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记·天官书》的质疑(三)

对《史记·天官书》的质疑(三)

一、《史记·天官书》献疑(三)(论文文献综述)

禹雅洁[1](2021)在《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北大汉简《妄稽》简爲对象,对《妄稽》简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集释,对《妄稽》简的用字现象和用字习惯加以分析总结。“绪论”部分对《妄稽》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妄稽》简图版着录情况进行说明。“集释”部分从文字释读、竹简编联、用字现象等角度对《妄稽》简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汇集整理,以“按语”的形式对各家观点进行判断,整理出一份较爲可靠的释文和释读观点。“研究”部分从用字现象研究和用字习惯研究两个方面展开。“用字现象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妄稽》简中的异体现象、假借现象和讹误现象。异体现象可以从《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字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两个方面分析,异体现象主要是构件位置不同、构件有所省减或增繁、构件中篆隶(隶草)写法并存、改变形旁、改变声旁、写法略有出入或因隶变和讹变而造成的异体。假借现象分爲本有本字的假借和本字後造的假借,分别从声韵皆同、声异韵同、声同韵异、声韵皆异的角度展开分析,统计了《妄稽》简中248个假借字与本字韵部相同的字组,分析了其所反映的语音现象。讹误现象从笔画的误增、部件的省略、部件的增添、部件的变形、形近误书等角度展开分析。“用字习惯研究”梳理了《妄稽》简一字对多词、一词对多字的现象以及其他错综的对应情况,展现出《妄稽》简的用字特点,即用字具有不规范性、多种书体并存、部分文字受到楚系文字影响。

曹雨杨[2](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曾茂辉[3](2020)在《《後汉书》校读札记》文中指出《後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为“前四史”之一,对我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後汉书》,该本校勘审慎精密,可谓目前最优秀的点校本。然点校工程巨大且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该本在标点方面存在前後标点不一致、注文非引原文而用引号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於对李贤作注引书时的多种体例未能加以区分,对於李贤注所引要籍内容未能与原文细致比对,从而误将李贤自注之辞当作引文原文放入引号,或将李贤据文意概括之语误作原文加以引号。论文以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後汉书》为底本,全面梳理前九十卷李贤注的引文,将引文与该文所出古籍进行综合比对,核对其不一致之处。从而指出点校本《後汉书》李贤注在标点、衍文、脱文、)误、用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有助於点校本《後汉书》的进一步修订,并可为所引古籍今後的校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金瑞[4](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贾鸿源[5](2017)在《《史记·天官书》中官“左右”方位献疑》文中提出司马迁《史记》所立"八书"于史学体例革新有重要贡献,其中《天官书》不仅总结战国甘、石与秦汉诸家天文成就(1),也包含太史公个人"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2)之所得,因而其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中也有开创之意义。同时,《天官书》中所载西汉以及前代之天文星官,也为认识秦汉"象天设都"现象,提供了较早之基本史料,因而对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而言,价值独特。(3)古今学界对《天官书》之研究,赞述成就之余,亦不乏对其进行考订纠谬。如,《天官书》开篇叙述中官外围星官(4),附

李奇斌[6](2017)在《《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是由赵君平和赵文成两位先生编纂,於2012年出版的碑志图版集。该书共收录唐代东都旧地河南、唐都城所在地陕西以及唐王业隆兴之地山西三地新出墓志九百余种。本文选取天宝至元和年间(742-819)墓志中前人未做整理的109种墓志材料,进行整理与研究。这部分材料在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家族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大价值。有部分墓志出自名家之手,如《侯知什墓志》由唐代着名书家邬彤撰书,方整雄浑,气势开阔;亦有不载书者然其书法亦堪称绝妙者,如《苗良琼墓志》,其行书书法精美潇洒,《崔4墓志》楷书书法挺拔有力。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开端,将这部分材料与史书结合,二者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部分墓志材料记录了秦晋豫三地古地名,如由《王绪墓志》知唐太原曾称“北京”,尤其保存了一批不见於史传的乡里村落名及山名水名,可为秦晋豫三地唐代地理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另还可利用这部分材料研究姓氏来源及家族谱系。本文主要分爲三个部分:绪论、释文注解和历史研究。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材料、意义、现状、思路和方法。释文及注解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占据本文绝大篇幅。主要通过对多次验读的墓志释文加以梳理,选择其中晦涩难懂、不常见或古今意义有别的词语和典故加以注释和考证。对释文中的异体字,则从形体演变的层面略加说明,从而为字形演变轨迹的探求提供参考。将墓志文所载录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订补缺漏之处。古地名则考证其地理位置、命名缘由、古今演变等。历史研究,即利用这部分墓志材料订补对郁贤皓先生的《唐九卿考》、清人赵钺、劳格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岑仲勉先生的《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以期裨益於石刻材料的历史研究和三书的利用和研究。本文采用的方法有:多重证据法,唐墓志提供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研究时需将唐墓志文献与传世文献、其他出土文献、现代考古学成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结合起来,为唐墓志释读和考证寻找更多线索和材料;语言文字与文化结合法,语言文字的研究要与广阔的文化时空相结合,如研究《裴逈墓志》、《裴好古墓志》需结合其家族文化,即河东闻喜裴氏家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深入考察唐代墓志文献;材料搜集与调查走访结合法,学术材料的搜集不仅限於书面文献,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走访,如外出访碑,或是考察当地风俗、流传於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传奇人物等,只有将田野调查与利用书面文献相结合,才能科学认识研究材料,深入挖掘碑志材料所蕴含的研究价值,爲文史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支撑。

周玲[7](2015)在《《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晚唐墓志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是由赵君平和赵文成两位先生编纂,于2012年出版的碑志图版集。该书共收录唐代东都旧地河南洛阳、唐都城所在地陕西以及唐王业隆兴之地山西三地新出墓志九百余方。其中三地新出的晚唐(836-907)墓志—百零一方,志主大多为史书末载的地方官吏或平民,但此时期的名人显士,如晚唐着名诗人姚合,晚唐宰相崔郸、杨收,晚唐藩镇魏博史孝章等墓志亦收录其中。作为晚唐时期显赫之士,他们的墓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史料翔实可靠,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不仅可利用来弥补史书的缺漏,订正史书的讹误,如:利用晚唐诗人《姚合墓志》可订补《唐才子传》、《全唐诗》所载其事蹟之遣阙和差错。据晚唐宰相名杨收墓志》、《崔郸墓志》中所载的内容,可补两《唐书》之阙。利用《史孝章墓志》又可对唐晚期藩镇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可利用这些墓志材料对晚唐时期的文化、生活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语言文字方面,晚唐墓志虽然在内容和体例上基本囿於墓志的框架,但其字体的变化以及词汇的使用情况,较之前代却略有差异,可对其进行梳理,找出其变化的规律。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释文注解和专题研究。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对研究材料的概述、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方法及重难点的介绍。释文注解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占据本文绝大篇幅。王要通过对多次验读的墓志释文加以爬梳,而选择其中晦涩难懂,不常见,或古今意义有别的词语和典故加以注释和考证。对释文中的异体字,则从形体演变的层面略加说明,以求推测出其演变轨迹。对墓志中所载录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对缺漏之处略加补充和修订。而专题研究部分包括用所选晚唐材料对郁贤皓先生的《唐刺史考全编》、《唐九卿考》进行补订,以及对清人赵铁、劳格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岑仲勉先生的《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一书的补考。

吴昱昊[8](2012)在《《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文中提出日本拢川资言先生作《史记会注考证》,於注释和史事考辨有集大成之功。而水泽利忠先生继之而起,搜罗《史记》古钞本17种,相关古本及校勘记27种,其他版本28种,校勘记10种,并综合吸收《四库全书考证》、梁玉绳《史记志疑》、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等的成果,成《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百三十馀卷,至今仍是收罗《史记》版本异文最多的校勘着作。其中大量的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而通过这些异文,我们也可欧辨别各种版本的关系。但由於《校补》仅仅罗列异同,略作判断而多有差误,使学者无从采择。因此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校补》进行梳理考校,揭出《校补》可欧改正今本或对今本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以期有助於《史记》的校勘研究。本文在校勘方面主要用本校和他校的方法,并采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种专业手段,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百三十卷《校勘记》与《补遗》和《附录》的全部异文梳理一遍,对六百馀条有价值的异文作了考校,大多数条目皆可补正中华书局点校本之讹误。同时本文也对《校补》的研究基础、版本关系、校勘记内容和体例、判断失误、校语错误、所录《正义》佚文基本情况以及水泽利忠先生对佚文的客观态度等作了论述。另外,拢川资言先生作《史记会注考证》,对金陵本有所补正,但不出校记而径改。水泽先生的工作,使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拢本与金陵本的异同,本论文也通过对拢本、金陵本、中华本的比较,吸收了拢川资言先生的校勘成果。

杨效雷[9](2010)在《爻辰说:郑玄《易》注的显着特色》文中研究指明郑玄注《易》,象数、义理兼顾,而偏重于象数。以"爻辰说"解《易》是郑玄《易》注最显着的特点。"爻辰说"虽非郑玄独创,然而郑玄"爻辰说"却独具特色,既不同于京房"爻辰说",又不同于《易纬·乾凿度》中的"爻辰说"。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对郑玄"爻展说"提出种种发难,认为郑玄"爻辰说"有三大问题,因而不可取。针对人们对"爻辰说"的种种质疑,道光年间的何秋涛特撰《周易爻辰申郑义》,对郑玄"爻辰说"极力维护。"爻辰说"本于音律,而音律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音乐史学家已将十二平均论溯源至新石器时代的贾湖文化时期。在《易》史学界,"卦气说"曾长期被视为汉儒附会,但据刘大钧等先生考证,"卦气说"不仅在《易传》中有比较充分的反映,而且可以进一步上溯至殷商时期。既如此,"爻辰说"亦未必非《易》所固有。以"爻辰说"解《易》,的确有时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但辗转牵合,正是术数思维的特点,《易》本卜筮之书,以辗转牵合的方法解《易》,也许有时恰得《易》之本义。"爻辰说"是郑玄《易》注的一大特色,何秋涛认为"爻辰之法,于古必有所受",当为合理的推论。虽然"爻辰说"与互体、半象等其他象数解《易》体例一样,难免有迂曲穿凿之处,但"夏鼎商彝,固不以剥泐讹阙见弃矣"。

杨效雷[10](2010)在《爻辰说:郑玄《易》注的显着特色》文中研究指明郑玄注《易》,象数、义理兼顾,而偏重于象数。以"爻辰说"解《易》是郑玄《易》注最显着的特点。"爻辰说"虽非郑玄独创,然而郑玄"爻辰说"却独具特色,既不同于京房"爻辰说",又不同于《易纬·乾凿度》中的"爻辰说"。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对郑玄"爻辰说"提出种种发难,认为郑玄"爻辰说"有三大问题,因而不可取。针对人们对"爻辰说"的种种质疑,道光年间的何秋涛特撰《周易爻辰申郑义》,对郑玄"爻辰说"极力维护。"爻辰说"本于音律,而音律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音乐史学家已将十二平均论溯源至新石器时代的贾湖文化时期。在《易》史学界,"卦气说"曾长期被视为汉儒附会,但据刘大钧等先生考证,"卦气说"不仅在《易传》中有比较充分的反映,而且可以进一步上溯至殷商时期。既如此,"爻辰说"亦未必非《易》所固有。以"爻辰说"解《易》,的确有时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但辗转牵合,正是术数思维的特点,《易》本卜筮之书,以辗转牵合的方法解《易》,也许有时恰得《易》之本义。"爻辰说"是郑玄《易》注的一大特色,何秋涛认为"爻辰之法,于古必有所受",当为合理的推论。虽然"爻辰说"与互体、半象等其他象数解《易》体例一样,难免有迂曲穿凿之处,但"夏鼎商彝,固不以剥泐讹阙见弃矣"。

二、《史记·天官书》献疑(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记·天官书》献疑(三)(论文提纲范文)

(1)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北大汉简《妄稽》研究综述
        一、竹简编联
        二、字词考释及文意释读
        三、文字现象研究
        四、据《妄稽》校读其他文字材料
        五、其它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图版着录情况
第一章 北大汉简《妄稽》集释
    第一节 《妄稽》释文校订
        一、释文A
        二、释文B
    第二节 《妄稽》集释
第二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现象研究
    第一节 《妄稽》异体字现象分析
        一、《妄稽》简内部的异体现象
        二、《妄稽》简使用与字书正体写法相异的异体现象
    第二节 《妄稽》假借字现象分析
        一、本有本字的假借
        二、本字後造的假借
        三、《妄稽》简假借字所反映的语音现象
    第三节 《妄稽》讹误字现象分析
第三章 北大汉简《妄稽》用字习惯研究
    第一节 《妄稽》简字词对应关系
        一、一字对多词现象考辨
        二、一词对多字现象考辨
        三、错综复杂的字词对应现象
    第二节 《妄稽》简用字特点
        一、用字具有不规范性
        二、多种书体并存
        三、部分用字受楚系文字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3)《後汉书》校读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後汉书》及李贤注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凡例
卷一上 光武帝纪上
卷一下 光武帝纪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
卷五 孝安帝纪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卷八 孝灵帝纪
卷九 孝献帝纪
卷十上 皇后纪上
卷十下 皇后纪下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
卷十六 邓寇列传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卷二十八 下冯衍传下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下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
卷三十八 张法腾冯度杨列传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上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下
卷四十一 第五锺离宋寒列传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
卷五十二 崔駰列传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上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上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上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下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上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
卷八十四 列女传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
卷八十八 西域传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4)《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5)《史记·天官书》中官“左右”方位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诸家注说述解
    (一) 四象与前后左右
    (二) 星图与天球坐标系
    (三) 帝星居北极之上的假设模型
二、正史天文志资料比对
三、余论

(6)《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材料及现状
        一、《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材料概述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释文及注释
    一 吕献臣墓志 天宝元年(742)七月四日
    二 赵全璧墓志 天宝元年(742)十月二十六日
    三 周胡儿墓志 天宝元年(742)十二月二日
    四 李芝墓志 天宝二年(743)正月二十日
    五 郑思九妻陈氏墓志 天宝二年(743)五月二十二日
    六 胡倚墓志 天宝二年(743)七月五日
    七 张洪墓志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七日
    八 张宾墓志 天宝三年(744)七月二十三日
    九 李韶墓志 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二日
    十 马挺墓志 天宝四年(745)九月八日
    十一 曹冲进墓志天宝四年(745)十月十八日
    十二 卢顺墓志天宝五年(746)三月三十日
    十三 史君妻薛氏墓志天宝五年(746)十一月十九日
    十四 郭山松墓志天宝五年(746)十一月二十五日
    十五 王玘墓志天宝六年(747)二月十四日
    十六 崔绦墓志天宝六年(747)二月二十六日
    十七 魏庆墓志天宝六年(747)四月四日
    十八 裴君妻李氏墓志天宝六年(747)十月十九日
    十九 吴翰墓志天宝六年(747)十一月十二日
    二十 苏君妻陶氏墓志天宝七年(748)二月二十日
    二十一 侯知什墓志天宝七年(748)五月十五日
    二十二 李询会墓志天宝七年(748)五月二十七日
    二十三 崔君妻卢氏墓志天宝七年(748)九月十五日
    二十四 吉隐墓志天宝七年(748)十一月十八日
    二十五 苗良琼墓志天宝七年(748)十一月二十四日
    二十六 崔4墓志 天宝八年(749)正月十七日
    二十七 殷咸宜及妻张氏墓志天宝八年(749)六月九日
    二十八 赵方仁墓志天宝八年(749)八月二十日
    二十九 薛维翰墓志天宝八年(749)十月二十九日
    三十 侯令表女墓志天宝九年(750)七月十一日
    三十一 崔皎墓志天宝九年(750)八月四日
    三十二 王人杰墓志天宝九年(750)八月十六日
    三十三 杜昌墓志天宝九年(750)十一月二十三日
    三十四 秦客墓志天宝九年(750)十一月二十四日
    三十五 韦承光墓志天宝九年(750)十二月
    三十六 杨氏墓志天宝十年(751)正月十二日
    三十七 徐道其墓志天宝十年(751)二月十九日
    三十八 赵君妻柳氏墓志天宝十年(751)二月十九日
    三十九 袁崇义墓志天宝十年(751)三月一日
    四十 韦夫人墓志天宝十年(751)四月十八日
    四十一 柴温恭墓志天宝十年(751)十二月十七日
    四十二 柳君妻张氏墓志天宝十年(751)十二月二十三日
    四十三 王廉墓志天宝十一年(752)二月二十四日
    四十四 郑岩墓志天宝十一年(752)五月十五日
    四十五 裴逈墓志天宝十一年(752)八月二十八日
    四十六 杨若先墓志天宝十二年(753)二月二十二日
    四十七 姚闉墓志天宝十二年(753)四月二十六日
    四十八 万利器墓志天宝十二年(753)八月二十二日
    四十九 朱连城墓志天宝十三年(754)四月八日
    五十 李知敬墓志天宝十三年(754)五月二十五日
    五十一 柴阅墓志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六日
    五十二 郑君妻吉氏墓志天宝十四年(755)五月七日
    五十三 王金刚藏墓志燕圣武元年(756)九月二十二日
    五十四 唐恕墓志燕圣武二年(757)三月一日
    五十五 吉光墓志燕圣武二年(757)七月五日
    五十六 王元墓志至德三年(758)正月十一日
    五十七 苏君妻裴氏墓志乾元二年(759)二月十二日
    五十八 赵全璧妻柳姖墓志乾元二年(759)八月二十七日
    五十九 宇文弁才及妻李氏墓志永泰元年(765)十月十三日
    六十 崔君妻裴氏墓志永泰二年(766)十一月十四日
    六十一 徐守贞墓志大历元年(766)十二月二十一日
    六十二 吴广华墓志大历三年(768)十一月十四日
    六十三 窦庭芝墓志大历四年(769)七月二十日
    六十四 郑虔及妻王氏墓志大历四年(769)八月二十五日
    六十五 长孙侹墓志大历十年(775)三月九日
    六十六 申万墓志大历十年(775)八月二十三日
    六十七 崔君夫人李氏墓志并盖大历十一年(776)二月二十六日
    六十八 李收墓志大历十三年(778)正月二十六日
    六十九 李昭墓志大历十四年(779)十一月十八日
    七十 李君妻郭氏墓志建中二年(781)正月二十五日
    七十一 崔岌墓志建中四年(783)正月二十九日
    七十二 成从训墓志兴元元年(784)十月二十二日
    七十三 徐氏墓志贞元元年(785)五月二日
    七十四 陈维勋墓志贞元元年(785)十一月
    七十五 薛晤墓志贞元四年(788)八月三日
    七十六 李晅墓志贞元五年(789)五月二十五日
    七十七 程纲妻萧氏墓志贞元五年(789)十二月三日
    七十八 严庭金墓志贞元元年(785 年)十一月十日
    七十九 崔绦墓志唐贞元八年(792)八月二十六日
    八十 独孤君妻李氏墓志贞元八年(792)八月二十日
    八十一 卢瑗妻崔氏墓志贞元八年(792)十二月九日
    八十二 裴好古墓志贞元九年(793)八月二十七日
    八十三 李仙墓志贞元九年(793)十月十五日
    八十四 要敬客及妻阎氏墓志贞元十一年(795)二月十一日
    八十五 李翃墓志贞元十二年(796)十月二十七日
    八十六 李缃墓志并盖贞元十二年(796)十一月九日
    八十七 王碕墓志贞元十四年(798)八月七日
    八十八 郭佩墓志贞元十八年(802)四月二十九日
    八十九 先宣力墓志贞元十八年(802)五月二十日
    九十 孙休妻杨氏墓志贞元十九年(803)十月八日
    九十一 陈温和墓志贞元十九年(803)十一月八日
    九十二 李益妻卢婣墓志贞元二十年(804)八月十八日
    九十三 陈君墓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二日
    九十四 侯莫陈恕墓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十九日
    九十五 李嘉运及妻杜氏墓志元和四年(809)闰三月二十四日
    九十六 郭滋墓志元和五年(810)八月十六日
    九十七 孙晏墓志元和六年(811)十月十二日
    九十八 雷海及夫人墓志元和九年(814)三月一日
    九十九 公孙宏墓志元和十年(815)正月二日
    一〇〇 陈诠墓志元和十年(815)十一月二十三日
    一〇一 崔可凭墓志元和十年(815)十一月二十七日
    一〇二 马楚墓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二十四日
    一〇三 郑方闵墓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五日
    一〇四 王绪墓志元和十三年(818)
    一〇五 韦楚相妻崔氏墓志元和十三年(818)十一月二十二日
    一〇六 李超墓志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十二日
    一〇七 崔蔇墓志元和十四年(819)九月九日
    一〇八 李会昌墓志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九日
    一〇九 王何及妻郭氏墓志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十六日
第三章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历史研究
    一、《唐九卿考》增补
    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补考
参考文献
附录 1-《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目录
附录 2-《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待考字表
後记

(7)《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晚唐墓志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晚唐墓志材料概述
        一、墓志简述
        二、《秦晋豫》晚唐墓志材料简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重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不足
上编 释文注解
    七四四 王无悔妻蒋夫人墓志 开成元年(836)正月八日
    七四五 崔彦成姖人张明哲墓志并盖 开成元年(836)五月十一日
    七四六 崔岐妻郑氏墓志 开成二年(837)八月二十三日
    七四七 薛抡墓志并盖 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六日
    七四八 章应墓志 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十二日
    七四九 郑薰墓志 开成三年(838)正月十四日
    七五○ 萧去尘墓志 开成三年(838)正月二十三日
    七五一 张亮墓志 开成三年(838)三月二十七日
    七五二 李璋墓志 开成三年(838)七月十八日
    七五三 赵真龄妻卢令仪墓志并盖 开成三年(838)十月十三日
    七五四 李真墓志 开成三年(838)十月二十五日
    七五五 范政墓志 开成三年(838)十一月六日
    七五六 史孝章墓志 开成四年(839)二月八日
    七五七 韦孝思墓志 开成四年(839)四月四日
    七五八 成元亮墓志 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三日
    七五九 王干墓志 开成五年(840)十一月十二日
    七六○ 李逵墓志 开成五年(840)十一月二十四日
    七六一 李戬墓志 会昌元年(841)四月二十七日
    七六二 李彦藻墓志 会昌元年(841)十二月四日
    七六三 王会墓志并盖 会昌二年(842)八月十一日
    七六四 慕容华墓志 会昌二年(842)八月二十三日
    七六五 姚合墓志 会昌三年(843)八月二十八日
    七六六 崔垍墓志并盖 会昌四年(844)六月十五日
    七六八 齐酄墓志并盖 会昌六年(846)二月十九日
    七六九 韦武仲墓志 会昌六年(846)五月二十日
    七七○ 皇甫简墓志 会昌六年(846)十一月二日
    七七一 崔郸墓志 大中四年(850)十一月十六日
    七七二 王渭墓志并盖 大中二年(848)四月五日
    七七三 赵元素墓志并盖 大中二年(848)十月十一日
    七七四 崔君妻郑夫人墓志 大中三年(849)闰十一月四日
    七七六 李群墓志 大中三年(849)
    七七七 崔镛墓志 大中四年(850)正月二十三日
    七七八 郭暄墓志并盖 大中四年(850)二月二十二日
    七七九 高英墓志 大中四年(850)十月五日
    七八○ 田日偷妻祁氏墓志并盖 大中四年(850)十月十七日
    七八一 刘行馀墓志 大中四年(850)十月十七日
    七八二 姚合妻卢绮墓志 大中四年(850)十一月二十二日
    七八三 崔广墓志 大中五年(851)二月六日
    七八四 张师庆墓志 大中五年(851)四月七日
    七八五 郑公妻郭(?)墓志 大中五年(851)八月二十七日
    七八六 徐公妻崔蕴才墓志 大中六年(852)五月二十七日
    七八七 宗进兴妻杨氏墓志并盖 大中七年(853)正月五日
    七八八 张勳妻赵氏墓记 大中七年(853)正月十八日
    七八九 何贞裕墓志并盖 大中八年(854)二月十七日
    七九○ 张质夫人王氏墓志并盖 大中八年(854)四月十六日
    七九一 卢行质夫人赵氏墓志 大中八年(854)十一月二十一日
    七九二 魏湘及夫人李氏墓志并盖 大中九年(855)正月二十六日
    七九三 李君及夫人董氏墓志并盖 大中九年(855)八月十四日
    七九四 王卿儿墓铭 大中九年(855)
    七九五 郑子礼墓志 大中十年(856)一月六日
    七九六 班君妻郑珪墓志 大中十年(856)六月二十五日
    七九七 刘君及夫人董氏墓志铭 大中十年(856)十月二十七日
    七九八 李郇墓志 大中十一年(857)四月二十七日
    七九九 王那罗墓志 大中十一年(857)九月十八日
    八○○ 尼广素墓志并盖 大中十二年(858)正月二十二日
    八○一 冯氏墓志 大中十二年(858)八月八日
    八○二 张伸墓志 大中十三年(859)正月二十七
    八○三 司马璋墓志 大中十四年(860)十一月四日
    八○四 郑逄墓志
    八○五 长孙保墓志 咸通三年(862)二月三日
    八○六 张质墓志并盖 咸通三年(862)十月十四日
    八○七 王玉虚墓志 咸通三年(862)十月二十六日
    八○八 李贻休墓志 咸通四年(863)四月二十九日
    八○九 吴筹妻卢有德墓志并盖 咸通五年(864)二月二十五日
    八一○ 王公妻崔璠墓志 咸通五年(864)二月二十七日
    八一一 吴筹墓志并盖 咸通五年(864)七月二十五日
    八一二 崔师蒙墓志 咸通五年(864)八月十八日
    八一三 张宗庆墓志并盖 咸通五载(864)十一月二十五日
    八一四 郑夫人墓志 咸通六年(865)十月七日
    八一五 崔复墓志 咸通七年(866)正月二十日
    八一六 张阿师子墓志 咸通七年(866)四月二十二日
    八一七 李亚封墓志 咸通七年(866)八月十八日
    八一八 孟珏墓志 咸通七年(866)十一月二十九日
    八一九 李公贶墓志 咸通八年(867)十一月十一日
    八二○ 盖凝墓志 咸通八年(867)十一月十三日
    八二一 颜标妻路自在心墓志 咸通十年(869)十月十日
    八二二 李韶墓志 咸通十年(869)十一月七日
    八二三 郑韫辞夫人薛氏墓志 咸通十一年(870)二月二日
    八二四 郑偁志 咸通十一年(870)八月十六日
    八二五 姚缙女墓志并盖 咸通十二年(871)二月二十六日
    八二六 仇瀛州墓志 咸通十二年(871)五月二十七日
    八二七 杨收墓志并盖 咸通十四年(873)二月二十五日
    八二八 杨收妻韦束真墓志并盖 咸通十四年(873)二月二十五日
    八二九 韦审己妻卢虔懿墓志 咸通十四年(873)十一月十一日
    八三○ 郭弘裕墓志并盖 乾符元年(874)十二月七日
    八三一 严恪墓志
    八三二 郭奕冲与妻张氏合(?)墓志 乾符二年(875)十月二十四日
    八三三 崔元膺墓志 乾符三年(876)二月六日
    八三四 郑太素墓志 乾符四年(877)四月二日
    八三五 李颙妻张氏墓志并盖 乾符四年(877)四月十四日
    八三六 庞公妻赵氏墓志 乾符五年(878)十月五日
    八三七 崔彦冲墓志 乾符六年(879)二月二十四日
    八三九 曹润兴及妻程氏墓志 广明元年(880)二月二十二日
    八四○ 慕容政及妻崔氏、高氏墓志 广明元年(880)十月五日
    八四一 李公绰墓志 广明二年(881)六月二十日
    八四二 成延宗妻张戏墓志并盖 中和二年(882)八月三日
    八四三 卢岳墓志 中和四年(884)三月二十一日
    八四四 雍晏墓志 光啓二年(886)十一月十五日
    八四五 黑元武墓志 光(?)三年(887)十月二十六日
    八四六 董政及夫人郭氏墓志 乾宁元年(894)十一月十五日
    八四七 崔洁墓志 乾宁三年(896)十二月十五日
下编 《秦晋豫》晚唐墓志补订职官类书籍
    一、《唐刺史考全编》订补
    二、《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补考
    三、《唐九卿考》增补
参考文献
後记

(8)《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综论
    第一节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研究基础
    第二节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内容与得失
    结语
第三章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异文考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後记

四、《史记·天官书》献疑(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大汉简《妄稽》集释与用字研究[D]. 禹雅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3]《後汉书》校读札记[D]. 曾茂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5]《史记·天官书》中官“左右”方位献疑[J]. 贾鸿源. 古籍研究, 2017(01)
  • [6]《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天宝至元和年间墓志整理与研究[D]. 李奇斌. 西南大学, 2017(02)
  • [7]《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晚唐墓志整理与研究[D]. 周玲. 西南大学, 2015(12)
  • [8]《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研究[D]. 吴昱昊. 南京师范大学, 2012(11)
  • [9]爻辰说:郑玄《易》注的显着特色[J]. 杨效雷. 历史文献研究, 2010(00)
  • [10]爻辰说:郑玄《易》注的显着特色[A]. 杨效雷.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 2010

标签:;  ;  ;  ;  

对《史记·天官书》的质疑(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