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标准化变量的线性模型的简化介绍

具有标准化变量的线性模型的简化介绍

一、用标准化变量方法简化介绍线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沛[1](2021)在《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安全通信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对物理层安全通信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通信技术往往具有高复杂性算法、能耗和硬件成本支出过大的问题。因此最近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即 IRS)被提出并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IRS是无源被动的二维反射表面,可以通过软件控制IRS上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主动修改无线信道。通过设计IRS的反射相位可以在合法用户处的接收信号相干叠加同时在窃听用户处的信号相互抵消,IRS的兼容性使其还可以和传统的安全通信技术如多天线、人工噪声(Artificial Noise,即AN)结合,因此将IRS引入物理层安全通信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将IRS应用于传统的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中,针对地面基站和无人机基站两个场景提出对应的资源优化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考虑一个地面基站的多窃听用户单合法用户的多输入单输出(Multi-Input Single-Output,即MISO)系统,针对联合优化基站的波束成形和AN向量以及IRS的反射相位,研究以最小化系统功耗为目标的优化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基于SDR和极大极小值定理的交替迭代优化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在MISO场景下所提算法能有效降低系统的功耗,同时证明了 IRS能与AN结合使用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其次,考虑无人机基站的单窃听用户单合法用户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即MIMO)系统。通过优化无人机的位置、无人机的发射波束成形、AN向量以及IRS的反射相位,本论文研究最大化系统安全速率的问题。本论文针对多变量耦合的数学问题提出了基于块坐标下降(block coordinate descent,即BCD)、复数域圆流形(Complex Circle Manifold,即 CCM)以及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即GA)的交替迭代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能有效提升系统的安全速率,并且验证了在MIMO系统下IRS在无人机通信系统中对安全速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胡侨宇[2](202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不同分区干湿程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是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破坏性最强的灾害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驱动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监测和预报我国的干湿程度,分析研究干旱的驱动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了气象站点、环流指数、社会经济指标和温室气体等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基于水分亏缺/盈余指数(water deficit/surplus,D)对我国七个不同分区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MMK)方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利用共线性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其显着性检验对干旱的关键环流指数进行筛选;建立了关键环流因子与D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对我国未来不同分区干旱进行短期预测;基于社会经济指标将我国分为6个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探究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下,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对我国极端湿润和干旱事件的影响,并利用不确定分析方法从不同站点、不同分区和不同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确定了气候变化(以环流因子表示)和人类活动(以温室气体表示)对干旱的贡献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了七个不同区域水分亏缺/盈余指数(D)的时空演变规律。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区域,1961~2020年D值在不同分区上具有差异性,其中西北地区(I区)、内蒙古草原地区(II区)、青藏高原地区(III区)处于干旱状态,而且I区在5、6月最严重;华中地区(VI区)和华南地区(VII区)表现为湿润,东南区湿润程度在5~8月湿润程度最高。D的年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II和V区外,其它区域的D值呈增长趋势的站点数大于降低趋势的站点数,尤其是VI区。此外,在研究期内我国的东部、西北部以及东南部等多地区有变湿润的趋势,而在我国的中部地区有干旱化趋势。(2)对不同区域干旱关键驱动环流因子进行严格筛选。通过共线性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及其显着性检验对干旱的关键环流因子进行筛选,发现干旱的发生是多种环流因子并发的结果;环流指数对各个分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干旱具有影响。此外,气候变化下环流因子对干旱的影响存在约为12个月的周期,并且存在一定滞后性,滞后时间基本在0~12月内。在众多环流因子中,大气类环流因子对各分区干旱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如西北地区(I区)干旱的环流驱动因子最多,影响程度最高,其中在同月与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PPVI)的相关系数高达0.88,在滞后时间为10个月时与南海副高脊线位置指数(SSRP)的相关系数为-0.86。(3)基于关键环流因子的干旱定量分析及预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率定期(1961~2010)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比验证期(2011~2020)要高,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 RMSE)要低,但都表明率定期的模型好。无论是率定期,还是验证期,模型在西北地区(I区)的表现效果最好。同一分区不同滞后时间下的模型表现效果各不相同,在率定期下,I区在滞后时间为5个月时,模拟效果最好,r和n RMSE分别为0.96和8.2%;验证期下华中地区(VI区)在滞后时间为1个月下,模拟效果最好,r和n RMSE分别是0.58和15.3%。此外,2021年各月的D值在西北地区(I区)、内蒙古草原地区(II区)、青藏高原地区(III区)、东北地区(IV区)和华北地区(V区)为负,表明这些地区2021年将会处于干旱状态,且II区在2021年6月干旱最为严重,其D值为-144.1 mm;华中地区(VI区)和华南地区(VII区)的D值大部分大于0,表明这些地区在2021年将会处于湿润状态,且在VII区最为湿润,D值为113.3mm。根据预测模型的评价,II区2021年干旱程度比以往更严重(<40%),需要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干旱;VII区在2021年的湿润程度比以往更加高(>60%),需要我们提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该地区发生洪水风险。(4)社会经济状况对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指标(人口和GDP)将525个站点划分为6个社会经济水平,各社会经济水平下的人口和GDP均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属于社会经济水平6下的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端湿润事件逐渐严重,极端干旱事件逐渐缓和。2016年和2011年分别是中国的湿润年和干旱年,其对应的12个月尺度中的标准化降雨蒸散发指数的最大值(SPEI_MAX)和最小值(SPEI_MIN)为1.83和-1.58。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SPEI_MAX总体呈上升趋势,SPEI_MIN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上升或下降的速率各不相同。在高社会经济水平下,发达城市的极端湿润事件更为严重,在低社会经济水平下,欠发达城市的极端干旱事件更为严重。(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从时间上看,温室气体CH4、CO2、N2O和SO2随时间变化都有上升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温室气体的浓度也逐渐增加。从空间上看,四项温室气体浓度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并且由西向东逐渐增加。无论是从不同站点、不同分区,还是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上看,气候变化对干旱的贡献度都要比人类活动的贡献度大。不同站点下,气候变化对干旱的贡献度范围在30~99.2%,人类活动占比为0~70%,同时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在我国由西向东逐渐增大;不同分区下,青藏高原地区(III区)气候变化对干旱的贡献度最高,贡献度大小为82.7%;内蒙古草原地区(II区)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最高,贡献度大小为37.4%;气候变化对干旱的贡献度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减小,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逐渐增加。

刘志虹[3](2021)在《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改变了国际生产体系与生产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企业适时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等比较优势,积极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成功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群,在积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促进就业、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中国制造产品在出口规模和份额、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方面都在迅速上升,但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大而不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不利的弱势地位。特别是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将《中国制造2025》中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作为打击对象,更是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现有学术观点认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追求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加成能力的控制。国际市场上价格加成能力是企业国际市场势力的具体体现,国际市场势力不仅代表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对产品的加价能力,而且是制造企业直接影响、控制市场变量以获得更多市场利益的能力。国际市场势力体现了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影响着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格局,也体现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那么,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作用机制怎样?虽然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但从现有文献看,全面系统地探究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问题的研究成果仍然鲜少。因此,对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问题作全面系统的研究,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研究背景,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内在机理,并将其用于指导管理的实践。围绕“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这一主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国际市场势力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详细梳理现有文献关于国际市场势力概念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国际市场势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梳理、总结、评述,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2)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现有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且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经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等分析工作后,识别出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技术创新能力、渠道控制能力、网络能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环境动态性。然后,充分吸收全球价值链理论、资源观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对扎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依据逻辑关系,构建了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概念模型。(3)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模型在基于扎根理论提炼关键影响因素后,本文首先对这些影响因素(变量)的内涵和维度做了详细阐述,然后综合分析和利用现有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提出本文变量之间的研究假设:第一,技术创新能力、渠道控制能力、网络能力的各维度对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的形成呈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中起中介作用;第三,环境动态性在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中是一种重要的情境因素,具有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4)对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假设展开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命题提出是否科学合理,还需通过有效的实证检验来加以验证。鉴于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之间正相关的关系,本文参考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主观评价测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集了企业的样本数据,获取了283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通过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后,确认了样本数据能满足实证检验的要求,据此对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探索式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式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探索式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式技术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探索式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式技术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第二,供应渠道控制能力、终端渠道控制能力对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终端渠道控制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供应渠道控制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供应渠道控制能力、终端渠道控制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未得到样本数据的支持;第三,网络规划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对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起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网络规划能力、网络管理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网络规划能力、网络管理能力与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第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的形成有正向的促进作用。(5)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启示基于前面几部分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和提升的建议:第一,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二,加强企业渠道控制能力的建设;第三,重视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第四,推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第五,建立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变化的监测机制。总之,本文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微观层面的视角探究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问题,拓展了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国际市场势力相关研究的内容。当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数据采集局限等,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贾兴[4](2021)在《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滞后于电力中长期市场建设,因而在开展现货市场试点建设后,普遍出现两个市场机制间缺乏协同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开展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重点对交易机制中的交易组织方式、交易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中长期交易产品设计提供理论方法,促进我国电力中长期市场的科学发展。本文在总结电力市场国际经验、剖析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协同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改进路径,并且提出了一种相应的标准化电力中长期交易产品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综述国际上电能量及其衍生品交易市场,总结归纳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实践经验。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典型电力市场实践中的电力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电力市场场内电能量交易机制和场外电能量交易机制,并总结提炼出对我国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设计的可借鉴经验。二、剖析电力现货市场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在阐述电能量市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最优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等,探究了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与电力中长期市场均衡的关系以及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对电力现货市场均衡的影响,论证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约定交割时间以及分时段交割功率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促进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改进路径。三、提出一种标准化电力中长期交易产品时间尺度的设计方法。以兼顾市场主体风险管理需求和市场流动性为设计原则,将满足市场主体风险管理需求的原则以最大化中长期产品的可覆盖率定量描述,将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原则以最小化交易产品种类数定量描述,提出了三阶段的设计方法:(1)计算交割时段的最优划分;(2)初步确定需要开设的交易产品组合;(3)设计补充性交易产品。对各阶段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规划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吴东伟[5](2021)在《基于GAF-CNN对在离岸人民币价差走势的判别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2010年8月,中国香港离岸(可交割)人民币外汇市场,即人民币CNH市场正式形成,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与此同时,内地人民币外汇市场,即人民币CNY市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一个货币,两个市场”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关注,在这些问题中,有关在离岸人民币的价差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参考相关文献,整理出对价差走势有影响的特征变量,首先利用deep-shap解释框架(黑箱解释模型)对全连接神经网络进行解释,验证各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该步骤还得出结论:价差序列以及两个市场人民币的收益率序列对价差判别的特征重要性最高,全球恐慌指数对价差走势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扩大在岸人民币的交易范围使得在岸人民币更加强势,AH股的溢价也会一定程度上使在岸人民币更加强势。接着,通过加入合成的两组特殊指数,发现:投资者关注度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以提高对价差走势判别的准确率。最后,选取特征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变量,建立五维时间序列的GAF-CNN在离岸人民币价差走势判别模型,并选取最佳窗口识别窗口,和其他深度学习算法比较,发现,GAF-CNN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能大大提高价差走势识别的准确率。

张宇驰[6](2021)在《车载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风扇气动性能试验是风扇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而在本文中针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结构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所要研究的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基于GB/T1236-2000《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搭建,采用了C型(管道进口和自由出口)风扇气动性能试验装置。由于国内对此标准的模型理论依据验证较少,故本文对于标准中的理论进行了确认和研究。为了研究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结构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本文采用CFD仿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1、由于此类车载风扇测试中需要电机驱动,故需要安装一个电机并与叶轮间通过连接轴连接,所以需要安装有轴承支座,但轴承支座会对风扇出口气流有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找到合适的轴承支座结构,分析了轴承支座主体到最前端距离不同时,风扇出口处的静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轴承支座主体到最前端距离过近时风扇出口处静压升高会导致风扇效率测量值低于实际值,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产生影响。2、探讨了采用的试验风筒直径大小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分别计算了不同直径风筒时,风扇性能曲线的变化情况和分析了不同风筒直径下锥形管处的压力变化,结果表明风筒直径越接近叶轮进口处直径,风扇效率越高。3、探讨了当叶轮安装在风扇气动性能试验台上时,其叶顶间隙和叶轮偏心对风扇的气动性能试验所产生得影响,计算了不同叶顶间隙和叶轮偏心率时,风扇性能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叶顶间隙对风扇性能有重要影响,间隙过大会导致风扇效率下降;叶轮安装偏心率越大,风扇的效率越低。4、在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中,压力的测量需要布置测孔。探究了测孔的结构和尺寸对压力的测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直径测孔、测孔倾斜、测孔突出对测试中压力测量的影响程度。5、最后基于以上因素的结果分析,在已有的试验台上进行了实际的风扇气动性能试验测试,对叶顶间隙和叶轮偏心的影响进行了风扇气动性能试验测试,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由于模型简化和测量等误差,结果显示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效率偏低,趋势一致。验证了CFD仿真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装置优化和改进的可行性。

赵健[7](2021)在《内齿式回转支承参数化分析与动态设计》文中提出回转支承以其结构紧凑、传动平稳、能够承载多个方向载荷等优点,广泛运用到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领域。内齿式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作为工业机器人腰部回转机构典型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内部接触关系复杂,现阶段对其动态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关键设计参数和工况条件的影响。建立尽可能符合工程实际的回转支承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分析其动态特性并进行动态优化设计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从多体动力学层次出发,本文开展内齿式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的动力学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与动态优化设计。(1)基于Hertz接触理论,计算了回转支承内部各元件间的等效接触刚度,推导了回转支承在不同类型载荷作用下的载荷分布计算公式,利用多体动力学方法,获得了回转支承的接触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考虑滚动体与内外圈滚道、保持架兜孔及内齿圈的轮齿间的动态接触关系,建立了回转支承参数化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单一关键设计参数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沟道曲率半径和保持架兜孔间隙,会对回转支承承载能力和内齿圈质心振动位移产生不良影响,而初始接触角和齿变位系数增加,回转支承动态性能将大幅变优。(2)基于回转支承参数化动力学模型,采用试验设计(DOE)方法,对回转支承的多个关键设计参数进行全因子试验设计和计算,获得了多个关键设计参数影响下的回转支承动态设计计算结果。结合线性加权法,运用不同统一量纲方法和权系数求解方法构造了新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回转支承多变量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计算获得最优参数组合结果,对比分析了优化结果,各性能参数均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回转支承多个周期动力学特性,探究不同滚动体与不同滚道接触力的变化规律。(3)基于回转支承参数化动态优化设计模型,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计算分析了回转支承的动态特性。考虑工业机器人机身结构的影响,构建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变速变载工况条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实际工况条件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发现:定工况条件下,驱动转速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影响最大,外加载荷会对内齿圈质心轴向振动位移产生较大影响。变速变载工况条件下,驱动转速突变阶段,齿轮啮合力和内齿圈质心径向振动位移波动最大,容易发生断齿现象,外加载荷突变阶段,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力和内齿圈质心轴向振动位移波动最大,容易发生滚道损坏。

韩洁婷[8](2021)在《斜流风机单音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机是当代最重要的动力装备之一,斜流风机因具有高流量、高效率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于化工、能源、建筑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能源资源短缺和噪声污染现象对斜流风机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标志着高性能、低噪声将成为斜流风机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斜流风机的气动性能优化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气动噪声的研究内容仍不多见,如何降低气动噪声成为斜流风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单音噪声作为斜流风机气动噪声的主导成分,是降噪的主要目标,研究斜流风机的单音噪声产生、传播机理以及提出合理的降噪方法对控制风机气动噪声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围绕斜流风机的单音气动噪声特性及其降噪研究展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对斜流风机单音气动噪声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斜流风机噪声源特征及其传播机理,从声源和声传播角度提出降噪方法,对不同方法及其降噪效果进行评估,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1)基于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斜流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相应的流场特征,分析了风机的流场结构和流动损失,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2)基于Lighthill声类比理论建立了斜流风机的气动噪声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了斜流风机的声场信息;利用其声场特征和流场特征,验证了斜流风机动静干涉导致的单音噪声产生机制。研究表明单音噪声主要声源是位于导叶前缘的非定常压力;研究了动静叶间距、倾斜导叶、掠型导叶等方法对噪声源及单音噪声的影响作用,分析了各种改型方法的降噪效果。(3)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斜流风机出口管道结构对气动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管道结构对气动噪声有明显的“截止”作用,选择合适的管道直径和动静叶数有助于提高管道截止频率、降低风机的气动噪声。本文针对斜流风机的单音噪声特性,分别从声源和声传播角度、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后置导叶参数和出口管道结构对斜流风机气动噪声的影响作用,提出了适用于工业应用的降噪方法,为降低斜流风机低噪声设计方法提供了参考。

吕智慧[9](2020)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金融和计量经济学领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检验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的工具,并且该方法已经普遍被经济学家和从业者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将重点关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理论发展过程,并应用这些检验来指导实际案例的分析。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各种非线性检验中,Hiemstra和Jones[1]提出的Hiemstra-Jones(HJ)二元非线性检验是学者们引用次数最多和被从业人员使用最广泛的的检验方法,该篇文章截止到2020年6月谷歌学术的引用次数已超过1550次,这足以说明了其在经济金融文献中的影响力。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这项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理论扩展。然而,在广泛应用HJ检验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反直观的结果,例如,Diks和Panchenko[2][3]通过模拟发现HJ检验会出现过度拒绝的现象,这些发现激发了我们对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探究。在本文中我们做如下安排,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的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章简要回顾了二元和多元的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重点介绍了 HJ检验以及Bai,Wong和Zhang[4]推广的在检测两组变量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多元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WZ检验)。此外,本文还揭示了 HJ检验和BWZ检验的出现异常表现的一些潜在原因。第三章重新研究了 Hiemstra和Jones在1994年的创造性工作,并发现他们提出的不同时间区间的概率估计与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估计不一致。此外,在原假设下,我们对Hiemstra和Jones[1]的论文中定义的概率给出了新的估计,并重新建立了渐近性质,我们对BWZ检验也做了类似的分析及推断。蒙特卡罗模拟的结果也支持我们的发现和推断。在第四章中,我们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介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使用二元和多元的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协整检验及线性和非线性的二元和多元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来研究蒙古国经济增长的的线性和非线性的决定因素以及评估了蒙古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受中国的影响程度。我们的发现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蒙古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决策以及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内容并总结全文。

雷泽坤[10](2020)在《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格指数反映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要想得到准确的价格指数,关键在于确保样本的“同质可比性”,而由于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不应在价格指数中反映,需要在价格指数构建的过程中剔除属于核算中物量变化的范畴。特征价格法可以避免传统匹配法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质量调整法。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产品更替速度加快、功能增强、质量大幅提升,也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从而流通中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波动日益频繁。因此,经典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发展速度空前,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为完善特征价格理论方法与应用提供新契机。鉴于此,本文力图在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予以全面、系统地优化。首先,详细梳理由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和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构成的特征价格法理论基础,对经典特征价格法(包括: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直接特征法、特征价格估计法和质量调整系数法)的实现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进行详实而细致地梳理和评析,并指出在新经济背景下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诸多困难与不足(包括:数据来源不足、权重缺失、模型设定不足和链式漂移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经典特征价格法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不足,提出一个系统的优化方案。就经典特征价格模型的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提出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并采用完全匹配数据下的RYGEKS价格指数化解链式漂移。将直接特征法与特征价格估计法相结合,有效地应对规格品出现的新特征。从应用层面,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分别编制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优盘和移动硬盘等典型ICT产品基于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和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特征价格指数,定量分析改进前后特征价格指数出现的偏差幅度。通过编制相邻时期匹配数据价格指数,测度并分离传统价格指数由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所导致的偏差。最后,产品质量调整不足仍是造成官方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差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实际GDP的低估,影响了对实际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的准确判断。本文根据现有数据样本编制ICT设备居民消费特征价格指数,分别根据现有数据样本和跨国转移法估计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进而监测传统ICT设备价格指数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产生的系统性偏差,并基于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我国ICT设备的投入产出构成与传统价格指数的偏离对实际GDP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明显高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改进后模型的精确度和解释力显着增强。(2)测算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发现: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经典特征价格模型权重缺失和模型设定不足而产生的偏差;月度Laspeyres和Paasche指数容易发生链式漂移,Fishe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链式漂移,而RYGEKS指数可有效地化解链式漂移;传统价格指数样本更替的时滞性和质量调整不足,均可导致各类ICT产品价格指数产生向上偏离。(3)由于质量调整不足而导致我国ICT设备价格指数年均降幅被低估约10至12个百分点,导致我国实际GDP增速被低估约0.34至0.41个百分点。

二、用标准化变量方法简化介绍线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标准化变量方法简化介绍线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安全通信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物理层安全研究现状
        1.2.2 智能反射面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理层安全通信相关技术
    2.2 智能反射面
    2.3 相关优化理论
        2.3.1 凸优化问题
        2.3.2 半正定松弛法
        2.3.3 块坐标下降法
        2.3.4 复数域圆流形
        2.3.5 遗传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RS辅助的联合波束成形与AN设计
    3.1 相关研究及系统模型
        3.1.1 相关研究
        3.1.2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3.2 交替迭代优化算法
        3.2.1 波束成形与AN向量联合优化
        3.2.2 智能反射面反射相位优化
        3.2.3 提出的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RS辅助的无人机安全通信
    4.1 相关研究及系统模型
        4.1.1 相关研究
        4.1.2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4.2 基于BCD-CCM-GA的求解算法
        4.2.1 波束成形与AN向量联合优化
        4.2.2 智能反射面反射相位优化
        4.2.3 无人机位置优化问题
        4.2.4 提出的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不同分区干湿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研究的发展过程
        1.2.2 干旱指标
        1.2.3 大气环流对干旱的影响
        1.2.4 干旱驱动机制
        1.2.5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
        1.2.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干旱的关键环流驱动因子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1.3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计算方法
        2.1.4 M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
        2.1.5 共线性分析
        2.1.6 皮尔逊相关及其显着性检验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区域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时间变化
        2.2.2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2.2.3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变化趋势
        2.2.4 筛选的关键环流指数
    2.3 讨论
        2.3.1 干旱指数的选择
        2.3.2 环流指数的选择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关键环流因子的干旱定量分析及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和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计算
        3.1.2 多元线性回归建模
    3.2 结果分析
        3.2.1 计算与模拟的D值之间的关系
        3.2.2 模型的评价
        3.2.3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与环流因子的定量关系
        3.2.4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的预测
        3.2.5 水分亏缺/盈余指数预测结果的评价
    3.3 讨论
        3.3.1 不同预测方法在干旱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3.3.2 中国不同分区干旱的变化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经济状况对极端干湿事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4.1.2 SPEI的计算
        4.1.3 线性斜率估计和相关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下人口和GDP的空间变化
        4.2.2 SPEI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时间变化
        4.2.3 SPEI、SPEI 最大值和最小值线性斜率的空间分布
        4.2.4 社会经济指标和干旱指数线性斜率之间的关系
        4.2.5 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下干旱指数线性斜率的变化
        4.2.6 极端湿润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
    5.1 材料与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不确定性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温室气体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5.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贡献度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干旱应对策略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扎根理论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数理统计分析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起源及其内涵的研究
        2.1.2 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研究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算的研究
    2.2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相关概念的研究
        2.2.1 国际市场势力的内涵
        2.2.2 国际市场势力与垄断势力的关系
    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实证的研究
    2.5 对现有研究的简评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际市场势力形成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
        3.1.1 访谈提纲的设计
        3.1.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1.3 访谈的实施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式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相关变量内涵及变量维度
        4.1.1 国际市场势力的维度
        4.1.2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维度
        4.1.3 渠道控制能力的内涵和维度
        4.1.4 网络能力的内涵和维度
        4.1.5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维度
        4.1.6 环境动态性的内涵和维度
    4.2 研究假设
        4.2.1 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假设
        4.2.2 渠道控制能力与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假设
        4.2.3 网络能力与国际市场势力形成的关系假设
        4.2.4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中介作用
        4.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4.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5.1 问卷设计
    5.2 变量测量
        5.2.1 国际市场势力的测量
        5.2.2 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
        5.2.3 渠道控制能力的测量
        5.2.4 网络能力的测量
        5.2.5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量
        5.2.6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5.3 问卷预调研
        5.3.1 预调研数据的采集
        5.3.2 预调研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及问卷修正方法
        5.3.3 预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及问卷修正
    5.4 正式调研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4.1 正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分析
        5.4.2 正式问卷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
    6.1 数据质量分析
        6.1.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1.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2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6.3 假设检验
        6.3.1 直接作用检验
        6.3.2 中介作用检验
        6.3.3 调节作用检验
    6.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7.2.2 加强企业渠道控制能力的建设
        7.2.3 重视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
        7.2.4 推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
        7.2.5 建立企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监测机制
    7.3 研究局限
        7.3.1 样本数据采集的局限性
        7.3.2 相关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7.4.1 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工作
        7.4.2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相关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预调研问卷
附录3:正式调研问卷
致谢

(4)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能量及其衍生品交易国际实践
    2.1 引言
    2.2 电力期货交易
        2.2.1 欧洲电力期货产品体系
        2.2.2 美国电力期货产品体系
        2.2.3 交易组织方式
    2.3 场内电能量交易
        2.3.1 欧洲电力市场
        2.3.2 美国电力市场
    2.4 场外电能量交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相互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电能量市场理论基础
        3.2.1 现货市场的出清模型
        3.2.2 中长期合同的交割方式
        3.2.3 电能量市场的结算费用
        3.2.4 完全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的条件
    3.3 现货价格与中长期市场均衡的关系
    3.4 中长期合同对现货市场均衡的影响
    3.5 我国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改进路径
        3.5.1 双边协商交易
        3.5.2 集中交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交易产品时间尺度的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设计原则分析
    4.3 设计方法
        4.3.1 总体流程
        4.3.2 交割时段的最优划分模型
        4.3.3 交易产品组合的初步确定
        4.3.4 补充性交易产品的设计模型
    4.4 算例分析
        4.4.1 参数设定
        4.4.2 计算结果
        4.4.3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GAF-CNN对在离岸人民币价差走势的判别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民币在离岸市场汇差的研究现状
        1.3.2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金融时间序列数据预测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在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形成
    2.1 在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
    2.2 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市场状况
    2.3 国际金融状况
    2.4 政策和政策不确定性
第三章 GAF-CNN模型的搭建和相关方法介绍
    3.1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1.1 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1.2 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1.3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2 神经网络算法和优化方法
        3.2.1 前向传播算法
        3.2.2 反向传播算法
        3.2.3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
    3.3 金融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
        3.3.1 用多元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缺陷
        3.3.2 格莱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
        3.3.3 马尔可夫转换场(Markov Transition Field)
    3.4 GAF-CNN分类器的搭建
    3.5 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分类器的评价标准
        3.5.1 深度神经网络SHAP值的介绍
        3.5.2 方向度量的检验统计量
    3.6 分类器性能的评价准测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特征向量的选择
    4.2 数据的预处理
        4.2.1 标签的生成
        4.2.2 特征变量的处理
    4.3 基于DeepSHAP对全连接神经网络价差走势分类器的解释
        4.3.1 全连接神经网络价差走势分类器的训练
        4.3.2 DeepSHAP对模型的解释
    4.4 两类特殊特征对价差走势的影响
    4.5 GAF-CNN分类器对在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价差走势的判别
第五章 结论和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车载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3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标准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台结构及其理论
    2.1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理论及方法
        2.1.1 风扇性能参数介绍
        2.1.2 风扇性能参数换算
        2.1.3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分类及方法
    2.2 风扇试验台整体结构
第3章 流体力学理论和CFD模拟方法
    3.1 流体力学理论
        3.1.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3.1.2 计算流体力学
        3.1.3 基本控制方程
        3.1.4 湍流模型
        3.1.5 有限体积法
    3.2 建模与仿真
        3.2.1 几何模型
        3.2.2 网格划分
        3.2.3 仿真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3.2.4 风扇全压和全压效率计算
        3.2.5 网格无关性验证
第4章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1 轴承支座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
        4.1.1 所研究的几种轴承支座结构
        4.1.2 轴承支座结构对风扇进出口压力的影响
    4.2 采用的试验风筒直径大小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
        4.2.1 试验风筒结构
        4.2.2 测试时采用不同的风筒直径压力分布分析
        4.2.3 不同试验风筒下风扇效率的影响
    4.3 叶顶间隙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
        4.3.1 叶顶间隙结构
        4.3.2 叶顶间隙处速度和湍动能分布
        4.3.3 不同叶顶间隙下风扇效率的影响
    4.4 叶轮偏心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
        4.4.1 叶轮偏心结构
        4.4.2 不同偏心率下速度和湍动能分布
        4.4.3 不同偏心率下风扇效率的影响
    4.5 压力测管对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的影响
        4.5.1 测孔结构和尺寸
        4.5.2 边界条件
        4.5.3 测孔流场分析
        4.5.4 测管测量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风扇气动性能测试试验
    5.1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需测试的主要参数
    5.2 测控系统介绍
        5.2.1 测试装置
        5.2.2 测试操作步骤
    5.3 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5.3.1 叶轮与叶轮外罩的叶顶间隙对风扇性能影响分析
        5.3.2 叶轮与叶轮外罩偏心对风扇气动性能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7)内齿式回转支承参数化分析与动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回转支承研究现状
        1.2.1 回转支承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回转支承国内研究现状
    1.3 多体系统动态设计的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回转支承承载性能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回转支承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2.1 回转支承主要类型
        2.2.2 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工作原理
        2.2.3 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重要参数
    2.3 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接触应力与变形
    2.4 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载荷分布
        2.4.1 轴向载荷单独作用下的载荷分布
        2.4.2 倾覆力矩单独作用下的载荷分布
        2.4.3 联合载荷作用下的载荷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转支承参数化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ADAMS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3.3 基于ADAMS建立回转支承动力学模型
        3.3.1 参数化建模
        3.3.2 接触力参数的添加及计算
        3.3.3 求解器的设置
    3.4 回转支承动力学模型验证
    3.5 回转支承参数化分析
        3.5.1 沟道曲率半径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5.2 保持架兜孔孔径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5.3 初始接触角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5.4 齿变位系数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回转支承动态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回转支承试验设计
    4.3 多目标优化问题
        4.3.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4.3.2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4.4 线性加权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
        4.4.1 目标函数的创建
        4.4.2 统一量纲处理
        4.4.3 权系数的选取
    4.5 优化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工况条件下回转支承动态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主要工况条件对回转支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5.2.1 驱动转速的影响
        5.2.2 轴向载荷的影响
        5.2.3 倾覆力矩的影响
    5.3 变速变载工况下回转支承动态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8)斜流风机单音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机研究现状
        1.2.2 风机气动噪声研究现状
        1.2.3 非均匀定常流动单音噪声的研究现状
        1.2.4 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与噪声的关系
        1.2.5 风机气动噪声优化途径介绍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斜流风机内流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2.1 引言
    2.2 风机流场基本控制方程
    2.3 风机流场结构计算模型
        2.3.1 风机结构参数
        2.3.2 风机主要性能参数
    2.4 风机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2.4.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4.2 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2.4.3 初始条件及求解方法
        2.4.4 性能计算结果
        2.4.5 风机内流特性分析
    2.5 风机气动性能实验结果及数值方法验证
        2.5.1 实验装置
        2.5.2 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流风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气动声学理论
        3.2.1 Lighthill声类比理论
        3.2.2 Curle方程
        3.2.3 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
    3.3 气动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3.3.1 直接CAA方法
        3.3.2 混合CAA方法
    3.4 风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分析
        3.4.1 风机气动噪声数值计算模型
        3.4.2 噪声测点
        3.4.3 风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
        3.4.4 气动噪声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风机气动噪声实验测试
        3.5.1 实验装置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置导叶对单音噪声及非定常压力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风机单音噪声的产生机理
    4.3 风机气动噪声及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分析
        4.3.1 风机气动噪声分布
        4.3.2 风机叶片非定常压力分析
        4.3.3 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产生机制及风机噪声源分析
    4.4 动静叶间距对非定常压力及噪声影响的研究
        4.4.1 动静叶间距定义及模型参数
        4.4.2 动静叶间距对单音噪声的影响研究
        4.4.3 动静叶间距对非定常压力的影响研究
    4.5 倾斜导叶对非定常压力及噪声影响的研究
        4.5.1 倾斜导叶定义及模型参数
        4.5.2 倾斜导叶对单音噪声的影响研究
        4.5.3 倾斜导叶对非定常压力的影响研究
    4.6 掠型导叶对非定常压力及噪声影响的研究
        4.6.1 掠型导叶定义及模型参数
        4.6.2 掠型导叶对单音噪声的影响研究
        4.6.3 掠型导叶对非定常压力的影响研究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后置导叶数及管道结构对气动噪声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后置导叶数对风机气动性能及噪声影响的研究
        5.2.1 导叶数目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5.2.2 导叶数目对风机气动噪声的影响
        5.2.3 导叶数目对非定常压力的影响研究
    5.3 出口管道结构对风机气动噪声影响的研究
        5.3.1 管道声模态理论
        5.3.2 出口管道模型参数及实验设计
        5.3.3 出口管道及动静叶片数对风机气动噪声的影响研究
        5.3.4 出口管道长度对风机气动噪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及问题背景
    1.2 本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发展及相关结果
    2.1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
    2.2 预备知识
        2.2.1 单位根检验方法
    2.3 Johansen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2.3.1 协整理论及协整检验
        2.3.2 U统计量
    2.4 二元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5 Hiemstra-Jones二元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6 多元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7 多元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8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修正的HJ检验和BWZ检验
    3.1 概述
    3.2 修正的HJ检验
    3.3 修正的BWZ检验
    3.4 蒙特卡罗模拟
        3.4.1 修正的HJ检验的模拟结果
        3.4.2 修正的BWZ检验的模拟结果
    3.5 股票收益率与成交量的变化率的关系探究
        3.5.1 S&P 500指数的收益率与成交量的变化率的关系探究
        3.5.2 A股的收益率与成交量的变化率的关系探究
    3.6 定理证明
        3.6.1 强混合平稳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3.6.2 定理3.2.1的证明
    3.7 改善势的初步探究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线性和非线性增长决定因素:蒙古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4.1.1 问题背景
        4.1.2 数据
        4.1.3 经验结果及分析
    4.2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全文与未来工作的构想
    5.1 总结全文
    5.2 未来工作的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
        1.4.2 实证研究
        1.4.3 比较分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Lancaster消费偏好理论
        2.1.1 基本思想
        2.1.2 模型构建
        2.1.3 最优决策
        2.1.4 替代效应
        2.1.5 新产品的引入
    2.2 Rosen特征供需均衡理论
        2.2.1 假定条件
        2.2.2 消费者决策
        2.2.3 生产者决策
        2.2.4 市场均衡
    2.3 Diewert特征价格理论
        2.3.1 假定条件
        2.3.2 理论构架
        2.3.3 特征价格模型选择的理论基础
        2.3.4 特征价格理论评述
第3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梳理与评价
    3.1 特征函数的构建
        3.1.1 特征函数的识别
        3.1.2 函数形式的选择
        3.1.3 变量的选择
        3.1.4 残差的解释
    3.2 经典特征价格法介绍与评述
        3.2.1 特征虚拟时间变量法
        3.2.2 直接特征法
        3.2.3 特征价格估计法
        3.2.4 质量调整系数法
    3.3 经典特征价格法面临的问题
        3.3.1 数据来源不足
        3.3.2 权重缺失
        3.3.3 模型设定不足
        3.3.4 链式漂移
第4章 经典特征价格法的改进
    4.1 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
        4.1.1 电商平台大数据的相对优势
        4.1.2 电商平台大数据对经典特征价格法的优化
    4.2 加权特征价格模型
        4.2.1 权重的经济意义
        4.2.2 权重的选择
        4.2.3 权重对特征价格模型的优化
    4.3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改进
        4.3.1 非参数和半参数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4.3.2 基于截面数据排序的ADL模型
        4.3.3 非参数与半参数模型同ADL模型的比较
        4.3.4 基于ADL模型的特征价格模型优化
    4.4 多边特征价格指数
        4.4.1 GEKS价格指数
        4.4.2 GEKS价格指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3 RYGEKS价格指数
        4.4.4 基于RYGEKS指数的特征价格指数优化
第5章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ICT产品特征价格指数实证分析
    5.1 改进的特征价格指数构建
        5.1.1 经典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2 加权—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3 加权—ADL特征价格估计模型
        5.1.4 RYGEKS指数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数据描述
    5.3 特征变量的量化
        5.3.1 智能手机特征的量化
        5.3.2 计算机类设备特征的量化
        5.3.3 计算机存储设备特征的量化
    5.4 特征变量的选取
        5.4.1 文献总结法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逐步回归分析
        5.4.4 新特征的处理方法
    5.5 测算结果分析
        5.5.1 基本模型检验
        5.5.2 权重影响的差异分析
        5.5.3 模型误设定影响的差异分析
        5.5.4 链式漂移处理效果分析
    5.6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分析
        5.6.1 传统价格指数的偏差来源
        5.6.2 传统价格指数偏差的量化分析
第6章 ICT设备特征价格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速的调整
    6.1 ICT产业的界定
        6.1.1 ICT产业的概念界定
        6.1.2 ICT产业的范围界定
        6.1.3 ICT设备的分类
    6.2 ICT设备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6.2.1 ICT增长模拟的敏感性分析模型
        6.2.2 数量调整乘数
        6.2.3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与实际GDP增速的调整
    6.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3.1 规格品的选取
        6.3.2 权重的确定
        6.3.3 ICT设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与调整
    6.4 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
        6.4.1 构建ICT设备投资价格指数面临的困难
        6.4.2 ICT设备投资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6.4.3 跨国转移法
    6.5 实际GDP增长速度的调整
        6.5.1 ICT设备投入产出构成分析
        6.5.2 实际GDP增速调整幅度的估算
        6.5.3 实际GDP增速调整的国际比较
    6.6 关于调整实际GDP增速的几点说明
    6.7 ICT与生产率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用标准化变量方法简化介绍线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安全通信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不同分区干湿程度的影响[D]. 胡侨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企业国际市场势力形成机理研究[D]. 刘志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研究[D]. 贾兴.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基于GAF-CNN对在离岸人民币价差走势的判别及相关研究[D]. 吴东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车载风扇气动性能试验系统影响因素分析[D]. 张宇驰.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7]内齿式回转支承参数化分析与动态设计[D]. 赵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斜流风机单音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D]. 韩洁婷. 浙江大学, 2021(09)
  • [9]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D]. 吕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实证分析[D]. 雷泽坤. 辽宁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具有标准化变量的线性模型的简化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