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

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

一、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薛文达,王薇,李璘,魏凯峰,孙东东[1](2022)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生物学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文章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实验教学总体思路和目标、教学方式和内容、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熊向阳,罗达亚,黄春洪,严晓华,颜念龙,胡晓鹃,叶仰真,陈庚发,朱伟锋[2](2021)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科研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为导向,该研究对2007—2019级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实施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师生交流互动的理论授课、以创新性综合实验强化实验技能、以临床诊疗问题为导向的开题报告答辩考评和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讲座的"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南昌大学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他们后续的科研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罗晓婷,许春鹃,洪芦燕,周娟,吴素珍,谢富华,谢元斌,黄玉萍[3](2021)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教学团队深入挖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第二课堂中,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四结合"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开展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陈慧勇,吴坤陆,曾赵军,李善妮,刘静[4](2021)在《医学八年制分子生物学双师讨论课堂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南大学医学八年制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和案例式小班教学。鉴于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精准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现打破专业限制,围绕"分子生物学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主题,我校为医学八年制学生开设由"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同台授课的双师讨论课堂。从教学内容、教师组合、课前组织到课堂实施,每一环节都精心安排。双师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特点,实现了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同台授课,突出了精准医学特点,推动了学生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学习"跨度到"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最大程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史曼,成凡[5](2021)在《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生物学是医学和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和前沿学科,为了适应卓越医生培养的要求以及当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运用双语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遴选机制,教材和课件准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最后对双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和学校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实施。

李子丰,林满华,陈明哲[6](2021)在《基于ESI的学科建设与决策——以G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G大学为例对基于ESI的学科建设与决策进行研究。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有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和科研发展力4个维度,成为了衡量学科科研绩效和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G大学的ESI学科建设情况,指出ESI学科建设规划与决策应重点关注和发展潜力学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实施一系列向ESI建设学科倾斜的政策措施,高度重视ESI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以ESI学科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和学科队伍建设,以保障ESI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甘亚[7](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张倩[8](2020)在《RQ-PCR检测对肺结核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Deoxyribonucleic acid,TB-DNA),观察其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着重探讨其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22例,将其分为两组,包括肺结核组61例,非结核组61例,其中肺结核组包括结核性胸腔积液组25例,非结核组包括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31例。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在入院48小时内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收集胸水标本,或获取深部痰标本,或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获取肺泡灌洗液标本,采用RQ-PCR技术检测标本中TB-DNA;对于存在胸腔积液的患者同时行胸水常规、生化、ADA、外周血T-SPOT等检查。采用Shapiro-Wilk(W检验)、t检验、Man Whitney U检验、?2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分别统计入组患者TB-DNA的阳性率及阴性率;分别统计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三种诊断方法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及串联联合检测(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三种诊断方法结果均为阳性,则视串联联合检测结果为阳性)和并联联合检测(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三种诊断方法任何一种结果为阳性,则视并联联合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肺结核组和非结核组TB-DNA阳性率分别为65.57%、0.00%,肺结核组TBDN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TB-DNA阳性率分别为24.00%、0.00%,结核性胸腔积液组TB-DN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ADA阳性率分别为56.00%、3.23%,结核性胸腔积液组AD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ADA含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50.00(31.75-64.00)U/L,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ADA含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6.30(4.10-13.00)U/L,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Z=-5.447,P=0.000<0.01)。3.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T-SPOT阳性率分别为96.00%、25.8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T-SPO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单项检测结果:TB-DN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4.00%、100.00%、100.00%和62.00%;AD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00%、96.77%、93.33%和73.17%;T-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74.19%、75.00%和95.83%。5.外周血T-SPOT检测灵敏度高于胸腔积液ADA,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6.750,P<0.05);胸腔积液ADA检测灵敏度高于胸腔积液TB-DNA,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4.083,P<0.05)。胸腔积液TB-DNA检测特异度高于外周血T-SPOT,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6.125,P<0.05);胸腔积液ADA检测特异度高于外周血T-SPOT,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4.000,P<0.05);胸腔积液TB-DNA检测与胸腔积液ADA检测的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0.000,P>0.05)。6.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三种诊断方法行串联联合检测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高达100.00%、100.00%和100.00%,灵敏度为16.00%;行并联联合检测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高达100.00%、100.00%,特异度为70.97%,阴性预测值为73.53%。7.结核性胸腔积液组胸水白细胞计数、胸水总蛋白、ADA、LDH含量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胸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核性胸腔积液组胸水CEA含量明显低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外周血血沉、肝功总蛋白含量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外周血FIB含量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外周血CRP、PCT、D-二聚体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胸腔积液TB-DNA与胸腔积液ADA或外周血T-SPOT进行2种诊断方法串联(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胸腔积液TB-DNA+外周血T-SPOT)或3种诊断方法串联(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联合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可以更好的降低临床误诊率。2.胸腔积液TB-DNA与胸腔积液ADA或外周血T-SPOT进行2种诊断方法并联(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胸腔积液TB-DNA+外周血T-SPOT)或3种诊断方法并联(胸腔积液TB-DNA+胸腔积液ADA+外周血T-SPOT)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更好的降低临床漏诊率。3.RQ-PCR检测胸腔积液TB-DN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特异度,但灵敏度低,成本相对较高,建议临床工作中与其他指标联合使用。

彭梨梨[9](2020)在《临床医学本科(英语授课)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本科(英语授课)(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构建一套符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评价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构成要素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在专家访谈后初步拟定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邀请相关医学院校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请专家对各个指标的判断依据、熟悉程度、重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评分,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利用EpiData3.1、SPSS20以及Excel2010对咨询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以及意见集中程度,筛选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分以及Saaty提出的乘积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研究结果:共有18位专家参与并完成两轮咨询;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18/20)、100%(18/18),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91;两轮咨询中一级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χ2=73.022)、0.244(χ2=52.717),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主要根据二级指标重要性评分的满分比表示,两轮咨询中,分别有68%、85%的指标满分比高于0.70;根据二级指标筛选界值表以及专家意见,两轮咨询后最终形成了包含2个维度,13项一级指标和57项二级指标的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信效度分别由Cronbach’sα系数和S-CVI/Ave值表示,结果分别为0.95、0.98;利用专家评分法和Saaty乘积法确定了一、二级指标权重。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涵盖2个维度、13项一级指标和57项二级指标的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系数均高于0.70,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参与积极性高,且参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咨询结果值得信任;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虽第二轮略小于第一轮,但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家意见达成了一致;第二轮指标重要性满分比高于0.70的指标数超过第一轮,表明专家意见较为集中;指标体系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和S-CVI/Ave值均高于0.90,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内容效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胡兆丽,尹晓慧,陆丰,刘刚[10](2020)在《医教协同视域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简述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以医教协同理念为指引,通过整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高效、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新生态,以此推进以临床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二、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课时偏少学生参与度低
    1.2 实验内容与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不相符缺少与中医相关的知识
    1.3 实验教学方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1.4 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2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
    2.1 加强中医方面的实验教学内容
    2.2 系统性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的先后顺序
    2.3 实验教学方式多元化、可视化引导学生由实验向研究思维方式转化
    2.4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重视实验过程和思维方法
3 结语

(2)临床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
1.1 建立师生交流互动的理论授课模式
1.2 以创新性综合实验强化实验技能
1.3 以开题报告答辩创新考核模式
1.4 以前沿学术讲座拓宽科研知识面
2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3结语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1.1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修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1.1.1修订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
        1.1.2完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方法
        1.1.3增设教学大纲中各章节的思政元素融入点
    1.2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提高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度
    1.3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构建“四结合”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
        1.3.1课前线上预习,进行课程思政引导教育
        1.3.2课中多元混合,开展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1.3.3课后专题讨论,开展课程思政显性教育
    1.4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构建“德技杯”大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竞赛体系
2“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应用
    2.1实施对象
    2.2实施结果
3 小结
    3.1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
    3.2 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核心
    3.3 课程思政应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
4 思考

(4)医学八年制分子生物学双师讨论课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和主旨文献遴选
2 教学组织布置
3 课堂实施
4 教学反馈
5 展望

(5)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 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2.1 学生的选择和课前准备
    2.2 教师的遴选
    2.3 教材的选择和课件准备
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
    3.1 建立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班特点的教学内容
    3.2 建立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的双语模式教学
    3.3 结合科研课题,联系科学前沿
    3.4 采用渐进式课堂教学策略和进度,采用兴趣教学法
4 结语

(6)基于ESI的学科建设与决策——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ESI与评价体系应用
2 ESI学科建设情况与分析
    2.1 强化学科科研创新发展
    2.2 ESI学科建设对标分析
    2.3 国际合作的产出与影响力分析
3 ESI学科建设规划与决策
    3.1 重点关注和发展潜力学科
    3.2 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3.3 促进ESI学科建设
4 结语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RQ-PCR检测对肺结核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1 病原学诊断方法
        1.1.1 涂片与染色
        1.1.2 培养与分离
    1.2 免疫学诊断方法
        1.2.1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1.2.2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1.3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
    1.4 生化指标诊断方法
        1.4.1 腺苷脱氨酶
        1.4.2 白细胞介素-27
    1.5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6 结语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或胸腔积液的采集和处理
    1.3 测定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或胸腔积液中TB-DNA含量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1 肺结核组
        2.2.2 非结核组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临床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3.2 入组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核酸(TB-DNA)检测结果
    3.3 不同性质胸腔积液ADA检测结果
    3.4 不同性质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T-SPOT检测结果
    3.5 三种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真实性评价和收益性评价
    3.6 三种诊断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3.7 三种诊断方法联合的价值比较及分析
    3.8 不同性质胸腔积液相关化验数值比较及分析
    3.9 不同性质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相关化验数值比较及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技术路线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临床医学本科(英语授课)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资料来源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和政策分析
    1 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
    2 相关政策分析
第三章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1 英美国家高等医学教育质量评估现状
    2 国内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第四章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4 专家基本情况
    5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6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1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要素的确定
    2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析
    3 对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 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 提高MBBS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策略和建议
    6 对MBBS留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的建议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1 研究的创新
    2 研究的不足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医教协同视域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整合教学内容,深挖临床问题
    2.2与时俱进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四、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J]. 薛文达,王薇,李璘,魏凯峰,孙东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03)
  • [2]临床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 熊向阳,罗达亚,黄春洪,严晓华,颜念龙,胡晓鹃,叶仰真,陈庚发,朱伟锋. 生命的化学, 2021(11)
  •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罗晓婷,许春鹃,洪芦燕,周娟,吴素珍,谢富华,谢元斌,黄玉萍. 生命的化学, 2021
  • [4]医学八年制分子生物学双师讨论课堂初探[J]. 陈慧勇,吴坤陆,曾赵军,李善妮,刘静. 生命的化学, 2021
  • [5]卓越医生培养背景下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史曼,成凡.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02)
  • [6]基于ESI的学科建设与决策——以G大学为例[J]. 李子丰,林满华,陈明哲. 黑龙江科学, 2021(01)
  •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8]RQ-PCR检测对肺结核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D]. 张倩.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临床医学本科(英语授课)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彭梨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1)
  • [10]医教协同视域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J]. 胡兆丽,尹晓慧,陆丰,刘刚. 卫生职业教育, 2020(07)

标签:;  ;  ;  ;  ;  

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