器械包装、器械发放、与科室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监测体系应用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风险识别意识,提升器械管理方面的品质,从而提升每个科室对消毒供应室业务的满意度。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3](2021)在《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通知》文中认为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中国疾控中心: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反馈机制综合组。

韩松花,蒋丽迁,余旭良,余志芬,吴立贞,张军[4](2020)在《供应室在消毒管理中施行全程质控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供应室在消毒管理中应用全程质控管理的作用及其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衢州市中医医院供应室开始在消毒管理中推行全程质控管理。对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2014年7月—2016年6月)供应室的清洁消毒灭菌物品共25 012件,实施后(2016年7月—2018年6月)供应室的清洁消毒灭菌物品共27 885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施前、后供应室灭菌物品的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83.0%、灭菌合格率为86.0%、无菌包装合格率为86.0%、无菌发放合格率为85.0%,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后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97.5%、灭菌合格率为100.0%、无菌包装合格率为100.0%、无菌发放合格率为100.0%,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物品消毒、灭菌、无菌包装、无菌发放的合格率均提高(χ2=3 269.004、4 181.060、4 181.060、4 502.324,均P<0.05)。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后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3.25%vs. 1.76%)降低(χ2=120.451,P<0.05);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手术部位/切口(1.57%vs. 0.27%)与呼吸系统(1.14%vs. 0.93%)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5.925、5.956,均P<0.05)。结论供应室消毒管理中施行全程质控管理,提高了灭菌物品合格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王重阳[5](2020)在《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器械消毒质量的影响及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4月为本院消毒供应室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前后观察时间段。自2018年5月本院消毒供应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通过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求循证支持,对工作各环节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对比质控管理前1年与实施后1年内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各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全程质控管理1年后,器械回收合格率、清洗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发放准确率均高于质控管理前,差异显着(P <0.05);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质控管理前,差异显着(P <0.05);B-D实验合格率及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显着(P <0.05);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显着(P <0.05)。结论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可显着提升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提高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切断细菌经器械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

温丽[6](2020)在《基于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质量控制对物品消毒与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消毒供应室基于预防院内感染护理质量控制对物件的消毒与卫生学监测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12月间消毒供应室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质控实施后)与2016年1月—12月间消毒供应室常规护理质量控制(质控实施前)资料,比较和分析其质控实施前后消毒物件的质量、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卫生学监测情况和医院各科室对消毒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质控实施后消毒液浓度合格率、器械清洁达标率、灭菌物品合格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各科室对消毒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卫生学监测结果均优于质控实施前(P<0.05)。结论:消毒供应室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提高了物件消毒质量,有效预防了院内感染,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王孝琪[7](2020)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调查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进行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探讨HFMEA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参考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青岛市某三甲医院ICU开展为期1个月的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得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各重点环节得分,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以及病人监护仪使用中存在的病人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线资料。2.根据HFMEA工作程序,确定工作主题,组建跨学科项目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HFMEA相关知识培训,确定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通过决策树分析筛选出需改进的高风险失效模式,运用三角测量法分析高风险失效模式的潜在失效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3.将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运用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实施改进措施4个月后比较改进前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相关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分,评价HFMEA管理模式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对1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实践环节总得分为(72.39±6.93),得分率为72.39%。各重点环节得分率最高的是监护仪设置(84.42%),最低的是持续使用监护仪(57.25%)利用自制观察表对监护仪使用的13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发现:规范率最高的是正确安放心电极贴(95.07%)和正确连接氧饱和传感器(90.41%),规范率最低的是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和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分别为51.96%和52.48%。2.通过风险矩阵评估和决策树分析共筛选出未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使用前未检查巡检维护标签、心电极贴安放位置错误、心电极连接错误、心电极接触不良等16项需改进失效模式,经过小组讨论和床旁观察和焦点访谈后分析失效原因,制定如下改进措施:加强病人安全文化培训和病人监护仪使用的针对性培训;制作并应用使用监护仪病人交接班清单;与医学工程科合作每月进行病人监护仪维修维护和培训;在病人监护仪旁悬挂使用流程和心电极贴安放位置示意图等标识,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将病人监护仪使用情况列入科室质控项目。3.通过应用HFMEA进行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实施改进措施后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规范率提高: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规范率由51.96%上升至81.25%,使用前检查巡检维护标签规范率由55.90%上升至91.84%,血压计袖带安放规范率由84.25%上升至92.57%,系统时间、监护对象设置规范率由84.51%上升至95.17%,观察、记录监护指标规范率由71.79%上升至83.52%,处理监护仪报警规范率由58.46%上升至81.94%,定时更换电极贴规范率由50.96%上升至90.71%,定时松解血压袖带规范率由58.68%上升至77.87%,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规范率由52.48%上升至67.52%,清洁消毒规范率由71.91%上升至87.80%;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由36.10%下降至14.21%,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破损发生率由7.32%下降至2.03%,佩戴血压袖带肢体皮肤潮红发生率由52.68%下降至39.09%,监护仪报警引起失眠发生率由43.41%下降至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改进措施后,除未清洁监护仪外,其它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均小于8,且改进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人监护仪使用过程存在风险,使用规范性有待提高,需进行使用风险管理。2.HFMEA有助于筛选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中的高风险环节,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改进措施。3.实施基于HFMEA的改进措施后可以提高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防范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HFMEA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值得在其他医疗设备使用风险防范中推广。

赖文娇[8](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周晓婷[9](2020)在《我院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医院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监测与管理质量。方法:医院门诊口腔科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2017年12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00份样本为研究对象,统计实施前后样本消毒灭菌合格率及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监测管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门诊口腔科样本监测总合格率,显着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质量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门诊口腔科实施强化消毒灭菌监测管理,能显着提升科室物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

姜旭[10](2020)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发生规律,了解其感染途径、主要致病菌以及药敏情况,进一步探讨N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防控NI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院NICU内所有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且病史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4年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先对院感组与非院感组之间患儿的一般状况、个人史、母孕史以及诊疗经过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其中存在显着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变量与NI发病率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1、NI的发病率:本研究共收集了 NICU内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新生儿3515例,其中发生NI的有181例,NI发病率为5.15%;发生NI的例次数为209次,NI例次发病率为5.95%。2、NI的类型分布:肺炎68例(32.54%),败血症46例(22.01%),消化道感染23例(11.00%),口腔感染23例(11.00%),泌尿道感染12例(5.74%),中枢感染6例(2.87%),皮肤感染1例(0.48%),其他22例(10.53%)。3、N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共检出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3株(占69.13%),居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55株(36.91%)、鲍曼不动杆菌12株(8.05%)、铜绿假单胞菌11株(7.38%);革兰氏阳性菌29株(占19.46%),居前三位的是葡萄球菌16株(10.74%)、屎肠球菌10株(6.71%)、粪肠球菌1株(0.67%);真菌15株(占10.07%),包括白色念珠菌7株(4.70%)、近平滑念珠菌7株(4.70%)、酿酒酵母菌1株(0.67%)。4、常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良好,但对ESBL检测阴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下降,尤其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分别为:64.29%、32.14%);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而鲍曼不动杆菌虽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大部分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较高,但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差。与此同时,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也出现高度耐药;常见的真菌虽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但近平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5、NICU内NI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院感组与非院感组新生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1分钟Apgar评分、机械通气史、留置胃管史、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糖皮质激素、输血、脂肪乳、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用抗菌药物以及光疗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儿的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是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NICU内NI的发病率较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报告结果低,主要感染类型为肺炎和败血症,居前三位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本院NICU内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分娩方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史、留置胃管史、使用PS史、输血史。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在NICU内预防和控制NI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记录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09月30日在本院NICU内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工作前、后,233名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科室每床日手卫生用品使用量以及NI发病率等指标,对比强化管理实施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及依从情况,从而评估该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效果。结果:实施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后本院NICU内工作人员整体的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强化管理后抗菌洗手液与免洗手消毒液使用量均较强化管理前显着增多,而NI发病率则较强化管理前明显下降。结论: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可显着提升NICU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进而有效降低NI的发病率。

二、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精细化管理对ICU床单元物体表面消毒达标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循证化、理念更新
        1.2.2 精细化人员管理制度
        1.2.3 环境物表消毒流程化、职责明确化
        1.2.4 消毒液配置标准化、同质化
        1.2.5 消毒方法标准化、同质化
        1.2.6 质控管理制度化、标准化
        1.2.7 数据分析信息化
        1.2.8 执行记录规范化
    1.3 观察指标
        1.3.1 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消毒考核成绩
        1.3.2 ICU床单元环境物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1.3.3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1.3.4 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消毒考核成绩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ICU床单元环境物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
    2.3 干预前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的比较
    2.4 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士、保洁员对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消毒知识、流程、方法的知晓率
    3.2 提高了护士、保洁员对ICU床单元环境物表日常和终末毒执行率
    3.3 有助于改善ICU床单元环境物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3.4 降低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缩短了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节约了患者的费用

(4)供应室在消毒管理中施行全程质控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管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灭菌物品的无菌质量合格率比较
    2.2 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5)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循证支持
2 方法
    2.1 质控方法
    2.2 效果评价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比较
    3.2 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医院性感染发生率、B-D实验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比较
    3.3 各科室工作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评分
4 讨论

(6)基于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质量控制对物品消毒与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质控实施前后消毒物品的质量合格情况比较
    2.2 质控实施前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
    2.3 实施前后物品和环境等卫生学监测结果比较
    2.4 质控实施前后各科室对消毒质量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特性
    3.2 质量控制管理用于消毒供应室中的临床意义

(7)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样本量计算
        2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3 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环节得分情况
        3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4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讨论
        1 病人监护仪报警设置得分较高,系统设置重视不足
        2 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低,有待改进
        3 病人监护仪使用不规范所致不良事件频发,威胁病人安全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HFMEA的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HFMEA小组成员一般资料
        2 监护仪使用流程
        3 风险评估
    讨论
        1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高风险失效模式筛选
        2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中高风险失效模式潜在原因分析
        3 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避免光环效应
        4 基于HFMEA可以制定有针对性改进措施
    小结
第三部分 HFMEA在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改进措施的实施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干预前后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2 干预前后监护仪使用相关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3 干预前后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
    讨论
        1 HFMEA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
        2 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3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4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8)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院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样本监测合格率比较
    2.2 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10)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三、结果
        3.1 NICU内NI的发生情况
        3.2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
        4.1 NICU内NI的发生水平
        4.2 NICU内NI的类型和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
        4.3 NICU内NI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结论
第二部分: 手卫生强化管理系统对NICU内NI发病率的影响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三、结果
        3.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3.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不同类型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比较
        3.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使用量比较
        3.4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比较
    四、讨论
        4.1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监测指标的变化
        4.2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手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
        4.3 强化管理前、后NICU内NI发病率的变化
    五、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四、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细化管理对ICU床单元物体表面消毒达标率的影响[J]. 岳文萍,刘鲁艳,刘敏,李成珊,张丽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8)
  • [2]质量监测体系在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 郑怡阳.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5)
  • [3]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通知[J].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1(05)
  • [4]供应室在消毒管理中施行全程质控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分析[J]. 韩松花,蒋丽迁,余旭良,余志芬,吴立贞,张军. 中华全科医学, 2020(11)
  • [5]基于循证支持的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J]. 王重阳. 临床研究, 2020(11)
  • [6]基于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质量控制对物品消毒与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影响[J]. 温丽. 抗感染药学, 2020(07)
  • [7]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王孝琪. 青岛大学, 2020(01)
  • [8]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我院门诊口腔科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J]. 周晓婷.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10)
  • [10]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及手卫生强化管理研究[D]. 姜旭.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加强消毒监测前后医院消毒工作质量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