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试验研究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试验研究

一、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菊[1](2021)在《高强混合配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高强混凝土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并具有诸多优点,如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然而随着混凝土的标号增大,其延性变形能力逐渐减弱,这对于高强混凝土结构的耗能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梁柱节点处于受力复杂区域,抗震性能可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碳纤维增强复合筋(CFRP)可以改善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构件的延性,利用其线弹性特点可以减小混凝土节点的残余变形,提高屈服后的刚度。所以,CFRP筋与高强钢筋的混合配筋高强混凝土结构在拥有高强度的同时还可以保持良好延性,节省结构材料,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在梁端塑性铰区设置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ECC),通过增加梁端变形的方式来增加节点的耗能能力。本文研究了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了:不同混凝土强度梁、不同配箍率、有无CFRP筋和轴压比对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其梁端抗弯承载力、节点变形能力、最终破坏状态、节点延性系数、节点抗剪承载力、耗能能量值和刚度退化等变化规律,并对梁柱节点进行Open Sees的有限元分析模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所有梁柱节点均为梁端出现“X”形裂缝,发生受弯破坏,节点损伤较轻;配置了CFRP筋的梁柱节点比同等工况下的无CFRP筋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要更好;ECC可以提高节点的塑性铰转角、节点剪切变形和延性能力,也有助于减缓“X”裂缝的形成,使塑性铰区裂缝细而密;低轴压比可以显着提高高强梁柱节点延性系数;节点核心区低配箍率可以提高梁柱节点屈服后刚度曲率和剪切变形能力;在高强混凝土梁中部分使用低强度混凝土C30,可以提高节点延性系数;高轴压比和高节点配箍率更有利于发挥高强钢筋的高弹性模量作用,并提高CFRP筋利用率。2、分别采用规范计算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简化拉-压杆计算模型和考虑CFRP筋修正后通用计算模型对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进行了验算,验算得到的结果都较为吻合。规范提供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安全储备系数平均值最高,该公式计算结果最为安全可靠。利用简化拉-压杆模型的预测结果最为稳定。3、采用软件Open Sees对梁柱节点进行了往复位移加载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十字节点法和Pinching4剪切参数建模法对节点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利用有限元模型讨论了不同剪切参数对节点滞回曲线形状和大小的影响;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耗能能力随着CFRP筋的配筋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钢筋面积、屈服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梁部分使用低强混凝土的梁柱节点的承载力下降速度要小于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

顾杨明[2](2021)在《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工程界推广应用高强度钢筋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对于高强钢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00MPa级上,对于600MPa级及以上强度等级钢筋相对较少,而且,目前我国所研究的600MPa级及以上高强钢筋多为热处理和冷轧工艺制备而成,导致其力学性能存在诸多的限制而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是一种新型的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为了推广这种新型高强钢筋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对配置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和抗剪试验。深入研究其破坏机理以及受力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进行8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以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混凝土梁截面面积、纵筋强度为研究参数,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破坏形态、应力应变分布和受力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试件承载力、裂缝宽度和挠度进行了计算分析。2)本文进行9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以混凝土强度、箍筋强度、纵筋强度、剪跨比和配箍率为研究参数,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破坏形态和受力机理进行研究,并与美国规范承载力公式进行了对比。3)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数值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系统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高宽比、截面面积和纵筋强度这些参数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叠加原理,提出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4)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数值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系统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箍筋配筋率、剪跨比、截面面积和箍筋强度等参数对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规范和叠加原理,提出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李晓永[4](2020)在《重载铁路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的推进,列车运量、轴重和牵引质量增加,使既有铁路桥梁荷载效应及作用次数显着增加,尤其对在役中小跨径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影响更加显着,对其行车安全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本文以某铁路图号为专桥(88)1023的在役8 m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为研究对象,采用足尺梁疲劳性能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在现行运营列车荷载(C80列车轴重25吨和27吨)和大轴重列车荷载(KM98列车轴重30吨及以上)作用下的疲劳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并对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开展抗疲劳性能加固技术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重载铁路某在役8 m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进行仿真分析,确定构件主筋在典型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幅;基于疲劳性能分析理论对其疲劳应力截止限和疲劳损伤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若不考虑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能退化的影响,此类在役T梁的疲劳应力截止限和疲劳损伤度均满足运营要求;若通过典型列车计算钢筋应力幅时考虑病害的影响,则钢筋的锈蚀程度对疲劳损伤度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2)选取某运营20年的8 m钢筋混凝土T梁进行累计1 200万次的实梁疲劳加载试验,试验荷载包括铁路桥梁现行运营荷载和大轴重荷载。在试验过程中分别对钢筋应力、梁体挠度及其自振频率等参数进行测试,并分析随疲劳加载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疲劳加载次数的增加,钢筋混凝土T梁的挠度、主筋应力均有增长趋势,自振频率有下降趋势,既有裂缝和新增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也均有发展趋势。此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在当前铁路运营列车荷载下的疲劳性能尚基本满足运营要求,但若要运营更大轴重的列车荷载,则在役T梁需要抗疲劳性能提升加固。(3)针对重载运输条件下的在役8 m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进行加固,分析加固之后钢筋混凝土T梁的钢筋应力幅,对加固后T梁的疲劳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加固后的8 m钢筋混凝土T梁的疲劳性能同时满足当前运营列车荷载与大轴重列车荷载的通行要求。

倪向勇[5](2020)在《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优越且造价合理,广泛用于抗震烈度高的地区。剪力墙构件作为主要抗侧构件,既要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荷载,又要承受地震及风引起的水平作用。近年来,高性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提高结构性能、减轻自重及节约成本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其中,高强钢筋作为一种较常用的高性能材料,可减小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节约钢筋用量,且可以增加钢筋间距,防止局部位置配筋过密,便于施工。600MPa级钢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钢筋,具有较为明显的屈服平台及良好的延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设计规范中未涵盖此类钢筋。因此,为推广600 MPa级钢筋在剪力墙中应用,本文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进行了4片一字形及3片T形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各试件的剪跨比均为2,主要研究参数包括钢筋强度(600 MPa vs.400 MPa),轴压比(0.2 vs.0.1 vs.0.05),破坏模式(弯曲破坏vs.剪切破坏),截面形式(一字形vs.T形)以及加载方向(45o方向加载vs.腹板长度方向加载)等,通过对各试件的裂缝形式、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延性及钢筋应变等方面对比分析,明晰了试件的抗震性能以及破坏特征,获得了600MPa级钢筋作为抗弯及抗剪钢筋在混凝土剪力墙中的性能表现。(2)建立了600MPa级钢筋混凝土一字形及T形剪力墙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得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位移滞回曲线,并与试验滞回曲线进行对比,然后基于已被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高强钢筋类型,轴压比以及混凝土强度等参数对剪力墙滞回性能的影响,扩充试验结论。(3)建立了T形与I形剪力墙剪滞效应的统一计算方法。将截面的纵向位移简化成由剪滞翘曲位移、平面弯曲位移及轴力作用位移等三部分组成,并假定剪滞翘曲位移为二次抛物线。以剪滞效应产生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滞效应计算方法,并结合试验获得的数据及数值算例对其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4)在对试验获得的弯曲破坏剪力墙刚度退化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将试件刚度退化曲线简化为以开裂点,屈服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四折线模型,建立了各特征点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文中及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其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该刚度退化模型可获得剪力墙在不同位移下的刚度值,可为剪力墙弹塑性分析的刚度折减提供参考。(5)利用文中及相关文献中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对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剪力墙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其中参于评估的剪力墙试件的纵筋屈服强度在617~1044MPa之间。基于修正压力场及拱抗剪理论,建立了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的桁架-拱计算方法,并基于试验获得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其中参于评估的剪力墙试件的抗剪钢筋屈服强度在498~849MPa之间。(6)采用将骨架曲线与滞回规则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发生弯曲破坏的配置高强钢筋一字形及T形剪力墙的力-位移滞回曲线计算方法。其中,力-位移骨架曲线是采用将其简化为以开裂点,屈服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折线模型进行建立,而滞回规则是基于Park恢复力模型的滞回规则,最后利用试验获得滞回曲线数据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7)将发生剪切破坏的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的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为以开裂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模型,然后通过获得各特征点值来建立力-位移骨架曲线计算方法,并用试验获得的数据与相关文献中试验数据对该三折线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李志鹏[6](2020)在《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与偏压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铁矿石资源日益紧张,高强及超高强钢材在建筑工程上的发展和应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筑节能环保上具有重大意义。HRB635级高强钢筋是一种采用热轧工艺微合金化的新型高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或冷加工高强钢筋相比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焊接性能好以及成本低等显着优势。目前,我国现行规范只对于500MPa及以下强度的钢筋有规定,对于600MPa及以上强度的钢筋因存在诸多的限制而研究较少,为了这种新型高强钢筋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本文主要对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与偏压下的受力性能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本文完成了10根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表明,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破坏模式与普通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类似。随着高强纵筋配筋率、箍筋强度、高强箍筋体积配箍率的提升,构件的峰值荷载显着增加;提升箍筋强度与配箍率可有效改善轴压短柱的延性。为充分发挥HRB635高强钢筋的强度,宜匹配的强度等级在C50以上的混凝土。(2)基于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性能试验,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分析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系统地开展了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强纵筋配筋率、高强箍筋配箍率、高宽比等参数对其受力和变形性能影响的研究。最终,基于混凝土设计规范以及试验与模拟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适用于评估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3)本文完成了14根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偏压试验。研究表明,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偏压短柱的破坏模式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偏压短柱类似,最终的破坏形态为偏压侧混凝土压溃。偏压侧受力纵筋在构件达到峰值荷载时强度基本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截面应变分析表明,平截面假定依然试用于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偏压短柱。结合国内规范公式的比对分析表明,试件的偏压承载能力相对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的短柱偏压承载力公式得到的计算值有足够的安全储备。(4)基于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的分析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系统地开展了偏心距、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强纵筋配筋率、高强箍筋配箍率、高宽比等参数对其受力和变形性能影响的研究。最终,基于偏压试验和模拟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适用于评估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邵棚[7](2019)在《工业建筑关键构件受火性能及灾后加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工业建筑关键构件吊车梁和格构柱受火性能、受火后力学性能及受火后加固修复方法,共进行了9根足尺钢筋混凝土吊车梁试件的受火试验、受火后加固试验以及疲劳性能试验,5根缩尺钢筋混凝土格构柱试件的受火试验和受火后加固试验。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深入研究试件受力机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可做为受火后混凝土吊车梁和格构柱力学性能评估及加固修复设计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⑴对7根足尺钢筋混凝土吊车梁试件和4根缩尺钢筋混凝土格构柱试件进行受火试验,ISO834等效受火时间分别为60min和90min,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两种试件温度场分别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升温段和降温段截面温度场分布模式不同;受火面个数和离受火面距离是影响混凝土测点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吊车梁试件跨中挠度随受火时间近似线性变化;受火后吊车梁试件均未失效,处在可加固范围内。⑵对常温下、受火后和受火后加固吊车梁试件进行静载试验,对比研究了试件裂缝开展、标志性荷载、跨中挠度、初始刚度、材料应变、延性系数、破坏模式等内容。研究表明:吊车梁试件受火后承载力下降,安全储备降低;粘贴钢板和粘贴CFRP布两种加固方法均可提高吊车梁试件承载力,但试件变形能力降低;粘贴钢板加固吊车梁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均优于粘贴CFRP布加固吊车梁试件。⑶对常温下、受火后和受火后粘贴CFRP布加固吊车梁试件进行疲劳试验,对比分析了试件裂缝开展、跨中挠度、材料应变等随疲劳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以及试件疲劳后静力性能等。研究表明: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开展、跨中挠度、材料应变等均随循环次数增加均表现出增长-稳定-快速增长的三阶段变化规律;吊车梁试件经历200万次疲劳荷载作用后均未发生疲劳破坏;疲劳荷载作用后吊车梁试件静载破坏模式未发生变化;受火后未加固吊车梁试件经历200万次疲劳荷载作用后,已接近破坏,火灾作用对试件疲劳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粘贴CFRP布加固后吊车梁试件疲劳性能有所改善。⑷对常温下、受火后及受火后填实加固格构柱试件进行偏心受压试验,对比研究了格构柱试件初始刚度、延性系数、荷载-位移曲线和破坏模式等内容。研究表明:格构柱试件受火后承载力和刚度显着降低;格构柱试件填实加固后整体受力,承载力和刚度显着提升,且变形能力有所增强,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加固方法。⑸根据材料受火损伤后力学性能,推导了吊车梁和格构柱试件受火后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吊车梁试件疲劳验算公式,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公式能够精确计算受火后及受火后加固吊车梁和格构柱试件的静力极限承载力;吊车梁试件疲劳验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混凝土损伤等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刘佳妮[8](2019)在《配置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筋锈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及构件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不锈钢钢筋代替普通钢筋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然而关于配置国产不锈钢钢筋结构构件性能的研究较少,而主要集中于静力荷载下性能分析研究,在抗震性能研究鲜有记载。为推动不锈钢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提高结构耐久性,有必要对配置国产不锈钢钢筋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通过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配置国产不锈钢钢筋柱的恢复力性能。研究内容如下:对比500MPa级不锈钢钢筋与HRB500钢筋单调拉伸力学性能差异;进行配置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与配筋参数相近的HRB500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对比;应用OpenSEES进行参数分析对试验结果作进一步研究,以研究不同轴压比、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抗震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所得数值分析数据,建立配置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恢复力模型;将该恢复力模型嵌入OpenSEES软件对比分析配置500MPa级不锈钢钢筋和HRB500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的滞回性能。根据以上工作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对比两根轴压比不同的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数据范围内,低轴压比试件的刚度退化较平缓、极限位移角较大;高轴压比试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更大,耗能能力更强,试件损伤程度更大;水平力峰值没有明显差异。抗震性能受各关键参数的影响与配置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类似。(2)对比配置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及HRB500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试验数据,结果表明: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屈服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均比HRB500钢筋混凝土柱大,位移延性系数比HRB500钢筋混凝土柱小,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比HRB500钢筋混凝土柱大、耗能能力更强;HRB500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退化系数随位移增加逐步下降,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退化系数随位移增加出现波动变化;加载后期,二者承载力退化均较为严重,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更甚。(3)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的参数分析表明:柱峰值承载力随配筋率、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增大、随轴压比增大基本增大,而在配筋率为5.113%时,轴压比从0.2变成0.3时承载力增大,从0.3变成0.4时承载力减小;极限位移角随轴压比、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减小、随配筋率增大而增大;位移延性系数随配筋率增大而增大,随混凝土强度增大无明显变化,随轴压比增大而减小。(4)对比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参数分析数据以及收集HRB500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发现二者具有共性:承载力随纵筋率增大而增大;随轴压比增大,承载力增大、极限位移角和位移延性系数减小、位移延性系数减小。但不锈钢钢筋柱位移延性系数低于HRB500钢筋混凝土柱;随纵筋率增大,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极限位移角逐渐增大,而HRB500钢筋混凝土柱则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收集的HRB500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结果存在离散性,配箍特征值也不同。(5)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与参数相似的HRB500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下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框架比HRB500钢筋混凝土框架屈服位移、极限位移、位移延性系数均大,刚度退化更平缓、抗震性能更好,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更大,耗能能力更强。

卢嘉丽[9](2019)在《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经济及环保综合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虽然有不少学者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等方面做了许多试验研究,但关于配置高强钢筋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但配置高强钢筋的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双向地震波输入下该类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对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按照中国现行设计规范,针对7度(0.15g)、8度(0.3g)与9度(0.4g)三个设防烈度区,设计出在梁、柱、墙构件中分别配置HRB400、HRB500和HRB600钢筋作为受力纵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并采用OpenSEES软件完成了双向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在罕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从结构整体响应和构件局部响应两个方面研究和总结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结构主要受力构件中采用“等强代换”配置HRB500、HRB600高强钢筋作为受力纵筋后,结构的钢筋用量逐次明显减小,但受最小配筋率等构造措施影响,最终不同设防烈度度区配置HRB500、HRB600钢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钢筋总用量较配置HRB400级钢筋的结构分别减少约10%、15%。2、从结构整体地震响应来看,7、8、9度区结构有相似的规律,随着配筋强度提高,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呈现略微增大趋势,但仍满足规范的弹塑性位移限值要求;层剪力以及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则无明显规律;根据最大层间位移角来判断,3个抗震烈度区不同配筋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均处于“中等破坏”性能水准;不同强度配筋的结构破坏程度接近。总体上看,钢筋强度改变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地震响应的影响不显着。3、从结构局部地震反应来看,同一设防烈度区结构随着配筋强度的提高,构件杆端最大转角和转动能力-需求比呈增大趋势,构件出铰率明显降低且首次出铰时间推迟;说明配置HRB500、HRB600高强钢筋的结构构件具有更大的转动潜力,从构件层面来看其抗震性能有所提高。总的来说,配置高强钢筋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局部地震反应性能。4、综合结构整体和局部地震响应来看,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主受力构件中配置高强钢筋不会明显削弱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构的局部地震反应性能;罕遇地震下结构可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表明配置高强钢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良好。

张净净[10](2019)在《高强钢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行业对钢筋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强钢筋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为了防止混凝土过早压碎破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使两者协同工作,以充分发挥高强钢筋的作用。但是,高强混凝土的使用增大了结构的脆性,使得高强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阶段容易产生较大的裂缝宽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入钢纤维,利用钢纤维优异的阻裂限裂作用,提高高强混凝土的韧性。将钢纤维仅掺加在构件的受拉区不仅能减少钢纤维用量,还能降低工程造价,充分发挥钢纤维对混凝土构件的增强增韧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7根高强钢筋混凝土试验梁,其中包括3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梁、3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全截面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试验梁的受弯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梁正截面受拉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系数,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值。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试验梁的受弯试验,量测了试验梁的裂缝开展和分布、破坏特征、钢筋应变、跨中截面钢纤维混凝土应变、荷载-挠度曲线等,探讨了钢纤维混凝土强度、钢纤维体积率和钢纤维掺加高度对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提高了试验梁的抗弯性能,随着钢纤维掺加高度的增加,梁受弯承载能力和刚度随之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模型。(2)结合收集到的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梁抗弯性能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钢纤维掺加高度对受拉区钢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系数βtu的影响,给出了不同保证率下钢纤维抗拉作用影响系数的建议值,为修订我国《钢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

二、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混合配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1.2.2 FRP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混合配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纤维砂浆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1.2.5 不同强度等级的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设计目的
        2.1.2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的设计
        2.1.3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的制作
        2.1.4 材料的力学性能
    2.2 试验方案
        2.2.1 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加载装置
        2.2.2 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加载制度
        2.2.3 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描述
        2.3.2 试验结果
        2.3.3 滞回曲线
        2.3.4 骨架曲线
        2.3.5 刚度退化
        2.3.6 耗能能力
        2.3.7 梁固端塑性铰区转角
        2.3.8 节点剪切变形
        2.3.9 钢筋与CFRP筋应变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3.1 几种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1.1 规范计算节点抗剪承载力
        3.1.2 节点简化拉杆-压杆模型抗剪承载力
        3.1.3 考虑CFRP筋的修正后通用模型计算节点抗剪承载力
    3.2 节点抗剪承载力结果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4.1 Open Sees平台简介
    4.2 材料本构模型、截面单元模型
        4.2.1 材料本构模型
        4.2.2 截面单元模型
    4.3 典型普通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
    4.4 CFRP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
    4.5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4.5.1 不同CFRP筋配筋率对高强混合配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影响
        4.5.2 不同高强钢筋配筋率对高强混合配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影响
        4.5.3 不同钢筋强度对高强混合配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影响
        4.5.4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高强混合配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影响
    4.6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2)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高强钢筋的需求概况及研究现状
    1.3 高强钢筋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
    2.1 引言
    2.2 梁的试验方案
        2.2.1 试验设计与制作和试验参数
        2.2.2 试验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2.2.3 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方案
        2.2.4 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2.3 梁的试验现象
    2.4 梁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荷载-竖向位移关系曲线
        2.4.2 荷载-受拉钢筋应变关系曲线
    2.5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2.5.1 平截面假定
        2.5.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2.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和挠度的计算及分析
        2.6.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计算及分析
        2.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计算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计与制作和和试验参数
        3.2.2 试验加载装置和试验加载制度
        3.2.3 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3.2.4 钢筋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强度指标
    3.3 试验现象及结果
        3.3.1 试验全过程分析
        3.3.2 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3.3.3 梁荷载-箍筋应变曲线
        3.3.4 梁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3.4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4.1 我国现行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
        3.4.2 美国ACI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梁有限元模型
        4.2.1 有限元模型概况
        4.2.2 材料本构模型
        4.2.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设置
    4.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3.1 破坏模式对比验证
        4.3.2 试件荷载-竖向位移曲线对比验证
        4.3.3 试件承载力对比
    4.4 受弯构件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4.4.1 混凝土强度
        4.4.2 纵筋配筋率
        4.4.3 高宽比
        4.4.4 截面面积
        4.4.5 纵筋强度
    4.5 全过程受力机理分析
        4.5.1 竖向荷载-位移关系特征曲线分析
        4.5.2 混凝土的应力发展
        4.5.3 钢筋的应力发展
    4.6 635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4.6.1 概述
        4.6.2 计算方法
        4.6.3 计算结果
    4.7 小结
第五章 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
        5.2.1 有限元模型概况
        5.2.2 材料本构
        5.2.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设置
    5.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3.1 破坏模式对比验证
        5.3.2 试件荷载-竖向位移对比验证
        5.3.3 试件承载力对比
    5.4 受剪构件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5.4.1 混凝土强度等级
        5.4.2 箍筋配筋率
        5.4.3 剪跨比
        5.4.4 截面面积
        5.4.5 箍筋强度
    5.5 全过程受力机理分析
        5.5.1 竖向荷载-位移关系特征曲线分析
        5.5.2 混凝土的应力发展
        5.5.3 钢筋的应力发展
    5.6 635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5.6.1 概述
        5.6.2 计算方法
        5.6.3 计算结果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4)重载铁路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2.2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2.3 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1.2.4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载铁路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检算分析
    2.1 桥梁概况
    2.2 主梁既有病害统计
    2.3 疲劳性能检算理论与规范规定
        2.3.1 疲劳应力截止限检验
        2.3.2 疲劳损伤度检验
    2.4 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疲劳应力截止限检验
        2.4.1 根据有限元模型检算疲劳应力截止限
        2.4.2 根据开裂惯性矩检算疲劳应力截止限
    2.5 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度检验
        2.5.1 根据有限元模型检算疲劳损伤度
        2.5.2 根据开裂惯性矩检算疲劳损伤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常运营列车作用下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3.1 疲劳试验实施方案
        3.1.1 试验流程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荷载换算
        3.1.4 测点布置
        3.1.5 采集系统
    3.2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3.2.1 挠度分析
        3.2.2 钢筋应力分析
        3.2.3 裂缝发展规律
        3.2.4 频率测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轴重列车作用下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4.1 疲劳性能检算
        4.1.1 疲劳应力截止限检算
        4.1.2 疲劳损伤度检算
    4.2 3 0吨轴重KM98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4.2.1 挠度分析
        4.2.2 钢筋应力分析
        4.2.3 裂缝发展规律
        4.2.4 频率测试分析
    4.3 35吨轴重KM98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4.3.1 挠度分析
        4.3.2 钢筋应力分析
        4.3.3 裂缝发展规律
        4.3.4 频率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在役钢筋混凝土T梁抗疲劳加固设计研究
    5.1 前言
    5.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原理
        5.2.1 全截面的换算截面特性值计算
        5.2.2 按预应力度法估算碳纤维板的面积
        5.2.3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开裂弯矩计算
        5.2.4 加固后全截面换算截面特性计算
    5.3 正常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性能分析
    5.4 大轴重列车荷载作用下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强钢筋基本性能研究综述
    1.3 高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1.4 T形剪力墙研究现状
    1.5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柱及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5.1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5.2 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研究现状
        1.5.3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剪力墙拟静力试验
    2.1 试验设计
        2.1.1 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
        2.1.2 试件设计及制作
        2.1.3 材性试验
        2.1.4 试验加载设备及加载制度
        2.1.5 量测内容
    2.2 破坏过程及特征
        2.2.1 裂缝发展
        2.2.2 破坏特征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力-位移滞回曲线
        2.3.2 骨架曲线
        2.3.3 耗能分析
        2.3.4 钢筋应变分析
        2.3.5 延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剪力墙滞回性能数值模拟
    3.1 Vector系列程序简介
    3.2 修正压力场理论简介
    3.3 材料本构关系及单元选择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4.1 一字形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3.4.2 T形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3.5 参数分析
        3.5.1 高强钢筋类型
        3.5.2 轴压比
        3.5.3 混凝土强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翼缘剪力墙的剪滞效应计算方法
    4.1 剪力墙剪滞效应研究现状
    4.2 弹性状态下带翼缘剪力墙剪滞效应计算方法
        4.2.1 总势能函数建立
        4.2.2 带翼缘剪力墙控制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
    4.3 试验与有限元验证
        4.3.1 T形剪力墙翼缘正应力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4.3.2 I形剪力墙翼缘正应力的有限元计算值及理论分析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曲破坏剪力墙的刚度退化模型
    5.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刚度退化研究现状
    5.2 刚度退化试验结果分析
        5.2.1 钢筋强度对剪力墙刚度退化影响
        5.2.2 轴压比对剪力墙刚度退化影响
        5.2.3 不同破坏模式下剪力墙刚度退化对比
        5.2.4 不同截面形式的剪力墙刚度退化对比
    5.3 四折线刚度退化模型
        5.3.1 模型简化
        5.3.2 特征点定义
    5.4 刚度退化模型建立
        5.4.1 线性退化机制
        5.4.2 各特征点刚度值
        5.4.3 各特征点的位移值
    5.5 刚度退化模型评估及应用范围
        5.5.1 模型评估
        5.5.2 应用范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承载力设计方法
    6.1 剪力墙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1 计算方法简介
        6.1.2 基于试验数据的评估
    6.2 拟静力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6.2.1 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6.2.2 既有模型简介
        6.2.3 本章提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6.2.4 基于试验数据的裂缝夹角及拱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评估
        6.2.5 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对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适用性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弯曲破坏剪力墙力-位移滞回曲线
    7.1 计算假定
    7.2 剪力墙构件的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2.1 一字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2.2 T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3 一字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
        7.3.1 开裂荷载与位移
        7.3.2 屈服荷载与位移
        7.3.3 峰值荷载与位移
        7.3.4 极限荷载与位移
    7.4 T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
        7.4.1 开裂荷载与位移
        7.4.2 屈服荷载与位移
        7.4.3 峰值荷载与位移
        7.4.4 极限荷载与位移
    7.5 滞回规则建立
    7.6 试验验证
        7.6.1 骨架曲线对比
        7.6.2 滞回曲线对比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剪切破坏剪力墙力-位移曲线
    8.1 研究现状
    8.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8.3 荷载计算
        8.3.1 开裂荷载
        8.3.2 峰值剪切荷载
        8.3.3 极限荷载
    8.4 位移计算
        8.4.1 开裂位移
        8.4.2 峰值位移
        8.4.3 极限位移
    8.5 剪切破坏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计算模型评估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与偏压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建筑用钢筋混凝土发展和现状
        1.1.2 建筑业绿色化发展的要求
    1.2 国内外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高强钢筋的研究现状
    1.3 高强钢筋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
    2.1 引言
    2.2 轴压短柱的试验方案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制作
        2.2.3 试验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2.2.4 试验量测方案
        2.2.5 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2.3 轴压短柱的试验过程
        2.3.1 试验全过程分析
        2.3.2 试件的破坏模式
    2.4 轴压柱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荷载(N)-竖向位移(Δ)曲线
        2.4.2 荷载(N)-应变(ε)曲线
        2.4.3 相对轴力
        2.4.4 国内外规范与试验承载力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数值模拟与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轴压短柱有限元模型
        3.2.1 模型概况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3.1 破坏模式的验证
        3.3.2 试件荷载(N)-竖向位移(Δ)曲线对比验证
        3.3.3 试件承载力对比
    3.4 参数分析
        3.4.1 混凝土强度
        3.4.2 纵筋配筋率
        3.4.3 纵筋强度
        3.4.4 箍筋配箍率
        3.4.5 箍筋强度
        3.4.6 高宽比
        3.4.7 截面面积
        3.4.8 纵筋等强替换
    3.5 全过程受力机理分析
        3.5.1 轴向荷载(N)-轴向应变(ε)关系特征曲线分析
        3.5.2 混凝土的应力发展
        3.5.3 钢筋的应力发展
    3.6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3.6.1 引言
        3.6.2 计算方法
        3.6.3 计算结果对比
    3.7 小结
第四章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偏压试验
    4.1 引言
    4.2 偏压柱的试验方案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加载装置和试验加载制度
        4.2.3 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4.2.4 钢筋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强度指标
    4.3 偏压柱的试验过程
        4.3.1 试验全过程分析
        4.3.2 偏压柱的破坏模式分析
    4.4 偏压柱的试验结果分析
        4.4.1 侧向挠度曲线
        4.4.2 荷载-侧向挠度
        4.4.3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4.4.4 构件平截面假设的验证
        4.4.5 试验与理论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偏压性能数值模拟与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
        5.2.1 有限元模型概况
        5.2.2 材料本构
    5.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3.1 破坏模式的验证
        5.3.2 试件荷载(N)-侧向挠度(f)对比验证
        5.3.3 试件承载力对比
    5.4 偏压构件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5.4.1 偏心率
        5.4.2 混凝土强度
        5.4.3 纵筋配筋率
        5.4.4 纵筋强度
        5.4.5 箍筋配箍率
        5.4.6 箍筋强度
        5.4.7 高宽比
        5.4.8 截面面积
        5.4.9 纵筋等强替换
    5.5 全过程受力机理分析
        5.5.1 荷载(N)-侧向挠度(f)关系特征曲线分析
        5.5.2 混凝土的应力发展
        5.5.3 钢筋的应力发展
    5.6 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偏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5.6.1 引言
        5.6.2 计算方法
        5.6.3 计算结果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工业建筑关键构件受火性能及灾后加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结构受火性能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结构受火后性能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结构受火后加固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和格构柱受火试验研究及温度场模拟
    2.1 引言
    2.2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受火试验
        2.2.1 试验概况
        2.2.2 升温曲线
        2.2.3 试验现象
        2.2.4 温度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对比分析
    2.3 钢筋混凝土格构柱受火试验
        2.3.1 试验概况
        2.3.2 温度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受火后静力性能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加固
        3.2.3 试验装置
        3.2.4 试验量测
        3.2.5 试验加载方案
    3.3 试验现象
        3.3.1 试件CB-1
        3.3.2 试件CB-2
        3.3.3 试件CB-4
        3.3.4 试件CB-5
        3.3.5 试件CB-6
        3.3.6 试验现象小结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荷载-位移曲线
        3.4.2 延性分析
        3.4.3 应变分析
    3.5 有限元模拟与理论分析
        3.5.1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数值模拟
        3.5.2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承载力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吊车梁受火后疲劳性能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加固
        4.2.3 试验装置与量测
        4.2.4 试验加载方案
    4.3 试验现象
        4.3.1 试件CB-7
        4.3.2 试件CB-8
        4.3.3 试件CB-9
        4.3.4 试件CB-10
        4.3.5 试验现象小结
    4.4 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应变分析
        4.4.2 跨中挠度及裂缝宽度分析
        4.4.3 疲劳后静载性能分析
        4.4.4 疲劳验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格构柱受火后静力性能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3试验概况
        5.2.1 试件设计
        5.2.2 试件加固设计
        5.2.3 试验材料
        5.2.4 试验装置与量测
        5.2.5 试验加载制度
    5.3 试验现象
        5.3.1 试件LC-1
        5.3.2 试件LC-2
        5.3.3 试件LC-3
        5.3.4 试件LC-4
        5.3.5 试件LC-5
        5.3.6 试验现象小结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荷载-位移曲线
        5.4.2 延性分析
        5.4.3 应变分析
    5.5 有限元模拟与理论分析
        5.5.1 钢筋混凝土格构柱数值模拟
        5.5.2 钢筋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配置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2 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1.2.3 不锈钢钢筋构件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
    2.1 国产不锈钢钢筋与HRB钢筋力学性能对比
    2.2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设计
        2.2.1 试验背景
        2.2.2 试验目的
        2.2.3 试件设计
        2.2.4 材料特性
        2.2.5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
        2.2.6 量测内容及量测方法
    2.3 试验现象及结果
        2.3.1 试验现象
        2.3.2 试验结果
    2.4 试验结果分析及对比
        2.4.1 修正后的水平位移-荷载滞回曲线
        2.4.2 修正后的骨架曲线
        2.4.3 试件刚度退化
        2.4.4 试件耗能性能
        2.4.5 试件承载力与变形能力
    2.5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与HRB500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结果对比
        2.5.1 不锈钢钢筋与HRB钢筋力学性能对比
        2.5.2 配置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与HRB500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数值分析
    3.1 程序介绍
    3.2 材料本构模型
        3.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3.2.2 钢筋本构模型
    3.3 配置不锈钢钢筋试验柱及HRB500钢筋试验柱的模拟检验
    3.4 500MPa级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数值分析
        3.4.1 屈服位移
        3.4.2 峰值承载力
        3.4.3 变形能力
    3.5 收集的配置HRB500钢筋混凝土柱试验结果
    3.6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与HRB500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对比
    3.7 本章小结
4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恢复力模型的概念
    4.3 典型恢复力模型
        4.3.1 双折线型恢复力模型
        4.3.2 三折线恢复力模型
        4.3.3 其他非线性恢复力模型
    4.4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的恢复力模型
        4.4.1 不锈钢恢复力模型的意义
        4.4.2 试验数据骨架曲线
        4.4.3 确定骨架曲线关键点
        4.4.4 参数分析骨架曲线和理论结果的比较
        4.4.5 验证Z9、Z10恢复力模型
        4.4.6 不锈钢恢复力模型与HRB钢筋恢复力模型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的应用
    5.1 引言
    5.2 采用的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截面恢复力模型
    5.3 基于OpenSEES的恢复力模型二次开发
        5.3.1 程序开发思路
        5.3.2 开发模型的使用方法
    5.4 基于恢复力模型的数值计算
        5.4.1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滞回性能
        5.4.2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滞回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Stainless_Steel_RC头文件
    C Stainless_Steel_RC源文件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强钢筋的应用现状
        1.2.2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3 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非线性分析程序OpenSEES简介及数值模拟
    2.1 OpenSEES程序概述
    2.2 OpenSEES框架组成
    2.3 前处理平台简介
    2.4 基于OpenSEES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数值模拟
        2.4.1 材料本构
        2.4.2 截面模型
        2.4.3 单元模型
        2.4.4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振动台试验模拟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塑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框架-剪力墙算例的设计
        3.1.1 框架-剪力墙结构选型
        3.1.2 构件截面尺寸确定
        3.1.3 结构钢筋用量情况
    3.2 分析参数的确定
        3.2.1 结构质量源
        3.2.2 材料参数
        3.2.3 构件截面划分
    3.3 双向地震波的选取
    3.4 结构抗震性能评定指标的量化
        3.4.1 结构整体性能评估
        3.4.2 结构局部性能评估
    3.5 分析结果的输出与数据后处理
        3.5.1 整体反应的输出
        3.5.2 局部反应的输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7度区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4.1 结构整体的性能评价
        4.1.1 楼层位移
        4.1.2 层间位移角
        4.1.3 楼层剪力
    4.2 结构构件的性能评估
        4.2.1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和转动能力需求比
        4.2.2 塑性铰出铰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8度区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5.1 结构整体的性能评价
        5.1.1 楼层位移
        5.1.2 层间位移角
        5.1.3 楼层剪力
    5.2 结构构件的性能评估
        5.2.1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和转动能力需求比
        5.2.2 塑性铰出铰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9度区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6.1 结构整体的性能评价
        6.1.1 楼层位移
        6.1.2 层间位移角
        6.1.3 楼层剪力
    6.2 结构构件的性能评估
        6.2.1 杆端最大转角、转角延性需求和转动能力需求比
        6.2.2 塑性铰出铰情况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工作
    二、主要结论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A.不同设防烈度区框架配筋表
    B.不同设防烈度区所选取的地震波记录
附件

(10)高强钢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
        1.3.1 高强钢筋混凝土研究现状
        1.3.2 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概况
    2.1 引言
    2.2 试验参数设计
    2.3 试验原材料
    2.4 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2.5 梁的制作与养护
    2.6 试验的加载与量测
        2.6.1 试验加载设备
        2.6.2 试验加载方案
        2.6.3 试验数据的测量
3 梁受弯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梁的试验现象描述
    3.3 梁的破坏特征分析
    3.4 荷载挠度曲线
    3.5 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
    3.6 跨中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3.7 平截面假定
    3.8 本章小结
4 受弯承载力计算
    4.1 引言
    4.2 受弯承载力分析
    4.3 基本假定
    4.4 受压本构模型
    4.5 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钢纤维抗拉作用影响系数的确定
    5.1 引言
    5.2 钢纤维抗拉作用影响系数βtu的计算
    5.3 钢纤维抗拉作用影响系数的收集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混合配筋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杨菊.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635MPa级热轧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 顾杨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4]重载铁路在役8m钢筋混凝土T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李晓永.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倪向勇. 东南大学, 2020
  • [6]配置HRB635级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短柱的轴压与偏压受力性能研究[D]. 李志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工业建筑关键构件受火性能及灾后加固试验研究[D]. 邵棚. 东南大学, 2019(05)
  • [8]配置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性能研究[D]. 刘佳妮. 重庆大学, 2019(01)
  • [9]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D]. 卢嘉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高强钢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 张净净.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