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录音艺术

论音乐录音艺术

一、浅谈音乐录音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冯曦[1](202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录音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录音艺术专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汇入各方向支流而发展壮大,虽然目前国内院校录音艺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变革与磨合,逐渐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体系,但因为录音艺术专业先天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征,且知识结构发展具有高速变革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该专业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剖析以明确该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链是正确判定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夏闻翊[2](2021)在《浅谈素质教育中音乐声学在录音艺术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年龄段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已然成为一种当下最流行的艺术欣赏形式。音乐声学一直呈现突飞猛进的良好局面,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多的是飞入寻常百姓家,音乐已经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放松途径,为了将声音艺术的效果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录音工作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声音完美的还原和复刻,这类技术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素质音乐教育中,录音艺术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在音乐声学的发展中十分关键。

王昱翔[3](2021)在《吉剧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实践探究 ——以现代吉剧《江姐》核心唱段为例》文中指出

高帅[4](2021)在《论影视作品的环境音响设计与制作》文中认为

李佳蔚[5](2021)在《拉威尔《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拉威尔《丑角的晨歌》出自其早期创作的钢琴组曲《镜子》,是一首蕴含西班牙风情元素的印象主义风格创新之作,作品演奏难度极高,并深受演奏者青睐。本文选择了里赫特、李帕第、夏玛尤三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通过对比研究总结出三个版本的共性与个性,聆听与学习三位钢琴家对作品《丑角的晨歌》各自具有参考价值的演奏诠释,并在此基础意义之上引发对比研究不同演奏版本对钢琴演奏更深层次的思考。全文共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的内容包括对作曲家拉威尔生平和创作风格的概述,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从音乐风格及内涵、音乐特色、曲式结构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第二章的内容包括三位钢琴家及演奏风格,演奏版本音频的展示,以及版本的选择。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对比分析章节,笔者以“总-分-总”的形式分别从整体层面、局部层面、共性与个性三个视角对不同演奏版本进行演奏对比分析。首先,从宏观角度而言,整体层面的演奏对比包括对版本速度和力度的对比;从微观角度而言,在局部层面的演奏对比中,笔者又从“乐段-乐句-小节”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到作品细节之中对三个演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而在共性与个性一节中的个性部分,笔者又从“整体-局部-细节”三个层面分别对不同演奏版本进行概述。第四章是本文的总结和升华章节,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叙述本文对比研究的意义,其狭义包括《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于钢琴家而言、于整个钢琴演奏史而言、于演奏该作品而言的意义及影响三个方面,其广义是从学会聆听和录音的重要性两个角度来概述对比研究不同演奏版本对钢琴演奏的启示。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研究结果和研究意义的阐述。

秦越[6](2021)在《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当今好莱坞电影音乐创作领域的领航者汉斯·季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后现代视域剖析汉斯·季默的创作观念及技法,以洞悉其观念、技法表象之后蕴含的音乐文化逻辑及跨文化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汉斯·季默进行相关介绍,将其与好莱坞其他电影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并对“电影音乐”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首先从宏观层面搭建本文的视域空间,在后现代主义之无序、解构及多元化等特征下,映射了汉斯·季默中观层面的“声景”观念、数字音乐观念以及后简约主义观念,为后文的具体技法分析理清思路。第三部分从具体层面分别对汉斯·季默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及音响组织技法进行大量谱例分析,基于电影影像并结合音响频谱分析、空间分析,从作曲技术到音响组织,全方位展现汉斯·季默的创作,以此支撑本文的核心论点。第四部分基于前文的论证,对其作品中的跨文化价值展开论述,主要包含“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以及“本位与他者文化”三个维度,此外,还涉及关于电影音乐审美嬗变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等。本文研究发现汉斯·季默在“声景”观念下以音乐视觉化构建全新的沉浸式视听语言;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响组织,使得传统作曲中部分要素转化为不同元素群的音响形态控制、空间构型以及音响结构及能量展衍;后简约技法的征引以微变奏突破传统材料发展模式,消解曲式结构并转化为电影的随行结构。音符“简约”但音响丰富,音符成为音色音响的载体;音色观念的拓展伴随着声学乐器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则是本位与他者文化聚合的体现。综上,汉斯·季默的创作呈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好莱坞电影中后工业潮流的典范,由此形成的各种观念及技法成为其跨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汉斯·季默将本位与他者音乐文化聚合后的音乐样式以一种共性语言应用于世界音乐语境中,获得了空前的跨文化价值。

吕一夫[7](2021)在《浅谈录音创作的审美观》文中研究说明录音创作是对音响本体的一种反映,录音师的审美观决定了录音作品听觉审美的品质。文章旨在通过对艺术学理论中的"表现"与"再现"两对范畴的阐述为录音师在进行录音作品创作时提供审美角度的创作思考。

陈晓慧[8](2021)在《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研究 ——以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录音音响审美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许多录音工作者对音响审美的重视程度不高。然而,对于录音师而言,音响审美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决定着录音作品的最终质量。实况录音作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及音乐戏曲艺术团体在音乐厅、剧院等场所进行现场录制演出的一种常见的录音方式,其音响审美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录音师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本文是以“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为例对实况录音音响审美进行研究。对“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的两个环绕声混音版本从总体音质、音色特征、音量平衡、声像平衡、空间感、环绕声效果等音响要素角度以及艺术感染力、个人喜好的艺术感受角度进行主观音质评价实验,从而对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特点进行总结。希望此结论能够给予录音师在实况录音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有所启示,促使更多录音师开始重视自身音响审美的建立和培养。本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结论以及引用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正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什么是实况录音、实况录音的特点、什么是音响审美、培养音响审美的重要性、如何培养音响审美能力以及实况录音音响审美对象。通过这些阐述可以对实况录音音响审美概念以及审美对象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第二章:对“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活动的活动录制概况、录音团队进行介绍。另外,详细阐述了台湖大剧院前期录音和现场同期录音的录制方案设计、系统设置和传声器设置。第三章:主要阐述“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的后期制作部分。包括对后期制作的设备介绍,以及两种环绕声混音版本的介绍。第四章:本章节是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阐述两个环绕声混音版本主观音质评价实验的整个过程。主观音质评价实验包括实验说明、主观评价打分项目、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论,从这个实验结论对实况录音音响审美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音响审美特点进行总结。结论:总结出优质的实况录音作品应该做到“真实再现”与“美的艺术创作”相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在整体上应该呈现出自然、真实、平衡、稳定、统一、融合的音响效果,给予录音师在实况录音制作过程中一些审美指导方向,并重视音响审美的建立和培养,同时,为有兴趣涉足本课题的人士提供一个方向上的指引。

李昌杰[9](2021)在《浅谈音乐剧现场录音与后期混音 ——以音乐剧《春上海1949》为例》文中提出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视听元素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几年来音乐剧演出市场逐渐升温,对其声音的高质量记录与艺术化修饰是音乐剧制作团队与现场音响与录音团队的共同目标,因此,音乐剧的现场录音与混音在音乐剧演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现场录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尚未看到对于大型音乐剧现场录音与后期混音的研究,但已有一些针对歌剧、钢琴独奏音乐会、音乐类电视节目和小型音乐剧等类型的分析与研究,这些研究针对不同类型演出的现场录音都有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为本选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论题聚焦音乐剧这一类型的现场演出录音与混音,首先对音乐剧现场录音的特点、音乐剧现场录音与传统录音的区别、影响现场演出录音质量的因素、音乐剧后期混音理念这几个问题加以分析与讨论;再以在上音歌剧院演出的音乐剧《春上海1949》为案例,结合音乐剧现场演出的特点,分析现场声学环境,详细介绍现场录音方案的前期设计与现场系统搭建,对音乐剧现场录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和总结其技术重点与难点;其次针对音乐剧《春上海1949》在后期混音中《心动》和《大上海》两个混音工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音乐剧后期混音中需要注意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对音乐剧后期混音的思路与要点综合分析与总结。通过研究分析,音乐剧现场录音需要首先对声场环境进行处理,尽量减少大声压级乐器对其他乐器拾音的影响;其次,需要根据每个声源的声音特征选取合适麦克风,高还原度地完成对声音的拾取;另外还需要尽可能地使用点麦克风,以拾取到清晰、干净的声音;此外,现场演出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元素要尽可能全面地拾取,并且通过备份录音系统保证整场录音的安全进行。通过两个混音案例的具体分析,音乐剧后期混音需要使用混响、延迟等效果器,配合声像、电平的调整,对声场进行还原;并且,混音师需要了解各个音乐风格的特点,需要针对每首曲目的风格需求,使用均衡、压缩等效果器,对每个乐器的音色进行塑造;此外,混音师还需要有足够的的音乐性与艺术性审美,通过自动化的调整,增强或辅助音乐剧中情绪或情感的表达。

郭雅[10](2021)在《纳西族颤音现象的音乐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西族的族源可追溯至居住在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如今的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北地区和四川省西南地区。纳西族具有多元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宗教音乐、民歌以及器乐。本研究以纳西族东巴唱腔、民歌嫁女调与谷气调,以及器乐合奏白沙细乐中无处不在的颤音奏唱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对话颤音现象相关历史和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参与观察”田野工作,以及在“双重音乐能力”等音乐人类学理论观念和方法指导下,撰写以颤音现象为中心的音乐表演民族志。本研究认为,东巴唱腔中的诵颤与诵唱者及诵唱对象之间的互动有关;在民歌嫁女调中的“哭腔式”歌颤是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谷气调中的虚词“哎”上的长颤音与歌词的个人即兴创词相关;而白沙细乐中特定的“mi”音的器颤则与具体的乐器、乐队内部合奏互动关系密切相关。无论诵颤、歌颤还是器颤,纳西族人通过颤音奏唱,表达着族群和个人的自然观、信仰、情感以及审美体验。

二、浅谈音乐录音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音乐录音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录音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源头视角下的录音艺术专业历史沿革
二、录音艺术专业现阶段办学特征
三、录音艺术专业知识体系的开放性
四、录音艺术专业知识结构发展的高速变革性
    1. 音频传输技术演进。
    2. 声音合成技术演进。
    3. 音色采样技术演进。
    4. 智能化音乐与声音算法演进。
    5. 全景化空间再现技术演进。
五、结束语

(2)浅谈素质教育中音乐声学在录音艺术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录音艺术的现状
二、录音艺术的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录音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二)对录音艺术的认识有失偏颇
    (三)录音艺术专业发展缓慢
三、录音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重视录音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二)正确认识录音艺术
    (三)加快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
结语

(5)拉威尔《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拉威尔与《丑角的晨歌》
    第一节 拉威尔生平及创作风格
    第二节 《丑角的晨歌》的创作背景
    第三节 《丑角的晨歌》的作品分析
        一、音乐风格及内涵
        二、音乐特色
        三、曲式结构
第二章 拉威尔《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选择
    第一节 钢琴家及演奏风格
        一、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二、迪努·李帕第
        三、贝特朗·夏玛尤
    第二节 演奏版本音频
    第三节 演奏版本选择
第三章 拉威尔《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从整体层面进行演奏对比
        一、速度
        二、力度
    第二节 从局部层面进行演奏对比
        一、喜剧乐段
        二、悲剧乐段
        三、喜剧再现乐段
    第三节 不同演奏版本的共性与个性
        一、共性
        二、个性
第四章 对比研究《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意义
    第一节 《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意义及影响
        一、于钢琴家而言
        二、于钢琴演奏史而言
        三、于演奏《丑角的晨歌》而言
    第二节 对比研究不同演奏版本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一、学会聆听
        二、录音的必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依据
        1.从后现代文化语境角度
        2.从汉斯·季默及其地位角度
        3.从创作观念及技法的研究价值角度
        二、选题意义
        1.从音乐的社会功能角度
        2.从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现状角度
        3.从汉斯·季默对电影音乐领域的革新角度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关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1.关于汉斯·季默的个案研究
        2.与汉斯·季默相关的电影音乐综合研究
        3.与汉斯·季默间接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三节 关于汉斯·季默与电影音乐
        一、承上启下
        二、从“纯音乐”到“电影音乐”的观念转换
        三、与好莱坞其他名家的比较
        1.约翰·威廉姆斯:恢弘大气的后浪漫主义交响风格
        2.埃尼奥·莫里康内:深刻隽永的意式古典主义风格
        3.詹姆斯·霍纳:抒情唯美的多元交响风格
    第四节 文章架构及立意
        一、文章架构
        二、文章立意
第一章 汉斯·季默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一节 走向后现代
        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后工业文化”
        1.从“现代主义”的“理性”危机说起
        2.“后现代主义”之内涵
        3.“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文化”
        二、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到后现代音乐
        1.形式与审美危机
        2.有序结构的消解过程
        3.有序形式的边界:简约主义
        4.后现代音乐的范式
        三、后现代音乐的整体特征
        1.解构、无序
        2.多元化
    第二节 “声音景观”观念的渗透
        一、“达达主义”与“声音景观”
        1.“声音景观”的释义
        2.听觉层次及其功能对应
        二、音乐视觉化
        1.从“结果”走向“聆听过程”
        2.音乐视觉化表现
        三、沉浸式视听语言的构建
        1.视听语言的重建
        2.情感心理的隐射
        3.人文与审美感知
    第三节 数字音乐观念及特征
        一、创作材料的解放
        二、创作思维的拓展
        三、创作方式的革新
    第四节 后简约主义观念及特征
        一、跨界的后现代音乐范式
        二、音符简约、音响丰富
第二章 音高组织中的后简约技法
    第一节 静态和声
        一、以静态单音构建
        1.单一音响
        2.调性功能
        二、以静态双音构建
        1.调性功能
        2.音响连接
        三、以静态多音构建
        1.单纯音响
        2.背景和声
        3.音区填充
    第二节 重复与循环音型
        一、简单音型重复
        1.主导声部
        2.声部贯穿
        3.整体性
        二、复合音型重复
        三、低音音型化
    第三节 微变奏
        一、音符构型微变奏
        二、音色音响微变奏
        三、色彩场域微变奏
第三章 音色观念与配器形制
    第一节 音色观念的多元拓展
        一、音色“调色盘”
        1.声学乐器的色彩表现
        2.电子合成音色色彩表现
        3.制作音色采样
        二、声学乐器的音色拓展
        1.声学乐器音色化:演奏法的移植与消解
        2.声学乐器电子化:采样合成
        三、使用合成器创造音色
        1.电子合成器的音色架构
        2.采样合成音色设计
        3.“自动琶音器”的运用及其反人工观念
        四、关于音色的分类
    第二节 配器形制的多元拼贴
        一、好莱坞“标准配置”
        二、文化的移植与聚合
        1.非洲文化
        2.东方文化
        3.欧洲文化
        4.宗教文化
    第三节 基于电影的音色、配器表现
        一、“标准配置”风格案例分析
        1.《超凡蜘蛛侠2》的配器形制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器形制
        二、“文化移植与聚合”风格案例分析
        1.《功夫熊猫1》的配器形制
        2.《星际穿越》的配器形制
第四章 音响组织技法
    第一节 音响形态的数字化控制
        一、频率控制
        1.稳态型
        2.扩张/紧缩型
        3.波动型
        二、动态控制
        1.稳态型
        2.聚能/释能型
        3.波动型
        三、密度控制
        1.点节奏型
        2.颗粒/持续型
        四、空间控制
        1.音响材料的声场空间布局
        2.音响的虚拟空间设计
    第二节 音响空间构型及其功能表现
        一、静态构型与氛围铺垫
        1.简单静态构型
        2.相对静态构型
        二、相位点描构型与心理刻画
        三、线性条带构型与情感表意
        四、空间运动构型与结构串联
        1.循环运动构型
        2.榫卯运动构型
        五、复合构型的沉浸式表达
    第三节 基于影像的音响结构与能量展衍
        一、从规范曲式、自由曲式到“随行结构”
        二、汉斯·季默的音响结构思维
        1.基于影像运动的宏观随行结构
        2.以微变奏构建中观结构
        3.音色音响单元的微观结构
        三、频谱结构中的能量展衍
        四、音响结构案例分析
        1.《敦刻尔克》配乐片段《The Tide》
        2.《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配乐片段《Storming Pruitt Building》
        3.《超凡蜘蛛侠2》配乐片段《Still Crazy》
        4.《盗梦空间》配乐片段《Dream is Collapsing》
        5.《功夫熊猫1》配乐片段《Hero》
        6.《星际穿越》配乐片段《Coward》
第五章 后现代视域下的跨文化价值
    第一节 跨界的典范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亡
        二、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线性跨越
        三、本位及他者音乐文化的聚合呈现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的跨文化传播
        一、后工业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及其音乐
        二、汉斯·季默“风潮”下的电影音乐审美嬗变
        三、警惕“模式化”配乐之滥觞
结语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二、“声景”、“后简约”以及“数字音乐”观念下的音高与音响组织
    三、跨文化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浅谈录音创作的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录音师在录音作品创作中的角色
录音师进行录音创作时的音响观念
结语

(8)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研究 ——以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实况录音音响审美概述
    第一节 关于“实况录音”
        一、什么是“实况录音”?
        二、实况录音的特点
    第二节 关于“音响审美”
        一、什么是“音响审美”?
        二、培养“音响审美”的重要性
        三、如何培养“音响审美”能力
    第三节 实况录音音响审美对象
        一、音乐总体音质及音色特征
        二、音乐音量平衡
        三、声像定位平衡
        四、空间感
        五、艺术感染力
第二章 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制概述
    第一节 活动背景概述
        一、活动录制概况
        二、录音团队介绍
    第二节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前期录音概述
        一、录制方案设计
        二、系统设置
        三、传声器设置
    第三节 晚会现场录音概述
        一、录制方案设计
        二、系统设置
        三、传声器设置
第三章 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后期制作
    第一节 后期制作设备简介
    第二节 两种环绕声版本的混音
        一、十一晚会现场实况录音后期制作
        二、十一晚会现场录音及台湖前期录音后期制作
第四章 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的主观评价
    第一节 实验说明
        一、被试的构成
        二、实验声音样本
        三、监听地点及监听系统的连接
        四、实验程序
    第二节 评价项目
        一、总体音质
        二、声像平衡
        三、音量平衡
        四、音色特征
        五、空间感
        六、环绕声效果
        七、艺术感染力
        八、个人喜好
    第三节 数据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论
        一、总体音质
        二、环绕声效果
        三、其他评价项目
第五章 实况录音音响审美分析
    第一节 优质实况录音作品的音响审美体现
    第二节 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特点
        一、假定性真实再现
        二、“美”的艺术创作
        三、音响审美的主观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9)浅谈音乐剧现场录音与后期混音 ——以音乐剧《春上海194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音乐剧
        2,音乐剧现场录音
        3,后期混音
    (三)文献综述
        1,对现场录音的综合性论述
        2,对现场录音的专项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音乐剧现场录音与后期混音概述
    (一)音乐剧现场录音的特点
        1,声源复杂
        2,声场环境复杂
        3,声音动态较大
        4,音乐风格多样
        5,音画统一性
    (二)音乐剧现场录音与传统录音的区别
        1,录音理念的区别
        2,录音时所使用设备的区别
        3,调整传声器前置放大器的逻辑区别
    (三)影响现场演出录音质量的因素
        1,声场的调整
        2,传声器的选择与摆放
        3,与其他演职团队的有效沟通与配合
    (四)音乐剧后期混音的理念
三、音乐剧《春上海1949》的现场录音
    (一)音乐剧《春上海1949》概述
    (二)现场声学环境分析
    (三)现场录音方案设计与系统搭建
        1,现场声学处理
        2,录音方案
    (四)小结
四、音乐剧《春上海1949》的后期混音
    (一)后期混音思路
    (二)混音实例分析
        1,《心动》
        2,《大上海》
    (三)小结
        1,声场的还原
        2,音乐风格的匹配
        3,增强音乐性与艺术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纳西族颤音现象的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歌唱中的颤音研究综述
        二、器乐中的颤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章节安排
第一章 诵之颤 东巴唱腔中的颤音现象
    第一节 东巴文字与书面记谱中的诵颤描述
        一、东巴象形文字中的诵颤
        二、东巴唱腔记谱中的诵颤
    第二节 作为沟通的桥梁:活态语境下东巴仪式中的诵颤
        一、祭风仪式中的诵颤现象—以2018年玉水寨景区祭风仪式为个案
        二、祭祖仪式中的诵颤现象—以2020年玉水寨景区祭祖仪式为个案
    第三节 诵颤的情感功能
        一、东巴唱腔中的声音观
        二、对神、对鬼的诵颤情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歌之颤纳西民歌中的颤音现象
    引、纳西歌颤概览
    第一节 “颤”由心生:嫁女调“哭腔式颤音”歌颤现象
        一、嫁女调《侬布伙》的婚俗语境
        二、哭腔式大颤:嫁女调《侬布伙》颤音特征
        三、哭腔式大颤——颤音形态生成的情感内涵
    第二节 即兴·掩盖:谷气调虚词“哎”音中的歌颤现象
        一、谷气调及其歌颤概览
        二、田野中谷气调的歌颤
        三、即兴·掩盖:谷气调的颤音特征与文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器之颤白沙细乐中的颤音现象
    引、白沙细乐中的器颤现象概览
    第一节 器颤的习得与思考
        一、器颤的习得背景
        二、乐器中的器颤学习体验
        三、白沙细乐合奏中的器颤体验
    第二节 《一封书》中mi音“合颤”的调节功能
        一、“不合拍”《一封书》之“合颤”实践
        二、“合拍”《一封书》之“合颤”实践
    第三节 白沙细乐“合颤”作乐现状与反思
        一、不合拍的“合颤”:乐手地位的降低
        二、即兴颤音:个人情感表达
        三、流动的颤音:从白沙细乐到丽江洞经音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和即贵东巴唱腔中“颤音”音高数据
附录二 白沙细乐《一封书》
致谢

四、浅谈音乐录音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录音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解析[J]. 冯曦. 高教学刊, 2021(33)
  • [2]浅谈素质教育中音乐声学在录音艺术的意义[J]. 夏闻翊. 中国文艺家, 2021(08)
  • [3]吉剧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实践探究 ——以现代吉剧《江姐》核心唱段为例[D]. 王昱翔. 吉林艺术学院, 2021
  • [4]论影视作品的环境音响设计与制作[D]. 高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5]拉威尔《丑角的晨歌》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D]. 李佳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汉斯·季默电影音乐创作研究[D]. 秦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7]浅谈录音创作的审美观[J]. 吕一夫. 声屏世界, 2021(07)
  • [8]实况录音音响审美研究 ——以国庆70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录音为例[D]. 陈晓慧.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9]浅谈音乐剧现场录音与后期混音 ——以音乐剧《春上海1949》为例[D]. 李昌杰.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10]纳西族颤音现象的音乐文化研究[D]. 郭雅.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论音乐录音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