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单层动态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肝细胞癌单层动态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一、Single-level dynamic spiral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imaging features and density of tumor microvessels(论文文献综述)

胡浩宇[1](2021)在《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着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肝癌患者的MVI状态,均存在诊断效能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临床验证。因此,本研究联合血清标记物及肝癌影像学特征建立MVI预测模型,并将其转化为MVI风险评分体系,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hepatectomy,AR)或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hepatectomy,NAR)提供有效依据。目的1.构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和血清标记物的混合MVI预测模型。2.基于MVI模型预测分层后进一步回顾性对比通过AR或NAR治疗肝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28例肝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验证队列68例和实验队列160例。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MV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基于预测模型所预测的不同MVI风险情况下AR组和NAR组肿瘤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结果采用血清标记物和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逻辑回归分析后筛选与MVI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5 ng/mL(OR:5.411;95%CI:2.093,13.990;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3.8(OR:3.977;95%CI:1.689,9.368;P=0.002),冠状强化(coronary enhancement,CE)(OR:6.183;95%CI:2.478,15.429;P<0.001),肝胆特异期肿瘤周围低摄取(PH-HBP)(OR:8.754;95%CI:3.355,22.843;P<0.001);MVI 预测模型为:MVI risk=1.5 × AFP+1× NLR+2 × C E+2 × PH-HBP,预测模型在原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AUROC分别为 0.884(95%CI:0.829,0.938)和 0.899(95%CI:0.821,0.967)。以 MVI预测模型得分为3.75为截断值,分为MVI高风险组和MVI低风险组。高危组中位复发时间18个月,低危组中位复发时间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R组中MVI高风险(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风险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比NAR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而当患者处于肿瘤大小≤5cm的低危MVI状态时,AR与NAR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简便、准确的肝癌MVI预测模型。2.通过MVI预测分层分析AR与NAR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发现:对于MVI高危状态(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危状态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是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3.对于MVI低危状态,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或NAR对临床预后无显着性差异。

李建志[2](2021)在《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也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其对病人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术根治术及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是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效果,而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行减瘤术。近年来,具有定量或半定量功能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DCE-MRI可以模拟对比剂在肝脏病灶区域的代谢过程,获得定量和半定量的功能性参数,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的血供变化以及灌注性、渗透性微循环改变,弥补常规MRI序列不能定量分析的不足,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射频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力。第一部分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肝细胞癌筛查和检测的主要诊断指标通常是基于实验室肿瘤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多期增强的成像。磁共振是肝癌诊断与术前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MRI评价肝细胞癌主要依靠常规序列,通过病变形态学、组织信号的改变以及病灶的强化方式得以诊断,其结果主要依赖于诊断医师的经验,主观性较强。DCE-MRI是一种根据病变中异常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病变组织病理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获取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技术更多的半定量和定量的功能性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包括组织的血供、灌注性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信息,其中肿瘤组织渗透性改变的研究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利用DCE-MRI评价病变渗透性改变的常用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参照物模型等,其中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评价肝脏疾病更加简单易用。研究目的探讨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评估中的价值;应用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两种药代动力学模型测量组织血管功能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癌组1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对象行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检查。采用图像后处理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软件,获取肝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肝组织感兴趣区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感兴趣区的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肝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在不同病变组间的差异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之间渗透性参数的差异,并对肝癌和对照组肝组织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诊断试验评价。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0.87±0.25、1.18±0.79、1.41±0.84 和 4.20±3.01;2)癌旁肝组织:0.99±0.22、0.67±0.24、0.90±0.32 和 2.15±0.94;3)对照组肝组织:0.92±0.23、0.65±0.22、0.84±0.25 和 2.14±0.99;4)四个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l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202.00±132.0、39.34± 19.07 和 0.25±0.13;2)癌旁肝组织:163.34±88.49、32.46±13.48 和 0.27±0.12;3)对照组肝组织:139.66±74.18、25.65±12.50 和 0.24±0.12;4)三个灌注性参数在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比较,BF值和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P值分别为0.3016、0.3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的结果如下:1)肝癌:1.13±0.74、3.10± 1.84、1.91±1.38、0.29±0.21 和 0.68±0.17;2)癌旁肝组织:0.85±0.51、2.86±1.35、1.42±1.23、0.23±0.14 和0.30±0.15;3)对照组肝组织:0.91±0.73、3.09±1.87、1.57±1.67、0.16±0.10 和0.29±0.12;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结果如下:1)肝癌:1.85±0.8、1.69±1.07、0.78±0.20、0.31±0.20、0.57±0.26和1.76±0.79;2)癌旁肝组织:2.45±0.75、2.96± 1.65、0.74±0.21、0.35±0.21、0.09±0.10和 2.31±0.76;3)对照组肝组织:2.33±0.84、3.02±1.83、0.73±0.19、0.26±0.17、0.10±0.10、2.23±0.84 和 2.23±0.84。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min-1)、kep(min-1)、ve、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比较的P值为0.1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模和Exchange模型在肝癌、癌旁肝组织、对照组中相同参数分别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肝癌组别内Krans、kep、ve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参数P值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组织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中的相关性:肝癌组别中,Ktrans、kep、vp和HPI呈弱至低、中度相关,r范围是0.2532~0.7217,ve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肝组织中,Ktrans、kcp、ve、vp和HPI呈低度相关,r范围是0.2484~0.4303;在对照组中,Ktrans、kep和ve的呈低度相关,r范围0.3290~0.5253,vp和HPI相关系数r的P值为0.0967和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区分肝癌的各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试验评价(p为概率)5.1 半定量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093+0.8603 × MS,(model 1);ROC曲线下面积0.787,灵敏度77.5%,特异度68.4%。5.2 灌注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0.2627+0.0505 ×BV,(model 2);ROC曲线下面积0.709,灵敏度52.9%,特异度78.9%5.3渗透性参数区分肝癌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8.7445+7.9343 × Vp+17.5833×HPI,(model 3);ROC曲线下面积0.975,灵敏度94.9%,特异度94.7%。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6.2373+1.3379 ×Ktrans+19.6095×HPI,(model 4);ROC 曲线下面积 0.969,灵敏度90.6%,特异度92.1%。5.4两种模型分别联合半定量参数和灌注性参数区分肝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1)Extended tofts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7921+20.1850 × HPI+6.4564 × IAUC-1.0543 × MS,(model 5)。ROC曲线下面积0.978,灵敏度92.8%,特异度97.4%。2)Exchange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5.7357+15.9189 × HPI+0.1045 × BV,(model 6)。ROC 曲线下面积 0.975,灵敏度97.1%,特异度 89.5.4%。结论1 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肝细胞癌MRI量化诊断的较好方式是半定量参数IAUC和MS联合Extended tofts模型中的参数HPI,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7.4%。第二部分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或者不适宜手术切除行减瘤术的肝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半定量参数以及灌注性和渗透性的参数可反映消融治疗后病变区域内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情况,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病理生理学的特征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最大化的实现精准评价。研究目的分析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射频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收集到的69例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患者,其中完全消融病例42例,不完全消融病例27例;与该组病例比较的研究对象组别同第一部分肝癌组及对照组。肿瘤仅做射频消融治疗。图像后处理软件是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勾画肝癌射频消融灶、肿瘤残留组织、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的感兴趣区,获取DCE-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完全消融病灶、不完全消融病灶的消融区域、肿瘤残留组织的各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性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间渗透性参数在同一组别的差异性。结果一、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17±0.37、0.23±0.13、0.22±0.16 和 0.84±0.44;2)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1.01±0.21、0.66±0.23、0.91±0.32 和 2.04±0.90;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与肝癌组之间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6.20±10.76、3.48±1.34、1.50±0.10;2)消融灶旁肝组织:152.34±72.96、31.69±12.32、0.29±0.17;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与肝癌组之间BF、BV和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09±0.07、1.11±0.81、3.94±2.36、0.03±0.03 和0.82±0.12;2)消融灶旁肝组织:0.92±0.58、3.04±1.58、1.38± 1.24、0.21 ±0.14 和0.27±0.13;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之间、与肝癌组之间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30±0.23、2.77±1.67、0.39±0.29、0.06±0.11、0.75±0.24 和 0.25±0.20;2)消融灶旁肝组织:2.48±0.73、3.07±1.58、0.73±0.20、0.31±0.15、0.08±0.07 和 2.32±0.71;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灶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射频消融灶组别内Ktrans、kep、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参数的P值分别为0.9462和0.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别内Kt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之间对应参数在肝癌射频消融灶、消融灶旁肝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射频消融灶组参数Ktrans、kep、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5926~0.7811,ve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489/0.3468,P>0.05);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3407~0.5712,参数Ktrans、vp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802/0.2534,0.3011/0.0526,P>0.05)。二、不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ol/L)、IAUC(m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0.83±0.24、1.64±1.27、1.91±1.35 和 5.80±4.34;2)消融区域:1.22±0.39、0.24±0.13、0.24±0.17 和 0.86±0.45;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消融区域的比较,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63.17±157.76、43.88±19.90 和 0.24±0.12;2)消融区域:16.74±10.21、4.00±1.24 和 1.50±0.10;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别之间比分析:灌注性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组织比较,参数BF、BV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BF、BV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F和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c、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1.54±0.83、3.90±1.96、1.36±1.06、0.35±0.22 和 0.68±0.18;2)消融区域:0.09±0.06、1.06±0.89、4.36±2.60、0.04±0.03 和 0.81±0.14;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Ktrans、kep、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为0.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03±0.75、1.88±1.40、0.81 ±0.20、0.35±0.21、0.55±0.29和 1.95±0.76;2)消融区域:0.32±0.25、2.41±1.56、0.44±0.29、0.07±0.13、0.73±0.27和 0.26±0.21;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参数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0.1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的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的P值为0.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的差别性检验:Ktrans、ve、ke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0.9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的差别性检验:Ktrans、kep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的P值分别为0.9551和0.0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模型在肿瘤残留组织中参数Ktrans、vp和HP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3、0.6136、0.8694(P<0.05),kep和ve的相关系数,的P值分别为0.3939,0.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中参数Ktrans、kep、ve和HPI的r分别为0.5931、0.7644、0.6626、0.7729(P<0.05),vp相关系数r的P值为0.3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2 DCE-MRI多参数成像结合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量化评价肝癌射频疗效,提高了疗效评估的客观性,是常规MRI形态学及解剖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全文结论1 DCE-MRI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4 通过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DCE-MRI多参数成像对于肝细胞癌诊断及其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组织微循环改变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具有重要价值。5 DCE-MRI在肝癌和射频疗效评估应用方面的扫描方案、评价标准,尚需要多中心大数据的支持。

邓林[3](2021)在《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基于多模态MRI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的应用多模态MRI预测分析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首次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4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中,26例患者复发,22例未复发。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复发组患者在甲胎蛋白(AFP)>400μg/L占比、谷氨酰基转移酶(ALT)水平、临床分期、术前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复发组血清白蛋白>35g/L占比、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3.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复发组瘤灶数目相对较多、瘤灶最大径较大,DWI/T2WI错配占比及瘤内动脉占比比例更高、强化类型以3型和4型居多,包膜完整比例和瘤体平均ADC值、最小ADC值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FP>400μg/L占比(OR=7.237,P=0.026)、NLR(OR=6.499,P=0.022)、强化类型(OR=14.248,P=0.031)、DWI/T2WI错配占比(OR=8.233,P=0.020)、瘤体平均ADC值(OR=0.150,P=0.049)、瘤体最小ADC值(OR=0.003,P=0.041)是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1.TACE术后的HCC复发与AFP、NLR、肿瘤强化类型、DWI/T2WI错配、瘤体ADC值独立相关。2.多模态MRI凭借多序列成像优势,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很好的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章基于多层螺旋CT评价碘油摄取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瘤灶碘油摄取及廓清情况,探索其预测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纳入39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术后1周及1~2月行上腹部CT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碘油摄取类型及廓清速率,并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分析术后复发及碘油廓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未复发组HCC患者碘油摄取类型以Ⅰ型为主,复发组的碘油摄取类型以Ⅱ、Ⅲ、Ⅳ型为主;复发组的瘤灶碘油廓清率更快,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碘油沉积类型、碘油廓清速率、T1WI信号强度间均有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碘油廓清速率是预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瘤灶强化类型(OR=2.237,P=0.004)、T1WI信号强度(OR=9.236,P=0.015)及最小ADC值(OR=0.013,P=0.014)是预测瘤灶碘油廓清速率快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瘤灶内良好的碘油沉积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CT可以很好显示瘤灶内碘油的沉积和廓清情况。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碘油廓清速率是预测TACE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瘤灶强化类型、T1WI信号强度、瘤灶最小ADC值是预测瘤灶碘油廓清速率快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畅[4](2021)在《增强CT及MRI影像组学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CT及MRI增强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术前预测价值,并比较CT和MRI增强影像组学模型之间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进行过CT腹部增强(CECT)检查或116例进行过MRI腹部增强(CE-MRI)检查的肝细胞癌(HCC)病例资料,其中包括临床资料(Clinical Factors,CFs)、术前1周内的实验室指标及CT与MRI动脉期(AP)、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DP)图像。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资料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得到预测MVI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对CECT及CE-MRI的每一期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分别对各期图像进行预处理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再使用三步降维依次对特征进行降维,筛选出每个期相的最优特征,再分别将CECT和CE-MRI三期图像的最优特征结合得到三期联合特征。按照8:2的比例将资料随机分为训练组与测试组,利用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及各期筛选出的特征参数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在训练组进行建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临床(CF)模型及各期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效能,并进一步用测试组验证CF临床模型及各期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上述病例资料中有85例同时进行过CECT和CE-MRI两项检查,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次对CECT与CE-MRI各期图像的组学特征进行提取、筛选和分析。同样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建模,ROC分析各期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以上各个模型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111例CE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在AP、PVP及DP获得相应的特征参数在区分MVI阳性和MVI阴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同样的方法对116例CE-MRI图像的组学特征筛选后,同样得到不同期相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参数。另外对纳入的142例患者的CF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是预测MVI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P<0.001)。再分别对两组CECT及CE-MRI患者的CF进行分析得到同样的结果,CECT中肿瘤最大直径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分别为7.0cm(4.5-11.0 cm)和4.0cm(3.0-6.0 cm);CE-MRI中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7.0cm(4.0-11.0 cm)和3.3cm(3.0-5.5 cm),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分别建立CT和MRI的CF预测模型、各期影像组学模型,最终分别得到CT和MRI的CF预测模型在测试组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4、0.749。CECT各期及三期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测试组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49、0.773、0.763及0.768,发现测试组中PVP模型的诊断效能略高于其他三个影像组学模型,CF模型诊断效能低于各期影像组学模型。CE-MRI各期及三期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测试组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89、0.763、0.761及0.777,测试组中AP模型的诊断效能略高于其他三个模型,CF模型诊断效能低于各期影像组学模型。再分别将CT和MRI的CF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相结合后发现CECT的PVP-CF联合模型高于单个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CE-MRI三期联合-CF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个影像组学模型,表明影像组学-临床结合模型可提高对HCC MVI的预测能力。在前两个影像组学研究中,有85例患者同时进行CECT和CE-MRI两项检查,发现测试组中CECT PVP、DP和三期联合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均高于CE-MRI的任意一个影像组学模型,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初步表明两组影像组学模型对HCC MVI的预测效能较高且一致。结论:CT及MRI增强影像组学特征结合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能够对HCC MVI进行术前的预测,CECT和CE-MRI不同期相之间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另外CECT与CE-MRI影像组学模型二者对HCC MVI预测效能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表明CECT和CE-MRI任意期相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HCC MVI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可作为指导临床后续个性化治疗的有效工具。

庞国栋[5](2020)在《增强CT的类灌注分析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肝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的分级评价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占世界癌症发病率的第6位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在中国发病率居第二位,每年有超过50万的新发病例[2,3]。HCC常发生于已有肝硬化或者慢性肝炎的病人,通常在晚期发现,因此相关死亡率相对较高,五年生存率低。动态增强CT是目前各指南推荐的诊断HCC的一线检查方法,典型影像表现是“快进快出”动态增强模式,即肝细胞癌在动脉期与周围的肝实质相比呈特征性高密度,在门脉期与肝实质相比呈等或低密度,在延迟期与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4]。按照欧洲肝脏研究协会[5]和美国肝病研究协会[6]的指导原则,在高危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动脉期明显强化(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高密度)以及门脉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与周围肝实质比呈低密度)被认为能够诊断为肝细胞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肝细胞癌在延迟期都表现为对比剂流出、强化程度减低,也不是所有的延迟期对比剂流出、强化程度减低的病变都是肝细胞癌。少数高分化肝细胞癌在增强扫描的所有期相与肝实质相比都呈低/等密度[7]。另外一些富血供的肝细胞肝癌没有对比剂流出[8]。对比剂流出亦可见于其它的肝脏病变(良性及恶性病变均有),包括再生结节[9]、血管瘤[10]、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1]、腺瘤[12],以及富血供的转移瘤,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13]。传统的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作为肝脏疾病的常规检查技术,由于每个人的肝脏血液循环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三期扫描不能全面反映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病变诊断的困难,特别是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特别需要对肝硬化相关结节进行鉴别,包括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早期肝癌(e-HCC)和进展期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肝脏CT灌注成像除了诊断和鉴别诊断外,能够精确计算出反映正常肝脏及肝内病灶的动脉、门静脉供血情况的相关参数值。肝脏CT灌注一般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许多个时间点(大于20个)进行肝脏扫描,由此得到的增强曲线可用于计算血容量,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参数[14,15]。CT灌注可以在毛细血管水平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及较好的重复性。灌注参数能定量反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为目标病变提供形态学及功能信息。与标准的三期增强扫描相比,灌注CT的一个目标就是提高肝脏病变的检出及定量其特征[15]。HCC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射频消融术(RFA)、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放射栓塞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外科手术切除被认为是肝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复发率仍然很高。低分化肝细胞癌(P-HCC)较中、高分化肝细胞癌具有更高的肿瘤复发率、更差的预后及更低的存活率[16-19]。因为低分化HCC肝内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高于高分化或中分化HCC[20]。许多外科医生及肿瘤学专家认为低分化HCC的治疗方式应该改进,在目前的治疗指南中,由于肿瘤的播散转移及预后不良,RFA不推荐用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治疗[21],此外,由于高复发率及低生存率,P-HCC是肝移植的禁忌[22,23]。因此,术前准确评估HCC的分化程度,对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以及指导预后有重要的意义[24],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细胞肝癌通过新生肿瘤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系统。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由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介导的复杂过程,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25-27]。在肝细胞癌从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发展成为晚期肝癌的过程中,动脉血供及血管生成一直是增加的[28,29]。肝细胞癌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30,31]。因此,量化肝细胞癌肿瘤血管分布对于评估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CT灌注成像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成像技术,它能获得一系列的图像,并能分析肿瘤血流动力学的时间变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功能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并且无创的定量评估肿瘤内的血管情况。然而,灌注CT通常需要专门的扫描方案,其辐射剂量也较大,因此肝脏CT灌注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少。另外,肝脏由于呼吸及心跳运动影响,不同扫描时相图像之间容易产生运动位移变化,临床实际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传统肝脏CT灌注的这些局限性,我们引入了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系数的概念(HAC和PVC),在标准的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定量描述增强曲线的特征。HAC和PVC将肝脏病变的增强曲线描述为主动脉和门静脉增强曲线的线性组合。HAC显示病灶增强曲线与主动脉增强曲线相似,PVC显示病灶增强曲线与门静脉增强曲线相似。在一个简单的灌注模型中,假设血流速度较快且无血管通透性,HAC和PVC就等于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血容量[32]。GE公司血流动力学软件(CT Kinetics,GE Healthcare)就是建立在此原理基础上的,它利用标准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图像数据计算出相关的肝脏类灌注参数(HAC、PVC、AEF等),并利用这些参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反映肝脏的病理生理变化。另外,此CT Kinetics(CK)软件可以通过运动校准去除呼吸运动等位移的影响。与传统CT灌注扫描相比,其可以大幅度降低被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灌注参数在肝脏良性、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常见肝脏恶性肿瘤(肝癌)组织学分级预测中的作用尚未确定,所以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寻求肝脏CT灌注参数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及与肝脏不同组织学分级相关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类灌注参数异质性分析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第二部分,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肿瘤密度值、肿瘤灌注参数的定量分析及直方图分析与肿瘤不同组织学分级相关性的研究。第一部分 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类灌注参数异质性分析对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灌注参数的定量测量及异质性分析对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总共纳入了 32例肝细胞癌(HCC)和44例血管瘤病人(包括1型,2型及3型)。计算肝动脉供血系数(HAC)、门静脉供血系数(PVC)和动脉增强分数(AEF),分析灌注参数的异质性。比较HCC与血管瘤(尤其是非典型血管瘤),以及病变部分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灌注参数及相应百分位数的不同。结果:HCC组病灶实质部分PVC的平均值、第10th百分位数、第50th百分位数、第75th和第90th百分位数值均显着低于1型和2型血管瘤组(P<0.01)。另外,HCC组病灶实质部分PVC值的第90th百分位数也明显低于3型血管瘤组(P<0.01)。而HCC组病灶实质部分AEF的平均值和所有的百分位数值均显着高于2型和3型血管瘤组(P<0.01)。HCC组病灶实质部分HAC值的第10th百分位数高于2型血管瘤组(P<0.05)。HCC组病灶实性部分HAC的平均值、第10th百分位数和第50th百分位数值均高于3型血管瘤组(P<0.05)。HCC组与1型血管瘤组的HAC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灌注参数的定量测量及异质性分析在HCC和肝血管瘤的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中存在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 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肝细胞癌肿瘤密度测定、灌注参数的测量及相关的直方图分析: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初步相关性研究目的:术前无创性的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组织学分级仍然是一种挑战。肿瘤的灌注与HCC的发生及侵袭密切相关。在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传统的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评估定量灌注参数、相应的直方图参数及肿瘤密度(用CT值表示)在预测HCC组织学分级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总共纳入了 52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病例,根据HCC是否存在低分化的组织成分(PDC)分为两组:16例存在PDC的病例(P-HCCs);36例不存在PDC的病例(NP-HCCs),其中包括高分化HCCs(n=11)、中分化HCCs(n=25)。测量不同扫描时相的肿瘤CT值,利用CT图像计算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肝动脉供血系数(HAC)、门静脉供血系数(PVC)和动脉增强分数(AEF),然后用直方图参数分析肿瘤的异质性。研究分析肿瘤密度、肝脏CT灌注参数及直方图参数值与肿瘤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预测肿瘤组织学分级的最佳参数。结果:NP-HCCs组AEF的直方图参数中方差值高于P-HCCs组(P<0.05)。NP-HCCs组的总的肿瘤血流量与肝脏总的血流量之间的差值(△HF=HFtumor-HFliver)及相对血流量值(rHF=AHF/HFliver)均明显高于P-HCCs组(P<0.05)。NP-HCCs组肿瘤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PVC差值(APVC)及△PVC/PVCliver 比值(rPVC)均明显高于 P-HCCs 组(P<0.05)。PVC 及 rPVC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都为0.697。除此之外,它们的敏感性较高,达84.2%,但是特异性只有56.2%。而参数△HF和rHF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达87.5%,AUC值分别约为0.681及0.673。然后,将其中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灌注参数进行成对组合来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显示组合灌注参数rHF+rPVC,△HF+△PVC的AUC值最高,都为0.732。对于组合参数rHF+rPVC,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7.9%、93.8%。对于参数AHF+APVC,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3.2%、87.5%。HCC的其他肝脏灌注参数及相关直方图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HCCs组肿瘤在平扫期(TAu)、门静脉期(TAp)和平衡期(TAe)的CT值较NP-HCCs组均明显减低(P<0.05)。P-HCCs组肿瘤门静脉期及平扫期CT值的差值(TAp-TAu)明显低于NP-HCCs组病例(P<0.05),然而肿瘤平衡期与门静脉期CT值的差值(TAe-TAp)要明显高于NP-HCCs组(P<0.05)。TAp值具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AUC),AUC值为0.921。结论:基于三期CT增强扫描的HCC的肿瘤灌注参数、相应的直方图参数、不同扫描时相的肿瘤CT值及不同时相肿瘤CT值的差值,均有助于术前无创性的预测HCC的分化程度。

柴梦琪[6](2020)在《肝细胞癌MRI表现、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表达、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与磷脂酰氨醇蛋白聚糖3(Glypican 3,GPC3)、CD34(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表达的相关性;GPC3、CD34、CK19、CK7表达情况与HCC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影响HCC患者预后的MRI表现及病理分化程度的多因素分析。方法:(1)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及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收治且临床资料、影像数据完整的HCC患者共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术后病检将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验癌组织中GPC3、CD34、CK19、CK7的表达情况。将所有HCC病灶的术前MRI影像表现与术后癌组织中GPC3、CD34、CK19、CK7表达情况做相关性分析,影响GPC3、CD34、CK19、CK7表达的非条件Logsitic分析。(2)将HCC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表达情况行相关性分析。(3)根据定期随访、复查的方式随访到71例患者,所有随访到的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随访资料,统计记录患者的随访时间,对71例HCC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影响HCC预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HCC中CD34表达的阳性率为73.21%,HCC是否合并肝硬化与CD3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肝硬化的HCC中CD34表达阳性率79.75%,高于不合并肝硬化的HCC中CD34表达的阳性率57.58%。HCC合并肝硬化是影响CD34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OR=2.90)。HCC中CK19表达阳性率为20.54%,HCC的大小、是否合并淋巴结肿大,是否合并坏死囊变、是否合并癌栓与CK19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cm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为31.75%,高于小于等于3cm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6.12%;合并有淋巴结肿大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42.86%,高于不合并淋巴结肿大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15.38%;合并有坏死囊变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44.83%,高于不合并坏死囊变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12.05%;合并有癌栓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33.33%,高于不合并癌栓的CK19表达的阳性率14.47%。HCC伴有淋巴结肿大是影响CK19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OR=5.23),HCC合并坏死囊变是影响CK19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OR=4.32)。HCC中CK7表达阳性率为28.57%,HCC是否合并淋巴结肿大与CK7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淋巴结肿大的HCC中CK7表达的阳性率47.62%,高于不合并淋巴结肿大的HCC中CK7表达的阳性率24.18%。HCC合并淋巴结肿大是影响CK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OR=2.85)。MRI显示HCC的大小、T1WI、T2WI、边缘、淋巴结肿大、供血类型、肝硬化、假包膜、瘤内囊变坏死、癌栓与GPC3的表达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PC3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低分化的HCC中GPC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6.39%、78.95%,高于高分化的HCC中GPC3表达的阳性率40%;CK19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42.11%,高于中分化、高分化的HCC中CK19表达的阳性率14.46%、30%。(3)HCC患者预后与MRI显示HCC的边缘、是否合并淋巴结肿大、是否合并肝硬化、是否合并癌栓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的边缘模糊的患者较边缘清晰的患者预后差,HCC合并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较不合并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预后差,HCC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较不合并肝硬化的患者预后差,HCC合并有癌栓的患者较不合并癌栓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C合并肝硬化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5,RR=0.41),HCC合并癌栓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9,RR=3.53)。结论:(1)MRI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评估HCC的生物学特征,HCC的MRI表现与标志物CD34、CK19、CK7的表达情况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GPC3的表达与HCC分化程度密切相关,GPC3阳性HCC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大,GPC3是可以评估HCC进展、增殖能力的标志物。CK19的表达与HCC分化程度密切相关,CK19阳性HCC分化程度低,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CK19是可以评估HCC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标志物。(3)MRI显示HCC边缘模糊、合并淋巴结肿大、合并肝硬化、合并癌栓的患者预后较差,其中HCC合并肝硬化、合并癌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涛[7](2020)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肝细胞癌的分级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高级别的肝细胞癌相比于低级别的肝细胞癌在肝切除和移植后的转移和复发率高并且预后差。因此术前评估肝细胞癌的分级有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评估预后。肝细胞癌的分级通常在术后由病理学进行评估,很难在术前进行评估。影像组学因其可以在术前非侵入性将医学图像转换为可挖掘的高维特征,有望作为一种新方法对肝细胞癌的分级进行术前预测。目的:探究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术前行增强CT的161例肝细胞癌患者,所纳入病例均具有完整薄层门脉期CT图像及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将其分为训练数据集112例、测试数据集49例。应用门脉期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其中包括直方图特征、形态学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Haralick特征、游程矩阵特征、灰度连通区域矩阵特征。基于LASSO逻辑回归方法进行特征降维,选择与肝细胞癌分级相关的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标签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级的诊断效能,同时在测试数据集中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影像组学的特征提取及降维后,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门脉期CT的影像组学标签在低、高级别肝细胞癌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基于门脉期CT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评估肝细胞癌分级中显示出良好的效能。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数据集中AUC为0.890;在测试数据集中AUC为0.938。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可用于术前评估肝细胞癌分级,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性辅助工具用于肝细胞癌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

陈仲鹏[8](202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肝癌发病数为84.1万,占全球癌症发病数4.7%,死亡数78.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率8.2%;我国肝癌发病数为39.3万,占全球46.7%,死亡数36.9万,占全球47.2%[1]。肝癌在我国癌症发病数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可能具有治愈作用。然而,经手术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达70%,肝移植后复发率达35%。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较高,导致其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2]。其中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4]。肝癌的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可分别使肿瘤复发风险增加15倍和4.4倍[5]。大血管侵犯是指肿瘤侵犯到血管,常见的大血管侵犯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6]。一般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而微血管侵犯目前术前诊断预测手段有限,主要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发现。而微血管侵犯正是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微血管侵犯(MVI)是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巢团衬覆于内皮细胞的脉管腔内,多见于门静脉,包括包膜内血管。MVI病理分级方法如下:(1)M0:MVI未发现;(2)M1(低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而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即距离肿瘤≤1.0cm;(3)M2(高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或者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及距离肿瘤>1.0cm。多项研究[7,8]显示,MVI是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9]中通过统计661例HCC患者相关资料,提示MVI总的发生率约为31.6%。另一项研究[[10]指出MVI发生率约为46.8%。从而可知,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其总生存率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探讨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而为改善其术后生存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244例。统计其中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共138例,将其分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n=33例)、单纯TACE治疗组(n=35例)、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n=29例)以及对照组(n=41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微血管侵犯程度、肿瘤复发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利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无瘤生存期以及生存时间,评估各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根治性切除术后HCC患者244例中,男性19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3.69:1有MVI患者138例,无MVI患者106例,MVI总的发生率为56.56%。2.各治疗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肿瘤指标、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4)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以上各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4.990,P<0.05)。4.各治疗组术后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4)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以上各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7.242,P<0.05)。5.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98,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4,P<0.05)。6.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29,P<0.05)。7.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7.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7,P<0.05)。(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7.2术后1、2年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00,P<0.05)。(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63,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9,P<0.05)。8.各治疗组M1级别患者与M2级别患者对比情况:8.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0个月(95%CI:3.4~12.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3.8~20.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3.0~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2,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6.7~13.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95%CI:1.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69,P<0.05)。8.2术后1、2年生存率:(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90.9%、51.9%,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95%CI:19.0~37.0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0%,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CI:15.2~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8,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95%CI:9.3~24.7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38.7%、0%,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95%CI:8.7~13.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0,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3.3%、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CI:13.2~14.8个月);M2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20.6%、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95%CI:7.6~1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9,P<0.05)。结论1.三个治疗组在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索拉非尼等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2.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TACE治疗组,前者虽然不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但是能延长该类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期,增加其总生存时间。3.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前者不仅能延长患者肿瘤复发时间,还能提高术后总体生存率。4.各治疗组M2级别患者分别对比M1级别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术后总生存时间更少。MVI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后拥有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朱红波[9](2020)在《影像基因组学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CT的影像组学Nomogram模型术前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2年)进行精准预测,应用基因所代表的生物学功能提高影像组学模型的可解释性。2、构建HCC无复发生存的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预后模型,探索多组学联合模型预测效能的增益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预测早期复发队列,共纳入262名接受根治手术的HCC患者(训练集=214人,验证集=48人)。Pyradiomics软件从术前CT图像的3D肿瘤靶体积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和LASSO-Logistic等算法对特征进行可重复性评价、去冗余、降维和构建组学标签。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风险因子并建立Nomogram模型。分析和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预测无复发生存队列,共纳入TCGA&TCIA数据库中符合条件的33例HCC患者,应用LASSO-Cox等算法分别构建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预后标签。多变量Cox筛选独立预后因子并建立Nomogram模型。分析三个模型的预测效能并比较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联合的效能互补性。最后对两部分的影像组学模型包含的特征与WGCNA聚类的基因模块构建相关性,应用基因模块内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对影像特征的预测性能进行直观解释。结果第一部分:从1665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30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鉴定AFP、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和影像组学标签为关键风险因子并构建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AUC 0.800)和验证集(AUC 0.785)均表现良好的预测和校正效能,并且显着优于临床Nomogram(训练集AUC 0.716,P=0.001;验证集AUC 0.654,P=0.039)。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证实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第二部分:从1665个影像组学特征筛选9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从20531个基因中筛选6个构建基因组学标签。单变量Cox回归鉴定性别、酒精性肝病、AFP、LRP1B突变、基因组学标签和影像组学标签与无复发生存显着相关(P<0.05)。多变量Cox回归鉴定基因组学标签和影像组学标签为独立风险因子并构建Nomogram模型。影像组学标签、基因组学标签和联合Nomogram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C-index分别为0.866、0.896和0.921),并且联合Nomogram预测效能显着优于单一组学标签(P<0.05)。应用GO和KEGG结果显示与影像组学特征显着相关的基因模块内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血管形成、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等生物学功能通路。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基因组学模型作为HCC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具有高效预测效能,影像组学特征、基因数据和临床特征具有预测效能互补性,联合模型优于单一模型预测效能。影像组学特征具有预测HCC患者预后作用可能与介导肿瘤侵袭性行为相关。

叶琨琦[10](2020)在《CT、AFP等临床指标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大量临床指标分析,探究年龄、性别、AFP、乙肝DNA滴度、血小板计数、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边界是否清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等临床指标对于预测肝细胞肝癌伴发微血管侵犯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0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MVI组及无MVI组,用SPSS 21进行统计处理,将年龄、血小板计数、肿瘤直径等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性别、AFP、乙肝DNA滴度、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边界是否清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等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提取出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因素分析找出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MVI组及无MVI组患者的年龄(P=0.406)、性别(P=0.788)、乙肝DNA滴度(P=0.605)、血小板计数(P=0.083)、肿瘤数目(P=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患者的AFP(P(27)0.001)、肿瘤直径(P=0.000)、肿瘤分化程度(P=0.038)、肿瘤边界是否清晰(P=0.013)、肿瘤包膜是否完整(P=0.004)有统计学意义,与微血管侵犯有一定相关性;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AFP、肿瘤直径、肿瘤包膜不完整是肝细胞肝癌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P>1000 ng/m L、肿瘤直径≥5cm、肿瘤包膜不完整是预测HCC伴发MVI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Single-level dynamic spiral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imaging features and density of tumor microvesse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ngle-level dynamic spiral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imaging features and density of tumor microvessel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钆塞酸二钠增强后核磁肝癌特征性征象联合血清标记物对微血管侵犯的预测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癌微血管侵犯预测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应用的预后对比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微血管侵犯风险和肿瘤直径联合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适用范围研究
    背景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期间发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DCE-MRI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Article 1 in English
Article 2 in English

(3)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基于多模态MRI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多层螺旋CT评价碘油摄取预测肝癌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增强CT及MRI影像组学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基本资料
    2.检查方法
    3.图像处理
    4.特征提取及筛选
    5.模型构建与评估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病例资料
    2.临床模型建立及评估
    3.影像组学特征筛选结果
    4.基于组学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对HCC MVI的诊断效能
讨论
    1.基于CECT影像组学模型对HCC MVI的预测价值
    2.基于CE-MRI影像组学模型对HCC MVI的预测价值
    3.CECT与CE-MRI两种影像组学模型之间诊断效能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像组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增强CT的类灌注分析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肝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类灌注参数异质性分析对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基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肝细胞癌肿瘤密度测定、灌注参数的测量及相关的直方图分析: 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初步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综述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肝细胞癌MRI表现、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表达、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平扫+增强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征象的判定方法
    1.3 病理检查及结果判定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肝细胞癌MRI影像学表现
    2.2 肝细胞癌MRI表现与GPC3、CD34、CK19、CK7 表达相关性分析
    2.3 肝细胞癌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 表达相关性分析
    2.4 肝细胞癌的MRI表现及病理分化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肝细胞癌MRI表现与GPC3、CD34、CK19、CK7 表达相关性分析
    3.2 肝细胞癌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3 肝细胞癌的MRI学表现及病理分化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PC3、HSP70及AKR1B10表达在诊断肝细胞癌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病例收集
    2.CT扫描方案
    3.图像收集及分割
    4.数据预处理与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
    5.影像组学的可重复性及特征筛选和标签建立
    6.人口统计学比较
三、结果
    1.人口统计学分析
    2.病理学对肝细胞癌分级统计结果
    3. 影像学组特征的筛选和标签的构建
    4.影像组学标签的效能
四、讨论
    1.术前评估HCC分级的影像学研究方法及进展
    2.影像组学对HCC分级的应用价值
    3.研究不足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八、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九、致谢

(8)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标准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影像基因组学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
    引言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影像基因组学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无复发生存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索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CT、AFP等临床指标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原发性肝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Single-level dynamic spiral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imaging features and density of tumor microvessel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D]. 胡浩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志.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肝癌TACE术后复发预测因素研究[D]. 邓林.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增强CT及MRI影像组学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价值的研究[D]. 刘畅.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增强CT的类灌注分析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肝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D]. 庞国栋. 山东大学, 2020(04)
  • [6]肝细胞癌MRI表现、分化程度与GPC3、CD34、CK19、CK7表达、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柴梦琪.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7]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级的研究[D]. 张涛.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4)
  • [8]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D]. 陈仲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影像基因组学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的应用研究[D]. 朱红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CT、AFP等临床指标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意义的研究[D]. 叶琨琦.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肝细胞癌单层动态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