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4)在《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传承了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思路,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国有资产大致分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经营性国有资产两大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保证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郑常运作所存在的国有资产。这部分资产主要的形成方式是政府采购,在使用中不断消耗折旧,不涉及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要求。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涉及的国有资产就必须要求保值增值,为实现我国的整体战略经济目标服务,为国家积累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必须在市场的环境中依靠企业经营来达到。因此,采用何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否能够持续,进而影响到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实现保值和增值。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存在状况,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问题,我国的经济理论界从未停止过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后30年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时代,那时的国有企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由于不存在外部市场,所有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活动,可以看做是国家企业集团这个大公司的一个加工车问。这种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建国初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为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批国有企业和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逐渐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转变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手段。1978至今,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而逐步演变,更加适应时代国有资产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政企分开”、“承包制”到十六大初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构想,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二十多年中经历的多次起伏变化。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出现了不少导致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2003年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推进到新的阶段。结束了以往多头管理、责权不分的问题。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外向型性经济形态不断出现,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也不短提高。这些就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释放的红利。虽然1978年至2013年间我国的国有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一些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十六大首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构想,但落实中偏重于在国有企业的微观层面以民资入股、国企改制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贱卖、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问题时,更加注重宏观层面进行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混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必须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资源分配。从而消除“国进民退”,“国企吃掉民企”的争议。让民营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家资源的分配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监督。这就是本文提出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目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上,强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是上级管理机关,而是代表国家进行出资的国家股东。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不再是国资委的下属机构,完全听命于国资委,而是具有完整的现代企业治理机构,完善的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实体。这种设计从国有资产的根源上实现了混合所有制,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从而整合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共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章本从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研究意义入手,主要涉及国内外的相关文件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时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涉及的问题是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国外相关的研究经验。主要涉及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企业管理及委托代理的相关理论,同时总结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为研究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借鉴。第三章主要谈论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剖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分析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目的。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背景与优势。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阐述为什么要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及现在进行改革有哪些有利的条件。第五章是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案的分析。主要从基本理论、组建原则、适用的行业范围、组建方式和股权结构的形成和组建中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以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管理控股公司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分析对象,从功能界定、决策管理机构的组成、内部监管模式和内部控制的其他问题入手,阐明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内部管理。第七章是从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外部监管的角度,分析针对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等问题。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外部条件。第八章从行政体制配套的角度分析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需要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制配套措施,同时也从股权平等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互信。第九章是结论和展望。对于本文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王恩山[2](2011)在《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推动与需求方面的牵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做大做强等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审计市场的供给。但在需求方面,多年来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本文将研究视线定位为审计需求,力求准确把握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探究背后的制度成因,为改善我国审计需求现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利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为指导,在描述审计需求现状、探究制度成因的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创新:1.构建了更一般化的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的审计需求看做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认为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1)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2)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与该审计类型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其对企业审计需求决策的影响力,这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如股权表决制度、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区域市场化程度等。2.提出了通过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股权回避的方式来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制度改革设想。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经营者提供会计报表,并请人来审计自己,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外部股东监督权与经营股东经营权的制衡,建议独立董事选举时,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对应股权也应回避的制度建议。3.发现并分析了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我国当前的IPO制度是核准制,证监会对上市申请不但要进行形式审查还要进行实质性审查,面对千差万别数以百计的待上市公司,证监会确需高质量审计的帮助以鉴别申请资料的可信度,证监会因此成为现实中最大的审计服务消费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作为“审计服务消费者”的证监会却没有这一权利,原因就是它同时是审计市场的监管者。作为审计市场的监管者理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待被监管对象一视同仁,证监会若表现出一定的“消费偏好”,将形成权力经商,严重危害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证监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对待自己的审计需求偏好,经常是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第2章是“文献综述”。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审计需求现状和影响审计需求的制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本文的研究确定理论坐标。第3章是“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本章包括历史回顾、概念界定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偏好、以及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初步分析等共5节,构建了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模型,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而外部股东在各类利益相关者中是最需要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第4章是“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研究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先用历史梳理和文献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的审计需求现状给出一个总体判断,然后用实证的方法分角度为这一判断提供经验证据。该章分为四节,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特征是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有三种表现: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审计需求偏好、外部股东对审计质量的理性冷漠、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2)利用近三年的年报审计数据研究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为企业的低质量审计需求偏好提供经验证据。(3)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我国A股IPO数据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为人们理解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冷漠态度提供经验证据。(4)利用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逐步明确的支持态度,为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提供新证据。第5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环节,而产权性质、股权结构则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行政权力对市场利益分配具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时,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会有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只是目的不同而已。国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是一种路径依赖的表现,因为政府是其“大老板”,国企官员的升迁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而私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主要是功用性的。一股独大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当前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他股东缺乏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能力。而更直接的制度原因是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谁掌握审计委托权,企业的审计需求就更多地表现出谁的意愿。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在分析这一制度建议的必要性时,本文将思路稍作扩展,提出“外部股东监督权”的概念,审计委托权只是外部股东监督权的一项内容。为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在所有外部股东监督权事项表决中都实行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的股权回避。第6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该章探讨宏观制度与审计需求的关系,包括五节:概述、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以及宏观制度改革建议。主要结论有:审计需求与市场化程度显着正相关;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整体表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这是导致投资者对审计质量保持冷漠态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面对审计服务,存在角色冲突,正深陷“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即证监会既是应一视同仁的管理者又是可以偏好明显的审计服务消费者,两者存在明显的冲突。第7是“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创新点,明确本文研究的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陈斌[3](2001)在《股份制企业审计研究》文中提出 股份制改造目前是我国国企改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搞好股份制企业审计,为国企改革服务,成为企业审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开展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实际情况,就股份制企业审计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股份制企业审计不同于一般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审计单位的同步性。 目前,股份制企业绝大多数是经过原国有老企业改制剥离而来。那么,对剥离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应实施同步审计,既对原企业又对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同时下达审计通知书,对两户企业的财务帐目一起进行审计,并在审计中注意全面、准确划分原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财务关系,重点审计是否严格界定产权,明晰产权关系;是否严格划分债权债务关系,是否对相互业务往来、经济活动实行严格的结算、划转和核算;管理机构和人员是否严格分开;严格划清各项目费用支出;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是否严格分帐并建立新帐。

刘建波,王玲玲[4](2000)在《关于股份制企业审计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形势 ,合理确定股份制企业审计监督的范围和权限 ,探讨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解决股份制企业审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是当前审计工作中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

白静[5](2000)在《股份制企业审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股份制企业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股份制企业对于扩大企业筹资渠道,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增强企业活力;确保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国家产业政策需要,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股份制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其特有权益结构具有较大的风险放大机制,一旦遭遇经营失败,股份制企业蕴藏的巨大风险能量得以释放,其破坏力是其他企业形式所不可比拟的。18世纪发生的英国南海股份公司破产事件;本世纪30年代发生的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以及90年代发生的我国琼民源和红光事件,都反映出股份制企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能量,也说明加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股份制企业起步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仅上市公司就近千家,审计如何适应和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主题: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基于上述动因,我将“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基本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股份制企业审计环境有何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对开展股份制企业审计有何影响;二是研究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企业形式,股份制对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有何特殊要求,与其它企业形式审计有何不同;我国股份制企业审计面临的热点与难点,如:特殊的审计事项,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粉饰与审计防范等。以上两问题的逻辑关系是,问题一本质上属<WP=3>于审计环境分析,着眼于环境的特殊性,如股份制企业审计权的归属、审计独立性的保障、审计目标和技术标准的确定等。只有上述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具体审计才能得以有效实施。问题二则着眼于股份制企业审计技术特殊性,剖析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的重点难点。主体结构:本文围绕上述两个中心问题而展开,共分五部分:(一) 股份制企业的审计主体及独立性。本章第一部分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分析了股份制企业审计国家审计主导模式的缺陷,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实施独立审计主导模式,并分析经济学原因及现实依据。第二部分在描述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审计的职业独立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快脱钓改制步伐,减少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定期核查制度,完善独立性规则;股份制企业选聘注册会计师应建立审计委员会制;提示变更注册会计师情况。(二) 股份制企业审计执业技术规范及审计目标。在分析了股份制企业审计为什麽应实施独立审计主导模式后,本章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相应的执业技术规范体系的完善。同时,也讨论了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选择与确定。首先,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规范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为核心构建的,未能覆盖注册会计师非签证业务,未对签证业务类型进行适当划分,统一用“审计准则”加以规范,导致报告使用者不易区分不同签证业务各自不同的保证水平,不符合技术规范框架体系的国际惯例与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以上问题基础上,指出应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规范体系加以重构与完善。最后,对审计目标的一般确定机制、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历史演进及我国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选择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建阶段,各方面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股份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欺诈、舞弊和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企业所有者及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公众强烈希望通过独立审计使这一问题得到控制。而现有审计目标却忽视了这一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期望差距,使公众对审计职业的可信性和<WP=4>作用产生怀疑。我国审计界应正视现实,放弃推卸审计师揭弊查错责任的传统立场,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消除这一期望差距,应将揭弊查错作为审计目标之一。同时,为了适应审计目标的这一变化,审计职业界应采取相应措施:(1)由审计职业界,财政部,证监会及企业界联合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防范欺诈性财务报告的措施及独立审计的作用。(2)修改与制定相关审计准则。确立审计人员在揭露欺诈舞弊的责任。(3)研究和开发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的专门审计程序;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审计程序,提高其防范欺诈舞弊的功能。(4)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以提高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三)股份制企业特殊事项的审计。主要研究当前股份制企业审计的难点与重点,包括:股份制改组审计(三改企业审计、资产剥离审计、上市改组审计);股份制企业兼并的效益性、合法性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确定与审查)。(四)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报告在股份制企业审计中的运用。首先讨论重要性概念及其在股份制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包括:重要性的涵义、重要性的初步估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其次,讨论导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若干特殊情况,包括:重大不确定事项、被审计单位的持?

谢立军[6](2000)在《关于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几点认识》文中认为

魏汉杰,吕振德,张守林,韩淑梅,张智勇[7](2000)在《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文中指出

陕西省审计厅审计研究所三改企业审计课题组[8](1998)在《深化三改企业审计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序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从1978年的企业基金制,到1981年的留利制;从1983年到1984年的二步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厂长负责制;从1987年至1991年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两权分离,全面推广企业“承包制”,到1...

谢立军[9](1998)在《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文中研究表明

孟小端,田生才[10](1998)在《搞好股份制企业审计监督 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五大为股份制正了名 ,使它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走进了我们的审计对象行列之中。股份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股份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 ,在所有制形式上即产权结构、组织形式、企业利润分配上都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最近 ,省审计厅的两位同志在学习和实践摸索的基础上对股份制企业审计的依据、特点、内容、规范运作、审计风险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予以刊出 ,意在抛砖引玉 ,激起全省企业审计人员对股份制企业审计的探讨 ,以达到深化股份制企业审计的目的。

二、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与国外经验
    2.1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1 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2.1.2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相关概念及理论
        2.1.3 企业(公司)管理模式相关概念及理论
        2.1.4 委托代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2 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经验借鉴
        2.2.1 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2 法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3 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4 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5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6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及经验借鉴
3.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79~1988)
        3.1.3 专业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探索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88~2002)
        3.1.4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2003年至今)
    3.2 “国资委”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
        3.2.1 我国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2.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的关系
        3.2.3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的层级关系
    3.3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3.1 深圳模式:三级授权
        3.3.2 上海模式:三级架构、两级管理
        3.3.3 辽宁模式:“两委合署”
        3.3.4 吉林模式:两级出资、三级架构
    3.4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4.1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3.4.2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功能定位
    3.5 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1 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5.2 “国资委”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3 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4. 我国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
        4.1.1 应对国内外经济巨大冲击挑战的需要
        4.1.2 提高我国国有资产发展水平的需要
        4.1.3 调整国有经济发展方向的需要
        4.1.4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的需要
    4.2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有利条件
        4.2.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2.2 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2.3 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运营中培育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4.2.4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变革
        4.2.5 民营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客观条件
        4.2.6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管理空间距离逐渐消失
5. 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方案设计
    5.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
        5.1.2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基本原则
    5.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模式设计方案及理论创新
        5.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设计方案的理论创新
        5.2.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基本治理结构
        5.2.3 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2.4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适用行业范围分析
    5.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5.3.1 国资委发起组建成立
        5.3.2 现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改造而成
    5.4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过程中非公有制股东的选择
        5.4.1 行业市场占有率高且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
        5.4.2 管理规范且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上市公司
        5.4.3 拥有国际市场资源的跨国公司
    5.5 组建过程中不同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分析
        5.5.1 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2 国有相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3 国有“黄金股”的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股份形成方式
        5.6.1 纯货币化的股份形成方式
        5.6.2 货币加资产的混合股份形成方式
        5.6.3 以股权出资的股份形成方式
    5.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中出现的问题
        5.7.1 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5.7.2 资本属性多元化和市场化问题
        5.7.3 收入分配的悬殊和社会矛盾的激化问题
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理模式设计
    6.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决策管理结构
        6.1.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定位
        6.1.2 混合所有制公司监事会的职能定位
    6.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模式
        6.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监机构设置
        6.2.2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6.2.3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内审人员素质提高
    6.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控的其他问题
        6.3.1 完善混合所有制公司章程实现有效的内部自治
        6.3.2 完善国有出资人的代表制度
        6.3.3 创新人力资源制度优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4 设计合理的股权退出机制
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外部监管模式设计
    7.1 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家审计制度
        7.1.1 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的特点
        7.1.2 国家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
        7.1.3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审计的内容
        7.1.4 针对当前审计制度需要做出的改进
    7.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应用
        7.2.1 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7.2.2 完善独立董事的履职制度
        7.2.3 独立董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7.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违规违法问题及其对策
        7.3.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措施
        7.3.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腐败现象的防范
        7.3.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处理问题
8.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所需的行政配套措施
    8.1 针对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8.1.1 政府从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
        8.1.2 政府从项目的审批者转变成项目依法依规运营的监督者
        8.1.4 国企领导从影子行政体系长官转变成为职业经理人
    8.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需的司法体制配套
        8.2.1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8.2.2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保障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股权平等
        8.2.3 从法制建设角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对象
        1.2.1 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
        1.2.2 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
        1.2.3 企业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的研究
        2.1.1 监督假说
        2.1.2 信息假说
        2.1.3 保险假说
        2.1.4 简要评述
    2.2 关于审计需求现状的研究
        2.2.1 审计需求的表现
        2.2.2 审计需求的检验
        2.2.3 简要评述
    2.3 关于审计需求制度环境的研究
        2.3.1 行政管制与审计需求
        2.3.2 国有产权与审计需求
        2.3.3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2.3.4 公司治理与审计需求
        2.3.5 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审计需求发展进程
        3.1.1 产权的多元化与审计需求的产生(13世纪至20世纪初)
        3.1.2 股东的大众化与审计需求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3.1.3 股东的外部化与审计需求的扭曲(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3.1.4 股东保护制度的强化与审计需求的规范(21世纪初至今)
        3.1.5 启示: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博弈的结果
    3.2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3.2.2 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
        3.3.1 企业的审计需求
        3.3.2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
        3.3.3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
    3.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
        3.4.1 股东、经营股东与外部股东
        3.4.2 证监会
        3.4.3 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
        3.4.4 小结:外部股东最需要高质量审计
    3.5 对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的初步分析
        3.5.1 我国经济制度总体特色
        3.5.2 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
    4.1 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形成:历史回顾与总体判断
        4.1.1 我国审计需求的变革与发展
        4.1.2 对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判断
    4.2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偏好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投资者的理性冷漠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政府支持与大所优势: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
        4.4.1 研究假设
        4.4.2 研究设计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
    5.1 影响审计需求的微观制度概述
    5.2 企业的产权性质与审计需求
        5.2.1 一般分析
        5.2.2 经验证据
        5.2.3 私有产权性质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5.3.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对策
        5.3.2 股权结构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4 企业的股权表决制度与审计需求
        5.4.1 审计的起源与审计铁三角
        5.4.2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与审计悖论
        5.4.3 国外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4.4 我国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5 微观制度改革建议
        5.5.1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必要性
        5.5.2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可行性
        5.5.3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具体设想
    本章小结
第6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
    6.1 影响审计需求的宏观制度概述
    6.2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
        6.2.1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6.2.2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差异
        6.2.3 市场化程度影响审计需求的经验证据
    6.3 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
        6.3.1 新股发行(IPO)的监管与审计需求
        6.3.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与审计需求
        6.3.3 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制度与审计需求
    6.4 资本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
        6.4.1 现行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6.4.2 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6.5 宏观制度改革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创新点
    7.4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4)关于股份制企业审计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股份制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二、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方法
    1、设立环节要严把“三关”, 搞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2、运作环节要强化“四个监督”,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股份制企业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股份制企业审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股份制企业的审计主体及独立性
    第一节 股份制企业审计主体模式的选择
        一、 国家审计主导模式、理论依据及其逻辑缺陷
        二、 审计权:企业所有权的衍生权利
        三、 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
        四、 企业所有权的动态性
        五、 国家审计主导模式的基本缺陷
        六、 股份制企业审计主体目标模式:独立审计主导模式
    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的审计独立性分析
        一、 审计独立性概念
        二、 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之现状
        三、 社会审计独立性不足导致的问题
        四、 提高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第二章 股份制企业审计执业技术规范及审计目标
    第一节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规范体系的构建
        一、 我国独立审计现行执业技术规范框架体系的现状
        二、 我国现行独立审计执业技术规范框架体系存在的缺陷
        三、 关于我国独立审计技术规范框架体系的重构设想
    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
        一、 审计目标的一般确定机制
        二、 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历史演进
        三、 我国股份制企业审计目标的理性选择及其影响
第三章 股份制企业特殊事项的审计
    第一节 股份制企业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 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二、 股份制企业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 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其他内容
    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的特殊审计事项
        一、 股份制改组审计
        二、 股份制企业兼并审计
        三、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第四章 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报告在股份制企业审计中的运用
    第一节 重要性概念在股份制企业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
        一、 重要性概念的涵义
        二、 重要性的初步估计
        三、 初步估计重要性的分配
        四、 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
    第二节 导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若干特殊情况
        (一) 重大不确定事项(MaterialUncertainties
        (二) 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GoingConcern
        (三) 对重要事项的强调(EmphasizeaMatter
        (四) 涉及其它审计人员工作
        (五) 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偏离(DeparturefromGAAP
        (六) 未遵循一贯性原则(Inconsistency
        (七)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ScopeLimitation
        (八) 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LackofIndependence
    第三节 98年度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分析
        (一) 标准无保留意见
        (二) ”无保留+解释段”审计意见
        (三) 保留意见
        (四) 拒绝表示意见
        (五) 否定意见
第五章 股份制企业财务报表粉饰及其审计防范
    第一节 股份制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
        一、 虚构经营业绩,取得较好的业绩评价
        二、 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三、 为取得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资格
        四、 人为调减利润,以减少所得税
        五、 获取政治收益或减少政治成本
        六、 为了推卸责任而粉饰财务报表
    第二节 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类型与手段
        一、 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类型
        二、 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第三节 财务报表粉饰的审计防范方法
        一、 关注环境因素
        二、 关注“虚”资产
        三、 关注关联方交易
        四、 关注非主营业务收入
        五、 关注现金流量
        六、 关注非货币交易
        七、 关注会计政策的变更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D]. 刘鑫. 武汉大学, 2014(01)
  • [2]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D]. 王恩山.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3]股份制企业审计研究[J]. 陈斌. 湖北审计, 2001(03)
  • [4]关于股份制企业审计问题的探讨[J]. 刘建波,王玲玲.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 [5]股份制企业审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D]. 白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6]关于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几点认识[J]. 谢立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0(Z1)
  • [7]简论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J]. 魏汉杰,吕振德,张守林,韩淑梅,张智勇. 广东审计, 2000(01)
  • [8]深化三改企业审计的若干思考[J]. 陕西省审计厅审计研究所三改企业审计课题组. 陕西审计, 1998(S1)
  • [9]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J]. 谢立军. 商业会计, 1998(10)
  • [10]搞好股份制企业审计监督 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J]. 孟小端,田生才. 河北审计, 1998(08)

标签:;  ;  ;  ;  ;  

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