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地球科学20年计划看地震观测台网和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

从国际地球科学20年计划看地震观测台网和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

一、从20年国际地学计划中看地震观测台网与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义,李丽,周辉,王文青,周聪[1](2020)在《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SCP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首次提出CPS(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概念。本文借助CPS概念、架构、特征,在对地震技术体系演进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SCPS(Seismic–Cyber–Physical Systems)的创新理念,并对地震4.0的内涵、架构、平台和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和论证,期望推进地震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马骥[2](2020)在《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文中指出地震发生机理是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持续争论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科学难题,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形成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力学模型。“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对激光核聚变新途径的探索”等一起,被列入了 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2016年《煤炭学报》刊载了马念杰教授团队关于巷道蝶形冲击地压机理等论文,乔建永教授提出其同复解析动力系统的关联:在Leau-Fatou花瓣出现时,系统对初始值具有敏感依赖性,给出研究成果基本思想的数学原理解释。此后,经过双方科研团队合作三年来潜心研究,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对地震发生机理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产生的力学机理及其演化规律”和“基于蝶形破坏理论的地震能量来源”系列论文。本文在上述三篇论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地震伴随客观物理力学现象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1)进一步阐明了 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力学机理。地球板块运动的边缘区域(生长边缘、消亡边缘和剪切边缘)易产生垂直、水平与剪切高偏应力场,处于该应力环境中的地壳狭长形态、软弱缺陷体(比周围岩体强度低)周围会形成蝶形破坏区,它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生成的标志,即蝶形破坏蝶叶的扩展在地壳岩体中形成了显性或隐性X型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坏区周围集聚了巨大能量,每当受到同向触发事件的突然加(减)载作用时,蝶叶就发生一次突然扩展,并伴随地震能量的瞬时向外传播,发生一次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力学机理是极限应力状态下缺陷体围岩的X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裂)在局部微小触发应力作用下突然的剧烈扩展,并释放大量弹性能,引起地壳的剧烈振动。(2)明确了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性”关系。蝶形破裂扩展与地震能量释放同时发生,蝶形破裂扩展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生成与演化。(3)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进一步量化描述地震的突发性、条带多震性、能量集中释放特征与板块边缘地震的多发性。地震突发性是单位时间微小应力扰动(10-3MPa/s),引发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瞬态扩展;条带多震性是每次岩体X型共轭剪切破裂总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释放和一定级别的地震;能量集中释放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形成,改变周围岩体应力环境,使得破裂区域集中大量弹性能,只要破裂范围扩展,就会伴随释放新破裂的“内部能”与新破裂区边界附近岩石弹性形变的“系统能”,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域值区间包含于0~1018J的范围内,符合当前认知的里氏0~9级地震;板块边缘地震多发性是不同特征高偏应力场主导下的缺陷体围岩蝶形破坏引发不同级别地震,处于消亡边缘的缺陷体蝶形破裂地震震级要比生长边缘的震级级别高,且地震频繁,可引发7级以上的大地震,符合已有规律。(4)揭示了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仿蝶存亡规律。对应于X型共轭破裂的物理演化时期,地震活动存在着“仿蝶存亡”的规律性,即地震与蝴蝶的完整生命周期具有很高的仿生性,将伴随X型共轭破裂物理演化的地震活动的弱震期,中强震期与强震期仿生为蝴蝶的“卵化期”,“虫化期”,“化蛹期”与“羽化期”,可以较好的描述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5)阐明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演化过程是由稳态渐进式向加速跃迁式的。在这一过程中,缺陷体围岩形成了由圆形、椭圆形、蝶形过渡到X型的破坏形态变化。破裂的扩展对周围岩体的强度敏感依赖,会呈现出非X型的“V”、“Y”、“/”等共轭破裂特征。(6)总结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地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缺陷岩体的存在条件,围岩体的强度条件(P1>Rc),构造与板块运动形成的高偏应力条件(P1/P3>3)与地震的触发应力条件(ΔP1≥0.001MPa/s),以上条件同时具备一定会促使地壳中缺陷体围岩突然的蝶形的形成与扩展,同时发生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发生机理是极为复杂且高度非线性的。本文研究成果仅仅是从数学力学理论推演与一个不完全实际的数值模拟假想检验,去认识并探讨X共轭破裂这种特定破裂模式引发大地震的机理与物理演化过程。需要进一步开展对该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分析与实践性检验。

胡亚轩,宋尚武,刘庚[3](2016)在《核爆识别方法及地震台阵应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应用地震学方法有效监测地下核试验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地震台阵的建设和应用使得对小当量核爆的定位、识别等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对核爆识别方法及地震台阵应用进行综述。首先介绍应用地震学知识进行爆炸识别的常用筛选步骤及方法;其次介绍地震台阵数据处理常用的聚束法、频率-波数分析法及相似系数法等方法,并分析台阵在核爆与天然地震识别中的优势;最后主要介绍中国地震台阵建设、发展及其在核爆与小震识别中的应用前景。

刘燕[4](2014)在《地震数据采集的数传及其编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能源供应已经极其紧张,当今世界对能源资源争夺目趋白热化。找到更多的可利用的石油资源,先进的探测装备是必备的条件。地震仪也成为石油勘探中不可缺少的仪器。随着探测深度的不断增加,对地震仪的分辨率和带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性能的提高,一方面要靠提高采集站的采集性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地震仪的数据传输速率。为了提高数字地震仪数据传输性能,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网络通信的角度入手,分析数字地震仪网络的基本结构,建立地震数据传输系统的协议栈模型。重点分析了地震仪网络中大线上基本功能单元之间的通信方式,结合每个设备单元特定的数传需求,合理调整分配协议栈的功能,分析设计了大线上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2、在物理层将LVDS协议应用到地震仪大线数据传输接口中。利用的是LVDS信号的低摆幅,低功耗,强抗干扰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本研究中使用FPGA芯片搭建硬件电路,编写数据传输的编解码程序,解决了数据传输同步的问题。FPGA具有速度快,并行执行的特点,核心芯片可以同时实现数据接收,数据采集和数据发送。成功制作了一条具有采集站和电源站的采集链,验证了大线数据传输的性能。3、将SOPC技术应用到电源站的设计中。SOPC技术具有灵活的设计方式,高稳定性,低功耗的特点。在采集站中,既没有使用数据传输芯片,也不需要数据缓存芯片,甚至可以将硬件滤波器芯片都裁剪掉,仅仅使用一片FPGA芯片,即可实现他们的所有功能。在电源站中使用SOPC技术,有助于加速研发进程,降低采集站的功耗,提高电源站的性能。4、现有数传系统中主要使用循环校验作为信道编码,缺点是只能检错,纠错能力弱。使用纠错编码方式则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卷积码纠正信道中的随机错误性能极佳,交织可以应对信道中的突发错误,本文详细研究了设计实现四种卷积码的编解码方案。并搭建仿真通信系统,信道叠加高斯噪声,进行纠错编码抗噪性能测试比较,最后推荐一种优选方案。

曾然,林君,赵玉江[5](2014)在《地震检波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地震台阵观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检波器用于检测地震波信号,作为地震数据接收和采集的最前端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探测能力的提高,大规模地震台阵观测将成为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地震台阵采用高分辨率地震观测系统,在大范围、长时间内观测地下微弱地震信号,并利用独特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抑制地面噪声,提高信噪比,从而准确反演地球深部构造信息.本文首先描述了目前地震检波器的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了宽频带地震检波器、电化学检波器、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数字检波器以及光纤传感器,并对地震台阵观测进行了简要概述,以典型地震台阵观测项目为例介绍了低频地震检波器在地震台阵观测中的应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最后,指出了地震检波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刘婷婷,林君,吴海超[6](2013)在《宽频地震仪发展现状及其在背景噪声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宽频地震仪及由其组成的宽频地震台网、流动式数字地震台阵是一种探测地球内部构造新技术,在研究方位各向异性、壳幔速度结构、天然地震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是进行天然地震波速度成像和利用地震噪声成像探测地下精细结构的必需设备.本文主要介绍了宽频地震仪的特点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详细总结了国外较成熟宽频地震仪的性能指标;分析了宽频地震仪适用于背景噪声成像法的原因;列举了其在背景噪声成像中的实际应用;简述了其结合接收函数法、波形反演法、层析成像法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宽频地震仪不足之处,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陈瑛,宋俊磊[7](2013)在《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文中提出地震仪是地震监测中最关键的仪器,负责对地震信息进行采集和记录,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与否.因此,了解不同原理地震仪的性能和适用环境,对于地震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类型地震仪的原理出发,简要概括了其优缺点,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以便为相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目前本课题组正在研究的一款激光多普勒地震仪的设计原理.

曹双兰,林君,杨泓渊,陈祖斌,张林行[8](2012)在《用于深部探测的地震检波器低频拓展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地震探测的方法获得地球深部精细构造,从而增强深部资源勘探和重大地质灾害预测能力,是目前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深部地震探测研究的历史,分析和解释了在精确深部地震探测中保护低频地震信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地震检波器的低频特性对获取高质量深部地震数据的意义,重点归纳总结了如何利用伺服技术、闭环极点补偿技术以及力平衡反馈技术实现地震检波器的低频拓展,并以典型深部地震探测项目为例介绍了低频检波器在深部探测中的应用及主要取得的成果.最后,结合新型材料和新型加工技术,指出了未来深部地震检波器发展的主要方向.

王雷[9](2012)在《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信号处理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地震观测及工程测振对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研究目的是将模拟量输出的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计算、触发判断、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等功能集于一体,组成高精度、低功耗的智能数字式输出加速度传感器,为今后强震观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了将高精度数字采集与控制系统应用于加速度传感器构成数字智能传感器的方案。方案的特点在于采用高精度24位A/D模数转换器,以高速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具有高精度、大动态范围、功耗低、体积小等特性。2对模拟量输出的力平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路改进方案,设计了数字化集成相敏解调与正弦波振荡器,并通过实验测试,改进了其性能。3采用磁导法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传感器的磁路特性进行了设计分析与仿真研究,并与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满足传感器磁路设计的要求,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更为准确。4对传感器的零位电压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原理分析,并进行了高低温实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传感器的零位电压与温度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了采用不同曲线拟合方法的误差,并设计了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电路。指出采用二次、三次曲线拟合进行温度特性补偿可以减小零位温度漂移,采用高次曲线拟合虽能进一步减小误差影响,但其计算复杂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5研制成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的样机。给出了数字智能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特性,分析了其在有限硬件资源条件下,对完整TCP/IP协议进行优化方法,移植了适用于智能传感器数据传输的嵌入式TCP/IP协议和基于网页交互控制的嵌入式WebServer协议;实现了基于CF卡的嵌入式文件系统以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存储;设计了基于IIR带通滤波器的传感器触发采集机制,并对滤波器的性能进行测试。6在对传感器传递函数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采用线性相位与最小相位数字滤波器对传感器特性的影响。通过激光干涉法与自标定法对传感器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传感器幅频与相频特性测试,利用实验数据对传感器的传递函数进行了辨识分析。分析并研究了传感器横向灵敏度和敏测角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7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自标定测试分析系统;比较分析了传感器不同标定方法测定结果之间误差产生原因和不同标定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分析并测试了基于反馈闭环式传感器的噪声特性与动态范围,认为基于力平衡式传感器相对于开环加速度传感器提高了动态范围与频响特性,但是对于传感器的自身噪声特性并无改善,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噪声特性,必须改进传感器的结构与电路设计。8对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的样机的主要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获得了理想的实验数据。

徐纪人,赵志新[10](2009)在《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文中研究说明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二、从20年国际地学计划中看地震观测台网与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20年国际地学计划中看地震观测台网与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SCPS(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技术体系演进
    1.1 地震1.0——基于HPS的传统地震技术体系
    1.2 地震2.0——基于SHCPS的数字化地震技术体系
    1.3 地震3.0——基于SHCPS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技术体系
    1.4 地震4.0——基于SCPS的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
2 地震4.0的内涵
    2.1 系统视角
        2.1.1 主要功能。
        2.1.2 主要特征。
    2.2 技术视角
3 地震4.0总体架构与核心平台
    3.1 总体架构
        3.1.1 价值维与功能属性。
        3.1.2 技术维与技术属性。
        3.1.3 组织维与系统属性。
    3.2 核心平台
        3.2.1 泛在感知与智能化设施管理平台。
        3.2.2 地震大数据平台。
        3.2.3 地震信息模型平台(中国地震局,2019)。
        3.2.4 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
4 地震4.0关键技术
    4.1 地震领域技术(本体技术)
    4.2 智能技术(赋能技术与本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4.3 人机协同技术
    4.4 数字孪生技术
5 地震4.0未来展望
    5.1 推动地震业务全面进步
    5.2 改变地震灾害治理模式
    5.3 推动地震管理模式变革

(2)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地震机理研究的挑战性
        1.1.2 大地震机理研究的新机遇
    1.2 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地震力学模型
        1.2.3 地震运动学模型
        1.2.4 地震动力学模型
        1.2.5 地震物理模型的新观点
    1.3 地震能量计算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地震
    2.1 理论依据:蝶形花瓣逆定理及其内涵
        2.1.1 地壳岩体的蝶形破坏
        2.1.2 Leau-Fatou花瓣定理的逆定理
    2.2 蝶形破裂—地震的物理模型及其内涵
        2.2.1 “前态”力学模型
        2.2.2 触发事件的概念模型
        2.2.3 “瞬态”力学模型
        2.2.4 非线性动力现象概念模型
        2.2.5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内涵
    2.3 岩体破裂与释放能量的计算方法
        2.3.1 计算方法的推导
        2.3.2 计算方法的具体实现
    2.4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关系
        2.4.1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计算参数选取
        2.4.2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
    2.5 本章小结
3 蝶形破裂揭示的重要地震规律
    3.1 地震突发性
        3.1.1 对于地震突发性的认识
        3.1.2 理论性描述
    3.2 条带多震性
        3.2.1 对于主震与前震、余震空间关系的认识
        3.2.2 理论性描述
    3.3 能量集中释放特征
        3.3.1 对于地震释放能量的认识
        3.3.2 理论性描述
    3.4 板块边缘的地震多发
        3.4.1 对于地震分布规律的认识
        3.4.2 理论性描述
    3.5 地震的“仿蝶存亡”活动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及其物理过程
    4.1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
    4.2 大地震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
    4.3 大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4.4 大地震的预测
        4.4.1 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4.4.2 大地震的预测方法
    4.5 共轭破裂形成的互异性与规律性认识的不变性
        4.5.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初始、边界条件的约定
        4.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震例的假想论证
    5.1 地质构造背景与模型的建立
    5.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不同应力状态下系统集中能量的分布特征
        5.3.2 系统集中能量状态失稳与微小应力的地震触发
        5.3.3 思考—从X型共轭破裂到出露地表断层的形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核爆识别方法及地震台阵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监测技术用于核爆识别方法
2 地震台阵数据处理
3 地震台阵的建设、发展及应用
4 结论

(4)地震数据采集的数传及其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数字地震仪数传技术发展研究
        1.3.2 数字地震仪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2 数字地震仪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数字地震仪网络的参考模型
        2.2.1 地震仪网络基本功能单元之间的通信方式分析
        2.2.2 数字地震仪网络的协议栈模型
        2.2.3 大线的层次结构
    2.3 段的通信模式分析
        2.3.1 段的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2.3.2 采集站的数据传输功能分析
        2.3.3 同步采集传输方式
        2.3.4 异步传输方式
    2.4 物理层分析设计
        2.4.1 传输介质的选择
        2.4.2 大线的机械特性分析设计
        2.4.3 大线的电气特性和功能特性分析设计
        2.4.4 大线的传输速率设计
    2.5 数据链路层分析设计
        2.5.1 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2.5.2 数据链路层的线路规程分析
        2.5.3 大线的建链时序分析
        2.5.4 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分析设计
        2.5.5 站单元地址格式
        2.5.6 数据链路层帧格式设计
    2.6 小结
3 采集站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研究
    3.1 通信系统概述
    3.2 信道编码研究
        3.2.1 常用差错控制编码分析
        3.2.2 卷积码的编码
        3.2.3 卷积码的译码
        3.2.4 交织
    3.3 信道纠错编码的仿真测试
        3.3.1 卷积码编码实现
        3.3.2 维特比译码算法实现
        3.3.3 交织实现
        3.3.4 高斯噪声叠加
    3.4 信道检测
    3.5 小结
4 大线数据传输系统软硬件平台研究
    4.1 引言
    4.2 采集站数传技术的硬件实现
        4.2.1 采集站功能介绍
        4.2.2 采集站核心电路设计
        4.2.3 采集站数传电路设计
    4.3 采集站数传技术的程序设计
        4.3.1 编程环境
        4.3.2 卷积码的实现
        4.3.3 信源编码
        4.3.4 采集站数传程序研究
        4.3.5 采集站数传同步技术
    4.4 电源站和交叉站数传技术的硬件研究
        4.4.1 电源站和交叉站功能介绍
        4.4.2 网络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4.5 电源站和交叉站数传技术的软件程序研究
        4.5.1 编程环境
        4.5.2 移植LWIP和MICROC/OS-Ⅱ操作系统
        4.5.3 DM9000A驱动编程和SOCKET函数编程
    4.6 验证与测试
        4.6.1 功能测试
        4.6.2 综合测试
    4.7 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宽频地震仪发展现状及其在背景噪声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国内外宽频带地震仪介绍
    1.1 国外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
        1.1.1 Reftek公司的Reftek130-01便携式宽频带地震记录仪
        1.1.2 Q330系列宽频带地震仪
    1.2 国内宽频带地震仪
    1.3 宽频地震仪主要特性
        1) 无电缆约束, 重量大大减轻:
        2) 数据独立存储, 集中回收:
        3) 频带范围宽, 动态范围大:
        4) 小型轻便, 方便布设:
        5) 稳定性好:
2 宽频地震仪结合背景噪声成像的应用
    2.1 背景噪声成像法对地震采集仪器性能要求
    2.2 在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地壳速度结构中的应用
    2.3 在背景噪声成像与其他探测方法结合中的应用
    2.4 结合地震噪声的其他尝试
    2.5 结合其他天然地震探测方法的应用
3 结论和展望

(7)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震仪的发展
2 地震仪的分类和地震计
    2.1 地震仪分类
    2.2 地震计
        2.2.1 摆式
        1) 传统摆式地震计
        2) 具有新型换能器的摆式地震计
        2.2.2 压电式
        2.2.3 涡流式
        2.2.4 压阻式
        2.2.5 数字检波器式
        2.2.6 光纤式
3 我国使用的地震仪简介
4 激光多普勒地震仪研究
5 结 语

(8)用于深部探测的地震检波器低频拓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深部地震探测概述
2 低频信号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作用
3 低频地震检波器技术
    3.1 伺服技术与闭环极点补偿
    3.2 力平衡反馈技术
    3.3 低频地震检波器及主要技术指标
4 低频检波器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5 深部地震勘探检波器的发展趋势
6 总 结

(9)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强震观测用传感器的发展
    1.3 数字智能传感器的发展
        1.3.1 数字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1.3.2 数字强震加速度智能传感器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原理与结构
    2.1 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1.1 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2.2 差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2.2.1 差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2.2.2 相敏调制解调电路的原理与设计
    2.3 传感器的摆系统
        2.3.1 直线摆系统
        2.3.2 回转摆系统
    2.4 传感器的电路分析
        2.4.1 正弦波振荡器
        2.4.2 正弦波的失真度分析与测试
        2.4.3 力反馈与低通滤波电路
    2.5 传感器的磁路设计
        2.5.1 传感器磁路结构与磁性材料
        2.5.2 传感器磁路工作点与工作气隙
        2.5.3 传感器磁路设计与计算
        2.5.4 传感器磁路有限元设计与分析
        2.5.5 传感器磁路测量
    2.6 总结
第三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3.1 智能传感器系统硬件结构
        3.1.1 传感器工作状态
        3.1.2 传感器控制系统
    3.2 智能传感器嵌入式文件系统
        3.2.1 CF 卡数据存储系统
        3.2.2 FAT32 文件系统在 CF 卡上的实现
        3.2.3 嵌入式 FAT32 文件系统组成
    3.3 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
        3.3.1 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硬件结构态
        3.3.2 TCP/IP 协议
        3.3.3 嵌入式 TCP/IP 协议特点与实现
        3.3.4 嵌入式 Web-Server 实现
    3.4 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3.4.1 A/D 转换与数字滤波器
        3.4.2 传感器时间系统
        3.4.3 硬件监控系统
    3.5 智能传感器触发滤波器设计
        3.5.1 传感器触发判断
    3.6 传感器零位输出温度补偿
        3.6.1 传感器零点温度漂移
        3.6.2 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器弹性元件的影响
        3.6.3 放大器的温度漂移
        3.6.4 传感器零位温度漂移的测定
        3.6.5 最小二乘法数据拟合原理
        3.6.6 零位温度漂移数据处
        3.6.7 加速度传感器温度补偿电路设计
    3.7 总结
第四章 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测定
    4.1 传感器传递函数分析
        4.1.1 摆体与差动电容传递函数
        4.1.2 力反馈与低通滤波电路传递函数
    4.2 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标定
        4.2.1 传感器比较法标定
        4.2.2 激光干涉法传感器标定原理
        4.2.3 激光干涉法传感器标定实验
        4.2.4 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的横向灵敏度测定
        4.2.5 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敏测角测定
        4.2.6 传感器自标定
        4.2.7 传感器标定方法对比分析
    4.3 加速度传感器传递函数辨识
        4.3.1 最小二乘法传递函数拟合
    4.4 数字加速度传感器传递函数特性分析
    4.5 传感器噪声特性与分辨率测试
        4.5.1 反馈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与信噪比
        4.5.2 传感器 A/D 噪声与动态范围测试
    4.6 传感器重力标定与线性度测试
    4.7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今后工作重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致谢

(10)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东海深井长期观测站地区构造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3 江苏东海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研究
4 结语

四、从20年国际地学计划中看地震观测台网与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术体系SCPS[J]. 刘文义,李丽,周辉,王文青,周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2)
  • [2]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D]. 马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3]核爆识别方法及地震台阵应用综述[J]. 胡亚轩,宋尚武,刘庚.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3)
  • [4]地震数据采集的数传及其编码技术研究[D]. 刘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5]地震检波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地震台阵观测中的应用[J]. 曾然,林君,赵玉江.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5)
  • [6]宽频地震仪发展现状及其在背景噪声成像中的应用[J]. 刘婷婷,林君,吴海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4)
  • [7]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J]. 陈瑛,宋俊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3)
  • [8]用于深部探测的地震检波器低频拓展技术[J]. 曹双兰,林君,杨泓渊,陈祖斌,张林行.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5)
  • [9]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 王雷.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09)
  • [10]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J]. 徐纪人,赵志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04)

标签:;  ;  ;  ;  ;  

从国际地球科学20年计划看地震观测台网和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