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跑如何节能

中长跑如何节能

一、中长距离比赛中如何节省体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雯[1](2021)在《世界优秀女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明皓[2](2021)在《第19届-23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实力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9届-23届冬奥会短道速滑世界竞技格局及中国短道速滑男、女各项目竞赛成绩变化进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短道速滑整体竞技实力。主要结论:(1)中国短道速滑旧有的“阴盛阳衰”格局已发生颠覆性改变。处在新老交替阶段的中国女队,面对老牌劲旅韩国队的冲击及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崛起,正逐步丧失原有优势项目500米的统治地位,且1000米及1500米项目奖牌竞争力有所下滑。与此同时中国短道速滑男队则异军突起。不仅在平昌冬奥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且在500米和5000米接力比赛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及奥运记录,逐步缩小与加拿大、韩国等男子短道速滑强国的差距。(2)中国队短距离项目成绩优于中、长距离项目成绩,项目发展不均衡。在近4届冬奥会中我国短道速滑短距离项目奖牌数和金牌数分别占总数的65%和90%,中长距离项目发展滞后成为制约中国短道速滑整体竞技实力前进的重要障碍。(3)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对竞赛规则、场上形势判断处理、比赛心理等竞技软实力上有所欠缺。平昌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共犯规9次,成为被判犯规次数最多的国家。虽然裁判的“判罚一致性”受到外界质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短道速滑需加强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心理抗压能力及对竞赛规则的理解能力。建议: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巩固短距离优势项目的同时,在中场距离项目上实施体能与技战术的重点突破,并不断更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魏彦明[3](2021)在《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步法是提升羽毛球运动能力的重要保障,步法能力的教学训练需要通过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来建立。新时代我国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在深化改革与综合治理中不断完善羽毛球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由于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步法能力和羽毛球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填补了羽毛球步法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足,揭示了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特征,补充了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手段分析,丰富了羽毛球步法教学训练的技术理论,为高校羽毛球教师和社会教练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已有的节奏训练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提升的训练方法,并根据羽毛球教学特点进行一定创新与改变,制定出适合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快速提高羽毛球能力的节奏训练方法。通过节奏训练对高校羽毛球专修课学生步法教学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36名羽毛球专修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法,实验组则采用节奏训练法。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实验中除了节奏培养和步法移动能力的训练手段不同以外,其他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变量均相同。经过10周的教学训练后得出:1、采用节奏训练法的实验组其身体素质提升幅度明显高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且差异性极显着,可以得出节奏训练法促进了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形成良好的技能迁移。2、采用节奏训练法的实验组其羽毛球基本步法和综合步法能力提升效果明显高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且差异性极显着,可以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节奏训练法可以使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的步法移动衔接更加流畅、步法速度和灵活性更好。3、在使用节奏训练法对实验组进行步法教学的同时,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游戏、多人协作练习和课内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羽毛球专修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能力,使单一的步法教学提升到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上。综上所述,节奏训练法可以将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的步法移动与节奏感相结合,使高校羽毛球专修学生的步法流畅性和步法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提升了羽毛球教学和学生训练的效率,推动了羽毛球步法教学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羽毛球步法教学的实践意义。因此建议:1、采用节奏训练法进行步法教学时,教学训练内容以及强度应当根据羽毛球专修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遵循运动训练的原则,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术的目的。2、在正确的手法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去加强步法移动速度的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教学训练。严格遵从正确的手法技术动作结构,不可盲目的只是强调步法移动速度而忽视了手法技术动作的正确性。3、应在不同的羽毛球步法环节设计不同的节奏,让节奏贯穿全部类型的步法教学训练中。运用不同的节奏,去培养节奏感和节奏意识,提高不同步法移动的能力。4、在教学中运用节奏训练方法时,应注重步法动作的节奏感。节奏的速度要与实际训练内容相结合,结合学生的自身承受能力,不能机械地应用、概括。

王成[4](2021)在《2019年亚洲杯足球赛冠亚军球队渗透传球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足球运动的发展以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和整体攻防的基本特征为标志。现代足球比赛随着不断发展日益激烈,对抗愈加凶狠,攻防转换速度加快,进球难度加大;而传球作为队友间联络沟通,表达意图的媒介,渗透传球更是多脚传球的延续以及进攻射门的最终信号,可以创造出良好的进攻机会,是突破对手防线,改变比赛走向的有力手段。亚洲杯代表当今亚洲足球的最高水平,冠亚军技战术特征往往透露着后续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卡塔尔、日本渗透传球特征研究发现渗透传球的特点,为我国足球尤其是青训球员渗透意识培养提供启发。本研究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19年亚洲杯足球赛冠亚军13场比赛中的渗透传球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从渗透传球形式、方式、类型对冠亚军的渗透传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组织防守下的渗透传球次数除前后场区域都多于无组织(P<0.05)。前场区域内的渗透传球次数较多,卡塔尔斜传直插次数及成功率高于日本(P<0.05),两队均以短距离渗透传球为主,中距离渗透为辅,在第三和第四时段的渗透传球成功率卡塔尔高于日本,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前场的渗透传球次数最多,线间渗透两队持平,卡塔尔渗透传球机会的把握强于日本(P<0.05),长距离渗透传球能力卡塔尔较强(P<0.05),是打破僵局的重要武器。并得出以下结论:1.卡塔尔和日本能熟练合理的运用准确、快速的中、短距离传球拉扯调动对手防线,创造出更多渗透传球所需前插的空间和时间;两队均以短距离渗透为主,以中距离渗透为辅,因快速、突然,隐蔽性较强,长距离渗透传球是打破僵局的重要武器,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卡塔尔强于日本。2.卡塔尔和日本在有无组织防守情况下,以斜传直插渗透为主,直传斜插渗透为辅,中前场线间渗透应用较多且更加稳定,卡塔尔斜传直插效率较高,渗透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两队有组织防守情况下创造渗透传球能力强于无组织,长距离渗透都是在无组织情况下创造的。3.卡塔尔在16-60分钟加快进攻节奏,在中前场无组织情况下创造渗透传球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强于日本,身体素质较强;日本在有组织防守时扬长避短,以短传渗透为主,层层深入,尤其是比赛最后阶段渗透传球效率最高。4.传球者对传球速度、力量、方向的控制以及接球者前插的时机、位置、队友间的默契程度是影响渗透传球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最后时段,体能消耗是影响渗透传球进攻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1)在足球渗透传球训练中,应结合比赛中出现的区域渗透传球特征进行训练,即在前场、中场内以及中前场区域之间的渗透传球应在有组织防守情况下进行;无组织情况下渗透传球机会的把握是防守反击成功的关键;在渗透类型上要以短、中距离渗透传球训练为主,以长距离渗透传球为辅,适当加强长距离渗透球练习。(2)熟练掌握渗透方式,根据场上情况灵活运用,提高渗透传球准确性、把握传球力度以及队友前插时机,加强球员间的默契;同时注重提高球员体能下降时的渗透传球能力,注重体能与技术相结合,良好的体能是球员有效执行技、战术的重要前提。(3)在训练中应提高球员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培养球员的独立思维,快速决策能力;我国可以从小培养球员的渗透意识,使渗透传球配合达到动作自动化程度,形成完整、全面的战术体系。

郑小凤[5](2020)在《中韩男子短道速滑个人项目战术应用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对取得2022年冬奥会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男子个人项目上的主要对手为韩国队,其在比赛中卓越的滑行能力和战术应用能力对我国运动员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3-2019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世锦赛及冬奥会男子500 m、1000 m及1500 m决赛进行分析,对比中韩两国男子运动员在各单项比赛中战术应用特征差异,以期为我国男子运动员在今后比赛中的战术应用及针对性战术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战术定位特征:(1)500 m比赛中,随着滑行圈数增加,圈位置排名与最后名次间的相关性逐渐上升,出发位置与最后名次间相关性较高;1000 m和1500 m项目,随着比赛圈次增加,圈位置与最后名次间相关性逐渐上升,但出发位置与最后名次的相关性相对较低。(2)韩国男队员在500 m比赛中的起跑速度较慢,在前3圈中处于领滑位置的概率较低;在1000 m和1500 m比赛前半程的滑行位置较为分散(1000 m前5圈,1500 m前7圈),随着比圈次增加排名逐渐靠前且在1000 m最后2圈、1500 m最后3圈处于领滑位置的概率较高;(3)中国男队员在500 m比赛中起跑速度及途中滑速度较快,在比赛中获得领滑位置的几率较高;在1000 m前和1500 m比赛前半程中虽能持续领滑数圈,但在后程阶段处于领滑位置的概率相对较低。滑行节奏策略:(1)中国男队员在前2圈的滑行速度较快,但韩国男队员在500 m后3圈的平均单圈时间用时较中国队员更短;(2)两国运动员在1000 m的平均单圈滑行用时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韩国男队员在6-7圈滑行用时更短;(3)在1500 m比赛中,韩国男子运动员在1-7圈的单圈滑行用时较中国男子运动员更长,而在第7圈后则相对较短;(4)中韩两国男队员在500 m及1500 m项目滑行总用时不存在显着差异;在1000 m项目存在显着差异,中国运动员用时更短。超越特点:(1)中国男队员在500 m比赛中在前2圈使用超越的频率较高且超越区域主要集中于直道;而韩国男队员多在最后2圈实施超越,且以弯道与直道交接处外侧超越为主。(2)中国男队员在1000 m前3圈,1500 m前6圈使用超越的频率远高于韩国队员,且多为直道区域超越;韩国男队员在1000 m和1500 m比赛最后3圈使用超越的频率较高且以入弯道外侧和出弯道内外侧为主。(3)中国运动员在1000 m和1500 m后程圈次弯道区域被超越的几率较大;韩国运动员则在各单项开始阶段被超越的几率更大且主要集中于弯道。结论:(1)中国短道速滑男队在500m项目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韩国男队已在该项目上有所突破且对中国原有的竞争优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中韩两国男队在1000 m项目上的滑行位置及速度差异主要出现在最后2圈,韩国男队员在比赛开始阶段采用跟滑战术以减少自身体能消耗,在最后3圈利用加速滑行和超越争夺领滑位置;中国男队员在前7圈具有一定的滑行速度及位置优势,但最后2圈相对落后。(3)中韩两国男队员在1500 m项目最后3圈的表现存在显着差距。韩国男队员通常在前7圈选择跟滑,从第8圈开始进行超越并积极占据领滑位置;而中国男队员虽在前半程中多处于领先位置、滑行速度相对较快且超越战术使用的成功率较高,但消耗了大量体能用于克服滑行阻力且耐力水平相对较差,导致后程中出现减速且易被对手超越而较难获得有利位置。(4)韩国男队员擅长使用弯道外侧超越且连续超越能力较强。(5)韩国男队员在1000 m和1500 m比赛中的战术定位策略、滑行节奏相对更佳且后程超越冲刺能力更强。(6)加强心理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

林杉[6](2020)在《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史婧琳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文中指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罗雪娟在女子100米蛙泳项目上拔得头筹,为我国女子蛙泳项目拉开了新的序章。但随着齐晖夺得2006年短池游泳世界锦标赛女子200米蛙泳金牌后,蛙泳项目的发展屡受挫折。直到史婧琳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夺冠,并且破赛会纪录。尽管如此,中国在国际赛场中女子蛙泳项目依旧式微,因此研究史婧琳的技、战术特征,探寻这一项目我国顶尖运动员的制胜规律,分析出史婧琳与国内同项目其他优秀运动员在技术的优劣势以及战术上的差异对培养我国女子蛙泳项目的后备人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及模范学习的作用,为我国女子蛙泳项目再创佳绩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录像拍摄法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史婧琳的比赛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对两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和四场全国冠军赛比赛录像进行解析,分析史婧琳技术指标和战术指标为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提供理论依据的支持,诊断并优化运动员的技术。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史婧琳在六场女子200m蛙泳决赛中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此技术特点是入水后能获取较快的初速度;在出发15m时间上比两届全运会同项目前三名运动员优势明显。(2)史婧琳的途中游技术特点是保障大划幅的基础上,加快划频控制游速。结合两届全运会前三名运动员途中游技术得出结论:2013年全运会史婧琳是依靠稳定、高效的划频、划幅技术组合产生高速度指数。她在2017年全运会的划频明显加快、划幅稍有下降,合理的划频、划幅组合致使速度指数上升至80.22米/分。但随着史婧琳年纪的增长,在途中游平均速度指数上还是不敌小将郑木岩80.44米/分。(3)史婧琳六场全国赛事转身总成绩逐步平稳上升;她与两届全运会前三名运动员对比转身阶段优势明显,说明史婧琳持有较好的转身技术,是连续两次获得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冠军的重要因素之一。(4)史婧琳从六场赛事女子200m蛙泳项目决赛中在5m冲刺到边环节,从2014年至2018年赛事的5m冲刺到边时间明显均低于平均成绩,唯独2013年和2017年两届全运会成绩相对较好。(5)史婧琳速度储备指数的高低与决赛名次呈正相关,即采取“争权夺标”的比赛战术。史婧琳在两届全运会上的速度储备指数是压倒性的优势,她在2017年全运会的速度储备指数比2013年全运会提高2.85%。可见,在四年中科学训练和各类大型比赛的历练,使她拥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对赛程体力安排准确,竞赛水平提升。(6)史婧琳在比赛中采取“前程快”占领优势,“后程慢”的体能分配战术。这一战术在2017年全运会比赛的速度系数曲线图中尤其明显。

傅国[7](2020)在《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种类繁多,负荷增长模式各不相同,本文主要针对速度滑冰中长距离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常用的线性递增负荷方案、阶梯递增负荷方案和新制定的阶段恒定负荷方案三者之间的差异性,适用性,测试指标等问题,进而探讨三种方案的负荷特征,确定各方案的适用范围,提高最大摄氧量测量的精确性。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以10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速度滑冰队队员为测试对象,在三周内分别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第一周使用线性递增负荷方案,负荷增长呈线性,设置20W为起始负荷,每10秒钟增加5W负荷,直到受试者达到力竭;第二周采用阶梯递增负荷方案,负荷增长成阶梯性,设置20W为起始负荷,每分钟增加20W负荷,直到运动员力竭;第三周采用阶段恒定负荷方案,负荷增长呈阶段性恒定特征,设置50W为起始负荷,每分钟增加50W,150W,过后进入阶段恒定阶段,直到运动员力竭。当三种方案测试完毕后将所测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三种负荷方案测得10名受试者最大摄氧量平均值如下:线性递增方案为50.53ml/kg/min,阶梯递增方案为54.37ml/kg/min,阶段恒定方案为52.22ml/kg/min,三者之间P>0.05,无显着性差异;测得10名受试者最大心率平均值如下:线性递增方案为188.8次/min,阶梯递增方案为191次/min,阶段恒定方案为193.3次/min,阶梯递增方案与线性递增,阶段恒定方案之间P>0.05无显着性差异,阶段恒定与线性递增方案之间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测得10名受试者呼吸频率平均值如下:线性递增方案为49.9次/min,阶梯递增方案为54.2次/min,阶段恒定方案为51.4次/min,阶段恒定方案与其他两种方案之间P>0.05,无显着性差异,线性递增方案与阶梯递增方案之间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测得10名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时RER平均值如下:线性递增方案为1.108,阶梯递增方案为1.179,阶段恒定方案为1.139,阶段恒定方案与另两种方案之间P>0.05无显着性差异,阶梯递增方案与线性递增方案之间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三种负荷方案中,阶梯递增方案测出的各项数值大于阶段恒定与线性递增方案,阶段恒定方案次之,最低的是线性递增方案,所以本文的第二个假设不成立。但三种方案测得数值并无明显差异性。(2)阶梯递增方案与线性递增方案适用于以长距离耐力性为主的项目测试,使用阶梯递增方案达到力竭的时间最长,测出的摄氧量值最大;线性递增方案测试用时要少于阶梯递增方案,测出最大摄氧量值相对最小。测试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时,在人数较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线性递增方案更加实用一些。人数少,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阶梯递增方案测出数值更加准确。(3)阶段恒定负荷方案根据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负荷模式,结合比赛特征和实际测试时的情况而制定,能够在短时间较准确的测出最大摄氧量,测出数值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降低受试者测试时长,大幅度的节约时间,适用于中长距离速度滑冰项目。(4)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负荷特征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的制定,测试结果会更准确,更加有针对性。所以最大摄氧量的测量应当具有专项性。本文也说明根据运动项目的负荷特征,能量供应特点制定的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能够实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可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价值。

杨志亭[8](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颜远清[9](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李朱濠的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通过了解我国竞技游泳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虽说我国竞技游泳的整体水平在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但我国竞技游泳项目发展不平衡、游泳后备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尤其是男子蝶泳项目,该项目一直是我国竞技游的弱势项目,迄今为止,我国男子蝶泳运动员还未曾站上过奥运会的领奖台。纵观近些年的国际国内大赛,我国的男子蝶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游泳名将李朱濠。他不仅在国内大赛上所向披靡,在国际大赛上也是屡创佳绩,从2014年至今,他曾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第一、亚运会第二以及国际泳联短池世界杯的奖牌。从目前的竞技水平来看,他是最有希望在东京奥运会上突破中国男子蝶泳奥运零奖牌的运动员。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游泳赛事包括每四年一次的全运会以及每年一次的全国游泳冠军赛,这两项赛事对于检验一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有着相当大的参考意义与价值。通过拍摄研究全运会以及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100米蝶泳项目获奖运动员与同场国内顶尖选手的比赛,能够全面的获得该项目的精细数据。本文以我国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李朱濠在六次大赛中的比赛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录像采集法收集了从2014年到2019年的六次大赛(含一次全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录像,并采用图像解析法、数据分析法对以上录像进行解析。分析该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包括:出发反应时、出发15米的时间、转身、途中游的划频、划幅以及呼吸技术,冲刺到边时间以及体能分配等数据,以此探究我国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李朱濠在这六年中的技术变化,进而找出他的技术短板,再针对个别环节的技术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为李朱濠在该项目成绩提高以及今后的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其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经分析和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李朱濠六次大赛数据的纵向对比可以得出,李朱濠的竞赛成绩和竞技能力在2014-2017年获得提升之后在2018年-2019年却出现了短暂的下滑,这种下滑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出其整体竞技状态还存在不稳定性,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就是他的优势技术途中游技术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导致最终成绩出现回落。(2)通过分析六次大赛决赛前三名的出发技术指标和转身技术指标可以得出,李朱濠的出发技术和转身技术在六次大赛中就其个人而言是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其他优秀运动员相比则是处于落后状态,故而,出发技术和转身技术成为了李朱濠个人比赛技术中的短板。要解决这一短板,教练应当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加强运动员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以及完善李朱濠入水后滑行阶段的减阻技术,从而获得更好地推进力。(3)通过分析六次大赛决赛前三名的途中游技术指标和5米冲刺到边技术指标可以得出,李朱濠的途中游成绩和5米到边成绩一直都在稳步提高,其中提高最显着的是他的第二段途中游成绩,他的途中游技术和冲刺到边技术均为他的优势技术,而其中最大的优势点在于他的划幅,他在保持和其他优秀运动员几乎相同的划频下还能保持大的划幅是他对其他获奖运动员建立领先优势的主要法宝。(4)运动员的年龄、大赛经验、以及战术的安排都会对运动员能否在决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速度储备指数的对比可以发现,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体力不如年轻运动员,因此他们在预赛、半决赛中会温存体力,从而在决赛中迎来爆发。而在半决赛中尽全力游的运动员,往往都是年龄都偏小且大赛经验不足,从而导致决赛成绩不如半决赛成绩。

杨雅雯,张明飞[10](2020)在《2018年杭州世锦赛王简嘉禾自由泳技战术研究——以400m、800m自由泳为例》文中认为王简嘉禾是中国女子游泳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她有着孙杨一样的优势,擅长中长距离自由泳。研究采用现场观摩、录像分析、文献资料、比对分析等方法,结合王简嘉禾在2018年杭州世锦赛400 m与800 m自由泳决赛中的表现对其进行技术特点、战术运用的研究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王简嘉禾出发后出水距离和水下腿技术,与对手相比虽略胜一筹,但优势并不明显;王简嘉禾所采用的技术为中前交叉技术,即划频慢、划距长、划水时效好,技术特点类似孙杨;对于短池比赛来说转身技术尤为重要,而转身技术正是王简嘉禾的优势,她的转身技术明显比对手更加流畅和迅速;王简嘉禾的冲刺能力与对手相比还略微逊色,并且在冲刺阶段的手腿衔接上还稍有不足。

二、中长距离比赛中如何节省体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长距离比赛中如何节省体力(论文提纲范文)

(2)第19届-23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实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短道速滑成绩取得突破
        1.1.2 短道速滑国内外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1.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的更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冬奥会短道速滑奖牌分布研究
    2.2 冬奥会及短道速滑发展历史
    2.3 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发展和设置新动态
    2.4 冬奥会短道速滑技战术基本概述
    2.5 冬奥会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及基本功能力培养概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冬奥会短道速滑格局解析
    4.2 近5届冬奥会参赛人数分析
    4.3 冬奥会比赛判罚对成绩的影响
    4.4 第19-23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成绩对比
        4.4.1 第19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成绩比较
        4.4.2 第20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成绩比较
        4.4.3 第21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成绩对比
        4.4.4 第22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成绩对比
        4.4.5 平昌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成绩对比
    4.5 第19-23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女队各项目实力比较研究
        4.5.1 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女队中长距离项目实力比较研究
        4.5.2 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女队短距离500 米项目实力比较研究
    4.6 第19-23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男队各项目实力比较研究
        4.6.1 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男队短距离实力比较研究
        4.6.2 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男队中长距离实力比较研究
    4.7 影响中国短道速滑竞技实力因素分析
        4.7.1 赛前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了解
        4.7.2 对短道速滑规则的利用和理解
        4.7.3 对赛时体能的合理分配
        4.7.4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国短道速滑整体竞技实力
        5.1.2 我国短道速滑各项目实力对比
    5.2 建议
        5.2.1 加速国内短道速滑联赛发展
        5.2.2 国内短道速滑联赛后备人才建设
        5.2.3 注重短道速滑基本功练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羽毛球竞技水平备受关注
        1.1.2 群众基础浓厚使羽毛球参与量和学习量增加
        1.1.3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减缓了羽毛球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羽毛球专修课的概念
        2.1.2 羽毛球步法教学的概念
        2.1.3 传统训练法的概念
        2.1.4 节奏训练法的概念
    2.2 关于节奏训练法的概述
        2.2.1 节奏的起源
        2.2.2 节奏训练的作用
        2.2.3 节奏训练的方法
        2.2.4 节奏训练法与传统训练法的训练手段区别
    2.3 高校羽毛球课程开展情况的现状
    2.4 高校羽毛球课程步法的教学现状
    2.5 节奏训练法在球类项目中运用的现状
    2.6 节奏训练法在非球类项目中运用的现状
    2.7 节奏训练法在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体成分差异性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对比分析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差异性对比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基本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步法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步法差异性对比分析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连贯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4.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综合连贯步法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差异性对比分析
        4.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5.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4.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差异性对比分析
        4.6.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4.6.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羽毛球专修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提升效果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羽毛球基础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问卷
附录4 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问卷
附录5 节奏训练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附录6 实验组教案(节奏训练法)
个人简介

(4)2019年亚洲杯足球赛冠亚军球队渗透传球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亚洲足球快速发展
        1.1.2 卡塔尔、日本具有代表性
        1.1.3 渗透传球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渗透传球的研究现状
        2.2.2 传球在不同区域的研究
        2.2.3 传球在不同时段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区域内渗透球分析
        4.1.1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前场区域内渗透传球分析
        4.1.2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中场区域内渗透传球分析
    4.2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区域之间的渗透传球分析
        4.2.1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中前场区域间渗透传球分析
        4.2.2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中后场区域间渗透传球分析
        4.2.3 卡塔尔、日本足球队前后场区域间渗透传球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技术统计表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专家信息一览表

(5)中韩男子短道速滑个人项目战术应用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运动战术
        2.1.2 竞技战术
        2.1.3 短道速滑战术
    2.2 短道速滑项目特点
        2.2.1 技术动作结构的精细性
        2.2.2 体能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2.3 战术应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2.4 心理能力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2.5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临场的机遇性
        2.2.6 滑跑规则的严苛性与判罚的不可控性
    2.3 短道速滑战术研究现状
        2.3.1 短道速滑战术理论研究
        2.3.2 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研究
        2.3.3 国外关于短道速滑战术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视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韩男子短道速滑队个人项目历年成绩的对比
    4.2 运动员各圈滑行位置与最后名次相关性研究
        4.2.1 500m各圈滑行位置与最后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4.2.2 1000m各圈滑行位置与最后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4.2.3 1500m各圈滑行位置与最后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4.3 各单项中韩男队员战术定位策略的对比分析
        4.3.1 中韩男子500m各圈滑行位置变化的对比分析
        4.3.2 中韩男子1000m各圈滑行位置变化的对比分析
        4.3.3 中韩男子1500m各圈滑行位置变化的对比分析
    4.4 各单项比赛中韩男队员滑行节奏的对比分析
        4.4.1 中韩男队员500m单圈滑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4.4.2 中韩男队员1000m单圈滑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4.4.3 中韩男子1500m单圈滑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4.4.4 中韩男队员各单项比赛总用时的对比分析
    4.5 中韩男队员各单项超越战术应用特征的对比分析
        4.5.1 中韩男队员500m比赛超越战术应用的对比分析
        4.5.2 中韩男子1000m超越战术应用的对比分析
        4.5.3 中韩男子1500m超越战术应用的对比分析
5 讨论
    5.1 中韩两国男队员500m比赛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5.2 中韩两国男队员1000m比赛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5.3 中韩两国男队员1500m比赛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关于“中韩男子短道速滑个人项目战术应用特征的对比研究”的访谈提纲

(6)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史婧琳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竞技游泳发展现状研究
        1.3.2 关于游泳技术划分研究
        1.3.3 关于对途中游划频、划幅的研究
        1.3.4 关于途中游游速研究
        1.3.5 关于对战术运用研究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图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2.2.6 研究内容相关概念说明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史婧琳各项技术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1.1 史婧琳出发技术分析
        3.1.2 史婧琳途中游技术分析
        3.1.3 史婧琳转身及冲刺到边成绩分析
    3.2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各项技术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2.1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出发技术的对比分析
        3.2.2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途中游技术的对比分析
        3.2.3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转身、5m冲刺到边成绩的对比分析
    3.3 史婧琳比赛战术运用分析
        3.3.1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速度储备特征分析
        3.3.2 史婧琳与两届全运会女子200m蛙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分段游程体能分配特征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简历

(7)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长距离
        1.3.2 最大摄氧量
        1.3.3 测试方案
    1.4 文献综述
        1.4.1 我国速度滑冰项目现状分析
        1.4.2 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特点
        1.4.3 最大摄氧量研究概况
        1.4.4 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研究概况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测试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测试方案测试结果统计
        3.1.1 选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
        3.1.2 三种方案供能方式结果统计
    3.2 三种测试方案特征分析
        3.2.1 线性递增负荷方案特征分析
        3.2.2 阶梯递增负荷方案特征分析
        3.2.3 阶段恒定负荷方案特征分析
        3.2.4 意见调查结果分析
    3.3 三种测试方案综合比较分析
        3.3.1 三种方案的测试过程分析
        3.3.2 三种方案所测各项指标分析
        3.3.3 三种测试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3.4 实验的局限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8)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李朱濠的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内容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男子100米蝶泳的项目特点
        4.1.1 能量代谢的特点
        4.1.2 项目项群的特点
    4.2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决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4.3 李朱濠六次全国大赛主要技术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4.3.1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出发技术的对比分析
        4.3.2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途中游划频、划幅、分段成绩及游速的对比分析
        4.3.3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转身技术的对比分析
        4.3.4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5米冲刺到边技术的对比分析
        4.3.5 李朱濠个人呼吸技术特点分析
    4.4 李朱濠在六次全国大赛中主要技术指标与其他优秀运动员的横向对比分析
        4.4.1 李朱濠与其他优秀运动员出发技术的对比分析
        4.4.2 李朱濠与其他优秀运动员途中游成绩、划频、划幅、游速的对比分析
        4.4.3 李朱濠与其他优秀运动员转身技术的对比分析
        4.4.4 李朱濠与其他优秀运动员5米冲刺到边技术的对比分析
    4.5 李朱濠六次全国大赛中战术运用对比分析
        4.5.1 李朱濠六次大赛与其他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储备指数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2018年杭州世锦赛王简嘉禾自由泳技战术研究——以400m、800m自由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观察法
        1.2.3 视频分析法
        1.2.4 比较分析法
        1.2.5 案例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王简嘉禾在2018年杭州世锦赛400 m、800 m自由泳中的技术运用
        (1)身体位置。
        (2)打腿次数。
        (3)配合技术。
        (4)呼吸技术。
        2.1.1 出发后出水距离及水下腿技术分析
        2.1.2 划频技术分析
        2.1.2.1 王简嘉禾划频技术分析
        2.1.2.2 王简嘉禾与主要参赛选手划频技术对比分析
        2.1.3 转身技术分析
        2.1.4 冲刺能力分析
    2.2 王简嘉禾在2018年杭州世锦赛400 m、800 m自由泳中的战术分配
        2.2.1 400 m自由泳比赛战术分配
        2.2.2 800 m自由泳比赛战术分配
    2.3 王简嘉禾的技战术优势及与未来主要对手对比分析
        2.3.1 王简嘉禾自身技战术优势
        2.3.2 王简嘉禾与未来主要对手的对比分析
        第一,莱德基的划水效果明显优于她的对手。
        第二,莱德基划水效率连续性极佳。
        第三,逆境下莱德基的划水效果更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出发后出水距离和水下腿技术
        3.1.2 划频技术
        3.1.3 转身技术
        3.1.4 冲刺能力方面
        3.1.5 战术分配
    3.2 建议
        3.2.1 加强腿部力量,增加游进时的打腿次数
        3.2.2 进一步提升力量素质,增加划频
        3.2.3 提高速度素质,加强冲刺能力
        3.2.4 保持竞技状态,增加国际大赛的参赛次数

四、中长距离比赛中如何节省体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优秀女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特征研究[D]. 杨雅雯. 集美大学, 2021
  • [2]第19届-23届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实力对比研究[D]. 徐明皓.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节奏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步法教学中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魏彦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2019年亚洲杯足球赛冠亚军球队渗透传球的特征分析[D]. 王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中韩男子短道速滑个人项目战术应用特征的对比研究[D]. 郑小凤.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7)
  • [6]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史婧琳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D]. 林杉.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7]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的研究[D]. 傅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我国优秀男子蝶泳运动员李朱濠的比赛技战术特征分析[D]. 颜远清.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2018年杭州世锦赛王简嘉禾自由泳技战术研究——以400m、800m自由泳为例[J]. 杨雅雯,张明飞. 体育科学研究, 2020(02)

标签:;  ;  ;  ;  ;  

中长跑如何节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