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

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

一、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疫情(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丽,张文海[1](2021)在《古巴特色的卫生外交及启示——以埃博拉疫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巴从1960年以来将卫生外交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带动了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为地区乃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古巴卫生外交早期阶段主要以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援助对象,大力践行国际主义理念,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范围及手段开始逐渐扩展。冷战后,古巴卫生外交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推行务实的多元化政策,特别是劳尔·卡斯特罗主政后强化卫生外交的经济功能,更新对外医疗援助内容和手段,致力于发展全面而持续的健康计划。古巴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优先使用医疗人力资源,针对性地培训援助人员,重建和改善受援国的卫生医疗体系,重视预防工作,提倡多边卫生治理合作框架,大力开展卫生外交。60年间古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卫生外交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制定本国的国际卫生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于我国卫生外交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冯梦洁[2](2021)在《公共卫生类文本汉译句式结构转换 ——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Issue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多个国家的卫生体系几乎瘫痪失灵。公共卫生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除了此次突发疫情外,世界还面临着许多其他影响公民健康的风险。许多国家存在健康不公平现象以及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评估卫生系统对各国健康事业进步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次翻译实践选择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Issues:Critical Reflections on Diseases and Disasters,Policies and Practices一书,该书由医学博士姆布索·普雷舍斯·马布扎(Mbuso Precious Mabuza)编着,作者从生物医学、社会、立法、经济等多个方面阐述公共卫生面临的困境,并对加强卫生体系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本次翻译实践为公共卫生类文本,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特点,文体正式,专业性强,句子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译者通过分析梳理翻译问题,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分为三大类:一是并列结构频现问题,包括同质并列项繁多和异质并列项繁多;二是介词结构连用问题,包括介词短语连用和介词加从句连用;三是特殊句式成分繁杂问题,包括“It”引导的主语从句复杂以及“There be”句式的状语冗长。通过对比相关平行语料,参阅其他专业书籍后,译者发现该类文本的中英句式结构差异较大。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本论文采用了句式结构转换法,通过分析具体例句,提出相应翻译策略。针对并列结构频现问题,采用分译转换法和合译转换法;针对介词结构连用问题,采用词类转换法和逆译转换法;针对特殊句式成分繁杂问题,采用外位语转换法以及转换融合法。以上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译文质量,也希望本报告能为以后在相关领域做翻译实践的译员提供借鉴参考。

文军,刘雨婷[3](2020)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模式的比较与反思——以抗击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虫媒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4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种起源于对自上而下的单一事件救济行动和发展规划方法批判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减灾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几乎被所有主要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多边组织和政府所推行。时至今日,随着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日益严重化,疫情指挥部门不断强调社区防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于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基层主力角色,探寻社区防控的有效路径已成为控制疫情的重中之重。然而,肇始于紧急状态中的社区防控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着许多难点及困惑,因此亟需加强对社区防控的治理理念、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等多面向研究。在本专题中,我们选取了三篇专门研究疫情灾害的社区防控方面的论文。其中,文军、刘雨婷的论文在全球视域下总结和比较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社区防控模式,即流感病毒防控模式、埃博拉病毒防控模式和虫媒病毒防控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思社区防控存在的弱点,并进一步定位风险社会中未来社区防控模式的发展方向。何雪松等的论文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出发,以南风作为社会组织在深圳南山的社会工作干预为例,考察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国际社区的疫情防控,从而形成一个面向病毒治理的社区行动网络。吴越菲的论文聚焦于公共危机的感知面向,以"社区"为论述中心,重点考察了被组织所感知的公共危机与其开展的治理行动之间的复杂关联。以上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兼具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究,为当代疫情灾害的社区防控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开启社区防控研究的机遇之门,也衷心地期待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加入对公共卫生灾害的社区防控的研究行列。

潘攀[4](2019)在《登革病毒诱导血管渗漏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个血清型亚群,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血清型。同一血清型中又可因为抗原性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基因型。登革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其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进行传播。登革病毒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太平洋群岛及中、南美洲等许多国家均已造成严重的威胁。登革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登革热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其中登革热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皮疹以及肌肉和关节疼痛,人体在感染同一血清型之后会获得终生免疫。但是不同血清型所造成的二次感染却会造成严重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种现象被称作“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低血压,血容量减少及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其中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是其主要的研究热点,但是具体的机制还不是太清楚。临床研究发现登革病毒感染会诱导产生的大量的炎症因子,并且和登革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登革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炎症因子参与调节宿主的体内稳态平衡以及参与疾病的发生。IL-1β,是宿主体内产生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炎症因子,其主要由炎性小体激活产生。NLRP3炎性小体在宿主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入侵,特别是RNA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NLRP3蛋白识别登革病毒感染从而促进炎性小体组装的一个新机制,并且还创新性的将NLRP3炎性小体和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血管渗漏症状直接的联系在了一起。首先,我们证明了登革病毒感染可以产生大量的IL-1β,接着我们证明了登革病毒的复制和蛋白合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接着我们通过蛋白筛选发现了登革病毒M蛋白可以直接和NLRP3相互作用并促进了炎症小体的组装。接下来我们通过AAV-9载体系统使M蛋白在小鼠体内大量表达,发现其通过上调器官中的IL-1β水平导致器官的血管通透性发生了显着性的改变。但是当我们使用AAV9-M感染NLRP3-/-小鼠时,相比于AAV9-M感染正常小鼠,器官中的IL-1β水平显着降低,器官的血管通透性得到明显回复。最后我们使用重组IL-1β活性蛋白直接刺激正常小鼠,发现小鼠器官血管通透性发生了显着性的改变。以上实验说明了登革病毒M蛋白激活NLRP3炎性小体产生的IL-1β在诱导血管渗漏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作用。登革病毒的NS1蛋白可以直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导致血管渗漏,之前的研究发现NS1蛋白一方面可以作为PAMP通过TLR4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来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血管渗漏,另一方面NS1蛋白可以通过破坏细胞表面的多糖蛋白复合物来导致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因为NS1蛋白本身不具备这种破坏作用,所以其中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发现了登革病毒感染免疫细胞促进了MMP-9的产生,接着我们发现登革病毒的NS1蛋白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MMP-9的分泌,进一步研究发现NS1蛋白可以通过和MMP-9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免疫细胞中的MMP-9招募到内皮细胞中,从而破坏内皮细胞间的交联分子来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最后通过MMP9-/-小鼠实验,我们进一步证明了MMP9在NS1诱导血管通透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揭示了NS1通过招募MMP-9来破坏内皮细胞间的交联从而诱导血管渗漏的一个新机制。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向阐明了登革病毒感染诱导血管渗漏的具体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DHF/DHS症状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研究靶点。

李曼[5](2019)在《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经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全球DF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10年来,我国广东省和云南省先后出现了DF暴发疫情,其中云南省存在4种DENV血清型和8种基因型。云南瑞丽市2006年首次报道从缅甸输入的DF病例,2008年发现首例DF本地病例,2013年暴发了大规模DF本地感染疫情,此后每年均出现了本地感染暴发疫情;虽然2013-2017年瑞丽市每年本地感染DENV血清型有所不同,但DENV-1已属于该市的主要DENV血清型。本研究主要针对瑞丽市2014-2017年DENV基因型及其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救治策略及其防控对策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云南省瑞丽市2014-2017年DENV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救治策略及其防控对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2014-2017年所采集的瑞丽市DF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已保存在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80℃冰箱),采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DENV RNA,利用AgPath-ID One-step Real time(RT-PCR)试剂盒进行RT-PCR检测鉴定DENV核酸及其血清型;采取Vero细胞培养法分离DENV,并进行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在NCBI数据库GenBank中检索出DENV同源序列,应用SeqMan、Mega5.0、Cluster X 1.83和Megalig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DENV基因型特征。以2014-2017年确诊的瑞丽市DF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云南省瑞丽市人民医院),收集不同DENV血清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信息、体征信息和主要实验室生化指标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瑞丽市2014-2017年DF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429份,共检测出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其中,DENV-1型305例(71.10%,305/429)、DENV-2型77例(17.95%,77/429)、DENV-3型28例(6.53%,28/429)和DENV-4型19例(4.43%,19/429);共发现1例为DENV-1和DENV-4二次感染患者(该患者2014年为DENV-1,2017年为DENV-4,均为境外感染病例);共检测出125株C/PrM基因序列,其中100株DENV-1,均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G-Ⅰ);9株DENV-2,均为亚洲基因Ⅰ型(Asian genotype);8株DENV-3,均为基因Ⅰ型;8株DENV-4,均为基因Ⅰ型。共对33株DENV-1 E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均为基因1型,其中,对15株本地感染(2014年2株、2016年3株、2017年10株)与18株缅甸输入感染(2014年6株、2015年4株、2016年4株、2017年4株)的DENV-1 E基因核苷酸分析发现,本地感染和输入感染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4.6%-99.5%,且与泰国DF流行株(JQ993198)同源性为94.8%-99.3%,与缅甸DF流行株(AY726549、AY726551)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4.0%-99.4%。共对150例4种DENV血清型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4种DENV血清型患者发热、肌肉酸疼、头疼和出疹发生率分别为90.67%、78.67%、75.33%、37.33%;WBC、PLT、HGB、NEU、LYM降低率分别为67.33%、51.33%、7.33%、76%、38.67%;ALT、AST、GGT、LDH、CK、CK-MB升高率分别为61.33%、66.67%、51.33%、54.67%、29.33%、13.33%。其中,DENV-1患者皮疹发生率和出血倾向发生率较其他3种DENV血清型显着,且WBC、PLT下降率分别为64%、58.67%,ALT、AST升高率分别为73.33%、74.67%,心肌酶异常和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74.67%、73.33%。结论2014-2017年瑞丽市DENV存在4种血清型和4种基因型,其中以DENV-1基因Ⅰ型为主,与缅甸或泰国流行株亲缘关系密切相关,提示瑞丽市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较为复杂,且本地DENV-1主要来源于缅甸和泰国DENV-1输入引起;瑞丽市4种DENV血清型临床特征以轻型为主,但DENV-1相对其他3种DENV血清型临床特征较重。本次研究结果建议,当地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DENV血清型、基因型监测及其临床特征研究,以防止重症或死亡病例的发生。

钟积成[6](2019)在《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掌握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分布、孳生地类型以及季节消长规律,建立新区白纹伊蚊种群本底数据库,为新区白纹伊蚊的可持续性防制及登革热发生、传播和流行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2、了解并掌握目前为止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三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现状,为指导现场合理用药,提高化学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3、掌握新区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为新区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1、2017年-2018年期间,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开展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其孳生地进行调查监测,并在监测过程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活体样本用于后续白纹伊蚊抗药性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实验研究;2、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类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3、通过罗氏High Pure Viral RNA Kit试剂盒提取登革热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新区内自然界白蚊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结果:1、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两年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诱蚊指数(MI)和诱卵指数(OI)分别为8.45、4.24和5.96,其中2017年平均MOI、MI和OI分别为7.30、3.53和5.18;2018年平均MOI、MI和OI分别为9.07、4.62和6.37。2017年不同生境MOI、MI和OI均以公园最高,MOI和OI以医院最低,MI则以旅游景区最低,不同生境间MOI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不同生境间MOI、MI和OI指数均以公园最高,MOI和MI以旅游景区最低,OI则以医院最低,不同生境间MOI、MI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和2018年新区全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季节消长趋势均为单峰分布,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2017年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消长MOI波动范围为0.68-14.44、MI波动范围为0.52-7.71、OI波动范围为0.17-11.88;2018年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消长MOI波动范围为0.76-23.76、MI波动范围为0.34-11.60、OI波动范围为0.10-17.59。2、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两年共调查41390户,阳性1951户;积水17181个,阳性2514个,两年平均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分别为6.07、14.63和4.71,其中2017年平均BI、CI和HI分别为7.53、21.77和5.61,2018年平均BI、CI和HI分别为5.27、11.63和4.22。2017年和2018年不同生境BI和HI均以居民区最高,以旅游景区最低(P<0.05);不同生境积水容器均以暂时性容器为主,两类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容器不同生境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地以闲置容器为主,但阳性率以居民区和旅游景区内的废旧轮胎最高,外环境阳性率则以闲置容器最高,不同生境间孳生容器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8年白纹伊蚊孳生地中,居民区和外环境均以闲置容器为主,但阳性率之间:居民区以废旧轮胎最高,外环境以闲置容器最高;而旅游景区孳生地主要以盆景/水生植物为主,阳性率以竹头/树洞/石穴等场所最高,不同生境间孳生容器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年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其季节消长指标BI和HI均呈单峰分布,2017年高峰出现在8月份,2018年高峰则出现在7月份,而CI则呈现出多峰分布。2017年不同月份白纹伊幼虫蚊密度消长BI波动范围为1.17-15.08,2018年年不同月份白纹伊幼虫蚊密度消长BI波动范围为0.95-11.97。3、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抗药性水平:葵涌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74.11%-98.25%,其中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菊酯和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的为可疑抗性或敏感;大鹏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51.40%-98.25%,其中对0.1%溴氰菊酯、3%氯菊酯、1.4%顺式氯菊酯、0.4%高效氯氰菊和0.05%残杀威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为可疑抗性或敏感;南澳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69.17%-100%,其中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菊酯和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的为可疑抗性或敏感。4、大鹏新区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登革热病毒检测情况:于2018年登革热高发期间(4-10月),共采集并检测野外白纹伊蚊成蚊标本305批次共8950只,平均每批次29只,检出一个批次疑似阳性结果,批次阳性率0.99%,最低感染率(MIR)0.33。结论:1、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虽然2018年其种群密度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在5-10月份,故在此期间应加强对辖区内居民区、公园等重点区域白纹伊蚊的监测和防制工作;2、大鹏新区三个街道白纹伊蚊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药性,化学防治上建议慎用这三种杀虫剂,改用抗性较低的0.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余杀虫剂为可疑抗性或敏感。3、白纹伊蚊成蚊登革热病毒检测出一个批次结果疑似阳性,提示新区存在出现登革热疫情的风险,应加大辖区内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检,同时根据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和登革热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好登革热发病风险预测和评估,防范于未然。

李硕,张云辉,王永怡,李军,赵雅琳,闫晶晶,孙志杰,揣征然,姬军生[7](2019)在《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首2018年,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等,使传染病工作者不断面临挑战。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rVSV-ZEBOV疫苗及ZMapp、Remdesivir、mAb114等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悍然大波。2018年中国国内上市药物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传染病领域主要涉及丙型肝炎、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的药物呈现暴发式增长。本文仅对2018年传染病领域若干重点事件特别是我国的事件进行回顾。

沈博瑞[8](2018)在《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贸易深入,白纹伊蚊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加快,接踵而至的是由它充当传播媒介的疾病在各地爆发,研发安全高效的蚊虫驱避剂与毒杀剂成为热点。本文选取15种常见木本观赏植物,通过实验室自制精油提取装置提取植物精油,采用GC-MS对这15种植物精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得出各精油包含的主要成分;应用浸液法测试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三角瓶法测定15种植物精油对雌性白纹伊蚊成虫熏蒸活性;通过触角电位仪测定白纹伊蚊成虫对植物精油的EAG反应;参照国标法测定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成虫的驱避活性,得出这些精油对白纹伊蚊各生长阶段的生物活性规律,结合精油主成分分析,将为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防控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从而为未来发掘新型植物源蚊虫驱避剂、杀蚊剂提供素材。结果显示:1)15种植物精油成分有很多相似之处,萜烯类、脂肪烃、芳香醇等化合物为这15种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且同一植物精油可能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结构;2)15种精油对幼虫的毒杀效果良好,在1%的浓度下均能够达到100%的致死效果,不同龄期对精油的毒杀效果影响较大,以樟科、松科、柏科精油的毒杀效果最好。樟科中的猴樟精油、木兰科中的醉香含笑精油、松科中的湿地松精油和柏科的刺柏精油毒杀效果比较好,而落羽杉精油和乐昌含笑精油的毒杀作用比较稳定,乐昌含笑精油的浓稠质地很可能对影响其毒杀效果、降低了毒杀效率;3)触角电位反应中DEET的结果没有预期强烈,试验中许多精油的EAG相对反应值超过了DEET。樟科三种植物精油在1%浓度后对触角的刺激较大,前几个浓度梯度的改变没有带来明显的触角电位变化;木兰科中的醉香含笑精油表现出了较好的触角电位反应,随着浓度上升EAG相对反应值增大,乐昌含笑精油处于一种较低且缓慢上升的水平,而广玉兰精油的EAG基本没有规律,浮动大,相对值也较低;柳杉和落羽杉精油的相对反应值都先高于DEET,在5%的浓度后开始波动,高浓度时落羽杉的反应越发强烈;松科的三种植物中湿地松精油的EAG相对反应值最低,马尾松精油的EAG相对反应值在最初强烈,0.05%浓度后开始低于火炬松精油;而刺柏精油的EAG相对反应值也很弱,低于DEET,且随着浓度增加而缓慢降低,柏木精油的EAG相对反应值高于DEET0.5%-1%的浓度下上升缓慢;4)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雌性幼虫的驱避作用差异明显,1%浓度下,猴樟、阴香、马尾松、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精油的驱避率高于2 h,驱避效果最好的是乐昌含笑精油,能够达到3.7 h的平均驱避时长,而在此浓度下的DEET吐温水溶液也只有3h的驱避时间。10%浓度下三种樟科植物精油均突破2 h的驱避时长,柳杉、刺柏、广玉兰精油也有明显的提升,而猴樟、阴香、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精油则呈下降趋势。100%浓度时,落羽杉、湿地松、火炬松、柏木、醉香含笑和紫花含笑精油还是维持2 h的100%驱避时长,此浓度下阴香和乐昌含笑精油的驱避效果最好,但都不及良性对照DEET。通过驱避时间表可以发现,阴香、马尾松、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的驱避效果在15种精油中相对良好;5)在雌性成虫的熏杀试验中,刺柏和柏木精油的熏杀效果很好,且有10种植物精油的LC95低于除虫菊酯,以猴樟、广玉兰和柳杉精油的熏杀效果最差,LC50与LC95都很高,其他几种精油的效果相当。综合来看,这15种植物精油存在开发植物源蚊虫驱避剂、毒杀剂的潜力,可以对其具体成分、物理性状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吕慧[9](2018)在《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关注健康已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居住区景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和促进居民公共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景观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蚊患防控问题尚未得到景观设计领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蚊虫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每年能致数亿人染病,数百万人丧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丰富,蚊虫活动期长,对居民健康影响更大,蚊患防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居住区景观中的水景、植物、排水系统等均可为蚊虫孳生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生态、低碳、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景观中水体和植物的应用,不可否认这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增加蚊虫孳生的风险。因此从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学科交叉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在实现景观应有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蚊虫的孳生,对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丰富健康人居环境理论研究领域内容,同时也可为生态住区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分析阐述了在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而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了居住区景观构成与蚊虫数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模型,最终构建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佛山30个典型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和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景观设计因子与主观蚊情感受的相关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30个小区景观具有诸多可能导致蚊虫孳生的特点,如平均绿地率偏高、水景面积占比较高、水深在50cm以下的浅水池数量比较多、动态水景循环系统开启率低、室外排水系统设计和植物种类选择较少考虑蚊虫防控问题、存在较多植物围合度高通风采光较差的户外活动空间、兼具驱灭蚊功能的景观小品普及率低等。为了防控蚊虫和节约成本,很多水景长期干涸闲置难以发挥应有功能,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小区蚊虫对自己户外活动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蚊虫生态防控诉求迫切。11个景观设计因子中“浅水池面积”、“水景面积比例”、“是否毗邻城市水系”、“泳池面积”和“草本植物覆盖率”5个因子与“居民主观蚊情感受”显着相关。(2)对各景观设计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0种不同类型户外活动空间内的成年蚊密度有显着差异,同时成年蚊密度与测点风速呈显着负相关。景观中不同类型水体的蚊幼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阳性率在60%以上的水体为山石窝洞积水、水景蓄水池积水、竹林竹筒积水、浅水池、亲水木平台下结构积水、直排式雨水口积水、闲置泳池积水,蚊幼阴性的水体为动态水景、正常使用状态泳池、湖和有鱼生存的深水池、密封的排水明沟和雨水井。相对于直排式雨水口,安装防蚊闸和存水弯管的雨水口蚊幼阳性率显着偏低。活体植物驱蚊实验结果显示多株(束)集中放置的马樱丹和蚊净香草在活体状态下有较显着的驱蚊效果。(3)为了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本研究首次提出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BRI),构建了有效而可行的数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和阈值计算。基于前述研究成果筛选出与蚊虫孳生显着相关的景观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R语言编程,最终构建出数学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8个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进行评价,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模型计算的结果与8个小区居民的主观蚊情感受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866),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居住区景观的MBRI计算值不宜超过2.2,此时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较小。当MBRI计算值超过4.1时,则表示该居住区景观具有极高的蚊虫孳生风险,应当予以整改。(4)最终在前面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引导、实施和评估三个方面构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体系。并重点针对实施策略,从居住区景观功能与空间布局、水景、室外排水系统、植物景观和景观小品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本文主要创新点:探索了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交叉领域新的研究视角,提出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关注蚊患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研究了景观设计各因子与蚊虫孳生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建立了有效而可行的量化评价模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

彭志强[10](2017)在《广东地区登革热和寨卡疫情及防控应对》文中提出1登革热1.1 2010-2015年疫情输入病例:2010-2015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年各月基本都有病例报告,8-10月病例最多;约96%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主要来源为印尼、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本地病例:2010-2014年逐年上升,2014年发生全省暴发,2015年明显下降,低于2013年发病水平。广州、佛山每年均发生本地疫情,潮州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发生区域性暴发疫情,粤

二、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疫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疫情(论文提纲范文)

(1)古巴特色的卫生外交及启示——以埃博拉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
二、古巴卫生外交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阶段
    (二)扩展阶段
    (三)深化阶段
三、古巴卫生外交的主要内容
    (一)灾难与紧急援助
    (二)受援国卫生医疗体系的重建和改善
    (三)医疗教育及医护人员的培训
    (四)专项治疗计划
    (五)多边合作与救济
四、古巴在埃博拉疫情中的卫生外交
    (一)优先使用医疗人力资源
    (二)有针对性地培训援助人员
    (三)重建和改善受援国的卫生医疗体系
    (四)重视预防工作
    (五)提倡多边卫生治理合作框架
五、对中国开展卫生外交的启示
    (一)重视医疗人力资源的使用
    (二)注重外派医疗人员的针对性培训
    (三)通过长期且全面的卫生外交改善受援国的卫生医疗体系
    (四)坚持多边主义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2)公共卫生类文本汉译句式结构转换 ——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Issue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翻译任务描述
    (一)翻译任务背景
    (二)翻译任务介绍
    (三)翻译任务价值
二、翻译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
        1.翻译工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2.文本特征分析
        3.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实施
        1.初译阶段
        2.改译阶段
        3.审校阶段
        4.翻译问题界定
三、翻译问题
    (一)并列结构频现
        1.同质并列项繁多
        2.异质并列项繁多
    (二)介词结构连用
        1.介词短语连用
        2.介词加从句连用
    (三)特殊句式成分繁杂
        1.It引导的主语从句复杂
        2.There be句式的状语冗长
四、解决方案
    (一)并列结构频现的解决方案
        1.合译转换法
        2.分译转换法
    (二)介词结构连用的解决方案
        1.词类转换法
        2.逆译转换法
    (三)特殊句式成分繁杂的解决方案
        1.外位语转换法
        2.转换融合法
五、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经验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
附录三 译文
致谢

(3)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模式的比较与反思——以抗击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虫媒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何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区防控及其价值
二、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虫媒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及其特征
    (一)应对流感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
    (二)应对埃博拉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
    (三)应对虫媒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
三、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虫媒病毒社区防控模式的比较
四、总结与讨论:对后疫情时代社区防控模式的展望

(4)登革病毒诱导血管渗漏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登革病毒概述
        1.1.1 登革病毒的流行病毒学
        1.1.2 登革病毒的分子病毒学
        1.1.3 登革病毒的临床症状和致病机制
        1.1.4 登革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1.1.5 登革疫苗的研发和展望
    1.2 炎性小体概述
        1.2.1 NLRP1 炎性小体
        1.2.2 NLRC4 炎性小体
        1.2.3 AIM2 炎性小体
        1.2.4 NLRP3 炎性小体
        1.2.5 非经典的炎性小体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细胞系、细胞培养和细胞因子
        2.1.3 抗体
        2.1.4 表达载体
        2.1.5 生化试剂
        2.1.6 核酸操作及检测试剂盒
        2.1.7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登革病毒的扩增和检测
        2.2.2 细胞系培养和转染实验
        2.2.3 THP-1 细胞刺激分化为巨噬细胞
        2.2.4 克隆构建
        2.2.5 RNA提取和qRT-PCR实验
        2.2.6 Western-blot
        2.2.7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2.2.8 GST pull-down实验
        2.2.9 免疫荧光实验
        2.2.10 ASC多聚化检测
        2.2.11 HEK293T体外构建NLRP3 炎性小体体系
        2.2.12 MMP-9 明胶酶活检测
        2.2.13 跨内皮细胞电阻检测(TEER)
        2.2.14 小鼠器官血管渗漏检测
        2.2.1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第三章 登革病毒M蛋白通过激活NLRP3 炎性小体诱导血管渗漏机制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概述
    3.2 实验结果
        3.2.1 登革病毒通过激活NLRP3 炎性小体来诱导IL-1β的分泌
        3.2.2 登革病毒M蛋白通过和NLRP3 相互作用促进NLRP3 炎性小体的组装
        3.2.3 登革病毒通过上调器官中的IL-1β水平来诱导小鼠器官中的血管渗漏
        3.2.4 登革病毒M蛋白通过激活NLRP3 炎性小体诱导小鼠器官中的血管渗漏
        3.2.5 IL-1β可以直接诱导小鼠器官中的血管渗漏的发生
    3.3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登革病毒NS1 蛋白通过招募MMP-9 蛋白诱导血管渗漏机制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概述
    4.2 实验结果
        4.2.1 登革病毒感染诱导MMP-9 的产生和分泌
        4.2.2 登革病毒NS1 蛋白可以和MMP-9 相互作用
        4.2.3 登革病毒NS1 蛋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来促进MMP-9 的分泌
        4.2.4 登革病毒NS1 蛋白通过招募MMP-9 蛋白来诱导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
        4.2.5 登革病毒NS1 蛋白通过招募MMP-9 蛋白来破坏内皮细胞间的交联
        4.2.6 登革病毒NS1 蛋白促进MMP-9 和交联分子的相互作用
        4.2.7 MMP-9 蛋白在NS1 诱导小鼠血管渗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本章小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1 DENV核酸检测
    2.2 细胞培养与登革病毒分离
    2.3 登革病毒基因型鉴定
    2.4 DF患者临床特征
3.讨论
4.结论
5.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6)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登革热及其媒介概述
    1.2 白纹伊蚊监测和登革热病毒筛检的意义
    1.3 深圳市大鹏新区概述
    1.4 本文研究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
    2.1 方法
        2.1.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2.1.2 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调查
        2.1.3 统计与分析
        2.1.4 监测指标预测登革热传播风险等级判定
        2.1.5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基本情况
        2.2.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2.3 讨论
        2.3.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分析
        2.3.2 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第三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水平监测
    3.1 材料
        3.1.1 供试试虫
        3.1.2 供试杀虫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方法和步骤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抗性判别标准
    3.5 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监测
    4.1 材料
        4.1.1 蚊虫样本采集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所需试剂
    4.2 方法和步骤
        4.2.1 器皿处理
        4.2.2蚊样本处理
        4.2.2.1 样本处理液配制
        4.2.2.2 蚊样本前处理步骤
        4.2.3 提取RNA
        4.2.4 RT-PCR检测
        4.2.5结果判读
        4.2.6相关指标计算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创新点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刚果 (金) 又暴发埃博拉疫情
2 也门和非洲多国暴发严重霍乱疫情
3 印度暴发尼帕病毒病疫情
4 尼日利亚猴痘疫情严重
5 中国首次出现非洲猪瘟疫情
6 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全球担忧
7 中国科学家率先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大门
8 九价HPV疫苗秒速进入中国, 广大中国女性获得了预防宫颈癌的最新武器
9 多个抗HCV药DAA密集上市, 中国丙肝治疗进入新的时代[24-29]
1 0 安全高效抗HBV和HIV新药TAF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给中国HBV、HIV感染者带来新的希望
    10.1强效抗HBV新药获批, 为中国乙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30-31]
    1 0.2 二合一Descovy (达可挥) 上市中国, 大幅改善艾滋病患者肾脏/骨骼安全[31-32]
    1 0.3 服用更加便捷的抗艾滋病明星Genvoya (捷扶康) 登陆中国[32-33]
1 1 全球第一个长效抗HIV的融合抑制剂在中国诞生, 我国国产抗艾滋病药实现了零的突破[34-35]
1 2 艾滋病“中国方案”再优化
1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2018版) 》发布, 大量加入中国元素
1 4 登革热疫苗Dengvaxia继续获大范围应用[40-42]

(8)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白纹伊蚊研究概况
        1.2.1 白纹伊蚊生活习性
        1.2.2 白纹伊蚊的生物入侵
        1.2.3 白纹伊蚊的防治
    1.3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影响研究概况
        1.3.1 蚊虫与触角电位技术
        1.3.2 蚊虫驱避活性
        1.3.3 蚊虫毒杀作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5种植物精油提取与气相-质谱测定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精油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樟科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2.2 五种木兰科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2.3 两种杉科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2.4 三种松科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2.5 两种柏科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3 小结
第三章 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死亡状态
        3.2.2 三种樟科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3.2.3 五种木兰科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3.2.4 两种杉科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3.2.5 三种松科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3.2.6 两种柏科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3.3 小结
第四章 白纹伊蚊对15种植物精油的EAG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纹伊蚊对三种樟科植物精油的EAG反应
        4.2.2 白纹伊蚊对五种木兰科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4.2.3 白纹伊蚊对两种杉科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4.2.4 白纹伊蚊对三种松科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4.2.5 白纹伊蚊对两种柏科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4.3 小结
第五章 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的驱避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的熏蒸活性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注健康成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领域重要发展方向
        1.1.2 岭南地区蚊虫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且面临防控困境
        1.1.3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生态的同时缺少对蚊虫问题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地域范围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解析
        1.3.2 研究地域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1.4.2 蚊患防控领域相关研究
        1.4.3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交叉领域相关研究
        1.4.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岭南居住区景观与蚊患关联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指导意义
        2.1.1 人居环境理论
        2.1.2 健康城市理论
        2.1.3 健康景观理论
        2.1.4 病媒生物环境治理理论
    2.2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2.1 世界范围内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及趋势
        2.2.2 我国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2.2.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的现状趋势及特点
    2.3 岭南居住区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控现状
        2.3.1 蚊虫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3.2 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蚊虫季节消长
        2.3.3 岭南地区蚊媒疾病及防控困境
    2.4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的关联建构
        2.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2 水景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3 植物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4 室外排水系统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5 景观小品与蚊虫的关联分析
        2.4.6 景观规划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区景观和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相关分析
    3.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模式与使用现状调查
        3.1.1 景观总体规划与户外活动空间类型
        3.1.2 水景设计模式与建成后使用现状
        3.1.3 室外排水系统防蚊结构与使用现状
        3.1.4 植物配置模式与驱蚊植物应用现状
        3.1.5 驱蚊灭蚊景观小品种类与应用现状
    3.2 居住区居民主观蚊情感受调查与分析
        3.2.1 蚊情感受定义
        3.2.2 调查与分析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2.4 讨论与结论
    3.3 佛山30个小区景观构成因子与居民蚊情感受相关分析
        3.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区景观因子与客观蚊虫数量相关性研究
    4.1 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与成年蚊密度相关性实测与分析
        4.1.1 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4.1.2 测试小区景观特点及测点布置
        4.1.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与结论
    4.2 景观水体类型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的水体类型
        4.2.2 调研时间与方法
        4.2.3 调查小区概况
        4.2.4 居住区各类水体蚊幼调查结果
        4.2.5 讨论与结论
    4.3 室外排水系统结构与蚊幼数量的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4.3.1 防蚊闸式雨水口
        4.3.2 弯管式雨水口
        4.3.3 排水明沟
        4.3.4 讨论与结论
    4.4 园林植物在活体状态下对蚊虫的驱避效果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材料和获取途径
        4.4.3 实验步骤
        4.4.4 结果与分析
        4.4.5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HP和R语言的居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研究
    5.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及评价方法
        5.1.1 蚊虫孳生风险指数(MosquitoBreedingRiskIndex,MBRI)
        5.1.2 评价方法——AHP与R语言结合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计算
    5.4 评价指标赋权
        5.4.1 准则层因子赋权
        5.4.2 指标层因子赋权
    5.5 权重综合与评价模型构建
    5.6 MBRI评价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5.6.1 中海万锦豪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6.2 万科金色家园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6.3 鹿璟村小区景观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5.7 MBRI评价模型的检验及阈值计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系构建
    6.1 引导策略——增加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设计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6.2 实施策略——采用利于蚊患防控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6.2.1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景观规划与空间布局策略
        6.2.2 利于蚊患防控的岭南居住区水景设计策略
        6.2.3 利于蚊患防控的室外排水系统结构设计策略
        6.2.4 利于蚊患防控的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2.5 利于蚊患防控的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6.3 评估策略——建立居住区景观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机制
        6.3.1 蚊患防控问题应得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的重视
        6.3.2 居住区景观设计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6.3.3 居住区景观使用阶段的蚊虫孳生风险评价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30个小区的水景设计模式调查结果
    附录二 居住区景观各类水体蚊幼孳生情况调查结果
    附录三 8个居住小区景观调查与MBRI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疫情(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巴特色的卫生外交及启示——以埃博拉疫情为例[J]. 宋晓丽,张文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公共卫生类文本汉译句式结构转换 ——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Issues(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冯梦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模式的比较与反思——以抗击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虫媒病毒的社区防控模式为例[J]. 文军,刘雨婷. 河北学刊, 2020(06)
  • [4]登革病毒诱导血管渗漏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潘攀. 武汉大学, 2019(01)
  • [5]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D]. 李曼. 大理大学, 2019(01)
  • [6]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D]. 钟积成.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7]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J]. 李硕,张云辉,王永怡,李军,赵雅琳,闫晶晶,孙志杰,揣征然,姬军生. 传染病信息, 2019(01)
  • [8]15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影响[D]. 沈博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8
  • [9]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D]. 吕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广东地区登革热和寨卡疫情及防控应对[A]. 彭志强. 2017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 2017

标签:;  ;  ;  ;  ;  

古巴爆发严重登革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