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有机溶剂对目标病原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几种有机溶剂对目标病原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一、几种有机溶剂对靶标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以根入药的草本植物,属于豆科黄芪属,已广泛应用到中药制剂和保健品等不同领域。近年来,由于黄芪的市场需求增大导致连作期限增长,加之农作方式不当,使得土壤中致病菌不断滋生与聚集,黄芪根腐病害加重,制约着黄芪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手段集中于农业栽培和化学防治,但都弊大于利,而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且对土壤中其他生物无害已逐渐成为预防黄芪根腐病的主要方法,其中拮抗菌的筛选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放线菌能产多种活性代谢产物,芽孢杆菌具有易培养、耐恶劣环境和产抗菌活性物质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致病菌的防治,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筛选并研究对黄芪根腐病有良好防治作用的生防菌是保证黄芪正常供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择课题组前期从敦煌盐碱土中分离出的20株细菌作为供试菌,筛选并鉴定出对黄芪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G5)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探究其抑菌广谱性,进行其发酵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定,探究其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并从发酵液中提取抑菌物质,初步确定其类型,将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3株拮抗菌与本研究拮抗菌复配制成冻干粉并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复合菌的施入对黄芪生长、土壤微生物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能为中药材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制备手段,具体结果如下:1.选择本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20株细菌,以黄芪根腐病菌(G5)为靶标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菌株7-2-3-4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3.78 cm,具有抑菌广谱性;经过生理生化、形态特征及分子学鉴定该拮抗菌7-2-3-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拮抗菌7-2-3-4的最优发酵条件和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装液量100 m L/250 m L、LB培养基、接种量5%、初始p H 7、发酵时间15 h;菌株7-2-3-4在温度-20~121℃、p H 2~12、紫外照射时间0~60 min处理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稳定性。3.研究拮抗菌7-2-3-4的活性物质,结果硫酸铵沉淀法处理后,提取物均没有抑菌活性,则该抑菌活性物质是非蛋白类;有机溶剂提取法发现甲醇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可达3.10 cm;探究拮抗菌7-2-3-4的抑菌机理时发现,拮抗菌能显着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造成菌丝变黑,电镜观察到病原菌菌丝断裂、皱缩和内容物改变,孢子畸形和皱缩,表明拮抗菌通过影响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生长与代谢而起到抑菌作用。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现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拮抗放线菌221和4-3-12,拮抗芽孢杆菌7-2-1-2和7-2-3-4对黄芪根腐病菌(G5)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4株拮抗菌均有不同的促生性能,菌株相互之间具有亲和性;4株拮抗菌复配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71.74%。5.制备拮抗菌冻干粉时,保护剂浓度为10%时菌株221和4-3-12抑菌效果最好,活菌率分别为81.73%、86.36%,保护剂浓度为5%时菌株7-2-3-4和7-2-1-2抑菌效果最好,活菌率分别为80.00%、98.82%。6.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菌发酵液与冻干粉的施入均能对黄芪根腐病起到防治作用,发病率均比侵染病原菌后降低了78.57%、71.43%;根际土壤中细菌数分别增加了259.65%、329.82%,放线菌数分别增加了405.50%、761.16%,真菌数分别增加了111.00%、77.66%;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3.05%、32.21%,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09%、31.3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75.38%、200.06%;能显着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说明复合菌的加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促进黄芪生长。本研究从实验室前期分离到的菌种中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G5)有显着抑制作用、具有抑菌广谱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7-2-3-4;通过试验发现该菌株以破坏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与代谢而达到抑菌作用,且利用甲醇提取其活性物质时抑菌效果最好;将拮抗放线菌221、4-3-12,芽孢杆菌7-2-1-2、7-2-3-4复配进行黄芪根腐病防治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冻干粉的添加不仅能显着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还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具有促进黄芪生长和改善土壤的作用。4株拮抗菌复配具有更好的病害防治作用,因此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同宾[2](2021)在《吡唑醚菌酯乳油中溶剂对其在不同靶标作物表面作用效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乳油作为传统剂型之一,在农药制剂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药剂型和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制定了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使用标准,对乳油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筛选环境友好型溶剂全部或部分替代芳烃等有害溶剂是一条重要解决途径。目前针对乳油中溶剂评价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乳油制剂稳定性层面,而对溶剂影响稀释药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对药液在不同作物表面的行为变化有何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选用了不同种类溶剂制备了吡唑醚菌酯乳油,对其在典型植物表面上的润湿、沉积、蒸发、药剂结晶等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验证了不同溶剂对药剂活性/药效的影响,初步明确了溶剂种类对液滴在植物叶片上亲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液滴在黄瓜叶片、辣椒果实、水稻叶片、荷叶上的润湿沉积行为。结果表明:对于黄瓜叶面,由于其亲水性强,乳油中溶剂种类对雾滴的润湿沉积影响较小,液滴皆可在黄瓜叶片表面润湿沉积。对于辣椒果实表面,乳油中溶剂种类对雾滴的润湿沉积影响显着,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乳油稀释液润湿性和药液沉积量显着优于其它乳油。对于水稻叶片和荷叶两种超疏水界面,液滴的润湿性能以及沉积量受乳油中溶剂种类影响较小,但油酸甲酯为溶剂的乳油稀释液的润湿面积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研究了不同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液滴在黄瓜叶片、辣椒果实、水稻叶片、荷叶上的蒸发行为。结果表明:乳油稀释液在不同植物叶片表面的蒸发时间受溶剂种类影响显着。不论以何种溶剂制备的乳油,其稀释液液滴在具有亲水绒毛的黄瓜叶片表面的蒸发时间均低于具有较厚蜡质层的辣椒果实表面和具有复杂微观结构的水稻叶片和荷叶表面。在同一植物表面上的蒸发时间同样受到溶剂种类的影响,只是在亲水的黄瓜叶片表面表现不显着,蒸发时间基本一致;在辣椒果实表面,油酸甲酯为溶剂的乳油稀释液蒸发时间显着大于其它处理;然而,对于水稻叶片和荷叶两种超疏水界面,油酸甲酯为溶剂乳油的稀释液蒸发时间却显着小于其它处理。3.研究了不同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液滴在黄瓜叶片、辣椒果实、水稻叶片、荷叶上的药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乳油中溶剂种类对药液中有效成分的物理状态变化影响较大,并且在药液干燥后形成晶体的形状和分布受到植物叶片种类的影响。分别以油酸甲酯和二甲苯为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几乎未出现药剂结晶析出现象,但是以环己酮和EGDA为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会在水分蒸发和溶剂挥发后形成晶体。4.比较了不同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对典型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对于黄瓜白粉病,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较高,防效近60%,而以二甲苯为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也可达到53%;对于辣椒炭疽病,不同溶剂种类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治效果无显着差异,防效在50%左右;对于水稻稻瘟病,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较高,可达76%。以上结果表明农药乳油中溶剂通过影响喷雾施药过程中液滴在靶标表面的润湿、展布、持留、结晶等问题,进而会影响药效。其中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乳油稀释液具有表面张力小、润湿能力强、润湿面积大、抗蒸发、不易结晶等优点,可适应不同微观结构植物叶片对雾滴性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刘艳霞[3](2021)在《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文中认为抗菌药物为人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其也逐渐形成了严重的耐药现象,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2016年WHO对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开发分析后发现,目前正在研发的新抗菌药物严重缺乏,无法应对当前的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我国藏药资源丰富,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有影响的民族药,具有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研究对20种藏医常用药材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藏药材—西藏沙棘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预测其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的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实验数据。本研究采用传统方法制备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75%乙醇超声及水煎煮提取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13种常见病原菌为测试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对4种藏药材(西藏沙棘果、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75%乙醇超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所得萃取物检测其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TCMSP、Pharm Mapper、Uniprot、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西藏沙棘活性成分和体内抗菌作用相关靶点,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作用靶点网络、药物体内抗菌作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本实验结果显示,所选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40种粗提取物对6~13种常见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抑菌活性。除篦齿虎耳草、老鹳草、草红花、西藏沙棘果、铁线莲外,有15种藏药两种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株抑菌效果优于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MIC:0.98~31.25mg/m L);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三种提取物及篦齿虎耳草水煎煮提取物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7.81~125mg/m L);短穗兔耳草、篦齿虎儿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和7种革兰阴性菌株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MIC:0.98~250mg/m L)。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结果显示,各萃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0.39~25mg/m L),其中篦齿虎耳草各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MIC:0.39~1.56mg/m L),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39mg/m L。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两个参数对西藏沙棘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共获得天竺葵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活性成分,其体内抗菌作用活性成分共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西藏沙棘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关键靶标,通过调控癌症、肿瘤坏因死子、Toll样受体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进程、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结论:1.20种藏药材中有15种藏药材的提取物体外抗革兰阳性菌株优于抗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及篦齿虎耳草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短穗兔耳草、篦齿虎耳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2.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篦齿虎耳草各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3.西藏沙棘可能由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靶标,通过癌症、肿瘤坏死子、Toll样受体、MAPK等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

王大业[4](2020)在《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利用次生代谢产物维护保持自己的生存环境。很多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都具有抵御其他生物的作用,如具有有抗病毒、抗菌、杀虫、除草生物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利用从开始的对混合物的利用发展,到对将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得到纯化合物加以利用。将分离出来的化合物应用在医药或农药方面造福人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与线虫和昆虫之间具有特殊的共生关系。在这个细菌-线虫-昆虫形成的三元复合体中,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被报道的从中分离到的化合物对昆虫、病原菌、线虫甚至癌症等有着良好的活性。本论文使用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SN313作为试验材料,使用生物发酵、大孔树脂富集、柱层析、高效液相制备等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合物。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到的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对照相关文献确定化合物结构。使用24孔板法对分离到的化合物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进行活性检测。本文中通过对嗜线虫致病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以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为新型农药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筛选得到嗜线虫致病杆菌初生型菌株,通过液体发酵收集发酵液得到次生代谢产物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具有新的化学结构的二肽类化合物(1)并命名为Xenordipeptide;色胺(1H-Indole-3-ethanamine)(2);N-甲酰基色胺(Formamide,N-[2-(1H-indol-3-yl)ethyl]-)(3);N-乙酰基色胺(Acetamide,N-[2-(1H-indol-3-yl)ethyl]-)(4)。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的测定结果为新发现的二肽类化合物Xenordipeptide的LC50为23.62μg/m L、N-甲酰基色胺的LC50为25.53μg/m L、N-乙酰基色胺的LC50为22.16μg/m L,这三个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均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色胺的LC50为73.35μg/m L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较差。

李如男[5](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季文平[6](2020)在《番茄枯萎病菌拮抗放线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枯萎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发生可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控主要靠化学防治,但化学药剂可导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与农药抗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离、纯化并筛选具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是研发生物农药的基础。前人研究表明,放线菌可产生对植物病原菌具有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物质,且自然界中放线菌资源十分丰富。为筛选对番茄枯萎病菌具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进而开发成生物农药,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对番茄枯萎病菌具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并通过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对筛选到的拮抗菌进行鉴定,优化了放线菌发酵条件,并初步测定了其代谢产物的性质,结果如下:1.筛选到8株对番茄枯萎病菌拮抗效果较强的放线菌,其中编号为2-1-2F-1的菌株综合拮抗效果最好,其对番茄枯萎病菌抑菌带宽达8.8 mm。该菌株抑菌谱广,对茭白胡麻叶斑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葡萄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液发酵5 d后,上清液对番茄枯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可达72.45%。2.菌株2-1-2F-1气生菌丝为淡紫灰色,多分枝,孢子丝直线形与螺旋形并存,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2~4.7×0.6~1.2 μm;基内菌丝乳黄色;不产生可溶性色素,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水解纤维素、凝固和胨化牛奶,不产生硫化氢,耐盐量为5%,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肌醇、鼠李糖、阿拉伯糖,不能利用蔗糖、木糖、甘露醇、棉子糖。菌株16S rDNA序列与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同源性为100%。综上所述,将菌株2-1-2F-1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3.发酵条件优化试验明确了菌株2-1-2F-1的最佳发酵条件:采用4号培养液(黄豆饼粉 10 g,葡萄糖 10 g,蛋白胨 3.0 g,NaCl 2.5 g,CaCO32.0 g,H2O 1 L,pH:7.0)进行发酵,每100 mL培养液中接种5块直径6 mm的菌饼,30℃下180 r/min发酵5 d。4.菌株2-1-2F-1产生的抑菌物质无挥发性,其发酵液的丙酮提取物能使病原菌菌丝变粗、断裂、菌丝顶端膨大呈球状。将提取物浓缩50倍,其抑菌带宽达13.5 mm。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抑菌物质含微量糖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极性,排除蛋白和脂类物质的可能。抑菌物质的抑制效果在pH值为11.0的条件下被钝化36.25%,但不受氯仿、蛋白酶和强酸影响。另外,提取物最大吸收峰波长为222 nm,核磁共振检测无峰值产生。

文娜[7](2020)在《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的重大问题,它可以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作物和其余的农产品减产近20%。植物病原真菌是很常见的病原菌,很容易侵染植物,造成农作物的低产,因此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轮枝镰刀菌作为水稻立枯病、玉米穗腐病、茄子枯萎病、番茄枯萎病等枯萎真菌病害的致病菌,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目前,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打破生态平衡、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等问题逐渐凸显。生物防治因其与环境友好,与非靶标菌友好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成为了新型农药研究的主要方向。放线菌作为微生物中产活性物质最高的一类菌群,其活性代谢产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本研究利用前期从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10株拮抗放线菌,筛选对轮枝镰刀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优化菌株发酵条件,探索其稳定性,并且从放线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有效活性代谢产物,对其进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生物农药的开发等研究提供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常见的6种放线菌生长培养基对实验室前期已有的10株放线菌进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确定A12211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3-5,221,B2-304在Isp2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2-1在Isp3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B2-202在Isp4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DA4-3-12,DA8-4-10,DA8-3-15,16-3-10在Ms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2.采用琼脂扩散法,以常见的六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对长势较好的7株放线菌进行初筛,菌株DA4-3-12对六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轮枝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以轮枝镰刀菌为靶标菌,利用琼脂扩散法对7株放线菌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抑菌活性进行复筛,结果表明,菌株DA4-3-12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最强且最稳定,所以确定菌株DA4-3-12为后续的目标菌株。3.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DA4-3-12进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DA4-3-12最优发酵条件:接种量7%,发酵时间156 h,起始pH11,装液量90/250 mL。优化后菌株DA4-3-12的抑菌圈直径达到了3.40 cm。4.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条件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存时间、紫外照射时间、酸碱条件、蛋白酶条件下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活性均具有稳定性,对金属离子不稳定,在后期试验、保存、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含铁、铜、锌、铝的各种容器,以免影响发酵液抑菌活性。5.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抑菌活性物质可以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利用草酸沉淀和丙酮沉淀法处理发酵液后沉淀均无抑菌活性,证明该抑菌活性物质为非蛋白类物质;菌株DA4-3-12发酵液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不仅可以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还可以增强发酵液抑菌活性。6.以活性跟踪法为指导思想,采用琼脂扩散法,利用离心、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菌株DA4-3-12的发酵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除杂后,用制备型高效色谱仪对样品进行纯化,获得了一种抑菌活性物质A1,分子量为1354.8,推测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62H117N9O23,结合质谱分析及文献调研,初步确定该物质为新型活性物质。7.采用显微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株DA4-3-12发酵液活性提取物的抑菌机理发现,用菌株DA4-3-12发酵液粗提物处理病原菌轮枝镰刀菌120 h后,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孢子的产生均受到抑制,孢子停止萌发;发酵液活性物质粗提物对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均有影响,经处理后,菌丝有断裂、膨胀、畸形等变化,孢子形态呈不规则的线状、隔断消失,表面有疱疹状突起;同时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也发生了变化,说明该活性物质对病原菌的细胞膜产生了损害。

单永潘[8](2020)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农药负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新兴的无机-有机杂化多孔材料,在医药传送体系、气体储存和分离、水体净化、多相催化、化学传感器、环境修复等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基于其优异的性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农药领域,特别是作为多功能农药输送载体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嘧菌酯和烯唑醇为模式农药,通过物理吸附法制备了三种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载体的农药控制释放体系,并对其控释性能、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概括如下:1.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嘧菌酯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三价铁金属节点,1,3,5-苯三甲酸为有机配体制备了一种八面体多孔结构的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IL-100)。Fe-MIL-100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251 m2/g),对嘧菌酯的负载量可达16.2%。所制备的嘧菌酯载药体系表现出良好的pH敏感性以及可持续释放性能。此外,载药体系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和番茄晚疫病病原菌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Fe-MIL-100可以作为铁微量营养素促进小麦生长。2.聚多巴胺修饰铁基金属-有机骨架/烯唑醇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以三价铁离子为金属节点,2-氨基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采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合成了大小均一、表面氨基化的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2-Fe-MIL-101)。对烯唑醇进行负载得到载药率约为28.1%的载药体系Dini@NH2-Fe-MIL-101。进一步利用多巴胺对载药体系进行修饰得到了具有pH敏感释放的载药体系(PDA@Dini@NH2-Fe-MIL-101)。多巴胺修饰以及未修饰的两种载药体系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此外,通过表面张力的研究发现PDA@Dini@NH2-Fe-MIL-101悬浮液的表面张力有所降低,表明多巴胺表面涂层可以潜在提高载药颗粒在靶标上的沉积效率。3.自发荧光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嘧菌酯与烯唑醇负载及其性能研究以三价铝离子为金属节点,2-氨基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采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自发荧光特性且呈“花椰菜状”结构的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2-Al-MIL-101),并对嘧菌酯和烯唑醇进行了负载,得到同时负载嘧菌酯与烯唑醇的载药体系(AZOX@Dini@NH2-Al-MIL-101)。制备的载体材料在不同激发波长下(300、320、340、360、380、400 nm)均有不同强度的发射光谱,且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展现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同时,制备的载药体系比单独用嘧菌酯或烯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表现出更好的生物活性。

刘继红[9](2019)在《沼液对两株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取用正常发酵的猪粪沼液为供试沼液,对沼液进行不同处理对三七根腐病两种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进行抑菌实验,观察4d内病原菌的生长直径来测定各处理沼液的抑菌效果强弱。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包括:不同蒸发量的浓缩液、不同浓缩温度浓缩液、不同浓缩液用量、不同浓缩液处理温度、不同有机溶剂、不同有机溶剂单独萃取原沼液、不同有机溶剂单独萃取沼液浓缩液、不同有机溶剂依次萃取沼液浓缩液、乙醇提取植物天然活性抑菌成分、不同杀菌剂与沼液浓缩液抑菌的对比。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⑴蒸发量对沼液浓缩液的抑菌效果会产生显着影响。蒸发量越大,沼液浓缩液浓度越大,浓缩液的抑菌效果越好。原因是蒸发量越大,沼液浓缩液中含有的抑菌物质浓度越大,抑菌效果越强。⑵浓缩温度对沼液浓缩液抑制尖孢镰刀菌产生显着影响,对抑制腐皮镰孢菌并无显着影响。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抑菌效果逐渐下降,但并不显着。原因是随着浓缩温度的升高,沼液浓缩液中的某些抑菌物质和浓缩液中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导致沼液浓缩液抑菌效果减弱。⑶沼液浓缩液的不同用量对抑菌效果具有显着影响。沼液浓缩液用量越大,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越差。原因是沼液浓缩液用量越大,所含营养元素越多,随着沼液浓缩液与病原菌培养时间的增加,加速了菌丝的扩散生长。⑷对沼液浓缩液的处理温度对抑菌效果产生显着影响。对沼液浓缩液处理温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差。⑸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沼液的萃取所得活性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存在显着差异,且对两种不同病原菌存在不同抑制效果,总的来说,通过单独萃取和依次萃取得到抑制结果,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强弱为:甲苯>苯>乙酸乙酯>正己烷>石油醚>乙醚,甲苯萃取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效果最强,达50左右,说明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抑制效果的活性物质和甲苯具有相似的极性;对腐皮镰孢菌的抑菌效果强弱为:苯>乙酸乙酯>甲苯>乙醚>正己烷>石油醚,苯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达50%左右,说明对腐皮镰孢菌具有最强抑菌效果的活性成分和苯具有相似的极性。⑹紫茎泽兰和银杏叶乙醇提取天然抑菌成分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间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种植物的天然抑菌成分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链孢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可采取将其添加到沼气发酵中,从而增强沼液的抑菌效果。⑺不同化学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的抑制效果具有显着性差异。多菌灵75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佳,能达到80%以上。综上得出:沼液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物质和甲苯具有相似极性,而对腐皮镰孢菌的抑菌活性物质和苯具有相似极性,且沼液抑菌效果低于乙醇提取的紫茎泽兰及银杏叶的天然植物抑菌活性物质,且低于多菌灵750倍液的抑菌效果,为进一步研发高效生物农药提供参考。

杨志鹏[10](2019)在《相思子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生物活性及几种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提取物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iss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明确了对甘蓝蚜和小菜蛾的不同生物活性的最佳提取溶剂。探讨了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甘蓝蚜和小菜蛾触杀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43种杀虫植物进行初步筛选。使用43种杀虫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甘蓝蚜进行触杀和忌避作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触杀作用达到50%以上的有18种植物,驱避效果达到50%的共有15种植物。在43种植物中,相思子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触杀效果最好分别为80%、85%。2.相思子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5种有机试剂甲醇、丙酮、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相思子的提取率为13.25%、8.15%、7.64%、2.54%和2.13%;(2)在5种溶剂提取物中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甘蓝蚜和小菜蛾具有最高的触杀活性,处理72 h后的LC50分别2.18 mg/mL、7.22 mg/mL;(3)在小菜蛾拒食作用探究中,100 mg/mL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的平均拒食率最高,为39.95%。乙醇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的平均拒食率最低,为25.62%;(4)在小菜蛾胃毒作用探究中,100 mg/mL浓度下相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50.00%;甲醇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平均校正死亡率最低,为29.17%。(5)在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作用探究中,小菜蛾成虫的选择性产卵100mg/mL浓度下相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平均产卵忌避率最高,为53.99%;甲醇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平均产卵忌避率最低,为40.80%。(6)在甘蓝蚜的忌避作用中,100mg/mL浓度下相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平均忌避率最高,为97.72%;丙酮提取物在5种提取物中的平均忌避率最低,为75.67%。可见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应用于小菜蛾和甘蓝蚜的防治具有可行性。3.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酶活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了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甘蓝蚜和小菜蛾触杀活性的亚致死剂量梯度以及甘蓝蚜、小菜蛾LC50浓度下的时间梯度,旨在从生化水平探讨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试虫触杀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1)小菜蛾和甘蓝蚜亚致死剂量下会随着浓度增加AChE的活性递减,LC50浓度下在12h时小菜蛾体内AChE酶活力抑制率达到最高为34.09%,甘蓝蚜在24 h时,体内AChE酶活力抑制率达到最高为56.43%;(2)小菜蛾和甘蓝蚜LC20亚致死剂量下GST的活力达到最高,而后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增强,LC50浓度下在48 h小菜蛾体内GST酶活力抑制率达到最大为47.69%,在36 h时甘蓝蚜体内的GST酶活力抑制率达到最大为66.20%;(3)亚致死剂量下小菜蛾体内CarE的活性整体上呈现抑制状态,甘蓝蚜体内CarE的活性整体上呈现上调状态趋势平缓。LC50浓度下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CarE的酶活性在60h的时间点实验组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二、几种有机溶剂对靶标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有机溶剂对靶标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芪根腐病研究现状
        1.1.1 黄芪研究现状
        1.1.2 黄芪根腐病发病症状、主要致病菌及致病机理
        1.1.3 黄芪根腐病病害防治
    1.2 生物防治概况
        1.2.1 生物防治定义
        1.2.2 生物防治
    1.3 生防芽孢杆菌研究现状
        1.3.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3.2 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菌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1.4.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含义及作用
        1.4.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2 黄芪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筛
        2.2.3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复筛
        2.2.4 拮抗菌株抑菌谱测定
        2.2.5 拮抗菌株鉴定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2.3.2 拮抗菌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2.3.3 拮抗菌株的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3 黄芪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拮抗菌株7-2-3-4发酵条件优化
        3.2.3 拮抗菌株7-2-3-4抗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3.2.4 拮抗菌株7-2-3-4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3.2.5 拮抗菌株7-2-3-4抑菌机理初探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拮抗菌株7-2-3-4发酵条件优化
        3.3.2 拮抗菌株7-2-3-4抗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3.3.3 拮抗菌株7-2-3-4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3.3.4 拮抗菌株7-2-3-4抑菌机理初探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拮抗菌株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G5 抑制效果
        4.2.3 拮抗菌株促生性能测定
        4.2.4 拮抗菌株亲和性测定
        4.2.5 复合拮抗菌株发酵形式研究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四株拮抗菌菌对黄芪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4.3.2 四株拮抗菌株促生性能测定
        4.3.3 四株拮抗菌株亲和性测定
        4.3.4 复合拮抗菌株发酵形式研究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拮抗菌株冻干粉生防效果的测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拮抗菌株冻干粉的制备
        5.2.3 盆栽试验
        5.2.4 黄芪根腐病防效测定
        5.2.5 不同处理对黄芪生长影响的测定
        5.2.6 不同处理下黄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的测定
        5.2.7 黄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5.2.8 黄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拮抗菌冻干粉菌剂的制备
        5.3.2 盆栽试验防治效果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吡唑醚菌酯乳油中溶剂对其在不同靶标作物表面作用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药剂型的发展现状
        1.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1.1.2 乳油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3 乳油中芳烃类溶剂的替代状况
    1.2 影响叶面喷雾施药利用率及效果的因素
        1.2.1 药液的理化性质
        1.2.2 喷雾机械的性能
        1.2.3 施药技术
        1.2.4 环境条件
        1.2.5 靶标作物
    1.3 农药液滴在作物表面上的润湿沉积、蒸发行为
        1.3.1 农药液滴在植物表面上的润湿沉积行为
        1.3.2 农药液滴在植物表面上的蒸发行为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2.1.2 供试药品与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不同溶剂的吡唑醚菌酯乳油配制及其稀释液理化性质的测定
        2.2.1 乳油配制工艺流程
        2.2.2 乳液粒径测定
        2.2.3 乳液表面张力测定
    2.3 不同溶剂的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在典型植物叶片上物化参数的测定
        2.3.1 乳液接触角的测定
        2.3.2 乳液黏附张力和黏附功的测定
        2.3.3 乳液持留量的测定
        2.3.4 乳液在不同界面上润湿面积的测定
        2.3.5 乳液在不同界面上蒸发时间的测定
        2.3.6 乳液在不同界面上药剂形态变化
    2.4 吡唑醚菌酯乳油对植物叶片上典型病害的温室盆栽药效试验
        2.4.1 对黄瓜白粉病的温室盆栽药效试验
        2.4.2 对辣椒炭疽病的温室盆栽药效试验
        2.4.3 对水稻稻瘟病的温室盆栽药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溶剂对吡唑醚菌酯乳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1.2 对乳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3.2 溶剂对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在植物叶片上行为变化的影响
        3.2.1 对乳液接触角的影响
        3.2.2 对乳液黏附张力的影响
        3.2.3 对乳液黏附功的影响
        3.2.4 对乳液持留量的影响
        3.2.5 对乳液润湿面积及蒸发时间的影响
        3.2.6 溶剂对吡唑醚菌酯乳液的形态变化的影响
        3.2.7 溶剂对吡唑醚菌酯乳液在植物叶片上晶体状态的影响
    3.3 乳油中溶剂对吡唑醚菌酯防治植物病害的的影响
        3.3.1 对黄瓜白粉病温室盆栽药效的影响
        3.3.2 对辣椒炭疽病温室盆栽药效的影响
        3.3.3 对水稻稻瘟病温室盆栽药效的影响
4 讨论
    4.1 溶剂种类对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在植物叶片上润湿沉积行为的影响
    4.2 溶剂种类对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在植物叶片上蒸发时间的影响
    4.3 溶剂种类对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液在植物叶片上活性成分状态变化的影响
    4.4 溶剂种类对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植物地上部病害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1 创新点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细菌的耐药形势
    1.2 藏药材资源与分布
    1.3 藏药材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现状
        1.3.1 抗菌活性藏药材的入药部位
        1.3.2 单味藏药材抗菌作用
        1.3.3 藏药化学成分抑菌作用
        1.3.4 藏药复方抗菌作用
    1.4 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1.5 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现状
        1.5.1 中药材入药部位
        1.5.2 单味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1.5.3 中药复方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第二章 20 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2.3.2 培养基制备
        2.3.3 实验菌液制备
        2.3.4 实验药材提取物体外抗普通细菌活性测定
        2.3.5 结果判定
    2.4 结果
        2.4.1 实验药材粗提物无菌实验结果
        2.4.2 实验药材抗普通细菌活性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四种藏药材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3.3.2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3.3.3 培养基制备
        3.3.4 实验菌液制备
        3.3.5 MABA法药敏检测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3.3.6 结果判定
    3.4 结果
        3.4.1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3.4.2 藏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3.5 讨论
第四章 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西藏沙棘体内抗菌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西藏沙棘网络药理学分析流程
    4.3 所用数据库及软件
    4.4 实验方法
        4.4.1 西藏沙棘药物活性成分的获取
        4.4.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的获取
        4.4.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蛋白名称转换
        4.4.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4.4.5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4.4.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4.4.7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4.4.8 西藏沙棘核心靶点GO及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4.5 结果
        4.5.1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4.5.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
        4.5.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基因
        4.5.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4.5.5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4.5.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4.5.7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 PPI 网络及核心靶点
        4.5.8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关键靶点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4.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研究进展
        1.1.1 细菌、线虫、昆虫复合体生活史
        1.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生物学特性
    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2.1 共生菌分离到的蛋白类或多肽类活性物质
        1.2.2 共生菌分离到的吲哚类或吡咯类活性物质
        1.2.3 共生菌其他类活性物质
    1.3 SN313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分离活化结果
        2.2.2 SN313菌株的发酵与粗提物的提取
        2.2.3 SN313次生代谢产物一级硅胶柱层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化合物质谱(MS)数据测定
        3.2.2 化合物的核磁氢谱、碳谱(NMR)测定
        3.2.3 化合物单晶培养
        3.2.4 化合物的比旋光度测定
        3.2.5 化合物熔程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N313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靶标
        4.1.2 试剂及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4.2.2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其他生物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4.3.2 SN313次生代谢产物对其他生物活性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1.1.1 晶体法
        1.1.2 色谱法
        1.1.3 化学拆分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1.6 其他方法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化学品及试剂
        2.2.3 标准溶液配制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2.3.3 对映体制备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化学品及试剂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化学品和试剂
        4.2.3 生物测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
        5.2.2 化学品及试剂
        5.2.3 供试生物
        5.2.4 毒性测定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2.1 同源模建方法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
        7.2.2 化学品和试剂
        7.2.3 田间实验设计
        7.2.4 样品分析方法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7.2.6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番茄枯萎病菌拮抗放线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番茄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番茄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番茄枯萎病菌研究进展
        1.1.3 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1.2 拮抗放线菌研究现状
        1.2.1 放线菌的来源
        1.2.2 拮抗放线菌的分类地位
        1.2.3 拮抗放线菌的代谢产物
        1.2.4 拮抗放线菌生防机制
        1.2.5 拮抗放线菌的利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
    2.2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2.1 对峙法筛选高拮抗活性放线菌
        2.2.2 抑菌谱测定
        2.2.3 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测定
    2.3 放线菌菌株2-1-2F-1的分类鉴定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培养性状鉴定
        2.3.3 生理生化测定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放线菌菌株2-1-2F-1发酵条件的优化
        2.4.1 发酵培养液种类
        2.4.2 发酵时间
        2.4.3 接种量
        2.4.4 发酵转速
        2.4.5 发酵温度
    2.5 菌株2-1-2F-1代谢产物分析
        2.5.1 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2.5.2 有机溶剂萃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5.3 硫酸铵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5.4 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5.5 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持效性测定
        2.5.6 代谢产物理化性质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3.1.1 70株放线菌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3.1.2 具有拮抗作用的8株放线菌抑菌谱
        3.1.3 8株放线菌发酵液对番茄枯萎病菌抑制效果
    3.2 菌株2-1-2F-1的分类
        3.2.1 菌株2-1-2F-1的形态特征
        3.2.2 菌株2-1-2F-1的培养性状
        3.2.3 菌株2-1-2F-1的生理生化特征
        3.2.4 菌株2-1-2F-1的16S rDNA序列测定
    3.3 菌株2-1-2F-1发酵条件优化
        3.3.1 最佳发酵培养液
        3.3.2 最佳发酵时间
        3.3.3 最佳接种量
        3.3.4 最佳发酵转速
        3.3.5 最佳发酵温度
    3.4 菌株2-1-2F-1代谢产物分析
        3.4.1 挥发性物质对番茄枯萎病菌抑菌作用
        3.4.2 不同有机物萃取的代谢产物活性
        3.4.3 丙酮和硫酸铵沉淀产物的活性
        3.4.4 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持效性
        3.4.5 代谢产物理化性质
4 讨论
    4.1 放线菌的分类依据
    4.2 发酵条件的优化
    4.3 代谢产物活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概述
        1.1.1 生物农药的定义
        1.1.2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应用
    1.2 微生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源农药的概述
        1.2.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1.3 土壤放线菌研究现状
        1.3.1 土壤放线菌的概述
        1.3.2 土壤放线菌的研究资源现状
        1.3.3 土壤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4 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活化菌种
        2.2.3 供试放线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2.4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2.5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3.2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3.3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拮抗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2.3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3.2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菌株DA4312 发酵产物的初步分离
        4.2.3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试验
        4.2.4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2.5 有机溶剂萃取
        4.2.6 硅胶柱层析
        4.2.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2.8 质谱分析(Q-TOF)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结果
        4.3.2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3.3 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结果
        4.3.4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4.3.5 HPLC制备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物质
        4.3.6 质谱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机理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2.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2.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2.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2.6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7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8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3.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3.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3.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3.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6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3.7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农药负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研究的现状
        1.1.1 农药存在的问题
        1.1.2 农药剂型的发展趋势
        1.1.3 农药控释体系的研究进展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1.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2.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展望
    1.3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嘧菌酯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操作
        2.2.1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IL-100)的制备
        2.2.2 荧光修饰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ITC-NH_2-Fe-MIL-100)的制备
        2.2.3 载药体系(AZOX@Fe-MIL-100)的制备
        2.2.4 样品表征
        2.2.5 载药体系缓释性能的测定
        2.2.6 载药体系(AZOX@Fe-MIL-100)生物活性的测定
        2.2.7 菌丝体对Fe-MIL-100的吸收
        2.2.8 载体颗粒对小麦生长的营养作用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3.2 载药体系的制备
        2.3.3 载药体系释放性能的研究
        2.3.4 载药体系生物活性的测定
        2.3.5 载体材料在菌丝体内的传输
        2.3.6 载体材料对小麦生长的营养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聚多巴胺修饰铁基金属-有机骨架/烯唑醇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操作
        3.2.1 氨基修饰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Fe-MIL-101)的制备
        3.2.2 载药体系(Dini@NH_2-Fe-MIL-101)的制备
        3.2.3 多巴胺包覆载药体系(PDA@Dini@NH_2-Fe-MIL-101)的制备
        3.2.4 样品表征
        3.2.5 载药体系缓释性能的测定
        3.2.6 载药体系生物活性的测定
        3.2.7 载体材料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3.2 载药体系的制备
        3.3.3 载药体系释放性能的研究
        3.3.4 载药体系生物活性的测定
        3.3.5 载体材料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自发荧光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嘧菌酯与烯唑醇负载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操作
        4.2.1 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Al-MIL-101)的制备
        4.2.2 载药体系(AZOX@Dini@NH_2-Al-MIL-101)的制备
        4.2.3 样品表征
        4.2.4 载药体系(AZOX@Dini@NH_2-Al-MIL-101)生物活性的测定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4.3.2 载药体系的制备
        4.3.3 载药体系生物活性的测定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嘧菌酯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2 聚多巴胺修饰铁基金属-有机骨架/烯唑醇控释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3 自发荧光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嘧菌酯与烯唑醇负载及其性能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沼液对两株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沼液的产生及性质
        1.2.1 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1.2.2 水解类酶
        1.2.3 维生素
        1.2.4 氨基酸
        1.2.5 植物激素
        1.2.6 抗生素
        1.2.7 腐殖酸
    1.3 沼液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沼液直接粗放回用技术
        1.3.2 生态净化处理工艺
        1.3.3 生化处理技术
        1.3.4 高附加值开发处理工艺
        1.3.5 沼液处理利用存在的问题
    1.4 三七根腐病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1 三七概况
        1.4.2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4.3 三七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1.4.4 三七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1.4.5 防治措施存在的问题
    1.5 沼液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1 沼液防治植物病害的种类
        1.5.2 沼液防止植物病害现状
        1.5.3 沼液防治植物病害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第2章 研究方案及主要内容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流程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标靶病原菌
        3.1.2 实验所用沼液
        3.1.3 培养基
        3.1.4 药品
        3.1.5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分析测定项目
        3.2.2 供试病原菌的培养
        3.2.3 沼液处理方法
        3.2.4 抑菌试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2.6 实验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蒸发量的浓缩液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2 不同浓缩温度得到的猪沼浓缩液对两株病原菌抑制效果的影响
    4.3 不同用量的沼液浓缩液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4 对浓缩液的不同处理温度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影响
    4.5 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别萃取原沼液所得活性物质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6 不同有机溶剂分别萃取沼液浓缩液所得活性物质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7 不同有机溶剂依次萃取沼液浓缩液得到的活性物质对两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8 植物抑菌活性成分与其发酵后的沼液抑菌效果的对比研究
    4.9 9种不同化学杀菌剂与发酵后的沼液抑菌效果的对比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蒸发量对沼液浓缩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5.1.2 不同浓缩温度对沼液浓缩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5.1.3 不同用量对沼液浓缩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5.1.4 不同浓缩液处理温度对沼液浓缩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5.1.5 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别萃取原沼液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
        5.1.6 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别萃取沼液浓缩液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
        5.1.7 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依次萃取沼液浓缩液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
        5.1.8 不同植物天然抑菌成分乙醇提取物与沼液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
        5.1.9 不同化学杀菌剂毒力对比研究
    5.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相思子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生物活性及几种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2 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与作用方式的研究
        1.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2 相思子的研究进展
        1.2.1 相思子医学方面的研究
        1.2.2 相思子杀虫作用研究
        1.2.3 相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选题的意义及论文设计总体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43种植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相思子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生物活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溶剂对相思子的提取效果
        4.2.2 触杀活性测定
        4.2.3 拒食活性测定
        4.2.4 胃毒作用
        4.2.5 忌避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酶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AChE酶活力的影响
        5.2.2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GST酶活力的影响
        5.2.3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CarE酶活力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相思子在本研究中对小菜蛾和甘蓝蚜具有最佳触杀效果
    6.2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触杀作用显着
    6.3 相思子石油醚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体内AChE、GST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几种有机溶剂对靶标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D]. 李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吡唑醚菌酯乳油中溶剂对其在不同靶标作物表面作用效能的影响[D]. 李同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D]. 刘艳霞. 西藏大学, 2021(12)
  • [4]嗜线虫致病杆菌SN31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大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番茄枯萎病菌拮抗放线菌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D]. 季文平. 扬州大学, 2020(04)
  • [7]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 文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农药负载性能研究[D]. 单永潘.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沼液对两株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D]. 刘继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相思子提取物对小菜蛾和甘蓝蚜的生物活性及几种酶的影响[D]. 杨志鹏.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几种有机溶剂对目标病原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