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喜树碱联合依托泊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

羟基喜树碱联合依托泊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

一、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论文文献综述)

纪振钢[1](2010)在《脊索瘤放化疗抵抗机制的初步研究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药物耐药是限制肿瘤的化疗疗效的主要问题。肿瘤可能是在治疗前就对化学药物耐受,而耐药也能通过最初对化疗敏感的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获得。这些继发耐药的一个令人沮丧的特征是这些肿瘤不但对最初用于治疗它们的药物耐药,而且对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耐药,不管是原发还是继发,被认为将对超过90%的转移癌患者治疗失败,而且耐药的微转移肿瘤细胞也可能降低在后续处理中的化疗的作用。显然,如果肿瘤耐药能被克服,那么肿瘤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将是非常显着的。许多因素将影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这些包括限制到达肿瘤的药物数量,影响肿瘤微环境的机制等。肿瘤细胞耐药可以在多个水平发生,包括增加药物排出,减少药物摄入,药物失活,药物靶点的改变,药物造成的损害作用,凋亡的逃逸。脊索瘤比较少见,是具有局部侵袭的骨原发恶性肿瘤,来源于脊索残存物。肿瘤主要发生在中轴骨,好发于颅底区域的蝶骨和骶尾部。脊索瘤通常生长缓慢,低度恶性,对原发肿瘤的控制仍是治疗上的主要挑战。脊索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对脊索瘤不是主要选择,多因为对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抵抗所致,而新近发现的靶向制剂可能提供新的选择。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化疗后常有多药耐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对其耐药性的检测、耐药机制及逆转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体外建立多药耐药的细胞模型已逐渐成为研究骨肉瘤多药耐药性的有利工具。紫杉醇作为一种化疗药物,在本中心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基础研究并作为骨肉瘤化疗的基础药物,其在临床初始化疗缓解后常会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采用紫杉醇诱导建立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模型,对探讨骨肉瘤细胞多药耐药机制和耐药逆转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在脊索瘤中的表达与脊索瘤病理特征及放化疗抵抗之间的关系。研究脊索瘤CM-319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建立骨肉瘤耐紫杉醇细胞系,探讨骨肉瘤多药耐药的发生机制。研究内容:1、脊索瘤细胞系CM-319的生物学鉴定: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周期分析、透射电镜、糖原染色等分析CM-319的生物学特性。2、脊索瘤细胞系中放化疗相关基因的检测:采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及western blott法对脊索瘤细胞系CM-319中HIF-1α和MDR1、MRP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HIF-1α和MRP1与脊索瘤化疗耐药、放疗抵抗的关系。3、脊索瘤组织MDR1、HIF-1α和MR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选取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脊索瘤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MDR1、HIF-1α、MR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放化疗抵抗的关系。4、脊索瘤细胞系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研究:通过细胞系体外照射及不同化疗药物对细胞系的敏感性实验,观察脊索瘤细胞系对放疗及化学药物的敏感性。5、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MG-63/PTX、SOSP-9607/PTX、OS-9901/PTX的建立及多药耐药机制研究:采用紫杉醇大剂量间断冲击培养法,诱导建立三株紫杉醇耐药骨肉瘤细胞系,并运用MTT法检测6种药物敏感性变化及细胞生长规律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亲本细胞系和耐药细胞系的细胞膜表面P-gp蛋白表达率、罗丹明123排出情况,RT-PCR检测细胞内耐药基因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P-gp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gp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脊索瘤细胞系CM-319呈上皮样生长,CK、EMA、S-100、Vimentin阳性,富含糖原,染色体为亚三倍体核型,侵袭能力低于骨肉瘤,异种成瘤能力100%。2、脊索瘤细胞系中能检测到HIF-1α及MRP1mRNA的表达,但未检测到MDR1mRNA的表达(P<0.01)。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脊索瘤存在HIF-1α及MRP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提示CM-319中存在HIF-1α和MRP1的表达,而不表达MDR1。3、50例脊索瘤组织MDR1的阳性表达率为10%,与髓核的表达(20%)、骨软骨瘤的表达(13.3%)无统计学差异。HIF-1α、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74%,均明显高于髓核表达的20%、26.7%,骨软骨瘤的表达的20 %和2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HIF-1α与MRP1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0.8,P<0.01),其两者与MDR1相比呈负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脊索瘤肿瘤组织中MDR1、HIF-1α、MRP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4、紫杉醇相对于其他化疗药物对CM-319有较高的抑制率,高浓度紫杉醇与卡铂联合用药对CM-319的抑制有协同作用。紫杉醇作用细胞后电镜下观察到细胞的凋亡现象,细胞周期检测发现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小剂量射线能对紫杉醇起到化疗增敏作用,低浓度紫杉醇能对射线起到放疗增敏作用。5、历时12个月建成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MG-63/PTX、SOSP-9607/PTX、OS-9901/PTX能在含PTX 1μg/mL的培养基中稳定生长并传代,其对PTX的耐药指数为69.8、24.4、26.88,并与卡铂、顺铂、表柔比星、氨甲喋呤、阿霉素等多种化疗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罗丹明排出实验显示耐药细胞内罗丹明含量明显低于亲本细胞;RT-PCR结果显示在耐药细胞系中存在MDR1基因的表达,而在亲本细胞系中无MDR1基因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 blot实验均显示在耐药细胞中存在P-gp的表达。研究结论:1、CM-319作为稳定的脊索瘤细胞系,具有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的特征,性质稳定,为继续研究脊索瘤的放化疗及多药耐药提供基础。CM-319表达肿瘤放化疗抵抗相关的基因HIF-1α和MRP1,而不表达MDR1。脊索瘤组织中同样表达HIF-1α和MRP1,而不表达MDR1。HIF-1α和MRP1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脊索瘤的放化疗抵抗相关。2、CM-319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不敏感,紫杉醇相对于其他药物有较高的杀伤率,紫杉醇与放射线对脊索瘤的治疗能起到增敏作用。3、MDR1/P-gp在多药耐药的特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株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亚系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骨肉瘤耐药特征及逆转方法打下基础。

崔洁[2](2009)在《肿瘤耐药基因及其蛋白标志与乳腺癌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及其蛋白标志: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及肺耐药蛋白(Lung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LRP) mRNA及其相应蛋白/基因产物P-gp、BCRP及LRP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了解乳腺癌耐药的状态和可能机制,指导临床用药并为实施逆转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评价其能否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26例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42例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处正常乳腺组织)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DR1、BCRP和LRP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化疗疗效和生存的关系及三种耐药蛋白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RT-PCR方法检测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42例乳腺癌组织、42例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处正常乳腺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DR1、BCRP和LRP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分析它们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三种耐药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实验部分:①P-gp、BCRP和LRP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26%、38.89%和65.8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28%、16.67%和19.05%,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BCRP和LRP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67%、33.33%和46.67%,与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gp表达和TNM分期、C-erbB-2、绝经状况及腋窝淋巴结状况呈正相关;BCRP表达和ER、PR呈负相关;与C-erbB-2、绝经状况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LRP表达与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病理学类型和激素受体状况均无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状况和C-erbB-2与P-gp和BCRP相关,TNM分期和LRP相关;③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gp和BCRP表达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显着相关(P<0.01),表达阴性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1),LRP表达阴性者与表达阳性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表达均阴性者与单一基因蛋白表达阳性者、两个基因蛋白表达阳性者、三个基因蛋白均表达阳性者之间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④三种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P-gp和BCRP表达呈正相关(P<0.05),LRP和P-gp及BCRP的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⑤三种基因蛋白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根治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者和未复发转移者P-gp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RP及LRP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在随访的76例患者中,伴有两个及三个耐药基因蛋白共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其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较单个或三者均阴性表达者明显缩短;⑧耐药基因蛋白共表达分析:耐药基因蛋白单独表达的阳性率为33.33%,两个耐药基因蛋白共表达阳性率为76.99%,三个耐药基因蛋白共表达阳性率为15.08%,两个或三个耐药基因蛋白共表达阳性率为92.07%。(2) RT-PCR实验部分:①乳腺癌组织中MDR1、BCRP和LRP 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乳腺癌组织中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和腋窝淋巴结状况及月经状况有关;BCRP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和腋窝淋巴结状况及肿瘤家族史有关;LRP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和腋窝淋巴结状况、月经状况、年龄、ER、PR、C-erbB-2、良性病史及家族史均无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状况和C-erbB-2与MDR1相关,腋窝淋巴结状况和BCRP相关;③三种耐药基因mRNA水平表达之间的关系:MDR1和BCRP基因mRNA水平表达呈正相关(P<0.05),LRP和MDR1及BCRP基因mRNA水平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④三种耐药基因mRNA共表达分析:耐药基因mRNA单独表达的阳性率为23.59%,两种耐药基因mRNA共表达阳性率为54.50%,三种耐药基因mRNA共表达的阳性率为10.67%,两种或三种耐药基因mRNA共表达阳性率为65.17%。(3) 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检测了42例乳腺癌组织中MDR1、BCRP及LRP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标本中既存在三种耐药基因MDR1、BCRP及LRPmRNA的表达,也同时存在其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6例、14例及23例,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①乳腺癌组织中既存在耐药基因MDR1、BCRP和LRP的表达,也存在耐药蛋白P-gp、BCRP和LRP的表达,三种基因及其相应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单基因和多基因协同作用,以多基因共表达为主,表明乳腺癌的耐药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MDR1/P-gp表达和TNM分期、C-erbB-2、绝经状况、腋窝淋巴结状况和根治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者呈正相关,并与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关,表明MDR1/P-gp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MDR1/P-gp阳性表达对化疗不敏感,易发生复发转移;MDR1/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ER和PR无关,不能用来指导内分泌治疗。③BCRP表达与C-erbB-2和腋窝淋巴结状况呈正相关,与ER、PR呈负相关,与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有关,提示BCRP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指标,BCRP阳性表达者,内分泌治疗效果差。④LRP表达与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病理学类型、激素受体状况、根治术后5年复发、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无关;表明LRP不能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和病情进展程度及内分泌治疗的指标。⑤P-gp、BCRP和LRP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存在相同的表达,说明转移后耐药基因生物学特性未发生明显改变。

吴飞翔[3](2009)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和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铂类药物是治疗卵巢癌、肺癌等实体瘤的常用药物,而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是导致卵巢癌铂类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DNA修复途径中的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均与铂类药物耐药有关,而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通路被认为是机体内修复DNA损伤的最主要途径。NER通路主要基因有:①DNA损伤的识别:涉及XPA、XPC等基因;②损伤部位DNA链的打开:由TFIIH的亚基ERCC3/XPB和ERCC2/XPD解旋酶打开DNA双链;③寡核苷酸链的切断:XPG和XPF-ERCC1复合体分别在损伤部位的3’端和5’端切断DNA单链;④PCNA、RPA等基因完成缺损部位单链片段的再合成和修补缺口。其中,损伤的识别/切除是通路中的限速或调节环节。在通路中,各个基因发挥着相应的独特作用,并按照严格的顺序加入和置换出NER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基因的功能异常即可导致整个通路对损伤修复的效率。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DNA修复基因ERCC1、XPA、XPC、XPD、XPG与卵巢癌铂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的报道,为了了解ERCC1、XPA、XPC、XPD、XPG等基因与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我们在本实验中应用PCR及测序方法筛查ERCC1、XPA、XPC、XPD、XPG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卵巢癌耐铂类药物的细胞株和敏感细胞株中的分布差异,探讨了XPGHis46His及XPGHis1104Asp的多态基因型102例卵巢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并通过构建人XPG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SKOV3耐DDP细胞,检测其对XPG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以了解XPG在卵巢癌耐药细胞株中的作用。为提高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提供一些的实验依据。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与非耐药细胞间核苷酸切除修复酶类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比较目的: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与个体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关系密切, ERCC1、XPA、XPC、XPD、XPG基因是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中与铂类药物抵抗有关的关键因子,本实验拟筛查ERCC1、XPA、XPC、XPD、XPG遗传多态与卵巢癌耐铂类药物的细胞株的关系,为下一步实验打下基础。方法:应用PCR及测序方法筛查ERCC1、XPA、XPC、XPD、XPG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卵巢癌耐铂类药物的细胞株和敏感细胞株中的分布差异,序列读解采用ChromaS软件,并结合NCBISNP数据库寻找和验证SNP位点,筛选出的SNP用于下一步实验。结果: DNA测序分析发现XPGHis46His及XPGHis1104Asp两个SNP位点在细胞株中存在分布差异。结论: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中XPGHis46His及XPG His1104Asp遗传多态可能与卵巢癌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性相关。XPG遗传多态与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关系目的: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卵巢癌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的102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方法检测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的102例卵巢癌患者XPGHis46His及XPG His1104Asp的多态基因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His1104Asp多态在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组中分布与耐药组差异不显着。XPGHis46His在化疗敏感组T/T,T/C,C/C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携带XPG46T/T基因型比较,携带至少一个46C等位基因(即T/C和C/C基因型)的卵巢癌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可能性增加3.096倍(95%CI:1.330-7.208)。XPG His46His及His1104Asp基因多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T/T基因型组生存期短于T/C+C/C基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理分级是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中XPGHis46His遗传多态可能与卵巢癌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RNAi阻断XPG基因表达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顺铂耐药性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人XPG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SKOV3耐DDP细胞,检测其对XPG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以了解XPG在卵巢癌耐药细胞株中的作用。方法:针对XPG mRNA的不同区域构建了不同的siRNA载体,应用脂质体法转染SKOV3耐DDP细胞,实时定量PCR检验干扰效率,选择抑制率最高的siRNA构建shRNA表达载体,转染SKOV3耐DDP细胞,G418筛选后经western-blot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SKOV3耐DDP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细胞药敏试验及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实验。结果: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siRNA干扰载体的干扰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在XPG-733组XPG的相对拷贝数为1.050±0.0230,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为52.05%。构建shRNA表达载体转染SKOV3耐DDP细胞,获得的该组稳定干扰表达株,western-blot检验其XPG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34%,G1期为66%,阴性对照组则相应为41.3%和58.7 %,其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有减少的趋势。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IC50差别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经化疗药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细胞内药物浓度,实验组细胞内药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结论:采用构建shRNA表达载体对XPG基因进行干扰,SKOV3耐DDP细胞的生长特性、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干扰后SKOV3耐DDP细胞对顺铂的化疗耐药性明显下降,我们推测这种改变可能与促进细胞对DNA-DDP加合物切除修复能力下降相关。

胡盈莹[4](2008)在《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结肠癌SW480的体内外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又称雷公藤甲素,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中分离到的主要有效成分,系二萜内酯化合物,药理活性强,具有抗炎、抗生育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广泛的抗瘤谱,还能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比较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物。但其毒性较大,安全范围较窄,妨碍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本单位的前期研究发现TPL对人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裸鼠移植模型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强于临床上消化道肿瘤常用的化疗药物。由于在临床上对消化道常见实体瘤的化疗通常由一个以上的化疗药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因此,在深入探讨TPL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寻找与TPL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既降低TPL使用剂量又发挥其抗癌效应,就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文献报道,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但其确切的抗癌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雷公藤内酯醇及其与其它抗癌药联合作用抗肿瘤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一、雷公藤内酯醇体外抗结肠癌细胞SW480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了探讨TPL抑制SW480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分别研究了TPL对拓扑异构酶、微管蛋白、HSP70及与其相关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信号分子的影响。研究方法:(1)用MTT法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2)用集落形成法观察TPL对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3)用AO/EB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4)从SW480细胞中提取含有的TOPO I、TOPO II粗酶溶液用于实验,通过TOPO I、TOPO II介导的负超螺旋pBR322质粒解旋反应检测TPL对TOPO I、TOPO II酶活性的影响;(5)用浊度法检测,TPL对提取的猪脑微管蛋白体外聚合反应的影响;(6)分光光度法检测TPL对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的影响;(7)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TPL对SW480细胞HSP70 mRNA的影响;(8)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TPL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信号分子的影响;(9)用AO-relocation法、AO-uptake法观察TPL对溶酶体结构的影响;(10)SB203580预处理对TPL诱导SW480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1)TPL抑制SW480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TPL作用48小时,IC50约为14.14ng/ml;(2)TPL影响SW480细胞的集落形成,呈量效关系;(3)TPL诱导SW480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4)TPL在有效浓度对SW480细胞TOPO I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当TPL浓度高达到400μg/ml时,才能够抑制SW480细胞TOPO II的酶活性;(5)TPL 0.110μg/ml不抑制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相反有一定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6)TPL在有效浓度能增加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 7)TPL在有效浓度能下调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且呈量效及时效关系;(8)TPL在有效浓度能下调p53、c-myc、Bcl-2和p-Erk1/2蛋白含量;上调Bax蛋白和p-p38蛋白含量;不影响Erk1/2蛋白的表达;(9)SW480细胞经TPL处理后溶酶体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0)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部分阻断TPL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二、雷公藤内酯醇与奥沙利铂合用对SW480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结肠癌治疗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是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大量表达HSP70,TPL在体外对SW480细胞产生抗癌作用的同时可下调HSP70,这一特点提示,TPL与结肠癌治疗的常用药奥沙利铂(Oxaliplatin, OXA)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观察TPL与OXA联合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观察TPL与OXA合用对HSP70以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的信号分子的影响。研究方法:(1)用MTT法观察TPL与OXA联合对细胞增殖的影响;(2)用集落形成法观察TPL与OXA联合对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3)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检测TPL与OXA联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分光光度法检测TPL与OXA联合对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的影响;(5)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TPL与OXA联合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信号分子的影响;(6)SB203580预处理对TPL与OXA联合诱导SW480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1)TPL与OXA协同抗SW480细胞增殖,作用48 h的协同指数CI<1.1;(2)TPL协同OXA抗SW480细胞集落的形成(CI < 0.9);(3)TPL与OXA协同诱导SW480细胞的凋亡;(4)TPL与OXA协同增加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 5) OXA能上调SW480细胞的HSP70的水平,TPL与OXA联用后可下调OXA增高的HSP70水平,还可减少细胞原有的HSP70水平;(6)TPL协同OXA下调p53蛋白的表达,还可协同上调Bax、p-p38蛋白的表达;(7)TPL与OXA联合对p-Erk1/2、Erk1/2蛋白无明显影响;( 8) SB203580部分阻断TPL与OXA联合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三、雷公藤内酯醇与奥沙利铂合用对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与奥沙利铂合用在体外可以协同抑制SW480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那么二者对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增殖是否也有协同抑制作用,其中可能的机制又有哪些?研究方法:(1)建立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2)实验设2%丙二醇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雷公藤内酯醇组(0.1mg/kg)、奥沙利铂组(5mg/kg)、雷公藤内酯醇和奥沙利铂联合组(TPL 0.1mg/kg + OXA 5mg/kg),每组6只裸鼠。雷公藤内酯醇采用尾静脉给药,每2天给药一次,共7次;奥沙利铂采用腹腔给药,每3天给药一次,共5次。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裸鼠。称量离体瘤块重量、计算抑瘤率;(3)摘除眼球取血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4)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结构;(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PL与OXA对肿瘤组织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6)免疫印迹检测TPL与OXA对肿瘤组织中HSP70、p53、Bax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剂量TPL 0.1mg/kg对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抑制率为48.63%(p<0.01);TPL与OXA联合组的抑瘤率为59.6%(p<0.01);但是OXA单药组对荷瘤裸鼠的抑瘤率仅为9.66%;(2)给药后荷瘤裸鼠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别;(3)免疫组化显示,阴性对照组和OXA单药组HSP70蛋白呈强阳性表达,TPL单药组和TPL与OXA联合组的HSP70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且联合组的HSP70表达弱于TPL单药组;(4)免疫印迹结果显示, TPL组和TPL+OXA联合组HSP70含量低于对照组,但OXA组却高于对照组;三个给药组p53蛋白含量均有所减少;三个给药组Bax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TPL能抑制SW480细胞增殖,呈量效、时效关系,作用48 h IC50约为14.14ng/ml;TPL 8100ng/ml作用48 h诱导SW480细胞凋亡,呈量效关系;2.TPL的浓度高达到400μg/ml时,能够抑制SW480细胞拓扑异构酶II的活性,但对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无明显影响;3.TPL 0.110μg/ml不抑制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相反有一定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4.TPL抑制SW48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HSP70的表达,并下调突变型p53、Bcl-2蛋白的表达和增强caspase-3、caspase-9、的Bax活性,以及对溶酶体结构的破坏有关;还可能与TPL促进Bax蛋白表达、激活p-p38 MAPK、抑制p-Erk1/2和c-myc有关;5.p38抑制剂SB203580能部分逆转TPL诱导的细胞凋亡,表明p38 MAPK的激活在TPL诱导凋亡中起重要作用;6.TPL协同OXA抑制SW48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TPL能对抗OXA诱发的HSP70蛋白高表达,并下调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和增强caspase-3、caspase-9、Bax的活性有关;还可能与TPL能协同OXA促进Bax蛋白表达、激活p38 MAPK有关;p38抑制剂SB203580能部分逆转TPL与OXA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表明p38 MAPK的激活在TPL与OXA联合诱导凋亡中起重要作用;7.低剂量TPL能抑制SW480裸鼠异种移植瘤的生长;低剂量TPL与OXA联合对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有相加的效应;且对裸鼠重要器官的毒性没有相应增加;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TPL协同OXA下调HSP70蛋白表达、抑制与其相关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含量有关。

薛萌[5](2005)在《羟基喜树碱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UTZ-1细胞凋亡及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MUTZ-1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探讨药物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并可为临床MDS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T法研究HCPT对MUTZ-1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凋亡细胞量和细胞周期的改变;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生存素基因(Surviv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相关X蛋白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 HCPT可抑制MUTZ-1细胞的生长,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0.24,p<0.0001);药物处理不同时间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09)。2 HCPT可诱导MUTZ-1细胞株凋亡,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6.35,p<0.0001);药物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7.93,p<0.0001)。3光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染色质碎裂。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凝聚、边集,部分细胞核膜消失;细胞浆浓缩、密度增加,胞浆内可见大小不规则的染色质团块。4不同浓度HCPT处理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期细胞增多,细胞阻滞于S期(p<0.05)。5在一定条件下,HCPT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Bcl-2、Bax基因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Survivin基因表达量可见明显下调(p<0.05);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浓度HCPT处理细胞后,Bcl-2、Bax基因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Survivin基因表达量可见下调趋势(p<0.05)。结论HCPT抑制MUTZ-1细胞的生长,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HCPT可诱导MUTZ-1细胞凋亡,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HCPT诱导MUTZ-1细胞凋亡过程中可改变细胞周期,使细胞阻滞于S期。HCPT诱导MUTZ-1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与抗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下调有关。

肖坤福[6](2004)在《喜树碱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喜树碱在检测方法、药理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姜苗[7](200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 80%左右,而绝大多数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即已进入晚期阶段(ⅢB 期和Ⅳ期)。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化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临床数据来证实中药干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越性及其在整体治疗中的优势环节所在。基于这一原因,我们试图通过对 1998 年 1 月 1 日以后入院,年龄在 18~75 岁之间,并经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或单纯西医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考察两组病例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经济学指标,以寻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治疗方式,并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有益资料。 论文资料来源于北京市 7 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收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03 例(合计住院243 次)。其中,中西医结合组 88 人,单纯西医组 115 人。研究结果显示:①两组病例 CR+PR分别为 35.34%(单纯西医组)与 22.05%(中西医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单纯西医组近期疗效较好。②两组病例 CR+PR+NC 分别为 78.45%(单纯西医组)与 83.46%(中西医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后者有升高之趋势。③两组费效比(C/E)分别为 816.15(单纯西医组)与 582.91(中西医结合组),表明中西医结合组优于单纯西医组,经敏感度分析该结果成立。④中西医结合组有52.76%患者疗后卡氏评分较疗前增加,42.52%患者无明显变化,而单纯西医组仅增加16.98%,无变化者占 62.26%,两组病例体质状况改善情况比较,以中西医结合组为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001)。⑤两组病例止痛有效率比较,CR+PR 分别为 83.93%(单纯西医组)与 60.72%(中西医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前者优于后者。⑥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304 天(单纯西医组)与 354 天(中西医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⑦1 年、2 年生存率分别为 17.39%、5.22%(单纯西医组)与 38.64%、14.77%(中西医结合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中西医结合组为优;3 年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2.61%、0.0%(单纯西医组)与 6.82%和 1.14%(中西医结合组),以中西医结合组为优,经统计学处理,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 123 天(单纯西医组)与 175 天(中西医结合组),后者有延长趋势,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⑧临床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候类型最为常见,分别各占 35.43%。⑨中医治法原则依次为益气养阴法(59.84%)、健脾利湿法(27.56%)、理气化痰法(20.47%)、活血化瘀法(18.11%)。 以上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显示出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较长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的趋势;并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比。因此,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未来临床治疗总趋势,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中医治疗原则方面,益气养阴、化痰祛瘀,兼顾清热解毒,调护脾胃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治疗法则。

符粤文,彭晓景,马红霞,陈蕾,赵晓武[8](2003)在《难治复发的恶性血液病使用羟基喜树碱疗效初探》文中提出 羟基喜树碱(HCPT)是具有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的新广谱抗癌药物。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HCPT单药或HPCT联合化疗对11例难治或复发的恶性血液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徐淑芬,欧英贤,白海,王存邦,赵晓兵[9](2002)在《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文中指出

二、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论文提纲范文)

(1)脊索瘤放化疗抵抗机制的初步研究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肿瘤的耐药机制
        1 药物吸收和排出
        2 药物失活
        3 药物靶点
        4 DNA 损害修复
        5 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的比较
        6 凋亡的介导
        7 促生存信号通路
        8 miRNA 和耐药
        9 进一步的设想
    二 骨肉瘤的治疗进展
        1 化学疗法
        2 外科治疗
        3 免疫治疗
        4 基因治疗
        5 放射治疗
    三 脊索瘤的治疗进展
实验一 脊索瘤细胞系CM-319 的生物学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脊索瘤细胞系CM-319 的放化疗相关基因的检测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脊索瘤组织MDR1、HIF-1α和MRP1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脊索瘤细胞系CM-319 放化疗敏感性的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人骨肉瘤耐药细胞系MG-63/PTX、SOSP-9607/PTX、OS-9901/PTX的建立及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肿瘤耐药基因及其蛋白标志与乳腺癌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实验二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3)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进展
    1. 卵巢癌的概况
        1.1 卵巢癌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1.2 卵巢癌化疗的一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 卵巢癌的多药耐药
        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主要分子机理
        2.1.1 细胞内药物外排增加的机制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的机制
        2.1.3 DNA 损伤修复能力增加的机制
        2.1.4 信号传导通路障碍的机制
        2.1.5 细胞凋亡异常的机制
        2.1.6 其它机理
        2.2 卵巢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临床特点
        2.3 卵巢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分子诊断
        2.4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2.4.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2.4.2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2.4.3 多药耐药的化疗
        2.4.3.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2.4.3.2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2.4.3.3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2.4.3.4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2.4.3.5 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
        2.4.3.6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3. 基因多态性概述
        3.1 基因多态性及SNP 位点的定义
        3.2 SNP 位点形成的分子机理
        3.3 SNP 位点检测的不同技术及优缺点
        3.4 SNP 位点检测对肿瘤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的价值
    4.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现况
        4.1 铂类药物抗肿瘤的分子药理机理
        4.2 铂类-DNA 加合物的识别和信号传导
        4.3 正常组织DNA 修复过程及分子机理
        4.4 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及其在修复DNA-加合物中的作用
        4.5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
        4.5.1 核苷酸切除修复酶类基因与卵巢铂类药物耐药
        4.5.2 核苷酸切除修复酶类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铂类药物耐药
        4.5.2.1 ERCC1 基因多态性
        4.5.2.2 XPA 基因多态性
        4.5.2.3 XPC 基因多态性
        4.5.2.4 XPD 基因多态性
        4.5.2.5 XPG 基因多态性
        4.5.3 核苷酸切除修复酶类通路各基因多态性之间以及与其它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之间的联合作用及其对化疗的影响
        4.6 目前卵巢癌多药耐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与非耐药细胞间核苷酸切除修复酶类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比较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RCC5 遗传多态与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关系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RCC5 基因表达RNAi 阻断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顺铂耐药性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1、前言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4)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结肠癌SW480的体内外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体外抗结肠癌细胞 SW480 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MTT 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 SW480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集落形成试验检测TPL 对 SW480 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2.4 蛋白浓度测定
        2.5 SW480 细胞DNA 拓扑异构酶的制备与活性测定
        2.6 体外微管蛋白聚合实验
        2.7 AO/EB 荧光染色法观察TPL 对SW480 细胞凋亡的影响
        2.8 分光光度法检测 TPL 对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2.9 RT-PCR 半定量检测TPL 对SW480 细胞 HSP70 mRNA 的影响
        2.10 Western blot 技术观察TPL 对 SW480 细胞热休克蛋白70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信号分子的影响
        2.11 溶酶体结构完整性分析
        2.12 SB203580 预处理 SW480 细胞
        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 数据及图片处理
    二 结果
        1.TPL 对SW480 细胞增殖的影响
        2.TPL 对SW480 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3.TPL 对SW480 细胞凋亡的影响
        4.TPL 对SW480 细胞DNA 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5.TPL 对体外微管蛋白的影响
        6.TPL 对SW480 细胞热休克蛋白70 及与其相关的增殖和凋亡信号分子的影响
        7.TPL 对SW480 细胞溶酶体结构的影响
        8.TPL 对SW480 细胞p-p38、Erk1/2、p-Erk1/2 蛋白的影响
        9.p38 抑制剂对TPL 诱导SW480 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与奥沙利铂合用对 SW480 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2.2 MTT 法检测TPL 与奥沙利铂联合对SW480 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集落形成试验检测TPL 与奥沙利铂对 SW480 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TPL 与OXA 联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5 分光光度法检测TPL 与OXA 联合对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2.6 Western blot 技术观察TPL 与OXA 联合对 SW480 细胞热休克蛋白70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信号分子的影响
        2.7 SB203580 预处理SW480 细胞
        3. 数据及图片处理
    二 结果
        1.TPL 与OXA 联合对SW480 细胞增殖的影响
        2.TPL 与OXA 联合对SW480 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3.TPL 与OXA 联合对SW480 细胞凋亡的影响
        4.TPL 与OXA 联合对SW480 细胞热休克蛋白70及与其相关的增殖和凋亡信号分子的影响
        5.TPL 与OXA 联合作用对 SW480 细胞p-p38、Erk1/2、p-Erk1/2 蛋白的影响
        6.SB203580 对TPL 与OXA 诱导SW480 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雷公藤内酯醇与奥沙利铂合用对 SW480 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SW480 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2.4 标本收集
        2.5 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测
        2.6 肿瘤组织常规HE 染色
        2.7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HSP70 的蛋白表达
        2.8 免疫印迹检测肿瘤组织中HSP70、p53、Bax 的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1. 裸鼠生长及成瘤情况
        2. TPL 与OXA 联合对SW480 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 TPL 与OXA 联合对荷瘤裸鼠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4. TPL 与 OXA 联合对肿瘤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PL 与OXA 联合对肿瘤组织HSP70 蛋白表达的影响
        6. 免疫印迹检测TPL 与OXA 联合对肿瘤组织中HSP70、p53、Bax 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三 讨论
    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 述 以微管及其相关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5)羟基喜树碱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UTZ-1细胞凋亡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文献综述
    一 细胞凋亡与 MDS
        1 凋亡调节基因的异常
        2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3 Fas-FasL 表达异常
        4 凋亡酶 Caspase 的改变
    二 MDS 的治疗现状
    三 羟基喜树碱的研究现状
        1 羟基喜树碱的结构
        2 羟基喜树碱的作用机理
        3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
    四 展望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器材
        1.3 主要试剂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细胞株的培养
        2.2 细胞计数
        2.3 MTT 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2.4 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
        2.5 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周期
        2.6 透射电镜标本的制备
        2.7 光镜标本的制备
        2.8 RNA 的提取
        2.9 RNA 纯度和浓度测定
        2.10 RNA 完整性鉴定
        2.11 逆转录
        2.12 PCR 引物
        2.13 半定量 PCR
        2.14 PCR 产物电泳分析
        2.15 PCR 产物图像分析
        2.16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MTT 法检测 HCPT 对人 MDS 细胞株 MUTZ-1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 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 HCPT 诱导 MUTZ-1 细胞的凋亡细胞量
    3 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 HCPT 对人 MDS 细胞株 MUTZ-1 细胞周期的影响:
    4 HCPT 诱导人 MDS 细胞株 MUTZ-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4.1 光镜观察 MUTZ-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4.2 透射电镜观察 MUTZ-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5 HCPT 处理人 MDS 细胞株 MUTZ-1 细胞,对凋亡调节基因的影响
讨 论
    一 MDS 与“凋亡治疗”
    二 羟基喜树碱的作用机制
    三 HCPT 对人 MDS 细胞株 MUTZ-1 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实验研究
        1 HCPT 对 MUTZ-1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 HCPT 诱导 MUTZ-1 细胞的凋亡
        2.1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HCPT 诱导 MUTZ-1 细胞的凋亡细胞量
        2.2 HCPT 处理后 MUTZ-1 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3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HCPT 对 MUTZ-1 细胞周期的影响
        4 HCPT 诱导 MUTZ-1 细胞凋亡过程中,对凋亡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
        5 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6)喜树碱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方法
2 药理研究
3 动物实验
4 临床研究
5 其它

(7)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回顾性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结 果
        1 病例分布
        2 基线资料
        3 治疗资料
        4 近期疗效评估
        5 费用效果分析
        6 远期疗效
    讨 论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2 生活质量评估
        3 远期疗效总结
        4 中西医结合组相关资料分析
        5 课题创新与研究结论
        6 存在问题与对策
文献综述1:肺癌中医研究进展与临证思路
文献综述 2:非小细胞肺癌西医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四、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脊索瘤放化疗抵抗机制的初步研究及骨肉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D]. 纪振钢.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7)
  • [2]肿瘤耐药基因及其蛋白标志与乳腺癌临床相关性研究[D]. 崔洁.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3]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铂类药物耐药相关性研究[D]. 吴飞翔. 广西医科大学, 2009(09)
  • [4]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结肠癌SW480的体内外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胡盈莹.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 [5]羟基喜树碱诱导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UTZ-1细胞凋亡及机理的研究[D]. 薛萌. 东南大学, 2005(01)
  • [6]喜树碱的研究新进展[J]. 肖坤福. 时珍国医国药, 2004(11)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回顾性临床研究[D]. 姜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8]难治复发的恶性血液病使用羟基喜树碱疗效初探[J]. 符粤文,彭晓景,马红霞,陈蕾,赵晓武. 医药论坛杂志, 2003(11)
  • [9]羟基喜树碱联合鬼臼乙叉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3例[J]. 徐淑芬,欧英贤,白海,王存邦,赵晓兵.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2(01)

标签:;  ;  ;  ;  ;  

羟基喜树碱联合依托泊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