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1](2021)在《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幼儿与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况,并将两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在关于父母是否爱我的问题上,其中约93%的幼儿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少部分幼儿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中认为爸爸不爱的较多,妈妈不爱的较少。而对父母来说,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的,而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两位父亲表示幼儿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幼儿关于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回答中,约40%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余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5方面,分别是特殊的关系、父母之爱的表现、我对父母的价值、父母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10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的满足、语言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少数幼儿将负向的爱作为了父母之爱的表现,即幼儿认为父母打自己、批评自己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表现。而父母认为的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8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教育与个人培养、正向语言;在关于父母不爱方式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11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满足生活需要;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8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冷暴力、比较、语言暴力,而父母将身体暴力作为不爱的方式排在倒数第三。关于理想的父母之爱,幼儿最希望的前三种父母之爱的方式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物质需要的满足、肢体语言。而父母认为的前三种理想的父母之爱是对幼儿的教育与个人培养、与幼儿建立朋友平等的关系、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研究者通过对比两者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发现在关于爱与不爱的表现上,他们在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在教育与个人培养、语言表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活照料这四种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中,幼儿与父母不仅在身体暴力、冷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陪伴这四种不爱的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者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给父母提出了相关建议:(1)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2)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3)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4)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5)消除幼儿负向爱的观念(6)注重生活的仪式感(7)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赵海波[2](2021)在《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他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的的关键时期,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的最初场所,因此家庭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建设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意义。而如今,小学生品德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缺少、道德行为偏差等问题,更多谈及到的也是家庭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家庭的德育功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事实进行探究、整理,分析。首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从家庭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进行的问题归纳,再从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家校协助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再结合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助于优化家庭品德教育相关对策与建议。这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优化、丰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除了绪论与小结外,其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是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在前面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化家长教育理念、优化家庭品德教育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刘啸天[3](2021)在《“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文中认为“0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渥,是极具个性的一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文化传入,致使“00后”大学生形成多元价值观,一些不成熟、不科学的观点影响着“00后”对于恋爱、婚姻的认识。大学生恋爱主流意识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恋爱态度轻率、恋爱责任感薄弱。为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念,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幸福家庭、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本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且深度挖掘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理论概述,通过研究对“恋爱观”“婚恋观”等基本概念解读,阐述大学生恋爱观的理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并借鉴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首先分析了新时期“00后”大学生恋爱的积极倾向,如“00后”大学生恋爱主流意识健康向上、勇于追求恋爱自由、恋爱情感处理方式较为合理三个方面;接着提出了“00后”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恋爱动机不纯、恋爱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第四章“00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成因分析,根据“00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策略,在掌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取得成效和分析大学生恋爱观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角度,有针对的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恋爱观的策略。

韩晴[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爱与感恩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储海燕[5](2021)在《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时代的进步与小学生发展对家长提出高要求,这也使得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小学作为家长教育的主力军,应当明确自身在开展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角色、内容、形式四方面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突破与进展。了解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能够为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发展与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家长教育成效的落实。本研究以交叠影响域理论、“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质变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预访谈的结果及相关文献搭建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基于样本的代表性和调研的便利性选取L小学为个案,以L小学266小学生家长、61名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5名教师(含1名管理人员)、5名家长为访谈对象,对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进步与成长,小学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优于其他社会力量,其对于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家长教育的发展与效果。目前,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不够深入、小学对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不够全面以及家长教育的某些方式缺乏实效。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第一,增加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主要包括逐步加强小学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第二,完善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明确小学在家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规划家长教育的内容形式;第三,基于家长学习特点开展家长教育,主要包括深化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依据家长学习特点设计家长教育环节;第四,提升家访在家长教育中的实效,主要包括从理论层面明确家访的目的意义、从实践层面推动家访深度发展。

周青青[6](2021)在《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民族,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幸福思想。儒家孔孟幸福思想作为其中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中华儿女宝贵的思想财富,是大学生群体追求幸福人生的价值指引与精神食粮,是构建幸福社会、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源泉。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着手,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中探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幸福自由与儒家以“仁”为核心、以“道德”为原则的幸福思想,揭示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孟幸福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着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益教育资源。孔子幸福思想从幸福根本原则层面奠定了其德性幸福的总体基调,在修身养性的幸福实现基础上确立弘道之幸福实现方式,进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幸福境界。孟子幸福思想从本质上来看与孔子幸福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对其德性幸福思想进行了扩展。孟子幸福思想以“君子之乐”的现实幸福、“心性向善”的道德幸福与“内圣之道”的幸福境界充实、拓展了德性幸福观的内容,展现出儒家德性幸福的新形态。孔孟幸福思想的深刻价值意义与时代、现实实践中的“国学热”、网络传媒的发展等时代要求与可行条件为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际,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修身与奋斗以及追求幸福与升华境界相统一。在融入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兼顾计划性与实效性等原则,科学融入,方达融入效果。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最终落脚为构建融入的路径系统。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汇聚融入合力,凝聚高校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园社团、文化环境的融入与教育力量,并结合社会资源、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网络资源以及大学生主体的学习、自修、内化力量,通过多方教育力量与教育环境影响,实现孔孟幸福思想有机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并发挥实效,从而引导大学生领悟幸福真谛,投身幸福实践,追求幸福人生。孔孟幸福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不仅对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现实存在的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性。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教育需不断丰富、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观。我们应充分利用有益教育资源,发挥协同育人的力量,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注入思想智慧,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科学健康的幸福思想观念与正确的方式方法追求人生幸福,实现幸福愿景。

王南芳[7](2021)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这六个层层递进的词语来形容文化自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使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一旦“根不稳”、“魂不定”,将会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生产力、防御力,有助于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从文化不够自信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的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而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当前中国文化不够自信的理性审视,也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学术回应,既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又能弥补当前研究的局限,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意义十分显着。文化自信培育是指在深刻掌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一定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法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增强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培育围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展开,与文化自信的重构、重塑、重建的形成机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进行深入系统探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需要。文化自信培育的展开始终依靠人、围绕人并服务人。依据人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地位、任务、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划分为文化自信培育者和文化自信培育对象,这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自信培育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虽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人民性,应该面向全体中华儿女展开,但也应该有重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青少年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大流量群体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培育者与文化自信培育对象在实践交往中要秉承平等性、亲和性、发展性的交往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三个方面构成的系统。从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是基础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内容。从层次来看,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和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其中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础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中间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从当前的培育状况来看,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认同、低认知的现实反差,要求我们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而且要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完整、结构协调和层次科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桥和船。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完备化、效果的优质化、制度的常态化,必须遵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古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研究。随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线上方法与线下方法、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的综合使用,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日益呈现协同性、互补性、同构性等特征。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哲学方法,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方法,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准则。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指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按照外延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照形态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按照作用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从结构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感染、导向和强化功能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目标的达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指导,秉承实事求是、方向一致、协同共振、循序渐进的优化原则,努力建设繁荣有序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温馨乐学的家庭环境、风清气正的学校环境、文明有礼的社区环境、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黄良驹[8](2020)在《家庭教育误区初探 ——基于S市W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李佳娟[9](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丹杨[10](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乡人口流动化趋势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随迁青少年被父母带离农村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父母的有效教育参与,有助于满足青少年情感支持需要。而多数随迁青少年家长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经济负担过重、夫妻关系紧张等多重窘境,且随迁青少年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认知与家庭教育行为存在局限,使得随迁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状况与成长发展常处于弱势处境。同时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研究较少,有着较大的探索研究空间。本研究通过分析小组工作介入S社区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过程,探索其介入效果。首先,在小组工作介入前,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社区内的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便于进一步评估随迁青少年的家庭需求和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其次,以家庭系统理论和赋权理论为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方案设计,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最后,评估和探讨小组的实务介入效果,对小组实务进行了反思。本研究发现,小组社会工作在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优势,能科学回应随迁青少年家庭需要,增强个人能力感;逐步引导赋权,实现助人自助的成效优势。但小组实务介入的赋权实践服务过程因为落入赋权陷阱和陷入伦理困境以及工作者实务经验不足的原因,使得小组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笔者结合小组实务经验,归纳出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相关建议,丰富小组工作介入家庭教育的实务经验。

二、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需要
        1.1.2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的研究不足
        1.1.3 基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爱
        1.3.2 父母与父母之爱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2 成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一大班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3.3 研究过程
        2.3.4 资料整理
        2.3.5 数据编码
    2.4 研究二大班幼儿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资料整理
        2.4.5 数据编码
    2.5 研究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研究一结果呈现
        3.1.1 大班幼儿对于父母之爱的感知现状
        3.1.2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
        3.1.3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
        3.1.4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一样的吗
        3.1.5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不爱的表现
        3.1.6 大班幼儿希望的父母之爱
    3.2 研究二结果呈现
        3.2.1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爱的表现
        3.2.2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是否可以感知爱
        3.2.3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不能理解的爱的表现
        3.2.4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
        3.2.5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理想的父母之爱
4 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对比
    4.1 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的对比
        4.1.1 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1.2 两者在父母之爱表现上的差异
    4.2 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对比
        4.2.1 两者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2.2 幼儿与父母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的差异
    4.3 导致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4.3.1 认知上的差异
        4.3.2 角色定位的不同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2 关于幼儿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1.3 关于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4 关于父母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2 给父母的建议
        5.2.1 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
        5.2.2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5.2.3 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5.2.4 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
        5.2.5 消除幼儿负向的爱的观念
        5.2.6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5.2.7 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6 总的结论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特点的研究
        (三)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功能作用的研究
        (四)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内容的研究
        (五)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研究
        (六) 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
        (一) 品德
        (二) 家庭及家庭品德教育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特征
        (一) 基础性
        (二) 连续性
        (三) 权威性
        (四) 及时性
    三、家庭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说明及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
        (一) 家庭品德教育理念现状
        (二) 家庭品德教育内容现状
        (三) 家庭品德教育方式现状
        (四) 家庭品德教育环境现状
第三章 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目的功利化
        (二) 教育内容偏颇化
        (三) 教育方法简单化
    二、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二) 家庭教育环境不够优良
        (三) 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协调
第四章 优化家庭品德教育,促进小学生品德良好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端正教育目的,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 树立“立德树人”家庭培育目标
        (二) 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
        (三) 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德育功能
    二、优化教育方法,以多元化教育方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
        (一) 言传与身教并重
        (二) 宽严有度,恩威并施
        (三) 注重交流、沟通与启发引导
        (四) 家庭品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三、营造优良的家庭品德教育环境,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一) 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二) 创建良好、独特的家庭文化
        (三) 建构丰富、健康的家庭教育内容
    四、家、校、社会相互合作,完善家庭品德教育途径
        (一) 家庭品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二) 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理论概述
    一、“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相关概念界定
        (一)“00 后”大学生
        (二)恋爱
        (三)恋爱观
    二、“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爱观
        (三)西方学者关于爱情的论述
    注释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分析
    一、“00 后”大学生恋爱观积极表现
        (一)恋爱观总体健康向上
        (二)勇于追求恋爱自由
        (三)恋爱问题处理趋于理性
    二、“00 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问题
        (一)恋爱态度轻率
        (二)恋爱行为较开放
        (三)恋爱责任感薄弱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成因分析
    一、易受复杂社会环境影响
        (一)西方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对恋爱观引导存在偏差
    二、学校教育和引导重视程度不够
        (一)教育工作者轻视恋爱观教育
        (二)缺乏恋爱观相关指导课程
    三、家庭教育观念传统保守
        (一)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教育
        (二)教育方式和手段缺乏科学性
    四、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
        (一)身心发展不均衡
        (二)恋爱认识尚不成熟
    注释
第五章 引导“0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策略
    一、改善大学生恋爱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加强网络正面引导
        (二)发挥公众人物价值引领作用
        (三)强化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
    二、高校加强恋爱观教育和引导
        (一)完善恋爱教育内容
        (二)开拓恋爱观教育新形式
        (三)加强教师队伍基础建设
    三、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一)营造健康家庭成长氛围
        (二)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恋爱观认识
        (一)加强恋爱道德修养
        (二)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进步与小学生发展对家长提出高要求
        1.1.2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
        1.1.3 学校是进行家长教育的主力军
        1.1.4 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优势与不足并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家长教育
        1.3.2 家校合作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家长教育意义的研究
        1.4.2 有关家长教育需求的研究
        1.4.3 有关家长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4.4 有关家长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1.4.5 有关家长教育与家校合作关系的研究
        1.4.6 小结与评价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 章 理论探寻
    2.1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交叠影响域理论
        2.1.2 “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
        2.1.3 质变学习理论
    2.2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定位
        2.2.1 目标定位
        2.2.2 角色定位
        2.2.3 内容定位
        2.2.4 形式定位
    2.3 家长学习特点
        2.3.1 家长学习受先前教育经历的影响
        2.3.2 家长学习依托于问题情境
        2.3.3 家长学习更具自主选择性
        2.3.4 家长学习依赖于学校的指导
        2.3.5 家长学习更重实践与效果
第3 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1.1 选择L小学的原因
        3.1.2 L小学的基本情况
        3.1.3 L小学家校合作情况
    3.2 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编制
        3.2.2 问卷维度
        3.2.3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4 问卷实施
    3.3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1 访谈设计
        3.3.2 访谈实施
第4 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现状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1.1 认知层面
        4.1.2 能力层面
        4.1.3 行为层面
        4.1.4 评价层面
    4.2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教师层面
        4.2.2 家长层面
    4.3 调查结论
第5 章 研究发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5.1 研究发现的问题及成因
        5.1.1 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与联动不够深入
        5.1.2 小学对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5.1.3 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不够全面
        5.1.4 家长教育的某些方式缺乏实效
    5.2 问题解决的策略
        5.2.1 增加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
        5.2.2 完善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
        5.2.3 基于家长学习特点开展家长教育
        5.2.4 提升家访在家长教育中的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预访谈文本整理与分析
附录B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调查问卷(家长正式问卷)
附录C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调查问卷(教师正式问卷)
附录D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F 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选题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1.幸福观
        2.幸福观教育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儒家幸福观
二、孔孟幸福思想的基本解读
    (一)孔子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
        1.道德至上:幸福之根本原则
        2.修身养性:幸福之实现基础
        3.乐而弘道:幸福之实现方式
        4.与道合一:孔颜幸福境界
    (二)孟子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君子之乐”的现实幸福
        2.“心性向善”的道德幸福
        3.“内圣之道”的幸福境界
三、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2.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需要
        3.纠正大学生幸福观误区的现实要求
        4.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构建幸福中国的时代风尚
    (二)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可行性
        1.孔孟幸福思想蕴含鲜明的时代价值
        2.“国学热”氛围的有效推动
        3.大学生对孔孟思想认同感较强
        4.网络传媒的引导影响
四、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原则
    (一)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1.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2.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
        3.坚持修身内省与入世奋斗相统一
        4.坚持追求幸福与升华境界相统一
    (二)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4.计划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五、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融入主阵地作用,加大融入力度
        1.各类高校要不断增强融入认同感
        2.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强孔孟幸福思想教育
        3.组建优秀教师队伍,提高融入教育能力
        4.开设相关校园社团,搭建融入活动平台
    (二)发挥社会教育力量,推进融入进程
        1.积极营造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社会认同氛围
        2.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三)利用网络融入阵地,发挥网络教育的引导性作用
        1.充分利用网络融入平台
        2.整合网络资源,优化融入内容
    (四)大学生应成为孔孟幸福思想的自觉践行者
        1.自觉学习孔孟幸福思想精华,增强融入主体意识
        2.结合自身实际,自觉树立正确幸福观
        3.注重自我修养,提升幸福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二、交往视域下文化的交流和安全
        三、共产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
    第二节 列宁的文化理论
        一、文化革命理论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理论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概述
        二、科学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辩证关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
        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五、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
        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第三章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涵的厘定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三、文化自信内涵的多维解读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区别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联系
第四章 文化自信培育者和培育对象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
        一、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内涵和特征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的作用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的素质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对象
        一、文化自信培育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青少年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
        三、共产党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
        四、网络大流量群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关系
        一、澄清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关系的误区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特征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具体要素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二、基础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三、重要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
        四、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层次分析
        一、第一层次: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
        二、第二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
        三、第三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
第六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三、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
        二、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
        四、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
        一、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
        二、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
        三、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
        四、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
        五、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
第七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类型、特征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类型
        三、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特征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微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建设
        一、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态度
        二、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三、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现实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调研法
        (二) 实证研究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四) 归纳演绎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风
        二、新时代家风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家庭的变迁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第一节 立身
        一、知书达礼
        二、审慎自律
        三、尊老爱幼
        四、择贤而友
    第二节 治家
        一、健康生活
        二、勤劳简约
        三、互敬互爱
        四、和顺和睦
    第三节 处世
        一、宽容豁达
        二、与人为善
        三、待人以诚
        四、敬畏自然
    第四节 致用
        一、知行合一
        二、开拓创新
        三、爱岗敬业
        四、服务社会
    第五节 强国
        一、遵纪守法
        二、志存高远
        三、爱党爱国
        四、共建共享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一、言传身教法
        二、说服引导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比较鉴别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2、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3、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六)研究创新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随迁青少年
        2、家庭教育
    (二)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理论
        2、赋权理论
三、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过程分析
    (一)小组筹备期:服务资料收集,聚焦问题与需求
        1、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需求调研
        2、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与需求分析
        3、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二)小组形成期:建立关系,澄清目标
        1、第一节小组:互相认识,确定规范
        2、第二节小组:围绕目标,开展行动
    (三)小组转折期:落实赋权实践,形成小组动力
        1、第三节小组:构建行动计划,实现参与赋权
        2、第四节小组:自我提升,共同成长
    (四)小组成熟期:重构教育认知,发展小组动力
        1、第五节小组:明确任务,持续行动
    (五)小组结束期:总结反思,巩固赋权结果
        1、第六节小组: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四、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评估
    (一)小组过程评估
        1、家庭教育认知的改变
        2、家庭互动认知的辨析
        3、家庭教育信念的转变
        4、家庭沟通技巧的习得
        5、家庭教育沟通的改善
        6、家庭教育能力感的强化
        7、小结
    (二)小组结果评估
        1、家庭沟通互动的改变
        2、家庭教育能力感的提升
五、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成效优势
        1、科学回应家庭需求,增强个人能力感
        2、引导参与式赋权,实现助人自助
        3、全过程综合式评估,持续跟进小组发展
        4、理论与实务契合,促进家庭行动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反思
        1、小组介入存在赋权陷阱
        2、小组介入陷入伦理困境
        3、小组介入实务经验缺乏
    (三)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建议
        1、巧妙规避赋权陷阱,提升组员参与程度
        2、适应小组发展变化,社工角色地位重塑
        3、构建赋权行动关联,掌握专业技巧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家长版)
附录 2 随迁青少年家长认知与行为问卷(家长版)
附录 3 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子女版)
附录 4 小组前后测问卷(家长组)
附录 5 小组前后测问卷(子女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D]. 吴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D]. 赵海波. 扬州大学, 2021(09)
  • [3]“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D]. 刘啸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大学生爱与感恩教育研究[D]. 韩晴. 南昌大学, 2021
  • [5]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D]. 储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 周青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王南芳. 湖北大学, 2021(01)
  • [8]家庭教育误区初探 ——基于S市W区的实证研究[D]. 黄良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9]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10]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D]. 李丹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