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联合抗癌药物局部输注治疗肺癌的疗效观察

~(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联合抗癌药物局部输注治疗肺癌的疗效观察

一、~(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内照射加局部灌注抗癌药对肺癌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生平[1](2017)在《血管介入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血管介入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方法随机性地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使其成为本次试验的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将114例患者分为定义为两个小组,对照组为57例,应用常规的化疗进行治疗,试验组为57例,利用血管介入进行治疗,完成后对比两个组别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2.63%,试验组为70.18%,试验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优势(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2.98%,对照组为75.44%,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在心理质量、生理质量等临床指标上进行比较,试验组明显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介入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比较明显,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化疗效果,对其病灶的控制有着明显的意义,可使其预后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具有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意义。

郭世钊,余敏,林玉蓉,李妍[2](2016)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靶向治疗,观察组实施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于治疗前后行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NK细胞、Ig G、Ig M、Ig A)检测,采用QLQ-C30评价生活质量(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免疫学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CD4+/CD8+、NK细胞、Ig G、Ig M、Ig A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生活质量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 G、Ig M、Ig A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损伤,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

田伟[3](2011)在《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的制备及对胰腺癌荷瘤鼠显像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的制备,评价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性以及在胰腺癌荷瘤小鼠的活体显像。方法:用双功能螯合剂联肼尼克酰胺(HYNIC)与蛙皮素类似肽[Lys3]-Bombesin([pGlu-Gln-Arg(Lys)-Leu-Gly-Asn-Gln-Trp-Ala-Val-Gly-His-Leu-Met-NH2])偶联(PH=9.0),以氯化亚锡(SnCl2)为还原剂, N-三羟甲基甘氨酸(tricine)和三苯基膦三间磺酸钠盐(TPPTS,Tris(3-sulfonatophenyl)phosphine,sodium salt)为协同配体,进行99Tcm标记,合成三重配位化合物[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利用Sep-Pak C-18 cartridge和HPLC对其纯化和分析,测定其标记率和放化纯,研究其在人血清中的稳定性,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性以及胰腺癌荷瘤小鼠的活体显像。结果:[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标记率为90±2%,放化纯>95%,人血清放置4小时后其放化纯仍大于85%。正常小鼠体内分布结果表明,[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血液清除迅速(2小时后放射性摄取率为0.07±0.01%ID/g),主要经肾脏排泄,肝脏、胃肠道摄取较少(2小时后放射性摄取率肝脏0.27±0.03%ID/g,胃0.06±0.03%ID/g,肠0.04±0.00%ID/g)。胰腺癌荷瘤小鼠SPECT静态显像可见肿瘤部位显着的放射性浓聚影,2小时后T/NT(肿瘤部位/对侧正常肌肉)比值最高(3.71±0.57)。结论: [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三重配位化合物,标记方法可行,稳定性较好,标记率和放化纯较高,生物分布特性良好,有望作为放射性显像剂用于高表达GRP(gastric-releasing peptide,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胰腺癌肿瘤的显像诊断,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欣颖[4](2011)在《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肝动脉缓释栓塞微球的制备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将模型药物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 NCTD)经过前处理制成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再以生物材料海藻酸钠(alginate ,ALG)及壳聚糖(chitosan,CS)为载体,制备了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海藻酸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微球。并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肝癌,以期达到缓释、靶向、栓塞三重功效,减小药物刺激性,提高肝癌组织中药物浓度,加快肝癌细胞凋亡的目的,为临床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癌提供借鉴。方法: (1)采用外部凝胶化法,制备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微球(LSD/NTCD-ACM)。对壳聚糖与海藻酸钠比例、二者加入顺序、反应温度、乳化剂加入量、脂质的选择及其比例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并选定药脂比、固分体与载体比例、氯化钙浓度为因素,载药量、载药量、一周剩余释放率为因素进行了正交设计优化(2)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采用红外光谱(FT-IR)、X-粉末衍射法(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验证微球的结构及生成机理。并对微球的粉体学性质、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进行考察。(3)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释放介质中测定去甲斑蝥素不同制剂及不同粒径载药微球的释药性能,并对微球的稳定性进行考察。(4)选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动物模型,采用开腹直视下肿瘤组织块包埋法、超声引导下穿刺针种植法和活检针种植法分别于兔肝左页进行肿瘤种植,并于不同时间用超声和CT检查肿瘤生长大小,进行方法比较。(5)将荷瘤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微球组(60125/um)、药物微球组(125200/um)、NCTD溶液组(NCTD 1.0 mg·kg-1)及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各组荷瘤兔分别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左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并注入准备好的制剂。治疗后,观察各组治疗效果以及TACE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考察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加入顺序,二者比例,乳化剂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微球形态影响较大,而固体脂质的选择及比例则对微球缓释性能影响较大。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制备所得的微球包封率87.31%,载药量9.46%,一周剩余释放率39.50%,满足栓塞微球的要求。(2)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分散良好。FT-IR、X-RD和DSC图谱表明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反应,虫白蜡物理包裹,去甲斑蝥素分散在微球骨架中。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符合要求,流动性好,悬浮性好。导管推注实验表明微球不堵塞管道,推注顺利。(3)固分体微球一周突释率60%左右,其后缓缓释放15-20天,微球释放符合威布尔模型;药物微球粒径越大缓释效果越好。(4)三种肿瘤种植方法比较发现,包埋法对兔子的损伤大,恢复慢;穿刺针法异位种植率高;活检针法操作更加简便,肿瘤活性损伤小,不易从肝组织中掉出,成功率较前二者高。肿瘤于接种后均在2~4周生长最旺盛,4周后肿瘤中心出现变性坏死,并有周围淋巴结及肺转移。综合比较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活检针法种植。(5)治疗后,对比各组荷瘤兔的肿瘤体积、生长曲线、生命延长率及病理切片结果。在14 d的观察期内,药物微球组相对于NCTD溶液及对照组均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其中粒径较小者对肿瘤杀伤作用强,但损伤同样较大,而NCTD组药效短暂无明显生命延长作用。毒性结果显示,处理组术后均呈现一过性的肝损伤,药物微球组损伤更为严重,恢复时间稍长,而小粒径组程度深于粒径较大者。结论:本文制备的LSD/NTCD-ACM释放性能良好,将NCTD前处理制成固脂分散体实现了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缓释性能的突破,且制得的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表面光滑圆整,并且悬浮性、流动性、稳定性等也均栓塞微球的要求。药效学实验表明LSD/NTCD-ACM经肝动脉栓塞对兔的VX2肝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合理可控。

宋玉玲[5](2010)在《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利用具有优良成型性的壳聚糖(chitosan, CS)为载体,选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 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并用该微球作为栓塞剂对兔VX-2肝癌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研究该微球作为肝癌介入治疗栓塞剂在减少肝功能影响、加快肝癌细胞坏死或凋亡等方面的作用,为临床上研究开发出理想的肝癌介入治疗新型栓塞剂。方法:(1)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chitosan-microspheres, CS-MS)和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microspheres, NCTD-CS-MS),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药载比、油水比、和壳聚糖浓度作为因素,以微球的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为指标,选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处方工艺。(2)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使用光学显微镜测量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 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验证壳聚糖微球的形成。实验对微球的粉体学性质、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进行考察。(3)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的释药性能,并对微球的稳定性进行考察。(4)选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动物模型,利用剖腹直视下包埋法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法将VX-2肿瘤组织块种植于肝左叶上,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于不同时间用超声和CT观察肿瘤生长情况。(5)将荷瘤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组(10.09 mg·kg-1)、去甲斑蝥素组(1.0 mg·kg-1)、生理盐水组及未做任何处理组。各组荷瘤兔分别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左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并注入NCTD-CS-MS、NCTD和生理盐水。治疗后,观察各组兔生存时间、肝肿瘤体积和肝肿瘤坏死程度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以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微球的较优制备工艺为:药物载体比例(X1) 68.5 %,油水比例(X2) 8,壳聚糖浓度(X3) 3.2 %。在此实验下条件下得到的平均包封率为30.82±0.83 %,载药量为10.09±0.56 %;(2)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分散良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壳聚糖微球的平均粒径在143.54±4.24μm,大小在60~200μm内的微球占总数的87 %;FT-IR、X-RD和DSC图谱表明壳聚糖与戊二醛反应,去甲斑蝥素分散在微球骨架中。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符合要求,流动性好,悬浮性好。导管推注实验表明微球不堵塞管道,推注顺利。(3)戊二醛饱和甲苯溶液(1:1)交联的微球可以释放15天,微球释放符合威布尔模型,药物释放结束后,微球仍能保持较好的骨架达到2个月之久。(4)通过两种肿瘤种植方法比较发现,两组肿瘤于接种后均在2~4周生长最旺盛,瘤体迅速增大,4周后肿瘤中心出现变性坏死,并有周围淋巴结及肺转移。模型自然存活33.4±2.3天。包埋法对兔子的损伤大,恢复慢。超声引导下穿刺种植法对兔子的损伤小,恢复快。综合比较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种植法。(5)治疗后,对比各组荷瘤兔的肿瘤体积、生长曲线表明,在14 d的观察期内微球组肿瘤生长持续受到抑制,NCTD组仅在给药后的3 d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微球组治疗效果强于NCTD组和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d内NCTD组、盐水组及未处理组之间相比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病理观察可见,微球组肿瘤内均可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区。结论:本文制备的NCTD-CS-MS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表面光滑圆整,并且药物的释放时间延长,骨架可以保持2个月,同时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给药频率。在进行插管时,微球的悬浮性及分散性均符合要求。NCTD-CS-MS经肝动脉栓塞对兔的VX2肝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蒙志斌,马亦龙[6](2009)在《支气管动脉插管灌注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随着介入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探讨肺癌供血对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影响、对支气管动脉作为肺癌的主要供血来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BAI)的选择及方法、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的栓塞剂选择和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等已普遍受到关注。本文就肺癌的供血、支气管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栓塞并发症的预防等的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罗溢昌[7](2008)在《青蒿琥酯肝动脉灌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文献、临床研究方面对青蒿琥酯联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观察、归纳和总结。背景:中医认为本病乃由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饮食不洁,脏腑虚损、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日久而成。与体内“正气不足”和外来的“邪气滞留”有关。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临床分型分期、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原发性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以40~49岁的中壮年,男女之比约为2-5:1。以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极差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该病的防治是重要的医学及社会课题。中医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己有较多的尝试,经肝动脉灌注中药制剂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常可起到与TACE常规方案相同或更高的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较小。因此,为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研制高效低毒的抗癌中药,尤其是将中药有效成分或复方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目的:观察青蒿琥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临床新的抗肿瘤中药,以提高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减低介入治疗的副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方法:本研究根据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着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及UICC肝癌1997年TNM分期标准,选取在2007年3月—2008年4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在临床观察中,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必要的一般输液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运用TACE常规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青蒿琥酯灌注。对照组采用TACE常规方案治疗。一个疗程后根据瘤体变化、AFP的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及肝、肾功能、白细胞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治疗组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缩小瘤体、降低AFP近期疗效方面两组大致相似(P>0.05)。在介入副作用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蒿琥酯联合介入治疗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但存在增加对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对于开展青蒿琥酯临床抗肿瘤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侯立泳[8](2007)在《肝癌动脉内免疫化疗栓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HCC病人动脉内免疫化疗栓塞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病人均经B超、CT及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4周内未实行化疗、放疗,无主要脏器(心、肺、肾)功能损害,KPS评分≥60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全部为初治病例。将接受治疗的HCC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组,TACE联合脾动脉内灌注免疫治疗组,免疫化疗栓塞治疗组,每组2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术前和术后2周外周血CD3+、CD4+、NK活性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免疫化疗栓塞治疗组CD3+、CD4+、NK等免疫指标升高均明显高于TACE组和TACE联合脾动脉内灌注治疗组,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治疗中,常规TACE,TACE联合脾动脉内灌注免疫治疗,免疫化疗栓塞治疗组均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化疗栓塞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TACE组和TACE联合脾动脉内灌注免疫治疗组。

张丽[9](2007)在《中医姑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29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药联合介入组和纯中药治疗组的不同临床疗效,比较羟基喜树碱介入组和联合部分化疗药物介入组的不同副作用。探讨和总结中医姑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优势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2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被纳入本临床研究,其中中药联合介入组(A组)120例,纯中药治疗组(B组)109例。A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制剂静脉治疗,中药辨证口服,经肝动脉灌注抗癌中药制剂(或部分联合灌注化疗药);B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制剂静脉治疗,中药辨证口服。A组又根据灌注药物的不同分为(A1组)78例和(A2组)42例,A1组为灌注羟基喜树碱并碘油栓塞,A2组为灌注羟基喜树碱以及卡铂或吡柔比星、氟尿嘧啶并碘油栓塞。比较A组和B组的瘤体大小、AFP水平、生存期、生存率、卡氏评分、体重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A1和A2组的术后副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型分布。结果:中药联合介入组在缩小瘤体方面较纯中药治疗组有明显效果,两组有效率和瘤体稳定率前组和后组比较都明显提高,提示中药介入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中药联合介入组和纯中药治疗组比较可明显降低AFP水平,可以推测中药介入尤其是介入药物羟基喜树碱有明显的抑制和杀伤肝癌细胞作用。中药联合介入组对肝功能的影响比纯中医药治疗组大,提示即使是使用中药的局部治疗仍对肝功能有影响,而纯中药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说明中医治疗肝癌可以有效保护肝功能。两组治疗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无论是中药联合介入组或经手术切除、无法再次手术或介入的纯中药治疗组,两组远期疗效无区别。两组卡氏评分1月、6月和1年均较前有明显提高,提示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中药联合介入组中羟基喜树碱介入组和联合部分化疗药物介入组,两组介入均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尤其在ALT和AST方面。联合部分化疗介入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羟基喜树碱介入组对肾功能无影响。在介入后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发热和肝区疼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证实两组全程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但在骨髓抑制(白细胞),后者较前者明显降低,说明中药羟基喜树碱局部介入对骨髓抑制作用较轻。中药联合介入组和纯中药治疗组均对肝癌症状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证型集中在气滞血瘀证和湿瘀搏结证两证,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型集中在气滞血瘀证和湿瘀搏结证,提示中医治疗有扶正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结论:中医联合中药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有较好临床疗效,能稳定瘤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中药介入临床安全性好,中药羟基喜树碱具有高效、低毒的作用。

陈张琴,吴昌归,遆新宇,戴艳丽,李树钧,贺宏德,孙立军[10](2005)在《32P玻璃微球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介入化疗合并32P玻璃微球(phosphorus32glassmicrospheres,32PGMS)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支气管肺癌与单纯介入化疗的疗效.方法:将支气管肺癌48(腺癌9、鳞癌24、腺鳞癌1和小细胞肺癌1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内放射治疗组在全身化疗2个周期后4wk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32PGMS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传统治疗组在全身化疗2个周期后4wk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两组的全身化疗方案一致.结果:内放射治疗组完全缓解(CR)5例(21%),部分缓解(PR)15例(62%),稳定(SD)3例(12%),进展(PD)1例(4%),有效率(CR+PR)83%(20/24);而传统治疗组CR2例(8%),PR10例(42%),SD8例(33%),PD4例(17%),RR12例(50%).两组差异明显(83%vs50%,χ2=6.00,P=0.01).而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8%vs17%,P=0.666).结论:32PGMS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介入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传统方法无差异.

二、~(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内照射加局部灌注抗癌药对肺癌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内照射加局部灌注抗癌药对肺癌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介入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的比较
    2.2 满意程度的比较
    2.3 临床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2)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的制备及对胰腺癌荷瘤鼠显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 多肽受体显像剂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1.1 肿瘤受体显像
        1.1.2 多肽放射性药物的设计
        1.1.3 用于显像的仪器
    二 蛙皮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物功能
    三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99)Tc~m标记蛙皮素类似物[Lys~3]-BBS 的研究
    前言
    一 ~(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的制备及体外稳定性评价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二 ~(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研究
    三 ~(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在荷 CFPAC-1 胰腺癌裸小鼠内的生物分布研究
    四 ~(99)Tc~m-(HYNIC-[Ly53]-Bombesin)(tricine)(TPPTS)在正常小鼠和胰腺癌荷瘤鼠体内的γ显像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4)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肝动脉缓释栓塞微球的制备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工艺优
    仪器和试剂
    方法与结果
        1. N CTD 体外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HPLC 色谱条件
        1.2 标准曲线
        1.3 精密度
        1.4 回收率
        2. 微球的制备
        2.1 空白微球
        2.2 载药微球
        3. 微球的质量评价
        3.1 载药量和包封率
        3.2 粒径
        3.3 均匀度及成球性
        4. 微球的单因素考察
        4.1 制备方法
        4.2 乳化剂加入量
        4.3 反应温度
        4.4 海藻酸钠/壳聚糖
        4.5 固分体材料
        4.6 药脂比
        4.7 交联剂考察
        5. 微球的处方优化
        6. 最优处方验证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微球的表征与特性考察
    仪器和试剂
    方法与结果
        1. 微球的形态表征
        2. 微球的结构表征
        2.1 红外(FT-IR)图谱
        2.2 X 射线衍射(XRD)图谱
        2.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 微球的粉体学考察
        3.1 休止角
        3.2 压缩度
        3.3 圆整度
        4. 微球的吸水膨胀度考察
        5. 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微球的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考察
    仪器和试剂
    方法与结果
        1. 体外释放实验
        1.1 不同制剂的体外释放对比
        1.2 不同粒径微球体外释放对比
        2. 微球的稳定性实验
        2.1 高温实验
        2.2 吸湿性实验
        2.3 强光照射实验
        2.4 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实验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兔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
    仪器与材料
    方法与结果
        1.V X-2 肝癌动物模型的制作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瘤块的取材与制备
        1.3 荷瘤兔的传代
        1.4 瘤块的肝内种植
        2. 方法评价
        2.1 植瘤成功率
        2.2 种植后超声检查
        2.3 种植后CT 检查
        2.4 病理学表现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微球栓塞治疗兔VX-2 肝癌的疗效观察
    仪器与材料
    方法与结果
        1. VX-2 肿瘤肝动脉栓塞实验
        1.1 给药前准备
        1.2 动物分组与用药
        1.3 栓塞治疗方法
        2. 效果评价
        2.1 兔子死亡情况及生存时间观察
        2.2 肿瘤体积、肿瘤生长率
        2.3 DSA 监测下肿瘤即时栓塞效果观察
        2.4 病理学观察
        2.5 肝肾毒性评价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肝癌的介绍
    二. 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三. 栓塞微球的质量评价
    四. 栓塞微球存在的不足及引起的并发症
    五. 颗粒栓塞剂的研究前景以及展望
    六. 壳聚糖及壳聚糖微球的介绍
        1. 壳聚糖的介绍
        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七. 去甲斑蝥素抗癌作用的介绍
    八. 确定本课题的考虑
第一部分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CTD 体外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微球的制备
        2.3 星点设计优化与处理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表征与特性考察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表征
        2.2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性质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及稳定性考察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释放条件
        2.2 壳聚糖微球的释药机制
        2.3 影响微球释放的因素
        2.4 微球释放的模型拟合及释放后的状态观察
        2.5 微球的稳定性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兔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1 仪器与材料
        1.1 试剂和药物
        1.2 材料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VX-2 肝癌动物模型的制作
        2.2 评价方法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微球栓塞治疗兔VX-2 肝癌的初步疗效观察
    1 仪器与材料
        1.1 试剂和药物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VX-2 肿瘤肝动脉栓塞实验
        2.2 评价标准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它
致谢

(7)青蒿琥酯肝动脉灌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概况
        1 辨证论证是中医治疗学的精华所在
        2 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运用
        2.1 介入中药研究
        2.2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第三节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概况
        1 病因
        2.肝癌的诊断
        3 临床分型
        4.肝癌的治疗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1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
        2 放/化疗联合中药治疗
        3 介入治疗配合中药治疗
    第五节 青蒿琥酯抗肿瘤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青蒿琥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2 青蒿琥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3 青蒿琥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副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今后研究思路
结语
    一 文献研究
    二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篇
    附表一 Karnofsky(KPS)评分
    附表二 NM分期(UICC,1997)及国内分期
    附表三 CHILD肝功能分级
致谢

(8)肝癌动脉内免疫化疗栓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医姑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29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
        1. 病因病机
        2.肝癌的诊断
        3. 临床分型
        4.肝癌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姑息治疗研究进展
        一 中医姑息治疗
        1.姑息治疗的定义
        2.姑息治疗的渊源
        3.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4.姑息治疗的内容
        5.中医姑息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6.常用抗癌制剂的研究
        7.前景和展望
        二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1.理论基础
        2.发展历史
        3.介入药物研究
        4.中药介入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语和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10)32P玻璃微球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分组和治疗方案设计
        1.2.2 局部介入治疗
        1.2.3 栓塞治疗 32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2.2 临床近期疗效
    2.3 毒副作用
    2.4 并发症
3 讨论

四、~(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内照射加局部灌注抗癌药对肺癌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介入与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J]. 杨生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0)
  • [2]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郭世钊,余敏,林玉蓉,李妍. 中国医药导报, 2016(29)
  • [3]99Tcm-(HYNIC-[Lys3]-Bombesin)(tricine)(TPPTS)的制备及对胰腺癌荷瘤鼠显像的初步研究[D]. 田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1)
  • [4]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体肝动脉缓释栓塞微球的制备与药效学研究[D]. 周欣颖. 苏州大学, 2011(06)
  • [5]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D]. 宋玉玲. 苏州大学, 2010(01)
  • [6]支气管动脉插管灌注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J]. 蒙志斌,马亦龙.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09(03)
  • [7]青蒿琥酯肝动脉灌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罗溢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肝癌动脉内免疫化疗栓塞的临床分析[D]. 侯立泳. 青岛大学, 2007(01)
  • [9]中医姑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29例回顾性分析[D]. 张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10]32P玻璃微球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对比研究[J]. 陈张琴,吴昌归,遆新宇,戴艳丽,李树钧,贺宏德,孙立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11)

标签:;  ;  ;  ;  ;  

~(32)P玻璃微球血管栓塞联合抗癌药物局部输注治疗肺癌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