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火山岩、斑岩相关金(铜-银)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延边地区火山岩、斑岩相关金(铜-银)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一、延边地区与火山岩—斑岩有关的金(铜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孙景贵,刘阳,王清海,任泽宁,谷小丽[1](2020)在《延边闹枝铜金矿区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区是否发育多期火山作用,笔者对矿区发育的火山岩开展详细的地质学、岩相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出露的安山岩与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安山岩的形成时间应早于英安质凝灰岩。其中,安山岩的岩浆结晶锆石U-Pb年龄为(125.8±2.5) Ma,含有(179.9±4.6) Ma的捕获锆石;英安质角砾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07.6±2) Ma,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07.5±1.5)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类火山岩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板块俯冲环境下,由壳幔混合而成,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屯田营组与金沟岭组。屯田营期岩浆与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火山喷发与次火山热液活动可能是导致闹枝中硫化型铜金矿床成矿的主要因素,金沟岭组的火山喷发与浅成作用是导致富金斑岩铜矿-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的前提。

黄跃[2](2020)在《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滇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康滇基底断隆带与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二个四级构造单元内。是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小江深断裂东侧滇东北坳陷盆地南部,展布于SN向小江深断裂带、NW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带及NE向弥勒-师宗深断裂带所围成的“三角区”内,毗邻龙门山造山带、南盘江-右江增生弧型冲褶带及哀牢山墨江绿春造山带,因多阶段多期次构造叠加复合强烈、地质环境多变和成矿动力学机制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不仅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富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而且造就了世界罕见的特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在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具有典型性。本论文通过对前人地质成果资料的归纳、类比,尤其是对近年实施的矿产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所获成果资料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提取找矿有用信息,并结合典型矿床的现场调查、相关样品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乐马厂矿集区内铅锌银矿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与找矿模式,初步圈定了找矿有利靶区,为目前及今后找矿指出了方向。通过在研究区龙头山幅开展1:50000矿产地质专项调查,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典型矿床类比研究,通过重点追索,确定区内铅锌银矿含矿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泥盆系中统曲靖组(D2q),岩性为白云岩建造,其围岩蚀变与典型火德红铅锌矿、茂租铅锌矿相似,具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铅锌银矿床产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带旁侧含矿地层中。结合区域铅锌矿产出特点,研究区内铅锌矿受地层、岩性、岩相、构造控制,矿产均分布于含矿地层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矿体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或陡倾。通过对区域及区内铅锌银等矿床成矿规律的总结,认为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次叠加改造,铅锌银矿的形成与地层、构造、岩性、岩相关系密切,是多种成矿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内主要矿产为铅锌、银。铅锌银矿产出层位与区域上一致,且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根据产出位置及特征,可分三个铅锌(银)矿带,即西部谓姑复式背斜区、中部龙头山背斜、乐马厂断裂带、东部火德红一带。根据前期已有成果,结合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综合分析,在龙头山幅范围内初步圈出铅锌找矿远景区4个,即谓姑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乐马厂银铅锌找矿远景区、火德红铅锌煤找矿远景区、乐红铅锌找矿远景区(Ⅵ),划分出铅锌、铜、银找矿靶区2处,均为B级靶区。即蒋家湾铅锌银找矿靶区(B类)、曹家渡-文家坪银铜多金属找矿靶区(B类)。研究区典型矿床(点)找矿潜力分析及成矿预测研究表明,乐马厂铅锌银矿集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具备寻找中-大型矿床的基本条件。浅表以寻找构造蚀变破碎岩热液型、陡脉状断裂型为主,深部以寻找中低温热液型、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为主,指明了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和主攻类型。

李聪[3](2020)在《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锡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我国关键新兴战略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多年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锡矿资源面临危机,从锡矿主要出口国变成依赖进口的国家。因此加大找矿力度,寻找新的锡矿资源,保持我国锡矿资源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对于锡矿床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资料,但资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搜集了各类文献中有关我国重要锡矿床的分析资料,建立了我国锡矿矿产地数据库、成矿年代数据库、锡矿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锡矿床研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锡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取得的以下进展:(1)厘定出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22个,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有44个,重要矿集区15个。(2)重要锡矿成矿时代数据成果的总结显示,中国锡矿的成矿时代有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燕山期的160~130Ma和100~80Ma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不同成矿时代的锡矿床的具有集中分布特征,其中前寒武纪锡矿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桂北矿集区;加里东期锡矿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矿集区;海西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准与星星峡矿集区;燕山期锡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桂北、滇东南、湘南、林西-锡林浩特等矿集区;喜山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三江矿集区。在锡矿时空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锡矿成矿谱系。(3)以重要矿集区为单元,全面搜集了我国典型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硫、铅、氢氧、碳氧、铷锶、钐钕、铪同位素),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锡矿的硫源主要有两种:(1)岩浆来源;(2)岩浆为主,有地层的混合;氢氧同位素表明锡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自于岩浆水以及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合;铅同位素显示不同锡矿床铅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为上地壳铅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总体上,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以及地壳为主、少量幔源混合。(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燕山早期—晚期、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关锡矿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杨玉豪[4](2019)在《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集区外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该区域在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中生代又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导致该区内发生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并伴随多期成矿事件。在该矿区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矿床,包括: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构造岩浆热液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以及维拉斯托斑岩-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根据前人对该区矿床成因的相关研究,两种矿床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具有相同的来源,主要具幔源特征。因此,这两种类型矿床在矿床成因上有相似性,但在成矿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区别。两种矿床模型对于区域上的矿产预测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价值。根据化探资料分析,该区元素异常常成片出现,且多处异常强度较高,具有很好的成矿指向性。Ag、Pb、Zn、Cu等元素为该区主要成矿元素,且这几种元素高值区常重合叠加。本文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地质信息以及物化探等地质异常信息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综合找矿模型,在矿集区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研究。遵循以地质信息为基础,物化探信息为先导的原则,综合地、物、化、遥等成矿综合标志确定预测远景区的界线,在区域上预测成矿远景区。本次研究在区域上共圈定四处成矿远景区,分别为:亚玛图额热-维拉斯托多金属Ⅰ类成矿远景区、白音乌拉铅锌银多金属Ⅰ类成矿远景区、大其—巴彦高勒铅锌多金属Ⅱ类成矿远景区、乌苏音撒拉额热铜铅锌银多金属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的划分为该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周子俣[5](2019)在《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与评价》文中指出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位于小秦岭金银铅钼成矿区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华北地台南缘,属北秦岭早古生代-中生代金铜银锑钼成矿带。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华群杨寺沟组和熊耳群许山组,均为区域上的主要矿源层;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条件;与金多金属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黄铁矿化。为了在研究区内找寻隐伏金多金属矿,本论文通过广泛收集和查阅前人在区内及周边工作的地质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了解了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在研究区开展了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研究工作,分析测试了Au、Ag、Pb、Zn、Cu、W、Mo、As、Sb、Bi等10种元素,并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对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找矿信息提取与评价,取得了以下成果:(1)应用均值-均方差法确定研究区内10种单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通过编制10种单元素异常图和研究单元素的异常分布规律,总计圈定了141处单元素异常;利用异常打分标准对10种单元素进行综合打分和异常评序。(2)运用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内元素组合分布特征,提取4个能够指示金多金属矿的有效找矿信息元素组合:(1)As-Sb-Au,(2)Cu-Pb-Ag-Zn,(3)Mo-Bi,(4)W;同时,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利用Mapgis、SPSS、Excel等软件编制地球化学组合元素异常图,共圈定了44处元素组合异常。(3)根据研究区地质条件及元素分布特征、异常打分等指标,圈定异常区6处,分别为:Ⅰ级找矿异常区1处,位于含金矿化蚀变带两侧的许山组和杨寺沟组地层内;Ⅱ级找矿异常区3处,位于变质TTG岩系内和含金矿化蚀变断裂带及杨寺沟组和许山组两套地层的交汇处;Ⅲ级找矿异常区2处,位于许山组和杨寺沟组内。(4)结合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根据4个元素组合异常在各级元素异常评价数学模型中的权重值,建立元素异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元素综合异常评价数学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对已圈定的6个异常区进行找矿有利度评价。

范海洋[6](2018)在《河南省崤山东部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老里湾银铅锌矿床和中河银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东部浅覆盖区发现的2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这2个矿床及众多银多金属矿点的发现预示着崤山东部具有巨大的银多金属矿找矿潜力。本论文对老里湾和中河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老里湾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的工业矿体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脉状产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内的NW向和NNW向断裂破碎带中,亦有少量的矿体产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内的断裂中。老里湾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绢云母+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重晶石+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碳酸盐±石英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老里湾花岗斑岩石英斑晶中主要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富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L型)及少量的富气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G型),属于高温、盐度波动大的H2O-NaCl体系;与矿化关系密切的重晶石中主要发育WL型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低盐度的H20-NaCl体系。成矿阶段重晶石中流体的δ18O水值介于5.9‰~8.4‰,δD 值介于-89.7‰~-65.5‰,δ13C 值介于-22.9‰~-12.5‰,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矿石的 δ34S 值介于 1.9‰~5.9‰,平均 3.5‰,206Pb/204Pb、207Pb/204Pb 和 208Pb/204Pb分别为17.262~17.430、15.444~15.501和37.774~38.050,S-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与成矿相关的老里湾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7~133Ma;老里湾花岗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1型花岗岩;其源区主要为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壳物质,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底侵的玄武质岩浆混合是老里湾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河矿床浅部发育银铅锌矿体,深部为斑岩钼矿体。银铅锌矿体主要受NNW向断裂控制,其次受岩体冷凝形成的近水平裂隙带控制。中河银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2个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中河矿床石英的δ18O水值介于2.8‰~4.9‰,δD值介于-98.7‰~-81.3‰;方解石δ13C值介于-2.8¥~-1.3‰,δ180水介于6.2¥~8.5‰。,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矿石的δ34S值介于2.9‰~6.1‰之间,平均为 4.2‰,206Pb/204Pb、207Pb/204Pb 和 208Pb/204Pb 值分别为 17.262~17.348、15.444~15.501和37.804~38.050,S-Pb同位素组成表明中河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中河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5Ma;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斑岩;中河岩体的源区主要为新太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少量的中太古代地壳物质,中-新太古代增生的具有弧岩浆特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早白垩世的中河岩体。崤山东部的银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早白垩世的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构成斑岩钼一中低温热液脉型银多金属成矿系统。目前发现的银铅锌矿体属于斑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的浅部矿化。

丁帅[7](2017)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保存和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特提斯大洋俯冲至陆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信息,产出一系列与中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的Cu、Pb、Zn、Au、Ag、Mo等金属矿床。早期学者对成矿带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与陆相火山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还非常薄弱。斯弄多是冈底斯成矿带内首个发现的具有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特征的银铅锌矿床,对其开展详细的成矿作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区域成矿理论,同时为探讨林子宗群火山岩与成矿关系、拓展区域找矿新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斯弄多银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西段。受火山机构附近的放射状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中,包括产于断裂构造中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体、断裂附近的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体以及断裂上盘的热液脉型银矿体构成。矿石金属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独立银矿物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隐晶质硅质矿物(玉髓、碧玉、硅华)+冰长石+伊利石+绢云母+碳酸盐矿物等低温蚀变矿物组合,形成以块状、脉-网脉状、角砾状等表征开放空间的矿石构造和以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矿石结构类型为特征。矿区火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显示,火山岩形成于古新世6562Ma,花岗斑岩侵位于始新世12Ma,反映了不同动力学学背景下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典中组火山岩为一套高钾过铝质岩石组合,微量元素组成表明其具有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Sr-Nd同位素指示了壳幔混合的岩浆信息;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埃达克岩亲和性,其岩浆来源与残留洋壳物质循环及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矿区蚀变伊利石40Ar/39Ar年代学数据将斯弄多矿床成矿年龄限定在6562Ma之间,与火山岩喷发时代一致,说明斯弄多矿床形成于洋陆转换体制下的陆缘弧背景。矿区含矿石英脉微量元素组成保持了对火山岩的继承性;金属硫化物S、Pb同位素揭示了岩浆S和上地壳Pb来源的特征,并且与典中组火山岩具有明显同源演化关系;石英脉中Si-H-O同位素显示了大气降水为主导的流体来源,同时在火山-地热驱动下与火山岩发生了强烈水/岩反映,形成了大面积的热水对流循环。成矿流体以具有低温(200°C270°C之间)、低盐度(2.5%3.7%NaCl(eqv)特征,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同时含少量CH4、CO、N2等还原性气体,离子成分以Ca2+-Na+-K+-Cl--SO42-为主,同时含有少量F-、Br-,属于简单的H2O-NaCl体系。通过计算,成矿流体Ph值在5.5925.77之间,平均值为5.719;成矿压力在130.3 bar239.6 bar之间,平均为213.7bar,体现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低温、低盐度、中低压力和近中性还原流体的性质。综合矿区成矿特征及H-O同位素结果表明,隐爆减压导致的流体沸腾是斯弄多矿床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地质现象和本次研究成果,本论文从多方面提供了斯弄多银铅锌矿床具有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特征的证据,同时剖析了斯弄多银铅锌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机制,并指出该矿床与冈底斯北缘铅锌成矿带上的矽卡岩-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耦合性,与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同时根据此成矿模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斯弄多及外围地区进行了成矿预测,实现了林子宗群火山岩中Au矿体的找矿突破,为区域找矿方向提出了思路。

肖凡[8](2013)在《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东天山戈壁沙漠覆盖区“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为例,研究覆盖区矿产资源评价方法。首先,系统的收集了研究区区域地质、矿产、航磁、重力、化探、遥感、数字高程及地质勘探报告等数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录入工作(如坐标配准、矢量化、属性表赋值等),建立多源综合信息预测空间数据库;其次,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土屋-延东典型矿床(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逐步理清了东天山“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所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建立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找矿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区域重磁、化探、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地质解释:①应用地球物理位场边缘信息增强的方法(斜导数及其水平导数和欧拉反褶积反演方法)对重磁数据边界信息进行增强处理,运用向上延拓的方法分离重磁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建立重磁解译标志,推断和解译覆盖区隐伏构造和岩体;②根据岩石建造类型划分地质单元,利用富集系数法对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探索分析,揭示戈壁沙漠覆盖层物质组成与基岩区可能的内在成因联系,查明不同地球化学元素的“活动性”,以确定合理的、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密切相关的化探指示元素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局部奇异性分析的方法增强覆盖层内弱缓异常信息,利归一化指数叠加法计算多元素化探综合异常;③建立遥感影像(ETM+)线环构造目视解译标志,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与此同时,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干扰信息剔除(盐碱地、植被、云、阴影等)等预处理,运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osta技术)分别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最后,以综合预测准则为指导,逐个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成矿有利的要素图层并利用证据权法进行信息综合计算成矿后验概率图,圈定成矿远景区并进行评价。据此,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东天山及其邻区具有多板块、多构造单元的复杂地质结构,其主要由塔里木、伊犁、哈萨克斯坦-准噶尔等几个古板快或微板片及其增生边缘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裂解、增生、拼合过程后形成的。自太古宙-古元古代原始陆核形成以来,其地壳大致先后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前震旦纪基底演化阶段、震旦纪-中志留世古天山洋形成与早期演化阶段、晚志留世-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演化与大陆初始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三叠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以及侏罗纪-第四纪陆内发展演化阶段。其中,以第四阶段(晚石炭世-三叠纪后碰撞构造与壳幔相互作用阶段)壳幔相互作用最为强烈,伴随有大规模岩浆作用,特别是中-酸性花岗质类岩浆活动,有利于区内金属成矿元素大量迁移和富集,在时间上与东天山地区成矿作用高峰期相对应,与包括“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床在内的铁、铜、镍、钼、金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目前,学界对东天山及其邻区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相应的构造属性尚存在很多争议。当前一种新的认识为:以大草滩-大南湖断裂(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东段)为界,东天山及其邻区可划归为两大板块构造单元,以南为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以北属塔里木板块。研究区所涉及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哈萨克斯坦-准格尔板块东南缘吐-哈中间地块、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及塔里木板块北缘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天山地块、艾尔宾晚古生代残留洋盆、北山早古生代裂谷带。其中,与“土屋式”斑岩型(铝)矿床产出关系密切的构造环境可能为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及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代复合岛弧带;(2)“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碎屑岩-火山(凝灰)岩建造岩系中,如千敦组(C1gd)、脐山组(C2qs)、梧桐窝子组(C2w)等,与石炭纪-二叠纪中-酸性浅成侵入斑岩体,如斜长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等有关。矿化围岩蚀变发育,分带明显,围绕矿体呈“中心式”对称面型分布,自内向外大体上依次为强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硬石膏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绢云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与Cu、Mo、Au、Ag、As、Sb、 Pb、Zn、W、Bi、Cd等地球化学元素及其组合异常有关。斑岩(矿化)体通常表现为高极化率、中-低电阻率、局部高磁和低重力异常特征,并伴随有有铁染和羟基遥感蚀变异常。(3)覆盖区区域物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以地质先验知识为前提,密切结合地质资料进行物探数据的处理及综合分析。一方面,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研究区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成矿规律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合理解译区域构造格架(包括断裂及构造单元等)提供正确的地质指导;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和系统收集区域内不同岩矿石建造的物性资料,如磁化率、密度、电阻率等,为定量或定性解释物探异常的性质做准备;②严格遵循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以地质为依据,岩矿石物性特征为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③充分运用GIS和信息提取技术,利用GIS综合分析重磁异常与地质、构造、遥感以及化探等资料及其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各类信息相互验证补充,以提高推断解译的可靠性。利用GIS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可以定量分析各地质要素,如岩体、构造等,与已知矿化之间的关联关系;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数据处理或定量解释工作包括异常的分离、边界信息的增强、定量或半定量反演等,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覆盖区重磁解译工作增加很多辅助信息,如通过导数换算或欧拉反演,可以提取或者更清晰反映某类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略定性解译工作的重要性,通常不能单靠某种或某几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进行计算分析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地质现象往往是极其复杂的,很多地质现象并不具有明显的数学统计规律性,唯有在仔细分析地质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解译人员的综合定性对比分析,才有可能认识到更为复杂的地质规律;(4)东天山地处大陆性气候环境,为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其基岩风化程度高,风沙大,风成沙、风成黄土覆盖严重。一方面,覆盖层对下伏岩矿石地球化学元素的垂向迁移有屏蔽作用;另一方面,地球化学元素侧向迁移作用普遍存在,不同地质单元内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覆盖层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基岩区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在风化、剥蚀以及风沙搬运过程,基岩中“活动性”较强的地球化学元素会大量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外源次生异常。它们叠加于覆盖层内源次生富集异常之上,对识别和提取覆盖层以下与隐伏岩矿石建造有关的化探异常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在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地质解释都面临极大挑战:其一,提取弱缓信息,受覆盖层的影响,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所获取的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往往为弱缓信息;其二,识别和分解复合叠加信息,在风化、剥蚀、风沙搬运等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覆盖层通常会大量接受和堆积来基岩区的风化物,所获取的地球化学信息多为内源次生异常与外源次生异常信息的混合叠加。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的使用风险,本文以识别和提取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为例,探索和总结了一套针对戈壁沙漠覆盖区区域化探数据处理的一般技术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初步认识了东天山地区区域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其在各地质单元内的分布特征:(5)覆盖层物质组成明显的受基岩区影响,二者中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呈现很强的线性关系,指示其物质组成很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依据地球化学元素在基岩区和覆盖层中的相对富集程度,可将研究区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中39种元素(氧化物)大致分为三组:①Au、U、K、Ag、Sr、As等在覆盖层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覆盖层本身相对富集的组分,由覆盖层下伏富含这类元素的地质体中垂向迁移至覆盖层内次生富集;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侧向迁移组分(如风成土、风成沙等)中富集的元素;②Si、B、Li、La、Th等在全区分布相对均匀的元素,其也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其一,为地球化学性质相对较稳定的一类元素,在表生地质作用过程中没有或仅轻微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的“分异”,主要以被动迁移的方式进入到覆盖层中;其二,为覆盖层以外的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有限程度的“分异”和侧向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重新调整了它们在“原岩”和覆盖层中元素的富集程度,最终呈现“均匀”分布的状态;③Mg、Co、Cr、Cu、Ni等基岩区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其在基岩区中的含量可能本身就相对比较高,而且在发生“原岩”和迁移组分之间成分的“分异”作用时,往往更趋向于留在“原岩”中。覆盖层中元素的次生富集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岩区不同岩性及其组分的“分异”和侧向迁移作用,其中Au、As、Sb、Cd等元素的最重要来源可能为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K、Bi、Ba等的主要来源可能为侵入岩,Ca的主要来源可能为沉积-变质岩地层。(6)研究区区域化探元素组合与分布规律大致呈现以下特征:①火山-沉积岩中普遍相对富集Cu、Au、As、Cr、Co、Ni、Sb、 Cd、Fe、Ti、V、Zn、Mg、Mo、Ag等多种金属元素,与区内Fe、Cu、Au、Ag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②中-酸性侵入岩中一般相对富集A、K、Na、Si、Be、Bi、Ba等与长英质侵入岩或稀有金属矿化有关的元素;③区内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相对富Ca、Mg等与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元素。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化探指示元素可以为Cu、Mo、Au、Ag、As、Sb、Pb、Zn、W、Bi、Cd等,但Au、Ag、As、Sb、Cd、W、Bi的“活动性”较强,易迁移至覆盖层中富集形成假异常,给化探数据的处理、异常筛选和解释带来不便。因此,选择Cu、Mo、Pb、Zn四种元素作为与“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化有关的区域化探指示元素可能更具合理性,其不仅考虑了“土屋式”斑岩型铜(铝)矿化本身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也考虑了东天山戈壁荒漠地球化学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次生异常的影响。(7)戈壁沙漠覆盖区基岩裸露区线环构造解译相对简单,但在覆盖层内能解译出的信息非常有限。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关键是各类干扰因素的剔出,如盐碱地、植被、阴影和云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特征导向的主成分分析方法(Cr6sta技术)提取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效果较好。(8)“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综合预测准则为:①构造环境: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②围岩地层:石炭统拉班玄武岩-安山岩及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建造岩系;③岩浆岩:石炭纪-二叠纪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④重磁异常:上延20-30km剩余异常高值区内或梯度带上,局部中-高重磁异常;⑤化探异常:Cu、Mo、Pb、Zn指示元素组合异常;⑥遥感蚀变:铁染和羟基蚀变异常;(9)依据后验概率图,研究区共划分出四个一级远景区(A1、A2、A3、A4)和两个二级远景区(B1和B2)。其中,Al、A2、A3、A4远景区,处于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裂陷槽和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明显的物化探及遥感异常,A1、A2、A3远景区构成呈近东西向延伸的斑岩铜(钼)矿带,中部A1远景区已发现有土屋-延东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东部A2远景区也发现有三岔口、三岔口东等中小型斑岩型铜(钼)矿床,而西部(A3远景区)尚未有发现,因此,寻找“土屋式”斑岩铜(钼)矿的潜力可能很大;A4远景区,位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矿集区北侧,处于覆盖层中,成矿环境好,位于哈尔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复合岛弧内,目前尚未有发现斑岩型铜(钼)矿床产出,因此,找矿潜力可能很大,是寻找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重要远景区,建议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预测和找矿工作;B1和B2远景区位于斑岩型铜(钼)矿带北侧,已发现有土墩南东小型铜矿、东戈壁大型铝矿,因此,也可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万飞[9](2013)在《延边地区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文中指出研究区行政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横跨兴蒙造山带南缘和华北地台北缘,中生代以来受到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次火山岩体,主要岩石组合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类和对应的次火山岩体,部分为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英安岩类岩石组合和对应的次火山岩体。火山岩化学成分以中钾钙碱性系列为主,其次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指示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计算结果表明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西太平洋岩石圈以5.5cm/a的闭合速度向欧亚大陆岩石圈下俯冲,洋壳俯冲作用导致上覆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区内玄武安山质和安山质岩浆,岩浆沿断裂上侵,发生分异演化,可能混染了部分基底壳层物质,形成区内成分多变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共生组合。区内金矿床空间分布受地质背景和构造控制明显,以区域百草沟—金仓断裂带和延吉—珲春断裂带为界,区内可划分为北部百草沟—金仓构造—火山洼地,中部五凤—小西南岔构造—火山地垒,南部延吉—珲春构造—火山洼地。与此对应,从北向南划分出三个成矿亚带:北部百草沟—金仓成矿亚带;中部五凤—小西南岔成矿亚带;南部延吉—珲春成矿亚带。产于南北两个构造—火山洼地中的金矿床多受火山爆发相构造与区域构造联合控制,金矿体(化)多赋存于火山熔岩相和火山碎屑岩相中(如五凤—五星山和刺猬沟金矿床);矿床为低硫化物—冰长石—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床。产于中间构造—火山地垒中的金矿体(化)多受次火山岩(小斑岩体)、火山颈、爆破角砾岩筒等火山机构与区域构造联合控制,主要为高硫化物—石英脉状或浸染型金、铜矿床,成矿元素为金、铜。矿床蚀变作用总体特征为成矿早期出现青盘岩化、钾长石化;成矿期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成矿晚期为碳酸盐化~冰长石化~沸石化。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成矿阶段的温度为169~285℃,压力为142~241bar,深度为0.47~0.80km;由还原环境—氧化环境演变;成矿流体的密度为0.828~0.943g/cm3,均值为0.880g/cm3;成矿溶液的酸碱度由碱性—酸性演化。成矿条件对比研究表明,区内低硫型金矿床与高硫型金矿床主要受成矿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所控制,受温度影响不明显。低硫型金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弱还原环境,高硫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弱氧化环境—氧化环境。在空间上低硫型金矿床发育在南北两侧的构造—火山洼地中,高硫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构造—火山地垒中。上述特征表明低硫型和高硫型两类金矿床主要受成岩环境所控制,本文认为它们不是同一成矿热液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可能是由各自独立起源的成矿热液在不同环境下演化所形成。通过区域地质、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矿体赋存规律及其与火山构造和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关系、矿石矿物组合及其围岩类型和蚀变特征等成矿、控矿规律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建立了区内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找矿标志,指出多期次、多类型、多产状的次火山岩(斑岩体)和环状、放射状断裂裂隙的出现以及火山管道、火山岩颈和复杂火山角砾岩筒相都是有利的容矿空间,由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迭加在早期青盘岩化之上,多阶段形成的石英脉和石英方解石脉(或破碎蚀变带)与多种硫化物矿物组合构成的“三位一体”者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区域上的物探异常,如重力梯度带、跳跃磁场(数百Nt~数千Nt)是本区寻找该类金矿床的重要的地球物理标志。地球化学场中,具有金、砷、锑、镍、钼、钴、锌等的高背景值、离散度相对比较大以及分布不均匀特征的化探异常区是重要的找矿标志。金矿床自然重砂在1级河流中出现>0.003g/T和水系源头出现>0.03g/T的高值异常。上述异常区迭加高铜次生分散晕异常,并在河流重砂中出现银金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组合,是近矿标志。基于地质、物探、化探、遥感信息综合分析,提出了如下找矿远景地区:百草沟—金仓地区、小西南岔地区、五凤—五星山地区、闹枝地区。

赵玉锁[10](2013)在《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金矿田内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控岩控矿构造系统复杂,金矿床时空集中,矿化类型多样,以斑岩型、角砾岩型和裂隙充填脉型为主,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是研究斑岩型金成矿系统的天然实验室。论文聚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区域成岩成矿环境厘定为活动陆缘火山弧的火山-次火山岩带,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折返引起的深部岩石圈拆沉和浅部地壳伸展,区域上广泛发育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浅成低温-斑岩型铜金矿床。2、矿田内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类型多样: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以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形成时代为190~210Ma;燕山晚期以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脉为主,形成时代为110~120Ma。矿田燕山晚期(锆石LA-ICP–MS年龄为118.1±1.6Ma)侵位的闪长玢岩脉为成矿母岩,具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属O型埃达克岩,来源于俯冲的太平洋块片的部分熔融,可以作为直接找矿标志。3、矿田内矿床时空集中,矿化类型多样,根据成矿地质环境与控矿要素的空间变化及金矿体的空间群聚特征,将矿田划分为半截沟、高丽沟、邢家沟和大狍子沟四个金矿床,明确了其基本地质特征。其中,高丽沟金矿床浅部为角砾岩型矿化,深部为斑岩型矿化;半截沟矿床浅部为裂隙充填脉型矿化,深部为角砾岩型矿化;邢家沟和大狍子沟矿床为角砾岩型矿化,钻孔揭示其深部具有斑岩型矿化。4、矿田内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载金矿物——硫镍钴矿,研究表明硫镍钴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呈星散状或包于黄铜矿内,硫镍钴矿中的金矿物以包裹金为主。斑岩型矿化载金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和硫镍钴矿为主;角砾岩型和裂隙充填脉型矿化载金矿物以黄铁矿和石英为主。5、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形成于116118Ma;研究显示成矿物质来自与深部岩浆;成矿早期流体为酸性的氧化型混合热液、晚期为碱性的还原型流体,从早到晚流体性质变化明显,而减压、降温导致的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最主要机制;金矿化分带明显,水平上由内向外,垂向上由下到上,均表现为由斑岩型→角砾岩型→裂隙充填脉型。6、以成矿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勘查系统模型,圈定一级找矿靶区5处,二级找矿靶区5处,通过工验程证,新增资源量为矿石量205万吨,金金属量4.669吨。

二、延边地区与火山岩—斑岩有关的金(铜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边地区与火山岩—斑岩有关的金(铜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闹枝铜金矿区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概况
2 矿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
3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特征
    3.2 测试方法
4 锆石U--Pb年龄
5 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
    5.2 稀土和微量元素
6 讨论
    6.2 地质意义
        6.2.1 形成构造环境
        6.2.2 火山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7 结论

(2)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工作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特征
        2.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3 重砂异常特征
        2.2.4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2.3 区域矿产概况
        2.3.1 铅锌矿
        2.3.2 银矿
第三章 研究区地物化遥及典型矿床特征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变质岩
        3.1.4 构造
    3.2 研究区岩(矿)石密度、磁性、电性特征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3.3.1 地球化学场特征
        3.3.2 化探异常
        3.3.3 异常评序、优选及评价
    3.4 研究区遥感特征
    3.5 研究区典型矿床特征
        3.5.1 本次新发现矿产地特征
        3.5.2 典型矿床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研究
    4.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1 控矿因素
        4.1.2 找矿标志
    4.2 成矿规律
        4.2.1 区域矿产时空特征
        4.2.2 区域成矿构造特征
        4.2.3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4.2.4 区域成矿作用特征
第五章 铅锌银矿床的成因与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因
        5.1.1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3 成矿物质来源综述
    5.2 成矿模式
        5.2.1 研究区优势矿种及主要矿床类型
        5.2.2 “三位一体”成矿模式
第六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矿产预测类型
    6.2 预测资源量
        6.2.1 预测工作流程
        6.2.2 预测工作区的圈定
        6.2.3 最小预测区的优选
        6.2.4 资源量的估算
    6.3 找矿靶区优选及特征
        6.3.1 远景区
        6.3.2 找矿靶区
    6.4 资源潜力评价
        6.4.1 “云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
        6.4.2 “云南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成果
        6.4.3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作者简介
    A.2 参与生产科研项目
    A.3 发表论文

(3)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锡矿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锡矿的矿床类型划分
        1.2.2 在锡矿物学上研究的进展
        1.2.3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现状
        1.2.4 锡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1.2.5 锡石测年的研究现状
        1.2.6 我国锡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任务
        1.3.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锡的地球化学性质和锡资源概况
    2.1 锡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锡资源概况
        2.2.1 世界锡资源分布
        2.2.2 中国锡资源概况
第三章 我国锡矿床成矿系列厘定和成矿区带划分
    3.1 成矿系列的概念
    3.2 有关锡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3.2.1 以往划分方案
        3.2.2 成矿系列的厘定
    3.3 论文采用划分方案
        3.3.1 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3.3.2 锡矿矿集区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锡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前寒武纪锡矿
        4.1.2 加里东期锡矿
        4.1.3 海西期锡矿
        4.1.4 印支期锡矿
        4.1.5 燕山期锡矿
        4.1.6 喜山期锡矿
    4.2 中国锡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中国锡矿的成矿谱系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锡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
    5.2 铅同位素
        5.2.1 林西-锡林浩特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2 三江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3 湘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4 滇东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5 桂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6 粤东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7 我国锡矿主要成矿时代铅同位素特征
    5.3 碳氧同位素
    5.4 氢氧同位素
    5.5 钐钕同位素
    5.6 铷锶同位素
    5.7 铪同位素
    5.8 小结
第六章 有关锡矿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集区外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1.1.2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成矿预测的发展现状
        1.3.2 区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下元古界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1.4 侏罗系
        2.1.5 第四系
    2.2 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1.1 奥陶纪侵入岩
        2.2.1.2 石炭纪侵入岩
        2.2.1.3 侏罗纪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2.2.1 满克头鄂博组凝灰岩
        2.2.2.2 玛尼吐组玄武安山岩
    2.3 构造
        2.3.1 区域构造单元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岩石物性特征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3 区域磁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典型矿床特征及其成矿模式
    4.1 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体特征
        4.1.3 围岩蚀变
        4.1.4 矿石特征
        4.1.5 矿床成因
        4.1.6 成矿模式
    4.2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体特征
        4.2.3 围岩蚀变
        4.2.4 矿石特征
        4.2.5 矿床成因
        4.2.6 成矿模式
第5章 控矿因素与综合找矿模型
    5.1 控矿因素
        5.1.0 地层控矿作用
        5.1.1 构造控矿作用
        5.1.2 岩浆对成矿的控制
    5.2 找矿标志
        5.2.1 构造标志
        5.2.2 矿化蚀变标志
        5.2.3 物探异常
        5.2.4 化探异常
        5.2.5 地貌标志
    5.3 综合找矿模型
第6章 成矿远景预测
    6.1 土壤测量异常特征
        6.1.1 HS42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2 HS43 温都尔维拉斯托银铅锌矿点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3 HS34 白音陶勒盖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4 HS38 温更黑尔斯太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5 HS57 亚玛图额热银铅锌多金属矿点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6 HS30 巴彦高勒西北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7 HS31 巴彦高勒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8 HS54 乌苏音撒拉额热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9 HS56 哈赖盖廷达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10 HS62 达赖哈特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11 HS63 白音乌拉银铅锌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2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6.2.1 异常等级分类
        6.2.2 异常解释推断
    6.3 高精度磁法测量异常特征
    6.4 航磁异常特征
    6.5 激电异常特征
        6.5.1 异常分类
        6.5.2 异常特征描述
    6.6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6.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原则
        6.6.2 成矿远景区的分类
        6.6.3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6.6.3.1 1 区:亚玛图额热-维拉斯托多金属Ⅰ类成矿远景区
        6.6.3.2 2 区:巴音乌拉铅锌银多金属Ⅰ类成矿远景区
        6.6.3.3 3 区:大其—巴彦高勒铅锌Ⅱ类成矿远景区
        6.6.3.4 4 区:乌苏音撒拉额热铜铅锌银多金属Ⅲ类成矿远景区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1.2.1.1 国内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1.2.1.2 国外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1.2.2 层次分析法在国内外找矿评价中的应用
        1.2.3 石龙山金多金属矿研究区找矿工作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结晶基底
        2.1.2 沉积盖层
    2.2 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系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7 区域成矿特征及成矿作用
    2.8 矿(化)体特征
        2.8.1 矿石特征
        2.8.2 围岩蚀变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岩系
第4章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1 工作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 背景值及异常下限的确定
        4.2.2 单元素平面异常圈定及异常评序原则
    4.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特征及评序
        4.3.1 Au异常特征及评序
        4.3.2 Ag异常特征及评序
        4.3.3 Pb异常特征及评序
        4.3.4 Zn异常特征及评序
        4.3.5 Cu异常特征及评序
        4.3.6 W异常特征及评序
        4.3.7 Mo异常特征及评序
        4.3.8 As异常特征及评序
        4.3.9 Sb异常特征及评序
        4.3.10 Bi异常特征及评序
    4.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打分
    4.5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组合特征
        4.5.1 R型聚类分析
        4.5.2 因子分析
    4.6 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4.6.1 元素组合F_1(As-Sb-Au)异常
        4.6.2 元素组合F_2(Cu-Pb-Zn-Ag)异常
        4.6.3 元素组合F_3(Mo-Bi)异常
        4.6.4 元素组合F_4(W)异常
第5章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综合异常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1 信度分析
    5.2 构建元素异常评价指标体系
    5.3 元素异常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四个元素组合异常在元素异常评价数学模型中的权重确定
        5.3.2 单元素异常在元素异常评价数学模型中的权重确定
        5.3.3 单元素异常对4 个元素组合异常的客观权重确定
        5.3.4 基于因子分析与AHP法确定主观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5.3.5 因子分析与AHP法相结合确定综合权重
    5.4 找矿异常区圈定及评价
        5.4.1 找矿异常区圈定
        5.4.2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异常区的评价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6)河南省崤山东部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依托项目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银多金属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2 华北克拉通南缘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3 崤山东部地区银铅锌矿床勘查与研究简介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演化简史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老里湾银多金属矿床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成矿岩体特征
        3.2.1 岩体岩相学特征
        3.2.2 样品特征与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3.3 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成分和组构
        3.3.3 围岩蚀变类型和分带
        3.3.4 成矿过程和成矿阶段
        3.3.5 矿物地球化学
    3.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3.4.1 样品和测试
        3.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3.4.4 包裹体成分分析
        3.4.5 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3.5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3.5.1 样品和测试
        3.5.2 氢-氧-碳同位素
        3.5.3 硫同位素
        3.5.4 铅同位素
        3.5.5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第四章 中河银多金属矿床
    4.1 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侵入岩
    4.2 成矿岩体特征
        4.2.1 岩体岩相学特征
        4.2.2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4.2.3 分析结果
        4.2.4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4.3 矿床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成分和组构
        4.3.3 围岩蚀变类型
        4.3.4 成矿过程和成矿阶段
        4.3.5 矿物地球化学
    4.5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4.5.1 样品和测试
        4.5.2 氢-氧同位素
        4.5.3 碳-氧同位素
        4.5.4 硫同位素
        4.5.5 铅同位素
        4.5.6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第五章 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因类型
    5.2 矿质沉淀机制
    5.3 矿床成矿模式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评价
    6.1 区域成矿规律
    6.2 崤山东部地区成矿潜力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浅成低温热液型研究现状
        1.2.1 矿床分类
        1.2.2 矿床分布
        1.2.2.1 全球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分布特征
        1.2.2.2 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分布特征
        1.2.3 成矿时代
        1.2.4 构造背景
        1.2.5 成矿机制
        1.2.5.1 流体性质
        1.2.5.2 成矿物质来源
        1.2.5.3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
        1.2.5.4 成矿模式
        1.2.6 与陆相火山岩的关系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7.1 主要成果
        1.7.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演化
        2.1.5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第3章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热液脉型Pb-Zn (Ag)矿体
        3.1.2 角砾岩型Pb-Zn(Ag)矿体
        3.1.3 独立Ag矿体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3.2.2 矿石组构
        3.2.3 矿石组成
    3.3 蚀变特征
    3.4 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主、微量元素特征
        4.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1.2 主量元素
        4.1.3 稀土元素
        4.1.4 微量元素
    4.2 锶、钕同位素特征
        4.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2.2 锶同位素特征
        4.2.3 钕同位素特征
    4.3 硫、铅同位素特征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3.2 硫同位素特征
        4.3.3 铅同位素特征
    4.4 稳定同位素特征
        4.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4.2 硅同位素特征
        4.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 成矿流体性质
        4.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4.5.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5.3 包裹体成分分析
        4.5.4 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5.2 成岩时代
    5.3 成矿时代
第6章 成岩成矿作用讨论
    6.1 矿床成因类型的厘定
    6.2 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6.3 成矿作用机制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成矿物质来源
        6.3.3 岩浆来源及深部动力学
        6.3.4 流体运移
        6.3.5 矿物沉淀机制
        6.3.6 成矿模式
    6.4 与林子宗群火山岩成矿关系
        6.4.1 林子宗群火山岩来源
        6.4.2 林子宗群火山岩层序及形成时代
        6.4.3 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特征及构造背景
        6.4.4 林子宗火山岩与区域成矿的时空耦合关系
        6.4.5 林子宗火山岩对成矿物质供给
        6.4.6 斯弄多矿区火山岩与成矿关系
第7章 成矿预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2 找矿标志
    7.3 找矿靶区圈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3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2.2 “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床
        2.2.1 区域矿产资源概述
        2.2.2 成矿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2.2.3 找矿地质概念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物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3.1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3.1.1 场缘边界信息增强方法
        3.1.2 重磁异常分离方法
    3.2 区域重磁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3.2.1 岩矿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3.2.2 区域重磁场基本特征
        3.2.3 重磁数据处理方法
        3.2.4 重磁异常与地质推断解释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化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4.1 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4.2 化探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4.2.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2.2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
        4.2.3 化探异常与地质解释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遥感资料处理与综合地质解释
    5.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5.1.1 构造信息提取
        5.1.2 蚀变信息提取
    5.2 遥感地影像数据处理与地质解释
        5.2.1 遥感目视解译
        5.2.2 蚀变信息提取
    5.3 小结
第六章 “土屋式”斑岩型铜(钼)矿资源定量评价
    6.1 远景区圈定的方法概述
    6.2 斑岩型铜(钼)矿远景区定量预测与评价
        6.2.1 综合预测准则
        6.2.2 证据权法
        6.2.3 远景区圈定与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9)延边地区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1.3.2 低硫和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
        1.3.3 矿体赋存规律与构造关系
        1.3.4 矿床成因类比分析
        1.3.5 建立找矿标志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分析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分析
第3章 火山岩地质
    3.1 火山岩时代
    3.2 火山喷发旋回
    3.3 造岩矿物
    3.4 岩石类型与构造环境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主要矿床特征
        4.1.1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
        4.1.2 闹枝金矿床
        4.1.3 九三沟金矿床
        4.1.4 五凤—五星山金矿床
        4.1.5 刺猬沟金矿床
        4.1.6 杜荒岭铜金矿床
        4.1.7 清金沟金矿点
    4.2 矿体赋存规律
        4.2.1 与次火山岩同处一个构造空间的金矿床(化)
        4.2.2 赋存于火山颈相的金矿床(化)
        4.2.3 赋存于火山熔岩相和火山碎屑岩相中的金矿床(化)
        4.2.4 赋存于爆破角砾岩筒中的金矿化
        4.2.5 赋存于古老的地层中的金矿化
    4.3 矿石特征
    4.4 围岩蚀变规律
    4.5 成矿溶液的化学成分
    4.6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
        4.6.1 成矿的初始温度、压力和深度
        4.6.2 成矿温度、压力、盐度和深度
        4.6.3 成矿的氧化还原环境
        4.6.4 成矿溶液的密度
        4.6.5 成矿溶液的酸碱度
    4.7 矿床类型
    4.8 矿床分布规律
第5章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
    5.1 成岩环境
        5.1.1 Sr、Nd 同位素
        5.1.2 硫同位素
        5.1.3 氢氧同位素
        5.1.4 岩石化学
        5.1.5 矿物学分析
    5.2 矿质来源
    5.3 成矿过程
第6章 与世界该类型矿床对比
    6.1 构造背景
    6.2 成矿时代
    6.3 容矿岩石
    6.4 容矿构造
    6.5 矿化特点
    6.6 低温热液特征
    6.7 围岩蚀变
第7章 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7.1 找矿标志
    7.2 找矿方向
        7.2.1 百草沟—金仓地区
        7.2.2 小西南岔地区
        7.2.3 五凤地区
        7.2.4 闹枝地区
第8章 结论
    8.1 成果与认识
    8.2 问题及建议
        8.2.1 存在的问题
        8.2.2 找矿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金厂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1.3 研究目的及科学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2.2 成矿地质环境及矿床划分
        1.2.3 玢岩地质地球化学
        1.2.4 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1.2.5 斑岩金成矿系统
        1.2.6 成矿预测及勘查实践
    1.3 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1.3.1 研究计划安排
        1.3.2 预期研究成果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2.1 区域岩石建造与构造格架
        2.1.1 区域岩石建造
        2.1.2 区域构造格架
    2.2 区域中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2.2.1 古亚洲洋闭合
        2.2.2 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2.3 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
        2.3.1 区域成岩成矿时代
        2.3.2 大地构造转换对成矿的制约
        2.3.3 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
    2.4 区域成矿模式
        2.4.1 区域矿床类型
        2.4.2 区域控矿因素
        2.4.3 区域成矿模式
3 成矿地质环境及矿床特征
    3.1 成矿地质环境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半截沟矿床
        3.2.2 高丽沟矿床
        3.2.3 邢家沟矿床
        3.2.4 大狍子沟矿床
        3.2.5 蚀变类型
        3.2.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4 闪长玢岩地质地球化学
    4.1 空间分布
    4.2 岩石地球化学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主量元素
        4.2.3 微量元素
        4.2.4 稀土元素
        4.2.5 成岩时代
    4.3 岩体性质
    4.4 岩浆源区
    4.5 岩浆演化
    4.6 成岩背景
5 金矿床地球化学
    5.1 成矿物质
        5.1.1 地质体微量元素特征
        5.1.2 矿体微量元素特征
        5.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1.4 硫同位素
        5.1.5 氢氧同位素
        5.1.6 硅同位素
        5.1.7 铅同位素
        5.1.8 锶钕铅同位素
        5.1.9 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流体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包裹体成分
        5.2.3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环境
        5.2.4 成矿流体来源
        5.2.5 成矿流体演化
    5.3 金迁移与沉淀机制
        5.3.1 金的迁移形式
        5.3.2 金的沉淀方式
6 斑岩金成矿系统
    6.1 物质结构
        6.1.1 矿石类型
        6.1.2 矿石矿物组成
        6.1.3 矿石结构构造
        6.1.4 金的赋存状态
    6.2 空间结构
        6.2.1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6.2.2 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6.3 时间结构
        6.3.1 斑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6.3.2 角砾岩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6.3.3 裂隙充填脉型矿体的成矿时代
        6.3.4 金厂金成矿系统成矿时代
    6.4 金成矿系统成矿机制
        6.4.1 金成矿系统的动力学背景
        6.4.2 角砾岩体成矿动力模式
        6.4.3 裂隙充填脉型矿体成矿动力模式
        6.4.4 金厂金成矿系统成矿机制及模式
    6.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6.5.1 变化过程和控制因素
        6.5.2 剥蚀程度与保存状态
        6.5.3 矿体估算剥蚀深度
        6.5.4 矿区剥蚀深度
7 成矿预测及勘查实践
    7.1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7.1.1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
        7.1.2 成矿系统要素
        7.1.3 找矿标志
    7.2 勘查系统
        7.2.1 找矿模型
        7.2.2 找矿预测
        7.2.3 找矿靶区
        7.2.4 勘查实践
8 结论
    8.1 厘定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建立了区域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8.2 厘定矿区的成岩时代
    8.3 重新划分矿区矿化类型和成矿期次
    8.4 明确了斑岩型矿体的存在及成矿母岩为埃达克岩
    8.5 建立了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模式
    8.6 发现一种新的载金矿物
    8.7 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指导矿区取得了找矿突破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延边地区与火山岩—斑岩有关的金(铜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闹枝铜金矿区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李晓鹏,孙景贵,刘阳,王清海,任泽宁,谷小丽. 世界地质, 2020(03)
  • [2]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黄跃.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4]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集区外围成矿预测[D]. 杨玉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河南洛宁石龙山金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与评价[D]. 周子俣.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6]河南省崤山东部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范海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12)
  •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D]. 丁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8]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以东天山戈壁沙漠区“土屋式”斑岩铜(钼)矿为例[D]. 肖凡.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5)
  • [9]延边地区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D]. 万飞. 吉林大学, 2013(09)
  • [10]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D]. 赵玉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标签:;  ;  ;  ;  ;  

延边地区火山岩、斑岩相关金(铜-银)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