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

一、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顺成,朱俊[1](2021)在《近五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针灸及其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5年温针灸及其他其他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并提出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参考依据。

刘胜[2](2021)在《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腰痛,伴下肢放射疼痛、麻木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见二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甚至至残等。当前临床以手术与保守治疗为主,但由于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及术后的并发症等因素,多数患者采用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着的中医药保守治疗,其中针灸、推拿等治疗效果较为突出且肯定,成为了众多患者的临证首选。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概况综述于下。

仇励治,冷向阳[3](2021)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较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主要以椎间盘破裂,髓核组织向后突出并压迫脊神经根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为病机机理,而针灸推拿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始终发挥着其独特的临床效应。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10年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治中能够更合理灵活地应用针灸推拿疗法。

谢斌彬[4](2021)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验组(恢刺法)3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3例,总脱落率5.71%。操作时试验组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以恢刺治疗,恢刺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除环跳穴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其余配穴均选用0.30x40mm规格针刺,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主穴、配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医者协助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腰部,对照组选用0.30x75mm的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针刺治疗,针刺行针时采用常规直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穴位、针具、操作及留针时长均同试验组,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协助患者活动腰部。1周治疗3次,2周1疗程,治疗4周,共2疗程。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VAS、JOA及ODI量表进行主观疼痛、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各项量表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疗效评价参照JOA下腰痛评分表。结果:1.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VAS、JOA及ODI量表评分值进行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JOA及ODI量表评分依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VAS、JOA、ODI评分,出现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4周时,采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在疼痛改善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方面均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4.选取两组受试者在第2周、第4周治疗时间节点的的VAS、JOA、O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分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在第4周时VAS、JOA、ODI评分相比各自第2周的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5.试验组(恢刺法)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常规针刺)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9.09%,有效率为84.8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z=2.20,P=0.02(P<0.05),选择恢刺法的试验组明显优于选择常规针刺的对照组。结论:两组在治疗第2周或第4周时,相比各自治疗前而言,无论是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还是选择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第4周时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各自第2周时的分值进一步改善。而在治疗2周时,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和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在对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并无统计差异,两组疗效相当,当治疗到第4周时,试验组选用恢刺法在治疗上对于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均显着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推测随着治疗时间周期的延长,选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是从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客观体征还是日常活动受限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周子平[5](2021)在《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与单纯使用靳三针(腰、坐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来得出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评价。方法:收录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门诊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气滞证)的患者,将60例患者入组并按入院顺序用数字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穴位选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治疗组采用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2周治疗结束后均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进行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的综合评分,分别评价两种疗法在治疗2周结束后的疗效差异,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指数、治疗前JOA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00);3.JOA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JOA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27);4.临床疗效:两组均有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9)。结论:单独使用靳三针和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具有显着疗效。但使用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比单纯使用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陈桂泉[6](2020)在《“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观察“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根性压痛的疗效,分析结果和结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01月01日2020年01月31日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部和住院部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普通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推拿手法,治疗2疗程。治疗前后记录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根性压痛等数据,采用SPSS(20.0版本)进行统计。结果:1.治疗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根性压痛组间比较,VAS评分、JOA评分、直腿抬高试验,两组的差异皆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和腰部根性压痛,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皆优于对照组。2.治疗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根性压痛组内比较,两组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腰部根性压痛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皆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皆优于治疗前。3.治疗之后两组患者总体综合疗效组间比较,一共60例,两组各30例。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治疗组痊愈率0%,显效率60%,总体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率0%,显效率16.67%,总体有效率73.33%。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普通推拿手法和单纯普通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皆有效,且前者皆优于后者,无论是综合疗效,还是单方面疗效。2.普通推拿手法,加上“青龙摆尾”推拿手法,能够降低VAS评分,明显地改善疼痛程度;提高JOA评分和降低ODI评分,改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3.普通推拿手法,加上“青龙摆尾”推拿手法,能够降低直腿抬高试验和腰部根性压痛的阳性数(率),间接地改善活动度,值得在临床上被推广。

许金海[7](2019)在《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和生活质量;通过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行政区的3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月收人、职业工种、体力活动、工作强度、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吸烟、饮酒、既往疾病史等信息;由临床医师结合问卷、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疾病特征调查和VAS、NDI和SF-36量表评分。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均截止至2019年1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服用筋痹颗粒和西乐葆模拟胶囊,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和筋痹颗粒安慰剂,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随访第8周的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共计完成3349例城市人群的调查,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其中男性1597人,占47.7%,女性1739人,占51.9%;确诊颈椎病826名,患病率为24.6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8.91%(302人/1597人),女性患病率为29.96%(521人/1739人);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34.94%。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病史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2.系统评价共纳入41篇文献,4079例受试者,样本量36~480例,服药疗程为10~60天。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或者结合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OR=3.82,95%CI,(3.01,4.85),P<0.00001]、治愈率[OR=2.45,95%CI,(2.02,2.98),P<0.00001]高于使用安慰剂或者西药,或者西药结合非药物疗法,或者单纯非药物治疗方法;对VAS评分[MD=-0.84,95%CI,(-0.93,-0.76),P<0.0001]、NDI评分[MD=-4.6,95%CI,(-7.92,-1.29),P=0.006]以及CSR20评分[MD=1.5,95%CI,(0.08,2.92),P=0.04]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脘不适等,但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由于所纳入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提高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3.共纳入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和随访8周时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SF-36躯体健康P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F-36心理健康MCS评分在第2周和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总分在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24.6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率10.6%;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2.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于西药,但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待提高。3.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西乐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颈椎功能残障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健康。

赵听[8](2019)在《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针刀+McKenzie疗法、单纯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阐明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探索治疗本病的适宜疗法,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临床的参考。方法:根据疾病的诊断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江西省中医院骨伤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名椎间盘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针刀+McKenzie疗法组)此组患者30名,剩余的30名患者归入对照组即(针刀组)。两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的频率皆为每星期1次,连续治疗3个星期结束疗程。McKenzie康复疗法在患者每次针刀治疗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每次持续时间半小时;以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JOA评分、腰椎屈曲范围(LFR)及背伸范围作为评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效果的参考标准。以上参考标准的数据都将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画出对比的柱状图,然后得出结果,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于完整接受整个治疗过程的患者治疗后密切随访3个月左右,详细记录患者的术后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其在性别(男女)、年龄大小及椎间盘突出部位上的比较结果显示(P>0.05),没有明显的不同,有进行比较的意义。对于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时的VAS评分、腰椎屈曲范围(LFR)、JOA评分、及腰部背伸范围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没有明显的不同,有进行比较的意义。2.采用联合治疗(针刀+麦肯基)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JOA评分结果是10.975±1.216,接受治疗后的结果为24.476±1.040,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899±1.256、22.880±1.200,使用上述相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结果显示(P<0.05),表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差异明显。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JOA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二者具有很大的不同;采用(针刀+麦肯基)治疗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VAS评分值是:5.500±1.106,接受治疗后的结果为1.593±0.731,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不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566±1.222、2.086±0.715,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不同,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完毕时的VAS评分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差异;(针刀+麦肯基)组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LFR)分别是38.566±3.480、53.210±3.517,使用与上述观察指标相似的检验方法即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前后有很大不同,单纯针刀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LFR)是38.366±2.988,治疗后(LFR)是48.673±2.687;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间治疗后腰椎屈曲范围(LF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针刀+麦肯基)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腰椎的背伸活动值是9.600±1.522,治疗后的值为21.180±1.572,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背伸范围分别是9.166±1.261、19.396±1.045;采用上述相同的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前后有很大的不同;两组患者在完整的治疗结束后腰椎背伸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具有很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疗效:(针刀+麦肯基)组63.3%的患者效果为优,26.6%的患者效果为良,6%的患者效果为可,3%的患者效果为为差,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6.7%;单纯针刀组40%的患者效果为优,30%的患者效果为良,20%的患者效果为可,10%的患者效果为差,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0%。结论:1.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均有效,但针刀+麦肯基疗法(McKenzie)疗法的协同治疗效果要好于单纯的针刀治疗。2.针刀+麦肯基疗法(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疗效肯定,具有可操做性强,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复制。

李光耀[9](2019)在《腰椎定点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腰椎定点斜扳法与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病例来源依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及推拿科客观的门诊量,本次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两组比例为1:1,故每组样本含量为30例。2.操作腰椎定点斜扳法:先进行简单的腰骶部及臀部肌肉放松,采取攘法及按揉法为放松手法,从上至下放松2-3遍,行腰部椎体触诊,结合神经定位诊断知识,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影像学支持(有则提供),先确定具体病变节段,再行腰椎定点斜扳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再行2遍放松手法。浮针疗法:患者摆好体位,医者用先明确患肌,再确定进针点,明确后标记,治疗局部及医者手指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浮针进针器放置于进针点,进针方向朝向“患肌”,进针成功后撤离进针器,行扇形扫散动作,扫散时间大概2分钟,100次/分。患者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行3次再灌注活动,每次10秒。操作完毕后退出浮针,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口,随后贴上创口贴,完成治疗。3.疗程疗程为4周,1周2次,间隔大于2天,共计8次。4.评价时间界定对治疗开始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5.疗效观察指标采用JOA评分量表、VA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并计算有效率,记录不良反应。6.统计分析1)按资料类型分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其统计结果分别予均值土标准差(x±s)及构成比或率(%)罗列出。2)本研究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描述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选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描述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至于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本次研究采用秩和检验。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统计多个时点计量资料的比较,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统计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本研究有效病例共纳入60例,其中斜扳组与浮针组人数比为1:1,各30例。脱落0例;斜扳组男女性比例为23:7,斜扳组为21:9,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9),年龄上,斜扳组与浮针组平均年龄为(42.067±9.850,41.800±9.155),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914)。病程上,两组平均患病病程为(8.267±3.676,8.600±3.212)个月,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71)。在JOA量表上,复位组和浮针组平均为(15.433±3.224,15.367±2.63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930),在VAS量表上,复位组和浮针组平均为(6.667±1.446,6.633±1.32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926),以上说明两组组间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JOA量表1)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经过4周治疗,JOA评分亦有上升趋势。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满足球型检验检验条件(P=0.703),可见两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215.70,P<0.01);分组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4.28,P=0.043),时间因素及分组因素间有交互效应(F=3.86,P=0.02)。3)各时点上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4)组内比较:斜扳组和浮针组两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VAS评分1)经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治疗4周后分数再次下降。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球型度检验不满足(P=0.005),故选择G reenhouse-Geisser模型,两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156.021,P<0.01);分组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4.407,P=0.040),时间因素及分组因素间有交互效应(F=6.034,P=0.005)。3)各时点上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842);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斜扳组和浮针组两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有效率经4周后的治疗,斜扳组和浮针组分别以96.66%,93.33%为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得出,Z=-2.156P=0.0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研究中总共出2例不良事件(轻度),由于患者紧张情绪及低血糖所致。后可缓解。结论:1.腰椎定点斜扳法、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均有疗效,但腰椎定点斜扳法疗效较好。2.在JOA、VAS的评分改善方面,腰椎定点斜扳法优于浮针疗法。

朱荟萌[10](2019)在《“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卧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运用及疗效评价提供观察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严格根据本课题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科住院部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取穴处方均参照《针灸治疗学》“腰痛”处方,主穴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并结合经络辨证随证配穴,足太阳经型加取委中、合阳、承山,足少阳型加取环跳、阳陵泉、悬钟。治疗组采用“卧针”刺法配合常规电针治疗,具体操作为在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合阳-承山或阳陵泉-悬钟上使用毫针以15°~30°倾斜进针,两针相对而刺,委中、环跳常规直刺,以同侧肾俞-大肠俞、合阳-承山或阳陵泉-悬钟为同组连接电针,波形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2周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共12次。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常规电针治疗,所选穴位均采取常规毫针直刺,余接电针方法、治疗时间及疗程均同治疗组。通过比较第一次治疗前、治疗后0h、0.5h、1h的VAS评分,来评定两组治疗方案的即时止痛疗效;比较治疗前、所有治疗结束后JOA评分、SF-MPQ评分、总疗效,来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定两组治疗方案的的疗效,从而探索“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效性。结果:将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SF-MPQ评分、JOA评分等多个因素层面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提示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基线相似,具有可比性。VAS评分:两组治疗均能快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p<0.05),“卧针”刺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即时止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p<0.05)。JOA、SF-MPQ评分:两组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p<0.05);“卧针”刺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刺(p<0.05)。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62%;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总疗效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疗效相当。结论:“卧针”刺法结合电针和常规针刺结合电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卧针”刺法在即时止痛,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及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一定的优效性。这一刺法在急慢性肌肉损伤、各类痛症的治疗上值得推广和应用,其机制理论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深入。

二、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近五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温针灸治疗方法
2 温针灸联合其他疗法
    2.1 温针灸联合电针
    2.2 温针灸联合委中穴刺络放血
    2.3 温针灸联合推拿
    2.4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
    2.5 温针灸联合中药熏蒸
3 其他治疗方法
4 问题与展望

(2)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 针刺治疗
        1.1.1 普通针刺疗法
        1.1.2 电针疗法
        1.1.3 双针疗法
        1.1.4 浮针疗法
    1.2 艾灸治疗
        1.2.1 普通灸
        1.2.2 热敏灸
    1.3 针灸结合治疗
2 针刺推拿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推拿与艾灸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 结语

(3)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肾论治的中医基础理论
2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试验
    2.1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2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针灸推拿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1 针灸推拿联合牵引疗法
    3.2 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疗法
    3.3 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疗法
4 小结

(4)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1.6 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预防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处理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完成情况分析统计
        3.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3.6 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比较
        3.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疗
    2 研究方案选择依据
        2.1 研究方案选择
        2.2 恢刺法的选择
        2.3 夹脊穴选择
    3 研究统计结果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治疗
        1.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1.4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以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分型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病例脱落和终止
        2.6 数据处理
        2.7 临床质控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3.2 实验结果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3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VAS评分比较
        3.2.4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5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6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JOA评分比较
        3.2.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8 不良反应比较
        3.2.9 病例脱落和中止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一般情况分析
        4.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4.1.3 JOA评分比较分析
        4.1.4 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比分析
        4.2 讨论
        4.2.1 靳三针疗法概述
        4.2.2 靳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2.3 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4 脊柱生物力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4.2.5 麦肯基疗法概述
        4.2.6 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3 评价指标的应用依据
        4.4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4.5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安全性分析
        4.6 注意事项以及不足
        4.7 运用前景
        4.8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对象
        2.2 具体操作
        2.3 安全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3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
研究的结果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2 治疗之前资料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患者痛位比较
        2.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5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
    3 治疗之后资料比较
        3.1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组间)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比较(组内)
        3.3 两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比较
        3.4 两组患者腰部根性压痛比较
    4 总体综合疗效
    5 安全问题记录
讨论和分析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 传统推拿手法的应用
    4 脊柱微调手法的研究
    5 观察指标选择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治疗之前资料分析
        6.2 治疗之后资料分析
        6.3 综合疗效资料分析
        6.4 本研究最终的结论
    7 创新性评价
    8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1.颈椎病流行病学现状
    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1 机械性压迫
        2.2 血液循环障碍
        2.3 炎症免疫反应
        2.4 其他机制
    3.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调查方法
        1.2.4 质量控制
        1.2.5 数据管理
        1.2.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2.1.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2.1.2 职业种别、文化程度、工资收人及工作强度
        2.1.3 行为习惯
        2.1.4 既往疾病
        2.2 颈椎病患病率分析
        2.2.1 不同性别颈椎病患病率
        2.2.2 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
        2.2.3 不同职业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5 不同收人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6 不同工作强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7 不同行为习惯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8 合并不同疾病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3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赋值
        2.3.2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2.4.1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分布
        2.4.2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2.4.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颈椎病的患病率
        3.2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
        3.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与生存质量分析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4.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资料库来源
        1.1.2 检索方式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提取
        1.3.1 文献提取方法
        1.3.2 文献提取内容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
        1.5 数据分析
        1.5.1 统计学分析
        1.5.2 异质性检验
        1.5.3 绘制森林图
        1.5.4 漏斗图分析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样本量
        2.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3 诊断标准
        2.2.4 干预措施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结局指标
        2.2.7 疗程及随访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1 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2.3.2 盲法实施情况和结局评价者盲法
        2.3.3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道
        2.3.4 基线情况和样本量
        2.3.5 其他偏倚
        2.4 结局指标mate分析
        2.4.1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CSR的总体疗效评价
        2.4.2 活血化瘀类中药VS安慰剂
        2.4.3 活血化瘀类中药VS西药
        2.4.4 活血化瘀类中药+非药物疗法VS非药物疗法
        2.4.5 不良反应
    3.讨论
        3.1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3.2 研究的方法学治疗及偏倚风险评估
        3.3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3.4 问题与建议
    4.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1.8 病例脱落与处理
        1.8.1 脱落的标准
        1.8.2 脱落的原因分析
        1.8.3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3.1 盲法的设置
        2.3.2 盲法的具体实施
        2.4 治疗方案
        2.4.1 试验组
        2.4.2 对照组
        2.4.3 药品包装
        2.4.4 药品的随机编号、分配和清点
        2.4.5 合并用药
        2.5 结局指标与数据记录
        2.5.1 一般记录项目
        2.5.2 疗效指标
        2.5.3 安全性指标
        2.5.4 数据记录
        2.6 总体疗效标准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质量控制与保证
        2.9 数据管理
        2.9.1 研究员填写数据要求
        2.9.2 监察员监察数据要求
        2.9.3 数据录入与审核
        2.10 统计学分析
        2.10.1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与选择
        2.10.2 统计分析方法
        2.11 伦理原则
        2.11.1 伦理审查
        2.11.2 受益与风险
        2.11.3 受试者医疗和保护
        2.11.4 受试者隐私的保护
        2.11.5 受试者知情同意过程
        2.12 临床试验报告流程
    3.结果
        3.1 流程图
        3.2 受试者基线特征
        3.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2.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3.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4 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5 结局指标SF-36评分比较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总评分比较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PCS)评分比较
        3.5.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的P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评分比较
        3.5.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HT)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筋痹颗粒的历史渊源
        4.2 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影响
        4.2.1 VAS评分
        4.2.2 NDI评分
        4.2.3 SF-36生活质量评分
        4.3 临床试验设计
    5.研究小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益气化瘀法异病同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信息调查表
已公开发表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获奖情况

(8)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参考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1.6 各参考指标的比较
    1.7 治疗效果分析
    1.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及术后随访
2 讨论
    2.1 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
    2.2 针刀医学概述
    2.3 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2.4 麦肯基(McKenzie)疗法概述
    2.5 麦肯基(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机制
    2.6 针刀+麦肯基(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
    2.7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腰椎定点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及治疗
        1.1.1 概述
        1.1.2 流行病学
        1.1.3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1.1.4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机的认识
        1.1.5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1.1.6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及治疗
        1.2.1 中医学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记载
        1.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药治疗
        1.2.4 针刺治疗
        1.2.5 针刀治疗
        1.2.6 牵引治疗
        1.2.7 艾灸治疗
        1.2.8 综合治疗
    1.3 腰椎定点斜扳法和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述
        1.3.1 中医学对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3.2 复位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作用
        1.3.3 腰椎定点斜扳法
        1.3.4 腰椎定点斜扳法的机理研究
        1.3.5 浮针
        1.3.6 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3.7 浮针疗法治病机理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样本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盲法
        2.2.4 治疗方案
    2.3 观察项目
        2.3.1 具体观察项目
        2.3.2 评价时点
        2.3.3 病人依从性保证
        2.3.4 数据库构建、管理及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2.4.2 两组间疗JOA、VAS基线对比
        2.4.3 两组患者结局指标分析
        2.4.4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理论依据
        3.1.1 斜扳组
        3.1.2 浮针组
        3.1.3 疗效指标的选择
    3.2 结果分析
        3.2.1 一般情况
        3.2.2 结局指标
    3.3 优势分析
        3.3.1 骨关节
        3.3.2 肌肉及神经
        3.3.3 血循环
        3.3.4 炎性因子
        3.3.5 影像学
        3.3.6 心理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概念
        二、病因及疼痛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四、治疗概况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分型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第三节 “卧针”刺法的研究概况
        一、定义
        二、古代中医对“卧针”刺法的研究状况
        三、近现代对“卧针”刺法及斜刺法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四、“卧针”刺法及斜刺法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第四节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研究对象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理论依据及机理探微
    第二节、结果分析
    第三节、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推拿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五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王顺成,朱俊.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 [2]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J]. 刘胜. 江西中医药, 2021(09)
  • [3]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仇励治,冷向阳.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5)
  • [4]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谢斌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周子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青龙摆尾”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桂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许金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针刀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赵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腰椎定点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李光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卧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朱荟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