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sa 开发差异化聚酯纤维

Kosa 开发差异化聚酯纤维

一、Kosa公司开发差别化聚酯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朱宝胜[1](2020)在《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PET纤维织物具有优异的抗皱保形性、尺寸稳定性、弹性好、强度高同时拥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耐热性等优点,PET聚酯纤维在化纤行业中产量最大,在很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着产能过剩、差别化率相对较低以及低附加值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织物除基本常规性能外在功能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拒水性能织物具有优异的防水、抗污和易清洁等表面性能,使得其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相较于其它常用的化学和天然纤维,PET聚酯纤维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性使其具有较差的亲水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拒水改性,进一步拓展PET聚酯纤维的应用领域。基于产品的应用需求,本文使用共混改性方法,设计利用改性组分降低聚酯表面能或表面张力大小,进而实现聚酯及纤维织物拒水性能的提升。本文分别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母粒和季戊四醇硬脂酸酯(PETS)作为改性剂对PET进行拒水改性,在共混改性PET切片的基本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改性切片进行熔融纺丝,并对改性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拒水性能进行测试评价,最后选用合适牵伸倍率的纤维制成织物,对织物的透湿性进行测试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别使用PDMS和PETS与PET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造粒,同时对两个不同体系的共混改性PET切片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PDMS母粒和PETS进行傅里叶红外测试分析,明确了改性剂的结构与拒水机理的关系。再对共混切片的表面接触角测试评价其拒水性能,结构显示:PDMS共混体系使PET的接触角由72.6°提升到96.2°,PETS共混体系使PET的接触角由68.6°提升到110.3°,两种改性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ET切片的拒水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两种改性剂与PET的相容性。当PDMS母粒在1%-4%的质量分数添加量时,PDMS对PET的结构影响不大,能均匀的分布在PET基体中,由于PETS的低熔点使其主要分布与切片的表面层。对2%和4%含量的PDMS共混切片和纯PET进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发现随着PDMS的添加体系的半结晶时间降低,说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体系的结晶速率。共混切片的流变测试结果显示,随着改性剂的加入,体系的表观粘度增大,为后续的纺丝加工工艺调整提供指导。(2)PDMS母粒共混改性纤维随着PDMS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降低,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升高。PETS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常规PET纤维没明显区别。PDMS母粒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PET分子链排列时的空间位阻,纤维的取向结晶度有所降低。由于PETS的原始添加量较少同时纺丝过程中高温造成的质量损失,PETS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取向度没明显变化。两种改性剂的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纤维的拒水性能,但与改性切片的拒水性能相比纤维的提升幅度有限。由于PDMS的加入降低了纤维的取向结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纤维的染色性能,PETS体系改性纤维的染色性能没太明显变化。织物的透湿率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的透湿性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改性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织物的拒水性能,但与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刘嘉茜[2](2020)在《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酯纤维是一种集优异的回弹性、耐污性、耐磨性、可纺性、染色性、柔软的手感等优点于一身的新型聚酯纤维,可广泛应用在运动服和内衣等服装领域,但是由于PTT分子链排列规整,结晶度高,而且缺乏亲水基团,所以吸湿性差,在穿着过程中易产生闷热感,降低了服装的舒适性。因此,本文将以提升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吸湿性为核心,基于纤维的浸润、芯吸效应以及吸放湿特性,因为PTT聚酯纤维主要用在长丝和短纤两方面,所以本课题从这两方面分别对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进行舒适改性研究,进一步揭示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应用机理以及为拓展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芯吸效应设计和制备具有十字异形结构的PTT聚酯纤维,以提升其导湿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混引入聚醚酯来提高PTT聚酯纤维的表面润湿性,从而构筑PTT聚酯纤维“润湿-导湿-排湿”体系。结果表明,十字异形结构提升了PTT聚酯纤维的吸湿性以及上染率,但相对与普通圆形PTT聚酯纤维,其力学性能和回弹性能却出现下降,而引入的聚醚酯一方面增大了大分子链的柔顺性,提高了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结晶能力和力学强度,另一方面,聚醚酯本身作为一种弹性体,提升了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回弹性,使其回弹性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拉伸次数和定伸长率的增加而下降。所以,制备的十字形PTT/TPEE聚酯纤维不仅吸湿性得到了提升,其他性能也接近于普通圆形纤维。PTT织物的测试结果发现,十字结构增大了纤维间的空隙,两种十字形PTT织物的透气性和导湿性相对于圆形PTT织物均得到了提高。其次,由于PTT聚酯短纤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可将其与吸湿性好的天然纤维进行混纺,制备PTT/羊毛和PTT/粘胶混纺纱线,并将混纺纱线进行同浴染色。对混纺纱线的吸湿性、力学性能及回弹性能等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混纺纱线的回潮率均提升到了7.2%,吸湿性得到了很大改善,此外,PTT/羊毛混纺纱线相对于羊毛纱线的力学性能和回弹性能也得到了改善,PTT/粘胶混纺纱线也改善了粘胶纤维弹性差的缺点。对织物性能表征结果发现,染色后的混纺纱线织成的织物色牢度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抗皱性能。

魏艳红,刘新金,谢春萍,苏旭中,吉宜军[3](2019)在《几种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文中提出为更好地了解新型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为后续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低黏度PET/高收缩PET复合纤维(SPH)、PET/PTT双组分复合弹性纤维(T400)4种差别化聚酯纤维,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镜、热性能分析仪等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SPH、T400纤维表面有沟槽,可以产生毛细效应;SPH经拉伸或热处理后可产生纤维的自卷曲效应;T400纤维卷曲收缩率大,断裂强度高,弹性回复性好;PET断裂强度高,可以做仿蚕丝产品;PTT分子结构具有独特的奇碳效应,使其纤维具有较高回弹性及弹性回复性。

郝克倩[4](2019)在《再生聚酯长丝及其面料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聚酯产量超过5000万吨,但是我国废旧聚酯利用率很低,不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对其回收再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题中,对BHET化学法(废旧聚酯采用乙二醇降解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采用BHET再直接聚合为聚酯)再生聚酯性能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再生聚酯制备了再生聚酯纤维,优化了纺丝工艺,对纤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设计了三角型喷丝板和三叶型喷丝板(叶片通过PET熔体自粘合方式进行组装),并运用其进行纺丝,生产截面为三角形和三叶形再生聚酯纤维,提高纤维的光泽等性能,探究最佳纺丝工艺,生产高品质异形再生聚酯纤维。采用再生聚酯纤维制备了面料,研究了面料基本性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实验结论如下:(1)BHET化学法再生聚酯的切片结构、热性能等与原生切片基本一致,但特性粘度、端羧基含量、色值都有差别,再生聚酯切片特性粘度略高、端羧基含量少,颜色偏暗黄。采用BHET化学法再生聚酯制备的纤维,通过工艺优化后,力学性能较好,颜色发黄,基本可以满足后道织造的要求。(2)采用再生聚酯制备了两种截面的异形纤维,通过工艺优化后,纺丝性能和力学性能较好。异形纤维的断裂强度随侧吹风风速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在合理的拉伸比内,三角形纤维和三叶形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牵伸倍数的增大都增大;三叶形横截面纤维的结晶度大于三角形横截面纤维的结晶度;随着侧吹风风速的增加,异形纤维的取向度先增大后减小,同时,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大,纤维的取向度增大。当侧吹风风速为0.7m/s时,纤维横截面异形度CV值最低,适当的提高牵伸倍数,异形度CV值会减小。三角形纤维截面异形度为45%左右,三叶形纤维(叶长*宽为0.7mm*0.09mm)具有高异形度,为67%左右。(3)采用再生聚酯纤维制备了织物,光泽仪测试表面,三角形截面纤维织物光泽度最好,三叶形截面纤维织物仅次之,两者的光泽度均比普通的圆形截面纤维好;织物的剪切性能、拉伸性能、压缩性能、保暖性能三叶形截面纤维织物最好,三角形截面纤维织物次之,圆形截面纤维织物最差。

林启松[5](2018)在《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天然矿石为原料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韩国(株)量子能技术研究所使用天然长石类矿物(Osaekhyulto)为原料,经粉碎、提纯分离、煅烧以及熟成等特殊工艺制备了新型矿物材料量子能粉末(简称QE粉)。作为一种纳米复合铝硅酸盐材料,QE粉具有吸湿、紫外吸收、抗菌和抗氧化等多种性能,因此将其应用于新型聚酯功能材料的开发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市场价值。本文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体,QE粉为改性剂,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ET/QE复合材料,并通过纺牵一步法制备了兼具吸湿和紫外吸收功能的新型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采用SEM、EDS、WAXD、粒径分析、TG、FT-IR、DSC、POM和毛细管流变仪等手段对QE粉的组成、形貌尺寸等性质,以及PET/QE复合材料的剪切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和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强力测试、吸湿爬杆实验、纤维比电阻仪、织物感应式静电仪和紫外漫反射仪等分析了PET/QE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吸湿性能、抗静电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QE粉是以长石类矿物为主的片层状复合铝硅酸盐材料,其粒径为950 nm左右,与PET复合后不会改变PET的晶型结构及分子链上的基团和化学结构,两者的复合属于物理共混。PET/QE复合材料中QE粉含量的增加会降低PET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但对热分解速率和热降解性能影响较小。剪切流变性能测试表明QE粉的加入未改变PET熔体的流动类型,PET/QE复合材料仍属于假塑性流体,但熔体的非牛顿性出现了大幅降低;剪切速率为9007000 s-1时,PET/QE的非牛顿指数保持了对剪切速率的高敏感性;随着QE粉含量的增大,PET/QE的剪切黏度与剪切应力出现大幅降低,且剪切黏度数值几乎不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变化,说明QE粉对PET熔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降解作用。2.通过Avrami、Ozawa、Mo’s、Dobreva、Lauritzen–Hoffman和Friedman法等方法研究PET/QE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结果表明QE粉能够提高PET的结晶速率,且含量为2 wt%时具有最高的结晶速率。体系成核方式为均相成核与异相成核共存,高含量QE粉改性试样中异相成核占主导地位。改性剂在基体中的团聚导致了对结晶过程有重要影响的成核活性的下降,相比于PET-2%QE试样,QE粉含量为1 wt%的试样反而拥有最高的成核活性,然而对非等温结晶活化能与相对结晶度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成核作用仅在结晶的初期占主导地位,结晶后期QE粉含量对PET的结晶的作用开始凸显,因此最终表现为QE粉含量为2 wt%时拥有最大的结晶速率,利用POM观察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分析。3.经纺牵一步法制备的PET/QE改性纤维表面及截面都均匀分布有大量改性微粒。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ET/QE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28.0%,断裂强度为2.6 cN/dtex。QE粉的添加明显提高了PET/QE纤维的吸湿能力,纤维回潮率达到1.23%;纤维的静电性能得到改善,PET/QE纤维的纤维体积比电阻下降了32%,织物的感应静电电压峰值和半衰时间分别为111 V和0.49 s,较常规纤维分别下降了107 V和0.47 s。紫外吸收测试表明PET/QE纤维在紫外及可见光波段均有一定的吸收,且在UVA波段的紫外吸收能力高于片材形式的PET/QE复合材料试样。

汪丽霞,张凯,刘青[6](2017)在《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发展概况,从高仿真差别化纤维(细旦化、异截面化、异收缩、异线密度、混纤丝、复合纤维)、新型功能化纤维等方面介绍了"十一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从高性能差别化(超仿棉、超仿毛、超仿丝、超仿麻)、超细旦化、功能化(异形细旦吸湿排汗、异收缩复合聚酯纤维、原液着色、循环再生)等方面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介绍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工业存在的品种单一、规格少、无突出特点等问题,对20052015年我国涤纶长丝差别化产品及产量进行了统计。针对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对涤纶长丝差别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指出,近期我国涤纶长丝差别化开发品种应侧重于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和绿色纤维和新型聚酯纤维。

吉鹏[7](2016)在《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凭借良好的加工性能、成本优势及服用过程中良好的挺括性,聚酯纤维已经广泛应用在家纺、服用及产业用等领域。但是由于聚酯分子链排列规整度高、缺乏有效的吸附基团,导致其吸湿性差。在标准温湿度大气环境下聚酯纤维回潮率仅为0.4%、易产生闷热感,静电现象严重(纤维体积比电阻≥1014 Ω·cm),大大降低其服用舒适性。从人体服装应用性能研究角度分析,纤维的吸水性对于其服用舒适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或炎热环境下对于服装的要求,因此提高聚酯纤维的亲水性能是目前聚酯纤维差别化产品功能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天然高吸湿性纤维与聚酯纤维吸放湿特性,设计和制备具有良好润湿性、导湿性与快速排湿性能的新型改性聚酯纤维为研究核心。围绕新型共聚酯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纤维吸放湿机理、工程化制备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酯交换原理在聚酯合成中引入柔性亲水改性组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制备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ethylene glycol, PETG),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测试结果表明PETG共聚酯的化学组分与理论投料比一致,PETG为目标产物。基于A-B型嵌段共聚物模型计算理论,以PEG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00、2000、6000 g/mol,相对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PTA)投料比为60wt%共聚合PETG800、PETG2000、PETG6000为对象,展开序列结构的研究。序列结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PEG投料质量比下,PETG800、PETG2000、PETG6000嵌段数分别为19、11与7。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与聚酯形成无规共聚酯结构,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与聚酯则形成嵌段有序的共聚酯,PEG在共聚酯中主要分布于无定形区域。随着PEG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共聚酯分子链中PEG链段数摩尔比例减少而PET链段数摩尔比例增加,促进了相分离结构的产生,表现出了嵌段共聚酯的微相分离结构逐渐增强。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测试验证了PETG共聚酯微相结构的形成。采用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研究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熔融行为影响机制。基于Flory平衡结晶理论对共聚酯熔点衰减分析得出,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 (Mn=2000-8000 g/mol)与聚酯形成嵌段结构,相对于常规的聚酯(Tm=255.81℃),熔点下降不明显;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 (Mn=100-1000 g/mol)与聚酯形成无规结构,熔点下降明显。进一步对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展开研究。实验中分别对处于完全熔融状态的PETG样品不同降温速率进行冷却,观察结晶曲线与焓变△Hm。系统研究PETG共聚酯结晶度Xt与温度T、时间t,建立PETG共聚酯半结晶时间t1/2与PEG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曲线。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共聚酯的半结晶时间t1/2逐渐减小。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在共聚酯中反应中,链段接入到聚酯主链中,共聚酯链段运动相比较常规聚酯链段活化能更高,在相同的冷却速率下所需要更多的时间,表现出了起始结晶温度增加,半结晶时间增大。共聚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较好的符合Mo方法。针对PETG共聚酯热性能下降的问题,在合成阶段中原位引入无机氧化锌纳米粉体(Zinc oxide, ZnO)。为解决ZnO纳米粉体在聚合物中分散均匀性差的问题,利用硬脂酸对ZnO表面展开化学修饰。修饰后的ZnO在基体中分散均匀性得到提高。同时修饰后的ZnO起到了物理交联点的作用,在高温下可以限制热稳定性较差的PEG链发生热运动,较未改性的PETG共聚酯样品最快热分解的温度提升40℃。在结构与热性能研究基础上,对PETG共聚酯与水分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表面润湿性能测试结果说明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及投料质量比的增加PETG共聚酯的表面润湿性能逐渐增强,液态水分表面接触角<60°(常规聚酯表面接触角≥85°)。利用所建立的低场核磁方法对PETG共聚酯/水体系弛豫特性展开研究,利用“二维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方法对PETG共聚酯水分吸附-脱附动力学过程中展开了表征,解决一维红外谱峰重叠辨析率低问题。结果表明研究PETG共聚酯与水分子的结合存在着两种主要形式:氢键形式的强结合,自由态的弱结合。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自由态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显着影响作用。在吸附起始阶段嵌段共聚酯对水分吸附主要是基体中的氢键结合,随着吸附的进行弱结合水分主要增加;在脱附过程中,结合作用力弱的水分先脱附,氢键结合的水分再变化。模拟人体在大量运动状态下出汗的情况(45℃/40RH%环境下脱附过程)对Cotton、PET纤维吸附水的弛豫时间、信号幅值动态变化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otton纤维、PET纤维中均存在着三种不同形式的吸附水:结合水、中间态水与自由水。在脱附过程自由水先进行脱附,而结合水、中间态水呈现出了先增大的特点。脱附过程中三种不同结合形式的水分相互作用从而呈现出弛豫变化谱图。通过引入相对吸附比例参数,建立了P2b(氢键形式吸附水弛豫信号占总信号比例)对纤维的表面润湿性、吸湿性影响的作用关系,随着P2b的增加纤维的润湿性能与吸湿性逐渐增强;P21(纤维微孔结构吸附水弛豫信号占总信号比例)形式的中间吸附对纤维液态水分吸附关系,液态水分吸附随着P21的增加而增加,建立聚酯纤维吸湿速干性结构设计要求。选择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 g/mol,投料质量比为10wt%的PETG共聚酯样品在熔融纺丝成型过程中形态结构进行调控,得到PETG2000共聚酯中空纤维,纤维的回潮率达到≥1.2%,纤维表面接触角<60°,瞬间吸湿速率提高了2倍,同时改性共聚酯纤维聚酯基体比例占到了>85%,具有良好的速干特性。PETG共聚酯纤维抗静电性得到提升,纤维体积比电阻<1010Ω·cm,同时染色具有“常压沸染”的特点。参照国标测试方法,经织造得到PETG织物在水洗前后均具有“秒干”特性。最后,在大量的小试聚合与纺丝实验基础上,通过工程化试验过程中改性组分、添加位点等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确定了熔体直纺制备亲水共聚酯纤维的方案,实现了亲水共聚酯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吴双全[8](2015)在《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用纺织产品向着高性能、多功能、差别化和个性化以及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车用聚酯纤维产业的发展机遇,重点介绍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关键技术,包括色母粒造粒技术和色母粒注射添加与分散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产品优势与不足分析。并阐述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在汽车内饰纺织品领域中的应用及纤维发展趋势,如功能性聚酯纤维、差别化聚酯纤维和可再生聚酯纤维等。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绿色环保、节能降耗,产品颜色均匀、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扶手、车顶、立柱遮阳板等部位。

杨晶[9](2014)在《新型差别化PET丝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追求舒服、高档、保健、自然等成了新时尚,对服饰的追求出现了多样化、功能化,这些给差别化涤纶在面料开发上带来许多机会。差别化涤纶纤维的发展,使聚酯纤维的性能不断提高和改善,新产品不断开发,应用进一步扩大。本文以采集到的PET段缩丝、SPH、(DTY+POY)涤纶复合丝三种新型差别化PET丝为主体材料,对丝线的形态与性能进行研究;根据丝线的特性设计了3种面料,并对织物进行精练、碱减量、染色等处理,通过正交试验,以探讨工艺条件对织物后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研究产品外观特性和服用性能。通过一系列试验发现:1、PET段缩丝单丝横截面近似圆形,纵向表面平滑,丝线具有明显的分区段收缩、拉伸差异特征。PET段缩丝的总缩率较大,弹性很小,弹性回复性较好。织物设计采用PTT长丝作经与PET段缩丝作纬意在使既有形状记忆功能又有横向分区段皱缩的特殊外观效果。采用正交试验对精练和碱减量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织物优化的精练工艺为:精练剂浓度3g/L,处理温度90℃,处理时间40min,纯碱1g/L,硅酸钠0.3g/L,浴比1:50。优化的碱减量工艺为:表面活性剂浓度0.5g/L,NaOH浓度15g/L,处理温度为95min,处理时间20min,浴比为1:50。将设计的PTT/PET段缩丝织物坯布采用优化精练工艺、优化碱减量工艺、染色、柔软处理,得到的成品织物形状记忆性能得到提高,织物横向具有分区段绉缩的特殊外观效果,表面光滑平整,手感较柔软,蓬松度好,不易发生剪切变形。2、SPH单丝的横截面为哑铃状,纵向有沟槽,丝线的强度较常规涤纶长丝低,断裂伸长率适中,断裂伸长率CV值较大。SPH丝的沸水收缩率较小,弹性很好,具有良好的弹性回复性和抗疲劳性。织物设计采用双面组织,以中高捻度的SPH丝作经、纬线,并采用S捻、Z捻丝线小比例间隔排列,意在使织物既达到“四面弹”效果,又具有不同的双面效应,即正面是比较均匀的绉效应,反面是平整、光洁的缎面效应。采用正交试验对精练工艺优化,得到优化的精练工艺为:精练剂浓度3g/L,处理温度为100℃,处理时间50min,纯碱1g/L,硅酸钠0.3g/L,浴比1:50。将设计的SPH织物坯布采用优化精练工艺、染色处理,得到的成品织物正反面具有明显不同的外观,正面是比较均匀的绉效应,反面平整、光洁,织物柔软蓬松弹性好,拉伸易变形,拉伸变形后具有很好的拉伸回复性能。3、(DTY+POY)PET复合丝具有较好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断裂伸长率CV值较大,弹性伸长较小,弹性回复性较好,丝线染色后颜色深浅不一,具有很强的混色效应。织物设计采用双层组织,两个系统的经纬线都采用PET复合丝和PET高弹丝,经、纬向均采用S捻、Z捻丝线1:1间隔排列,意在使织物具有均匀的雪花状凹凸色丁效应和良好的弹性。采用正交试验对精练工艺优化,得到优化的精练工艺为:精练剂浓度3g/L,处理温度为90℃,处理时间60min,纯碱1g/L,硅酸钠0.3g/L,浴比1:50。将设计的(DTY+POY)PET复合丝织物坯布采用精练、染色处理,得到的成品织物正面出现立体感比较强的均匀的雪花状凹凸色丁效应,织物反面平整,颜色均匀,手感柔软,具有良好的蓬松性、丰满度及拉伸回复性能,不易发生剪切变形。

王朝生,吉鹏,王华平[10](2013)在《聚酯纤维熔体直纺成型工程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熔体直纺工艺具有产能大、能耗低、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国际最先进的主导工艺。但是熔体直纺面临着装备、技术、产品、市场同质化的结构性问题,亟需开发低能耗、柔性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装备及技术,实现规模化低成本与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统一。结合国内外聚酯纤维成型与工程的技术,分别从熔体直纺聚酯柔性化制备、管道输送与在线添加、组件设计与纺丝工程模型、高效节能环保与智能化管理几个方面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大容量、低成本、直接纺、柔性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是国内大容量聚酯企业的出路。最后对我国聚酯发展进行了展望,以聚合与纺丝成形原理为基础,开发聚酯超大容量聚合、多重在线添加、紧密纺丝、节能与智能物流等高效与柔性化工程关键技术已成为我国聚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Kosa公司开发差别化聚酯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osa公司开发差别化聚酯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ET纤维概述
        1.2.1 PET的结构特点
        1.2.2 PET的物理化学特性
        1.2.3 PET的拒水特性
    1.3 拒水PET聚酯纤维改性研究进展
        1.3.1 聚酯纤维拒水改性方法
        1.3.2 固体表面拒水机理研究
        1.3.3 拒水聚酯纤维研究主要问题
    1.4 拒水性聚酯的应用前景
        1.4.1 拒水性纺织品
        1.4.2 油水分离
        1.4.3 拒水性PET薄膜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母粒共混改性制备拒水PET切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共混PET切片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改性原料的结构测试
        2.3.2 共混切片特性粘度测试
        2.3.3 共混切片的相容性测试
        2.3.4 共混切片热性能测试
        2.3.5 共混切片流变性能测试
        2.3.6 共混切片拒水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母粒基本性能分析
        2.4.2 共混切片特性粘度分析
        2.4.3 共混切片的相容性分析
        2.4.4 共混切片热性能分析
        2.4.5 流变性能分析
        2.4.6 共混切片的拒水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母粒共混改性制备拒水PET纤维和织物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共混PET纤维及织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共混纤维纤度测试
        3.3.2 共混纤维复丝强度测试
        3.3.3 共混纤维取向结晶度测试
        3.3.4 共混纤维拒水性能测试
        3.3.5 共混纤维上染率测试
        3.3.6 织物的透湿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
        3.4.2 共混纤维的取向结晶度
        3.4.3 共混纤维的拒水性能
        3.4.4 共混纤维的染色性能
        3.4.5 织物的透湿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发展概述
        1.1.1 1,3-PDO的发展
        1.1.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发展
    1.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性能及应用
        1.2.1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性能
        1.2.2 生物基PTT聚酯纤维的应用
    1.3 纤维及制品舒适性评价指标和要素
        1.3.1 温度性舒适
        1.3.2 接触性舒适
        1.3.3 适体性舒适
    1.4 聚酯纤维的物理改性方法
        1.4.1 异形纺丝法
        1.4.2 共混纺丝法
        1.4.3 混纺
        1.4.4 复合纺丝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生物基 PTT 聚酯长丝的舒适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
        2.3.2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回弹性能
        2.3.3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异形度
        2.3.4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亲水性能
        2.3.5 十字形PTT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能
        2.3.6 十字形PTT织物的湿舒适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 PTT 聚酯短纤的舒适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TT聚酯短纤的基本性能
        3.3.2 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
        3.3.3 混纺纱线的弹性性能
        3.3.4 混纺纱线的亲水性能
        3.3.5 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
        3.3.6 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
        3.3.7 混纺织物的抗皱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几种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1.2 测试与表征
        1.2.1 分子结构表征
        1.2.2 形貌观察
        1.2.3 力学性能测试
        1.2.4 弹性性能测试
        1.2.5 吸湿性能测试
        1.2.6 热学性能测试
        1.2.7 卷曲形态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酯纤维结构分析
        2.1.1 分子结构
        2.1.2 形貌结构
    2.2 聚酯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2.2.1 拉伸性能
        2.2.2 弹性回复性能
    2.3 聚酯纤维吸湿性能分析
    2.4 聚酯纤维热学性能分析
        2.4.1 沸水收缩性
        2.4.2 热稳定性
    2.5 聚酯纤维卷曲形态分析
3 差别化聚酯纤维特性及其应用
4 结 论

(4)再生聚酯长丝及其面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再生聚酯纤维制备技术概述
    1.3 再生聚酯物理法纺丝
    1.4 再生聚酯物理化学法纺丝
    1.5 再生聚酯化学法纺丝
    1.6 异形纤维的种类及应用
    1.7 国内外再生聚酯纤维发展现状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再生聚酯长丝制备技术
    2.1 再生聚酯各性能测试
    2.2 再生聚酯纤维的制备
    2.3 再生聚酯切片性能分析
    2.4 再生聚酯纤维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聚酯异形纤维的研发
    3.1 异型喷丝板的设计
    3.2 纤维制备及工艺优化
    3.3 纤维结构与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形再生聚酯纤维织物的性能研究
    4.1 织物各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研究现状
        1.2.1 纤维细旦化
        1.2.2 纤维异形化
        1.2.3 纤维功能化
        1.2.3.1 化学改性
        1.2.3.2 物理改性
    1.3 聚合物/长石复合材料
    1.4 量子能粉末(QE粉)的性质及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剪切流变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PET/QE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2.4.1 QE粉的形貌表征
        2.2.4.2 PET/QE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2.2.4.3 PET/Q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性能测试
        2.2.4.4 PET/QE复合材料剪切流变性能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QE粉的形貌分析
        2.3.2 PET/QE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2.3.3 PET/Q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性能
        2.3.4 PET/QE复合材料的剪切流变性能
        2.3.4.1 QE粉对PET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4.2 QE粉对PET熔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PET/QE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表征
        3.2.3.2 PET/Q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性能测试
        3.2.3.3 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T/QE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3.3.2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3.3.3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的成核活性的影响
        3.3.4 PET/Q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5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PET/QE改性纤维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2.4.1 PET/QE改性纤维的基本性能表征
        4.2.4.2 PET/QE改性纤维的功能性指标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T/QE纤维的形态结构
        4.3.2 PET/QE纤维的力学性能
        4.3.3 QE粉对PET/QE纤维性能的影响
        4.3.3.1 吸湿性能
        4.3.3.2 抗静电性能
        4.3.3.3 紫外吸收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一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
    1.1 高仿真差别化纤维
        1.1.1 细旦化
        1.1.2 异截面化
        1.1.3 异收缩
        1.1.4 异线密度
        1.1.5 混纤丝
        1.1.5. 1 异收缩混纤丝
        1.1.5. 2 异色混纤丝
        1.1.5. 3 异线密度混纤丝
        1.1.5. 4 异形截面混纤丝
        1.1.6 复合纤维
        1.1.6. 1 并列型
        1.1.6. 2 皮芯型
        1.1.6. 3 分散型
    1.2 新型功能化纤维
2“十二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
    2.1 高性能差别化
        2.1.1 超仿棉———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
        2.1.2 超仿毛
        2.1.3 超仿丝
        2.1.4 超仿麻
    2.2 超细旦化
    2.3 功能化
        2.3.1 异形细旦吸湿排汗纤维
        2.3.2 异收缩复合聚酯纤维
        2.3.3 原液着色纤维
        2.3.4 循环再生
3 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的发展
4 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工业存在的问题
5 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发展趋势
    5.1 原液着色
    5.2 功能性纤维
        5.2.1 化学改性纤维
        5.2.2 物理改性纤维
    5.3 绿色纤维
    5.4 新型聚酯纤维

(7)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酯纤维结构特性
        1.2.1 聚酯的结构与性能
        1.2.2 形态特征
        1.2.3 化学性能
        1.2.4 挺括特性
        1.2.5 吸湿性与染色性能
    1.3 亲水改性研究方法进展
        1.3.1 分子结构设计研究
        1.3.2 共混改性研究
        1.3.3 纤维形态结构调控方法
        1.3.4 混纺研究
        1.3.5 后整理
        1.3.6 其它改性方法
    1.4 纤维吸湿机理研究进展
        1.4.1 纤维的吸湿热力学理论
        1.4.2 纤维的吸放湿动力学
        1.4.3 纤维材料与水分作用力的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聚酯的分子设计及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2.2.2 共聚酯的分子设计
        2.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TG共聚酯的制备
        2.3.2 PETG共聚酯的序列结构
        2.3.3 PETG共聚酯的凝聚态结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ETG共聚酯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设备及实验
        3.2.1 本章实验中主要原料
        3.2.2 纳米ZnO粒子的制备及修饰
        3.2.3 PETG/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TG共聚酯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3.3.2 PETG共聚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3 无机粒子ZnO对PETG共聚酯热性能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ETG共聚酯亲水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4.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TG共聚酯表面水分润湿性及吸附性
        4.3.2 PETG共聚酯水分吸附机理的研究
        4.3.3 嵌段共聚酯吸附-脱附动态过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ETG共聚酯纤维制备及吸放湿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5.2.2 设备仪器
        5.2.3 共聚酯熔融纺丝成型
        5.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多重结构吸附能级方法学建立
        5.3.2 亲水共聚酯纤维吸放湿机理
        5.3.3 纤维抗静电与染色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ETG亲水共聚酯纤维工程化制备试验
    6.1 引言
    6.2 工程化试验
        6.2.1 本章试验中所用到的原料
        6.2.2 本章试验设备
        6.2.3 配方及工艺的确定
        6.2.4 纤维织造工艺及织物性能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共聚酯纤维的半连续生产工程化设计与生产
        6.3.2 共聚酯纤维的连续化生产工程化设计与生产
        6.3.3 高含量亲水聚酯母粒在线添加工程化
        6.3.4 工程化技术目前应用前景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课题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8)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原液着色技术及其优缺点
    1.1原液着色关键技术
        1.1.1色母粒造粒技术
        1.1.2色母粒注射添加与分散技术
        1.1.3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生产工艺
    1.2原液着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1.2.1技术优势
        a. 颜色批次差异小
        b. 聚酯纤维的颜色性能
        c. 原液着色纤维的织物性能
        d. 绿色环保、节能降耗
        1.2.2存在不足
2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在汽车内饰纺织品中的应用
    2.1功能性
    2.2差别化
    2.3可再生
3结束语

(9)新型差别化PET丝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ET 纤维差别化
        1.1.1 PET 的差别化
        1.1.2 PET 差别化的发展现状
        1.1.3 新型差别化 PET
    1.2 新型差别化 PET 纤维应用及其研究
        1.2.1 差别化 PET 面料市场调查
        1.2.2 新型差别化 PET 织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T 段缩丝形状记忆型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
    2.1 PET 段缩丝特性
        2.1.1 试验内容
        2.1.2 结果与分析
    2.2 织物设计与试样
        2.2.1 PTT 纤维与形状记忆织物
        2.2.2 织物设计构思
        2.2.3 织物规格设计与坯布试制
    2.3 织物练染整理工艺试验
        2.3.1 精练工艺试验
        2.3.2 碱减量工艺试验
        2.3.3 染色及柔软试验
        2.3.4 实验室试样精练试验
    2.4 成品效果评价
        2.4.1 工厂试样外观效果
        2.4.2 织物形状记忆性能
        2.4.3 织物风格评价
        2.4.4 实验室试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H 丝四面弹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
    3.1 SPH 纤维及其应用
        3.1.1 SPH 纤维
        3.1.2 SPH 纤维应用
    3.2 SPH 丝特性
        3.2.1 试验部分
        3.2.2 结果与分析
    3.3 织物设计与试制
        3.3.1 设计构思
        3.3.2 织物规格结构设计
        3.3.3 试制
    3.4 织物练染整理试验
        3.4.1 精练工艺试验
        3.4.2 染色
    3.5 成品效果评价
        3.5.1 试样外观效果
        3.5.2 织物风格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TY+POY)PET 复合丝高蓬弹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
    4.1 PET 复合丝及其应用
        4.1.1 PET 复合丝
        4.1.2 PET 复合丝应用
    4.2 (DTY+POY)PET 复合丝特性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分析
    4.3 织物设计与试制
        4.3.1 设计构思
        4.3.2 织物规格结构设计
        4.3.3 试制
    4.4 织物练染整理试验
        4.4.1 精练工艺试验
        4.4.2 染色
    4.5 成品效果评价
        4.5.1 试样外观效果
        4.5.2 精练后织物尺寸变化
        4.5.3 织物平方米重变化
        4.5.4 织物厚度变化
        4.5.5 织物风格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聚酯纤维熔体直纺成型工程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熔体直纺聚酯制备技术
    1.1 熔体直纺聚酯装备技术
    1.2 熔体直纺“一头两尾”技术
    1.3 微量添加改性共聚酯
        1.3.1 微量添加二甘醇
        1.3.2 微量添加季戊四醇
        1.3.3 多组分共聚酯
2 管道输送技术
    2.1 熔体输送计算模型的建立
    2.2 管道在线添加技术
    2.3 单个纺位泵前注入技术
3 熔体直纺聚酯纤维成型技术
    3.1 纺丝仿真模型
    3.2 高密封组件及多头纺环吹用喷丝板
    3.3 双头、双排和粗旦环吹系列化长丝冷却成形技术
4 高效节能环保与智能化管理工程技术
    4.1 聚酯高效节能工程技术
    4.2 智能化管理工程技术
5 结束语与展望

四、Kosa公司开发差别化聚酯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 朱宝胜. 东华大学, 2020(01)
  • [2]生物基PTT聚酯纤维及制品舒适改性研究[D]. 刘嘉茜. 东华大学, 2020(01)
  • [3]几种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 魏艳红,刘新金,谢春萍,苏旭中,吉宜军. 纺织学报, 2019(11)
  • [4]再生聚酯长丝及其面料的开发[D]. 郝克倩. 东华大学, 2019(01)
  • [5]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林启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6]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J]. 汪丽霞,张凯,刘青. 聚酯工业, 2017(03)
  • [7]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吉鹏. 东华大学, 2016(02)
  • [8]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其应用[J]. 吴双全. 针织工业, 2015(11)
  • [9]新型差别化PET丝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D]. 杨晶. 苏州大学, 2014(10)
  • [10]聚酯纤维熔体直纺成型工程技术进展[J]. 王朝生,吉鹏,王华平. 高分子通报, 2013(10)

标签:;  ;  ;  ;  ;  

Kosa 开发差异化聚酯纤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