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除草中禁用甲磺隆和氯磺隆

麦田除草中禁用甲磺隆和氯磺隆

一、麦田除草禁用甲磺隆氯磺隆(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楠,任浦慧,解静芳[1](2020)在《除草剂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和氯磺隆对作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概述2种除草剂的性质、作用机制以及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就其在土壤环境的残留对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长、芽长、光合作用、氧化损伤、矿物质元素、植物激素、代谢物以及代谢途径变化等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2种除草剂结构性质不同、作用机制各异,对植物的根长、芽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矿物质元素及植物激素均有抑制作用,亦对2种除草剂导致植物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变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就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这2类除草剂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秦月[2](2020)在《甲磺隆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制备了一种甲磺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分别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并借助分子模拟技术对抗体识别甲磺隆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根据甲磺隆的苯磺酰胺部分设计半抗原结构,以邻甲酯苯磺酰胺和琥珀酸酐为主要原料合成半抗原。纯化后的半抗原通过活化酯法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免疫原,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制备包被原,通过免疫程序得到甲磺隆特异性抗体,分别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竞争ELISA方法。分别对直接和间接竞争ELISA进行条件优化,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为:抗体包被量为0.5 μg/孔,酶标稀释倍数为16000倍,封闭液为0.25%的脱脂乳粉,pH 7.4的1×PBS溶液为样品稀释液,此方法灵敏度(IC50)为37.03±1.87 μg/L,检测限(IC15)为1.57±0.11 μg/L。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最优工作条件:包被原包被量0.005 μg/孔,抗体稀释8000倍,0.25%的脱脂乳粉作为封闭液,酶标二抗稀释20000倍,pH 7.4的1×PBS溶液为样品稀释液,方法的灵敏度(IC50)为125.63±4.54μg/L,检测限(IC15)为3.00±0.35μg/L。两种方法均用于实际样品中甲磺隆的检测,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1.15-117.44%之间,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2.05-115.39%之间。用液相-质谱联用(HPLC-MS)仪对本实验建立的ELISA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两种方法均与HPLC-MS方法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抗体识别甲磺隆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交叉反应结果显示,抗体可以对甲磺隆特异性识别,苯磺隆与其存在较低交叉率,而其他结构类似物氯磺隆、氟磺隆、醚苯磺隆和烟嘧磺隆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从分子结构、空间角度和表面静电势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发现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关键位点在苯环的邻位取代基上。氯磺隆、氟磺隆、醚苯磺隆和烟嘧磺隆等邻位取代基具有和甲磺隆完全不一样的结构,并且空间角度和表面静电势差异较大,因此不存在交叉。苯磺隆虽然与甲磺隆在苯环邻位取代基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是因其三嗪部分的结构差异而导致其空间角度和表面静电势的差异,因此交叉反应率较低。

杨靖华[3](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稳产。但随着长期使用且使用量逐年增加,带来了诸如环境危机及农药残留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有效的检测该类除草剂的分析方法。由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样品中存在的浓度低且样品基质比较复杂,因此建立简单、快速、高灵敏、低检测限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金属有机框架(MOFs)化合物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类新型多孔晶体材料,由于特有的孔道结构、高表面积、多样的孔径分布及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在分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MOFs既可直接使用,也可设计修饰后用于样品采集、预浓缩、提取和色谱分离。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及MOFs材料的特殊性,制备了MOFs复合材料,将其与样品前处理萃取技术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用于实际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和检测。主要工作如下所述:1.在石英毛细管内以微波辐射的方法制备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2杂化整体柱,用扫描电镜表征发现其具有连续的3D网状结构和均匀的多孔结构。将合成的杂化整体柱用于固相微萃取,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作为检测手段,优化了影响萃取效果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如萃取溶剂的酸碱性、萃取时间、氯化钠浓度、解吸溶剂等,建立了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萃取及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700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19-1.79μg/L。富集倍数能达到3.0-5.1倍(理论富集倍数为20倍)。用于水和土壤样品中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测定,回收率为75.7%-95.3%,RSD小于11.3%。能用于实际环境土壤和水样的痕量极性物质的分析。2.建立了一种针对水样和土壤样品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搅拌吸附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SBSE-HPLC)联用的分析方法。在新型超顺磁性铷铁硼(Nd2Fe14B)表面修饰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以其为磁性基质,采用热聚合的方式一步制备了磁性MOFs杂化的整体搅拌棒。考察影响MOFs杂化搅拌棒萃取效率的几个因素,包括萃取溶剂的pH值、盐浓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解吸溶剂等,在最优条件下,噻吩磺隆、甲磺隆、酰嘧磺隆的线性范围为10-700μg/L,磺酰磺隆和苯磺隆为10-800μg/L。检出限达到0.04-0.84μg/L。富集倍数高达10.6-19.5(理论富集倍数为25倍)。对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测定,回收率为68.8%-98.1%。实现了MOFs杂化搅拌棒用于极性物质的搅拌萃取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适用性。3.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SiO2-UIO-66(Zr)-NH2复合材料,并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和HPLC分析了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详细考察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几个重要参数:复合材料的质量、萃取溶剂、萃取时间、解吸溶剂和解吸时间等。在最优萃取和解吸条件下,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400μg/L线性良好,检出限为1.29-5.82μg/L。建立了实际土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DSPE-HPLC方法,对小麦田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添加回收率达到80.81%-92.17%,具备简单,灵敏度高的优点,适合用于实际土壤样品中痕量物质的分析。4.采用逐层包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Fe3O4@IRMOF-3磁性纳米粒子,其形貌和结构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XRD、振动样品磁力计和红外光谱表征。对萃取和解吸条件进行了优化,与HPLC-UVD联用,开展了梨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5种待测目标分析物线性范围为5-200μg/L,检测限达到0.19-1.79μg/L,回收率为75.36%-91.58%。此材料既具有四氧化三铁的磁性又具有IRMOF-3的吸附性能,实现了从样品中简便快速富集分离痕量物质。

陆鹏[4](2011)在《甲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富集驯化的方法从长期受甲磺隆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了两株对甲磺隆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细菌,并对菌株鉴定和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对菌株XJ-412-1降解三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推断了其在XJ-412-1作用下的代谢途径。并部分纯化了此代谢途径下的某一关键性的降解酶。本文还从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两个方面探讨了甲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毒性效应。此外,在实验室内模拟田间环境,研究了降解菌剂XJ-412-1在土壤中对甲磺隆残留的降解效果。本试验结果为建立有效的甲磺隆污染预警指标体系、环境质量评价和甲磺隆降解菌剂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研究所获的主要结论如下:从受甲磺隆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两株甲磺隆高效降解菌株,分别命名为XJ-412和XJ-412-1。根据它们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等,分别鉴定为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sp.)和钩杆菌属(Ancylobactersp.)。这两株降解菌的最适生长温度都在30℃,最适pH值为7.0左右;都能耐受一定浓度的NaCl和抗生素;对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的利用要好于淀粉等多糖,对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等有机氮源的利用明显的优于以硫酸按等无机氮源。降解菌株均能以甲磺隆为唯一碳、氮源进行生长。XJ-412-1对甲磺隆的降解效率最好,一周内对50 mg.L1甲磺隆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0.52%;降解菌株在中性稍微偏碱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其对甲磺隆的降解,它们降解甲磺隆的最适温度都为30℃,两株菌株降解甲磺隆有比较宽的温度耐受范围;它们降解甲磺隆的最适的Na+浓度范围为20~25 g.L-1,通气量对两株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不大;添加酵母粉和葡萄糖对甲磺隆的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土壤浸液对甲磺隆的降解没有影响;Hg2+和Ni2+对两株菌降解甲磺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的金属离子对甲磺隆的降解没有太大影响;XJ-412-1不仅能够很好地降解甲磺隆,还能降解氯磺隆、噻吩磺隆、苄嘧磺隆和烟嘧磺隆等多种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效率顺序为:噻吩磺隆>氯磺隆>烟嘧磺隆>苄嘧磺隆。运用HPLC和LC-MS等手段分析了菌株XJ-412-1分别以甲磺隆、噻吩磺隆和苄嘧磺隆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三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中间代谢产物,在对代谢物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测了 XJ-412-1降解这三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首要途径,即为去酯化途径。运用羧酸酯酶检测方法检测到该菌具有羧酸酯酶活性。甲磺隆羧酸酯酶是一种胞内非诱导组成型酶。在提粗酶时,可把XJ-412-1在LB培养基中培养到72~84h为宜,然后可采用添加溶菌酶、超声波破碎或French压榨等方法来提取。采用溶菌酶处理后酶活最低,而采用超声波和French压榨破碎细胞,酶活损失较小。采用超声波和高压压榨提取的酶量又明显的优于溶菌酶处理,所得总蛋白浓度较高,且超声波法操作较French压榨简单,故作为甲磺隆羧酸酯酶提取的首选;初步建立了菌株XJ-412-1甲磺隆羧酸酯酶粗酶酶促反应体系:pH7.0,温度30℃,在2mL反应体系中添加20μL的粗酶液,反应时间为20min。甲磺隆羧酸酯酶在pH7.0~8.0,温度4~45℃的范围内较稳定;金属离子Hg2+,Ni2+和Zn2+对该酶的活性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Ni2+的抑制效果最为强烈;表面活性剂SDS和Tween80强烈抑制酶活,而Triton X-100对酶活抑制程度轻微;该酶可能是一种偏好短链羧酸酯的酯酶。马拉硫磷强烈抑制该酶的酶活。苯甲磺酰氟几乎完全抑制羧酸酯酶的酶活,说明该酶的活性中心可能有丝氨酸残基;绝大多数甲磺隆羧酸酯酶能够在60%~80%的硫酸铵浓度下得到有效沉淀,进一步运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最终可将该酶纯化26.6倍,酶的比活力达到11.17 U·μg-1,最终得率为36.13%。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方法研究了甲磺隆对黄棕壤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和固氮菌数量的影响及对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当甲磺隆浓度高于10μg.kg—1干土时,甲磺隆才表现出对土壤细菌的抑制。在整个试验中只有20μg.kg-1干土和40μg.kg-1干土甲磺隆处理在第一周对土壤中的真菌表现出促进作用,随后就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低浓度甲磺隆对土壤中的放线菌具有促进作用,高剂量甲磺隆对放线菌均呈强烈的抑制效应。土壤好氧固氮菌对甲磺隆非常敏感,各个浓度的甲磺隆就对其都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效应。甲磺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规律,而且高剂量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而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最初受到抑制效应,随后逐渐得到恢复。土壤脱氢酶对甲磺隆的反应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类似。土壤脲酶的活性在最初受到激活效应(除40μg.kg-1干土甲磺隆组),第28d,刺激效应增强,随后各组可恢复到略低于对照的水平。构建了具有荧光标记的XJ-412-1菌株,研究了 XJ-412-1对甲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甲磺隆浓度为10mg.kg-1干土,XJ-412-1接种量为106个g-1干土时,第30d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率为81.3%。XJ-412-1的接种量大于106个g-1干土时,接种XJ-412-1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无显着促进作用。土壤中初始甲磺隆浓度为50mg.kg-1时,XJ-412-1对甲磺隆的降解率仅为43.2%。XJ-412-1降解土壤中甲磺隆的最适温度是30℃。土壤中添加葡萄糖可以提高XJ-412-1降解甲磺隆的速率。XJ-412-1菌剂灌根,能不同程度地解除土壤中浓度为40、80μg.kg-1的甲磺隆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但当土壤甲磺隆浓度增加到120μg.kg-1时,接种XJ-412-1对药害解除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降解菌XJ-412-1,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甲磺隆残留。

吴春先[5](2011)在《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类超高效除草剂,已被广泛用于禾谷类等20多种作物田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的防除。然而,土壤和水体中微量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就可对当茬及后茬作物造成比较严重的药害,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也十分严重。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是我国自主创制并拥有知识产权的新磺酰脲类除草剂,至今关于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特别是吸附-解吸和淋溶的研究较少。为了评价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使用对环境风险的安全性,本文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条件、表面活性剂、吸附剂、土壤改良剂等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吸附-解吸和淋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7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属于L型。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具有较低的吸附容量,其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且存在不可逆吸附过程。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7种土壤中的解吸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解吸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呈显着正或负相关。溶液pH值、温度、离子强度、固液比和去除有机质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随溶液pH的升高而降低,当溶液pH值升高到一定值后,两种除草剂的吸附能力趋于稳定。升高温度能提高土壤对两种除草剂的吸附能力。离子强度与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f-ads呈正相关,即CaCl2的浓度越大,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越强。固液比越高,土壤对两种除草剂的吸附越强。去除部分有机质能显着降低土壤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能力。2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类型不同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也不同。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SDS浓度的增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黑龙江粘土(S1)和安徽粉砂黏壤土(S7)中的吸附常数增加,在SDS临界胶束浓度附近达到最大;当SDS浓度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S1和S7中的吸附能力有所下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加入水中后,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S1和S7中的吸附能力有所提高,即CTAB的存在能提高土壤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能力,而且随着CTAB浓度的增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常数Kf-ads增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een-80)的存在降低了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S1和S7中的吸附能力。在Tween-80的5种供试浓度下,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士壤S1和S7的吸附常数Kf-ads均低于各自的对照。3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吸附剂中的吸附特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腐植酸、蒙脱石、高岭土、钠基膨润土和硅藻土等5种土壤组分中的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加以描述。两种除草剂在5种土壤组分中的吸附经验常数1/nf-ads均小于1,其吸附等温线属于L型。腐植酸、蒙脱石、高岭土、钠基膨润土和硅藻土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两种除草剂在土壤组分中吸附常数Kf-ads勺大小顺序均为:腐植酸>高岭土>蒙脱石>钠基膨润土>硅藻土。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隆在5种土壤组分中的吸附能力与pH值呈负相关。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CTAB改性后的有机粘土矿物中的吸附过程也可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描述,这两种除草剂在CTAB-蒙脱石、CTAB-高岭土和CTAB-内基膨润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属于S型,在CTAB-硅藻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属于L型。改性有机粘土矿物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CTAB-蒙脱石、CTAB-高岭土、CTAB-钠基膨润土和CTAB-硅藻土对甲硫嘧磺隆的吸附常数Kf-ads分别比原粘土矿物增大119.15、163.38、72.85和81.15倍,单嘧磺酯的吸附常数Kf-ads分别比原粘土矿物增大114.64、140.77、90.18和99.68倍。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有机粘土矿物上吸附常数Kf-ads的大小顺序均为:CTAB-高岭土>CTAB-蒙脱石>CTAB-钠基膨润土>CTAB硅藻土。4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改良剂及添加土壤改良剂的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除甲硫嘧磺隆在腐植酸添加量为2%的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属于S型外,其余吸附等温线均属于L型,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改良剂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即土壤中改良剂的含量越高,土壤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能力越强。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解吸常数Kf-des与土壤改良剂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即土壤改良剂的添加量越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解吸常数Kf-des越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添加不同土壤改良剂量的土壤中的解吸常数Kf-des明显大于相应的吸附常数Kf-ads’解吸经验常数1/nf-des明显小于吸附经验常数1/nf-ads’即添加土壤改良剂增强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滞后程度。5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有较强的淋溶性。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出率与土壤pH值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其它理化性质相关性不显着;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出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着的相关性,即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受综合因素影响。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黑龙江粘土中的淋溶迁移受降雨量、降雨强度、施药量、酸雨等的影响,降雨量越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能力越强,淋出率越高;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小,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淋溶迁移能力越强,淋出率越高;施药量越大,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能力越强,淋出率也越高;pH值越高的模拟酸雨对淋溶的贡献越大。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能力的影响不同,CTAB和SDS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淋溶迁移起延阻作用,而Tween-80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淋溶迁移起促进作用。添加土壤改良剂能延阻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黑龙江粘土中的淋溶迁移,而且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能力与土壤改良剂的添加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全面地研究了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条件、表面活性剂、吸附剂、土壤改良剂等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吸附-解吸和淋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较弱,其解吸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其吸附-解吸能力主要与土壤pH值、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有关。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淋溶性较强,加之吸附能力较弱,可能会对环境及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吸附剂和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添加土壤改良剂能提高土壤对这两种除草剂的吸附能力,延阻其淋溶迁移能力,可能减轻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本研究为在不同农业地区生产中合理有效地指导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使用以及减小其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正确评价其在环境中的迁移、监测、治理以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

袁帅[6](2009)在《水稻与大豆对氯磺隆、胺苯磺隆胁迫的生化响应》文中指出氯磺隆和胺苯磺隆是超高活性、长残留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水稻与大豆对氯磺隆、胺苯磺隆敏感,本文就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和大豆的不同生育期的生物活性、体内酶活性和GSH含量以及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氯磺隆、胺苯磺隆对露白期、2叶期、7叶期水稻和苗期、5复叶期大豆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0.1μg/L的氯磺隆对水稻幼芽和幼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0.00050.05μg/L处理水稻幼芽和幼根长度均高于对照,表现出促生长效应。土壤添加试验中,播种后15d水稻株高也有一致的结果。2叶期与7叶期水稻在氯磺隆浓度为0.001μg/kg(干土,下同)时株高与对照相近,此浓度处理5复叶期大豆,其株高也高于对照, 0.1μg/kg浓度的氯磺隆对水稻株高有抑制作用;胺苯磺隆浓度为0.002-2μg/kg处理2叶期、7叶期水稻和5复叶期大豆,水稻与大豆的株高均高于对照,而20μg/kg时则抑制水稻、大豆的生长。2.用0.001μg/kg、0.1μg/kg的氯磺隆、2μg/kg、20μg/kg的胺苯磺隆分别处理露白、2叶、4叶和7叶的水稻和出苗、5复叶大豆,测定了水稻与大豆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表明,0.1μg/kg氯磺隆和20μg/kg的胺苯磺隆处理后,水稻和大豆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明显低于对照,GSH含量显着小于对照;0.001μg/kg的氯磺隆和2μg/kg的胺苯磺隆处理水稻和大豆后,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与对照相近,而PPO的活性则显着高于对照,GSH含量也显着高于对照。3.采用ELISA法测定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大豆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氯磺隆为0.1μg/kg和胺苯磺隆为20μg/kg分别在水稻露白、2叶期、4叶期、7叶期和大豆出苗期、5复叶期处理,15d后水稻和大豆叶片内ABA的含量均显着性的升高,GA、ZR的含量显着减少;氯磺隆浓度为0.001μg/kg和胺苯磺隆浓度为2μg/kg处理,水稻和大豆叶片内ABA的含量比对照显着下降,而GA、ZR的含量均表现为显着升高。

王冠军,胡丽玲[7](2008)在《颍上县水稻肥药双控示范田出现“张口瘪”病症的成因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水稻肥药双控示范田的"张口瘪"病症发病特点调查,分析了导致"张口瘪"病症的几种可能原因。提出导致"张口瘪"病症可能是连年使用氯磺隆、甲磺隆造成的残留药害;或是因为土壤中的硫、砷比例失调,硫元素相对不足,重金属砷的活性加强,引起水稻砷中毒。

储晓刚[8](2007)在《大豆中除草剂残留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论文是国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课题“农兽药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检测方法的建立”(2001BA804A11)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2001BA804A17)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在充分调研和查新的基础上,课题针对除草剂残留检测技术的空白,在国内外残留限量(除草剂限量)规定的不断的严格和增加的情况下展开研究。论文综述了18类已使用的除草剂的创制和应用历史、近年的发展趋势和推广情况,介绍了除草剂的理化性质和毒理学研究进展。综述了除草剂的最大残留限量的变化,特别是近年大幅度的变化情况,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所涉及的大豆用除草剂最大残留限量的情况,由于限量的变化和除草剂残留检测技术的缺乏而对我国大豆消费和进出口所产生的影响。据国内外大豆除草剂残留分析方法的现状,技术上的缺陷和依据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分析方法技术指标的大幅度提高,系统研究了能够满足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除草剂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分别建立了二硝基苯胺类、苯氧羧酸类、磺酰脲类、三嗪类、酰胺类等多类常用除草剂残留检测方法,以适用于不同的检测目的。二硝基苯按类除草剂属于脂溶性化学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另外分子中带有电负性原子,因此选择气相色谱/电子铺获检测器建立检测方法,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同时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确证检测参数。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由于是有机酸类除草剂,水溶性好,应用三氟化硼-乙醚/甲醇溶液衍生化的方式,使得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形成甲酯化产物,应用气相色谱/质谱建立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的灵敏度达到了0.005 mg/kg。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磷酸缓冲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下,完成分离和液相色谱定量检测。三嗪类除草剂经过方法学实验,以乙腈/水梯度洗脱,在228 nm波长下液相色谱/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各组分均获得良好的分离。根据酰胺类除草剂的性质,在优化提取分离条件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在210nm波长下测定,获得很好的检测下限和分离度。研究还建立了基于1.7μm小颗粒最新技术的超高效分析条件,UPLCTM比传统HPLC具有更高的分离柱效。可以在很高的线速度、流速和反压下进行高效的分离工作,采用UPLC/MS/MS技术对14类除草剂共计111种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进行了提取净化和分离条件实验研究,方法的最高灵敏度达到0.1mg/kg。论文首次应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研究并建立了大豆中未知除草剂残留筛查检测方法。飞行时间质谱可以给出疑似除草剂残留的所检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据此完成未知靶标除草剂残留的筛查确证。该方法的建立解决了全未知样品的筛查检测技术关键,为国家植物源性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抽查提供技术手段。

于伟[9](2007)在《磺酰磺隆免疫分析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以磺酰磺隆和邻甲氧羰基苯磺酰胺为研究对象,采用琥珀酸酐法,分别合成了目标分析物的半抗原SMH和MSH。采用活性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共价偶联,制备了人工抗原,经紫外扫描确定偶联成功后,分别以SMH-BSA和MSH-BSA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分别获得了针对两种半抗原的特异性抗血清。双向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大于32/1后采集血清。以硫酸铵分步盐析法分离抗血清中的抗体,冷冻干燥后-20℃保存。用活性酯法制备了酶标半抗原SMH-HRP和MSH-HRP,酶标记物既保持了免疫化学特性,又保持了酶活性,可用于免疫化学分析。筛选了包被抗体-酶标半抗原(E-H)直接竞争ELISA法中最合适的抗体包被浓度、酶标半抗原稀释倍数以及反应所用磷酸盐缓冲液(PB)的pH值、浓度等。结果表明:在中性略偏碱条件下有利于抗体在酶标板上的吸附,在中性略偏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抗原抗体的亲和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PB的浓度有利于抗体与目标物的亲和。甲醇对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影响较大,乙腈影响相对较小,但试验中其含量应小于5%。成功建立了磺酰磺隆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方阵试验确定了抗体最佳包被浓度和酶标半抗原(SMH-HRP)最佳稀释度。在优化条件下,建立了磺酰磺隆的标准抑制曲线,回归方程为:I=29.292logC+111.07,R2 = 0.9941,线性范围为0.2~200ng/mL,相对标准偏差RSD=10.53%(n=5),IC50= 8.3ng/mL,IC20=0.8 ng/mL。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常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性,结果显示交叉反应率<0.04%。在空白土壤中分别添加磺酰磺隆标样,使土壤中磺酰磺隆含量分别为:1μg/g、0.1μg/g、0.01μg/g。添加土样用水/乙腈=1/1提取,E-H直接竞争ELISA法测定,重复4次。土壤中磺酰磺隆标准添加浓度为1μg/g水平时,ELISA测定的回收率82.3%~92.3%,RSD为3.47%;标准添加浓度为0.1μg/g水平时,ELISA测定的回收率99.8%~121.5%,RSD为9.80%;标准添加浓度为0.01μg/g水平时,ELISA测定的回收率102.3%~121.5%,RSD为7.78%。说明磺酰磺隆E-H直接竞争ELISA法能满足其残留分析的要求。这为磺酰磺隆的残留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技术。成功建立了具邻甲氧羰基苯磺酰脲共同结构化合物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方阵试验确定了抗体最佳包被浓度和酶标半抗原(MSH-HRP)最佳稀释度。在优化条件下,测定了常用磺酰脲类除草剂甲磺隆、胺苯磺隆和苯磺隆对抗体与酶标半抗原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08μg/mL、0.12μg/mL、0.14μg/mL。表明此抗体可以用于目标分析物的检测或样品的筛选。

饶娜,董立尧,李俊,杨玉清[10](2007)在《江苏省麦田杂草的发生、危害及防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农田草害一直是影响江苏省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虽然杂草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近年来麦田杂草发生数量及草相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此外,杂草抗药性、除草剂药害等问题较为严重。本文对此进行了概述,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杂草生物学生态学应用基础、杂草抗药性监测、分子生物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实施以化学防除为主,结合农业、生态防除等措施的综合治理策略。

二、麦田除草禁用甲磺隆氯磺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田除草禁用甲磺隆氯磺隆(论文提纲范文)

(1)除草剂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草甘膦、氯磺隆的除草作用机制
2 草甘膦和氯磺隆的使用现状
    2.1 草甘膦
    2.2 氯磺隆
3 草甘膦和氯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
    3.1 草甘膦
    3.2 氯磺隆
4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4.1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1.1 草甘膦
        4.1.2 氯磺隆
    4.2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光合作用系统的影响
        4.2.1 草甘膦
        4.2.2 氯磺隆
    4.3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1 草甘膦
        4.3.2 氯磺隆
    4.4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4.4.1 草甘膦
        4.4.2 氯磺隆
    4.5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激素分泌的影响
        4.5.1 草甘膦
        4.5.2 氯磺隆
    4.6 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代谢物变化和代谢途径的影响
        4.6.1 草甘膦
        4.6.2 氯磺隆
5 小结
6 展望

(2)甲磺隆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除草剂概述
    1.3 甲磺隆概述
        1.3.1 甲磺隆的基本性质
        1.3.2 甲磺隆的应用发展
        1.3.3 甲磺隆的作用机理及危害
    1.4 甲磺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5 免疫分析方法
        1.5.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
        1.5.2 压电免疫传感分析技术
    1.6 分子模拟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4 实验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甲磺隆半抗原的制备
        2.2.2 免疫原的制备
        2.2.3 酶标抗原的制备
        2.2.4 免疫原浓度的测定
        2.2.5 甲磺隆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6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2.2.7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2.2.8 ELISA方法的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3.2 免疫原及酶标抗原的制备
        3.2.1 免疫原
        3.2.2 酶标抗原
    3.3 甲磺隆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4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3.4.1 抗体包被量和酶标抗原稀释倍数的优化
        3.4.2 封闭液的优化
        3.4.3 缓冲溶液的优化
        3.4.4 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4.5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评价
    3.5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3.5.1 包被量和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3.5.2 封闭液的优化
        3.5.3 缓冲溶液的优化
        3.5.4 酶标二抗稀释倍数的优化
        3.5.5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3.5.6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评价
    3.6 特异性识别机制初探
        3.6.1 化学结构
        3.6.2 空间角度
        3.6.3 表面静电势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3)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述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
        1.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特点
        1.1.5 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1.1.6 作物的选择性
        1.1.7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缺点
        1.1.8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1.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1.2.1 分类
        1.2.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特点
        1.2.3 合成方法
        1.2.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2.5 MOFs在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处理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2.1 试验材料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试剂纯化处理方法
        2.1.3 色谱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2.2.2 整体柱的制备
        2.2.3 固相微萃取的过程
        2.2.4 样品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整体柱的形貌特征
        2.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3.3 杂化整体柱与聚合整体柱的萃取能力的对比
        2.3.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制备及应用
    3.1 试验材料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色谱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3.2.2 Nd-Fe-B磁粉的修饰
        3.2.3 UIO-66(Zr)-NH_2杂化搅拌棒的制备
        3.2.4 搅拌吸附萃取的过程
        3.2.5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OFs搅拌棒涂层的选择
        3.3.2 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表征
        3.3.3 搅拌吸附萃取条件的优化
        3.3.4 MOFs杂化搅拌棒和聚合搅拌棒萃取效率的比较
        3.3.5 方法分析性能的评价
        3.3.6 方法的适用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SiO_2-UIO-66(Zr)-NH_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分散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4.2.2 SiO_2-UIO-66(Zr)-NH_2的合成
        4.2.3 吸附解吸过程
        4.2.4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合成的silica-UIO-66(Zr)-NH_2材料的表征
        4.3.2 分散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4.3.3 SiO_2-UIO-66(Zr)-NH_2、SiO_2和UIO-66(Zr)-NH_2萃取性能的比较
        4.3.4 分析方法的评价
        4.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Fe_3O_4@IRMOF-3 的制备及其应用
    5.1 试验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5.2.2 Fe_3O_4@巯基乙酸的制备
        5.2.3 Fe_3O_4@IRMOF-3 的制备
        5.2.4 IRMOF-3的制备
        5.2.5 萃取解吸过程
        5.2.6 样品制备
        5.2.7 分析条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合成的Fe_3O_4@IRMOF-3 的表征
        5.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5.3.3 分析性能的测定
        5.3.4 实际样品的测定
        5.3.5 与其它萃取方法的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

(4)甲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农药污染概况
        1 我国农药发展及使用现状
        2 农药污染现状
        2.1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2.4 农药对生物的影响
        3 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现状
    第二节 磺酰脲类除草剂研究概况
        1 磺酰脲类除草剂简介
        2 磺酰脲类除草剂活性机理
        3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行为
        3.1 吸附
        3.2 淋溶
        3.3 水解
        3.4 光解
        4 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
        4.1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
        4.2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对其它环境生物的影响
        5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
        5.1 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类
        5.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6 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方法
        6.1 化学分析
        6.2 酶联免疫法
        6.3 生物分析法
        6.4 其它方法
    第三节 微生物修复研究概况
        1 生物修复的定义和分类
        1.1 原位(In situ)生物修复技术
        1.2 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2 微生物修复的作用机制
        2.1 矿化作用
        2.2 共代谢作用
        2.3 间接作用
        2.4 参与微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
        3 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3.1 污染物特性
        3.2 微生物活性
        3.3 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甲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磺隆降解菌株的富集和分离
        2.2 降解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
        2.3 降解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4 降解菌株的16S rDNA鉴定
        2.5 环境条件对降解菌株生长的影响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甲磺隆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菌株的培养及菌悬液的制备
        1.4 土壤浸出液的制备
        1.5 温度和初始pH值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1.6 通气量和接种量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1.7 不同营养物质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1.8 NaCl浓度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1.9 金属离子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1.10 降解谱试验
        1.11 甲磺隆及其它几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菌利用甲磺隆作为唯一碳、氮源利用情况
        2.2 温度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3 pH值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4 盐浓度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5 通气量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6 接种量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7 添加营养物质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8 添加金属离子对降解菌降解甲磺隆的影响
        2.9 降解菌XJ-412-1对常见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降解菌XJ-412-1对三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去酯化代谢途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代谢产物提取
        1.5 代谢产物与代谢途径分析
        1.6 羧酸酯酶活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产物的HPLC检测
        2.2 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2.3 代谢产物甲醇的GC检测
        2.4 代谢途径推测
        2.5 降解菌XJ-412-1羧酸酯酶活性检测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甲磺隆羧酸酯酶酶学特性及部分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培养基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粗酶液的制备
        1.4 粗酶中羧酸酯酶酶活反应体系
        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6 羧酸酯酶的定位
        1.7 羧酸酯酶的类型
        1.8 羧酸酯酶定性检测
        1.9 甲磺隆羧酸酯酶的部分纯化
        1.10 酯酶酶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2.2 粗酶制备方法提取效率的比较
        2.3 羧酸酯酶的定域
        2.4 降解酶的类型
        2.5 pH对羧酸酯酶酶促降解的影响
        2.6 温度对羧酸酯酶酶促降解的影响
        2.7 羧酸酯酶的酸碱稳定性
        2.8 羧酸酯酶的热稳定性
        2.9 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10 粗酶中羧酸酯酶底物特异性
        2.11 甲磺隆羧酸酯酶的硫酸铵沉淀粗分
        2.1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2.13 酯酶活性染色及电泳鉴定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甲磺隆降解菌XJ-412-1应用特性研究
        第一节 甲磺隆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试剂与培养基
        1.3 实验设计
        1.4 土壤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及真菌的计数
        1.5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1.6 土壤各种酶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磺隆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2.2 甲磺隆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2.3 甲磺隆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2.4 甲磺隆对土壤好气固氮菌的影响
        2.5 甲磺隆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2.6 甲磺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的影响
        2.7 甲磺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8 甲磺隆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9 甲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甲磺隆降解菌XJ-412-1的土壤修复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培养基及试剂
        1.2 供试除草剂敏感作物
        1.3 供试菌株和质粒
        1.4 供试土壤
        1.5 降解菌剂的制备
        1.6 土壤中残留甲磺隆的测定
        1.7 土壤中降解菌的跟踪
        1.8 土壤降解实验
        1.9 不同接种量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1.10 不同初始甲磺隆浓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1.11 不同温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1.12 不同湿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1.13 添加外源有机物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1.14 降解菌灌根对玉米甲磺隆药害的解除作用
        1.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菌XJ-412-1的GFP标记
        2.2 土壤中XJ-412-1(pTR102gfp)的计数
        2.3 XJ-412-1对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效果
        2.4 不同接种量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2.5 不同初始浓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2.6 不同温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2.7 不同湿度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2.8 外源有机物对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的影响
        2.9 XJ-412-1灌根对玉米药害的解除作用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附录一 文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附录二 研究获得的相关DNA序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开发和使用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
        1.2 磺酰脲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及构效关系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的作用机理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优点
        1.5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和销售情况
        1.6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我国的研发应用及登记情况
        1.7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缺点
    2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2.1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2.2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行为
前言
    1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研究进展
        1.1 甲硫嘧磺隆的研究进展
        1.2 单嘧磺酯的研究进展
    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供试药品及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1.4 供试土样
        1.5 等温吸附-解吸特性分析
        1.6 HPLC分析条件
        1.7 数学模型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采样地点、类别及土壤理化性质
        2.2 除草剂的HPLC分析
        2.3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
        2.4 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性
        2.5 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
        2.6 溶液pH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2.7 温度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对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2.8 离子强度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2.9 固液比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2.10 去除有机质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吸附的影响
    3 讨论
        3.1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3.2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解吸特性
        3.3 测试条件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4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配制
        1.5 供试土壤
        1.6 测定方法
        1.7 HPLC分析条件
        1.8 数学模型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2.2 表面活性剂对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3 讨论
        3.1 SDS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3.2 CTAB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3.3 Tween-80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吸附剂中的吸附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1.4 有机粘土矿物的制备
        1.5 吸附试验设计
        1.6 数学模型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除草剂在土壤组分中的吸附
        2.2 2种除草剂在有机粘土矿物中的吸附
    3 讨论
        3.1 土壤和土壤组分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的吸附能力比较
        3.2 土壤组分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吸附机理
        3.3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有机粘土矿物上的吸附
    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1.4 吸附试验设计
        1.5 HPLC分析条件
        1.6 数学模型拟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2.2 添加土壤改良剂对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泥炭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3.2 添加污泥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3.3 添加腐植酸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样
        1.2 供试药剂
        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1.4 酸雨的配制
        1.5 研究方法
        1.6 提取与分析
        1.7 研究内容
        1.8 HPLC分析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硫嘧磺隆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特性
        2.2 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
    3 讨论
        3.1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
        3.2 模拟酸雨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
        3.3 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
        3.4 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
    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
        1.2 表面活性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1.3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吸附剂中的吸附特性
        1.4 土壤改良剂对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1.5 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
    2 创新点
    3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6)水稻与大豆对氯磺隆、胺苯磺隆胁迫的生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概况
    1.2 除草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除草剂作用引起作物生理生化的变化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药剂处理与供试作物材料的准备
    2.3 植株调查与取样
    2.4 过氧化物酶(POD)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2.5 多酚氧化酶(PPO)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2.6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测定
    2.7 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2.8 水稻、大豆体内内源激素的测定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和大豆的生物活性
    3.2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水稻 POD 活性的影响
    3.3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大豆 POD 活性的影响
    3.4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水稻 PPO 活性的影响
    3.5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大豆 PPO 活性的影响
    3.6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水稻 GST 活性的影响
    3.7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大豆 GST 活性的影响
    3.8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水稻 GSH 含量的影响
    3.9 氯磺隆和胺苯磺隆对大豆 GSH 含量的影响
    3.10 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大豆体内内源激素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大豆生物活性测定
    4.2 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大豆体内酶活性和 GSH 含量的影响
    4.3 氯磺隆、胺苯磺隆对水稻、大豆体内内源激素的影响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豆中除草剂残留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除草剂的种类与其应用
        1.1.2 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1.1.2.1 除草剂的发展特点
        1.1.2.2 除草剂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1.2.3 除草剂发展新动向
    1.2 除草剂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
        1.2.1 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开发历史
        1.2.2 我国大豆田除草剂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1.2.2.1 大豆田除草剂应用现状
        1.2.2.2 大豆田杂草化除存在的问题
        1.2.2.3 大豆田除草剂发展方向
    1.3 除草剂及其代谢物的毒性研究
        1.3.1 除草剂的限量及近年各国除草剂限量要求的变化
        1.3.2 常用除草剂及其代谢降解的研究
        1.3.3 禁用除草剂
    1.4 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1.4.1 除草剂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1.4.2 大豆中除草剂多残留筛查和检测技术现状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中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多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2.1 前言
        2.1.1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概况
        2.1.2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残留情况及限量要求
        2.1.3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2.1.4 本章研究思路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溶液配制
        2.2.3 试验方法
        2.2.3.1 仪器条件和参数
        2.2.3.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3.3 大豆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2.2.3.4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测定
        2.2.3.5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谱系统适应性试验
        2.3.2 标准曲线
        2.3.3 样品前处理实验结果
        2.3.4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测定
        2.3.5 回收率和精密度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豆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3.1 前言
        3.1.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概况
        3.1.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残留情况及限量要求
        3.1.3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3.1.4 本章研究思路
    3.2 试验部分
        3.2.1 主要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3.2.2 装置与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3.1 制样
        3.2.3.2 样品提取
        3.2.3.3 样品净化
        3.2.3.4 甲酯化
        3.2.3.5 GC/MS分析
        3.2.3.6 标准曲线绘制
        3.2.3.7 检测限和定量限
        3.2.3.8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提取溶液的选择
        3.3.2 GPC和液液分配净化
        3.3.3 SPE净化
        3.3.4 甲酯化试剂的选择
        3.3.5 分离条件
        3.3.6 线性范围
        3.3.7 回收率、检测限和精密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豆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4.1 前言
        4.1.1 磺酰脲类除草剂概况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部分
        4.3.1 大豆样品处理
        4.3.2 Florisil土层析柱净化
        4.3.3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
        4.3.4 标准曲线
        4.3.5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4.4.2 大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4.4.3 标准曲线
        4.4.4 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豆中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大豆中三嗪类除草剂的残留检测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部分
        5.2.2.1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5.2.2.2 色谱分离条件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5.2.3.2 流动相的选择
        5.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5.2.3.4 线性关系
        5.2.3.5 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
    5.3 大豆中酰胺类除草剂检测方法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部分
        5.3.2.1 色谱条件
        5.3.2.2 样品处理
        5.3.3 结果与讨论
        5.3.3.1 样品处理条件的确定
        5.3.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5.3.4 方法学评价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豆中除草剂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连质谱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和试剂
        6.2.2 分析条件
        6.2.3 样品前处理条件
        6.2.3.1 提取方法
        6.2.3.2 净化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6.3.1.1 质谱条件
        6.3.1.2 液相分离条件
        6.3.2 前处理条件
    6.4 方法评价
        6.4.1 标准曲线
        6.4.2 添加回收率
        6.4.3 实际样品测定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豆中除草剂残留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试剂
        7.2.1.1 仪器
        7.2.1.2 试剂
        7.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7.2.2 样品处理
        7.2.2.1 提取
        7.2.2.2 净化
        7.2.3 色谱条件
        7.2.4 质谱条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质谱条件优化
        7.3.2 质量准确度
        7.3.3 利用碎片离子和同位素峰对目标化合物的确证
    7.4 方法评价
        7.4.1 标准曲线
        7.4.2 添加回收率
        7.4.3 方法应用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致谢

(9)磺酰磺隆免疫分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除草剂禁用、限用概况
        1.1 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除草剂品种
        1.2 烟草禁用除草剂品种
        1.3 欧盟禁用的除草剂品种
        1.4 需慎用的除草剂品种
    2 除草剂残留分析
        2.1 样品前处理技术
        2.2 分析测定技术
    3 农药(除草剂)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
        3.1 基本原理
        3.2 农药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步骤
        3.3 除草剂免疫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及立题依据
        4.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及使用概况
        4.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4.3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检测的必要性
        4.4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检测及建立免疫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4.5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建立免疫分析方法的有利条件
磺酰磺隆免疫分析化学研究
    1 概述
        1.1 磺酰磺隆
        1.2 邻甲氧羰基苯磺酰脲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半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2.2 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2.3 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2.2.4 双向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2.2.5 抗体的分离纯化
        2.2.6 酶标半抗原的制备
        2.2.7 磺酰磺隆直接竞争ELISA 法的建立
        2.2.8 针对含邻甲氧羰基苯磺酰脲共同结构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直接竞争ELISA 法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半抗原的结构分析结果
        3.2 人工抗原的鉴定结果
        3.3 琼扩试验测定抗血清效价
        3.4 磺酰磺隆直接竞争ELISA 法的建立
        3.5 抗体特异性的考察结果
        3.6 土壤中磺酰磺隆标准添加回收试验结果
        3.7 抗 MSH-BSA 抗体对含邻甲氧羰基苯磺酰脲共同结构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的亲和性
    4 讨论
        4.1 人工抗原的制备
        4.2 E-H 直接ELISA 分析方法
        4.3 反应介质(PB)pH 值和有机溶剂对直接ELISA 分析的影响
        4.4 ELISA 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的比较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麦田除草禁用甲磺隆氯磺隆(论文参考文献)

  • [1]除草剂草甘膦和氯磺隆对植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J]. 王淑楠,任浦慧,解静芳. 山西农业科学, 2020(10)
  • [2]甲磺隆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D]. 秦月.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 杨靖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甲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机制及应用研究[D]. 陆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7)
  • [5]甲硫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 吴春先. 西南大学, 2011(06)
  • [6]水稻与大豆对氯磺隆、胺苯磺隆胁迫的生化响应[D]. 袁帅. 扬州大学, 2009(01)
  • [7]颍上县水稻肥药双控示范田出现“张口瘪”病症的成因分析[J]. 王冠军,胡丽玲. 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
  • [8]大豆中除草剂残留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研究[D]. 储晓刚. 江南大学, 2007(05)
  • [9]磺酰磺隆免疫分析化学研究[D]. 于伟. 扬州大学, 2007(01)
  • [10]江苏省麦田杂草的发生、危害及防除研究进展[J]. 饶娜,董立尧,李俊,杨玉清. 杂草科学, 2007(01)

标签:;  ;  ;  ;  ;  

麦田除草中禁用甲磺隆和氯磺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