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成语比较研究

日汉成语比较研究

一、日汉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研[1](2021)在《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两国语言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日语与汉语一样,在词汇系统中存在许多成语。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成语的学习具有浓厚兴趣,但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成语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成语的表面含义,而忽视了成语背后的文化含义。这种对成语中文化意义的忽视和误解,造成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流失现象。这种文化流失阻碍了学习者对于成语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现阶段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成语偏误问题的研究上,对于成语习得过程中文化流失现象的关注较少。文章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对文化流失现象进行了解,对文化流失现象进行定义,对文化流失的表现和类型进行分类。其次,在调查阶段,通过问卷和访谈两部分调查了解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以及学习者出现的文化流失情况。然后,对日本汉语学习者习得成语过程中产生文化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调查情况从教师、学习者、教材编写者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文化流失进行界定,并结合实例论述了文化流失的五种表现和三种类型。第三章,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成语,并对日本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日本汉语学习者进行访谈,了解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明确其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情况。第四章,分析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文化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涉及文化因素、教材因素、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文化因素包括中日语言文化具有差异,汉语成语文化的复杂性;教材因素包括教材中的成语数量比较少,教材中成语文化讲解不足,教材缺少成语相关习题;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者内向型学习风格,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特点。第五章,根据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成语习得中出现的文化流失现象及原因,从教师、学习者、教材编写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教师对易于出现文化流失的成语要重点讲解,并建议采用中日文化对比分析的方式。同时,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升学习者对成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学习者也应主动对比文化异同,增强对文化探究的主动意识;教材编写应适当增加教材生词表中成语数量以及对成语文化内涵的讲解,并适当增加有关成语文化知识的练习。

高志萍[2](2021)在《高级水平日本学生新HSK大纲成语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文中指出成语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语代表了中华文化、也是历史传承的象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日本学生对汉语成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由很多因素相关,比如成语本身结构的复杂特性、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等。尤其是对于日本学生,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很大,因为在汉语和日语存在同形异义的成语,所以对于日本学生,汉语成语的习得是一个难点。虽然近年来学者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针对日本学生成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而基于调查的日本学生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就更少。因此,本论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深入研究日本学生汉语成语习得的偏误情况。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过程中出现偏误类型、产生偏误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研究结果能帮助更多的日本学生学好汉语成语。本论文从六个部分进行说明。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来源。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大体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第二章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汉语成语本体的相关概述及采纳的理论。第三章为本论文调查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态度和汉语成语使用情况,并整理、分析日本学生在问卷中所答的数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分析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第四章根据偏误成因为日本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进行课堂展示环节,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做出一些贡献。结语部分概括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希望本文可以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提供一些帮助,提高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效率。

刘凯[3](2021)在《基于HSK语料库的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成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相沿习用、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留学生汉语学习进入中高级阶段后,想进一步提升汉语水平,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成语就成了必然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语掌握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其汉语水平的尺度。成语学习是留学生的兴趣所在,却也是他们的学习难点。留学生在成语学习使用时普遍出现较多偏误,正是在出现偏误,修正偏误的过程中,汉语水平逐渐提高。因此,探寻成语偏误现状对推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回顾,本文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词统计中拣选出成语,逐条搜索包含成语词汇的语料,以此了解留学生成语使用基本情况,并按系统分类方法,将偏误分为成语结构、语义、语法、语用四种基本类型,取代表性语料细致分析。同时思考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观原因是不恰当学习策略,客观原因为教学定位不准确、文化隔阂、语际迁移等因素。对成语偏误探源,旨在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服务。本文在明确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学启示,如强调树立“字本位”教学观,重视语素法教学,循序渐进、分层级教学,合理编纂新成语词典等,希冀提高成语习得水平。

杨人桦[4](2021)在《涉马成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类的成语是汉语成语中极富特色的一类,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二十年里对动物类成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涉马成语是动物类成语中数量占比最多的一类,早在经典古籍《尔雅》和《说文解字》中,古人对马在年龄、毛色、体态及动作等方面就有过十分细致的描述,可见马这种动物与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对涉马成语搜集,除了参考《新华成语大词典》和《马语典·涉马熟语辨释》之外,主要利用汉语多功能字库中的“成语汇辑”搜集。对搜集的涉马成语条目出处和用例的查找,主要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来搜集。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主要是词汇的历时与共时相结合法,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涉马成语进行考察,这对增进我们对涉马成语的认识,丰富汉语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论文内容主要有五方面:第一,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动物类成语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确定涉马成语的数量,分析涉马成语的历时分布。本文共搜集了618条涉马成语,并根据汉语史研究中的分期,从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对不同时期的涉马成语数量及特点进行考察,发现涉马成语的数量从上古到近代有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且其有逐渐趋向通俗口语化的历史发展特点。第三,区分涉马成语的语法结构。可分为联合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中补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和其它结构八大类。通过考察各类型涉马成语的数量和特点,发现其中以联合结构的涉马成语数量最多,占到总数比的48.71%。第四,归纳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属于语形的演变。涉马成语有着丰富的结构变化,从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两方面考察,可以看到其结构变化的大概面貌。第五,分析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对于语义演变的涉马成语,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对语义发生变化的涉马成语进行指称性义素和区别性义素的考察,最后还就其中5例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轨迹进行了尝试性地分析。最后,总结涉马成语的研究。总的来说,涉马成语在动物类成语中数量很多,值得注意。涉马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及分布,能让我们进一步看到它的历史发展特点。涉马成语的结构类型,体现了以联合结构为主的汉语成语的结构特征。涉马成语语形和语义的变化发展,对深入认识涉马成语的历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薛悦[5](2020)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着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其外译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相关文本进行日译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相关着作的原文及两个日译本为语料,探讨复句日译问题。通过考量译者与受众双方思维过程,厘清翻译-接受过程中双方思维异同,为习近平相关着作及中央文献日译提供翻译策略,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本文所指习近平相关着作的译本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翻译的『中华民族の伟大な复兴を目指す中国の梦』『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全面的な法に基づく国家统治』『党风·廉洁政治建设と反腐败闘争』以及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翻译的『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一巻)、『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二巻)。由于译者不同,双方译文处理也存在诸多不同,为对比研究提供了现实保障。本文研究对象为复句。汉日复句无论是定义还是分类均有一定相通之处,为日译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同时,二者也存在诸多不同,需译者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习近平相关着作善用复句,语言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内容中既出现了不少并列铺排结构,也存在有标、无标复句混杂的复杂结构。日译中,由于汉日语法及逻辑思维的不同,这些复杂结构往往容易成为日译的难点,需译者对原文各分句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达意,如完全保留原文结构进行日译,则容易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复句日译问题,现阶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即“交际”,在该理论视阈下,原文与受众不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需要各自作为交际中一环,发挥自身作用,为实现交际,译者与受众需共同合作。因此,本文将译者与受众共同纳入考量,借鉴该理论中“推理-明示”“心力-效果”“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几个重要概念,归纳总结了习近平相关着作中有标、无标复句类型及各自日译方法,详细梳理了译本异同,探讨了复句日译及接受情况。译本对比结果显示,习近平相关着作复句日译译本处理同中有异。有标复句译本处理一致性较高,无标复句译本间体现了更强的差异性。在详细归纳总结了各句式日译方法基础上,本文将译文未采用顺译,而采用变序、转译等手法进行日译的例句视为体现了译者“额外心力”,通过译者访谈,明确了翻译中译者思维过程,更为真实的还原了译文背后译者诸多考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文献日译译者“推理-明示”的“心力”主要面向原文,但是并非单纯忠实于原文,译者“额外心力”中,综合考虑了文意、语境、句长、逻辑等多方因素,且兼顾受众理解。以译本对比结果为基础,本文将译本处理一致的例句视为双方译文均已具备足够的关联,未详细进行受众调查。同时,聚焦译本处理差异性较大的例句,通过对受众进行问卷及访谈,探讨了译文接受效果。首先,问卷结果群体差异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接触过中国政治,与个别题目接受度选择构成关联,职业及日译文期待则与各题目均未构成关联。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可知,受众“推理”过程中“心力”主要面向交际,受众希望复句结构体现日本政治文献文体特点,且主题突出、前后结构呼应、逻辑通畅、句长适中。因此,相关译文整体接受良好,同时由于受众与译者对日译文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也存在一些译者心力与接受效果不相匹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标复句中多重复句及无标并列关系,个别内容存在逻辑不清、主题不明、难以理解等问题。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基础在于译者与受众间实现“互明”,这一观点正体现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所强调的“融通中外”逻辑内涵。因此,本文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点置于缩小译者与受众认知语境差距方面,从译者、受众、中央文献文本传播模式等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以翻译贡献于对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以译者为中心,提出现阶段复句日译应进一步回应受众期待,实现“最佳关联”,明确了各句式日译策略,为习近平相关着作等中央文献复句日译提供了可参考意见。以受众为中心,明确了现阶段受众对我国政治文本整体认知情况,并探讨了进一步提升日本受众认知语境的策略、方法,强调需社会形成合力,在提升其对我国文化感知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对中央文献等政治文本整体接受水平。以中央文献传播模式为中心,指出线性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应实现“传播-反馈”双向循环,既让受众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听到受众的声音。只有通过不断明确受众心理,促进译者与受众间形成互明,中央文献翻译才能更好的实现“融通中日”“融通中外”,发挥其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银胜凤[6](2020)在《《窗边的小豆豆》中的ABAB型拟声拟态词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格标记理论”是我国知名学者刘宓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风格的翻译是建立在对原文语言结构分析之上,并强调对原文语言结构的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音素、词语、语域、句法、章法、修辞。而词语是句子的基本构成单位,词语所包含的信息及其感情色彩更是构成文学作品风格意义的基础。词语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文学作品整体的翻译质量。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小说翻译也属于艺术化的翻译。尤其是面向儿童读者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因此,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感受。而这一翻译要求恰好与风格标记理论相符合。本论文基于“风格标记理论”,对《窗边的小豆豆》中的ABAB型拟声拟态词进行汉译分析,通过对照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和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异同,探讨译者赵玉皎为了再现原文语言风格,采用了何种翻译方法。经过本论文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践行了“风格标记理论”的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译者兼顾了原作艺术风格与中国读者视角,采用意译、省译、转移主语等翻译方法,恰当地运用了“四字成语”、“象声词”、“形容词或副词”、“名词”等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词类来翻译ABAB型拟声拟态词。笔者希望本论文总结的ABAB型拟声拟态词翻译要领能够为推进《窗边的小豆豆》汉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晨[7](2020)在《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日本长期以来在文化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创造假名文字奠定了基础。假名用于表音的同时与汉字词共同使用至今。所以,我们今天也能看到日语中部分汉字和现代汉语中汉字的书写表记形式完全相同或相似。学者们将这类词汇统称为中日同形词。简言之,中日同形词就是汉语和日语中词形相同或相近的词。对于日本学习者来说,中日同形词虽然有利于他们学习汉语词汇,但也会引起负迁移,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偏误。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为研究对象,基于词汇教学视角,对所包含的单音节、双音节以及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中日同形词从词义、词性、语用角度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尝试借鉴Ellis对比等级理论和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学习者词汇偏误情况进行差异等级对比,预测不同音节词汇难易度,明示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明确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与母语词汇习得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清楚词汇学习范围和顺序。最后提出相关教学策略,希望对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明霞[8](2020)在《汉语“三曜”成语研究》文中提出成语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载体,“三曜”成语是成语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以“日”“月”“星”类成分所参构的“三曜”成语为研究对象,以《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辞海版)以及在线成语网站为语料来源,整理出315条“三曜”成语,从结构、功能、构成、语义关系、文化意蕴、认知机制及使用现状等多个角度对“三曜”成语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论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确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三曜”成语本身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其次,从成语本体研究以及含“三曜”成分的“三曜”类词汇研究这两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明确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三曜”成语的概况。在本章中明确了“三曜”成语的界定,“三曜”成语是指字面上直接表现为含有“日”“月”“星”类成分且该成分义是本义的成语。另外,该部分还梳理了“三曜”成语的来源,可以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经典这四种类型。第三章为“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三曜”成语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并列、修饰、补充、支配、陈说、特殊连接、紧缩、意合八种类型,功能类型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本章节还分别对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为“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首先,根据“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是否属于基本“三曜”成分“日”“月”“星”,分成基本成分型、非基本成分型以及基本成分与非基本成分混用型。其次,基于“三曜”属性成分对“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进行考察,并对“三曜”成语的个性属性和共有属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对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所构成语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探究背后的规律与原因。第五章为“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都是指天体义,但是内在的语里意义却千差万别,本章对“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和双层性,“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的不同也导致成语整体的语里意义大相径庭,“三曜”的语表成分与成语语里意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大体分为比喻、引申、形容三种关系。第六章为“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本章结合具体实例,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民族心理和宗教思想三个角度对“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第七章为“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首先,对“三曜”成语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类别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探讨,“三曜”成语以日、月、星天体的属性、特征等为源域,而目标域则指向人、事物和时间等,源域与目标域以相似的特点为基础形成映射关系,将抽象复杂的概念通过熟悉的日、月、星天体表示出来。其次,在Mendoza的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对“三曜”成语中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规律进行了探究。第八章为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本章主要在应用层面上对“三曜”成语的动态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按照频次的不同划分为常用成语、次常用成语和罕用成语三种类型,以期对词典编纂和成语教学有所帮助。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柴子倩[9](2019)在《日语惯用语的喻体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惯用语是一种短小定型、意义有所引申的日常习语。汉语和日语都有各自的惯用语体系,均通过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以大量的、丰富而准确的、生动而凝练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认知,成为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表层意义与实际意义不等值,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形式变化的多样性,惯用语成为非母语学习者习得的一个难点。本论文在诸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用认知及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将日汉惯用语的喻体选择分为身体、动植物、人造物与自然四类,在此基础之上,将日汉惯用语的喻体和喻义进行对比,其对应分为“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和“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五类,从而进行全面的量化比较分析。其次,在量化对比大量日汉惯用语的基础上,探讨总结日汉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以期对今后的日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钧[10](2018)在《国内汉日对比研究概述》文中认为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汉日对比研究的缘起、发展和成就,涉及国内外互动、学科定位及所经历三个阶段、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列举了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和语言类型学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借此展示数十年来国内汉日对比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问题和对策,并在结尾处提出了作者对汉日对比研究的一点思考。

二、日汉成语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汉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流失的界定
    2.1 文化流失的定义
    2.2 文化流失的表现
    2.3 文化流失的类型
        2.3.1 文化弱化
        2.3.2 文化替换
        2.3.3 文化缺省
第三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基本情况
        3.1.2 调查结果总体概括
        3.1.3 调查结果具体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基本情况
        3.2.2 访谈过程
        3.2.3 访谈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使用中文化流失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文化因素
        4.1.1 中日语言文化具有差异
        4.1.2 汉语成语文化的复杂性
    4.2 教材因素
        4.2.1 教材中的成语数量较少
        4.2.2 教材中的成语讲解不足
        4.2.3 教材中的成语练习缺乏
    4.3 学习者因素
        4.3.1 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
        4.3.2 学习者内向型学习风格
        4.3.3 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特点
第五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文化流失现象应对策略
    5.1 教师应对策略
    5.2 学习者应对策略
    5.3 教材编写策略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高级水平日本学生新HSK大纲成语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统计与分析法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
    (六)语料来源
一、文献综述
    (一)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二)对外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
二、汉语成语概述
    (一)成语的定义
    (二)成语的特点
        1.结构固定性
        2.意义整体性
        3.历史民族性
    (三)成语的来源
    (四)中日成语的比较
        1.同形同义
        2.同形异义
三、日本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基于语料库调查的偏误类型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偏误类型分析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描述
        4.调查结果
        5.调查类型
    (三)偏误成因分析
        1.成语本身结构的复杂性
        2.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石化现象”
        3.学生主体因素
        4.教师讲解方面
四、针对日本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的策略
    (一)成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1.“精讲多练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3.“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原则
        4.“加强直观性”原则
    (二)成语习得的教学对策
        1.教学方法多样化
        2.教学手段多样化
        3.引导学生对成语感兴趣
    (三)课堂展示
        1.教学对象
        2.教学内容
        3.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HSK语料库的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对象
    1.6 文献综述
        1.6.1 汉外对比研究
        1.6.2 针对成语语料进行的成语偏误研究
第2章 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语料库调查
    2.1 语料库调查说明
    2.2 留学生成语语料使用情况统计
    2.3 语料库成语使用偏误情况统计
        2.3.1 成语结构(形式)偏误
        2.3.2 成语语义偏误
        2.3.3 成语语法偏误
        2.3.4 成语语用偏误
    2.4 小结
第3章 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探源
    3.1 内在偏误成因
        3.1.1 依字释义策略
        3.1.2 回避策略
        3.1.3 兴趣策略
    3.2 外在偏误成因
        3.2.1 语际迁移
        3.2.2 语内影响
        3.2.3 文化隔阂
        3.2.4 教学环境
    3.3 小结
第4章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启示
    4.1 成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4.2 语素法教学方面
    4.3 教师教学方面
        4.3.1 注意教学层次性
        4.3.2 对成语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
    4.4 教材编写方面
        4.4.1 合理注释成语
        4.4.2 加强成语文化导入与成语练习
    4.5 教学工具书方面—合理编纂新成语词典
    4.6 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错误成语
附录B
附录C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系列教材中成语量
致谢

(4)涉马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动物类成语的研究综述
        1.对单个动物的成语研究
        2.对类聚动物的成语研究
        3.不同语言文化中动物成语的对比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采集法
        2.语汇的共时描写
        3.语汇的历时比较
        4.定量统计法
一、涉马成语的认定与统计
    (一)涉马成语的认定
    (二)涉马成语的时期分布
        1.上古时期的分布
        2.中古时期的分布
        3.近代时期的分布
        4.现代时期的分布
二、涉马成语的语法结构
    (一)联合结构
        1.名词性联合结构
        2.谓词性联合结构
    (二)主谓结构
        1.主+谓
        2.主+谓+宾
        3.主+状+谓
        4.主+状+谓+宾
        5.主+(主+谓)
    (三)动宾结构
        1.动宾式
        2.状动宾式
        3.动补宾式
    (四)偏正结构
        1.定中结构
        2.状中结构
    (五)中补结构
        1.中心语为双音节动词
        2.中心语为动宾结构的词组
    (六)连谓结构
    (七)兼语结构
    (八)其它结构
三、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
    (一)涉马成语结构成分的变化
        1.同义或近义成分换用
        2.非同义成分换用
        3.同音成分换用
    (二)涉马成语结构关系的变化
        1.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2.非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3.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综合变化
四、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
    (一)涉马成语语义的发展变化
        1.语义范围的扩大
        2.语义的转移
    (二)基于语料库的涉马成语语义演变的个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搜集的涉马成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价值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综述
        2.1.1 文本分析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1.2 传播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2 复句研究综述
        2.2.1 汉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2 日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3 汉日复句相关研究
        2.2.4 复句翻译研究
    2.3 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2.3.1 政治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2 传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3 话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第三章 理论综述
    3.1 关联理论
        3.1.1 理论缘起
        3.1.2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翻译理论
        3.2.1 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
        3.2.2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3 本文理论框架
第四章 译者“心力”:习近平着作译本对比研究
    4.1 有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1.1 因果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2 并列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3 转折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2 无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2.1 关联词省略式无标复句
        4.2.2 并列关系
        4.2.3 连贯关系
    4.3 小结
        4.3.1 译者心力概述
        4.3.2 意与形间的关联
第五章 接受“效果”:习近平着作日译交际效度研究
    5.1 问卷及访谈概况
        5.1.1 问卷及访谈设计
        5.1.2 问卷及访谈实施概要
        5.1.3 受访者基本情况
        5.1.4 问卷调查群体差异分析
    5.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5.2.1 复句结构与交际
        5.2.2 文化与交际
    5.3 小结
        5.3.1 受众心力概述
        5.3.2 交际过程:译者与受众心力对比分析
第六章 关联原则与对日话语体系构建
    6.1 日本受众的认知语境
    6.2 译者: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关联原则
        6.2.1 复句结构之最佳关联
        6.2.2 文化信息之足够的关联
    6.3 受众:认知语境的发展路径
    6.4 关联理论交际观与中央文献外译传播模式
第七章 终章
    7.1 内容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局限与前瞻
        7.3.1 局限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要旨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6)《窗边的小豆豆》中的ABAB型拟声拟态词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2章 先行研究
    2.1 《窗边的小豆豆》原作与赵译本的相关研究
    2.2 ABAB型拟声拟态词的相关研究
    2.3 风格标记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风格符号体系下的词语标记
        2.3.2 词语标记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关系
    2.4 研究突破口
第3章 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的拟声拟态词汉译分析
    3.1 译成四字成语
    3.2 译成象声词
    3.3 译成形容词与副词
    3.4 译成名词
第4章 结论
    4.1 研究总结
    4.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7)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中日同形词的由来
        1.1.1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及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1.1.2 日本汉字使用情况
    1.2 中日同形词的界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日同形词的界说
        1.2.2 中日同形词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等级划分》收录中日同形词概貌分析研究
    2.1 单音节词分析
        2.1.1 中日同形同义词
        2.1.2 中日同形近义词
        2.1.3 中日同形异义词
        2.1.4 同训异字
        2.1.5 单音节中日同形词难度等级分析
    2.2 双音节词分析
        2.2.1 中日同形同义词
        2.2.2 中日同形近义词
        2.2.3 中日同形异义词
        2.2.4 词源问题
        2.2.5 双音节中日同形词难度等级分析
    2.3 三音节词及三音节以上词分析
        2.3.1 中日同形同义词
        2.3.2 中日同形近义词
        2.3.3 三音节词及三音节以上词难度等级分析
    2.4 词缀问题
第3章 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中日同形词的新发展及教学建议
    3.1 中日同形词的新发展
    3.2 中日同形词教学建议
        3.2.1 教师方面
        3.2.2 学习者方面
        3.2.3 教材方面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词汇等级表例表

(8)汉语“三曜”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成语本体研究
        1.2.2 “日、月、星”词语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统计
第二章 “三曜”成语概况
    2.1 “三曜”成语的界定
        2.1.1 成语的界定
        2.1.2 “三曜”的含义
        2.1.3 “三曜”成语的界定
    2.2 “三曜”成语的来源
        2.2.1 神话传说
        2.2.2 历史故事
        2.2.3 文学作品
        2.2.4 宗教经典
第三章 “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
    3.1 “三曜”成语的结构
        3.1.1 结构类型
        3.1.2 结构分布分析
    3.2 “三曜”成语的功能
        3.2.1 功能类型
        3.2.2 功能分布分析
第四章 “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
    4.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1.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
        4.1.2 基于“三曜”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2 基于“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2.1 “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
        4.2.2 “三曜”属性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3 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构成类型
        4.3.1 与“日”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2 与“月”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3 与“星”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第五章 “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
    5.1 “三曜”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1 单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2 双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2 “三曜”成语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关系
        5.2.1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一致
        5.2.2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不一致
第六章 “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
    6.1 “三曜”成语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
        6.1.1 天文历法
        6.1.2 农耕生活
    6.2 “三曜”成语与民族心理
        6.2.1 惜时观
        6.2.2 敬畏观
    6.3 “三曜”成语与宗教思想
        6.3.1 道教思想
        6.3.2 佛教思想
第七章 “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
    7.1 “三曜”成语的隐喻构成
        7.1.1 “三曜”成语源域类别
        7.1.2 “三曜”成语目标域类别
    7.2 “三曜”成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机制
        7.2.1 理论基础
        7.2.2 “三曜”成语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
第八章 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
    8.1 统计标准
    8.2 统计结果分析
    8.3 应用价值
结语
附录一 “三曜”成语统计表
附录二 “三曜”成语结构分类表
附录三 “三曜”成语功能分类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日语惯用语的喻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日汉惯用语的定义
    二、日汉惯用语喻体的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结构
第一章 日汉惯用语的动植物喻体比较
    第一节 日汉惯用语的动物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
        五、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第二节 日汉惯用语的植物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汉惯用语的身体喻体比较
    第一节 日汉惯用语的身体部位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第二节 日汉惯用语的身体器官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汉惯用语的人造物喻体比较
    第一节 日汉惯用语的“衣”、“食”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
        五、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第二节 日汉惯用语的“住”、“行”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三、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
        五、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汉惯用语的自然喻体比较
    第一节 日汉惯用语的自然现象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第二节 日汉惯用语的自然景观喻体比较
        一、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二、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三、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四、喻体只存在于汉语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汉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民族思维
        一、思维意识
        二、审美价值观念
    第二节 民族文化背景
        一、自然生存环境
        二、宗教信仰
        三、生活风俗习惯
        四、历史文化及典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日汉成语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D]. 张博研. 沈阳大学, 2021(09)
  • [2]高级水平日本学生新HSK大纲成语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D]. 高志萍.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HSK语料库的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研究[D]. 刘凯.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涉马成语研究[D]. 杨人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D]. 薛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6]《窗边的小豆豆》中的ABAB型拟声拟态词翻译研究[D]. 银胜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中心[D]. 张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8]汉语“三曜”成语研究[D]. 王明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日语惯用语的喻体对比研究[D]. 柴子倩.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国内汉日对比研究概述[J]. 潘钧.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2018(01)

标签:;  ;  ;  ;  ;  

日汉成语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