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外语录像机质量的看法

我对外语录像机质量的看法

一、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周婧景[1](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林雪原[2](2013)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研究内容确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论文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横向上,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对信仰的内涵、特征、‘类型、功能等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纵向上,在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代中国大学生所处的信仰教育背景和信仰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着重探究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渠道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遵循由概念到体系,由问题到对策的逻辑关系展开。首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信仰需要强烈、信仰竞争激烈、信仰状态多样的状况,指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考察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难点与创新之处。其次,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在简明扼要阐释信仰的内涵、特点、类型、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进而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继之,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确立时期、迷乱时期和重建时期三个阶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建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全球化、信息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三大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挑战和机遇。然后,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象的信仰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和教育者遭遇自身的信仰危机、魅力危机这两个角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并从大学生、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任重而道远。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渠道这四个角度提出了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从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四个方面明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内容选择、创新内容体系以及创新内容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从理论灌输法、情境感染法、实践感知法三个方面完善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从原有的渠道以及应该拓展的渠道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渠道。

赵丽娜[3](2013)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用发展的眼光来探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是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办特色教育和品牌学校的选择。目前关于民办高校图书馆和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研究数量比较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其图书馆的特点、并在管理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其图书馆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做出一定贡献。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馆藏文献的实用性、服务效果的生产性、吸纳资源多元化、发展不均衡化和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等特点。此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管理目标主要有:在管理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人员上——结合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组建特色人才队伍;管理条件上——重塑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形象;管理方法上——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实行激励机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访谈调查的方法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主要及成因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落后,即缺乏信息管理和服务意识、缺乏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建设和利用资源仍受多种条件制约,即经费短缺、观念保守、服务落后,经费短缺导致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保证、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影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展,观念保守体现在常常把藏书的数量作为衡量图书馆优劣的量化指标、资源利用上的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服务落后表现为传递方式单一、文献资源保证率低、操作手段落后、文献服务层次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即金字塔式的管理层次、分段管理的业务流程、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读者教育匮乏。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改进策略主要为建立创新的办馆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即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即建立信息中心、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完善职工教育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建设、利用管理,强化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适应数字需要、强化服务创新;积极改善办馆条件,即增加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馆员素质;改革机构设置,即传统部门的合并与新部门的设置、组织层次扁平化发展、重新设计工作内容、充分授权;大力开展用户教育,即导向教育、文献检索教育等方面。

鲜于静[4](2015)在《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纽约城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作家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也是书写纽约城的重要作家。在多克托罗的多部作品中,作家分别对不同发展时期的纽约城历史文化、人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危机等进行了反思和重构。这些作品的时间跨度为一百多年,从19世纪70年代至当代,包括内战后、进步时代、大萧条时期、冷战时期和当代的纽约城。本论文主要运用芒福德的城市历史观以及戈特迪纳和哈奇森等人的新城市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多克托罗九部作品中的纽约城书写,包括《像真的一样大》(Big as Life,1966)、《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1971)、《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1975)、《诗人的生活》(Lives of the Poets,1984)、《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1985)、《比利·巴思格特》(Billy Bathgate,1989)、《水利工程》(The Waterworks,1994)、《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0)和《纽约兄弟》and Langley,2009)。论文通过挖掘纽约城的历史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及作家对城市出路的探索,揭示多克托罗的城市书写特质。多克托罗小说中的纽约城体现了对城市历史以及对承载时间之空间的记忆所进行的后现代主义时空的重构与再现。多克托罗在纽约大都会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城市经验,孕育了他对纽约城的情感,激发了他的文学想像力。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纽约市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感的城市,处于后工业纽约大都会语境中的多克托罗回顾了美国内战后现代化、工业化以及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纽约城。作为在纽约城出生和成长的俄国第三代移民,多克托罗不仅熟悉纽约城的地理、历史和景观,而且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体现了作家个人的城市记忆和犹太文化记忆。多克托罗作品中的纽约城不仅仅可以当作静止、凝固的空间为社会活动提供背景和场所,而且富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意义,隐含着作家对纽约城的思想与情感。多克托罗作品中城市符号的书写是以纽约城现实为依据,具体包括城市文化景观、城市的居住环境、城市异质空间和城市交通符号。这些城市符号记载了城市的历史以及作家本人对城市的体验和感受,并且反映了作家对社会边缘者和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多克托罗对纽约城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危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作品中的危机形式主要包括城市中的罪与恶、种族冲突、城市居民的生活困境和精神与伦理危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纽约城的危机表现形式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熵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处于城市语境中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物面临一系列问题,然而他们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救赎,摆脱现实世界的痛苦、混乱和危险。多克托罗一直对纽约城命运的思考及出路进行探索,包括理性的宗教信仰、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包容、城市正义的构建、对人格尊严的扞卫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等。纽约城在其发展历程中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城市的未来需要人类自身的努力。多克托罗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上帝概念新的理解,他试图调和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矛盾,为的是丰富人们的信仰生活,拯救人们的灵魂,因为只有通过信仰上的革新与调和才能实现世界和平,才有希望重建“上帝之城”。多克托罗的城市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犹太人文思想,不仅包括犹太教救赎思想,还包含正义思想、责任感、浓厚的家庭意识等。多克托罗的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多元的书写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多克托罗的多元文学表现形式包括电影技术、拼贴手法、侦探小说、儿童成长小说、复调叙事等。电影蒙太奇和拼贴手法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呈现跳跃性,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现代性、复杂多变和混乱不堪。侦探理性的视角与儿童感性的视角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纽约城中曾经被人忽略或忘却的阴暗以及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与抗争。复调叙事与回忆叙事中时序的混乱凸显了城市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各种矛盾和冲突,拓展了叙述的时间和空间,使城市历史和记忆的表述更具真实性。总之,多克托罗的纽约城书写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罗列和叠加,而是一种作家对城市的阐释、想像和建构。多克托罗在其作品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丧失、伦理道德的困境等问题,表达了对处于社会中下层普通百姓的同情,宣扬了主张社会公正和肯定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他的作品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揭示了作家对城市文化、城市居民生存状态和城市问题的关注,纽约城是多克托罗的心灵之城。

杨颖[5](2013)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文中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对于推广普通话、提升国民普通话水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历史、性质、特征、目标、主体、内容、实施、环境、评价等角度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做了较深入的系统研究。了解历史更能剖析现状,所以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是在90年代中期进入繁荣阶段之后,才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行,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决定着课程的走向。就性质而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而非学术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归纳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不同特征其中,对象的宽泛性、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权威性、教法的实践性、评价的复杂性等都是较为明显的特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的普通话语汇语法,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施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重主体。施训主体即培训者,受训主体即受训者,管理主体主要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实际上基本上就是各级语委、国家测试中心、各省测试中心、各地市级测试站和高校测试站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主体的课程实践事实上就面临一种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并存、权力性与非权力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加强协调与沟通,进行合作式的权力运作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管理主体必须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为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现状,本研究对20种通用教材中普通话与测试概说、语音知识与发音技巧、模拟样卷、相关附录、光盘与学习卡等各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当前教材存在明显的应试化倾向。另外,通过非结构性个案晤谈、课堂观察和问卷三个角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技能考试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比一般考前培训的内容更加不确定一些。其实,影响课堂内容的因素有很多,除由国家意志和普通话本体规定所确定的公共框架外,培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的多项特征也都对此颇有影响。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质量,就必须充分考虑按通用、地方、行业进行教材分层以及按受训者特征进行教学分层。接下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设想,提出了常规改良、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内涵拓展共5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共性,但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各有鲜明特色。最后,本研究讨论了课程环境与课程评价。虽然内环境与外环境都是课程环境,但本研究更关注更直接作用于培训课堂的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可分为时空环境、设施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我们对这七种内环境的现状及理想状态进行了调查比较,提出了应对措施。另外,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存在不少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业评价应该分别由拿证过级、侧重应试、传统单一、简单一维转变为提升为本、层级建构、创新多样和复杂多维。

路小静[6](2010)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三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三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三是利用三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张新兴[7](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陈治[8](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体育宣传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媒体体育宣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媒体的宣传价值和体育特有功能的契合是其发展的基础。对其开展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者采取文献法、专家访谈法搜集媒体体育宣传发展的历史材料;运用逻辑推理、内容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解析;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作全面的梳理,以期在了解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鉴往知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作者指出,媒体体育宣传是指媒体机构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体育事实,以一定的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传播活动;认为需以时间为纵轴,以媒体体育宣传的五大操作化维度为截面来考察其演进及所涉及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媒体有其不同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之初,广播是媒体体育宣传的主导形态;九十年代后电视的普及推动它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网络的兴起使其面临机遇和挑战。报纸作为媒体体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以其宣传报道的深度优势,在媒体体育宣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爱国主义始终是媒体进行体育宣传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九十年代,中国媒体和体育实行市场化操作,媒体体育宣传开始认同合理的市场利益。进入历史新时期,媒体体育宣传围绕奥运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取向。我国媒体体育宣传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在媒体体育宣传中宣传对象在体育宣传活动中的主动意识不断加强,从被动参与逐渐发展至主动参与。我国体育健儿在各类重要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媒体体育宣传报道兴起;90年代后,体育的市场化尝试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媒体体育宣传的突破;进入新世纪,中国体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媒体体育宣传围绕奥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的策略和技巧逐渐丰富。形象构建由“民族英雄”转向“平民偶像”;宣传策略由“刚性说教”转向“柔性娱乐”;宣传形式由“硬新闻”转向“软新闻”;宣传渠道由“单一有限”转向“多样融合”。媒体体育宣传的制度变迁在政府与媒体的博弈、利益的驱动、市场的竞争和技术的推动下进行,制度变迁既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又是其在市场化背景下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作者从六个维度对08奥运会的媒体体育宣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媒体体育宣传规律的正确认识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也使其面临挑战;提出了提高媒体体育宣传效果的途径。

王思琦[9](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魏云松[10](2001)在《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几个方面谈论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录像资料收录员应具有的良好素质。

二、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2)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基本结构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3.1 难点
        1.3.2 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概念
    2.1 信仰
        2.1.1 信仰的基本内涵
        2.1.2 信仰的特性
        2.1.3 信仰的类型
        2.1.4 信仰的功能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3.1 信仰教育
        2.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3.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环境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1.2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1.4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环境
        3.2.1 全球化浪潮
        3.2.2 信息社会
        3.2.3 中国社会转型
4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象的问题
        4.1.1 当代大学生信仰的整体状况
        4.1.2 当前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4.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问题
        4.2.1 教育者的信仰状况
        4.2.2 教育者的能力状况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4.3.2 教育者自身的原因分析
        4.3.3 社会环境的原因分析
5 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5.1 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
        5.1.1 方向性原则
        5.1.2 主体性原则
        5.1.3 系统性原则
        5.1.4 长期性原则
    5.2 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5.2.1 创新内容选择
        5.2.2 创新内容体系
        5.2.3 创新内容表达
    5.3 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
        5.3.1 论灌输法
        5.3.2 情境感染法
        5.3.3 实践感知法
    5.4 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
        5.4.1 课堂教学教育
        5.4.2 课外实践教育
        5.4.3 校园网络教育
        5.4.4 校园生活教育
        5.4.5 组织集中教育
        5.4.6 仪式象征教育
        5.4.7 社会补充教育
        5.4.8 家庭补充教育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特点及图书馆管理目标
    (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特点
        1. 馆藏文献的实用性
        2. 服务效果的生产性
        3. 吸纳资金多元化
        4. 发展不均衡化
        5. 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
    (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目标
        1. 管理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 管理人员上——组建特色人才队伍
        3. 管理条件上——重塑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形象
        4. 管理方法上——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成因
    (一)管理理念落后
        1. 缺乏信息管理和服务意识
        2. 缺乏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
        3. 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
    (二)建设和利用资源仍受多种条件制约
        1. 经费短缺
        2. 观念保守
        3. 服务落后
    (三)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 金字塔式的管理层次
        2. 分段管理的业务流程
        3. 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
    (四)读者教育匮乏
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改进策略
    (一)建立创新的办馆思想,转变思想观念
        1. 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
        1. 建立信息中心,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2. 完善职工教育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建设、利用管理
        3. 强化读者服务工作的管理
        4. 适应数字需要,强化服务创新
    (三)积极改善办馆条件
        1. 增加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量,实现资源共享
        2. 建设人才队伍,提高馆员素质
    (四)改革机构设置
        1. 传统部门的合并与新部门的设置
        2. 组织层次扁平化发展
        3. 重新设计工作内容
        4. 充分授权
    (五)大力开展用户教育
        1. 导向教育
        2. 文献检索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纽约城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后工业大都会语境下多克托罗的纽约城书写
    第一节 多克托罗的纽约城经验及其城市理念
    第二节 多克托罗对纽约城历史的回顾
    第三节 纽约城书写——历史、记忆与想像的融合
第二章 多克托罗小说中的纽约城符号及其寓意
    第一节 纽约城文化景观
    第二节 纽约城居住环境
    第三节 纽约城异质空间
    第四节 纽约城交通符号
第三章 多克托罗小说中纽约城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危机
    第一节 纽约城发展中的罪与恶
    第二节 纽约城杂糅文化语境中的种族冲突
    第三节 纽约城居民的生活困境
    第四节 纽约城中的精神与伦理危机
第四章 多克托罗对纽约城命运的思考及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 宗教救赎:重建“上帝之城”
    第二节 多元文化:并存与包容
    第三节 城市正义:寻求与探索
    第四节 传统伦理道德:肯定与回归
第五章 纽约城书写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电影蒙太奇和拼贴手法
    第二节 侦探小说及侦探视角
    第三节 儿童成长小说及儿童视角
    第四节 复调叙事与时序混乱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5)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意义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繁荣阶段
第二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
        一、技能性
        二、综合性
        三、实践性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征
        一、教学对象的宽泛性
        二、学习目标的多样性
        三、课程内容的权威性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五、课程评价的复杂性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目标
        一、确立目标的依据
        二、目标的构成
第三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重主体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施训主体
        一、施训主体的研究意义
        二、施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三、施训主体的能力分析
        四、提升施训能力的措施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受训主体
        一、受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二、受训主体的性质与地位
        三、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及其实践影响
        四、如何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管理主体
        一、管理主体的相关研究
        二、管理主体的来源与职能
        三、管理主体的实践特质
        四、管理主体的管理策略
第四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材现状
        一、20种教材的基本内容
        二、评价:应试化倾向明显
        三、讨论:教材差异与编者的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学内容现状
        一、个案晤谈结论:规定性与自选性共存
        二、课堂观察结论:目标短视以致内容狭化
        三、问卷调查结论:基本满意但仍需优化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框架的国家意志与普通话本体规定
        二、施训主体的教师素养与口语理念
        三、受训主体的基础与动力
        四、管理主体的运营方式
    第四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的分层构架
        一、后现代课程观
        二、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的分层构架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 选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建构主义的启示
    第二节 可以选择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常规改良模式
        二、层级分类模式
        三、合作互助模式
        四、条块分割模式
        五、内涵拓展模式
第六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环境与评价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环境因素
        一、内环境的构成要素
        二、外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的现状与理想状态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结论
        三、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异及改进策略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一、课程目标:从“拿证过级”到“提升为本”
        二、课程内容:从“侧重应试”到“层级建构”
        三、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到“创新多样”
        四、学业评价:从“简单一维”到“复杂多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种教材的版本情况
    附录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学内容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理想状态的调查问卷
后记

(6)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中国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
        1.2.1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2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分析
    2.1 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理论
        2.1.1 文化多样性
        2.1.2 文化软实力
        2.1.3 文化产业
    2.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2.3.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2.3.3 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出版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制约因素分析
        3.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出版业"走出去"
        3.2.2 市场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3.2.3 出版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其"走出去"
        3.2.4 中介机构功能缺失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4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及分析选择
    4.1 出版物实物出口
        4.1.1 我国图书出口现状
        4.1.2 图书出口现存问题分析
        4.1.3 我国实物出口模式的利弊总述
    4.2 版权输出
        4.2.1 我国版权输出现状
        4.2.2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4.2.3 版权输出现存问题分析
        4.2.4 我国版权输出模式的利弊总述
    4.3 资本输出
        4.3.1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的现状
        4.3.2 中国出版业资本输出的形式
        4.3.3 基于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现状的分析
        4.3.4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模式利弊的总述
5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模式与经验分析
    5.1 美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1.1 美国的图书出口
        5.1.2 美国的版权输出
        5.1.3 美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2 英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图书出口
        5.2.2 英国的版权输出
        5.2.3 英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3 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3.1 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
        5.3.2 日本动漫"走出去"的特点
    5.4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取得成功的经验
        5.4.1 有效克服语言、市场和当地风俗三种阻力
        5.4.2 合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新科技三种力量
6 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6.1 完善政府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6.1.1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
        6.1.2 强化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力度
        6.1.3 完善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
    6.2 培育出版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6.2.1 建立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6.2.2 通过并购实现出版企业的规模扩张
        6.2.3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2.4 实施本土化战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6.2.5 创立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6.3 加强数字出版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
        6.3.1 数字出版发展概述
        6.3.2 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形态
        6.3.3 利用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的建议
    6.4 完善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功能
        6.4.1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6.4.2 完善版权代理机构对出版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评析
    0.3 国内研究进展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评析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0.5.1 研究难点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集群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劳动分工理论
        2.1.4 资源配置理论
    2.2 指导原则
        2.2.1 全局导向原则
        2.2.2 协同合作原则
        2.2.3 各尽所能原则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1 美国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2 英国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3 特点分析
    3.3 澳大利亚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4.1 香港
        4.1.1 组织架构
        4.1.2 信息资源建设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2 澳门
        4.2.1 组织架构
        4.2.2 信息资源建设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3 台湾
        4.3.1 总分馆体系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5.1.2 特点分析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5.2.1 统一建设模式
        5.2.2 委托建设模式
        5.2.3 联合建设模式
        5.2.4 自主建设模式
    5.3 统一建设模式
        5.3.1 典型案例
        5.3.2 特点分析
        5.3.3 适用性分析
    5.4 委托建设模式
        5.4.1 典型案例
        5.4.2 特点分析
        5.4.3 适用性分析
    5.5 联合建设模式
        5.5.1 典型案例
        5.5.2 特点分析
        5.5.3 适用性分析
    5.6 自主建设模式
        5.6.1 典型案例
        5.6.2 特征分析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6.2.1 省级行政区
        6.2.2 地级行政区
        6.2.3 县级行政区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6.3.1 省级行政区
        6.3.2 地级行政区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体育宣传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宣传的基础研究
    2.2 国外有关媒体体育宣传的研究
    2.3 国内有关宣传的基础研究
    2.4 国内有关媒体体育宣传的研究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个案研究法
4.分析讨论
    4.1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维度
        4.1.1 媒体体育宣传的概念
        4.1.2 媒体体育宣传阶段划分的依据
        4.1.3 定义的操作化维度阐释
    4.2 媒体体育宣传阶段的划分及宣传观的演变
        4.2.1 媒体体育宣传的阶段划分
        4.2.2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实践的主要内容
        4.2.3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观的演变
    4.3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主体的历史发展
        4.3.1 广播的兴衰
        4.3.2 电视的普及
        4.3.3 网络的兴起
        4.3.4 报纸的影响
        4.3.5 小结
    4.4 改革丌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价值取向的演进
        4.4.1 爱国主义的推动
        4.4.2 市场利益的认同
        4.4.3 人文主义的关怀
        4.4.4 小结
    4.5 改革丌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对象地位的重新审视
        4.5.1 宣传对象的拓展
        4.5.2 宣传对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4.5.3 宣传对象的接受过程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4.5.4 小结
    4.6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技巧与策略的嬗变
        4.6.1 形象构建由"民族英雄"转向"大众偶像"
        4.6.2 宣传策略由"刚性说教"转向"柔性娱乐"
        4.6.3 宣传形式由"硬新闻"转向"软新闻"
        4.6.4 宣传渠道由"单一有限"转向"多样融合"
        4.6.5 小结
    4.7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的制度考察
        4.7.1 制度及其理论范式
        4.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体育宣传制度变迁的动力
        4.7.3 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体育宣传制度变迁的沿革
        4.7.4 中国媒体体育宣传管理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4.7.5 小结
    4.8 个案分析:关于北京奥运会媒体体育宣传的研究
        4.8.1 宣传主体的丰富
        4.8.2 宣传观念的更新
        4.8.3 宣传对象的拓展
        4.8.4 宣传内容的全面
        4.8.5 宣传技巧的灵活
        4.8.6 宣传制度的完善
        4.8.7 小结
    4.9 全球化语境下媒体体育宣传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9.1 正确认识媒体体育宣传规律带来的机遇
        4.9.2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带来的挑战
        4.9.3 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媒体体育宣传的途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后记

四、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2]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林雪原.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4)
  • [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D]. 赵丽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5)
  • [4]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纽约城书写研究[D]. 鲜于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5]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D]. 杨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6]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05)
  • [7]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体育宣传发展研究[D]. 陈治.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9)
  •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10]外语录像收录员素质之我见[J]. 魏云松. 情报资料工作, 2001(S1)

标签:;  ;  ;  ;  ;  

我对外语录像机质量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