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活检常见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

胃黏膜活检常见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

一、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钟国新[1](2014)在《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转导系统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针灸门诊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这部分患者通常是接受了各种治疗措施而疗效欠满意后,前来寻求针灸医生帮助的。正是这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因其发病原因复杂,没有统一的方案可循,且各种治疗方式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成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诸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报告业已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内在的机理尚不明确。因此,设计严谨的动物实验,探究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尤为有必要。NF-κB信号转导系统是各种炎症反应的三条重要转导通路之一,也是影响炎症反应中细胞凋亡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理,基于导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我们提出假设: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可能是,针刺具有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从而抑制炎症的发展,减轻炎症反应,并调节抗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减轻胃黏膜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研究针刺穴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TLR4、IL-1RI、TAK1、IKKβ、IκB、 NF-κB、IL-8、IL-1R、TNFRI及TUNEL的表达,一方面观察针刺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探讨针刺对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而丰富针刺穴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理论,提高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和运用价值,同时也为针刺穴位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提供新的研究线索。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TLR4、IL-1RI、 TAK1、IKKβ、IκB、NF-κB、IL-8、IL-1R、TNFRI及TUNEL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观察针刺对上述指标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NF-κB转导系统的影响,为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用80只体重在180-200g雌雄各半的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设立空白对照组25只,CAG造模组55只。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造模组采用如下造模方法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制备:配置浓度为1g/L的MNNG溶液,避光低温保存;使用时用蒸馏水稀释成100μg/ml,供大鼠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法(即足量喂食1天,禁食1天,两者交替进行)。造模组大鼠经某次随机剖杀,经胃黏膜光镜下病理学检查确认建立成功后,则将造模组剩余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本研究模型成功复制后,模型组为21只大鼠,针刺组为22只(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6只,随机剖杀6只),随即开展实验。空白组大鼠,正常喂养,不施加干预措施,直至实验结束。模型组大鼠,正常喂养,不施加干预措施,直至实验结束。针刺组大鼠,正常喂养,施加针刺干预措施,直至实验结束。针刺组干预措施为:30号1寸不锈钢毫针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三个穴位,刺至所需深度,得气后留针15min,每天治疗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治疗完毕后,剖杀所有大鼠,进行各项观察指标检测:1.胃黏膜病理观察;2.胃黏膜损伤指数;3.ELISA检测TNF-α、TNFRI和IL-6;4.免疫组化观察本信号通路上的IL-1RI、TAK1、TLR4、IKK、IκB、NF-κB和IL-8细胞因子;5.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6.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成果1.第12周末随机剖杀经光镜下胃黏膜病理观察证实造模成功后,进入治疗阶段,在治疗干预过程中无大鼠死亡;最终纳入研究大鼠共66只,空白组23只,模型组21只,针刺组22只。2.胃黏膜病理观察:空白组大鼠正常胃粘膜表现;模型组大鼠的胃黏膜改变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针刺组大鼠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和血清CRP、TNF-α、TNFRI、IL-6与空白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光密度比较提示,模型组大鼠IL-1RI、TAK1、TLR4、IKKβ、IκBα、NF-κB (p65)和IL-8均高于空白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上述指标,针刺组则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与空白组差别不大(P>0.05)。4.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L-1RI、TAK1、TLR4、IKKβ、IκBα、NF-κB (p65)口IL-8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空白组淡黄色,为低表达;模型组黄褐色,为高表达;针刺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而接近于空白组,为中度表达。5.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且与空白组差距不大(P>0.05)。6.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空白组大鼠胃黏膜的主细胞和壁细胞的细胞器为正常结构;模型组大鼠主细胞和壁细胞大多数细胞器可见明显破坏镜像;针刺组大鼠主细胞和壁细胞细胞器较模型组明显好转。结论1.应用自由饮用浓度为100μg/ml的MNNG溶液并配合饥饱失常的造模方法,12周可以成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2.在应用上述造模方法制备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上,可以检测到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活化,主要表现为,TNF-α、IL-6、IL-8及其致炎通路上的特异性受体、细胞因子TNFRI、TAK1、IL-1R1、TLR4均高表达;同时,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因子IKKβ、IκBα、NF-κB (p65)表达水平亦较空白对照大鼠明显升高;此外,受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的产物TNF-α、IL-6、IL-8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升高。3.针刺可以单向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活化,主要表现为,IKKβ、IκBα、 NF-κB(p65)均较模型组低表达,且接近于正常组;其上游细胞因子TNFRI、TAK1、 IL-1R1、TLR4及其下游产物TNF-α、IL-6、IL-8亦较模型组降低;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且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综上所述,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单向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活化,并能够影响NF-κB进入细胞核内进行基因调节转录的过程,通过影响NF-κB诱导编码抗凋亡蛋白的基因促进细胞存活,以及诱导编码抗氧化蛋白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等转导系统过程来达到对胃粘膜细胞的保护作用。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具有的明确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实现的。

孙亚妮[2](2011)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鸡三种病毒性肿瘤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肿瘤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以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临床上三种肿瘤病的混合感染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通过临床症状对这三种肿瘤病进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容易出现误诊。另外,目前该三种肿瘤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好、可鉴别诊断等优点,利用实验室保存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HN0001株、马立克氏病毒GX0101株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SNV株分别攻毒1日龄SPF鸡,取攻毒后鸡的脏器,利用针对这三种病毒的单抗,分别建立这三种疾病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并且通过三种病毒共感染1日龄SPF鸡,对感染后不同周龄鸡的肝脏、肾脏和法氏囊等脏器进行HE染色和病理学观察,了解三种病毒共感染1日龄SPF鸡后不同脏器的动态病理学变化;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脏器内的病毒,研究三种病毒在不同脏器组织细胞内的动态分布,以及利用连续切片对病毒感染进行细胞定位,在同一视野下观察三种病毒是否能够感染同一个组织细胞。最后本研究利用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特异性强的传统的病毒分离方法对来自北京、山东和河南部分养鸡场的肿瘤病死鸡进行了这三种病毒感染的调查,比较了两种检测方法在鸡肿瘤病诊断中的优缺点。1. J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1 J亚群禽白血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HN0001株腹腔攻毒1日龄SPF鸡,从攻毒后第4周鸡只开始出现死亡,通过利用该病毒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IFA实验验证了HN0001成功感染鸡只。同时取病死鸡的不同脏器制作石蜡切片后,通过对免疫组化的关键步骤:抗原修复时间和方式、过氧化氢消化时间、一抗稀释比例、DAB显色时间等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ALV-J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结果发现抗原修复采用柠檬酸盐缓冲液中92-98℃加热15min;过氧化氢消化为室温消化20-30min;DAB显色时间为室温下10min。ALV-J单克隆抗体JE9稀释比例为1:150,检测到的阳性染色主要出现在肝脏和法氏囊的胞核和胞浆中、脾脏的胞浆和肾脏的胞膜、胞浆中。1.2鸡马立克氏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马立克氏病病毒GX0101株腹腔攻毒1日龄SPF鸡,从攻毒后第5周开始出现死亡,也利用IFA实验验证了GX0101成功感染鸡只。通过对抗原修复时间和方式、过氧化氢消化时间、一抗稀释比例、显色时间等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MD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发现MDV单克隆抗体H19稀释比例为1:150,其它条件与ALV-J的方法一致;同时检测到阳性染色主要出现在肝脏、肾脏和法氏囊的胞核和胞浆、脾脏的胞浆中。1.3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SNV株腹腔攻毒1日龄SPF鸡,从攻毒后第4周开始出现死亡,也通过病毒分离实验验证了SNV株成功感染鸡只。同时也通过对抗原修复时间和方式、过氧化氢消化时间、一抗稀释比例、显色时间等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了该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发现REV单克隆抗体11B118稀释比例为1:300,同样其他条件也与ALV-J的相同。可以从肝脏、肾脏、脾脏和法氏囊组织细胞的胞浆中观察到阳性染色。2.三种肿瘤病毒共感染SPF鸡的动态病理学观察本研究利用HN0001、GX0101和SNV株共感染1日龄SPF鸡,取感染后不同周龄鸡的脏器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了解三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鸡只不同脏器的动态病理学变化,同时利用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三种病毒共感染鸡后在不同脏器组织细胞内的动态分布以及利用连续切片在同一视野下观察三种病毒能否感染同一组织细胞。三种病毒共感染1日龄SPF鸡后,每周剖杀3只鸡,取自然死亡和剖杀鸡只的肝脏、法氏囊和肾脏,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发现:肝脏:攻毒早期(1-42天),肝细胞索并未消失,中期(42-120天)部分肝细胞索消失,到了攻毒晚期(120-180天),肝细胞索基本全部消失。淋巴细胞浸润生长。随着肝细胞索的消失,肝脏上皮细胞胞核也发生溶解;肾脏:攻毒早期(1-42天),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中期(42-120天)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失,到了攻毒晚期(120-180天),大量上皮细胞发生崩解。法氏囊:攻毒后早期(1-42天)和中期(42-120天),法氏囊滤泡未消失,滤泡髓质细胞部分发生崩解,攻毒晚期(120-180天),法氏囊滤泡结构模糊,法氏囊滤泡髓质细胞几乎全部崩解。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种病毒在感染后不同周龄鸡的脏器内分布发现,REV在感染后第7天首先在法氏囊被检测到;MDV和ALV-J在攻毒后第14天可以被检测到。对三种病毒在不同脏器内的动态分布研究发现:ALV-J阳性信号最早出现在肝脏中,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大,肝脏内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阳性染色的深浅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而法氏囊组织细胞内,随着日龄增大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染色也加深,肾脏中却是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不大,但是阳性染色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大而加深;REV阳性信号最早是出现在法氏囊中,并且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加,肝脏和法氏囊滤泡细胞和间质细胞内的阳性细胞数量发生一过性增多又降低,染色也是先加深又变浅,肾脏中阳性细胞数量和阳性染色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大而增加;MDV阳性信号与REV的一样,最早也是出现在法氏囊中,但是法氏囊滤泡细胞和间质细胞和肝脏内阳性细胞的数量随着感染日龄增加而增多,阳性染色深浅变化不大,而在肾脏中一直未发现阳性细胞。并且,阳性染色在细胞内出现的部位与单独感染时一致。利用连续组织切片,对三种病毒进行同视野观察发现,三种病毒共感染鸡后,可以共同感染脾脏和法氏囊的同一个组织细胞,还未发现可以感染肝脏和肾脏的同一组织细胞;而三种病毒可以感染同一只鸡的肝脏、脾脏和法氏囊,不能感染同一只鸡的肾脏,REV和ALV-J可以感染同一只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和法氏囊组织。3.中国部分地区肿瘤病死鸡三种肿瘤病毒的感染情况调查本实验收集了来自我国北京、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肿瘤病死鸡91只,利用特异性较强的IFA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J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感染情况,比较了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调查结果表明,肿瘤病死鸡中ALV-J的单独检出率最高,尤以北京地区最高,而MDV单独检出率则相对较低,REV位于两者之间,说明目前危害家禽的肿瘤病仍然是以J亚群禽白血病为主;同时发现,三种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是较为普遍的,其中ALV-J和REV的混合感染最为普遍,其次是MDV和REV,混合感染率较低的是MDV和ALV-J。免疫组化检测方法不仅可以观察脏器的病理学变化,而且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单抗对三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在临床病例的诊断中,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加有力的对疾病进行判断。另外,通过对临床肿瘤病料的显微病理学观察和三种肿瘤病毒的免疫组化检测发现,ALV-J引起肿瘤类型越来越复杂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髓细胞瘤和肾瘤等,近期还出现了血管瘤、纤维肉瘤等新的类型。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果红[3](2007)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杨文彤[4](2005)在《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轻、中、重不同萎缩程度以及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时的疗效差别。 方法 选取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CAG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理、HP感染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予以自拟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日一剂,分二次服用,对照组予以摩罗丹,口服,2丸/次,每日三次,两组均以一个月为一疗程,服用三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胃镜象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及HP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特别对改善脘腹痛、胃胀满及纳差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但在改善嗳气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M)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不典型增生(Dys)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HP阴转率为76.7%,高于对照组的23.8%,P<0.05。 结论 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CAG在改善症状、萎缩、肠上皮化生(IM)和阴转HP方面有较好疗效,说明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法对治疗CAG有效,但在改善Dys效果久佳,是否提示本治疗法则对Dys疗效差还是提示Dys与萎缩、IM有本质的区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强欣,陶春,初绍敏,钟宏伟,孙丽英[5](2004)在《胃粘膜活检中癌和非癌组织的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胃粘膜活检诊断时,胃癌与异型性增生、溃疡边缘再生粘膜、黄斑瘤、挫灭严重组织、重度炎症造成腺管破坏、残胃炎、溃疡底的肉芽组织,胃粘膜活检组织平切片易混淆的情况,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正确诊断、鉴别诊断,总结经验及教训.

陈寿松,任勇,彭正银,齐曼丽[6](2002)在《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文中研究说明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粘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但由于活检组织小,有一定的片面性,常常导致判断上的误差。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胃内窥镜活检诊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重新复习200例胃内窥镜活检HE切片,并对其中50例与胃切除后HE切片作比较,旨在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1 再生性(反应性)增生与异型增生的鉴别

邹晓平,沈世明[7](2002)在《胃镜与病理诊断胃癌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提出分析 92 4例胃癌纤维胃镜病检资料 ,了解胃镜诊断胃癌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因素 ,探讨如何避免不良因素引起的误诊或漏诊。结果表明 ,胃镜诊断胃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 ,仅为 60 .17%。影响胃镜和病理正确诊断的因素有临床和病理医生经验不足 ,取材部位不当或数量、大小不足 ,特殊病变给诊断带来的困难 ,密切注意慢性胃炎伴胃粘膜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需要有高质量的制片技术

周玲生[8](2000)在《纤维胃镜粘膜活检1356例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病理分析在纤维胃镜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 135 6例患者进行纤维胃镜观察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活检标本采用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检查。结果 病理诊断胃癌 72 6例 (5 3 .5 4% ) ,食道癌 340例 (2 5 .0 7% ) ,溃疡病 82例 (6 .0 5 % ) ,吻合口慢性炎症 49例 (3 .6 1% ) ,胃息肉 5例 (0 .37% ) ,慢性浅表性胃炎 75例 (5 .5 3 % ) ,慢性萎缩性胃炎 43例 (3 .17% ) ,食管炎 1例 (0 .0 7% ) ,疑癌 2 1例(1.5 5 % ) ,符合溃疡 11例 (0 .81% ) ,无法确诊者 3例 (0 .2 2 % )。纤维胃镜检出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 88.6 4%。结论 病理检查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

李俊君,吴学琴,陈百仓[9](1998)在《1456例纤维胃镜粘膜活检的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10年间1456例纤维胃镜活检进行病理资料的分析。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浅表性胃炎340例,占24.18%;萎缩性胃炎726例,占51.63%;慢性溃疡107例,占7.61%;胃息肉5例,占0.02%;肿瘤191例,占13.17%,其中胃癌141例,占10.03%;食管癌50例,占3.43%;其它慢性炎症54例,占3.84%。结合文献讨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结论提高纤维胃镜活检诊断应注意几个环节。

二、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转导系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病名沿革简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CAG的病因
        1.2.2 临床表现
        1.2.3 实验室检查
        1.2.4 治疗方法
    1.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3.1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1.3.2 针灸治疗方法
    1.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作用
        1.4.1 NF-κ B结构、功能、分布及信号通路
        1.4.2 NF-κ B活化及信号传导
        1.4.3 NF-κ B的生物学作用
        1.4.4 I κ B、IKK结构、功能及其活化
        1.4.5 NF-κ B P65、IKK β在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
        1.4.6 NF-κ 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动物
        2.1.3 方法
        2.1.4 干预措施
        2.1.5 观察指标和方法
        2.1.6 数据管理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模型复制情况
        2.2.3 大鼠胃黏膜大体观察
        2.2.4 大鼠胃黏膜光镜病理观察
        2.2.5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的影响
        2.2.6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2.2.7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表达情况
        2.2.8 各组大鼠血清中IL-6表达情况
        2.2.9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RI表达情况
        2.2.10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L-1R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1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TAK1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2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TLR4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3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KKβ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4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 κ B α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5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NF-κ B(p65)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6 各组大鼠胃黏膜中IL-8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平均光密度比较
        2.2.17 细胞凋亡指数
        2.2.18 针刺疗法对大鼠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选题意义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建立
    3.3 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作用
    3.4 穴位选择依据
    3.5 本研究创新点
    3.6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鸡三种病毒性肿瘤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禽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
        1.1.2 禽白血病病毒的细胞培养
        1.1.3 流行病学
        1.1.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4.1 临床症状
        1.1.4.2 病理变化
        1.1.5 发病机理
        1.1.6 禽白血病的诊断
        1.1.7 禽白血病的预防和控制
        1.1.7.1 加强种鸡群的监控
        1.1.7.2 保持种鸡群对ALV 的高度洁净状态
        1.1.7.3 强化弱毒疫苗中ALV 污染的检测和监控
    1.2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进展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4 致病机理
        1.2.4.1 病毒复制和早期溶细胞性感染期
        1.2.4.2 潜伏感染期
        1.2.4.3 转化和肿瘤形成
        1.2.5 诊断技术
        1.2.5.1 病毒分离
        1.2.5.2 病毒抗原的检测
        1.2.5.3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1.2.5.4 DNA 探针技术
        1.2.5.5 病理学诊断
        1.2.6 防治策略
    1.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1.3.1 病原学
        1.3.2 流行病学
        1.3.3 诊断技术
        1.3.4 REV 感染的鉴别诊断
        1.3.4.1 临床诊断
        1.3.4.2 病毒分离与鉴定
        1.3.4.3 血清学检测
        1.3.4.4 病理学检查
        1.3.4.5 鉴别诊断
        1.3.5 防控策略
    1.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4.1 概念
        1.4.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分类
        1.4.3 免疫组化的判断标准
        1.4.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人类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1.4.4.1 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4.2 确定原发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1.4.4.3 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1.4.4.4 在肿瘤分期上的应用
        1.4.4.5 发现微小病灶
        1.4.4.6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肿瘤的预后提供依据
        1.4.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1.4.5.1 对组织中常规或特殊病原的检测
        1.4.5.2 病原在机体的定位
        1.4.5.3 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
        1.4.5.4 新病原的发现
        1.4.5.5 活体动物中病原的检测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材料
        2.1.1.1 病毒及单抗来源
        2.1.1.2 主要试剂
        2.1.1.3 主要仪器
        2.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2 试验方法
        2.1.2.1 J 亚群禽白血病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2.1.2.2 马立克氏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2.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2 三种肿瘤病毒共感染SPF 鸡的动态病理学观察
        2.2.1 材料
        2.2.1.1 病毒及单抗来源
        2.2.1.2 主要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2.1 病毒扩增
        2.2.2.2 病毒的定量
        2.2.2.3 实验动物及攻毒
        2.2.2.4 病毒分离
        2.2.2.5 石蜡切片的制备
        2.2.2.6 HE(苏木精-伊红)染色
        2.2.2.7 病理学观察
    2.3 中国部分地区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感染率调查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材料
        2.3.1.1.1 病料来源
        2.3.1.1.2 主要试剂
        2.3.1.1.3 主要仪器
        2.3.1.2 试验方法
        2.3.1.2.1 病毒分离
        2.3.1.2.2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1.2.3 HE(苏木精-伊红)染色
        2.3.1.2.4 免疫组化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J 亚群禽白血病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1 病毒扩增
        3.1.1.2 病毒TCID50 的测定
        3.1.1.3 实验动物及攻毒
        3.1.1.4 间接免疫荧光(IFA)
        3.1.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建立
        3.1.2 马立克氏病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1.2.1 病毒扩增
        3.1.2.2 病毒的定量
        3.1.2.3 实验动物及攻毒
        3.1.2.4 间接免疫荧光(IFA)
        3.1.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建立
        3.1.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1.3.1 病毒扩增
        3.1.3.2 病毒的定量
        3.1.3.3 实验动物及攻毒
        3.1.3.4 间接免疫荧光(IFA)
        3.1.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建立
    3.2 三种肿瘤病毒共感染SPF 鸡的动态病理学观察
        3.2.1 病毒扩增
        3.2.2 病毒的定量
        3.2.3 实验动物及攻毒
        3.2.4 HE(苏木精-伊红)染色
        3.2.5 病理学观察
        3.2.5.1 三种病毒在组织细胞内的动态变化
        3.2.5.2 三种病毒对同一组织细胞的感染情况
    3.3 中国部分地区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感染率调查
        3.3.1 病毒分离
        3.3.2 HE(苏木精-伊红)染色
        3.3.3 免疫组化检测
4 讨论
    4.1 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三种肿瘤病毒共感染SPF 鸡的动态病理学观察
    4.3 中国部分地区J 亚群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感染率调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介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2.1 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2 确定原发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2.3 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2.4 在肿瘤分期上的应用
    2.5 发现微小病灶
    2.6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肿瘤的预后提供依据
    2.7 免疫组化的判断标准
3免疫组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单抗的特异性问题
    3.2 抗体的批次差异(所谓不稳定性)
    3.3 技术操作不严格
    3.4 抗原丢失问题
    3.5 阳性或阴性对照问题
    3.6 病理学基本知识
    3.7 对抗体特异性的认识
    3.8 警惕国外试剂公司的商业操作
4如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4.1 制备特异的抗体
    4.2 检测抗体特异性
    4.3 标本的处理是作好工作的基础
    4.4 技术操作要严格
    4.5 作阳性及阴性对照
    4.6 诊断
    4.7 提高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4.8 如何判断阳性/阴性、假阳性/假阴性
    4.9 标准的免疫组化切片
    4.10 关于恶性淋巴瘤的免疫组化染色
5小结
    5.1 免疫组化
    5.2 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3 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工作
    5.4 特殊染色不可忽视

(4)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研究方法
    四、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五、治疗结果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CAG的研究现状
    二、中医对CAG病因病机认识及丹芪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原则
    三、丹芪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二、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8)纤维胃镜粘膜活检1356例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纤维胃镜肉眼观察结果
    2.2 病理诊断结果
    2.3 诊断符合率
3 讨论

四、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转导系统影响的研究[D]. 钟国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鸡三种病毒性肿瘤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孙亚妮.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果红. 癌症进展, 2007(04)
  • [4]丹芪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杨文彤. 湖北中医学院, 2005(04)
  • [5]胃粘膜活检中癌和非癌组织的鉴别诊断[J]. 强欣,陶春,初绍敏,钟宏伟,孙丽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 [6]胃粘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例病理诊断[J]. 陈寿松,任勇,彭正银,齐曼丽.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06)
  • [7]胃镜与病理诊断胃癌影响因素的探讨[J]. 邹晓平,沈世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06)
  • [8]纤维胃镜粘膜活检1356例病理分析[J]. 周玲生.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0(06)
  • [9]1456例纤维胃镜粘膜活检的病理分析[J]. 李俊君,吴学琴,陈百仓. 宁夏医学杂志, 1998(02)

标签:;  ;  ;  ;  ;  

胃黏膜活检常见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