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

一、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雅[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集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为后续实验验证小柴胡汤治疗肝脏方面疾病的作用机理提供思路与线索。研究方法:1.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HB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14783,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HB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HB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HB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2.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LC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14783和GSE77627,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LC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LC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LC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3.在研究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中,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预测平台对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利用GEO数据库下载HCC相关的芯片数据集GSE101685和GSE25097,并使用GEO2R插件进行分析处理后筛选出DEGs;将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靶基因与HCC的DEGs取交集,将小柴胡汤治疗HCC的靶基因其输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小柴胡汤-HCC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再导入Cytoscape3.7.2软件中进行分析并筛选核心靶基因;利用DAVID 6.8和Omicshare平台对核心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和GEPIA数据库在线识别核心靶基因的预后信息及鉴定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在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TNF、AKT1、MAPK3、F2、MTOR、CAV1等核心靶基因,参与血管生成、血小板激活、T细胞协同刺激、肝再生、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调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NF、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NF-κB、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2.在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VEGF A、AKT1、CYP2C9、PTGS1、CXCL2等核心靶基因,参与影响纤连蛋白结合、溶血磷脂酶活性、磷脂酶A2活性等分子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调控、磷脂酰胆碱酰基链重塑、葡萄糖代谢等生物过程。调控乙型肝炎、TNF、Toll样受体、IL-17、趋化因子、MAPK、RAS、NFκB、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脂肪细胞脂解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信号通路。3.在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小柴胡汤活性成分通过MYC、ESR1、CDKN2A、PTGS2、FOS、TLR4、CCL2等核心靶基因,参与炎症反应、雌二醇反应、氧化还原过程、脂质代谢过程、器官再生、肝再生、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调控p53、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肝细胞癌、TNF、T细胞受体、Toll样受体、MAPK、NFκB等信号通路。其中核心靶基因CDKN2A、CCNB1、CDK1、EZH2、CCNA2、G6PD、NQO1在肝癌组织中显着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对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阐述了小柴胡汤可以抑制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炎症反应,在肝炎期,主要调控乙型肝炎信号通路、丙型肝炎信号通路、TNF等信号通路,具有较强抑制炎症和调控细胞增殖等作用;在肝硬化期,主要调控NFκB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VEGF等信号通路,能够通过调节糖脂质代谢、免疫、血管新生起到治疗作用;在肝癌期,可以通过调节p53、肝细胞癌、肝再生等多条与癌症相关的通路来抑制肿瘤的进展;其中 CDKN2A、CCNB1、CDK1、EZH2、CCNA2、G6PD、NQO1在肝癌组织中显着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的着手点及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为进一步开展小柴胡汤治疗肝脏方面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杜二球[2](2009)在《新生儿IL-18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水平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57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单胎足月妊娠孕妇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检测新生儿脐血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根据新生儿是否宫内感染分为二组:研究组(宫内感染)21例,对照组(宫内未感染组)136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8(IL-18)、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结果1.检测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及HBsAg阳性3例, HBsAg或HBV-DNA阳性18例,共计新生儿HBV宫内感染21例,HBV宫内感染率为13.38%(21/157)。2. 2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18表达水平比较:研究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18表达水平百分数为(12.75±4.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6±4.1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3. 2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FN-γ、IL-4、IFN-γ/IL-4比较:研究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FN-γ的表达水平百分数为(4.87±1.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百分数为(5.92±2.0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4的表达水平为(7.45±1.41)%,高于对照组的(7.19±1.59)%, 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68,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血IFN-γ/IL-4为0.64±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9±0.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5)。4. 2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18与IFN-γ、IL-4、IFN-γ/IL-4相关性:研究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18与IFN-γ均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0.79(P<0.05, P<0.05);IL-18与IL-4的分泌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19,(P<0.05,P<0.05);IL-18与IFN-γ/IL-4比值均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0.63,P<0.01,P<0.01)。结论1. HBV宫内感染,与新生儿Thl型特异性反应降低有关,新生儿Th1/Th2细胞因子比例下降,Th1/Th2免疫平衡失调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机制之一。2. HBV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脐血IL-18表达水平下降有关,IL-18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是调节Th1/Th2平衡,主要是通过调节IFN-γ水平实现的。IL-18水平下调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廖仲磊[3](2008)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HN1株gB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与鸡IL-18联合免疫效力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呈全球性流行,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目前国内外防制本病普遍采用弱毒疫苗。这些疫苗的毒力普遍偏强,可以在鸡体内潜伏感染,而且在鸡体传代过程中毒力返强。因此,研制更安全而有效的疫苗,将有利于彻底控制乃至根除ILT。DNA疫苗作为第3代疫苗,因其既有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又有减毒活疫苗的有效性而受到研究人员的瞩目。但是DNA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低,还不能完全有效抵抗致死剂量病原体的攻击,因此,本研究采用PCR技术从河南省分离的ILTV HN1株DNA中扩增gB基因,构建gB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与鸡IL-18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联合免疫SPF鸡,探索ILTV HN1株gB基因的免疫原性以及鸡IL-18的免疫增强作用,以期为更好地防制ILT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已发表的ILTV SA2疫苗株gB基因序列(M64927)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ILTV HN1株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河南省分离的ILTV HN1株DNA中扩增gB基因,并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ILTV HN1株gB基因,全长为2629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873个氨基酸的多肽,推导氨基酸序列有8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有12个与二硫键形成有关的半胱氨酸。序列分析表明,ILTV HN1株gB基因与GenBank中读取的澳大利亚SA2疫苗株、辽宁疫苗株、烟台株、美国632强毒株、英国Throne强毒株gB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以上,与ILTV-SA2株gB基因比较发现,ILTV HN1株gB基因核苷酸序列在第89位均缺失1个碱基G,而在第102位又都插入1个碱基A,从而引起该毒株gB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第28-32位5个氨基酸的移码突变。2.根据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和ILTV gB全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PCR扩增ILTV gB全基因。将EcoRⅠ和XhoⅠ酶切获得的gB基因片段克隆到经同样处理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B(简称pgB)。将pgB质粒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RT-PCR表明转染细胞中含gB基因的mRN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目的蛋白在CEF中得到了表达。3.通过RT-PCF技术,无需用非特异性免疫原如ConA、PHA等刺激分离的脾淋巴细胞,直接从罗曼鸡脾淋巴细胞提取的总RNA中扩增鸡IL-18全基因,并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鸡IL-18基因全长为597bp。与GenBank中查得的鸡IL-18基因进行比较发现,罗曼鸡IL-18基因与Schneider报道的鸡IL-18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该基因片段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L-18(简称pIL-18)。经EcoR Ⅰ和Xho Ⅰ叹酶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证实鸡IL-18全基因被正确重组到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上;将pIL-18质粒转染Cos7细胞,转染细胞中含鸡IL-18基因的mRNA,表达产物对鸡淋巴细胞具有明显诱导转化作用。4.为了检测这2个质粒是否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分别用这2个重组质粒和载体质粒pcDNA3.1(+)以及减毒疫苗免疫接种21日龄SPF鸡,免疫分组(A)pgB,(B)pIL-18,(C)pgB和pIL-18,(D)减毒疫苗和pIL-18,(E)减毒疫苗,(F)pcDNA3.1(+),(G)Control。免疫2次,间隔为2周,每次每只鸡的免疫剂量为100μg。以MTT法检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丝分裂原ConA刺激后的增殖反应活性,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CD8+T和TCR+T细胞的变化及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ILTV gB基因免疫诱导机体产生了较强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免疫组外周血中CD4+T、CD8+T和TCR+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含IL-18基因的两组(C和D)诱导了高水平的IFN-γ和IL-2表达,载体质粒和空白对照组没有变化,血清抗体在免疫后第2周发生阳转,而对照组无相应变化。这是ILTV基因gB基因和鸡IL-18基因免疫研究的首次报道。第2次免疫后3周,所有鸡以ILTVHN1株强毒0.4mL进行攻毒。攻毒后,非免疫鸡全部发病,并在第2天出现死亡,免疫组部分发病,ILTV HN1株gB基因单独或与鸡IL-18基因联合免疫的保护率分别为79%、86%,而对照组仅为7%。这表明ILTV HN1株gB基因和鸡IL-18基因联合免疫提供了较强的免疫保护,这为ILTV的防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田江克[4](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可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纤维化(LC),甚至肝细胞癌(HCC)。HB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机制,很大程度上与病毒蛋白和宿主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因此,研究HBV抗原成分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及其机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HBV的致病机制做出解释,为寻找有效防治HBV的方法提供新线索。HBV基因组具有4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命名为S、C、P、X区,其中S区通过三个框架(in-frame)内起始密码子(ATG)分为三个结构域:前-S1,前-S2和S结构域,由此3个ATG开始编码产生3种大小不同的表面抗原蛋白:主蛋白(SHBs),中蛋白(MHBs.前-S2+S)和大蛋白(LHBs:前-S1+前-S2+S)。完整的MHBs多肽链是由55个aa的PreS2区和226个aa的S区组成的,研究表明,羧基末端截短形式的HBV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具有反式调节功能,在HBV致病(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MHBst与宿主细胞的结合蛋白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为研究羧基末端截短形式的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的结合蛋白,本实验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表达型cDNA白细胞文库中与MHBst的结合蛋白的基因。酵母双杂交是一种研究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比较快速、可靠并可大规模筛选的技术。本实验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利用两种单倍体酵母a和α接合型可以配合形成二倍体,而其中表达的外源蛋白仍能相互作用,免去了低效率文库质粒与诱饵质粒共转染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杂交效率;在原技术基础上增加了3个报告基因,降低了假阳性率,保证实验结果的真阳性率达95%。我们首先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羧基末端167位aa截短的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的基因编码序列,经酶切鉴定正确并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a型)并在其内表达,Western-blotting验证。然后与转化了人白细胞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α型)进行配合。结果成功克隆出MHBst蛋白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配合后选出既能在四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X-α-gal)的四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菌落10个。提取阳性酵母菌落的质粒,电穿孔法转化大肠杆菌,接种在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选择并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排除读码框架不正确者,最后得到9种已知基因,ADP核糖基因子2个,RAB6相互作用蛋白1个,CCR4-NOT转录复合体亚基10(CCR4-NOT-10)1个,脂多糖蛋白结合蛋白(LBP)1个,醛缩酶B(ALDOB)1个,补体成分3(C3)1个,丙酮酸脱氢酶(PDH)1个,人类细菌人工染色体(BAC)1个。为进一步确证经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的结合蛋白与诱饵蛋白间在体外也有相互作用,我们扩增出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基因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ADT7,在TNT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掺入同位素35S,与相应的“诱饵”蛋白进行体外免疫共沉淀反应,进一步证实LBP可以与MHBst特异性结合。本研究成功克隆出MHBst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HBV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管国芳[5](2006)在《联合应用NDV HN基因、CAV VP3基因及IL-18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将三个抑瘤机制不同的抗肿瘤基因鸡贫血病毒VP3、新城疫病毒HN及IL-18基因三者联合,分别以真核表达质粒pVAX1及鸡痘病毒FPV为载体,构建了含有上述三种基因的真核重组质粒pVVP3IL-18HN及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并对两者进行了体内外抑瘤实验的研究,观察了三种基因的协同抑瘤作用,为在一个载体内实现联合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首先将真核重组质粒pVVP3IL-18HN转染人喉癌Hep-2细胞,通过RT-PCR、western-blot法及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外源基因VP3基因及IL-18HN嵌合基因在Hep-2细胞中获得了正确的表达;采用MTT法、吖锭橙/溴化乙锭染色、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结合DCFA染色、罗丹明123染色、MHC-I分子表达检测等方法观察了pVVP3IL-18HN对Hep-2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质粒对Hep-2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作用最终将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推测其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发生的;另外,pVVP3IL-18HN还上调了肿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其次本研究还建立了C57BL/6小鼠荷H22肿瘤模型,观察了pVVP3IL-18HN的体内抑瘤效应;通过对抑瘤率、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及特异性细胞毒CTL活性的检测,比较了单基因疫苗与联合基因疫苗的体内抑瘤效果及其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表明:联合基因疫苗pVVP3IL-18HN的抑瘤率及对机体抗肿瘤主动免疫的诱导作用明显高于上述基因的单基因疫苗pVVP3、pVIL-18及pVHN,说明克隆在同一载体上的鸡贫血病毒VP3基因、IL-18基因和HN基因在动物体内应用可产生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成功的筛选出了一株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运用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外源基因重组情况及重组鸡痘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实验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重组入鸡痘病毒基因组中,且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有效表达。采用MTT法、吖锭橙/溴化乙锭染色、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及MHC-I分子的表达等方法观察并比较了含三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与含单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vFVHN对Hep-2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三联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要明显强于单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及vFVHN,说明三联重组鸡痘病毒载体中携带的的三个抑癌基因发挥了协同抑瘤作用;另外,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重组鸡痘病毒的感染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推测重组鸡痘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路径可能是线粒体途径。此外,我们还借鉴了prime-boost的加强免疫策略,建立了C57BL/6小鼠荷H22肿瘤模型,利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携有相同基因的两种不同载体抗肿瘤三基因疫苗rDNA和rFPV,分别以不同免疫策略,进行了荷瘤小鼠基因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基因免疫治疗小鼠脾CD4+、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及抑瘤率的检测,探讨应用不同载体的两种疫苗以不同方式进行联合免疫,对以上两种疫苗免疫应答及抑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prime-boost联合免疫组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抑瘤效果均明显高于2个单独免疫组,证实了rDNA+rFPV,即以治疗性rDNA疫苗进行基础免疫,以rFPV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Prime-Boost加强免疫治疗策略能诱导荷瘤小鼠机体产生更强大的特异性抗肿瘤主动免疫,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大。而与此对应的,rFPV+rDNA联合免疫策略总体效果则与单一疫苗的水平相当。从而提示我们,合适的联合免疫方案对免疫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志群,成军,马英骥[6](2005)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治疗,还没有理想的疗效.利用新型技术对HBV感染肝细胞的相关受体蛋白进行研究,即对HBV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进行筛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HBV进入肝细胞之后,其基因组在肝细胞内具有顺式和反式两种调控方式.HBV蛋白对肝细胞基因组的反式调节作用影响了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从而对肝细胞的生长、代谢及恶性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羧基末端截短的表面抗原中蛋白的结合蛋白可能是阐明HBV感染慢性化及引起肝细胞癌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唐宝璋,田庚善[7](2005)在《白细胞介素18与病毒性肝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闫芳,李宪超[8](2005)在《白细胞介素18及其基因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100710)[9](2004)在《我国医学科学研究发展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2年,我国医学科学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肝炎、恶性肿瘤等,并取得新的进展。对一些医学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的研究也显示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如各类疾病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人类干细胞基

成军[10](2004)在《功能基因组学与肝脏疾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基因组学是指应用整体的研究技术阐明基因和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因此,需要发展一些强大的分析技术,对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进行研究.这必将为肝脏病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论述功能基因组学的先进技术在肝病领域的应用.

二、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小柴胡汤治疗HB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柴胡汤活性成分筛选与靶基因收集
        1.2 HB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1.3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B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1.4 小柴胡汤治疗HB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1.5 小柴胡汤治疗HB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2. 结果
        2.1 小柴胡汤活性成分基本信息
        2.2 HB的DEGs筛选
        2.3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B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2.4 GO功能富集分析
        2.5 KEGG信号通路富集
    3. 讨论
第二章 小柴胡汤治疗LC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LC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1.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L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1.3 小柴胡汤治疗LC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1.4 小柴胡汤治疗LC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2. 结果
        2.1 LC的DEGs筛选
        2.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L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2.3 GO功能富集分析
        2.4 KEGG信号通路富集
    3. 讨论
第三章 小柴胡汤治疗HCC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HCC基因芯片数据选取与DEGs的筛选
        1.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C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1.3 小柴胡汤治疗HCC核心靶基因的GO富集
        1.4 小柴胡汤治疗HCC核心靶基因的KEGG富集
        1.5 核心靶基因生存分析
    2. 结果
        2.1 HCC的DEGs筛选
        2.2 PPI网络构建与小柴胡汤治疗HCC的核心靶基因筛选
        2.3 GO功能富集分析
        2.4 KEGG信号通路富集
        2.5 核心靶基因生存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生儿IL-18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所用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脐血乙肝两对半的测定
        2.2.3 新生儿脐带血血清 HBV-DNA 检测用荧光定量 PCR 法
        2.2.4 细胞因子测定
        2.2.5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HBV 宫内感染率
    3.2 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IL-18 表达水平的比较
    3.3 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IFN-γ、IL-4 表达水平及 IFN-γ/IL-4 比值的比较
    3.4 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IL-18 与 IFN-γ、IL-4水平相关性分析
    3.5 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IL-18水平与 IFN-γ/IL-4比值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Th1/Th2 细胞免疫平衡与 HBV 宫内感染
    4.2 IL-18 与HBV 宫内感染
    4.3 白介素-18 在免疫阻断和治疗HBV 宫内感染中的应用前景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HN1株gB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与鸡IL-18联合免疫效力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诊断
        1.4 防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NA疫苗研究进展
        2.1 DNA疫苗的组成
        2.2 DNA疫苗的免疫学特性
        2.3 DNA疫苗免疫机制及特点
        2.4 影响基因免疫效果的因素
        2.5 基因免疫试验研究
        2.6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细胞介素-18的研究进展
        3.1 IL-18的发现
        3.2 IL-18的产生及分布
        3.3 IL-18的分子结构特点
        3.4 IL-18受体及信号传递
        3.5 IL-18的功能
        3.6 IL-18的生物活性
        3.7 IL-18的应用前景
        3.8 鸡IL-18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HN1株g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摘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HN1株g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摘要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六章 鸡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扩增、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摘要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七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和鸡IL-18基因免疫学试验
        摘要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八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和鸡IL-18基因联合免疫的攻毒保护试验
        摘要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仪器设备
第一部分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前言
    1 己知基因的克隆化鉴定
    2 体外翻译
    3 体外免疫共沉淀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综述二
论着
致谢

(5)联合应用NDV HN基因、CAV VP3基因及IL-18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贫血病毒 VP3 基因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pVVP3IL-18HN 真核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在 Hep-2 细胞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VVP3IL-18HN 对 Hep-2 细胞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vFVVP3IL-18HN 重组鸡豆病毒的构建及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vFVVP3IL-18HN 对 Hep-2 细胞体外抑瘤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vFVVP3IL-18HN 体内抑瘤实验及其加强免疫策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7)白细胞介素18与病毒性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一、 IL-18的发现、结构
二、IL-18的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三、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一) 急性乙型肝炎 (急乙肝)
    (二) 无症状HBV携带者
    (三) 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四) 暴发性肝炎 (暴肝)
    (五) HCV感染者
四、IL-18的临床应用前景

(8)白细胞介素18及其基因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增强作用
2 抗病毒作用
3 抗哮喘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5 抗炎作用

(10)功能基因组学与肝脏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功能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研究
3 蛋白与蛋白分子之间的结合
4 差异显示研究技术
5 功能缺失表型分析策略
6 生物信息学技术

四、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基因芯片数据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机制演变[D]. 郑雅. 宜春学院, 2021(08)
  • [2]新生儿IL-18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研究[D]. 杜二球. 南昌大学, 2009(03)
  •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HN1株gB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与鸡IL-18联合免疫效力观察[D]. 廖仲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4]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研究[D]. 田江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5]联合应用NDV HN基因、CAV VP3基因及IL-18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研究[D]. 管国芳. 吉林大学, 2006(09)
  • [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研究进展[J]. 李志群,成军,马英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6)
  • [7]白细胞介素18与病毒性肝炎[J]. 唐宝璋,田庚善.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03)
  • [8]白细胞介素18及其基因的应用研究进展[J]. 闫芳,李宪超.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 [9]我国医学科学研究发展动态[J]. 100710). 科技和产业, 2004(05)
  • [10]功能基因组学与肝脏疾病研究[J]. 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01)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