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

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俊[1](2018)在《西部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已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阻力。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分别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四大发展板块,以有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期,在众多的发展战略中,于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18年,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深入挖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8年来,虽然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推进政策落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区域发展失衡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推出的政策设计问题还是政策的执行问题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角度切入,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本论文以西部地区为例,在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各经济子系统发展现状和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弊端;进一步运用计量模型考察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子系统内部运行状况;最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SM-DID方法,分别从宏观经济子系统内部协调运转、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绩效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效益和缺陷,进而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绩效有所回落,持续性、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而明显提高,但这种增长状态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从社会消费能力看,西部各地区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一局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维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而在2012年以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地区之间的投资差异依旧较大。(2)政策运行体系与政策工具体系是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存在政策纵向失真、横向孤岛、工具错位、效果虚化等问题。首先,政策运行体系主要由中央部委和省级机关的相关职能构成,并具有层级性和多属性,政策实施目标在中央和地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且战略实施的目标约束较多,不同目标分别指向政府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了多元参与者的复杂网络关系。其次,无论是中央部委、西部地区省市还是对口支援西部的省市,均综合运用了自愿性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这三类政策工具的组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由于央地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诉求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运行体系上表现出纵向失真和横向孤岛的现象,政策工具选择上则表现出工具错位与效果虚化的现象。(3)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经济、投资、财政三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子系统的协调运转情况并不理想,处在明显的失调状态,西北地区三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低于西南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三大子系统发展,但这一推动作用有限,甚至出现了片面性的发展趋势。(4)通过运用基于倾向匹配得分法的双重差分模型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绩效进行检验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但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却并不显着,甚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抑制效应。本文进一步检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各经济子系统的作用,发现这一战略仅提升了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由于战略实施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诸多弊端,这一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贸易、财政和社会消费购买子系统的推动作用并不显着。

李世勇[2](2014)在《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当代,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国家政治稳定、边疆安全的重要变量。不仅如此,民族关系及其问题还是世界冲突与纷争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世界大国实现其国际战略所借重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问题十分突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汉民族关系为研究视角,对海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民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文化是民族之根,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意识,规定着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方面,在当今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日益失去政治号召力的时代,文化正成为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积极构建我国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同时,民族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发展差距是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民族地区带来了消极的政治后果,成为影响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最重的要因素。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野来看,我国民族国家建构尚未彻底完成,特别是构成民族国家核心的中华民族未能发挥应有的民族整合作用,民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是边疆民族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普遍认为,要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最重要的并不是单一地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资金援助以及照顾性政策,而是着眼于对民族地区当地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民族地区正在实施的工业化过程中,充分保证当地群众的工业化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从而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少数民族人的现代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要不断完善民族地方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重视和创新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断丰富“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当代内涵,赋予其新的共同历史任务,不断激发少数民族的主人翁精神,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此外,国家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文化多元并存基本政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国家认同培育,构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

温建波[3](201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对西部的第三次开发。在此之前,我国曾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开发建设,即一五计划时期的西部开发和三线建设时期的西部开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推进西部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总结建国初期西部开发中国防建设建设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国防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需要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建国以来一五计划时期、三线建设时期、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国防建设的历史进行回顾。本文分别对不同时期西部开发期间国防建设所具有的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总结。在第二部分中,主要研究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首先指出西部是国家安全的屏障,西部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分析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量。第三,分析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防建设是遏制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驻疆部队的重要任务;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国防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军队直接参与或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能够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国防建设不断为西部开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国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在第三部分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搞好西部大开发中的国防建设提出了六条建议。

邹十践[4](2010)在《借鉴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经验 加速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是最近10多年来我国人民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谈论时眉飞色舞、浮想联翩,无非是对西部大开发充满着遐想、憧憬和成功的期盼。说明了国人对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寄以无限的希望和胜利的信心。所谓西部大开

丁铭,骆晓飞,陈国洲[5](2010)在《“三次开发”释放“聚宝盆”潜力》文中提出仲春的柴达木盆地,顶着高原强紫外线的灼热和漫天的戈壁风沙,成片的梭梭林萌动欲发,盆地内高速公路、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工地上已是如火如荼。 3月1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章继刚[6](2010)在《西部放歌——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文中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李后强,韩毅[7](2009)在《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文中研究指明成渝经济区被视为"西部天眼",这一假说对进一步理解该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探索,分析了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所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包括要素整合力(含资源、文化、交通、市场、产业等五大要素)、区域带动力、资源转化力、产业凝聚力、战略聚合力等五大基本力。并在"西部天眼"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和中国经济"蝶形模式"理论。论述了蝶形模式的五大战略价值,即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向西部、南部、东部、北部等全方位的开放与发展,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等。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李后强[8](2009)在《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文中研究说明

张海峰,刘峰贵,王小梅[9](2009)在《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着名的"聚宝盆",其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盐湖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种类齐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不仅在国内具有突出优势,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见,特别是钾等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中急需而又短缺的资源,而青海省又是一个"资源富省,经济穷省"。因此,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具有全国和省际意义,不仅对青海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支援西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缺钾局面,保证国家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然而,柴达木盆地又是一个地处西北内陆的封闭的断陷盆地,特殊的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这就对这里的资源开发及工业发展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在论述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意义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生态工业学等理论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彭素霞[10](2005)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现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地质学、资源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矿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与实际区情相结合,对吐鲁番地区部分优势矿产资源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并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做了较为完整详细的论述,最后提出了加快该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意见。 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较系统的提出吐鲁番地区矿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的概括了制约矿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较全面的分析了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形势,并预测了该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3、从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多个因素,确定了地区优势矿产,并论述了优势资源经济贡献现状。 4、从市场、矿床的自然价值、经济地理、地质资料四个方面,对煤、铁、黄金、蒙皂石和花岗岩等五种地区优势矿产资源进行相对详细而全面的论述和资源经济初步评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5、根据吐鲁番地区部分优势矿产的经济评价结论,针对优势矿产的勘查和开发,提出了矿产勘查与开发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6、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针对吐鲁番地区实际情况,提出环保措施和矿山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政府
    2.2 市场
    2.3 公共政策
    2.4 政府与市场关系
    2.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6 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价
    2.7 西部大开发研究评述
3 理论框架
    3.1 基础理论
        3.1.1 政府与市场关系范式
        3.1.2 系统论
        3.1.3 公共政策理论
        3.1.4 博弈论
    3.2 基于博弈均衡视角的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分析
        3.2.1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均衡分析
        3.2.2 政府、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特征事实
    3.3 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架构
    3.4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构建
4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分析
    4.1 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文件回顾
    4.2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运行体系
        4.2.1 高位推进:党委领导下的纵向与横向高位推动机制
        4.2.2 纵向维度: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层级性
        4.2.3 横向维度: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多属性
    4.3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体系
        4.3.1 强制性政策工具
        4.3.2 混合性政策工具
        4.3.3 自愿型政策工具
    4.4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4.4.1 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纵向失真与横向孤岛
        4.4.2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选择:错位与效果虚化
5 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5.1 经济总量
    5.2 财政收支
    5.3 社会商品购买力
    5.4 固定资产投资
6 西部地区宏观经济系统运行计量分析
    6.1 经济发展子系统计量分析
        6.1.1 生产模块
        6.1.2 劳动力模块
        6.1.3 工资收入模块
    6.2 投资、消费与贸易子系统计量分析
        6.2.1 投资模块
        6.2.2 消费模块
        6.2.3 对外贸易模块
    6.3 财政与金融子系统计量分析
        6.3.1 财政收入模块
        6.3.2 金融模块
7 西部大开发宏观政策绩效评估分析
    7.1 西部大开发战略前后宏观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7.1.1 宏观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7.1.2 宏观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性分析
    7.2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各子系统运转的经济绩效
        7.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2.2 经济增长视角
        7.2.3 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7.2.4 PSM-DID与宏观经济子系统政策绩效的检验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政策持续性与针对性有待提升
        8.1.2 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运行体系和工具存在复杂多样化利益冲突现象
        8.1.3 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子系统的协调运转效率需要提高
        8.1.4 多层级的政策运行体系引发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间出现“过滤”机制
    8.2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思路
        8.2.1. 政府层面
        8.2.2. 市场层面
    8.3 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8.3.1 推动地方政府自身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8.3.2 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推动宏观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
        8.3.3 提升西部政府认知能力,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体系
        8.3.4 构筑法制思维和信用体系,化解层级政府间利益制衡博弈困境
参考文献

(2)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族关系研究
        二、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
        三、当代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
        二、理论假设
        三、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相关说明
        一、关于本研究中的“回族”问题的说明
        二、空间界定
        三、田野点的代表性问题
        四、“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其研究重点
        五、本文创新之处
        六、本研究困难与不足
        七、本研究中相关图片使用说明
第二章 田野点综述
    第一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自然资源与物产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四、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第二节 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农、牧业发展概况
        二、工商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海西人口概况
    第四节 参照田野点概况
        一、格尔木市概况
        二、乌图美仁乡概况
        三、德令哈市概况
        四、都兰县概况
第三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民族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清王朝及其以前的海西地区蒙藏汉民族关系概况
        一、蒙藏民族关系
        二、汉藏民族关系
    第三节 民国建立以来海西民族关系曲折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分析
    第一节 日常交往中民族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居住格局
        二、语言的使用
        三、族际通婚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蒙藏汉民族关系
        一、农牧区蒙藏汉民族之间的交往
        二、城镇社区中的民族交往
        三、节庆场域中的民族交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计方式的差异
        一、海西蒙古族的日常生活
        二、海西藏族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政治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民族地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民族干部问题
    第四节 人口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与就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一节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总体态势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民族矛盾与冲突呈现新的特点
        一、社会转型期事实上的民族利益分化引发的民族矛盾日益增多
        二、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增加,民族关系进入不稳定阶段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问题日益突显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城镇化过程引起的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民族文化接触碰撞,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第七章 海西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一、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扩散模式”理论分析
        三、海西工业化进程中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二节 加强国家认同建构,促进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海西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探析
    第三节 加强民族整合,促进国家建构
        一、民族整合的概念
        二、“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历史上民族整合的经验
        四、民族整合视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五、民族整合的路径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资料汇编类
    三、论文类
参考网站
附录
    海西民族文化发展入户调查问卷
    海西民族关系调查提纲(蒙、藏、汉关系)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后记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目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一、 建国以来西部开发进程中国防建设历史回顾
    (一)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的国防建设
        1.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的特点
        2.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的国防建设
        1.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的特点
        2.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三次西部开发)中的国防建设
        1.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的特点
        2.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1. 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2. 西部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3. 东突”、“藏独”及民族问题突出,国防建设任重道远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 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2. 国防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三)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1.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3.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搞好国防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维护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安全和稳定
    (二) 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搭载国防功能
    (三) 搞好西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构筑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
    (四) 结合西部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搞好国防人力资源的建设
    (五) 结合西部大开发,搞好战略后方与军队后勤建设
    (六) 结合国防教育,大力发展西部国防文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借鉴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经验 加速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历程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壮举
交通先行和工程建设须克服的困难
我国高原工程机械的开发
西部大开发之交通运输10年成果
    公路建设方面
    水运建设方面
    桥梁建设方面
    隧道建设方面
结束语

(6)西部放歌——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让资本巨龙舞起来
让民营企业强起来
让农村农民富起来
让投资开发热起来

(7)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组织理论对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启示
    1.1 自组织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1.2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
        (1) 经济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2) 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高度的开放性
        (3) 历史上的多次西部开发都可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
        (4) 成渝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满足叠加原理
        (6) 阈值即临界值对系统性质的变化有着根本的意义
        (7) 竞争与合作在创新发展中是对立统一关系
2 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2.1 成都、重庆是西部一盘棋中的两个“棋眼”
    2.2 佛教中“天眼”的意义
    2.3 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位
    2.4 从地缘重心看成渝两地的重要性
    2.5 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看成渝两地的重要性
3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四角”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3.1 “西四角”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基本条件
        3.1.1 要素整合力
        3.1.2 区域带动力
        3.1.3 资源转化力
        3.1.4 产业凝聚力
        3.1.5 战略聚合力
    3.2 “西四角”的构想
    3.3 “西四角”的五大效应
        (1) 透镜放大效应
        (2) 聚宝盆效应
        (3) 对角互动效应
        (4) 翅膀经济效应
        (5) 欧亚联边支撑臂效应
    3.4 贵阳在四边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 基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国经济的“蝶形模式”
    4.1 “蝴蝶效应”与“蝶形模式”
    4.2 蝶形模式的五大战略价值
        (1) 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
        (2)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3) 有利于中国向西向南大开放、大发展
        (4) 有利于中国向东向北大开放、大发展
        (5) 有利于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
5 结 语

(8)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组织理论对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启示:大智慧、大思维、大开放、大发展
    1) 自组织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2)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
        (1) 经济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2) 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高度的开放性。
        (3) 历史上的多次西部开发都可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
        (4) 成渝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满足叠加原理。
        (6) 阈值即临界值对系统性质的变化有着根本的意义。
        (7) 竞争与合作在创新发展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成渝经济区是当之无愧的“西部天眼”, 具有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地位
    1) 人有双眼, 棋有棋“眼”。
    2) 佛教中的天眼, 法力无穷。
    3) 地缘的重心, 构成西部天眼。
    4) 地理的交汇, 构成交通天眼。
3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四角”经济区, 构成增长极最有力的支撑、最有效的保障和最精彩的神来之笔
    1) “西四角”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基本条件。
    2) 图说西四角
4 基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国经济的“蝶形模式”, 呼唤全面的增长、全面的复兴
    1) “蝴蝶效应”与“蝶形模式”
    2) 蝶形模式的五大战略价值
        (1) 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
        (2)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3) 有利于中国向西向南大开放、大发展。
        (4) 有利于中国向东向北大开放、大发展。
        (5) 有利于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

(9)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概况及特点
2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
    2.1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2.2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是青海省特殊省情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3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是青海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 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战略的要求
3 柴达木盆地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3.1 循环经济建设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循环经济建设是柴达木盆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点的客观要求
4 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建设条件与基础
    4.1 柴达木地区盆地循环经济建设的国内外环境
    4.2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5 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10)新疆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吐鲁番区情特点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自然资源
    2.3 地区发展概况
    2.4 矿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地区矿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 制约地区矿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矿产资源现状及形势
    3.1 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3.1.1 矿产资源储量
        3.1.2 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3.2 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3.2.1 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3.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 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前景
第四章 优势矿产资源初步技术经济评价
    4.1 优势矿产资源的确定及其经济贡献现状
    4.2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煤炭资源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3.1 含煤区地质概况
        4.3.2 资源储量评述
        4.3.3 资源勘查现状和地质工作程度
        4.3.4 典型矿床—柯尔碱煤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3.5 地区煤炭规划关键问题与建议
    4.4 金矿资源技术经济评价
        4.4.1 地区金矿区地质及资源概况
        4.4.2 黄金资源形势分析和发展前景
        4.4.3 典型矿床—石英滩金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4.4 地区金矿开发规划关键问题及建议
    4.5 铁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5.1 吐鲁番地区铁矿概况
        4.5.2 典型矿床—尖山铁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5.3 吐鲁番地区铁矿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评价
        4.5.4 铁矿的开发规划关键问题及建议
    4.6 蒙皂石矿—榆树沟蒙皂石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6.1 矿区地质概况
        4.6.2 资源储量评述
        4.6.3 开发条件
        4.6.4 市场开发意义与开发前景评价
        4.6.5 初步评价结论
        4.6.6 开发规划的关键问题及建议
    4.7 建材非金属矿-花岗石矿技术经济评价
        4.7.1 吐鲁番地区花岗石矿资源概况
        4.7.2 资源形势分析
        4.7.3 必尔阿塔尔花岗石矿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4.7.4 吐鲁番地区花岗石矿开发意义与发展远景
        4.7.5 地区花岗石矿开发规划关键问题及建议
第五章 矿产勘查与开发的主要对策建议
第六章 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6.1 地区环境现状
    6.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地区环境的影响
    6.3 结论与建议
        6.3.1 环境分析结论
        6.3.2 针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6.3.3 吐鲁番地区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研究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D]. 张世俊. 浙江大学, 2018(07)
  • [2]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D]. 李世勇. 兰州大学, 2014(10)
  •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D]. 温建波. 新疆大学, 2012(03)
  • [4]借鉴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经验 加速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J]. 邹十践.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0(11)
  • [5]“三次开发”释放“聚宝盆”潜力[N]. 丁铭,骆晓飞,陈国洲. 经济参考报, 2010
  • [6]西部放歌——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J]. 章继刚. 中国外资, 2010(04)
  • [7]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J]. 李后强,韩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8]中国经济“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J]. 李后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9]柴达木盆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张海峰,刘峰贵,王小梅. 工业技术经济, 2009(09)
  • [10]新疆吐鲁番地区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 彭素霞. 长安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中的聚宝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