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和放射性

建筑材料和放射性

一、建筑材料与放射性(论文文献综述)

伏亚萍,宋毅倩,孙朋,陈凌[1](2021)在《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辐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分析矿渣及其建材的放射性水平,估算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的有效剂量,为合理利用矿渣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矿渣产生量和综合利用于建材量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矿渣及其建材放射性水平调查与检测的资料等。采用混凝土结构房间模型、室内建材中226Ra 比活度推算平衡当量氡浓度的模式分别估算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进而估算居民年附加有效剂量和集体剂量。结果矿渣中226Ra和232Th的含量相对较高,40K含量较低,矿渣水泥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较矿渣中明显降低;矿渣用于混凝土和水泥混合材料相对普通水泥住房导致公众附加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0 mSv·a-1和0.20 mSv·a-1,矿渣用于建材所致公众年附加集体剂量和50年集体剂量分别为3.87 × 103~1.84 × 104人·Sv和1.94 × 105~9.20 ×105人·Sv。结论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使居民附加有效剂量有所增加,利用某些矿渣生产建材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此外,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的方式、利用量、建材使用量等对其所致居民年附加有效剂量的影响也需关注。

苏煜翔[2](2021)在《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矸石是煤矿产生的废石,目前我国煤矸石存量约为70亿吨,大量煤矸石堆积形成了煤矸石山。煤矸石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破坏环境等。在当前土建用砂石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如能够将处理后的煤矸石用于工程结构中,则不仅消纳了大量的废弃煤矸石,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拓宽了工程用混凝土的砂石来源途径,减少了开山挖石、破坏环境的危害。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以陕北地区榆神府柠条塔矿区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化特性和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探究煤矸石作为混凝土粗骨料的适用性;进而对煤矸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各种强度指标进行试验分析。本文研究了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及煤矸石用做混凝土粗骨料时的物理力学性能。对煤矸石与天然碎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热值、含碳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对煤矸石与碎石的颗粒级配、压碎指标、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得出煤矸石可以用做混凝土粗骨料。以煤矸石为混凝土粗骨料设计了24组配合比,共浇筑了180个混凝土试块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基于试验数据研究了煤矸石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配合比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基于煤矸石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整个曲线共有四个阶段,由于煤矸石材性较脆,曲线下降段存在突然破坏的现象。由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了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的换算关系,同时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本构方程。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Bolomey公式和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随后查阅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存在一定的离散性。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3](2021)在《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文中认为矿区放射性评价是矿床开发利用的前提,放射性检查是矿区放射性评价的基本手段。笔者在矿产勘查实践和28个矿产勘查报告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现行矿产勘查规范对矿区放射性检查要求和国家对环境放射性评价有关标准、规定,指出了当前矿区放射性检查工作存在着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放射性评价限值、筛选水平和评价流程,使矿区放射性评价工作有据可依,为进一步开展放射性环境评价和监管提供了依据。

李洪达[4](2021)在《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限制赤泥综合利用的主要因素有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高温热处理是能够有效控制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课题通过对赤泥原料及其烧结制品进行研究,探索合适的配比与烧结温度对其中的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进行优化控制。一方面实验探究了烧结温度对赤泥各项材料化属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验对赤泥烧结制品中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探索。对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分析了两种赤泥高温处理后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分析赤泥在烧结制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种赤泥中矿物相组成比较复杂,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形成钙铝黄长石、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霞石,这是赤泥烧结后强度的主要来源。拜耳法和烧结法赤泥在加热过程中主要的烧失量来自水的蒸发与碳酸钙的分解,同时两者在高温下易挥发的物质含量低,热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拜耳法赤泥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烧结过程能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液相,相比于烧结法赤泥更适合用于烧结制品。使用去离子水对拜耳法赤泥进行碱性的溶出实验,发现原始赤泥中的不可溶性碱以霞石、钠长石为主,可溶性碱主要是水合氢氧化钠以及部分水合钠沸石,可溶性碱占原始赤泥总碱量的25%。高温下的玻化反应对赤泥中碱物质稳定起主要作用,1150℃烧结的赤泥中可溶性碱含量可降至0.39%,而相比于未加助剂的样品,适量的添加剂可使碱固化率提高45%,样品180d时的浸取液p H值能够控制在8.5以下,满足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Ⅰ类水的规定,高温热处理及助剂的加入完全可以实现对赤泥的免脱碱资源化利用。赤泥在高温下发生的玻化反应不仅能够稳定碱物质,同样能够使重金属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样品进行连续静态溶出,并对浸取液进行ICP检测发现:1150℃下添加30%添加剂的赤泥样品对重金属固化效果最好,重金属溶出含量最低。受物理传输过程中扩散与表面冲刷的作用,赤泥重金属集中于浸泡前期释放。赤泥烧结制品经浸泡270 d后,各项元素的累计溶出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的规定标准。拜耳法赤泥是由极细小的一次颗粒组成的胶凝团聚体,而高温会破坏原始赤泥的团聚结构,造成部分被包裹的放射性核素被释放,同时高温使得放射性核素发生浓缩富集,引起放射性水平的提高,导致预烧赤泥的放射性相比原始赤泥的放射性有显着提高。当温度持续升高时,高温下产生的玻璃相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包裹固化,放射性不再明显改变。加入添加剂制成烧结砖后,烧结砖的放射性相比预烧赤泥的放射性屏蔽率可达15%;外加5%硫酸钡后,钡元素与赤铁矿反应生成铁酸钡对内照射指数的屏蔽率最高可达33.9%,对外照射指数的屏蔽率可达21.7%;继续添加硫酸钡时,铁酸钡导致玻璃相减少,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固化作用减弱,放射性屏蔽效果反而降低,5%的硫酸钡添加量可以实现放射性屏蔽效率最大化,所制得的赤泥烧结砖放射性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的B类装饰材料规范。

韦峥,苏小东,王俊润,霍东英,宋旭辉,刘德义,张宗龙,梁宝靖,姬广庆[5](2021)在《甘肃省墙体材料放射性水平安全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墙体材料的放射性问题,甘肃省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甘肃省部分地区新型墙体材料放射性水平检测评价研究》市场调研项目,选取有代表性的甘肃省某市墙体材料产品(烧结煤矸石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空心砌块、纤维水泥板)进行了抽样测试。经检测,墙体材料产品全部符合国标GB6566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墙体材料天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α、γ射线辐射防护办法,降低环境辐射污染,进一步保障墙体材料的辐射安全性能。

桂灿[6](2020)在《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旧建筑的拆除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达19.87亿吨,同时2019年我国混凝土用量达到27.38亿立方米,而砂石的用量就占到混凝土重量的70%,然而我国建筑处理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提高建筑垃圾利用率和降低砂石开采率最合理最环保最具有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砂部分取代标准砂,分析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水灰比、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对再生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再生砂浆基本性能,通过添加氧化石墨烯(GO)促进水泥水化,提高再生砂浆粘接力,分析GO掺量对再生砂浆抗折、抗压、抗冻融、耐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微观机理分析GO增强再生砂浆综合性能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对再生细骨料和标准砂进行物理性能试验分析可知:再生细骨料棱角较多,表面粗糙不一,存在大量微裂纹且含有大量的微粉,导致其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吸水率均比标准砂高,其中再生细骨料的吸水率高达标准砂的4.55倍。(2)通过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分析可知,其抗折抗压强度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当添加30%再生细骨料替代标准砂,再生水泥砂浆养护龄期28d时,抗折抗压强度分别下降16%、18%。改变水灰比和减水剂掺量对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3)将GO添加到再生水泥砂浆中,并进行抗折抗压试验以及抗冻融、耐候性能分析。和不掺GO再生砂浆相比:添加0.03%GO改性7d龄期再生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6%和21%;添加0.02%GO改性28d龄期强度的再生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3.7%和13.6%,25次、50次抗冻融循环,7d耐候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4)通过扫描电镜、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GO对水泥水化产物有促进效果,使水化产物钙矾石(AFt)和水化硅酸钙(C-S-H)更密集,在7d和28d龄期下,氢氧化钙(CH)含量分别增加2.1%、-1.6%,证实GO对后期水泥水化产物CH的生成有抑制作用。(5)对再生砂浆分别进行环保放射性检测和氯离子含量检测分析,再生砂浆氯离子含量皆小于0.06%,砂浆的内外照射指数IRa≤1.0、Ir≤1.3,达到A类装饰材料标准,可以应用在钢筋混凝土领域和建筑构筑体任何内外表面,对人体基本无害。图[44]表[25]参[87]

冯亮亮,黄伊林[7](2020)在《广西页岩行业放射性水平初步研究与风险评估》文中提出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是需要长期、持续关注的民生问题。文章从广西典型的页岩企业中采集原料、产品、固体废物等固体样品,采用高纯锗γ谱仪测定样品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的含量,并根据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等指标进行了辐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原料中238U、226Ra、232Th、40的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5 Bq/kg、343 Bq/kg、732 Bq/kg、524 Bq/kg,产品中238U、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47Bq/kg、130 Bq/kg、90.9 Bq/kg、668 Bq/kg,固体废物中238U、226Ra、232Th、40的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3 Bq/kg、72.3 Bq/kg、76.3 Bq/kg、630 Bq/kg,其中部分样品的放射性含量高于国家的免管水平,且均主要集中在U系放射性核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232Th、40出现一定程度富集,而238 U、226 Ra未出现富集现象,可能以其他途径转移。通过对比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等指标,页岩类产品基本可用于建筑主体材料和A类装饰装修材料,而固体废物可用作C类装饰装修材料或作为室外活动等其他用途。

杨均能[8](2020)在《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建筑材料是—个统称,形式往往是多变的,它包括—些粘土烧制的陶瓷、砖瓦,木制的梁、柱,灰砂类建材、人工烧制的白灰面材料……目前国内外关于古代建筑材料的测年研究相对薄弱,很多问题还没有细致的研究,测年体系尚不完善。古建筑材料研究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之路。必须凭借传统考古形态学、年代学的方法与经验相结合,并且利用多种现代测年技术验证,以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来参照对应,才能重建古建筑事件历史。本研究初步将古代建筑材料作为主要的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年代测试。热释光技术可用来测试大多数粘土烧制的考古材料和地质材料,这其中涵盖了大部分取土以火烧制的古代建筑材料,如陶瓷、砖块、瓦片、红烧土,和被火烧过的石块和石笋方解石、与地质有关的火山岩浆等等。热释光的实验方法和应用技术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使得热释光测试的年代范围延伸到14C方法不能胜任的旧石器时代早期。14C测试经常被用于木制建材和白灰面材料的测年。白灰面最早被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建筑遗址中,它是—种石灰质面层,主要被用于居住面和墙壁的粉饰。白灰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人工烧制石灰的过程是把石灰石(CaCO3)烧成CaO,使用时用水混合成Ca(OH)2,铺在地面或粉刷在墙壁上以后很快吸收空气中的CO2,仍然形成CaCO3。由于它在干燥过程中完全从空气中吸收了CO2,因此用14C技术能较为准确地测出白灰面的年代。本课题对古建筑材料热释光测年方法的研究,包括古剂量和年剂量率的测试试验、样品中石英的提纯处理和对其热释光响应曲线特征进行研究等,从而为古代建筑材料测年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和测年技术方法上的支持;对古建筑材料14C测年方法的研究,包括碳-14技术的仪器操作、制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测量计算、年代校正等问题,建立合理的样品14C测年流程和步骤,为解决古代建筑材料的高精度测年,提供较高的准确性。通过搜寻国内外古代建筑材料的研究实例,初步了解了古建筑材料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技术,对已有的广州大佛寺的白灰面残块、广州横枝岗出土古墓砖以及江西省樟树市筑卫城遗址的红陶片、青陶片这几种古建筑材料分别进行14C和热释光测试,分析年代结果范围,结合同地同代考古资料,重建古建筑事件历史。

郭小雨[9](2020)在《改性矿渣水泥在免烧渣土砖与磷石膏砖中的胶结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渣土和磷石膏是目前我国城市及其工业发展中所产生的两类最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若不对其加以妥善处置,其大量堆积不仅会侵占土地,危害环境,并且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将其发展为绿色建材,将是对其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矿渣微粉、粉煤灰等具有潜在水化活性的固废作为渣土和磷石膏颗粒高效胶结用胶凝材料的主要原料,用PO 52.5(42.5)水泥作为其碱性激发剂,制备出改性矿渣水泥和磷石膏专用胶凝材料,并通过高压压缩成型的方法,将其分别与渣土与磷石膏进行配料,然后成型为免烧渣土砖与磷石膏砖试样。研究中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SEM)等仪器对改性矿渣水泥、免烧渣土砖和免烧磷石膏砖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原料配合比等参数变化对上述试样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以矿渣微粉、PO5 2.5水泥和石膏为原料制备出了改性矿渣水泥试样。在改性矿渣水泥试样的制备与表征中发现,其砂浆试样的各龄期抗压、抗折强度、软化系数随着PO 52.5水泥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当PO 52.5水泥掺量为24%时达到最大值,其28 d抗压、抗折强度、软化系数分别为42.4 MPa、10.1 MPa、和0.93。改性矿渣水泥净浆试样的初凝时间及p H值也分别随着PO 52.5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水泥掺量为28%时,其初凝时间和28d的p H值分别为232 min和13.11。其次,在用改性矿渣水泥的免烧渣土砖的制备与表征中发现,当成型压力相同时(10MPa),试样的抗压强度、软化系数随着胶凝材料与渣土的质量比(胶土比)的降低而降低。其中胶土比为1:4试样的28d抗压强度和软化系数分别为15.8 MPa和0.80,满足JC/T 422-2007《非烧结垃圾尾矿砖》中的相关标准要求。另外,胶土比为1:4、1:6和1:8试样经过15次干湿循环后的抗压强度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一定的提升。最后,用粉煤灰-矿渣-PO 42.5水泥配料的胶凝材料的免烧磷石膏砖制备与表征中发现,当成型压力(10MPa)相同时,免烧磷石膏砖试样的抗压强度与软化系数随着胶凝材料与磷石膏质量比(胶磷比)的增大而增大,胶磷比为1:1试样的28 d抗压强度和软化系数分别为26.5 MPa和0.9,并具有较好的抗干湿循环与抗冻融循环性能。当胶磷比一定时,免烧磷石膏砖试样的抗压强度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胶磷比为1:1时,成型压力为10 MPa的试样相对于5 MPa的试样,其28 d抗压强度提高了48.6%;成型压力大于10 MPa后,试样的抗压强度随其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趋缓,当成型压力从15 MPa提升至20 MPa时,试样的28 d抗压强度仅增加10.6%。

董腾[10](2020)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萃取剂是由磷酸三丁酯和煤油有机液(TBP/OK)受到化学和辐射的作用降解而成,含有U、Cs等多种放射性核素,该废液的工业化处理处置是世界性难题。本研究提出使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模拟放射性TBP/OK有机液进行固化的方法,研究了固化机制,主要工作如下:合成了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地聚物的流动性和凝结性进行了改进。研究表明,地聚物的反应剧烈程度与养护温度正相关,而与养护湿度成负相关。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合适的养护温度为50°C,湿度大于98%。三聚氰胺可有效改善地聚物的流动性。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硅铝粉体,该粉体与磷酸反应放热迅速,可以有效缩短凝结时间。通过对不同配比地聚物的表征提出了反应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偏高岭土在磷酸作用下解聚出低聚硅和Al3+,磷酸解离出PO43-。这些硅氧四面体、铝氧四面和磷氧四面体发生键合缩聚成地聚物。缩聚时磷氧四面体相互键合并与铝氧四面体键合,生成P-O-P-O-Al单元,偏高岭土解聚出的硅氧四面体也与磷氧四面体键合,生成Si-O-P-O-Si单元,这两个单元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形成地聚物凝胶。地聚物凝胶附着在偏高岭土的脱铝硅氧层结构中,形成地聚物。以拟薄水铝石为Al供体,纳米硅溶胶为Si供体,使用磷酸激发合成了硬化干胶;以磷酸二氢铝为P和Al供体,纳米硅溶胶为Si供体,合成了硬化干胶。两种干胶表征结果与地聚物相似,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使用乳化固化法对TBP/OK有机液进行了固化。以吐温80(T80)为乳化剂,使用超声分散法制备了磷酸TBP/OK乳化液,并使用该乳化液激发偏高岭土制备地聚物固化体。试验结果显示,在TBP/OK包容量为18%时,固化体强度为59.9 MPa。25°C环境中42天去离子水浸泡后强度降低12%,5次冻融循环后强度降低23%,满足我国规范要求。浸出试验表明,固化体中TBP/OK的浸出量有限,地聚物对TBP/OK的固化为物理封固。使用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Cs+进行了固化,固化效果满足规范要求。由于地聚物凝胶对硅氧层的包裹,使得磷酸基地聚物的比表面积较小,对Cs+的吸附能力较弱。磷酸解离出的H2PO4-与Cs+结合生成了六水磷酸二氢铯(CsH2PO4.6H2O)晶体,使Cs+以晶体矿物形态存在,但地聚物对Cs+的固化主要是物理封固。开发了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配方,对放射性TBP/OK模拟机液进行了固化试验,所得的固化体机械性能与抗浸泡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二、建筑材料与放射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材料与放射性(论文提纲范文)

(2)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煤矸石物化特性及其骨料物理力学性能
    2.1 煤矸石的物化特性
        2.1.1 放射性
        2.1.2 矿物组成
        2.1.3 化学组成
        2.1.4 热值与含碳量
        2.1.5 热稳定性
    2.2 煤矸石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2.1 颗粒级配
        2.2.2 压碎指标
        2.2.3 堆积密度
        2.2.4 表观密度
        2.2.5 吸水率
        2.2.6 含泥量
        2.2.7 针片状颗粒含量
        2.2.8 试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配合比
        3.3.2 试件设计
    3.4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3.4.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3.4.2 试验结果
        3.4.3 煤矸石混凝土早期强度公式拟合
        3.4.4 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后期强度分析
    3.5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5.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3.5.2 试验结果
    3.6 抗折强度
        3.6.1 试验设计
        3.6.2 试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4.2.3 配合比设计
        4.2.4 试验过程及加载方案
    4.3 试验结果
        4.3.1 试验现象分析
        4.3.2 煤矸石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结果
        4.3.3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
    4.4 本构方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材料
        5.2.2 配合比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
        5.3.2 煤矸石取代率对煤矸石Bolomey公式的影响
    5.4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行矿产勘查标准、规范对放射性检查工作的要求
    1.1 国家标准有关要求
    1.2 行业规范有关要求
2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与应用现状
    2.1 国家标准和部门规章中的放射性限值
        2.1.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2.1.2《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GB20664-2006)
        2.1.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01)
        2.1.4《可免于辐射防护监管的物料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标准》(GB 27742-2011)
        2.1.5《煤炭资源开采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DB65/T 3471-2013)
        2.1.6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环境辐射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2.1.7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名录
        2.1.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2.2 放射性限值在黑龙江省的应用现状
3 矿产勘查中的放射性限值及确定依据
    3.1 限值指标
        (1)限值
        (2)筛选水平
    3.2 限值指标选取的依据
        (1)与现行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2)与生态环境部对伴生放射性矿监管的部门规章相协调
        (3)筛选水平指标的引用简化了放射性检查工作
4 标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4.1 标准的提出
    4.2 标准的主要特点
        4.2.1 矿产勘查工作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标准和伴生放射性矿监管法规统一
        4.2.2 放射性环境评价与寻找放射性矿产统一
        4.2.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4.3 标准的主要内容
    4.4 放射性环境评价流程
5 结论

(4)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拜耳法赤泥的产生与性质
    1.3 赤泥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及处理技术
        1.3.1 碱性
        1.3.2 重金属毒性
        1.3.3 放射性
    1.4 拜耳法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
        1.4.1 回收利用
        1.4.2 环境修复与治理
        1.4.3 综合利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赤泥
        2.1.2 粘结剂
        2.1.3 添加剂
        2.1.4 放射性屏蔽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4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
第三章 温度对赤泥材料化属性的影响
    3.1 样品制备
    3.2 赤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 赤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4 赤泥的综合热分析
    3.5 赤泥的微观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碱物质稳定化研究
    4.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案
        4.1.1 样品制备
        4.1.2 溶出方法
    4.2 原始赤泥碱物质溶出特性
    4.3 温度对赤泥碱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4.4 添加剂掺量对碱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
    5.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实验方法
    5.2 原始赤泥重金属溶出含量
    5.3 烧结温度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4 添加剂掺量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5 浸泡时间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6 浸出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赤泥烧结制品的放射性防控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温度对赤泥放射性的影响
    6.3 赤泥烧结砖的物相组成分析
    6.4 赤泥烧结砖的放射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甘肃省墙体材料放射性水平安全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墙体材料放射性背景
2 墙体材料放射性活度标准
    3.1 工业废渣的天然放射性分析
    3.2 墙体材料放射性分析
4 甘肃省某市工业废渣用作墙体材料辐射水平调研
    4.1 甘肃省新型墙体材料放射性特征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3 放射性检测结果
5 墙体材料辐射防护措施
6 结语

(6)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1.2.2 国外再生细骨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再生细骨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和特色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和仪器
    2.2 再生细骨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2.1 再生细骨料的制备
        2.2.2 表观密度测定
        2.2.3 堆积密度和空隙率测定
        2.2.4 吸水率测定
    2.3 再生水泥砂浆制备成型养护方法
    2.4 分析测试技术
        2.4.1 再生水泥砂浆流动度测试
        2.4.2 抗折抗压强度试验
        2.4.3 抗冻融试验
        2.4.4 老化试验
        2.4.5 氯离子含量测试
        2.4.6 放射性检测分析
        2.4.7 微观形貌表征
3 再生水泥砂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原料
        3.2.1 水泥
        3.2.2 标准砂
        3.2.3 再生细骨料
        3.2.4 减水剂
    3.3 再生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
    3.4 再生砂浆流动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3.5 再生砂浆抗折性能试验研究
        3.5.1 试验步骤
        3.5.2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再生砂浆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3.6.1 试验步骤
        3.6.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再生砂浆表面形态和破坏形态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氧化石墨烯改性再生水泥砂浆综合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原料
    4.3 氧化石墨烯再生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
    4.4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流动度测试结果分析
    4.5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抗折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氧化石墨烯对再生砂浆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4.7.1 试验方法
        4.7.2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质量的影响
        4.7.3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4.7.4 氧化石墨烯掺量对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4.8 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老化性能研究
        4.8.1 耐候试验原理
        4.8.2 试验步骤
        4.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5.3 氧化石墨烯对硬化水泥浆体矿物的影响
    5.4 氧化石墨烯水泥基复合材料热重分析-差热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再生水泥砂浆环保综合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放射性检测试验
        6.2.1 放射性的测试过程
        6.2.2 再生水泥砂浆的放射性分析
        6.2.3 氧化石墨烯再生水泥砂浆的放射性分析
    6.3 氯离子含量测定与分析
        6.3.1 氯离子的来源及危害
        6.3.2 氯离子含量的测试方法
        6.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广西页岩行业放射性水平初步研究与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1.2 样品测量与质量保证
2 结果与讨论
    2.1 页岩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水平
    2.2 页岩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转移
    2.3 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
    2.4 讨论
3 结论

(8)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独创性
第二章 古代建筑材料测年技术的综述研究
    2.1 考古文物常用现代测年技术简介
    2.2 热释光测年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2.2.1 热释光年代学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2.2.2 热释光测年优点及方法选择
        2.2.3 热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
        2.2.4 热释光测年的主要问题
    2.3 碳14断代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2.3.1 放射性碳的概念与测年原理
        2.3.2 放射性碳测年的发展简史
        2.3.3 ~(14)C断代技术的研究现状
        2.3.4 放射性碳年龄的影响因素和校正方法
    2.4 其他侧年断代技术
        2.4.1 电子自旋共振
        2.4.2 古地磁法
        2.4.3 裂变径迹
        2.4.4 铀系不平衡法
        2.4.5 K-Ar法
第三章 广州横枝岗出土古墓砖的热释光测年研究
    3.1 古代砖的发展历史
    3.2 样品的地理位置
    3.3 实验方法及分析
        3.3.1 试验样品
        3.3.2 高温细颗粒法测定样品热释光古剂量
        3.3.3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样品热释光古剂量
        3.3.4 年剂量测定
    3.4 年代测定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江西省樟树市筑卫城遗址出土古陶器样品的热释光特性研究
    4.1 遗址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地貌
        4.1.3 气候特征
    4.2 实验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方法及分析
    4.3 古剂量测试
        4.3.1 古剂量测试方法步骤
        4.3.2 加剂量法求等效剂量
        4.3.3 筑卫城遗址红陶片、青陶片古剂量测试
    4.4 古陶片的年代测定方法与结果分析
        4.4.1 测量仪器与方法
        4.4.2 年剂量测量结果
        4.4.3 热释光年代测定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广州大佛寺工地人工烧制石灰的碳14测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验样品
        5.2.2 无机碳前处理步骤
        5.2.3 石墨合成方法
    5.3 石墨靶的制备
    5.4 本实验室实验条件和技术参数
        5.4.1 现代碳标准
        5.4.2 本底
        5.4.3 石墨合成反应管Fe、TiH2、Zn和C量配置
    5.5 实验室样品测试前后示意图
    5.6 样品的测试分析曲线图
    5.7 样品的测试数据及结果
    5.8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性矿渣水泥在免烧渣土砖与磷石膏砖中的胶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高炉矿渣的资源化利用
        1.2.1 高炉矿渣的活性激发
        1.2.2 碱矿渣水泥的不足
    1.3 生土材料研究
        1.3.1 国内生土材料研究现状
        1.3.2 国外生土材料研究现状
        1.3.3 生土材料的优势与局限
    1.4 磷石膏在建材资源化上应用
        1.4.1 水泥缓凝剂
        1.4.2 制备石膏基胶凝材料
        1.4.3 制备磷石膏基水泥熟料
        1.4.4 磷石膏中的重金属去害化处置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试样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2.3.2 水泥砂浆、净浆试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3.3 免烧渣土(磷石膏)砖试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3.4 试样的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分析
第三章 改性矿渣水泥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改性矿渣水泥配合比设计及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矿渣水泥砂浆性能
        3.3.2 改性矿渣水泥的净浆性能
        3.3.3 改性矿渣水泥水化产物的相组成及微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烧渣土砖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免烧渣土砖的性能
        4.3.2 无侧限单轴受压的破坏模式
        4.3.3 改性矿渣水泥与普硅水泥固化渣土性能的比较
        4.3.4 免烧渣土砖的固化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免烧磷石膏砖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试样的配合比及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免烧磷石膏砖试样的性能
        5.3.2 免烧磷石膏砖的相组成与微形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放射性TBP/OK有机液的处理技术现状
        1.1.1 热解焚烧技术
        1.1.2 蒸汽重组技术
        1.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1.1.4 氧化分解技术
        1.1.5 吸收剂处理技术
        1.1.6 水泥固化技术
    1.2 水泥固化放射性核素现状
    1.3 地聚物研究现状
        1.3.1 碱激发地聚物研究现状
        1.3.2 酸激发地聚物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制备、性能及表征
    2.1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养护湿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2.2 养护温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2.3 酸环境中减水剂的工作性能
        2.2.4 减水剂对地聚物流动性的影响
        2.2.5 促凝剂对地聚物凝结时间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养护湿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3.2 养护温度对地聚物反应的影响
        2.3.3 酸环境中减水剂的工作性能
        2.3.4 三聚氰胺对拌合物流动度的影响
        2.3.5 三聚氰胺对地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三聚氰胺对地聚物产物的影响
        2.3.7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凝结性能的改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反应机理
    3.1 试验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偏高岭土的制备与表征
        3.2.2 磷酸基地聚物的制备
        3.2.3 硅铝浸出率试验
        3.2.4 地聚物机械性能试验
        3.2.5 地聚的微观表征
        3.2.6 合成硅铝粉体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2.7 拟薄水铝石与硅溶胶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2.8 磷酸二氢铝与硅溶胶制备磷酸基地聚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岭土及煅烧高岭土的表征
        3.3.2 偏高岭土中硅铝的浸出率
        3.3.3 地聚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3.3.4 地聚物反应产物的表征
        3.3.5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的反应机理
        3.3.6 合成硅铝粉体地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3.3.7 拟薄水铝石制备地聚物及其表征
        3.3.8 磷酸二氢铝制备地聚物及其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TBP/OK有机液的固化机制
    4.1 试验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乳化剂用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2.2 包容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2.3 固化体微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化剂用量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4.3.2 包容量对固化体工作性能的影响
        4.3.3 包容量对固化体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固化体的成分分析
        4.3.5 TBP/OK的浸出率
        4.3.6 实验误差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对Cs的固化机制
    5.1 试验器材
    5.2 试验方法
        5.2.1 Cs对地聚物解聚反应的影响
        5.2.2 Cs对地聚物缩聚反应的影响
        5.2.3 高岭土和偏高岭土对Cs的吸附作用
        5.2.4 脱铝偏高岭土对Cs的吸附作用
        5.2.5 地聚物对Cs的吸附作用
        5.2.6 Cs的浸出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s对地聚物解聚反应的影响
        5.3.2 Cs对地聚物缩聚反应的影响
        5.3.3 固化体中Cs的浸出率
        5.3.4 地聚物对Cs的吸附性能
        5.3.5 地聚物的比表面积
        5.3.6 地聚物对Cs的固化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聚物对模拟低放TBP/OK有机液的固化性能
    6.1 试验器材
    6.2 试验方法
        6.2.1 固化体的制备
        6.2.2 地聚物固化体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
        6.2.3 地聚物固化体的微观结构与成分表征
        6.2.4 地聚物固化体中Cs及TBP/OK有机液的浸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地聚物固化体的工作性能
        6.3.2 地聚物固化体的机械性能
        6.3.3 地聚物的抗浸泡性
        6.3.4 地聚物固化体的微观结构
        6.3.5 地聚物固化体的成分的表征
        6.3.6 地聚物固化体中Cs和TBP/OK的浸出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建筑材料与放射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矿渣综合利用于建材所致居民辐射影响[J]. 伏亚萍,宋毅倩,孙朋,陈凌. 中国辐射卫生, 2021(04)
  • [2]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苏煜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J]. 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张巍,史建民,沙春梅. 矿产勘查, 2021(05)
  • [4]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D]. 李洪达.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5]甘肃省墙体材料放射性水平安全调研报告[J]. 韦峥,苏小东,王俊润,霍东英,宋旭辉,刘德义,张宗龙,梁宝靖,姬广庆. 砖瓦, 2021(01)
  • [6]氧化石墨烯再生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桂灿.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7]广西页岩行业放射性水平初步研究与风险评估[J]. 冯亮亮,黄伊林.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9)
  • [8]若干古代建筑材料的热释光及14C测年研究[D]. 杨均能. 暨南大学, 2020(12)
  • [9]改性矿渣水泥在免烧渣土砖与磷石膏砖中的胶结性能研究[D]. 郭小雨.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10]偏高岭土磷酸基地聚物固化低放TBP/OK有机液机制试验研究[D]. 董腾.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筑材料和放射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