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井井筒排水影响因素分析

气井井筒排水影响因素分析

一、气井井筒排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包晓航[1](2021)在《压缩机气举–抽吸复合连续排液工艺——以合川气田须二气藏为例》文中指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逐渐下降,气井携液能力降低,井筒及地层积液严重。针对重庆合川气田井组存在问题,在井组内采用天然气压缩机"抽吸降压+气举排液"工艺,降低平台井组供气井井口压力,实现降压抽吸增产;同时对措施井气举排液,提升井组产量。该工艺注入干气具有解堵、助排、驱替作用,有助于克服毛细管力的束缚,降低水锁效应和解除凝析油反凝析堵塞。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单井组日排液量40~280m3,通过排采有效恢复生产。该工艺普遍适用类似低孔低渗气藏中后期排液,可与泡排、柱塞、速度管柱多种排采工艺自由组合,具有广泛的适用和推广价值。

杨鹏,羊新州,洪舒娜,白美丽,潘雪徵[2](2021)在《海相砂岩水驱气藏井筒排液技术研究——以南海东部PY气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见水气井井筒排液技术研究较多,但大多针对陆地气井以及裂缝性或低渗气藏,海上气井排液技术因见水规律与平台空间限制等原因,与陆地气田相比有较大不同。本文以南海东部海上PY气田为例对海相砂岩水驱气藏井筒排液技术开展研究。通过调研主要的井筒排液工艺,结合海上气井的实际应用情况,针对PY气田气井特征进行适应性分析,筛选出优选管柱、电泵排液、液体泡排、连续气举四个工艺方向,并对其中最适用的两项——电泵排液与优选管柱进行了配套技术研究。气井电泵排液需经过工艺管柱改造,搭配井下气液分离器、特殊Y接头、特殊井口等配套井下工具,从而实现气液高效分离,应用于高产液气井。针对优选管柱,利用PIPSIM软件与KH波动理论携液计算方法,从摩阻、冲蚀、携液三因素分析,得到不同尺寸油管的推荐产气量,当气井低于目前管柱最低携液气量时,筛选出73.025mm油管为最优接替管柱,适用于低产液气井。该项气井排液配套工艺技术可以解决此类海相砂岩水驱气藏不同类型气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井筒排液问题,在延长气井生产期、提高天然气产量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苗伟[3](2020)在《气井射流涡流工具数值模拟研究与结构参数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气田开发进度的不断加快,很多气井的含水率不断升高,气井自身的携液能力降低,井筒中产生的液体无法仅依靠地层能量被携带出井口,导致形成井底积液甚至水淹停产,天然气井正常的开采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减少了气井的开采周期和最终采收率,需要采用有效的排水采气技术来解决这类问题,尽快恢复气井的正常生产。涡流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排液采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气井解决气井积液问题,但目前传统涡流工具应用于减少井筒积液时存在导向腔严重回流的结构缺陷、压力损耗较高、有效作用距离短等问题,降低了涡流工具的排采效率,因此需要研发新型排液采气工具以提高气井的排采效率。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排水采气技术的基础上,将射流与涡流的运动原理相结合,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射流涡流排水采气工具,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设备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传统涡流工具导向腔回流及有效作用距离不足的问题,提高传统涡流工具排采效率。为进一步明确射流涡流工具排液采气的有效作用机理,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分别对液滴与液膜的最低临界携液流速展开理论研究,结合液膜力平衡模型和界面扰动波计算旋流有效长度公式,明确射流涡流工具的携液原理和结构的可行性。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分析射流涡流工具的携液能力,结果表明:流体的流态在射流涡流工具的作用下由紊流转变为稳定的螺旋环状流,同时解决了传统涡流工具导向腔回流造成的额外能量损耗和压力损失,井筒中心高速螺旋上升的气核提高了天然气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延长了管壁环状液膜维持距离和射流涡流工具有效旋流长度,进而有效提高了气井持续开采的能力和效率。在此基础上,从出口位置气相速度、切向速度和气液分离效果三个方面着重对涡流部分主要结构参数进行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确定影响射流涡流工具携液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射流涡流工具螺旋变速体直径、导流锥角度和螺距的改变对气井中气体轴向速度、切向速度和气液分离效果影响显着,螺旋导流翼截面夹角和导程数对射流涡流工具影响相对较小,螺旋导流翼截面为梯形的射流涡流工具对气液两相流体的螺旋整流作用相比于矩形和圆形截面更加明显,后续气液两相分离更充分,管壁处形成的环状液膜更加稳定。最后,考虑不同结构参数组合和气井井况对射流涡流工具排液采气效率的综合影响,设计正交优化方案,对射流涡流工具分别进行在气液条件一定和变化时的结构参数优化,得到了射流涡流工具在不同气液条件下的最优结构参数以及在不同气液条件下射流涡流工具结构参数对出口速度影响显着程度的大小。

朱婷婷[4](2020)在《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平井开发裂缝性低渗气藏会出现气藏出水和气井产水的问题,致使气井产生井底积液,产能降低,油田效益变差,因此准确的识别气井积液并采取适当的排水采气措施是当前研究的要点。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裂缝性低渗气藏的水平气井进行了积液判断并提出使用新型内螺旋工具排水采气工艺。首先,利用产能方程方法即新建立的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气井气水两相的基质-天然裂缝-水平井筒产能方程来判断气井的积液情况,将判别结果与临界携液流量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产能方程方法的准确率达80%。产能方程中结合了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综合考虑了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规律、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及双重孔隙介质结构,利用该方程对某气藏的气井产能进行预测,准确率达91.55%,并给出了天然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针对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用于气井水平段的内螺旋工具作为排水采气的工具,研究了该工具的排液机理及工况敏感性,并利用水平井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模拟了不同水气比的条件下,加载内螺旋工具前后井筒中气液两相流体的流态及积液情况,实验结果证明,内螺旋工具能够有效减少井筒积液,改善井筒内流体流态,减小生产压降。将室内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的压力下降幅度误差在10%以内,符合误差要求,证明应用内螺旋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气井产能。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对不同工况下内螺旋工具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选,建立了内螺旋工具结构参数优选图版,并为某气藏10口实例井设计了最佳内螺旋工具,可为内螺旋工具的实际应用提供优化选择依据。

周舰[5](2019)在《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分析》文中提出井下节流工艺作为一项低成本清洁采气技术,广泛应用于气田开发。但是东胜气田普遍产水,且液气比相对偏高,由于对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认识不清,造成高液气比气井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后出现积液减产、水淹停产现象,影响了产液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通过分析井筒携液能力影响因素,发现气井压力越高、产气量越大、产液量越低,节流器下深越大、井筒携液能力越强。重点从排液角度出发,首次建立了一种考虑气井产能、举液能力和临界携液能力的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识别方法,新方法符合率达95.8%,有效弥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空白。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东胜气田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即要求气井井底压力大于7 MPa、产气量大于5 000 m3/d、产液量低于5 m3/d或最佳液气比低于2 m3/104 m3。现场应用表明,产水气井在井下节流+增压外输条件下防堵和排液效果明显,生产时率达99.2%,实现了产水气井清洁稳定生产。

冯乃超[6](2019)在《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多层稠油油藏火驱开发过程中,注气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注入空气易沿单向、单层突进,火线波及不均现象严重,火线波及规律认识以及火线位置识别难度大。辽河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注气井的吸气剖面逐渐由多层吸气转变为指状吸气,火驱后岩心分析渗透率远远小于火驱前测井渗透率,这些现象与火驱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密切相关。本论文基于辽河油田多层火驱开发实际,建立了注气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分析了火线波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层火驱火线位置识别方法,揭示了火驱油藏物性变化机理,提出了考虑储层物性变化的多层火驱数值模拟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多层火驱注气井单管和同心双管注空气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数学模型,实现对笼统注气和分层注气各层吸气能力和流体物性参数分布的预测。通过对注气井筒内空气的非等温、变质量流动过程的模拟发现,受到火驱储层高温影响,井筒温度大幅升高,空气密度显着降低,井筒沿程压力的摩擦损失增加,各层吸气量降低。采用单管笼统注气,各层吸气量与储层物性存在明显相关性,注入空气易沿高渗层突进;采用同心双管分层注气,通过将物性差异较大的储层分隔开,各层吸气相对均匀,火线纵向推进较为均匀。(2)分析了多层火驱开发平面波及程度和纵向动用程度的主控因素,提出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的火线位置识别方法。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前期采出程度是影响平面波及程度的主要因素,单层厚度、渗透率,以及层间渗透率级差是影响纵向动用程度的主要因素。在物质平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判断生产井与注气井间的连通性,确定生产井沿各方向的受效比例,并依据注气剖面测试资料或井筒模拟结果,确定各层的吸气百分比,实现了对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复杂的多层火驱油藏各油层火线位置的识别。以该方法作为矿场火驱开发中火线调控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生产井关井控气、气窜封堵和注气井分层注气等措施的应用效果。(3)揭示了火驱过程中油藏物性的变化机理,建立了变渗透率火驱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储层物性变化对火驱开发的影响以及多层火驱影响因素。高温作用、焦炭沉积和重质组分堵塞是火驱过程中油藏物性的变化主要原因,高温作用改变了岩石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不可逆;焦炭沉积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程度随焦炭浓度动态变化;重质组分堵塞会导致熄火,应极力避免。定量描述了高温烧结和焦炭沉积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变渗透模型燃烧带前、后的地层流动能力下降,火线推进速度变慢,燃烧带温度略有上升,结焦带宽度变窄,油墙和剩余油区温度降低,超覆程度增大。利用变渗透率火驱模型,分析储层渗透率、油藏厚度、含油饱和度,以及注气速度、注气压力、注采方式对多层火驱开发的影响。(4)选取了辽河油田某典型区块多层火驱典型井组,考虑低温氧化、热裂解和高温氧化3个化学反应阶段,求取各阶段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变渗透率火驱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研究区块最大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注气压力、射孔层位和排液量,并分析了各参数影响开发效果的机理。

李新妍[7](2019)在《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柱塞气举是排水采气的有效方法,柱塞在井筒中运行可分隔气液防止气体的上窜和液体的回落,充分利用地层自身能量,减少地面设备的举升负担。但在定向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定向井井筒中存在造斜段,使柱塞运行过程中气液两相流机理及携液规律更为复杂,常规直井柱塞气举工艺实施效果不佳,制约了定向井开发中后期的平稳生产。为提升柱塞在定向井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针对定向井柱塞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密封性和偏磨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柱塞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针对定向井柱塞的密封性问题,对柱塞外壁的湍流密封槽性能进行研究,对密封槽的槽型、槽深、槽宽以及开槽数量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柱塞外壁开设凹槽能实现湍流密封效应,明显提高柱塞上下表面压差,增强柱塞密封性,圆弧形凹槽湍流密封效果最好;密封槽深度在接近6mm,槽数为16个时,产生的密封效果最优。针对柱塞在定向井丼斜段不居中和偏磨严重问题,对产生旋转效应的柱塞下部螺旋槽和内部切向孔结构进行优化,对开槽的角度、宽度和深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槽和切向孔结构对柱塞产生扭矩,螺旋槽角度对旋转动密封柱塞旋转扭矩影响显着,而宽度和数量对于扭矩影响不大,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参数最优值为,螺旋升角30度,宽度6mm,螺旋槽数8个;开设切向孔能够产生使柱塞自动居于油管中心的压力,并有效的防止柱塞磨损。在以上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对不同气量条件下的柱塞运行规律,计算得到了柱塞的阻力系数,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所优化的设计的旋转动密封柱塞排液性能良好,漏失量小于5%。

黄晓松[8](2019)在《天然气井下接箍式涡流工具提高气井携液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气井的不断开采,携液能力降低,井筒中产生的液体无法被携带出井口,滞留在井筒内形成井筒积液,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开采,需要采用相应的排液采气技术使气井恢复生产。涡流工具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排液采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气井解决井筒积液问题。但目前常用的涡流工具为了能够使其顺利下放并安装到井筒内,涡流工具与油管间必须留有间隙,间隙的存在使涡流工具无法充分发挥旋流分离作用,降低了涡流工具的携液效率。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并研究一种接箍式涡流工具,其特征是改变结构组成并以接箍的形式安装在油管内,进而能够有效的解决涡流工具与油管存在间隙的问题,提高涡流工具的携液效率。为了进一步明确接箍式涡流工具提高携液能力的有效作用机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从最低临界携液流速的角度对液滴与液膜的受力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明确接箍式涡流工具的携液原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接箍式涡流工具的内流场以及携液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在涡流工具导流翼的起旋作用下,快速形成旋流场,使流体的流态由紊流转变为螺旋环状流,减小了油管内的压力损失梯度,气芯的形成提高了天然气的轴向速度,液膜的形成改变了天然气的携液方式,降低了最低临界携液流速,进而有效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减少井筒积液。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涡流工具结构参数对外流场中气液相分布、轴向速度、切向速度以及压力损失所产生的影响,确定涡流工具携液效率的影响因素,其中,针对涡流工具尾端出现的涡旋区域,提出并设计了减涡旋锥减来减缓涡旋区域的形成,结果表明:减涡旋锥角度越小,对涡旋区域的减弱效果更佳。考虑多因素对携液效率的综合影响,设计正交优化方案,对涡流工具进行结构优化,确定携液效率的显着影响因素以及最优结构组合参数。并对涡流工具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得出涡流工具在高气液比k、高流速v的工况时具有更高的携液效率。最后,采用试验研究法,对优化结果中三组涡流工具的携液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气体流量,减小液体流量,可使涡流工具的携液效率提高。对三组涡流工具在相同工况下进行分析,最优结构参数组合的接箍式涡流工具携液效率最高,压力损失最小,确定接箍式涡流工具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验证了模拟分析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张振楠[9](2019)在《垂直井筒环雾流气体携液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垂直环雾流中气体形成连续气芯,液体以沿管壁流动的连续液膜和夹带在气芯中的分散液滴两种形式分布,并且连续气芯与连续液膜间存在持续的质量和动量交换。垂直环雾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如在气体钻井钻遇水层、钻井井喷及救援井压井、气井测试放喷及正常测试、气井产水等工况下井筒内均存在环雾流。目前,受环雾流气体携液机理认识局限性的约束,缺乏对各工况下的气体携液状态作出精准判断的方法。工程上容易出现井筒内地层水或测试液无法被全部携带出井筒的积液问题,或者注入压井液无法在井筒内持续累积的压井失败问题等等。为此,必须明确环雾流中高速气体作用下液体分布特征,揭示气体对各形式液体的携带方式,解释气体携液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为准确判断气体携液状态提供有力手段。利用自主研发的垂直环雾流液膜-液滴同步观测实验系统,深入开展了的气体携液特征实验,揭示了决定气液分布特征的夹带气泡和夹带液滴的产生方式。结果表明:液膜与气芯间的质量交换以3种夹带气泡产生方式和5种夹带液滴产生方式进行。夹带气泡产生方式包括大尺寸波的旋转-颠覆式搅拌圈闭、夹带液滴产生时夹带气泡同步产生以及气芯中液滴冲击液膜等。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包括含有大量气泡的波被破坏、波的袋式破碎、波的带式破碎、液滴冲击液膜以及气泡破裂等。气体速度增加,主控夹带气泡产生方式由大尺寸波的旋转-颠覆式搅拌圈闭转变为夹带液滴产生时夹带气泡同步产生;主控夹带液滴产生方式由含有大量气泡的波被破坏转变为波的带式破碎。夹带气泡产生方式与夹带液滴产生方式间关系紧密:气泡分散在大尺寸波中,降低了大尺寸波的强度,导致大尺寸波易于被破坏;液膜中残留气泡破裂导致少量液滴夹带;波的袋式破碎或带式破碎产生的液滴冲击液膜导致夹带气泡的同步产生;气芯中适当尺寸液滴冲击液膜导致少量夹带气泡的出现。基于垂直环雾流中气芯-液膜界面粗糙度随界面粗糙元几何和运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构建了界面粗糙度预测式,识别了气芯流态,建立了适用于各流态区域的界面摩擦系数预测式。结果表明:环雾流中气芯为湍流,气芯流态可划分为3个区域。随着气芯雷诺数增加,气芯流态由完全粗糙区转变为过渡区和光滑管区。对比实验数据,本文界面摩擦系数预测式在各气芯流态区域内的预测精度均高于10个已有预测式。根据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测得的垂直环雾流中不同径向位置处液滴的尺寸和速度特征,揭示了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对液滴尺寸、速度和动量的影响,得到了夹带液滴尺寸和速度的径向演变特征,以及气体与液滴间动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高气相表观速度下,夹带液滴产生方式以带式破碎为主,夹带液滴尺寸连续均匀分布,球形度高,初始速度较大;低气相表观速度下,夹带液滴产生方式以波被破坏为主,夹带液滴尺寸分散分布,球形度低,初始速度较小。液滴径向运移过程中,液滴的尺寸和速度总体分布特征保持不变。大尺寸液滴数量比例低,但对应的液滴动量比例高。开展了空气-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垂直环雾流实验,揭示了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环雾流气体携液方式,解释了环雾流起泡机理并构建了起泡模型,定量评价了环雾流起泡能力。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增强了夹带气泡的产生强度而抑制了夹带液滴的产生强度,液膜由单相液体转变为泡沫。气体携液方式为气体对液膜上周向及轴向均匀分布的小尺寸波的剪切作用。气液间的动量交换程度增加,提高了气体携液效率。考虑界面张力对气体夹带的影响,以诱发气体夹带的液膜射流湍动能与夹带气泡的表面能增加速率相等为假设条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环雾流起泡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可靠性。起泡能力取决于气体夹带速率、泡沫生成区域面积和气体流量。环雾流起泡能力强于其他流型,适合泡沫排液。构建了环雾流泡沫排液所需界面张力计算式。依据夹带液滴产生方式划分井筒内环雾流的流动区域,构建了各流动区域内最大液滴尺寸预测式。依据气芯中最大尺寸液滴受力平衡条件,得到了无因次临界气相质量流量作为携液临界判据,构建了全井筒携液临界流量确定方法。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携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内环雾流存在同向环雾流-带式破碎区、同向环雾流-袋式破碎区和搅拌环雾流-波剪断区3种流动区域。最大液滴尺寸在同向环雾流内取决于液滴破碎过程,在搅拌环雾流-波剪断区内取决于液滴夹带过程。产气量越高,油管内径越小,表面张力越低,无因次临界气相质量流量越小,越利于气体携液,而气液粘度对携液的影响很小。

贾萌[10](2019)在《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开发低渗气藏时,采用分支水平井技术可同时开采两个及以上层位,能有效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开发的进行,气井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产水。拥有两个井底的双分支井(本文重点针对双分支水平井)井筒内的气液两相流动比一般水平井的流动更为复杂,可能会出现两分支气液倒灌的情况,这将会严重影响到气井生产,这就迫切需要开展双分支水平井井筒干扰影响因素研究及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分支井气液两相流干扰因素和泡沫流动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然后设计搭建可视化双分支水平井模拟装置并开展实验,基于分支水平井流动特征建立了分支水平井压降预测模型,并结合分支水平气井产能模型对影响双分支井系统产量及相互干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设计分析。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利用Fluent软件模拟计算当流体通过分支与垂直管交汇处时的速度场及流场分布,并对分支间距、分支间压力梯度、入口液相组分以及泡沫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敏感分析,得出导致双分支水平井干扰的主要因素和泡沫流流动规律。(2)设计搭建了一套可视化双分支水平井模拟实验装置,其总高为7m,两分支水平段为3m,分支间距3.5m的实验装置。管路材质为透明有机玻璃管,其内径为40mm,同时配备了气液供给系统和测控系统,为开展不同条件下双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模拟实验提供条件。(3)在不同气量,液量和上分支入口压力条件下开展了双分支水平井干扰模拟实验,根据观察双分支水平井的流动特征,把实验分为上分支向下分支倒灌阶段、协同排液阶段和下分支向上分支倒灌三个阶段分析,结合压力和流量数据,分析了上分支压力,入口进液量、直管段压差等因素对分支井干扰的影响规律。(4)优选了分支水平井的垂直段和水平段压降模型,基于多分支井筒汇流特征,根据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了分支水平井两相流汇流压降模型,模拟计算表明汇流损失压降与分支夹角、分支水平段入口流量、入流速度,垂直井底入口速度、入口流量和井筒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了此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分支水平井两相流汇流的压降损失。(5)基于分支水平井压降预测模型和分支水平气井产能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层间距、井口压力、气液比等进行敏感分析,优化双分支水平井生产参数,在保障双分支井正常生产条件下,避免分支相互干扰,以达到经济有效开发。本文研究丰富了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相关理论,对利用分支水平井开采产水气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气井井筒排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井井筒排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压缩机气举–抽吸复合连续排液工艺——以合川气田须二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田生产现状
2 低产气井积液影响采收率原因
    2.1 地层压力下降快
        2.1.1 地层渗流能力下降
        2.1.2 井筒举升能力下降
        2.1.3 地面集输能力下降
    2.2 井筒及地层积液严重
    2.3 低渗、低压、敏感性强
    2.4 低含凝析油气藏传统泡排效果不佳
3 工艺技术
    3.1 井下工艺原理
    3.2 地面流程
4 工艺特点及选井原则
    4.1 工艺特点
    4.2 选井原则及排采实施界限
        4.2.1 选井原则
        4.2.2 排采实施界限
5 现场应用
6 结论

(2)海相砂岩水驱气藏井筒排液技术研究——以南海东部PY气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井筒排液工艺适应性分析
3 井筒排液配套技术研究
    3.1 气液分离分离+电泵举升工艺技术研究
        3.1.1 工艺管柱设计
        3.1.2 关键配套井下工具
        3.1.3 作业工序设计
    3.2 优选管柱工艺技术研究
        3.2.1 管柱尺寸优选
        3.2.2 工艺管柱设计
4 结论

(3)气井射流涡流工具数值模拟研究与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射流涡流携液原理及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射流涡流携液原理
    2.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射流涡流工具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射流涡流工具设计
    3.2 射流涡流工具流场仿真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参数对射流涡流工具排液采气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导流锥角度
    4.2 螺旋变速体直径
    4.3 螺旋导流翼截面夹角
    4.4 螺旋导流翼螺距
    4.5 导程数
    4.6 本章小结
5 射流涡流工具结构参数优化
    5.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5.2 气液条件一定时射流涡流工具结构参数优化
    5.3 气液条件变化时射流涡流工具结构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井产能研究现状
        1.2.2 判断气井积液问题研究现状
        1.2.3 排水采气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
    2.1 气藏概况
    2.2 水平气井产能方程建立
        2.2.1 裂缝性低渗气藏的渗流机理研究
        2.2.2 产能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2.2.3 实例验证
        2.2.4 天然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
    2.3 水平气井积液判断
        2.3.1 产能方程方法
        2.3.2 临界携液流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水采气方法优选
    3.1 排水采气方法对比
    3.2 内螺旋工具排液机理研究
        3.2.1 内螺旋工具数学模型
        3.2.2 内螺旋工具数值模型
        3.2.3 内螺旋工具排液机理
    3.3 内螺旋工具工况敏感性分析
        3.3.1 入口速度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3.2 水气体积比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3.3 油套管直径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研究
    4.1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实验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实验步骤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数值模拟
        4.2.1 内螺旋工具数值模拟结果
        4.2.2 室内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螺旋工具的参数设计与应用
    5.1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5.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2.1 油管尺寸为62mm
        5.2.2 油管尺寸为76mm
    5.3 实例井内螺旋工具个性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井下节流井筒携液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1 节流器下深
    1.2 压力
    1.3 产水量
    1.4 产气量
2 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确定
3 现场应用
    3.1 总体应用效果
    3.2 单井实例分析
4 结论

(6)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稠油火烧油层技术
        1.2.2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研究现状
        1.2.3 火线位置监测与调控研究现状
        1.2.4 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火烧油层的矿场实践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多层火驱注气井筒参数计算模型
    2.1 单管注空气垂直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2.1.1 模型假设
        2.1.2 模型建立
        2.1.3 模拟算法设计
        2.1.4 模拟结果分析
        2.1.5 实例计算
    2.2 同心双管注空气垂直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
        2.2.1 模型假设
        2.2.2 模型建立
        2.2.3 模拟算法设计
        2.2.4 模拟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层火驱油藏火线波及规律与位置识别方法
    3.1 火线波及不均现象
        3.1.1 油井受效不均
        3.1.2 尾气分布不均,气窜特征明显
        3.1.3 火线沿各方向推进速度差异明显
        3.1.4 注气井吸气、温度剖面呈尖峰状特征
    3.2 火线波及主控因素
        3.2.1 平面波及程度
        3.2.2 纵向动用程度
    3.3 多层火驱火线位置识别与调控方法
        3.3.1 物理模型及基本假设
        3.3.2 数学模型及求解步骤
        3.3.3 火线前缘调控原理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火驱变渗透率数值模拟方法
    4.1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及特征区带划分
        4.1.1 火烧油层驱油机理
        4.1.2 火烧油层区带特征及划分
    4.2 火驱油藏物性变化机理
        4.2.1 高温作用
        4.2.2 焦炭沉积
        4.2.3 重质组分堵塞
    4.3 变渗透率火驱模型
        4.3.1 化学反应机理及模型
        4.3.2 变渗透率火驱数学模型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多层火驱影响因素分析
        4.4.1 储层渗透率
        4.4.2 油藏层厚
        4.4.3 含油饱和度
        4.4.4 注气速度
        4.4.5 注气压力
        4.4.6 注采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渗透率火驱数值模拟在D区块的应用
    5.1 D区块开发概况
        5.1.1 地质概况
        5.1.2 开发历程
        5.1.3 开发效果评价
    5.2 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5.2.1 油藏模型
        5.2.2 燃烧动力学参数
        5.2.3 蒸汽吞吐阶段拟合
        5.2.4 火驱阶段拟合
    5.3 D区块多层火驱开发方案优化
        5.3.1 最大注气量
        5.3.2 注气方式
        5.3.3 注气压力
        5.3.4 注气井射孔位置
        5.3.5 排液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柱塞气举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柱塞气举运行研究现状
        1.2.2 柱塞气举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的结构特性分析
    2.1 常规直井柱塞
    2.2 新型柱塞
        2.2.1 组合式柱塞
        2.2.2 自缓冲柱塞
    2.3 旋转式定向井柱塞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连续方程
        3.1.2 动量方程
        3.1.3 湍流计算模型
    3.2 计算域的网格划分及边界处理
        3.2.1 物理模型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处理
    3.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3.1 柱塞外壁不同凹槽形状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3.3.2 柱塞外壁不同凹槽深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3.3.3 柱塞外壁不同凹槽宽度和个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3.3.4 柱塞外壁不同旋槽角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3.3.5 柱塞外壁不同开孔数量对抗磨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流程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参数
        4.2.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现象
        4.3.1 关井前进气进液阶段
        4.3.2 关井阶段
        4.3.3 柱塞上行阶段
        4.3.4 柱塞下行阶段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柱塞上行高度与排液效率
        4.4.2 柱塞阻力系数计算
        4.4.3 柱塞旋转速度
        4.4.4 柱塞下行速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8)天然气井下接箍式涡流工具提高气井携液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涡流携液原理及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涡流携液原理
    2.3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接箍式涡流工具的内流场流体流动特性及携液有效作用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接箍式涡流工具物理模型的构建及网格划分
    3.3 接箍式涡流工具的内流场流体流动特性分析
    3.4 接箍式涡流工具提高携液能力的有效作用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结构参数对接箍式涡流工具外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旋流体
    4.3 导流锥
    4.4 螺旋导流翼
    4.5 减涡旋锥
    4.6 本章小结
5 接箍式涡流工具的结构参数优化
    5.1 引言
    5.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5.3 实验方案设计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接箍式涡流工具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接箍式涡流工具室内试验
    6.1 引言
    6.2 试验方案设计
    6.3 试验系统
    6.4 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垂直井筒环雾流气体携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垂直环雾流气体携液特征研究现状
        1.2.2 垂直环雾流中气芯—液膜界面摩擦系数研究现状
        1.2.3 垂直环雾流气芯中气体对液滴携带机理研究现状
        1.2.4 环雾流泡沫排液起泡机理研究现状
        1.2.5 全井筒携液临界流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垂直环雾流气体携液特征
    2.1 垂直环雾流气体携液实验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方法
    2.2 气体携液总体特征
        2.2.1 流型分布
        2.2.2 压降梯度特征
        2.2.3 液膜总体分布特征
        2.2.4 液滴总体分布特征
    2.3 液膜与气芯间的质量交换方式及特征
        2.3.1 夹带气泡的产生方式
        2.3.2 夹带液滴的产生方式
        2.3.3 夹带气泡产生方式和夹带液滴产生方式间的关系
        2.3.4 夹带气泡和夹带液滴产生强度分布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芯—液膜界面摩擦系数预测方法
    3.1 气芯—液膜界面切应力
    3.2 气芯—液膜界面粗糙度
        3.2.1 界面粗糙度的分布特征
        3.2.2 界面粗糙度的预测方法
    3.3 气芯—液膜界面摩擦系数预测精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芯中气体对液滴的携带机理
    4.1 夹带液滴产生方式的影响
        4.1.1 液滴尺寸特征
        4.1.2 液滴速度特征
        4.1.3 液滴动量特征
    4.2 液滴径向演变特征
        4.2.1 数据处理方法
        4.2.2 液滴流量
        4.2.3 液滴尺寸
        4.2.4 液滴速度
        4.2.5 液滴动量
    4.3 液滴直径对气体—液滴间动量交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雾流泡沫排液起泡机理
    5.1 环雾流泡沫排液实验
        5.1.1 表面活性剂溶液配方
        5.1.2 垂直多相管流实验
        5.1.3 气体携液总体特征
        5.1.4 压降梯度
    5.2 起泡机理
    5.3 起泡模型
        5.3.1 物理模型及假设
        5.3.2 数学模型
        5.3.3 模型验证
    5.4 起泡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井筒携液临界流量确定方法
    6.1 全井筒携液模型
        6.1.1 液滴受力模型
        6.1.2 环雾流流动区域及液滴尺寸
        6.1.3 携液判据
    6.2 全井筒携液临界流量确定方法
    6.3 模型验证
    6.4 携液影响因素分析
        6.4.1 产气量的影响
        6.4.2 油管内径的影响
        6.4.3 表面张力的影响
        6.4.4 气相粘度和液相粘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双分支水平井干扰模拟研究
    2.1 模型建立
    2.2 两相流分支间干扰因素模拟研究
        2.2.1 分支间距
        2.2.2 模拟分支间压力梯度影响
        2.2.3 入口液相组分
    2.3 双分支水平井泡沫单相流模拟研究
        2.3.1 泡沫流数学模型
        2.3.2 模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室内模拟实验
    3.1 实验目的及内容
    3.2 实验流程设计
    3.3 实验配套装备
    3.4 实验内容
        3.4.1 实验参数
        3.4.2 实验步骤
    3.5 实验现象
        3.5.1 双分支水平井干扰实验
        3.5.2 临界携液实验
        3.5.3 泡沫质量测试实验
    3.6 实验结果分析
        3.6.1 双分支水平井干扰因素分析
        3.6.2 临界携液实验
        3.6.3 泡沫质量测试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支水平井井筒压降模型研究
    4.1 分支水平井井筒压降模型
        4.1.1 垂直段压降模型
        4.1.2 水平段压降模型
        4.1.3 多分支井筒两相流体汇合压降计算模型
    4.2 回流判断
    4.3 分支水平井两相流汇流压降模型验证
        4.3.1 测试数据范围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分支水平气井模拟分析
    5.1 模拟井结构图
    5.2 双分支水平井设计
        5.2.1 分支间距
        5.2.2 地层渗透率
        5.2.3 井口油压
        5.2.4 气液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气井井筒排液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压缩机气举–抽吸复合连续排液工艺——以合川气田须二气藏为例[J]. 包晓航.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06)
  • [2]海相砂岩水驱气藏井筒排液技术研究——以南海东部PY气田为例[J]. 杨鹏,羊新州,洪舒娜,白美丽,潘雪徵. 中外能源, 2021(09)
  • [3]气井射流涡流工具数值模拟研究与结构参数优化[D]. 苗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D]. 朱婷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应用条件分析[J]. 周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04)
  • [6]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机理与注采参数优化[D]. 冯乃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7]定向井柱塞气举装置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D]. 李新妍.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天然气井下接箍式涡流工具提高气井携液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D]. 黄晓松.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垂直井筒环雾流气体携液机理研究[D]. 张振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10]分支水平井排水采气模拟研究[D]. 贾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气井井筒排水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