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闭合结合手法治疗颈项强直

副神经闭合结合手法治疗颈项强直

一、副神经封闭结合手法治疗落枕(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婷[1](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陈俊佑[2](2021)在《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新加坡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特征,总结其中医证素特点,为新加坡医师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101例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四诊资料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同时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式,分析其中医证素特点,总结该病在新加坡的临床特征分布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不同年龄组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20岁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为(8.00?1.56)小时,20~29岁为(9.45?2.02)小时,30~39岁为(8.38?2.42)小时,40~49岁为(7.91?2.41)小时,50~59岁为(6.61?2.56)小时,60~69岁为(5.36?3.04)小时,≥70岁为(3.00?1.00)小时。2.临床特征常见的症状为手臂、手指部疼痛、麻木(100%),颈肩背部疼痛(98.02%)和头痛(86.14%);常见的压痛点为肩胛提肌(82.18%),斜方肌(70.30%),头最长肌(36.63%),胸锁乳突肌(29.70%)。3.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素特点根据病位证素分布,本研究所涉及的病位频数证素依次有:经络(85.15%)>肝(79.21%)>筋骨(75.25%)>肾(40.59%)>脾(20.79%)。肝、筋骨、经络、肾在本病中为主要病位,其次为脾。根据病性证素分布,本病所涉及到的病性频数证素有:实证:湿(96.04%)、血瘀(74.26%)、气滞(72.28%)、寒(63.37%)、痰浊(35.64%);虚证:阳虚(76.24%)、阴虚(68.32%)、气虚(59.41%)、血虚(54.46%)。湿、血瘀、气滞、阳虚、阴虚、气虚在本病中为主要病性,其次为寒、血虚。根据虚实病性分布,虚实夹杂者91例,实证4例,虚证6例。随着年龄增多,实证的比例降低,虚证的比例稍有增加,但虚实夹杂证仍为最常见的病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发病影响因素10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新加坡华人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70例。79.20%的患者中有颈部受凉史,86.10%的患者长时间坐着。患者中日常生活中居住环境、床铺是否过软、体力劳力强度、参加活动积极度也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结论:1.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有手臂、手指部疼痛、麻木,颈肩背部疼痛,头痛。肩胛提肌及斜方肌为较常见的疼痛部位;2.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病位为经络,肝,筋骨与肾;本病中经络病位的证素积分虽低于肝的证素积分,但其频数较大,其作用不可轻视;本病主要病性为湿、血瘀、气滞、阳虚、阴虚、气虚,其次为寒、血虚。随着年龄增多,实证的比例降低,虚证的比例稍有增加,但虚实夹杂证仍为最常见的病性;3.本病的发病与颈部受凉史、长时间低头、长时间坐着、居住环境潮湿、体力劳力的强度、参加活动的积极度相关。患者对病情的了解较少,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推拿。4.因此,对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可以针对病性病位,制定中药内治外治的规范,以及形成手法、功法、牵引、针灸等的方案以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单越涛[3](2019)在《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既往已发表文献的Meta分析,探索针灸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NPQ、软组织位移、MPQ、SF-36等指标,通过针刺联合精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和假针假灸的对比,评价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检索系统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维普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用NoteExPress3.2软件进行文献合并和筛选,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式为(颈椎病or颈痛or项痹)and(针刺or针or毫针)and(灸or麦粒灸or艾炷灸or温针灸or温和灸or灸疗or灸法or悬灸)英文检索式为(Cervical sPondylosis or Neck Pain 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and(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分为6个方面:①报告随机分配的方法;②分配方案是否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及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④研究结果测量者是否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结果。每项纳入文献均针对各项进行“LOW”、“HIGH”、“UNCLEAR”的判断。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意见分歧出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位评价者(XXX)评价。(3)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变量资料使用均数差值(MD)表达,当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找出其异质性来源。在结果计算中,使用95%可信区间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中,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PSS20.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按照1:1:1:1将纳入病人分成4组,分别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46例、46例、48例、47例。取穴: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大椎,双侧中渚。精灸取穴(考虑到精灸的灼伤性,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劳、肩中俞、肩井、心俞、胆俞、肾俞;②新设、肩外俞、大杼、天宗、厥阴俞、三焦俞;取穴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1、针灸组针刺操作:采用直径0.3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颈背部穴位采用长度为40mm的针灸针,中渚穴采用长度为25mm的针灸针。针刺操作时直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运针至得气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精灸操作: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随后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灸至艾柱剩余1/4时,受试者自觉疼痛难忍时取下,每穴共灸2壮,两组穴位交替使用。2、针刺假灸组针刺取穴及操作与针灸组相同,采用假灸的方法,其选穴与疗程均与针灸组相同,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3、假针精灸组只采用精灸治疗,同时配合安慰针治疗,其选穴与操作、疗程均同针灸组精灸操作部分。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针灸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4、假针假灸组采用假灸加安慰针进行治疗,其选穴与疗程均同针灸组,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治疗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疗程疗程共为30天,每3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精灸及假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需完成10次治疗,完成8次治疗即可视为有效病例。评价时点及指标在治疗前、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SF-36生活质量量表、软组织位移,所有分组均评价组间及组内疗效差异。统计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的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结果:根据实验方案和检索方案,本次文献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3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17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相关结局指标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1总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中采用了总有效率评价。将15篇文章荟萃森林图如下,通过异质性检验得出片0.52>0.1,I2=0%,检验结果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荟萃分析得出[OR=3.24,95%CI(2.29,4.5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2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椎病(多种分型)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研究的18篇文献中,有7篇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篇研究对象为颈椎病(多种分型),按照不同研究对象设立两个不同的亚组进行荟萃分析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55>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分别为[OR=3.91,95%CI(2.41,6.36)],[OR=2.34,95%CI(1.38,3.9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灸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3温针灸与麦粒灸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研究方法干预方面,所纳入18篇文献,按实验组干预方法分型又可分为温针灸疗法、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两种方式。将以上两种分型预设亚组,分别进行有效率分析。在温针灸方面,共有8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69>0.1,1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4.51,95%CI(2.82,7.19)],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在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方面,共有4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20>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0.03,95%CI(-0.04,0.10)],经检验P=0.3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表明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相当。1.4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经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各项量表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各量表减分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人口学资料方面,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分别在性别(P=0.213)、年龄分段(P=0.458)、学历(P=0.095)、病程(P=0.703)、中西医诊断分型(P=0.132、P=0.05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方面,治疗前4组受试者分别在NPQ量表(P=0.978)、MPQ量表(P=0.863)、SF-36量表(P=0.974)以及软组织位移(P=0.188)方面统计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NPQ量表得分四组组内治疗前后NPQ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对四组受试者NPQ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四组NPQ得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5),且两者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NPQ得分折线图及得分均值,治疗后四组受试者NPQ得分均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针灸组下降最明显,假针精灸组、针刺假灸组次之,假针假灸组最差。四组得出进行差值运算得出,治疗组三组在三个评价时点的NPQ减分率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随访3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44)。结果显示,四种疗法均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针灸组对比其他三个疗法在短期和远期疗效都更优,而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之间疗效相当。(3)软组织张力位移(D0.2kg)四组治疗前后D0.2kg位移值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僵硬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0),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D0.2kg位移值得分折线图及位移均值得出,四组位移值至治疗结束时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随访两期,四组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疗效优于假针假灸组,且针灸组对比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疗效更好,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部软组织僵硬程度上,其近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持久维持。(4)McGill疼痛评价量表(MPQ)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MPQ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的疼痛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38),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PQ得分折线图及均值,治疗后四组MPQ得分均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得分下降程度相当且均优于假针精灸组。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1、3个月时,治疗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椎病颈痛程度上疗效相当,且疗效均优于假针假灸组。(4)SF-36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SF-36得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假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182),说明针灸疗法、针刺假灸疗法、假针精灸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假针假灸对改善生活质量则无明显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组之间疗效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SF-36得分折线图及均值,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受试者得分均为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假针假灸组在随访1个月前呈现为轻度上升趋势,至随访3个月时下降至基线水平。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在治疗结束时,三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9)。在随访1、3个月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01),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9个维度中,精力(VT)、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存在组间差异。在精力(VT)方面,治疗结束时,四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22),治疗结束时,针灸组和假针假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疼痛(BP)方面,在治疗结束时,针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P<0.01),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生理职能(RP)方面,治疗结束时,针灸组、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33、P=0.015),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3),随访3个月时,则四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7)。以上结果提示,四组均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针灸组在改善精力、生理职能上要更优于其他组,躯体疼痛方面则与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疗效相当。(5)有效率方面有效率方面,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假针假灸在疗效上不完全相同。结论:1.Meta分析得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颈椎病在中医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四组在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效;NPQ得分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3.针刺联合精灸在改善颈椎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局部软组织改善方面与单纯针刺效果相当。针刺联合精灸在随访期疗效优势明显。4.在SF-36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职能方面,针刺联合精灸与单纯针刺、精灸疗效相当。

张立生[4](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提出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刘彩芝[5](2018)在《针刺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病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高发病率、难根治的、易反复的疾病。颈椎病的产生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及其引起的颈椎各结构变化而产生临床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酸胀疼痛,可伴有上肢麻木,触诊颈部肌肉僵硬,棘旁有压痛点。近些年来,世界科技、经济跨越性发展,人类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完全改变,电子科技产品的普及,使颈椎病的患病率直线升高,且且有年轻化趋势。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明确了颈椎病的六种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颈椎病。其中,颈型颈椎病是发病的早期阶段,病变情况最轻,仅表现为颈肌劳损疼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所以如果及早预防治疗介入,可快速改善症状,缩短疗程,疗效明确。治疗方面,中国传统医疗与现代医疗有着许多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其中针刺、正骨是医治颈型颈椎病的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内外科疾病应用广泛,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钻研与推广。本课题以祖国传统医学为理论依据,依照导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研究,以针刺配合正骨为干预因素,观察其联合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结合正骨医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期望为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和科研提供一些参考价值。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入院病例进行针刺正骨(治疗组)和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抑郁程度等的改变,用适当统计方式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针刺正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诊治颈椎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针灸正骨诊治颈椎病提供更多的可靠的科研证据。方法:本次研究共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诊。本次试验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30人。干预方法:两组人员均接受针刺治疗,针刺时间15分钟,针刺结束后进行手法正骨复位;对照组仅接受针刺治疗。治疗周期方面:每2-3天治疗一次,治疗六次作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穴位方面:选取风池、颈百劳、颈夹脊穴。观察指标方面:一是NPQ颈痛量表,二是简化的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F-MPQ)。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患者在治疗前由课题人员进行一次NPQ量表和(SF-MPQ量表评定,记录治疗前得分;治疗两个疗程后相同方法再进行一次NPQ量表和SF-MPQ量表评定,记录治疗后得分,然后对比治疗前后评价得分,由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根据治疗后量表的改善程度评价临床疗效。课题所得相关数据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两组数据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SF-MPQ评分和NPQ评分,两组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具2、临床疗效比较:接受针刺结合正骨干预的治疗组和仅接受针刺干预的对照组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参照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组间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3、NPQ颈痛量表评分方面比较:治疗前后两组NPQ评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PQ评分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NPQ评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NPQ评分方面,接受针刺风池、颈百劳、颈夹脊穴结合正骨治疗的综4、简化的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方面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F-MPQ评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SF-MPQ评分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SF-MPQ评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治疗后两组患者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SF-MPQ评分方面,接受针刺风池、颈5、两组在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意外事件。结论:针刺风池、颈百劳、颈夹脊穴结合正骨的联合疗法诊治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与单纯进行针刺治疗相比,针刺联合正骨的优势明显,主要在于快速降低患者颈肩不适、止痛作用显着、临床疗效明确、整体有效率高。说明针刺正骨的联合疗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进一步探索这一传统医学的精髓。

王珺[6](2018)在《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分别治疗15次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运用SPSS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疗效评定。结果:1.本课题收集病历72例,脱落12例,实际完成病例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次后,两组眩晕情况改善相当(P>0.05),颈肩痛、头痛、体征方面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效率60.00%,总有效率86.70%;对照组显效率26.70%,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积分,均有治疗效应。但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具有显着疗效。

苏真真[7](2016)在《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越来越快,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本课题通过对比治疗组(电针配合刮痧)和对照组(单纯电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电针配合刮痧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开始第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和《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并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由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由统计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由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总评分由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临床总体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意义(P<0.05)。结论:1.电针配合刮痧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效好、镇痛快、安全可靠,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2.电针配合刮痧疗法综合治疗的疗效较单纯电针组的疗效更好,说明综合疗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优于单一疗法。

陈万辉,赵燕琼,冉小燕[8](2016)在《针刺养老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50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养老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针刺养老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50例中,痊愈4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针刺养老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有着良好效果。

刘俊杉[9](2016)在《多针浅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探讨“落枕”的发病机理及多针浅刺的治疗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比常规针刺手法治疗落枕的疗效,初步探讨多针浅刺治疗落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期待得出更简便易行的的治疗落枕的针刺方案。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对60例落枕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多针浅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天为一个疗程,经两疗程治疗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7%,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多针浅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在总有效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多针浅刺组的总治愈率为43.3%,常规治疗组总治愈率为33.3%。多针浅刺组略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改善明显,经统计学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说明多针浅刺治疗落枕的疗效。临床上多针浅刺法减轻了患者对针刺的恐惧,降低了敏感患者的针刺后效应,且安全性及可操作性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因而更容易为患者接受。其法操作简便有效,值得推广。

黄子庭[10](2015)在《程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程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家座谈会拟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将60例符合条件的青年期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程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程式手法治疗,两组均与生活细节指导。治疗前、治疗后立即分别对各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评分(采用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进行评定,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综合评定方法表),并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SFMPQ)检测各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相关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后,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研究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中,差异不显着,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等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组间治疗前McGill疼痛各项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疼痛各项评分均降低,治疗后McGill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优于对照组。4.两组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经配对t检验,P值<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两组变化值经统计学比较P<0.05,其差异有显着性。5.两组患者在试验中,未观测到任何不良反应。研究结论:程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单次治疗即显着起效、疗效持久、操作简便、节时省力、安全清洁、易于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青年期CSR的新综合疗法,具有常规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青年期CSR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重的循证医学证据。

二、副神经封闭结合手法治疗落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副神经封闭结合手法治疗落枕(论文提纲范文)

(2)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国内外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1.1.1 颈椎病的概念
        1.1.2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
        1.1.3 颈椎病的分类
        1.1.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5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的认识
        1.1.6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
        1.2.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2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理论研究
        2.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影响
        2.1.1 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2.1.2 新加坡的社会环境
        2.2 运用中医证素辨证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2.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2.2.2 证素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2.3 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2.2.4 传统辨证论治系统与证素辨证的比较
        2.2.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素相关研究
        2.2.6 证素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收集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选择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病例采集方法
        2.2 证素辨证的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流程图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
        1.2 年龄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
    2 临床特征
        2.1 症状
        2.2 压痛部位
    3 中医证素特点
        3.1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及积分比较
        3.2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及积分比较
        3.3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虚实病性分布情况
    4 发病影响因素
        4.1 性别
        4.2 颈部受凉史
        4.3 久坐
        4.4 生活因素
    5 治疗现状
        5.1 对病情了解的程度
        5.2 常用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特征分析
    2 中医证素特点分析
        2.1 病位证素特点
        2.1.1 经络
        2.1.2 肝
        2.1.3 筋骨
        2.1.4 肾
        2.1.5 脾
        2.2 病性证素特点
        2.2.1 湿、寒
        2.2.2 血瘀、气滞
        2.2.3 阳虚、阴虚、气虚、血虚
        2.2.4 虚实夹杂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年龄因素
        3.2 性别因素
        3.3 生活环境因素
    4 治疗现状分析
        4.1 对于疾病了解程度的相关分析
        4.2 常用治疗方法
    5 临床指导意义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1.3 各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1.4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技术
        1.1.5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1.6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学
        1.2.3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1.3 针刺镇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1.3.1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
        1.3.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3.3 研究的不足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1.4.1 艾叶的作用与机理
        1.4.2 灸法镇痛的机制
        1.4.3 灸法镇痛的优势病种
        1.4.4 研究的不足
    1.5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1.5.1 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2 针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3 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第二章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干预措施
        2.1.3 研究对象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1.6 文献检索策略
        2.1.7 数据提取
        2.1.8 文献质量评价
        2.1.9 操作方法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纳入文献研究特性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有效率方面
        2.2.5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2.2.6 VAS量表得分方面
        2.2.7 McGill量表(MPQ)评分方面
        2.2.8 PRI得分
        2.2.9 症状体征评分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资金来源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中止标准及对应处理
        3.1.7 治疗分组设置
        3.1.8 随机方法
        3.1.9 样本量
        3.1.10 治疗方案
        3.1.11 评价指标
        3.1.12 统计分析
        3.1.13 针灸不良事件处理
        3.1.14 质量监控及数据管理
        3.1.15 临床试验路线图
    3.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疗效指标分析
        3.2.3 有效率比较
    3.3 讨论
        3.3.1 理论依据
        3.3.2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选择依据
        3.3.3 艾灸的选择依据
        3.3.4 假针假灸组的选择
        3.3.5 穴位选择依据
        3.3.6 结局指标选择
        3.3.7 结果分析
        3.3.8 针灸起效机制
        3.3.9 精灸的临床应用
    3.4 创新点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针刺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流行病学的认识
    1.3 对分型的认识
        1.3.1 根据临床症状分型
        1.3.2 中医辨证
        1.3.3 根据颈椎分段及解剖分类
    1.4 中医对病因病机认识
    1.5 对解剖生理的认识
    1.6 对生物力学的认识
    1.7 对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1.7.1 颈椎退行性改变
        1.7.2 颈椎动力学改变
        1.7.3 椎间盘变性
        1.7.4 肌肉劳损
        1.7.5 慢性炎症
        1.7.6 韧带-椎间盘间隙的改变
        1.7.7 椎体缘骨质增生形成
        1.7.8 小关节退变
        1.7.9 椎管变化
        1.7.10 先天性椎管狭窄
        1.7.11 颈椎先天性崎形
        1.7.12 动静力平衡通论
    1.8 中医对治疗的认识
        1.8.1 针刺
        1.8.2 推拿疗法
        1.8.3 中药
        1.8.4 艾灸
        1.8.5 热敏灸
        1.8.6 电针治疗
        1.8.7 腹针
        1.8.8 温针灸
        1.8.9 穴位注射
        1.8.10 拔罐疗法
        1.8.11 牵引
        1.8.12 穴位埋线疗法
        1.8.13 小针刀治疗
        1.8.14 挑针疗法
        1.8.15 浮针疗法
        1.8.16 火针疗法
        1.8.17 外敷疗法
    1.9 西医对治疗的认识
        1.9.1 药物治疗
        1.9.2 物理疗法
        1.9.3 封闭疗法
        1.9.4 手术治疗
    1.10 正脊疗法
        1.10.1 冯氏定点旋转扳法
        1.10.2 颈椎旋提手法
        1.10.3 拔伸斜扳法
        1.10.4 点穴调曲疗法
        1.10.5 颈椎整脊方法
        1.10.6 龙氏正骨手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中止脱落标准
    2.2 试验设计
        2.2.1 样本容量与分组方法
        2.2.2 技术路线图
        2.2.3 治疗方法
        2.2.4 治疗疗程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价
        2.2.7 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病例完成情况,见表5
        2.3.2 临床疗效比较
        2.3.3 安全性结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3.1 对颈椎病的认识
    3.2 对穴位的认识
        3.2.1 风池穴
        3.2.2 颈百劳
        3.2.3 颈夹脊
    3.3 对正骨手法的认识
    3.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6)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3.病例选择标准
    4.研究方案
    5.观察的指标与方法
    6.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结果
    1.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2.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3.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4.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6.疗效评价
    7.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3.手法操作的依据
    4.选穴的依据
    5.选用耳穴贴压的理论依据
    6.选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依据
    7.疗效指标依据
    8.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和展望
    1.存在的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定义
        1.2.2 流行病学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治疗器材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可比性分析
        3.1.2 年龄可比性分析
        3.1.3 病程可比性分析
    3.2 疼痛指标分析
    3.3 症状、体征量化指标分析
    3.4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
    3.5 不良反应评估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关于刮痧疗法选择依据
        4.2.1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和作用功效
        4.2.2 刮痧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
    4.3 关于穴位选择依据
        4.3.1 颈夹脊穴
        4.3.2 风池穴
        4.3.3 大椎穴
        4.3.4 后溪穴
        4.3.5 外关穴
        4.3.6 合谷穴
        4.3.7 阿是穴
    4.4 颈椎病的预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多针浅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落枕治疗的临床研究概况
        1.“落枕”的概念及现代医学对“落枕”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落枕”的认识
        3.中医对“落枕”的认识
        4.近年临床常见治疗“落枕”方法
        5.小结
    综述二 简述多针浅刺及临床应用举隅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治疗方法
    3 观测指标及评定标准
    4.统计方法
    5.统计结果
讨论
    1.落枕中医致病机理探讨
    2.针刺治疗理论依据
    3.针刺治疗机理
    4.针刺与解剖学的关联
    5.针刺处方选穴依据
    6.实验数据结果讨论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10)程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CSR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CSR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一、机械压迫学说
        二、化学性神经根炎
        三、自身免疫学说
    第三节 西医病因病理
        一、外伤
        二、劳损
        三、骨赘形成
    第四节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一、病证名
        二、病因
        三、病机
        四、治则
    第五节 CSR非手术疗法的文献综述
        一、手法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二、物理疗法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三、体针主导的治疗方案
        四、艾灸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五、小针刀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六、火针主导的治疗方案
        七、穴位埋线
        八、局部贴敷主导的治疗方案
        九、中药或中成药内服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十、西药内服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十一、药物注射主导的综合治疗方案
        十二、药枕疗法
        十三、心理疗法
    第六节 推拿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相关文献综述
        一、颈椎骨折
        二、寰枢关节脱位
        三、颈脊髓损伤
        四、脑卒中
        五、颈部动脉剥离
        六、休克
        七、四肢水肿
    第七节 温控银针疗法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病例来源
        四、各种标准
        五、“银质针”深部温控加热治疗仪简介
        六、试验措施(均进行规范化操作)
        七、观测指标(详见附录)
        八、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总体疗效比较
        三、McGill疼痛简表评分比较
        四、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20分表)
        五、安全性评价
        六、研究结论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程式手法治疗青年期CSR的起效机理探讨
        三、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起效机理的探讨
        四、程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产生叠加效应的机理探讨
        五、温控银针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病例基本信息
    附录二:CSR20分法量表
    附录三: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附录四:疗效判断
    附录五:程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知情同意书
致谢

四、副神经封闭结合手法治疗落枕(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陈雅婷. 三峡大学, 2021
  • [2]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D]. 陈俊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单越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J]. 张立生.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8(04)
  • [5]针刺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彩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平腕立指针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珺.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7]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苏真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针刺养老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50例[J]. 陈万辉,赵燕琼,冉小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7)
  • [9]多针浅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D]. 刘俊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程氏手法配合温控银针治疗青年期CSR的临床研究[D]. 黄子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副神经闭合结合手法治疗颈项强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