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一、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1](2021)在《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基于PISA2018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程瑛[2](2020)在《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教育均衡且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则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们已经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模式和体制机制,但是针对民族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大范围的区域间资源共享,没有落实到民族地区自身情况,对于数字教育资源具体推进路径的研究更是少有论述。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是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部分,是解决校际资源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如何有序管理并高效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保证数字化课程资源合理、深入、恰当的发挥作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本研究以新疆F市为例,聚焦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这一主题,在查阅文献,确定政策方向,了解国内外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界定相关概念、查找理论基础之后,对F市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的建设现状、共享现状、获取途径和使用现状、资源满意度、资源需求、制约教师参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因素以及教师基本信息做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对问卷、访谈、调查表和观察记录表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为共享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支撑。综合考量现有问题、原因分析和西北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理论,笔者从政策引导、信息技术培训、技术保障、无缝对接县域外资源、县域内资源逐级共享和监测评估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改善西北民族地区当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有效路径。路径具体涉及到提高认识、联动协调、优化经费、激励政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建设、资源管理、引进优质资源、盘活县域外资源、监测评估共享过程等内容。本研究为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所提出的共享路径相互协调、具体可行,对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陈丽名[3](2020)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起步于2009年的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项目,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达到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以及实现小学教育多元化诉求的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重要途径。而实践类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担负着培养专业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存在着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的问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仍然是教师教育的弱势环节。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关于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随即增多,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实践的研究中,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政策做现状与问题分析或是建立在国外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尚且缺乏基于课程主体观视角,以学生为本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力图从关注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合理性的基础上,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满意度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问题,旨在透视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的满意度现状进行问题诊断,为提高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满意度提高价值参照,为完善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提供实证依据。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并且围绕教育实践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和大学生满意度进行了文献综述,在呈现整个研究概貌的基础上整理已有研究的特点并挖掘本研究的价值与研究基础,为本研究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旨在构建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理论结构。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体验视角出发,在阐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内涵、分析建构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讨论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需要达到的标准,厘清本研究实践类课程各维度的具体内容,从理论上构建测量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理论结构,寻找客观反映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水平的有效方式。第三部分,说明了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现实表征。首先,依据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测量指标,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问卷。其次,依据调查实施,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透视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基本情况。经研究发现,实践类课程满意度整体得分介于3.35-3.73之间,平均得分3.47,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整体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学生课程学习维度满意度得分最高,实践基地的满意度得分最低,剩余其他维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指导教师、课程评价、课程实施、大学资源、课程内容、课程价值。第四部分,从满意度结果透视诊断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以找准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偏低的根本因素。经笔者总结,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主要存在实践类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未来小学教师发展需求、实践类课程组织相对薄弱、实践类课程管理模式尚不规范等问题。第五部分,提出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策略。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探寻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策略,本部分就实践类课程体系、实践类课程组织保障、实践类课程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策略。

柴玥[4](2019)在《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慕课借助互联网在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生产、传递与应用的革新,增强了知识的流动、分享与传播,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边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对于其知识传播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刻认识,使得慕课在开发应用及效果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5W传播模式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效率与公平等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中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要素关系与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总结一般规律,指导我国慕课的本土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慕课、知识传播、传播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划分慕课知识传播要素,从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发展的角度,结合慕课发展的现实基础,构建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绘制传播模式图。研究指出,在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下,“学生中心”的模式特性使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多角色转化;“网络场景”的模式特性使传播渠道影响内容,形成多学科知识关联网络;“交互学习”的模式特性使慕课知识“狭义-广义”的两层传播效果通过效率与公平程度得以探测。我国慕课发展一方面受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一般规律的影响,一方面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在主体与客体方面,应深化混合教学改革,促进慕课教学主体对慕课的认知与应用;增强技术保障,改善教师开发及应用慕课的便利性;加快学分认证,提升客体学习投入度。在渠道与内容方面,应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实施系统化国际化战略;挖掘平台服务性功能;加快平台盈利模式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传播效果方面,应完善知识传播支持机制;加强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提升慕课学习的效率与公平。论文形成了如下创新点:首先,基于传播模式理论构建慕课分析框架,提出慕课形成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知识传播模式。其次,从整体评价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研究狭义-广义两层次知识传播效果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慕课开放数据分析,指出在狭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学业成就潜力巨大,学业过程效率较高,但在广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还没有真正改善不同学习者群体的公平程度。

邓利[5](2019)在《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四十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徙,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务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起初的单个成员流动到举家流动,流动的背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的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本文特指流动儿童)的问题。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流动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学习等多方面,而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如何,因为他们频繁的流动,无法像非流动儿童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怎样给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研究者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城市适应和卫生保健等层面进行关于流动儿童的学习研究,但主要以思辨性的定性研究为主,而从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角度进行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江西省N市流动儿童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把学习状态的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对学习状态的概念分项化处理,将其量化并测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背景的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表现不同,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上总体上呈现良好状态,且略优于非流动儿童,但在师生互动和学习投入方面仍有待加强。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可知,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受到“个人能力”和“父母态度”、“同伴关系”的显着影响。其中,“个人能力”和“父母态度”的影响最大。此外,“教师态度”和“学习氛围”对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影响不显着。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本文立足于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重点、育人模式、家校共育、师生互动等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强化学校和家庭对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消减流动儿童学习存在障碍,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提高流动儿童学习质量。

吴琼[6](2019)在《高校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SN老年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的研究焦点已经逐步从物质层面转移至精神层面,老年教育因此应运而生。重视和发展老年教育,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老年人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老年大学作为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其教学质量更是为人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如何改革我国高校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保障高校老年大学教师的权利、提升高校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是我国老年大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和分析高校老年大学学员对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情况,为此,笔者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关于满意度的相关量表,自编了《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对SN老年大学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老年大学的教师与学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发现:SN老年大学的学员对教学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表明老年大学的教学质量基本符合老年学员对老年大学的期望值;学员满意度各维度情况存在差异,其中老年学员对教师与教学方面满意度最高,对学校管理与服务维度方面满意度最低;具体而言:教师与教学方面,学员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素质认可度高,但存在教学方法适宜性低、青年教师少、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个人发展方面,老年学员对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增长知识方面满意度高,但通过学习服务社会方面认可度低;课程设置方面,老年学员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方面满意度高,但对课程设置的特色以及课程设置的层次深层递进满意度低;学习环境方面,老年学员对学校的软环境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硬环境的满意度。学员对校园环境的学习氛围满意度高,对学校给予的学习场所、硬件设施使用情况满意度较低;管理与服务方面,老年学员对班长的管理服务最为满意,其次是班主任服务工作,满意度最低的是教务服务工作。基于研究结果分析,笔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宏观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给予高校老年大学身份肯定。微观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增加特色课程规模;增添教师激励、考核机制,保障教师权利;打造班委成员,鼓励学员自我管理;强化管理队伍,补充年轻教师;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专用场地;增加老年学员服务社会的意识,发挥老年学员的余热。

李阳阳[7](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洗礼的主渠道。大学生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是大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只有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就成为本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路径做了深入探讨。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是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现状,分析了研究的思路、意义以及重点难点。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相关问题。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涵义、教师教学能力的界定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重点内容是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目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指明方向。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包括能力本位论、教师能力学、教师胜任力论、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现实依据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大学生、教师自身和国家三个角度说明提高教学能力的意义。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提升教师自我教学能力;二是创新组织培养体制机制;三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三条路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屈洪兵,赵媛[8](2018)在《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近十年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采用总体概述与分主题阐述相结合的方式,对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等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作出展望。

杨林[9](2017)在《影响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A校为例》文中提出“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培养高素质的知华友华的来华毕业生定义为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政府及院校提供了大量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高学历来华学生比例也不断提升,使得来华研究生成为当今大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来华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和学业进展是衡量我国国际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来华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其学业满意度的因素,并探讨了学业满意度及学业成绩在学业进展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研究发现:第一,获得奖学金的来华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显着高于未获得奖学金者,不同性别、硕博士、来源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对学业满意度没有显着影响;第二,对中国的熟悉程度对来华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有正向关系;第三,院系的硬件水平、院系科研氛围、跨文化适应水平、师生交流水平对来华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产生正面影响;第四,写作技能的提升、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术参与进展产生正面影响,毕业障碍受到GPA及成绩排名的满意度的正面影响,受到GPA自我评价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对发展来华研究生的学业进展理论具有启示作用。本研究根据来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学业进展的概念模型基础上补充了跨文化学术适应水平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扩大了模型的适用范围。针对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五方面的政策建议:a.加强对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重视;b.加强多元化奖助机制的建设;c.提升院系的硬件水平从而提升来华研究生的科研体验;d.多方位提升学院的科研氛围促进来华研究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e.降低导师压力以提升院系整体指导水平。通过提升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主动权,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闫晓琪,杨鹭,李蕴[10](2017)在《基于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调查——以天津市某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职业院校尤甚,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壮大学校声誉、提高院校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作为教学质量的受用者——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将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天津市某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例,以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数据为基础,分析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优质均衡是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1.1.2 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1.1.3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是解决民族地区校际资源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1.2 问题陈述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相关文献述评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教育公平理论
        2.1.2 教育均衡理论
        2.1.3 教育资源利用率理论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义务教育
        2.2.2 城乡一体化与均衡发展
        2.2.3 数字化课程资源
        2.2.4 共享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调查研究法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对象
    3.4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测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统计描述分析
        3.5.2 相关性分析
        3.5.3 独立样本t检验
4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调查
        4.1.1 硬件设施和网络建设现状
        4.1.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现状
        4.1.3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获取和使用现状
        4.1.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满意度
        4.1.5 师生对数字化课程资源需求现状
        4.1.6 制约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因素
    4.2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4.2.1 城乡网络宽带建设存在差距
        4.2.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情况不佳
        4.2.3 数字化课程资源获取效率低,应用不广泛
        4.2.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满意度不高
    4.3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宽带网络建设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4.3.2 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情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4.3.3 数字化课程资源获取效率低,应用不广泛的原因分析
        4.3.4 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5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特殊性分析
    5.1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5.2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5.3 教学现状的特殊性
    5.4 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5.4.1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5.4.2 教师结构不合理
        5.4.3 县域内缺乏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5.5 课程资源的特殊性
6 西北民族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
    6.1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组织协调
        6.1.1 提高资源共享认识,培养资源共享理念
        6.1.2 加强各级监管协调,实现资源长效共享
        6.1.3 优化经费使用制度,保障资源的引进和共享
        6.1.4 出台激励政策,提高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6.2 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6.2.1 构建资源应用精准帮扶大数据管理平台
        6.2.2 构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6.2.3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计划”
    6.3 增强技术保障,稳定共享环境
        6.3.1 全面推进农村学校网络建设,保障网络互联互通
        6.3.2 增强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撑,提升资源共享效率
    6.4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无缝对接县域外资源
        6.4.1 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库
        6.4.2 依托“智慧学习广场”,展开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6.4.3 打破地区限制,形成“双师”互助资源共享
    6.5 盘活县域外资源,实现县域内资源逐级共享
        6.5.1 发挥行政部门作用,形成县域资源“聚集地”
        6.5.2 区域结对,促进城乡校际间资源共享
    6.6 监测和评估共享过程,保证共享质量
        6.6.1 成立资源评估小组,严格把控资源质量
        6.6.2 评估资源使用者的共享效果,激励教师提升自我
        6.6.3 评估课程资源供给者的贡献量,保护教师知识版权
7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理论结构
    (一)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内涵
    (二)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依据
    (三)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内容
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现实表征
    (一)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研究设计与工具开发
    (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基本特征
三、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问题诊断
    (一)实践类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二)实践类课程组织保障相对薄弱
    (三)实践类课程管理模式尚不规范
四、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类课程体系
    (二)完善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组织保障
    (三)建立规范的实践类课程管理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慕课研究现状
        1.2.2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慕课
        1.3.3 知识传播
        1.3.4 传播模式
    1.4 理论基础
        1.4.1 5W传播模式理论
        1.4.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1.4.3 教育效率与公平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2 技术路线
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构建
    2.1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划分
        2.1.1 5W模式下的知识传播基本要素
        2.1.2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的三层次
    2.2 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的变革
        2.2.1 “教师中心线性传播”的传统知识传播模式
        2.2.2 “师生互动资源开放”的远程知识传播模式
    2.3 “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解析
        2.3.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2.3.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阐释
        2.3.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特点
    2.4 小结
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3.1 教师主体性的功能翻转
        3.1.1 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3.1.2 由教学向导学的功能拓展
        3.1.3 主体隐性作用实现渠道
    3.2 学习者客体中心性的确立
        3.2.1 知识传播过程前期
        3.2.2 知识传播过程中期
        3.2.3 知识传播过程后期
    3.3 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3.3.1 教师可成为媒介学习者
        3.3.2 教师可成为知识学习者
        3.3.3 学习者可成为局部教学主体
    3.4 小结
4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渠道与内容分析
    4.1 慕课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
        4.1.1 三大主流慕课平台的发展模式
        4.1.2 新型慕课平台的多样化发展路径
        4.1.3 慕课学位教育推进举措
    4.2 慕课知识传播内容的多学科关联
        4.2.1 课程关联网络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4.2.2 课程关联网络中心节点
        4.2.3 课程关联网络局部核心节点
        4.2.4 课程关联网络的跨学科属性
    4.3 渠道与内容的相互影响及其效果
        4.3.1 互联网属性与知识单元化
        4.3.2 用户服务与知识持续学习
        4.3.3 产权政策与知识共享
    4.4 小结
5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效果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效果的两层次特性
        5.1.2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慕课两层次效果分析
        5.1.3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分析框架图
    5.2 效率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狭义效果分析
        5.2.1 慕课学业成就分析
        5.2.2 慕课学业过程分析
    5.3 公平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广义效果分析
        5.3.1 慕课知识传播的机会公平分析
        5.3.2 慕课知识传播的过程公平分析
        5.3.3 慕课知识传播的结果公平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知识传播模式优化的慕课本土化发展对策
    6.1 持续激发慕课主客体活力
        6.1.1 慕课知识传播主客体现存问题
        6.1.2 我国慕课主客体活力激发措施
    6.2 强化慕课渠道内容联动
        6.2.1 知识传播渠道与内容的现存问题
        6.2.2 渠道与内容联动机制完善路径
    6.3 提升慕课知识传播效果
        6.3.1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现存问题
        6.3.2 促进慕课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建议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流动儿童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儿童
        1.1.2 流动儿童学习困境急需解决
        1.1.3 以往对流动儿童研究从深度到广度均不足,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本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流动儿童
        1.3.2 非流动儿童
        1.3.3 学习状态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假设与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
    2.3 关于学习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2.3.1 自身特征
        2.3.2 家庭层面
        2.3.3 学校层面
        2.3.4 社会环境
    2.4 小结与思考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文献回顾
        3.1.2 题项设计
    3.2 预试调查与预试问卷检测
        3.2.1 量表项目分析
        3.2.2 因素分析
        3.2.3 信度检验
    3.3 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3.4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3.4.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3.4.2 调查实施与问卷整理
        3.4.3 问卷复检
第4章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实证分析
    4.1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的均值检验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4.2.2 其他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学习状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多元共线性诊断
        4.3.2 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3 集中量和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总体良好
        5.1.2 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性
        5.1.3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5.2 对策建议
        5.2.1 改进流动儿童育人模式
        5.2.2 推动流动儿童家校共育
        5.2.3 创新流动儿童师生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预试问卷
附录2: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3:初中阶段非流动儿童学习状态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校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SN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老年学员特点及SN老年大学概况
    2.1 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
    2.2 SN老年大学的概况
    2.3 SN老年大学学员的学习特点与需求
第3章 调查工具的编制与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问卷设计
    3.3 访谈设计
第4章 高校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政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相关问题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涵义
        (一)教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特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一般构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条件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
        (三)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三)淬炼教学智慧
        (四)夯实师德基础
        (五)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二、完善组织培养体制机制
        (一)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培训机制
        (二)改进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三)构建“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四)建立教学激励机制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研究情况概述
    (一) 发文量与时间分布
    (二) 发文期刊分析
    (三) 研究机构分析
    (四) 研究学者分析
    (五) 研究主题分析
    (六) 研究方法分析
二、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三、高校教师相关教学能力问题
    (一) 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 实践教学能力
    (三) 教学能力评价问题
    (四) 教学能力培养提升问题
    (五) 教师综合素质建设问题
    (六)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9)影响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政策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来华研究生
        1.4.2 学业满意度
        1.4.3 学业进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业满意度的理论及测量
        2.1.1 学业满意度的理论
        2.1.2 学业满意度的测量
    2.2 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研究生学业进展的概念模型
        2.2.2 院系学术水平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
        2.2.3 个人特征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
        2.2.4 经济资助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
        2.2.5 师生互动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
    2.3 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2.4 跨文化适应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
    2.5 学业满意度与学业进展的相关关系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选取
        3.2.2 研究工具
        3.2.3 分析方法
    3.3 研究路线图
    3.4 研究有效性
        3.4.1 同行评议
        3.4.2 问卷的翻译与校对
        3.4.3 认知访谈
        3.4.4 预调查
    3.5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样本情况基本描述
    4.2 量表有效性分析
    4.3 因变量描述分析
        4.3.1 学业满意度描述分析
        4.3.2 学业进展
    4.4 中介变量描述分析
        4.4.1 学业成绩
        4.4.2 个人能力自评
    4.5 自变量描述分析
        4.5.1 院系学术水平
        4.5.2 跨文化学术适应水平
        4.5.3 经济资助
        4.5.4 师生互动水平
    4.6 变量概述
第五章 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不同个人特征下的学业满意度差异比较
    5.2 控制变量与学业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3 各类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GPA及成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科研表现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专业能力提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科研能力提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整体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学业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对理论的回应
        6.2.1 研究发现的贡献
        6.2.2 理论层面的贡献
    6.3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
        6.3.1 加强多元化奖助机制的建设
        6.3.2 提升院系科研软硬条件
        6.3.3 多方位提升跨文化互动水平
        6.3.4 降低导师压力以提升整体指导水平
    6.4 研究的局限性
    6.5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英文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基于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调查——以天津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
二、调查问卷及样本选取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满意度数据分析
四、高职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调查
     (一) 理实结合不紧密, 阻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 实践教学教材单一, 降低教材内容的质量
     (三) 一线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实践教学少, 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四) 教学管理缺乏灵活度, 忽视学生个性需求
五、提升高职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对策
     (一) 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 完善实践教材, 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三) 深入校企合作, 引进一线专家,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
     (四) 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化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基于PISA2018的国际比较研究[D]. 陈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以新疆F市为例[D]. 程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践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D]. 陈丽名. 西南大学, 2020(01)
  • [4]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D]. 柴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N市为例[D]. 邓利. 南昌大学, 2019(02)
  • [6]高校老年大学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SN老年大学为例[D]. 吴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研究[D]. 李阳阳.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述评[J]. 屈洪兵,赵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9]影响来华研究生学业满意度的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A校为例[D]. 杨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10]基于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调查——以天津市某高职院校为例[J]. 闫晓琪,杨鹭,李蕴.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7(01)

标签:;  ;  ;  ;  

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