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石堆浸/铜堆浸技术

废石堆浸/铜堆浸技术

一、铜的废石堆浸/筑堆堆浸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鸣[1](2021)在《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粒堆浸,是实现复杂低品位铜矿资源高效处置的有效手段。然而堆内持液行为具有表征难、预测难、复杂多变的突出特点,严重制约反应传质与矿物浸出效率。论文以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为研究对象,以改善矿堆持液行为、提高矿物浸出效率为目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自主研发转速、倾角可调制粒实验装置,系统揭示了物理(矿石粒径分布、制粒机转速和倾角)、化学(固化时间、粘结剂类型和添加浓度)和生物因素(菌液添加浓度)对矿石制粒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CCD法和响应曲面,有效探明了多因素间响应规律并获取了最优制粒条件;2)自主研发非饱和堆持液行为原位监测装置,考察稳态持液率、残余稳态持液率、不可动液可动液比等持液行为参量,探明了筑堆颗粒类型、颗粒尺寸、喷淋强度(表面流速)、喷淋模式、初始毛细水量对制粒矿堆静态持液行为的作用机制,证实了制粒矿堆内溶液渗流迟滞现象;3)探究了初始持液行为差异下矿石浸出规律,考察铜浸出率、pH/Eh值、细菌浓度变化规律,探明浸出过程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特征,基于示踪剂与电导率测试,获取溶质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探明了制粒矿堆内溶质扩散与停留特征,探讨了动态持液与反应传质间的内在关联;4)基于van Genuchten-Mualem(VGM)经验模型,结合水土特征曲线,确定了适于制粒矿堆的尺寸参量m、n;借鉴液膜流动理论,引入液膜轴心最大高度h和接触角α,对Lima不可动液-可动液模型进行修正,获取适于制粒矿堆溶液渗流表征模型;5)基于HeapSim模拟平台,实现不同堆孔隙率、喷淋强度、喷头间距、初始毛细水量等工况下制粒矿堆持液行为的模拟预测,探讨了不同矿堆深度、距喷头距离处的持液行为分布的不均匀性,揭示了不同喷淋布液条件下制粒矿堆内浸润尖端形成、发育和扩展特征;6)结合矿石制粒、静态持液、动态持液与反应传质特征机理,分析了基于持液行为调控的制粒矿堆强化浸出措施与方法,提出了制粒颗粒抛掷分级工序、制粒颗粒薄层免压分区分级筑堆、喷-滴复合式多层喷淋作业等工程化建议,为实现工业制粒矿堆强化浸出提供参考。

尹升华,王雷鸣,吴爱祥,陈勋,严荣富,齐炎[2](2019)在《我国铜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我国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我国开展生物浸铜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进程,介绍了紫金山铜矿、德兴铜矿两个典型的生物浸铜案例;探讨了浸矿细菌分离、鉴定与富集,生物浸出机理与界面反应,浸出体系多级渗流行为,孔隙结构重构与定量化,浸出体系多场耦合与过程模拟,电子废弃物中的铜金属回收领域的主要进展.最后,结合生物浸铜技术的当前进展,阐述了生物浸铜技术面临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良好借鉴.

刘超[3](2017)在《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保持矿堆良好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能是矿物高效浸出的关键,论文以酸浸氧化铜矿岩散体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为技术手段,以强化堆浸渗流、改善浸出效果为目的,开展堆浸过程中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研究,主要包括:(1)开展了酸浸过程中氧化铜矿石颗粒内部结构成像试验。借助显微CT扫描系统、图像处理技术和三维重构技术,展示了浸出作用下矿粒内部裂隙结构演化过程,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揭示了酸浸氧化铜矿石颗粒内部微裂隙结构演化规律,酸浸作用使矿粒孔隙率、裂隙尺寸和数量分别增加了约40%、3.5%和 25%。(2)完成了硫酸柱浸氧化铜矿岩散体颗粒间孔隙结构演化试验。利用工业CT成像技术获取了柱浸体系孔隙结构参数信息,借助三种不同维度的孔隙率用于散体孔隙结构评价,探明了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率、孔隙尺寸、渗透系数及浸出率随浸矿时间演化规律。(3)探明了氧化铜矿石酸浸体系孔裂隙双重介质渗流演化规律。考察了酸浸氧化铜体系孔裂隙分形演化规律,明确了矿粒内部裂隙分形维数与孔隙率、裂隙尺寸及数量之间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确定了散体颗粒间孔隙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孔隙尺寸及渗透系数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氧化铜矿石酸浸体系孔裂隙双重介质分形渗流演化模型。(4)考察了堆浸散体饱和细观渗流速度场分布特征。利用MRI系统开展了柱浸散体饱和渗流成像试验,实现了堆浸溶液细观渗流速度场的可视化,引入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均匀性指数用于体系流场均匀性评价,揭示了堆浸散体颗粒间溶液细观渗流规律,基于MRI图像构建了有限单元模型,开展了浸矿散体细观渗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较吻合。(5)阐明了酸浸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机理。由氧化铜矿石酸浸反应动力学入手,解析了酸浸作用对氧化铜矿石颗粒内部裂隙的影响机制,探明了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渗流演化机理。(6)完善了浸矿过程中矿堆渗流调控技术措施。针对浸矿过程中矿堆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特点,分析了堆浸渗流调控技术措施及其作用机理,提出了充气强化堆浸渗流工艺设想,以促进浸出进程、改善浸矿效果。

黄明清[4](2016)在《硫化铜矿生物堆浸气体渗流规律及通风强化浸出机制》文中认为生物堆浸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的可靠技术,其本质是利用含菌溶液将固态金属矿物氧化成液态金属盐溶液的过程,其中,氧气渗入矿堆并参与矿物溶解反应及微生物生长是矿石有效浸出的关键步骤。为解决堆内氧气浓度低这一难题,本文提出强制通风的技术思路,采用物理试验、数学建模、机理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调控等手段,围绕硫化铜矿生物堆浸场的气体渗流规律与通风强化浸出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开展矿堆气体渗透系数影响因素试验。组装了矿堆气体渗透系数测试装置,考察了不同通风强度、含水率、孔隙率、粉矿含量与压实密度条件下矿堆水平、垂直方向气体渗透系数,发现了矿堆气体渗流各向异性特征,探明了以上因素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2)完成不同通风强度下的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利用分离、驯化的At. ferrooxidans开展强制通风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通风后浸出末期溶液渗流速率比自然通风高18.3%以上,提高了矿堆中下部孔隙率。通风强度>60L/h时微生物浓度始终>106个/mL,Cu浸出率比0-20 L/h时高约10%。通风时矿堆氧气利用系数1.59-10.4%,且随通风强度的增大而降低。(3)建立并求解强制通风条件下的堆场气体渗流模型。明确了气体渗流场特征及渗流机理,建立了堆场气体渗流模型,给出了堆场气体稳定、非稳定渗流场的任一时间、任一深度的气压力求解方法。推导了通风时的气体渗流速率方程,划分了矿堆四种气液形态,确定了合理的通风施工气压。(4)阐明强制通风强化硫化铜矿浸出的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微气流作用的堆场热量平衡方程,推导了强制通风时堆场竖直方向上的微生物迁移模型,提出“堆场有效风量率”概念并用于定量评估强制通风效率,并剖析了通风对硫化铜矿浸出的化学、生物微观作用过程。(5)实现硫化铜矿通风强化浸出渗流场、速度场及温度场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生物堆浸过程,发现了不同通风强度、不同喷淋速率与通风强度比值条件下矿堆气体渗流速率、氧气浓度、温度及矿石浸出率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6)优化强制通风初级技术与调控措施。补充了强化空气自然对流及堆底强制通风的初级技术;大型堆场通风浸出工业模拟表明,堆场有效风量率为21.4-27%,微生物生长耗氧量为矿石化学反应耗氧量的20-50%。

杨海麟,康文亮,张玲,冷云伟,冯守帅,王武[5](2010)在《生物浸出工艺工业化进展(二)》文中指出生物浸出作为一项最大限度地利用矿藏资源的绿色冶金技术,近年来其工业化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详细介绍了生物槽浸(Tank Bioleaching)和生物堆浸(Heap Bioleaching)两大类生物浸出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及最新进展。

王贻明[6](2008)在《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溶浸采矿是开发低品位难处理矿石资源的有效途径。由于矿堆的低渗透性问题,制约了溶浸采矿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开展强化低渗透性矿堆渗流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力波作用下溶浸液在堆浸散体介质中的流动机理研究”(No.50574099)为基础,结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散体多相介质中多级渗流传质的动力学研究”(No.50325415),开展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低渗透性矿堆浸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渗透性对于矿石可浸性的重要性,以应力波作为改善浸堆孔隙率,提高浸堆渗透性的技术手段,开展应力波在堆浸散体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对散体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渗透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以德兴铜矿堆浸厂为实例,开展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完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了矿石可浸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程度,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决定性的、控制性的和一般性三个等级,建立了以矿石可浸性指数(LI)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型,丰富了溶浸采矿理论。(2)将修正的卡曼.科泽尼(Carman-Kozeny)模型引入堆浸渗流机理研究,分析了浸堆渗透性的影响因素,其结果更贴近生产实际。首次建立了微粒渗滤沉积作对浸堆渗透性的影响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微粒渗滤沉积作用对浸堆渗透性的影响规律。(3)首次将激波管试验引入堆浸渗流试验,运用渗流力学原理,研究了应力波对堆浸散体介质孔隙结构和渗流强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应力波使堆浸散体介质的孔隙结构松散,渗透系数增加3.8~10倍,渗流得到强化,并体现出一定的时效性。(4)以散体动力学为基础,引入双重有效应力模型,阐明了应力波作用下结构有效应力和颗粒问有效应力对浸堆结构的作用,揭示了应力波对浸堆孔隙结构的三重作用机理。(5)以Biot理论为基础,考虑应力波作用下堆浸过程的非线性渗流,建立了应力波作用下的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控制方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耦合模型,探寻了应力波对堆浸渗流的影响,阐明了应力波强化渗流的可行性与有效性。(6)开展了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以爆破应力波作为工作媒介,采用松动控制爆破技术作为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手段,研究了浸堆松动控制爆破技术及参数优化方法,并以德兴铜矿废石堆浸场为例,开展了松动控制爆破松堆工业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有效性。

张杰[7](2008)在《充气强化的微生物浸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溶浸采矿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浸出技术能够较好回收低品位矿物中的有用成分,拓宽了地下矿产资源的利用范围,为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金属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该技术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问题一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论文结合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微生物浸出体系多因素强关联”(2004CB6192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散体多相介质中多级渗流传质的动力学研究”(503254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力波作用下溶浸液在堆浸散体介质中的流动机理研究”(50574099)等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以改善低品位难浸硫化矿物的浸出效果为目的,以德兴铜矿硫化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以充气强化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为主线,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1)从浸出化学和矿物学的角度阐述了硫化矿物的微生物浸出机理,介绍了适合浸矿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长特性,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几种关于微生物作用原理的学说,对气液两相渗流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2)开展了微生物浸出的充气强化试验,主要考察了含气率、孔隙结构、气泡尺寸等三因素对浸出率、细菌浓度、总铁浓度等指标的综合影响,探明了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及因素和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得出了表征孔隙率、充气速度、气嘴尺寸和Cu2+浓度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3)引入了中高温堆浸概念,围绕矿堆模型进行了温度场分析,研究了充气强化在中高温堆浸技术中的作用以及中高温堆浸所需的新工艺和新措施,系统描述了中高温堆浸技术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4)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对充气强化堆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常规堆浸与充气强化堆浸过程中渗流场和溶氧分布的特性,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刘金枝[8](2007)在《堆浸浸出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散体动力学、工程渗流力学、传质学、传热学、计算数学、分形几何以及灰色理论等应用于堆浸过程的研究,针对浸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饱和区范围大小是堆浸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浸润面为饱和区与非饱和区的分界面,其高度直接影响饱和区的大小。因此,论文首先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根据布西尼斯克理论,在裘布依假设的基础上,率先系统地研究了倾斜底垫堆场浸润面的形成机理及形态,建立了浸润面形态的数学模型方程,根据边界条件的数学描述,采用有限差分法,将定解问题离散成封闭的代数方程组,用牛顿迭代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借助于MATLAB软件和SPSS回归分析软件拟合出浸润面的三维形态曲面图和与之对应的二元二次方程,得出浸润面为椭圆抛物面的结论,为合理利用饱和区和堆浸筑堆提供科学指导。(2)堆浸矿堆中溶质输运过程分析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多孔介质中的传质分析,本文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堆浸矿堆中描述溶质输运的控制方程。基于饱和条件下,根据对Peclet数据的判别:一方面,给出了扩散占优时的解析解法,并由此提出确定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新的途径一曲线对比拟合法;另一方面,采用有限特征差分法,针对对流占优时的情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动态试验研究。(3)考虑浸出过程中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对单颗粒微生物浸出原理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模,探明了表面分数维与浸出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颗粒半径下,浸出率随浸出时间的变化关系;基于微生物浸出机理,结合传质学与传热学,详细推导了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的质量、能量守恒方程,以及与溶液中氧浓度和亚铁离子浓度相关的细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并利用FEMLAB有限元分析软件,数值模拟了溶浸液流动作用下,浸堆内的热、质传递规律。(4)基于非饱和矿堆中溶液流动的液相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描述饱和度分布的模型方程,同时考虑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多孔介质变形,发展了一孔隙发育模型,首次建立起非饱和矿堆中基于孔隙演化的流动—反应—传质耦合数学模型。同时使用显式有限差分格式求解耦合模型方程组,数值算例结果给出了浸堆中溶剂浓度和溶质浓度的分布以及饱和度的分布,模拟结果还探明了矿石回收率随浸出时间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呈三次立方关系。(5)对堆浸浸出过程动力学行为进行了长期预测分析。从理论上拓广了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建模条件,给出了一类既改变原始数据列的光滑性,又缩小还原误差的变换函数的构造条件,并结合等维递补的动态灰色预测方法,对浸出过程中浸出率随浸出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长期预测分析,为研究浸出动力学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理论研究结论和数值模拟结果不但对深入了解堆浸系统中所发生的传热和传质规律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为优化设计和改善浸出效果提供科学指导,而且还丰富了溶浸采矿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为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吴爱祥,王洪江,杨保华,尹升华[9](2006)在《溶浸采矿技术的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溶浸采矿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重点叙述了溶浸采矿技术在铜、金、铀矿山的工业化应用情况,以及溶浸基础理论的研究概况。开展浸出过程中散体介质多级渗流动力学理论、影响浸出效果的多因素强关联机制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对溶浸采矿技术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砂岩型铜矿碱性浸出原地溶浸技术、金属矿尾砂管道浸出技术、低品位废石管注法浸出技术,有望在典型矿山获得技术突破。

马俊伟[10](2005)在《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堆浸技术因为能较好回收矿产资源,且具有成本小、劳动条件好,作业安全等显着优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堆浸工艺中,浸出过程是通过溶液在矿堆中的渗流来实现的,而矿堆的渗透性能又影响溶液的流动速率和路径,由此可见,矿堆的渗透性能对浸出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论文结合“973计划”项目课题(2004CB619206)《微生物浸出体系多因素强关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325414)《散体多相介质中多级渗流传质的动力学研究》以及“国家创新群体基金”项目(50321402)《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对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散体力学有关理论,从岩石破碎时的能量原理出发,结合对散体颗粒分布的统计分析,给出了粒径的分布密度和分布函数,建立了散体粒径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并求出了粒径分布的统计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散体物理力学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出发,分析了堆浸工艺中溶浸液渗流运动的规律以及应力场变化对渗流场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有关各向异性散体中非稳定渗流的偏微分方程,推导了渗流运动与散体孔隙比的变化关系,得出应力场通过影响散体的体积应变和孔隙率而影响散体的渗透率,从而最终影响渗流场的结论。 采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对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认为矿岩散体介质存在各向异性特征,探明了相关因素对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在柱浸过程中渗透系数会逐渐减小的结论,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了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孔隙发育的过程和机理,认为孔隙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初始阶段和稳定阶段,并且在稳定阶段存在反应—输运—力学的反馈作用。基于孔隙中流体为稳定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孔隙发育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堆浸工艺中的流体流动—化学反应—形变过程。 针对堆浸现场情况,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矿岩散体介质中流体流动的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矿堆高度以及孔隙率变化时

二、铜的废石堆浸/筑堆堆浸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的废石堆浸/筑堆堆浸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我国铜矿资源禀赋性差
        1.1.2 堆浸技术可高效处置低品位铜矿资源
        1.1.3 国内外堆浸技术应用现状
        1.1.4 制约堆浸技术发展的当前难题
    1.2 矿石制粒可有效突破当前堆浸技术瓶颈
        1.2.1 制粒起源、定义及其突出优势
        1.2.2 制粒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2.3 制粒矿堆的当前研究瓶颈
    1.3 国内外制粒堆浸理论研究现状
        1.3.1 矿石制粒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1.3.2 制粒矿堆孔裂结构及其表征方法研究
        1.3.3 持液行为定量表征与渗流可视化研究
        1.3.4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对浸出过程影响研究
        1.3.5 堆浸体系持液行为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矿石制粒过程影响因素及条件优选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矿样
        2.2.1 矿物学特征
        2.2.2 粒径分布特征
    2.3 浸矿微生物
    2.4 实验粘结剂
    2.5 转速倾角可调矿石制粒实验装置
        2.5.1 装置系统构成
        2.5.2 装置技术参数
        2.5.3 主要特点与优势
    2.6 矿石制粒过程关键影响因素实验
        2.6.1 影响因素遴选
        2.6.2 关键考察指标
        2.6.3 实验方案设计
        2.6.4 矿石粒径分布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5 化学粘结剂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6 制粒机转速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7 制粒机倾角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8 固化时间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6.9 细菌菌液对矿石制粒的影响
    2.7 基于CCD法的矿石制粒条件优选实验
        2.7.1 中央复合设计法(CCD法)
        2.7.2 优选实验方案
        2.7.3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分析
        2.7.4 多因素响应结果与分析
        2.7.5 最优制粒条件确定与预测
    2.8 本章小结
3 制粒矿堆静态持液行为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考察参数
    3.3 制粒矿堆孔裂结构提取与特征分析
        3.3.1 孔隙提取方法与装置
        3.3.2 细观孔隙对持液行为的影响分析
    3.4 非饱和矿堆持液行为原位监测装置研发
        3.4.1 实验装置组成
        3.4.2 装置结构及其特征参数
        3.4.3 主要特点与优势
    3.5 非饱和堆静态持液行为监测与表征实验
        3.5.1 颗粒类型及特征
        3.5.2 实验方案设计
        3.5.3 持液行为特征及过程分析
        3.5.4 颗粒类型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5 颗粒尺寸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6 喷淋强度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7 喷淋模式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5.8 初始毛细水含量对静态持液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及其与浸出过程关联机制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与关键参数
        4.2.1 整体研究方案
        4.2.2 矿物浸出表征参数
        4.2.3 持液行为表征参数
    4.3 不同初始持液条件下矿物浸出过程规律
        4.3.1 浸出过程铜浸出率变化规律
        4.3.2 浸出过程细菌浓度变化规律
        4.3.3 浸出过程溶液pH值/氧化还原电位特征
    4.4 不同初始持液条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
        4.4.1 喷淋强度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4.2 颗粒类型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4.3 颗粒尺寸对溶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4.5 动态持液行为对浸出过程关联机制分析
        4.5.1 浸矿作用下制粒矿堆动态持液行为特征
        4.5.2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与浸出反应传质动态关联
    4.6 本章小结
5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机理分析与数学表征
    5.1 引言
    5.2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特征及其对浸矿影响机理
        5.2.1 多重孔隙结构特征
        5.2.2 渗流迟滞行为规律
        5.2.3 强化反应传质过程
    5.3 矿石颗粒堆溶液渗流基本规律
        5.3.1 溶液流动达西定律
        5.3.2 不可压缩粘性溶液渗流规律
    5.4 溶液对流、扩散与弥散过程
    5.5 考虑对流扩散过程的持液行为数学表征
    5.6 考虑液膜流动的可动液-不可动液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HeapSim 2D模拟平台
    6.3 控制方程与基本假设
    6.4 边界条件设置
    6.5 模拟结果分析
        6.5.1 不同喷淋时间下持液行为特征
        6.5.2 不同堆孔隙率下持液行为特征
        6.5.3 不同初始毛细水量下持液行为特征
        6.5.4 不同喷头间距下持液行为特征
        6.5.5 不同喷淋强度下持液行为特征
        6.5.6 不同矿堆深度下持液行为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制粒矿堆持液行为调控的强化浸出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矿堆持液行为调控的关键措施与方法
        7.2.1 制粒颗粒的制备方法优化
        7.2.2 喷淋模式选择与强度调控
        7.2.3 溶液喷淋管网的优化布置
        7.2.4 喷淋装置的遴选与配套
    7.3 持液行为调控方法对工业浸出的影响分析
    7.4 基于持液行为调控强化浸出的工程化建议
        7.4.1 矿山概况
        7.4.2 矿山开采方法
        7.4.3 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7.4.4 工程建议与方法优化
        7.4.5 预期效果与成本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铜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发展历程
    1.1 我国铜矿资源及分布特征
    1.2 生物浸铜的历史发展进程
2 我国生物浸铜的应用现状
    2.1 应用状况概述
    2.2 我国典型的生物浸铜案例
        2.2.1 紫金山铜矿
        2.2.2 德兴铜矿
3 我国微生物浸铜技术的当前进展
    3.1 浸矿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富集
    3.2 生物浸出机理与界面反应
    3.3 浸出体系多级渗流行为
    3.4 孔隙结构重构与定量化
    3.5 浸出体系多场耦合与过程模拟
    3.6 电子废弃物中的铜金属回收
4 挑战与展望
    4.1 浸出效率提高与保障
    4.2 浸矿环境保护与安全
    4.3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3)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堆浸技术发展现状
        1.3.1 堆浸技术概述
        1.3.2 国内外堆浸技术应用现状
        1.3.3 堆浸中存在的渗流问题
    1.4 堆浸体系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4.1 浸矿散体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1.4.2 堆浸体系孔隙结构可视化
    1.5 堆浸散体溶液渗流研究现状
        1.5.1 堆浸过程渗流理论研究
        1.5.2 堆浸溶液渗流测试技术
        1.5.3 堆浸渗流调控技术措施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酸浸氧化铜矿石颗粒内部结构演化试验
    2.1 试验矿样
        2.1.1 矿物组成
        2.1.2 化学成分
        2.1.3 物相分析
    2.2 试验仪器及过程
        2.2.1 试验仪器
        2.2.2 CT成像技术
        2.2.3 试样加工及浸矿试验
        2.2.4 单颗粒矿石CT扫描
    2.3 显微CT图像处理
        2.3.1 数字图像获取
        2.3.2 图像剪切
        2.3.3 图像增强
        2.3.4 图像分割
    2.4 氧化铜矿粒内部结构三维重构
        2.4.1 三维重构技术
        2.4.2 重构对象提取
        2.4.3 裂隙结构三维重构
    2.5 酸浸氧化铜矿粒内部结构演化
        2.5.1 孔隙率随浸矿时间演化规律
        2.5.2 裂隙尺寸随浸出时间变化规律
        2.5.3 裂隙数量演化规律
    2.6 本章小结
3 酸浸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演化试验
    3.1 试验矿样及颗粒结构分析
        3.1.1 试验材料
        3.1.2 粒级参数分析
        3.1.3 散体颗粒结构分析
    3.2 试验过程及原理
        3.2.1 浸矿反应原理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过程
    3.3 散体结构图像处理与三维重构
        3.3.1 图像获取
        3.3.2 图像剪切
        3.3.3 图像增强
        3.3.4 图像二值化
        3.3.5 孔隙结构三维重构
    3.4 酸浸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演化
        3.4.1 线孔隙率演化规律
        3.4.2 面孔隙率演化规律
        3.4.3 体孔隙率演化规律
        3.4.4 孔隙尺寸演化规律
        3.4.5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5 浸出作用对散体渗透性的影响
        3.5.1 渗透性能参数
        3.5.2 渗透系数测定原理
        3.5.3 渗透系数演化规律
    3.6 浸出率变化规律
    3.7 本章小结
4 堆浸体系孔裂隙双重介质分形渗流演化规律
    4.1 堆浸体系双重介质
    4.2 分形维数计算
    4.3 颗粒内部微裂隙分形演化规律
        4.3.1 微裂隙分形演化规律
        4.3.2 微裂隙分形维数与孔隙率的关系
        4.3.3 微裂隙分形维数与等效直径的关系
        4.3.4 微裂隙分形维数与裂隙数量的关系
    4.4 颗粒间孔隙分形演化规律
        4.4.1 孔隙分形维数演化
        4.4.2 孔隙分形维数与孔隙率的关系
        4.4.3 孔隙分形维数与孔径的关系
        4.4.4 孔隙分形维数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4.5 渗透率及孔隙率演化模型
        4.5.1 渗透率演化模型
        4.5.2 孔隙率演化模型
    4.6 孔裂隙双重介质渗流演化模型
        4.6.1 运动方程
        4.6.2 窜流方程
        4.6.3 状态方程
        4.6.4 连续方程
    4.7 本章小结
5 浸矿散体饱和细观渗流特征研究
    5.1 浸矿散体饱和细观渗流MRI试验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材料
        5.1.4 试验过程
    5.2 MRI测速图像量化
        5.2.1 MRI测速图像特征
        5.2.2 速度场图像量化
    5.3 溶液分布特征
        5.3.1 图像预处理
        5.3.2 溶液分布特征
    5.4 细观渗流速度场分布特征
        5.4.1 流速值分布规律
        5.4.2 最大流速与喷淋强度的关系
        5.4.3 平均流速与喷淋强度的关系
        5.4.4 速度场分布均匀性评价
        5.4.5 孔隙内细观流速演化规律
    5.5 基于MRI的浸矿散体饱和渗流数值模拟
        5.5.1 基本假设
        5.5.2 模型建立
        5.5.3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酸浸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机理
    6.1 氧化铜酸浸反应动力学
        6.1.1 无固体产物模型
        6.1.2 收缩核心模型
        6.1.3 区域反应模型
        6.1.4 氧化铜矿石硫酸柱浸反应动力学
    6.2 酸浸对氧化铜矿粒结构的影响机理
        6.2.1 物理冲蚀对矿粒结构的影响
        6.2.2 化学作用对矿粒结构的影响
    6.3 堆浸矿岩散体渗透性演化机理
        6.3.1 散体结构变形机制
        6.3.2 物理作用对散体渗透性的影响机理
        6.3.3 化学作用对散体渗透性的影响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堆浸过程中溶液渗流调控
    7.1 工程背景
    7.2 堆浸渗流调控措施
        7.2.1 助渗剂促进堆内溶液渗流
        7.2.2 电场改善堆浸渗透性能
        7.2.3 应力波强化溶浸液渗流
    7.3 充气强化堆浸渗流工艺设想
        7.3.1 充气强化堆浸渗流工艺流程
        7.3.2 堆场底部结构
        7.3.3 充气管道网络布置
        7.3.4 充气设备选择与指标监控
        7.3.5 充气调控措施
    7.4 充气强化堆内溶液渗流效果验证
        7.4.1 充气对矿堆渗流调控机理
        7.4.2 充气对堆内溶液渗透性的影响
        7.4.3 脉冲充气改善堆内渗透效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硫化铜矿生物堆浸气体渗流规律及通风强化浸出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铜矿资源分布与堆浸现状
        1.2.1 国内外铜矿资源分布现状
        1.2.2 国内外铜矿资源利用现状
        1.2.3 国内外铜矿生物堆浸发展情况
    1.3 堆场气体渗流规律及通风强化浸出发展现状
        1.3.1 堆场气体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3.2 堆场气体渗流规律研究进展
        1.3.3 通风强化浸出在生物堆浸中的应用现状
    1.4 堆场气体渗流与通风强化浸出面临的问题
        1.4.1 堆浸过程矿堆渗透特性变化剧烈
        1.4.2 堆场气液形态不断发生演化
        1.4.3 缺少矿堆浸出过程的气体渗流模型
        1.4.4 通风强化矿石浸出作用机制复杂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矿堆气体渗透系数影响因素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矿石试样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验方案
        2.2.4 试验过程
        2.2.5 检测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通风强度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2.3.2 含水率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2.3.3 孔隙率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2.3.4 粉矿含量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2.3.5 压实密度对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2.3.6 气体渗透方向与渗透系数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强制通风条件下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矿石试样
        3.2.2 浸矿微生物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4 试验方案
        3.2.5 试验过程
        3.2.6 检测与计算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浸出过程pH、电位变化规律
        3.3.2 矿堆渗流速率变化规律
        3.3.3 浸出前后矿堆孔隙率变化规律
        3.3.4 浸矿微生物浓度变化规律
        3.3.5 浸出过程TFe及Fe~(2+)浓度变化规律
        3.3.6 浸出过程Cu浸出率变化规律
        3.3.7 浸出过程氧气利用系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堆场气体渗流机理与渗流规律
    4.1 堆场气体渗流场特征与渗流机理
        4.1.1 堆场气体渗流场特征
        4.1.2 堆场气体渗流机理
    4.2 堆场气体渗流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气体渗流控制方程
        4.2.3 堆场气体渗流模型
    4.3 堆场气体稳定渗流场求解
        4.3.1 自然通风条件下气体渗流解
        4.3.2 强制通风条件下气体渗流解
    4.4 堆场气体非稳定渗流场求解
    4.5 堆场气体渗流速率与通风气压关系
    4.6 堆场气液形态与通风气压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硫化铜矿通风强化浸出机制
    5.1 引言
    5.2 堆浸体系氧传质与气泡动力学
        5.2.1 堆浸生物系统中氧传质途径
        5.2.2 强制通风条件下堆场中的氧传质
        5.2.3 堆场中气泡尺寸与形态
        5.2.4 堆场中气泡受力分析
        5.2.5 强制通风条件下气泡上升动力学
    5.3 强制通风条件下堆场传热规律
        5.3.1 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堆场热量平衡
        5.3.2 强制通风对堆场传热的影响
        5.3.3 堆场温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5.4 强制通风对浸矿微生物迁移的影响
        5.4.1 浸矿微生物迁移机制与影响因素
        5.4.2 竖直方向微生物迁移与分布特征
    5.5 通风强化矿石浸出作用机制
        5.5.1 硫化铜矿化学反应需氧量
        5.5.2 浸矿微生物生长需氧量
        5.5.3 堆场有效风量率
        5.5.4 强制通风对硫化铜矿浸出的作用过程
    5.6 本章小节
6 硫化铜矿通风强化浸出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6.3 模拟条件与过程
        6.3.1 基本假设
        6.3.2 控制方程
        6.3.3 模拟方案
        6.3.4 物理模型
        6.3.5 边界条件
    6.4 不同通风强度下的硫化铜矿浸出
        6.4.1 堆场氧气浓度及气流速度分布
        6.4.2 堆场温度分布
        6.4.3 Cu浸出率
    6.5 不同喷淋速率与通风强度比值的硫化铜矿浸出
        6.5.1 堆场氧气浓度及气流速度分布
        6.5.2 温度分布及其空间异质性
        6.5.3 Cu浸出率
    6.6 本章小结
7 通风强化浸出技术调控与工程应用
    7.1 通风强化浸出技术分类
    7.2 强化堆场气体自然对流
        7.2.1 筑堆方法选择
        7.2.2 控制入堆矿石粒径
        7.2.3 优化布液方式与布液制度
        7.2.4 溶浸液充气入堆
        7.2.5 改善堆场渗透性
    7.3 硫化铜矿堆浸的强制通风技术
        7.3.1 堆场底部结构
        7.3.2 强制通风网络布置
        7.3.3 强制通风设备选择
        7.3.4 强制通风监测指标
        7.3.5 强制通风调控措施
    7.4 强制通风技术工业应用
        7.4.1 矿山概况
        7.4.2 堆场强制通风系统设计
        7.4.3 强制通风浸出模拟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生物浸出工艺工业化进展(二)(论文提纲范文)

2 生物堆浸
    2.1 生物堆浸基本工艺流程
    2.2 生物堆浸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生物堆浸工艺工业化应用情况
        2.3.1 TLB生物浸出技术
        2.3.2 BIOPROTM
        2.3.3 GeocoatTM
        2.3.4 其他
3 工艺评价
4 展 望

(6)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溶浸采矿技术发展现状
        1.2.1 原地浸出
        1.2.2 原地破碎浸出
        1.2.3 地表堆浸
        1.2.4 矿石的可浸性评价
    1.3 堆浸渗流研究进展
        1.3.1 微观渗透扩散模型
        1.3.2 宏观渗流模型
        1.3.3 改善浸堆渗透性的工艺技术
    1.4 应力波理论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石可浸性分级与评价
    2.1 引言
    2.2 矿石可浸性影响因素分析
        2.2.1 矿石特性因素
        2.2.2 工艺技术因素
        2.2.3 矿床地质与水文地质因素
    2.3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可浸性分级评价模型
        2.3.1 可浸性影响因素分类
        2.3.2 可浸性综合指数及其赋值
        2.3.3 评价等级
    2.4 模型验证
    2.5 评价模型的工程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浸堆低渗透性的致因分析
    3.1 引言
    3.2 堆浸散体介质渗流机理
        3.2.1 卡曼—科泽尼方程
        3.2.2 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
    3.3 粒度分布
        3.3.1 分散性
        3.3.2 偏析性
        3.3.3 不均匀性
        3.3.4 分析结论
    3.4 微粒渗滤沉积
        3.4.1 渗滤沉积产生的原因
        3.4.2 悬浮颗粒沉积条件
        3.4.3 悬浮颗粒运移沉积的数学模型
        3.4.4 分析结论
    3.5 机械压实
        3.5.1 浸堆机械压实机理
        3.5.2 压实度与压实深度
        3.5.3 分析结论
    3.6 含泥量及板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粒度分布对渗流特性的影响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原理
        4.2.3 试验过程及结果
    4.3 机械压实恶化浸堆渗透性的试验
        4.3.1 试验过程
        4.3.2 试验结果
        4.3.3 试验结论
    4.4 微粒渗滤沉积恶化浸堆渗透性的试验
        4.4.1 试验过程
        4.4.2 试验结果
        4.4.3 试验结论
    4.5 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试验
        4.5.1 试验原理
        4.5.2 试验装置
        4.5.3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5.4 试验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散体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应力波类型
    5.3 堆浸散体的结构特征
        5.3.1 结构类型
        5.3.2 孔隙性和压实度
        5.3.3 相态
    5.4 堆浸散体的动力特性
        5.4.1 应力状态
        5.4.2 动应力—应变关系
        5.4.3 动强度特征
    5.5 应力波在堆浸散体中的传播
    5.6 应力波作用下堆浸散体的动力响应
        5.6.1 结构变形机制
        5.6.2 双重有效应力与结构变形
        5.6.3 结构破坏机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基本假设
    6.3 控制方程
    6.4 定解条件
        6.4.1 边界条件
        6.4.2 初始条件
    6.5 数值模拟
        6.5.1 模型的建立
        6.5.2 强度准则
        6.5.3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6.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工程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基本原理和方法
        7.2.1 基本原理
        7.2.2 方法
    7.3 德兴铜矿强化堆浸渗流试验
        7.3.1 堆浸场概况
        7.3.2 试验区段选择
        7.3.3 试验区工程地质调查
        7.3.4 试验参数设计
        7.3.5 试验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充气强化的微生物浸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溶浸采矿技术简介
        1.2.1 溶浸采矿的定义及分类
        1.2.2 原地浸矿法
        1.2.3 就地破碎浸矿法
        1.2.4 搅拌浸矿法
        1.2.5 堆置浸矿法
    1.3 堆浸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堆浸工艺技术的应用
        1.3.2 堆浸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微生物堆浸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1.3.4 强化浸出技术研究现状
        1.3.5 堆浸工艺主要技术难题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浸出机理及气液两相渗流理论
    2.1 微生物浸出
        2.1.1 硫化矿物的微生物浸出机理
        2.1.2 微生物种类及生长特性
        2.1.3 微生物作用机理
    2.2 气液两相渗流理论
        2.2.1 气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2.2 液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2.3 气液两相流中的气泡合并
        2.2.4 气一液两相体系的有效分子粘度
        2.2.5 动量交换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气强化微生物柱浸试验
    3.1 前言
    3.2 试验原理
        3.2.1 试验因素与指标
        3.2.2 含气率和气泡尺寸影响试验原理
        3.2.3 孔隙结构与充气效果影响的试验原理
    3.3 试验设计
        3.3.1 试验设计方法
        3.3.2 试验水平数
    3.4 试验装置及材料
        3.4.1 试验矿物
        3.4.2 充气强化微生物浸出装置
        3.4.3 渗透速度测定装置
        3.4.4 细菌浓度测定设备
        3.4.5 其他测定仪器
    3.5 试验过程及结果
        3.5.1 试验前期准备
        3.5.2 试验步骤
        3.5.3 试验测试结果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1 直观分析
        3.6.2 回归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充气强化的中高温堆浸技术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充气强化浸出的矿堆温度场分析
        4.2.1 充气强化浸出的矿堆模型
        4.2.2 浸出反应热分析
        4.2.3 溶浸液热量变化分析
        4.2.4 矿堆散热分析
        4.2.5 矿堆温度场分析
    4.3 充气强化中高温堆浸的工艺措施
        4.3.1 滴灌布液
        4.3.2 保温板
        4.3.3 太阳能加热系统
        4.3.4 底部结构
    4.4 中高温堆浸工艺
        4.4.1 堆浸场地选择
        4.4.2 底部结构施工
        4.4.3 矿石准备
        4.4.4 筑堆
        4.4.5 矿堆外部工程
        4.4.6 工艺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气强化堆浸的数值模拟
    5.1 前言
    5.2 COMSOL Multiphysics计算软件简介
        5.2.1 COMSOL的功能模块
        5.2.2 一般求解步骤
        5.2.3 软件优点
    5.3 充气强化浸出过程基本方程
        5.3.1 浓度分布方程
        5.3.2 渗流扩散方程
        5.3.3 氧气对流扩散方程
        5.3.4 热平衡方程
    5.4 充气强化浸出过程数值模拟
        5.4.1 浸出过程基本参数
        5.4.1 充气强化堆浸过程渗流场数值模拟
        5.4.2 充气强化堆浸过程溶氧分布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
    3 获得奖励

(8)堆浸浸出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堆浸技术研究现状
        1.2.1 堆浸技术概述
        1.2.2 堆浸工艺中溶浸液渗流问题研究
        1.2.3 多孔介质中的传质
        1.2.4 多孔多相介质的传热分析
        1.2.5 微生物浸出体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灰色系统理论进展
        1.3.1 灰色系统理论概论
        1.3.2 灰色系统建模
        1.3.3 灰色预测发展评述
    1.4 堆浸技术发展趋势
    1.5 堆浸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堆浸工艺中浸润面的形成机理与形态研究
    2.1 引言
    2.2 浸润面的形成机理与研究意义
    2.3 浸润面渗流模型及定解条件
        2.3.1 数学模型
        2.3.2 边界描述
    2.4 模型的离散及数值解法
        2.4.1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思想
        2.4.2 求解域的离散化
        2.4.3 差分方程的建立
        2.4.4 差分方程的求解
    2.5 理论模型的趋势面分析
        2.5.1 趋势函数的回归
        2.5.2 趋势面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堆浸工艺中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3.1 引言
    3.2 常用的物理参数
        3.2.1 多孔介质及其特征
        3.2.2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性质与有关参数
        3.2.3 流体流动速度、比流量和质量通量
    3.3 溶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3.3.1 溶质随液流的迁移
        3.3.2 不动水效应(stagnant water effect)
        3.3.3 介质对溶质的吸附与离子交换
        3.3.4 化学反应作用
    3.4 溶质输运的质量守恒方程
        3.4.1 基本方程的推导
        3.4.2 定解问题
    3.5 溶质运移问题的解析解
        3.5.1 不考虑吸附和化学反应等时的溶质运移问题解析解
        3.5.2 考虑吸附和化学反应等时的溶质运移问题解析解
        3.5.3 水动力扩散系数的确定
    3.6 模型及算法的校核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堆浸工艺中溶质运移的动态实验与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试验装置及过程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过程
    4.4 数学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4.5 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出过程动力学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浸出动力学基本原理
    5.3 液—固浸出反应动力学方程
        5.3.1 通过液膜层(无固体生成物层)的扩散
        5.3.2 通过固膜层的扩散
        5.3.3 稳定状态下的混合机理模型
        5.3.4 液—固界面化学反应分数维模型
    5.4 与细菌有关的矿物氧化反应浸出动力学
        5.4.1 微生物对硫化矿物浸出的催化氧化作用
        5.4.2 微生物浸出反应动力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堆浸工艺中流动—反应—变形—传质耦合过程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流动—反应—变形—传质全耦合模型控制方程
        6.2.1 孔隙发育模型
        6.2.2 溶液通过多孔矿堆的非饱和流
        6.2.3 溶质运移模型
    6.3 数值算例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生物浸出硫化铜矿的动力学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
    7.1 引言
    7.2 细菌浸出数学模型
        7.2.1 浸出机理
        7.2.2 气流动力学模型
        7.2.3 液相传质模型
        7.2.3.1 数学模型
        7.2.3.2 源/汇项
        7.2.4 能量平衡方程
    7.3 定解条件的确定与动力学参数的选择
        7.3.1 中心边界
        7.3.2 顶部边界
        7.3.3 下底边界
        7.3.4 侧面边界
    7.4 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堆浸浸出过程动力学未来行为的灰色预测
    8.1 引言
    8.2 影响浸出速率的主要因素
    8.3 灰色预测数据处理
        8.3.1 数据中的差异信息
        8.3.2 数据处理原则与机理
    8.4 灰色预测GM(1,1)模型建模条件的研究
        8.4.1 变换函数满足的条件
        8.4.2 变换函数的构造
        8.4.3 关于线性变换中参数的选择
    8.5 灰色预测方法
        8.5.1 GM(1,1)模型建模可行性判断
        8.5.2 GM(1,1)模型建模过程
        8.5.3 GM(1,1)模型精度检验
    8.6 堆浸浸出率灰色预测
        8.6.1 预测模型的选取
        8.6.2 预测实例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研究要点与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Newton迭代法的Matlab函数文件
    附录 2: 空间三维曲面拟合的Matlab函数文件
    附录 3: GM(1,1)模型实现的MATLAB程序
    附录 4: 流动-反应-变形-传质全耦合本构模型数值计算实现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溶浸采矿技术的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浸采矿技术现状
    1.1 国内发展现状
    1.2 国外发展现状
2 溶浸采矿技术的进展
    2.1 矿堆溶液渗流规律
    2.2 高效溶浸采矿菌种培育
    2.3 影响浸出效果的多因素强关联机制
3 溶浸采矿技术的展望
    3.1 砂岩型铜矿原地溶浸技术
    3.2 金属矿尾砂管道浸出技术
    3.3 低品位废石管注法堆浸技术
4 结 语

(10)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溶浸采矿的实质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溶浸采矿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2 堆浸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3 堆浸工艺实践应用的研究现状
        1.3.4 散体介质渗透系数的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散体介质及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2.1 散体的基本性质
    2.2 散体的基本概念
        2.2.1 散体密度
        2.2.2 散体的结构
        2.2.3 散体的孔隙率、孔隙比和压实度
        2.2.4 散体的湿度及含水性质
    2.3 散体的级配特征
        2.3.1 散体颗粒的粒径
        2.3.2 散体粒径的分布特征
    2.4 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岩散体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
    3.1 渗流基本定律的研究
        3.1.1 从颗粒粒径方面进行研究
        3.1.2 从水流形态方面进行研究
        3.1.3 从雷诺数Re入手进行研究
        3.1.4 普遍适用的渗流经验关系
    3.2 矿岩散体介质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
    3.3 矿岩散体介质中的渗流规律
    3.4 矿岩散体介质中的渗流场分析研究
        3.4.1 控制微分方程
        3.4.2 应力场变化对渗流场影响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1.1 试验背景
        4.1.2 原料来源及其性质分析
    4.2 试验装置及原理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原理
    4.3 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4.3.1 均匀设计法的引入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4 矿岩散体介质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德兴铜矿氧化矿酸浸试验研究
        4.4.1 酸浸试验装置、仪器、设备及药品
        4.4.2 氧化矿硫酸浸出原理与方法
        4.4.3 柱浸过程中渗透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4.4 柱浸过程中即时取样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孔隙发育的模型研究
    5.1 孔隙的类型及特征
    5.2 国内外堆浸模型研究概述
        5.2.1 混合矿物与混合溶剂的浸出模型
        5.2.2 简单扩散模型
        5.2.3 从球形颗粒中浸出多种固体反应物的数学模型
        5.2.4 堆浸过程中渗流模型
    5.3 矿岩散体介质中孔隙的发育机理
    5.4 矿岩散体介质中的孔隙发育模型
        5.4.1 孔隙率和有效孔隙率
        5.4.2 孔隙发育控制方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堆中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
    6.1 FLUENT流体计算软件
        6.1.1 Fluent软件简介
        6.1.2 Fluent软件的组成及其功能模块说明
        6.1.3 Fluent程序可以求解的问题
        6.1.4 用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6.1.5 Fluent及其特性
    6.2 多孔介质条件下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6.2.1 多孔介质的动量方程
        6.2.2 多孔介质的内部损失
        6.2.3 多孔介质中能量方程的处理
        6.2.4 多孔介质的有效传导率
    6.3 矿堆高度对渗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6.3.1 计算模型的选取
        6.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6.3.3 边界条件的确定
        6.3.4 矿堆高度对渗流场影响的计算结果分析
        6.3.5 孔隙率对渗流场影响的计算结果分析
    6.4 提高矿堆渗透性的措施研究
        6.4.1 筑堆方式的改进
        6.4.2 矿堆内设增渗器物
        6.4.3 布液方式的改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铜的废石堆浸/筑堆堆浸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制粒矿堆持液行为及其浸出过程强化机制研究[D]. 王雷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我国铜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J]. 尹升华,王雷鸣,吴爱祥,陈勋,严荣富,齐炎. 工程科学学报, 2019(02)
  • [3]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D]. 刘超.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4]硫化铜矿生物堆浸气体渗流规律及通风强化浸出机制[D]. 黄明清.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5)
  • [5]生物浸出工艺工业化进展(二)[J]. 杨海麟,康文亮,张玲,冷云伟,冯守帅,王武. 现代矿业, 2010(04)
  • [6]应力波强化堆浸渗流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王贻明. 中南大学, 2008(02)
  • [7]充气强化的微生物浸出试验研究[D]. 张杰. 中南大学, 2008(01)
  • [8]堆浸浸出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D]. 刘金枝. 中南大学, 2007(12)
  • [9]溶浸采矿技术的进展与展望[J]. 吴爱祥,王洪江,杨保华,尹升华. 采矿技术, 2006(03)
  • [10]堆浸工艺中矿岩散体介质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 马俊伟. 中南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废石堆浸/铜堆浸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