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醇二苯磺酸盐和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

二甘醇二苯磺酸盐和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

一、二甘醇二苯磺酸酯与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吕越政[1](2020)在《新型Calix[4]crown-5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吸附Cs/Rb特性研究》文中认为137Cs是高释热和强放射性核素,是高放废液中关键核素之一,其存在显着增加了安全地质处置中高放废物固化体潜在风险,对处置库安全性构成隐患,对核燃料循环和核能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高放废液中高效分离137Cs成为富有挑战性且尚未有效解决的国际性前沿课题之一。众所周知,高放废液具有硝酸浓度高、放射性强和组成复杂等特点,选择经济、高效的新材料和简洁、有效的新方法成为从高放废液中分离137Cs的技术关键。本文以Cs及其同族元素Rb为分离对象,基于主客体识别原则,研究了新型高分子基Calix[4]crown-5超分子识别材料对模拟高放废液中吸附分离Cs/Rb的技术特性,为有效分离Cs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了四种1,3-交替的Calix[4]crown-5化合物:杯[4]双冠-5(BCalixC5)、25,27-二(正丙氧基)杯[4]芳烃-26,28-冠-5(BnPCalixC5)、25,27-二(异丙氧基)杯[4]芳烃-26,28-冠-5(BiPCalixC5)和 25,27-二(正丁氧基)杯[4]芳烃-26,28-冠-5(BnBCalixC5),以SEM、元素分析、TG-DSC、ESI-MS和XRD等手段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2.以介孔XAD-7为载体,制备了四种新型高分子基超分子识别材料BCalixC5X、BnPCalixC5X、BiPCalixC5X 和 BnBCalixC5X,以 SEM、N2 吸附-脱附等温线、XRD和TG-DSC等多种表征手段揭示了其形貌特点,物化参数及热稳定性等多种组成与结构性质。3.考察了硝酸浓度(0.4-6.0 M)、接触时间和温度(298-318K)等因素变化对超分子识别材料吸附Cs/Rb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硝酸浓度条件下,四种材料均对Rb具有出色的吸附能力;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Calix[4]crown-5与HNO3间的氢键作用与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形成了相互竞争,其中,BiPCalixC5X 在 1.0-2.0MHNO3和 298K 条件下,对 Rb/Cs 的分离系数达 186.5,为高效、简洁吸附分离Cs和Rb提供了新思路。

谭杰[2](2019)在《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对铯(Ⅰ)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放废液中放射性核素铯的分离与富集是放射性废液处理中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用量大、所用辅助试剂易辐照分解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的柱色谱萃取法。在该法中,使用肉眼可见的毫米级大孔介孔碳球作为载体材料,将烯基杯[4]芳烃-冠-6超分子识别材料与苯乙烯在碳球孔壁上进行聚合,首次制备出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p-Calix[4]Crown6/MMCs)。通过合理设计合成路线,利用亲核取代、Williamson成醚反应和Inverse Friedel-Crafts反应等方法制备出两种带有烯基的杯[4]芳烃-冠-6化合物propenyCalix[4]Crown6和butenylCalix[4]Crown6。采用1H NMR、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其合成路线中各步产物进行了表征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产物。结果表明各步产物均为目标产物。采用反向乳液分散法和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以间苯二酚和糠醛为原料制备出毫米级大孔介孔碳球。采用SEM、氮气吸附脱附法对其表面微观形貌与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真空溶剂挥发法使两种烯基杯[4]芳烃-冠-6衍生物propenyCalix[4]Crown6、butenylCalix[4]Crown6分别与苯乙烯负载至碳球内并原位聚合。采用SEM、1H NMR和氮气吸附脱附法对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p-Calix[4]Crown6/MMCs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ropenyCalix[4]Crown6、butenylCalix[4]Crown6分别和苯乙烯成功在碳球孔壁负载并聚合。采用批实验法考察了硝酸浓度、接触时间、温度、共存离子和Cs(I)浓度对pCali x[4]Crown6/MMCs吸附Cs(I)的影响。以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描述了其吸附动力学过程。以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描述。通过热力学函数拟合,得到了其吸附过程中的熵变(ΔSo)、焓变(ΔHo)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o)。结果表明,p-propenyCalix[4]Crown6/MMCs和p-butenylCalix[4]Cro wn6/MMCs吸附的最佳硝酸浓度均为3 mol/L;平衡时间分别为160 min和140 min;在最佳硝酸浓度下,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4.63 mg/g和52.01 mg/g;吸附等温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均为放热自发不可逆过程。以上结果表明,p-propenyCalix[4]Crown6/MMCs和p-butenylCalix[4]Crown6/MMCs可高效选择性吸附分离溶液中的铯,可为高放废液中铯的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支持。

饶子昆[3](2019)在《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与传统的聚酯(如PLA,PLGA,PCL等)相比,其物理-化学性质灵活可调的特点使它们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递送、组织工程支架等。目前,以各种传统化学方法通过功能性单体均聚或共聚可得到功能性脂肪族聚酯,但往往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大多120℃以上),这可能引发大量副反应,造成产物变色。其中使用的催化剂化学、空间和区域选择性较弱,使聚合过程复杂,可控性较低。此外,有机金属催化剂引入所带来的残留可能对生物体造成潜在的毒副作用。酶催化聚合具有条件温和,化学、区域、空间选择性强,副产物少的优点,在获取结构明确的功能性聚酯方面,比传统的化学催化更具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反应条件的研究上;包括酶种类、反应溶剂、反应单体的选择,反应温度、时间、真空度的调控,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和性能调控的研究上仍相对匮乏。随着生物医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多功能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要求的日益严格,对生物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旨在通过酶催化聚合的方式,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单体为原料,合成结构和性能可控的新型多功能生物可降解聚酯。首先,传统低聚乙二醇(OEG)接枝的聚碳酸酯材料主链受到密集“C=O”的影响而刚性过强,在水溶液中难以形成纳米球体,而多以棒状或无规线团形式存在。通过脂肪酶N435催化PEG400,2-[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甲基]-2-甲基丙二醇(diol-3mEG)和丁二酸二乙酯等单体共聚,我们首次得到了主链侧链同时含有聚乙二醇链段的三组分聚酯。主链上引入柔性聚乙二醇链段完美解决了纯聚酯主链刚性过强的弱点,所得三组份聚酯分子在低温下都能通过分子链的缠绕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球体,并于18℃附近明显收缩,粒径显着降低。温度继续升高到最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附近时,整个纳米球体会急剧收缩将内部的水分排出,并相互团聚成微米级大颗粒。通过调控PEG400在二元醇单体中的比例,聚合物的LCST可以被精确调控到体温附近。随着主链PEG400含量增加,聚合物溶液随温度升高的相转变速率将会加快。为克服浓度对线性聚酯分子自组装行为影响较大的问题,通过酶催化设计合成了树枝型、窄分布、结构规则的两亲性多元醇聚酯——聚(三羟甲基乙烷-辛二酸)。将糖类等多元醇与二元酸共聚形成的多元醇聚酯表面拥有丰富的羟基官能团,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智能材料。但目前尚无任何窄分布、结构规则的树枝型多元醇聚酯以酶催化聚合的方式得到。本文不仅以简单的酶催化的方式得到以三羟甲基乙烷(TME)为单体的窄分布树枝状聚酯,还与以丙三醇为单体的聚酯的酶催化合成进行对比,深入挖掘了三元醇聚酯的酶催化聚合链增长机理。TME聚酯通过长时间的“dendritic growth”形成了结构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而丙三醇由于脂肪酶对伯羟基的选择性催化,通过长时间的“grafted growth”形成了无规则树枝状结构,PDI高达3.5。此外,反应温度,单体投料比等关键因素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也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明确二元酸碳链长度对聚合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TME与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的酶催化聚合反应。因为高代数树枝状分子往往展现出与低代数树枝状分子不同的物理性质,如结晶性能,并且代数高的分子往往拥有更多的装载空间,因此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和单体用量,以期待得到高代数的树枝状TME聚酯。结果显示,增加常压反应时间和单体投入量可显着提高TME聚酯分子的代数并保持较小的分子量分布。但本文的反应体系中,由于癸二酸碳链较长,能使“dendritic growth”位阻显着降低,反应位点被随机化,从而使得聚合物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被破坏,分子量分布提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数据显示,所有组分中分子量较大的产物都显示出较弱的冷结晶性能,这是由树枝状结构代数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本文系统研究了所有树枝状聚酯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所有树枝状聚合物在稀浓度的水溶液中(0.001 mg/ml)都能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单分子胶束及其聚集体。TME-己二酸更容易在稀溶液中形成规则的球形胶束。当溶液浓度在临界大规模团聚浓度(约为0.01 mg/ml)以上时,所有胶束平均粒径都会增加到400-500nm,但是只有TME-己二酸的DLS曲线随浓度升高(0.02-0.5 mg/ml)保持基本不变。这说明TME-己二酸酯聚集体结构最稳定。综上所述,通过酶催化聚合及条件控制本文首次聚合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线型和树枝状功能性聚酯,并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对聚合机理的探讨,首次建立了三元醇聚酯在酶催化合成中的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方法,且本文首次以酶催化的方法合成了结构规整、可控的树枝状TME聚酯,并以其获得单分子胶束。与文献中报道的树枝状丙三醇类聚酯相比,其分子量分布更窄,所形成的结构规整的树枝状单分子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或催化剂载体或纳米反应器中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作为纳米材料的生长模板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卢大平[4](2013)在《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芳烃类物质是重要的中间产品,主要产生于原油提炼的催化重整、乙烯裂解过程中的裂解汽油、煤炼焦的副产品。而重整重芳烃、裂解汽油重芳烃、煤焦油是石化工艺中重芳烃、混合芳烃的主要来源。这种含混合芳烃类货物海运市场运输量很大,有用化学品船运输,也有用油船运输,不同的运输形式,归属的管理规定完全不同,产生的费用和受监管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对海事主管机关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关于混合芳烃类产品属于油类还是化学品的具体分类方法和标准,芳烃类混合物需要申请专业的分类评估才能投入运输,而且这种物质即使是专业的检测部门要检测其全部成分、含量和相关技术指标也是很复杂的,很难判定它的性质。本论文通过研究石油及其产品的组分和性质,剖析相关公约中油类和化学品相关概念以及对海上散装运输油类和化学品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海运过程中油类和化学品的合理分类方法,明确石油相关产品是属于油品还是化学品的归属问题,为海事监管解决工作过程中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刘飞[5](2011)在《冠醚聚氨酯泡塑法分离富集钾离子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卤水生产钾盐的工艺存在一个问题,盐田老卤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破坏了未开发的钾资源。毕竟我国钾资源有限,钾盐生产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发展从贫钾资源和排放的老卤中提钾的新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选择二苯并-18-冠-6(Dibenzo-18-crown-6,DB18C6)作为功能基,研制出一种对钾离子选择性高的新型吸附材料——冠醚(DB18C6)聚氨酯泡沫塑料,并研究了其吸附钾离子的性能及其再生性能。首先采用超声波合成二苯并-18-冠-6,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光谱和核磁氢谱表征。在甲酸溶液中,二苯并-18-冠-6与甲醛生成二苯并-18-冠-6-甲醛聚合物,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然后制备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经过反复实验,得到了水发泡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最佳配方:反应前,控制物料温度在20~25℃,聚醚多元醇100 g,二苯并-18-冠-6-甲醛聚合物30 g,蒸馏水5 g,硅油1.52 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24 g,甲苯二异氰酸酯63 g。对合成的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热失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00℃以下这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从水溶液中吸附钾离子的效率依赖于溶液pH值和吸附时间t。通过条件实验,确定了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K+的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时间为4小时,吸附温度为20℃,溶液pH为7。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K+具有较高选择性和吸附量,其对K+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6.76 mg/g,是普通聚氨酯泡沫塑料的6.16倍。在选择性试验中,冠醚聚氨酯泡塑对K+的配位吸附选择性系数是Na+的1.97倍,Mg2+的16.85倍,Ca2+的3.35倍,说明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此混合溶液中对K+具有较高选择性。这种新型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再生性能良好,连续6次再生后的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钾离子的吸附量仍为92.59%,变化不大,说明这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是比较稳定的,可以循环多次利用。

梁渠[6](2009)在《超声波法合成二苯并-18-冠-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声波反应器,以邻苯二酚、二甘醇和对甲基苯磺酰氯等为原料,二甲亚砜为溶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兼模板剂,合成二苯并-18-冠-6(DB18C6)。产物经IR和1HNMR表征。合成收率达到42%。较之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

石志强[7](2009)在《含荧光基团的杯[4]芳烃氮杂冠醚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能选择性结合重金属及过渡金属离子,并引起光学如发光、荧光性质的变化,从而能识别特定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器是超分子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杯[4]芳烃氮杂冠醚由于其与软金属离子结合能力强,活性位可选择,是构造主体分子的理想材料。本论文通过对杯[4]芳烃氮杂冠醚上仲氮原子的修饰,获得了连有荧光基团邻苯二甲酰亚胺和萘二酰亚胺单元的多个系列化合物,其中连接萘二酰亚胺的氮杂冠醚衍生物对铜离子有非常好的选择性,颜色变化明显,该类化合物可作为潜在的荧光传感器。采用多甘醇双对甲苯磺酸酯对杯[4]芳烃仲氮原子进行修饰,得到了氮杂穴醚,季铵盐结构和N-取代的杯[4]芳烃氮杂冠醚系列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IR和MS对所合成的三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均为锥式构象,且由于多甘醇链状结构空间链节长度不同,分别形成了杯[4]芳烃穴醚,含有吗啉单元的螺醚,类似准轮烷的结构。采用四种邻苯二甲酰亚胺化合物对杯[4]芳烃下沿进行修饰,通过硝化、还原、溴乙酰化和亲核取代等一系列反应得到了下沿含有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杯[4]芳烃类系列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IR和MS对所合成的四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为锥式构象。分别将六个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与杯[4]芳烃氮杂冠醚反应,得到了空间位置不同的两系列共六个杯[4]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再将四个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与杯[4]芳烃氮杂冠醚反应,得到了类似的两系列共四个杯[4]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IR和MS对所合成的十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为锥式构象。对这四系列代表化合物进行与金属离子结合的荧光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连有萘二酰亚胺的杯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对铜离子有很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荧光增强,颜色变化明显,从而具备作为荧光传感器的潜在应用价值。

毛晖[8](2008)在《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及其络合钾离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醚的种类很多,氧原子为供电原子的冠醚可以分为脂肪族冠醚、芳香族冠醚、脂环族冠醚、杂环族冠醚和环状聚醚酯。冠醚树脂具备易于回收和反复利用、没有毒性、易于加工等小分子冠醚所没有的一些有点,在离子选择性电极、色谱柱、反渗透膜以及相转移催化剂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二苯并-18-冠-6是18-冠-6系列中的一种,在有机合成、离子络合和提取以及色谱柱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在近10多年发展非常迅速,它比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更方便和易于操作,实验设备也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在超声波辐射下可使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可显着提高产率和缩短反应时间,甚至还可以使某些在传统条件下难以发生或不能发生的反应得以进行。超声波既能促进均相液相的有机反应,也能促进液-液多相、液-固多相的有机反应。本实验以超声波合法制备成二苯并-18-冠-6,并做其络合钾的实验研究。本实验先以对甲基苯磺酰氯和二甘醇为原料合成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然后以邻苯二酚、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为原料,二甲亚砜为溶剂,氢氧化钾为模板催化剂,在超声波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制备二苯并-18-冠-6。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方法来确定该化合物。并对实验的温度、溶剂、浓度和模板等因素进行一方实验研究,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将二苯并18-冠-6与甲醛反应高分子化合成其酚醛树脂。再以二苯并-18-冠-6为原料,进行与KSCN的络合钾的实验研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电导率的测定以及X-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时,以二甲亚砜为溶剂,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浓度为0.8mol·dm-3,氢氧化钾为模板催化剂、超声波反应温度为60℃时的效果最佳,收率为57.92%。超声波合成法较之传统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2.5小时)、后处理方法简单等优势。二苯并-18-冠-6与甲醛摩尔比为1:2时可以生成线型酚醛树脂。二苯并-18-冠-6的钾离子配合物通过表征确认。并对其红外吸收光谱进行理论计算,通过经验矫正因子矫正与实际测定几乎匹配;理论测定值还表明钾离子与二苯并-18-冠-6形成稳定化合物。

刘淑芬,孙琳,阮文举,李桂华,吕峰[9](2007)在《甘醇二苯磺酸酯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别合成了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聚乙二醇400和聚乙二醇600的二苯磺酸酯.用FTIR,1HNMR,UV-VIS光谱和TLC色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产物进行了溶解性能及结晶分析;测试了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时间以及滴加方式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苯磺酰氯为磺酰化试剂,吡啶为催化剂,氯仿为稀释剂,反应物料的摩尔比为甘醇∶苯磺酰氯∶吡啶=1∶2∶4,反应温度控制在8—10℃和16—18℃,反应进行8—10h基本完成,转化率在72%—81%.以吡啶为催化剂和溶剂,反应物的摩尔比为甘醇∶苯磺酰氯=1∶2,反应温度为8—10℃和16—18℃,反应进行6h基本完成,转化率为60%—69%.滴加方式对反应转化率无明显影响.

杜志伦,刘传芳,严正权,张胜义[10](2006)在《氨基乙酸衍生二苯并-18-冠-6的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即分别以氨基乙酸和二溴二苯并-18-冠-6(摩尔比为2∶1)或者以氯乙酸和二氨基二苯并-18-冠-6(摩尔比为2∶1)为原料,在回流温度下,合成氨基乙酸衍生二苯并-18-冠-6,其中用二氨基二苯并-18-冠-6和氯乙酸作用下,回流7 h产率较高,可达80%。目标化合物由红外、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

二、二甘醇二苯磺酸酯与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甘醇二苯磺酸酯与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Calix[4]crown-5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吸附Cs/Rb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分子化合物
        1.2.1 冠醚
        1.2.2 环糊精
        1.2.3 杯芳烃
        1.2.4 葫芦脲
        1.2.5 柱芳烃
        1.2.6 轮烷
        1.2.7 索烃
    1.3 超分子在高放废液中分离Sr/Cs进展
        1.3.1 Sr的分离
        1.3.2 Cs的分离
    1.4 锶/铯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Calix[4]crown-5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原料预处理
        2.2.3 实验仪器
    2.3 Calix[4]crown-5的合成
        2.3.1 对叔丁基杯[4]芳烃合成
        2.3.2 杯[4]芳烃合成
        2.3.3 烷基化杯[4]芳烃合成
        2.3.4 四甘醇二对甲苯磺酸酯合成
        2.3.5 Calix[4]crown-5合成
    2.4 Caliz[4]crown-5组成与结构表征
        2.4.1 BCalixC5的表征
        2.4.2 BnPCalixC5的表征
        2.4.3 BiPCalixCS的表征
        2.4.4 BnBCalixC5的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Calix[4]crown-5超分子识别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超分子识别材料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CalixC5X的表征
        3.3.2 BnPCalixC5X的表征
        3.3.3 BiPCalixC5X的表征
        3.3.4 BnBCalixC5X的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超分子识别材料吸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CalixC5X吸附性能研究
        4.3.2 BnPCalixC5X吸附性能研究
        4.3.3 BiPCalixC5X吸附性能研究
        4.3.4 BnBCalxC5X吸附性能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超分子识别材料吸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吸附等温线
    5.3 吸附热力学
    5.4 吸附动力学
    5.5 吸附竞争机理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给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对铯(Ⅰ)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杯芳冠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1.2.1 杯[4]芳烃基体的合成
        1.2.2 聚醚链的合成
        1.2.3 杯[4]芳烃-冠-6类化合物的合成
    1.3 杯[4]芳烃-冠-6 类化合物在铯离子分离富集上的应用
        1.3.1 萃取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萃取色谱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烯基杯[4]芳烃-单冠-6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烯基杯[4]芳烃与聚醚链的合成
        2.2.3 烯基杯[4]芳烃-冠-6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p-Calix[4]Crown6/MMCs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毫米级大孔-介孔碳球(MMCs)的制备
        3.2.3 p-Calix[4]Crown6/MMCs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基材料MMCs的表征
        3.3.2 p-propenyl Calix[4]Crown6/MMCs的表征
        3.3.3 p-butenyl Calix[4]Crown6/MMCs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p-Calix[4]Crown6/MMCs对Cs(I)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p-Calix[4]Crown6/MMCs的静态吸附实验
        4.2.3 吸附实验模型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propenyl Calix[4]Crown6/MMCs的吸附性能
        4.3.2 p-butenyl Calix[4]Crown6/MMCs的吸附性能
    4.4 p-Calix[4]Crown6/MMCs吸附性能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酶和酶催化反应
        1.2.1 酶的种类和作用
        1.2.2 酶催化反应
    1.3 酶催化缩聚的研究进展
        1.3.1 酶催化聚酯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 酶催化功能性聚酯的合成
    1.4 课题的提出和实验计划
第二章 线型双重温度响应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试验
        2.2.1 材料
        2.2.2 3-(Hydroxymethyl)-3-methyloxetane(HMO)的合成
        2.2.3 Diol-n mEG(n=2,3)的合成
        2.2.4 Diol-4EG的合成
        2.2.5 Diol-nEG/PEG与二酯的二组分共聚
        2.2.6 Diol-3EG与丁二酸二乙酯PEG400 三组分共聚
        2.2.7 核磁表征
        2.2.8 GPC测试
        2.2.9 聚合物水溶液粒子形貌测试
        2.2.10 聚合物水溶液平均水合粒径测试
        2.2.11 聚合物的降解行为研究
        2.2.12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催化聚合所用单体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3.2 二组分共聚物的酶催化合成与性能表征
        2.3.3 三组分温敏性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自组装结构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酶催化树枝状多元醇聚酯的宏观结构调控
    3.1 前言
    3.2 材料与试验
        3.2.1 材料
        3.2.2 TME和丙三醇聚酯的酶催化聚合
        3.2.3 ~1H-NMR测试
        3.2.4 GPC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oly(suberic acid-TME)(PST)的化学结构表征
        3.3.2 PST的链增长行为研究
        3.3.3 Poly(Suberic acid-glycerol)(PSG)的化学结构表征
        3.3.4 丙三醇酯(PSG)的链增长行为研究
        3.3.5 温度、单体投料比对链增长行为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高代数TME聚酯的合成和水溶液自组装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验
        4.2.1 材料
        4.2.2 Poly(trimethylolethane-co-suberic acid)(TME-C8)的聚合
        4.2.3 TME与己二酸(C6)/癸二酸(C10)的共聚
        4.2.4 GPC测试
        4.2.5 ~1H-NMR测试
        4.2.6 差热分析(DSC)
        4.2.7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4.2.8 聚合物临界团聚浓度(CAC)的测定
        4.2.9 聚合物胶束的粒度表征
        4.2.10 水溶液胶束的TEM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ME与辛二酸聚酯在不同单体用量下分子量和结构对比
        4.3.2 单体投入量对TME-C6/C10 的结构和分子量的影响
        4.3.3 真空反应时间对最终产物结构和分子量的影响
        4.3.4 TME二酸酯DSC对比分析
        4.3.5 TME-Cn水溶液中单分子胶束的观测
        4.3.6 TME-Cn聚合物水溶液临界大规模团聚浓度的测定
        4.3.7 TME-Cn水溶液单分子胶束聚集体粒径随浓度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管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必要性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石油化工行业中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2.1 基本概念
        2.1.1 石油
        2.1.2 石油产品
        2.1.3 化学品
    2.2 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2.2.1 石油与化学品的联系
        2.2.2 石油与化学品的区别
        2.2.3 小结
第3章 水运行业中石油与化学品的关系
    3.1 水运行业相关公约概述
    3.2 水运行业中油类与化学品的关系
        3.2.1 相关概念
        3.2.2 油类和化学品的关系
    3.3 小结
第4章 海关、商品检验对油品和化学品的分类
    4.1 海关监管介绍
    4.2 进出口管理制度中与油品化学品相关的分类
    4.3 商品检验介绍
    4.4 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与油品化学品相关的分类
    4.5 小结
第5章 油类和化学品的水运条件
    5.1 油类的水运条件
    5.2 化学品的水运条件
    5.3 小结
第6章 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
    6.1 目前的分类方法
        6.1.1 国际公约分类
        6.1.2 海事分类方法
    6.2 合理的分类方法
        6.2.1 分类依据
        6.2.2 分类方法
        6.2.3 监管措施
    6.3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冠醚聚氨酯泡塑法分离富集钾离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农用钾肥和钾资源概况
        1.1.1 我国农用钾肥概况
        1.1.2 我国钾资源概况
    1.2 我国提钾工艺概述
    1.3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用于吸附剂的研究概况
        1.3.1 冠醚化学概况
        1.3.2 聚氨酯泡沫塑料概况
        1.3.3 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阳离子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特色
        1.5.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2 研究方案
        1.5.3 课题的特色
第2章 冠醚(DB18C6)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二甘醇二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
        2.2.3 二苯并-18-冠-6 的合成
        2.2.4 二苯并-18-冠-6 线性高分子化
        2.2.5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甘醇二对甲苯磺酸酯的红外光谱表征
        2.3.2 二苯并-18-冠-6 的表征
        2.3.3 二苯并-18-冠-6-甲醛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2.3.4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配方的选择
        2.3.5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冠醚(DB18C6)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K~+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药品
        3.2.3 阳离子Mg~(2+)、K~+、Na~+、Ca~(2+)的鉴定方法
    3.3 实验内容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钾离子的条件实验
        3.3.3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Na~+、Mg~(2+)和Ca~(2+)的吸附量
        3.3.4 普通泡沫塑料对钾的吸附量
        3.3.5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K~+、Na~+、Mg~(2+)和Ca~(2+)的选择性实验
        3.3.6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再生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K~+、Na~+、Mg~(2+)和Ca~(2+)的定性分析
        3.4.3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钾离子的条件实验
        3.4.4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Na~+、Mg~(2+)和Ca~(2+)的吸附量
        3.4.5 普通泡沫塑料对钾的吸附量
        3.4.6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对K~+、Na~+、Mg~(2+)和Ca~(2+)的选择性实验
        3.4.7 冠醚聚氨酯泡沫塑料再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超声波法合成二苯并-18-冠-6(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药品
    2.2 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1的制备
    2.3 超声波法合成DB18C6
3 结果与讨论
    3.1 二甘醇二对甲苯磺酸酯的表征
    3.2 DB18C6的结构表征
4 结论

(7)含荧光基团的杯[4]芳烃氮杂冠醚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分子化学与杯芳烃简介
        1.1.1 超分子化学
        1.1.2 杯芳烃化学简介
    1.2 杯芳烃氮杂冠醚的合成进展
        1.2.1 杯芳烃氮杂冠醚的合成
        1.2.2 杯芳烃氮杂冠醚的化学修饰
        1.2.3 杯芳烃氮杂冠醚的分子自组装
    1.3 杯芳烃氮杂冠醚的络合性能
        1.3.1 识别客体一:中性分子
        1.3.2 识别客体二:金属阳离子
    1.4 荧光传感器简介
        1.4.1 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应用
        1.4.2 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设计思路及创新点
        1.5.1 选题依据
        1.5.2 设计思路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下沿荧光基团修饰的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2.1.2 对叔丁基杯[4]芳烃的合成
        2.1.3 对氢杯[4]芳烃的合成
        2.1.4 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2.1.5 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2.1.6 4-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2.1.7 4-溴乙酰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2.1.8 杯[4]芳烃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2.1.9 未能完全实现的路线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4-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的合成
        2.2.2 4-溴乙酰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的合成
        2.2.3 杯[4]芳烃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2.2.4 与溴代物反应制备杯[4]芳烃衍生物失败原因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多甘醇双对甲苯磺酸酯与杯[4]芳烃冠醚的反应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3.1.2 对叔丁基杯[4]芳烃的合成
        3.1.3 对氢杯[4]芳烃的合成
        3.1.4 对氢杯[4]二酯的合成
        3.1.5 对氢杯[4]芳烃氮杂冠醚(10)的合成
        3.1.6 多甘醇双对甲苯磺酸酯的合成
        3.1.7 杯[4]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的合成
        3.1.8 25,27-二烷基-26,28-二羟基四氢杯[4]芳烃的合成
        3.1.9 25,27-二烷基-26,28-二乙基氧羰基亚甲基-1,3-交替杯[4]芳烃的合成
        3.1.10 荧光基团修饰的氮杂冠醚衍生物
        3.1.11 巯基苯并噻唑修饰的氮杂冠醚衍生物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合成机理分析与讨论
        3.2.2 结构表征
    3.3 小结
第四章 N-取代杯[4]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4.1.2 杯[4]芳烃氮杂冠醚(10)的合成
        4.1.3 4-溴乙酰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1.4 N-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杯[4]芳烃氮杂冠醚衍生物的合成
        4.1.5 N-溴烷基-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4.1.6 N-溴烷基-4-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4.1.7 杯[4]芳烃氮杂冠醚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1.8 4-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4.1.9 4-溴乙酰胺基-1,8-萘二甲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4.1.10 N-取代杯[4]芳烃氮杂冠醚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1.11 N-溴烷基-4-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1.12 杯[4]芳烃氮杂冠醚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1.13 氯乙酰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物的合成
        4.1.14 氮杂冠醚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杯[4]芳烃氮杂冠醚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2.2 N-溴烷基-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4.2.3 4-氨基-1,8-萘二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4.2.4 4-溴乙酰胺基-1,8-萘二酰亚胺烷基衍生物的合成
        4.2.5 杯[4]芳烃氮杂冠醚萘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4.2.6 氯乙酰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物的合成
        4.2.7 验证氮杂冠醚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烷基物的产物
        4.2.8 结构表征
    4.3 小结
第五章 新化合物与阳离子的络合响应作用
    5.1 络合实验部分
        5.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5.1.2 与阳离子络合能力的测定
    5.2 络合形式分析
        5.2.1 与铅离子的络合
        5.2.2 与铜离子和汞离子的络合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及其络合钾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冠醚及冠醚树脂
        1.1.1 冠醚
        1.1.2 冠醚树脂
        1.1.3 冠醚和冠醚树脂的应用
    1.2 二苯并-18-冠-6及其酚醛树脂
        1.2.1 二苯并-18-冠-6及其酚醛树脂
        1.2.2 二苯并-18-冠-6及其酚醛树脂的应用
    1.3 超声波合成法
    1.4 冠醚化合物的配位特性
    1.5 研究意义和思路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原理和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表征方法
        2.2.1 薄层层析法(TLC)
        2.2.2 紫外光谱法(UV)
        2.2.3 红外光谱法(IR)
        2.2.4 核磁共振法(NMR)
第3章 二苯并-18-冠-6及其酚醛树脂的合成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 二苯并-18-冠-6的合成
        3.2.1 传统方法合成
        3.2.2 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
        3.2.2.1 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的合成
        3.2.2.2 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
    3.3 二苯并-18-冠-6酚醛树脂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温度对合成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的影响
        3.4.2 溶剂对合成二甘醇二对甲基苯磺酸酯的影响
        3.4.3 溶剂对合成二苯并-18-冠-6的影响
        3.4.4 二甲亚砜的溶剂量对DB-18-C-6产率的影响
        3.4.5 二甘醇二取代物对反应的影响
        3.4.6 模板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4.7 超声波温度和时间对二苯并-18-冠-6收率的影响
        3.4.8 溶质添加顺序和原料配比对酚醛树脂合成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二苯并-18冠-6络合钾的研究
    4.1 二苯并-18-冠-6配合物[K(DB-18-C-6)]SCN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2.2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2.3 电导率的测定
        4.2.4 高斯软件理论计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甘醇二苯磺酸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多甘醇二苯磺酸酯的合成
    1.3 分析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影响反应产率的因素
        1) 反应物料配比对产率的影响
        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2 合成产物的FTIR分析
    2.3 合成产物的1HNMR分析
    2.4 UV-VIS光谱分析
    2.5 合成产物的溶解性能
    2.6 TLC分析
    2.7 合成产物的状态

(10)氨基乙酸衍生二苯并-18-冠-6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仪器和试剂
    1.2 二苯并-18-冠-6的制备
    1.3 4, 4′-二氨基二苯并-18-冠-6 (目标产物) 的合成合成路线:略
        (1) cis-DAmDB18C6:
        (2) trans-DAmDB18C6:
    1.4 4, 4′-二溴二苯并-18-冠-6的合成
    1.5 氨基乙酸衍生化二苯并-18-冠-6的合成
        1.5.1 方法1
        1.5.2 方法2
2 结果与讨论
    2.1 氨基乙酸二苯并-18-冠-6的表征
    2.2 合成条件的探讨
        2.2.1 二苯并-18-冠-6合成条件的优化
        2.2.2 目标产物合成条件的探索
3 结论

四、二甘醇二苯磺酸酯与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Calix[4]crown-5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吸附Cs/Rb特性研究[D]. 吕越政. 浙江大学, 2020(03)
  • [2]碳基超分子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对铯(Ⅰ)的吸附性能研究[D]. 谭杰.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D]. 饶子昆.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D]. 卢大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5]冠醚聚氨酯泡塑法分离富集钾离子的应用研究[D]. 刘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6]超声波法合成二苯并-18-冠-6[J]. 梁渠. 四川化工, 2009(02)
  • [7]含荧光基团的杯[4]芳烃氮杂冠醚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石志强. 天津大学, 2009(12)
  • [8]超声波合成法制备二苯并-18-冠-6及其络合钾离子的研究[D]. 毛晖.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9]甘醇二苯磺酸酯的合成研究[J]. 刘淑芬,孙琳,阮文举,李桂华,吕峰.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10]氨基乙酸衍生二苯并-18-冠-6的合成研究[J]. 杜志伦,刘传芳,严正权,张胜义. 化学世界, 2006(11)

标签:;  ;  ;  ;  ;  

二甘醇二苯磺酸盐和二甘醇二苯醚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