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一、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吕凤英,宋来凤,刘蕾,赵红,王红月,李莉,王琳琳,王清峙,司文学,张连庄,李晓惠,赵然旭[1](2007)在《心肌扩张型心脏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纯心壁病损造成的心脏扩张者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6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60例心脏移植的受体心脏在离体后立即进行了肉眼观察、测量和摄影记录,并进行了全面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其中40例单纯心壁病损造成的心脏扩张者进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并观察其形态特点。结果 40例单纯心壁病损造成的心脏扩张者中21例(52.5%)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9例(22.5%)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6例(15.0%)为缺血性心肌病,其余的4例(10.0%)为局灶性心肌致密化不全、巨细胞性心肌炎和特异性心肌病中的酒精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肌病。40例中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15例(37.5%),不相符率较高的依次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7/9)、缺血性心肌病(5/6)和巨细胞性心肌炎(1/1)。不相符的这几种病的原临床和影像学诊断都是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和巨细胞性心肌炎都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表现,酒精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肌病等的病理诊断需要参考临床病史。该组病例没有观察到慢性心肌炎样病变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态学迹象。结论进行心脏移植病例受体心脏的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提高心脏病的临床和影像诊断的正确率,病理形态检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曹德柔[2](1978)在《原发性心肌病》文中指出 心肌病是目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当中常见多发病之一。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病人的发现亦不断增加,但由于本病不典型,常易误诊为风心、冠心、先心,心包炎等等,从而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因此,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提高对心肌病的认识,探讨战胜心肌病的疗法,把临床上对心肌病认识的一些粗浅体会,结合文献

刘雨蒙,汪灵杰,陈蒙,朱静芬,朱默,胡春洪[3](2021)在《心脏MRI对左心室扩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脏MRI在引起左心室扩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35例左心室扩大患者的MRI表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最大横径、左心室壁各节段舒张末期厚度,观察心肌延迟强化表现。结果 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均表现为左心室壁普遍变薄,其中6例出现室间隔肌壁间线样强化; 12例缺血性心脏病(IHD)表现为肇事血管供血区心肌变薄,且相应区域出现心内膜下及透壁性强化; 7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均出现侧壁心外膜侧强化,其中6例可见室间隔肌壁间线样强化; 6例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中,2例表现为室间隔肌壁间线样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酒精性心肌病(ACM)和围产期心肌病(PPCM)各1例,均表现为左心室壁普遍变薄,无延迟强化。结论心脏MRI能够为左心室扩大疾病提供结构及功能信息,钆对比剂增强能够为这些疾病的鉴别提供有效依据。

曹菲[4](2019)在《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之为心室肌小梁过多、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由薄而致密的心外膜下心肌层和增厚的非致密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双层心肌构成,且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心肌层表面可见多个显着突起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凹的隐窝与心室腔相通并有血流进出。本文第一章对NVM的命名、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因NVM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故通过建立NVM动物模型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本课题主要针对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VM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1.探讨如何运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小鼠模型;2.在成功建立NVM小鼠模型后,运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检测NVM心脏组织差异蛋白;3.运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NVM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与NVM发生相关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验证、探索NVM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根据前期关于精确浓度RA与正常胚胎心肌致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采用过量RA干扰孕鼠胚胎心肌致密化过程而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模型的假设。本研究在孕鼠怀孕第8.5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70mg/kg诱导孕鼠胎儿NVM。组织病理学证实RA干预组孕鼠子代表现出典型的NVM病理学特征。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A干预组孕鼠子代平均体重明显减低,显示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01)。给予ATRA10天后母鼠平均体重较给药前明显下降,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过量的ATRA可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并提示过量的ATRA可能参与母鼠及其子代能量代谢过程。该动物模型为下一步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建立基础。第二部分: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后,运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RA诱导NVM的基础研究。在RA干预组(RA)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68个;在RA干预组(RA)与DMSO对照组(DMSO)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48个。经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RA与两个对照组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凝血功能方面。结论:根据已有大量此类蛋白功能相关研究,初步推测RA诱导孕鼠子代NVM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NVM心室内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分析之后,运用PRM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分别对Control、DMSO以及RA三组中9例幼鼠心脏样品中6种差异蛋白激肽原1(kininogen-1,KNG1)、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1AT)、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I,ApoAI)、β2 糖蛋白 1(beta-2-glycoprotein1,β2GP1)、微管蛋白β4a 链(tubulinbeta-4Achain,TUBB4A)、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 12条肽段进行PR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蛋白的表达与TMT检测的相对定量结果一致,存在显着差异。对这6种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在相关通路以及与NVM可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将为后续NVM相关蛋白功能验证,了解NVM相关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顾丽雯[5](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张力力[6](2018)在《儿童心肌病变基因突变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儿童心肌病常见的有原发性心肌病、心动过速心肌病、遗传代谢性心肌病、遗传综合征累积心肌组织等。近年来发现大部分儿童心肌病变与基因突变相关。既往心肌病的基因检测只包括了几个特定的基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多个病人、大量基因的同时检测成为可能,心肌病大基因包也随之出现。目的:研究儿童心肌病变中心肌病相关110个基因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儿童心肌病变的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9月-2018年2月,年龄≤14周岁,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心肌病变的患儿113例,所有病例均行临床常规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酶学、串联质谱检查及基因检测,对其一级亲属行临床常规筛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113例患儿中,扩张型心肌病(DCM)37例,肥厚型心肌病(HCM)20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20例,限制型心肌病(RCM)7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2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3例,心动过速心肌病(TIC)5例,糖原累积病Ⅱ形(GSDⅡ)1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综合征(PCD)4例,Danon病1例,Barth综合征1例,Noonan综合征2例。共49例(43.4%)检测到致病突变或可疑致病突变,其中7例(6.2%)检测到显性遗传相关的复合杂合突变。共在24个基因上检测到58个致病或可疑致病突变位点,其中22个(37.9%)突变位点为本研究首次发现,11个(18.9%)突变位点为新发突变。DCM和HCM基因阳性与阴性病例在发病年龄、左室扩大程度或心肌肥厚程度上无明显差异,LVNC基因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更容易出现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原发性心肌病中携带LMNA-E290K、NEXN-E240Nfs*8+NEXN-T666N、MYH7-R663C+MYH7-R1050*、RBM20-V1032fs、TNNT2-R130C等突变位点的患儿出现了恶性临床事件,携带显性遗传双杂合突变的7例患儿中,4例患儿有严重的临床表型。遗传代谢病及遗传综合征的患儿均检测到特定基因突变,GSDⅡ型和PCD的患儿有区别于原发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Noonan综合征的患儿有特殊的面容。5例TIC均未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结论:(1)儿童心肌病患儿约40%可以检测到基因突变,将累及心肌组织的代谢病及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与原发性心肌病相关基因合并为心肌病变相关基因包能准确、快速、经济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2)部分基因突变位点与病变程度相关,基因突变的携带者,特别是家族中有恶性临床事件发生或携带显性遗传双杂合突变的患者及家属应进行密切随访,必要时早期干预。(3)特殊面容及超声心动图对对遗传代谢病及遗传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代谢物分析、酶学检测及基因检测可确诊。

张婷[7](2016)在《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儿童心肌病12例诊治分析》文中提出据美国儿科心肌病注册资料表明,1990至2002年新诊断的扩张型心肌病1400余例中,先天性代谢病占4%,这些由代谢缺陷所致的心肌病又被称为代谢性心肌病。IEM的发生率在新生儿中至少为1/2500,其中5%的先天性代谢异常(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合并心肌病。超过40种不同的先天性代谢异常与心肌病相关,包括脂肪酸代谢缺陷疾病、脂肪酸代谢异常、糖原代谢异常、线粒体病、氨基酸代谢异常、有机酸代谢异常以及贮积病。大多数的IEM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表现出多种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包括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的浸润,影响能量产生以及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控制饮食、避免空腹,以及补充维生素是治疗大部分“小分子”疾病的主要方法。现在使用酶替代疗法或骨髓移植治疗几种溶酶体储存障碍。使用串联质谱测定法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提供了症状发生前诊断的可能性,这很可能将改变IEM所致心肌病的普遍性和发病率。【目的】进一步明确和发现儿童心肌病的病因,通过进行儿童心肌病遗传代谢病因分析,明确哪些IEM会导致心肌病,不同的代谢缺陷与不同类型的心肌病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以及由于IEM引起的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113例心肌病患儿的病史、首发症状、体征、生化检查结果及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并对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生存情况等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婴儿型GSDⅡ患儿外周血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明显低下或完全缺失,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患儿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存在严重的肌力减退和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明显落后。肌酸激酶的检测中7例均明显升高,7例患儿进行了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检测,均明显升高。4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均有左室腔明显扩大及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左旋肉碱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也进一步回缩,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1例Barth综合征患儿以心肌病和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同时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有运动发育迟缓和肌无力表现,生长发育落后,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3-MGCA)水平显着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遗传性代谢缺陷是儿童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不同代谢缺陷所致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不同,早期确诊及针对性治疗可逆转部分代谢性心肌病。

饶姣[8](2014)在《儿童心肌病的遗传代谢病因分析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肌病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疾病合并有机械和(或)电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不适当的心肌肥厚或扩张,是引起儿童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疾病。据美国儿科心肌病注册资料表明,1990至2002年新诊断的扩张型心肌病1400余例中,先天性代谢病占4%,这些由代谢缺陷所致的心肌病又被称为代谢性心肌病。IEM的发生率在新生儿中至少为1/2500,其中5%的IEM合并心肌病。合并心肌病的代谢缺陷包括脂肪酸代谢异常(肉碱缺乏症、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缺乏症、短链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等)、糖原代谢异常(pompe病、PRKAG2心脏综合征)、线粒体病(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MERFF、 Barth综合征等)、氨基酸代谢异常(酪氨酸血症等)、有机酸代谢异常(甲基丙二酸血症等)以及贮积病(黏多糖症和Danon病)。Colan等在2007总结了855例年龄<18岁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显示,病因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占74例(8.7%),其中以pompe病最多,Towbin等报道1426例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在明确病因的病例中先天性代谢缺陷占11%,其中线粒体病常见(46%),其次为Barth综合征和肉碱缺乏症。代谢性心肌病的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以避免代谢紊乱对心脏造成不可逆性的损害,治疗原则为减少蓄积、补充需要、促进排泄。部分代谢性心肌病经治疗后疗效显着甚至可逆转心肌损害,故而该类病因的研究对心肌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该类病因罕见且既往对该类病因的认识不足,临床上较难识别该类病因而造成漏诊或误诊,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国内关于代谢性心肌病的研究较少,代谢缺陷类型且仅仅集中于脂肪酸代谢缺陷,且心肌病病种仅仅集中于扩张型心肌病。如傅立军等在2012年报道了对75例扩张型心肌病儿童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筛查,筛查出6例肉碱缺乏患者,在予以补充肉碱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将更加全面的进行儿童心肌病的遗传代谢病因分析,同时探索代谢性心肌病诊疗特点。[目的](1)进一步明确和发现儿童心肌病的病因,通过进行儿童心肌病遗传代谢病因分析,明确哪些代谢缺陷可以导致心肌病,明确不同的代谢缺陷与不同的心肌病类型是否存在对应关系;(2)初步探索代谢缺陷所致心肌病的发病情况,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心肌病患者是否该常规筛查该类病因提供依据;(3)探讨代谢性心肌病的临床及超声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疗效预后,提高临床确诊率从而改善心肌病患者的预后;(4)为不同病因所致心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年龄≤14岁在我院收治的心肌病患儿127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患儿5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儿26例,限制型心肌病患儿6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儿4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24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13例。入选标准参照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协会(WHO/ISFC)制定的心肌病诊断标准和中国心肌病诊断和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标准。1.临床资料收集登记所有入组心肌病病例的临床资料。2.代谢缺陷病因查找(1)串联质谱筛查对所有患者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检测患者干血滤纸片中游离肉碱、酰基肉碱、氨基酸共23种指标的浓度进行常见的35种遗传代谢缺陷的筛查。串联质谱仪器:美国Waters公司,型号XevoTQ-D,检测过程由华大基因临床检验中心完成。(2)酶学检测对7例临床疑似糖原累积病Ⅱ型患儿采用免疫学方法行外周血白细胞a-酸性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测定。对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儿行外周血白细胞呼吸链酶复合物Ⅰ~V活性测定。(3)尿粘多糖定性检测1例患儿有典型粘多糖症面容及家族史,行尿液粘多糖定性试验。(4)基因检测6例串联质谱筛查提示性肉碱缺乏症患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行SLC22A2基因测序,并对其父母进行sanger验证确定突变来源,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线粒体基因测序。3.针对性治疗对于病因明确为代谢缺陷的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治疗。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予以左旋肉碱口服液(东维力,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100-300mg/kg.d口服。对于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病因予以对症支持治疗。4.随访代谢性心肌病患儿在治疗后3月、6月、12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外周血串联质谱结果等。5.总结代谢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预后;另外对比以代谢缺陷为病因的心肌病患者与其他病因所致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脏大小、心肌厚度、心脏功能等情况。6.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统计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非正态分布连续性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检验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方差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四组之间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如有差异,在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四组之间采用随机区组秩和检验的Friedman Test进行比较。[结果]总计入组心肌病患儿127例,通过上述方法最终确诊代谢性心肌病患儿11例(8.7%),其中男7例,女4例,起病中位年龄0.79岁,确诊中位年龄1.16岁,其中5例患者有母亲不明原因流产史或同胞夭折史或家族史。检测出来的导致心肌病的代谢缺陷有:脂肪酸代谢异常(原发性肉碱缺乏症6例)、糖代谢异常(Ⅱ型糖原累积病4例)、贮积病(粘多糖贮积病1例),未发现线粒体病、氨基酸及有机酸代谢缺陷等病因。在5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中发现原发性肉碱缺乏症3例,粘多糖贮积症1例;在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儿中发现糖原累积病4例;在24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中发现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例;在13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中发现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在6例限制型心肌病和4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儿中没有筛查出代谢缺陷病因。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通过外周血串联质谱筛查发现,经SLC22A5基因测序检测到该基因的纯和或复合杂合突变而确诊;糖原累积病患儿经检测外周血白细胞a-酸性葡萄糖苷酶(GAA)活性降低而确诊;粘多糖贮积症患经尿粘多糖定性试验阳性而确诊。确诊后,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对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加用左旋肉碱治疗,剂量100-300mg/kg.d,糖原累积病患者以及粘多糖贮积症患者因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月、6月、12月进行随访。随访发现,6例PCD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在2周内迅速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升、外周血游离肉碱水平均明显升高。而4例糖原累积病所致心肌病患者分别在确诊后6天~5月死亡,死因均为心肺功能衰竭,1例粘多糖病所致心肌病患者在确诊后1月死亡,死因为心力衰竭,详细如下。代谢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所致心肌病患者(例1-6)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0.5-14岁。除例3无临床症状外,其他5例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Ⅳ级,无低血糖发作史及肌无力病史,血糖、尿酮、肌酸激酶(CK)正常。例3为例2的妹妹,行心脏彩超以及串联质谱筛查发现。5例患者心电图出现ST-T改变,例5出现高尖T波。糖原累积病Ⅱ型(GSDII型)患者(例7-10)的临床特点具有特异性,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3-9月。4例患者除表现为严重心力衰竭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肌力减退、反复呼吸道感染、舌体肥大等。血糖正常,CK为447-739U/L,(参考值范围26-140U/L),胸片心胸比例0.67-0.76。心电图提示:心肌肥厚及ST-T改变。粘多糖症(MPS)患者(例11)临床特点具有特异性,男,12岁,临床表现除了反复的心功能不全外,还有特殊面容、身材矮小、运动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代谢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所致心肌病患者表现为(1)左室扩大(除例3外),LVDd的Z值为4.03~5.73;(2)心肌、乳头肌及腱索、肌小梁肥厚,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的Z值为2.2~4.25、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的Z值为3.11~4.89,二尖瓣乳头肌及腱索增粗,心尖部、左室侧壁、室间隔下段肌小梁肥大、突起形成假性隐窝。3例患者还出现心内膜局限性反射增粗、不均匀;(3)左室收缩功能下降(例3除外),LVEF24%-39%。比较6例PCD所致心肌病患者和50例非代谢缺陷所致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LVDd的Z值,为(4.17±0.73) cm VS (3.93±1.67) cm, t=0.35, P=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比较两者的LVEF,前者为(29.83±9.72)%,后者为(38.78±15.70)%,t=1.36,P=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肉碱缺乏所致心肌病的左心室扩大程度、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程度与扩张型心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6例PCD所致,心肌病患者和22例非代谢缺陷所致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厚度,IVSd的Z值前者为3.38±±0.77,后者为4.66±2.14,t=-1.43,p=0.17, LVPWd的Z值前者为4.36±0.68,后者为4.57±±1.63,t=0.66,p=0.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型糖原累积病所致心肌病患者表现为:(1)心肌显着均匀性肥厚,IVSd的Z值为6.41-7.57,LVPWd的Z值为8.17-9.43,IVSd/LVPWd接近1,其中2例还出现双心室流出道梗阻;(2)心腔缩小,1例造成右室心腔近闭塞;(3)舒张功能减退。将4例GSD所致心肌病患者和22例非GSD所致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相比,IVSd的Z值前者为7.06±0.52,后者为4.66±2.14, t=4.56, p<0.001, LVPWd的Z值前者为8.70±0.57,后者为4.57±1.63,t=4.7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GSD Ⅱ型患者心肌肥厚的程度较HCM更严重。粘多糖病所致心肌病患者表现为:(1)左室扩大,LVDd6.9cm, LVDd的Z值为11.74;(2)主动脉瓣狭窄(轻度)并返流(重度);(3)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在50例非代谢缺陷所致的扩张型心肌病中有3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返流,但无累及主动脉瓣的病例。特殊检查结果:(1)外周血串联质谱筛查结果127例心肌病患者进行外周血串联质谱筛查,筛查出阳性病例6例(阳性率4.7%),6例均提示游离肉碱以及酰基肉碱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诊断时外周血CO的中位数为0.62u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0-60umol/L),各种酰基肉碱也降低,提示病因可能为肉碱缺乏症。其他121例非肉碱缺乏心肌病患者的外周血CO水平为(36.86±18.73) umol/L,位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2)酶学检测结果7例临床疑似GSD的患者行外周血白细胞a-酸性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测定,结果显示4例GAA酶活性降低。为0.45-2.98nmol/(lh.mg)(参考值>14nmol/(1h.mg),提示糖原累积病Ⅱ型,其余3例GAA酶平均值为(38.05±5.23) nmol/(1h.mg)≦3例患者行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Ⅴ)活性分析提示活性正常,未筛查出线粒体病。(3)尿粘多糖定性检测1例患者有典型粘多糖症面容及家族史,行尿粘多糖定性试验提示阳性,确诊粘多糖贮积症。(4)基因测序6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均行SLC22A5基因测序,结果均检测到该基因的纯和或复合杂合突变,突变率100%。分别在外显子1、4、5检测出C113Y、R254X、R289X三个突变位点,其中以R254X突变率最高。(5)对所有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的父母及同胞兄妹也进行外周血串联质谱筛查和SLC22A5基因测序。所有一级亲属共14人均行外周血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显示外周血游离肉碱水平为(14.19±5.46) nmol/(1h.mg),分布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低限附近。一级亲属中有12人行SLC22A5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除例5的二姐基因型正常外,其余均为PCD患者杂合子。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2周内改善,治疗3月后所有临床症状消失,纽约心功能分级由治疗前的Ⅲ级提高至Ⅰ级,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例5的T波高尖消失。在治疗6月后所有患者心脏大小恢复正常(LVDd的Z值<2),心脏收缩功能恢复正常(LVEF>55%)。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后的LVDd经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提示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09,P=0.003),治疗前的LVDd和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任意时间点的LVDd较治疗前均缩小,但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后LVDd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2月后LVDd由治疗前的(4.68±1.53)cm缩小为(3.22±0.52)cm。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后的LVEF四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15.977,P<0.001),治疗前的LVEF和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任意时间点的LVEF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后的LVEF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2月后LVEF由治疗前的(39.83±17.05)%升高至(73.20±6.55)%。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2月后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经随机区组秩和检验提示四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11.80,P=0.008),治疗3月后肉碱水平最高,其次是治疗12月和治疗6月,治疗前的肉碱水平最低。[结论](1)先天性代谢缺陷是儿童心肌病的根本病因之一,这类病因并不少见;(2)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糖原累积病Ⅱ型、粘多糖病Ⅱ型为相对常见的可导致代谢性心肌病的代谢缺陷;(3)先天性代谢缺陷导致的心肌损伤形式有: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脏功能障碍、心脏瓣膜损伤,部分情况下可能是心脏同时合并扩张和肥厚,其超声表现可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似,但仍具有自身的特异性。此外超声心动图对代谢性心肌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4)代谢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包括起病年龄小、阳性家族史、症状累及包含心脏的多个器官;(5)外周血血串联质谱筛查对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推荐在心肌病患者中常规筛查;(6)在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中,突变R254X、R289X、C113Y的临床表型可能为心肌病;(7)代谢性心肌病病因种类的诊断对心肌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所致心肌病经补充肉碱治疗后疗效显着。

张明昌[9](2012)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桥粒蛋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eular eardiomyopathy, ARVC)为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其特征性病理性改变为心肌细胞变性退变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表现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昏厥,猝死。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心肌病分类方法,首次正式将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心肌病一起并列为5种原发性心肌病。ARVC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1/5000,是目前公认的青年人尤其是年轻运动员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初ARVC被认为是一种右心室疾病,随着对ARVC的解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ARVC不只是局限于右心室,也可以累及左心室,然目前这些解剖学研究只是个例或少数案例报道,无法给出一个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自发现ARVC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ARVC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人们对ARVC的分子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对ARVC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见解,目前普遍认为ARVC是一种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桥粒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心肌组织中主要位于润盘内。桥粒蛋白主要有三大类(1)跨膜蛋白包括desmocollins (DSC)和desmogleins (DSG);(2) desmoplakin (DSP)负责连接细胞内的中间丝(或心肌细胞内的肌间丝);(3)plakoglobin (JUP)及plakophilins (PKP)介导跨膜蛋白与DSP间的连接。2000年McKoy等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Naxos综合征(ARVC隐性形式)病人中发现了第一个致病基因JUP基因。JUP基因编码桥粒蛋白plakoglobin,它是细胞间粘着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揭示了ARVC可能是一种细胞间粘连紊乱引起的疾病。2002年Rampazzo等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VC病人中发现了第一个缺陷基因DSP。2004年Gerull B等发现ARVC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携带有PKP2突变基因。2006年相继发现DSG2,DSC2与ARVC相关。之后许多研究者针对这五个桥粒蛋白基因对ARVC病人进行基因检测,发现40%-50%4的病人存在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PKP2基因突变最常见(10%-45%), DSP(10-15%), DSG2(7-10%), DSC2(2%),其中DSP基因突变主要存在于病变累计左心室的ARVC病人中。虽然对ARVC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疑问有待解决:从现有数据看,明确诊断ARVC的病例中约有50%的病例存在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那么剩下的50%病例如何解释。近来发现了一些非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导致ARVC,如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RyR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transmembrane protein-43(TMEM43),但目前只有TMEM43与ARVC的关系比较明确,即使最终确定RyR2, TGF-β, TMEM43都能导致ARVC,所占比例也只是少数,远不能解释剩下的50%未有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的病例。再者,心肌细胞间的电传导需要介导电偶联(缝隙连接),而心肌细胞中缝隙连接基本上位于润盘内,紧挨着桥粒,有研究显示桥粒蛋白基因突变进而也可引起缝隙连接的改变,那么桥粒蛋白异常是否可能只是导致ARVC病人心律失常而并非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取代的原因?编码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是否也可以出现于其它有心律失常症状的心脏疾病中?本课题的目的为深入研究ARV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在左右心室的分布情况,重点阐明心肌桥粒蛋白与ARVC的相关性,探讨心肌编码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是否为ARVC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心脏疾病是否也有编码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从而为ARVC的明确诊断提供参考价值。第一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病理病变在左右心室的分布情况背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其病理学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是目前青年人及运动员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针对ARVC左右心室分布情况的解剖学研究比较少,尽管有许多案例报道发现ARVC不只是局限于右心室,也可涉及左心室,但都只是单个案例或少数几个案例,而针对ARVC左右心室分布情况的大样本的解剖学研究比较少。方法及结果50例心脏样本均取自ARVC猝死病人,病理检查均有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心肌细胞,且未见其他异常病变。每个案例都先经肉眼大体观察病变的分布,再左右心室取材做成病理切片用显微镜检测。结果50例样本,其中仅有6例其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心肌细胞的病理变化只局限于右心室(12%,年龄25±5周岁),25例样本左右心室均有该病理变化(50%,年龄36±3周岁),剩下的19例样本其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心肌细胞的病理变化只局限于左心室(38%,年龄37±3周岁)。在左心室涉及病变的病例中,有54%的病例其病变有涉及左心室前壁,86%病例其病变有涉及左心室外侧壁,88%病例其病变有涉及左心室后壁,而43%的病例其病变有涉及室间隔。在左右心室均有ARVC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案例中,有44%的案例发现心肌中有局部炎症;而病变局限于左心室的案例中,74%案例心肌中发现有炎症;病变局限于右心室的案例中,则发现有83%的案例心肌中有炎症。小结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引起的猝死病例中,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一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心肌细胞多数同时累及左右心室,且左心室最常累及的部位为左心室后外侧的心外膜下。与病变局限于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均有病变的ARVC相比,病变局限于右心室的ARVC出现炎症的概率比较大。第二部分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移植心脏心肌组织中出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样变的研究背景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心肌细胞被认为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而一些案例报道发现在扩张型心肌病中也有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心肌细胞病变。但目前针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大样本量的组织形态学研究还比较少。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年周期里临床上诊断为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移植心脏的大体观察,显微镜检测及其临床资料,从而分析相互间的关系。结果64例临床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42例男性(平均年龄为51±13周岁),2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2±18周岁)。经病理诊断,55例(86%)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剩下9例(14%),其中6例有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类似的纤维脂肪样变,2例呈现淀粉样变性,1例有结节病样改变,但临床上均无特异性表现。5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的平均重量为508g(220-980grams),其中有4例并无心脏扩大或心腔扩张样变或明显的组织学改变(轻微型扩张型心肌病);3例有陈旧性心肌炎样变;5例呈现中等左心室致密不全样变;5例病人先前有二尖瓣或三尖瓣的替代或修复治疗;7例产后性扩张型心肌病;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占了16%(9例)小结当ARVC患者病变累及左心室时则易与扩张型心肌病混淆,导致误诊,因而临床上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时需要特别注意排除ARVC的可能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表现比较多样化,其中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并不少见。第三部分免疫组化技术定量检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肌组织中桥粒蛋白的表达量的变化背景目前普遍认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VC)是一种与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疾病。有研究报道桥粒蛋白在ARVC心肌组织的表达存在显着变化,但至今为止仍缺乏大样本量研究的证实。方法我们选取了23例源于ARVC猝死的心脏标本组织作为实验组,16例男性,7例女性,平均年龄均为33±15周岁,同时另外选取了21例心脏标本组织作为对照组(17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44±12周岁,32±12周岁),其中15例死于非心源性原因,3例死于扩张型心肌病,剩下3例死于冠心病。在实验组,我们切取了50张组织切片,其中24张为左心室切片,26张为右心室切片。对照组,总共切取了28张组织切片,其中14张为左心室切片,另外14张为右心室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心肌组织桥粒蛋白(plakoglobin, plakophilin, desmoplakin),用计算机形态学测量软件分析相关蛋白表达面积。同时免疫组化染色心肌肌间丝蛋白(Desmin)作为组织固定与相关分析的内参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中desmin的平均表达面积相似(85%Vs86%,p=0.75)。对照组中桥粒蛋白Plakoglobin的平均表达面积为4.7%±1.4%,而实验组中为4.5%±1.3%(p=0.5)。Plakophilin在对照组中的平均表达面积为4.5%±1.4%,实验组中平均表达面积为4.3%±1.3%(p=0.5)。对照组中Desmoplakin的平均表达面积为3.2±1.0%,实验组中为3.2±0.9%(p=1.0).当单独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左心室或右心室中桥粒蛋白的表达量,也没有发现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的p值>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桥粒蛋白的表达量虽有少量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心肌组织的桥粒蛋白并不能作为诊断ARVC的有效工具。第四部分PKP2基因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人及成年猝死综合征病人中突变情况的研究背景Plakophilin2(PKP2)为一种桥粒蛋白编码基因,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最常见的突变基因。PKP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间隙连接蛋白的异常,从而可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ARVC致死的原因即为心律失常。而致命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于解剖检查为阴性的猝死病人中(成年猝死综合征),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被认为与该综合征的一些病例相关,目前为止还没有PKP2与成年猝死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的报道。方法50例心肌组织标本,其中25例为死于ARVC病人的心肌标本,其余25例为死于成年猝死综合征病人的心肌标本,直接从死后心肌组织中提取DNA,测序PKP2的所有14个外显子,检测基因突变。应用Primer Express3.0软件设计外显子引物,用BigDye Terminator DNA sequencing kit处理DNA样品后直接在3130xlGenetic Analyzer测序PKP2各个外显子的正义链与反义链的序列。应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软件同时评估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25例一ARVC心肌组织标本中,有6例发现有PKP2基因突变,总共有6个基因突变,其中4个基因突变经软件评估有致病性,且其中3个基因突变为新发现突变位点(p.N641de1,p.L64PfsX22,p. G269R)。25例成年猝死综合征标本中,6例组织样本中总共发现6个PKP2基因突变,其中3个基因突变经软件评估为有致病性,其中4个基因突变为新发现突变位点(p.P665S,p.Y217TfsX45,p.E540, p.S615T)。致病性PKP2基因突变在ARVC中的发生率与在成年猝死综合征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小结PKP2基因突变并非特异性针对致病性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也可以出现在解剖检查呈阴性的猝死病例中。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可能并非导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病理变化的原因,而只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一个原因。结论1、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引起的猝死病例中,其特征性病理改变—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心肌细胞多数同时累及左右心室。2、左心室最常累及的部位为左心室后外侧的心脏外膜下。3、与病变局限于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均有病变的ARVC相比,病变局限于右心室的ARVC出现局部炎症的概率比较大。4、当ARVC患者病变累及左心室时则易与扩张型心肌病混淆,导致误诊,因而临床上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时需要特别注意排除ARVC的可能性。5、与正常心肌组织或其他心肌病组织相比,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的桥粒蛋白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6、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心肌组织的桥粒蛋白并不能作为诊断ARVC的有效工具。7、PKP2基因突变并非特异性针对致病性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也可以出现在解剖检查呈阴性的猝死病例中。8、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可能并不是导致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纤维脂肪组织样变的原因。为了明确桥粒蛋白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之间的关系,除了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中进行桥粒蛋白的基因型研究,还需在其他心脏疾病中进行更多的桥粒蛋白的基因型研究。创新点1.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其典型病变为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有些单个解剖案例或少数解剖案例报道发现纤维脂肪样变不只是出现于右心室,也可在左心室呈现,但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其特征性病变在左右心室分布情况的大样本量的解剖学研究。本课题选取了50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案例,得出的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2.目前针对需移植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态学研究还比较少见,大样本量的研究更是少见。3.目前认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与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紊乱疾病,有研究发现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肌组织中桥粒蛋白的表达量有所改变,但目前还没有定量检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肌组织中桥粒蛋白的表达量,且与对照组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差异的研究。4.近年来的的研究显示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PKP2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中发生突变的概率最高。几乎所有检测PKP2突变的研究,DNA直接从血样中提取,很少有直接从心脏组织提取的。今年来许多离子通道疾病相关基因突变被认为与成人猝死综合征相关,但目前还没有PKP2基因突变与成年猝死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陈新民,钱永如[10](2012)在《小儿心肌病分类及诊治中的若干临床热点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座谈内容1.近年来国外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有哪些变化和进展?最新的心肌病的定义是什么?当前国外对心肌病有几种分类方法?对各类方法如何评价?2.根据国外研究进展,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小儿心肌病应如何进行分类?采用该种分类方法的理由是什么?3.对我国儿科临床上几种常见的心肌病,如DCM、HCM等,在治疗方面近年有哪些新进展?心肌病的预后如何?4.何谓"炎症性心肌病"?诊断依据有哪些?怎样治疗

二、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肌扩张型心脏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一、病理类型
    二、病理形态表现
    三、临床-病理的相关分析
讨论

(3)心脏MRI对左心室扩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病变左心室形态及功能表现
    2.2 所有病变LGE表现
3讨论

(4)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
        1.1.2 维甲酸在心肌发育中关键的生理病理机制
        1.1.3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研究的意义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现和命名
        1.2.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分类
        1.2.4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5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解剖学
        1.2.6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1.2.7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2.7.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
        1.2.7.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
        1.2.8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治疗
        1.2.9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疗效与预后
        1.2.10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2.11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望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动物模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小鼠
    2.3 实验方法
        2.3.1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给药前准备
        2.3.2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2.3.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组织收集和组织病理学染色
        2.3.4 幼鼠心脏组织诊断标准与显微镜下观察
        2.3.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小鼠合笼后交配情况统计与分析
        2.4.2 小鼠合笼后交配后怀孕情况统计与分析
        2.4.3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
        2.4.4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幼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5 RA干预组与对照组母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6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病理学结果与分析
    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2.6 本章讨论和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小鼠
        3.2.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前准备
        3.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3.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心脏组织样品收集
        3.2.5.1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及剖腹后幼鼠情况统计与分析
        3.2.5.2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幼鼠心脏组织样品收集与保存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3.3.2 小鼠心脏组织样品TMT标记
        3.3.2.1 样品蛋白组TMT分析预实验
        3.3.2.2 蛋白组TMT分析正式实验
        3.3.3 肽段分级
        3.3.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数据采集
        3.3.5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6.1 GO功能注释
        3.3.6.2 KEGG通路注释
        3.3.6.3 GO注释和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3.3.6.4 蛋白质聚类分析
        3.3.6.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结果分析
        3.4.1 主要结果和结论
        3.4.2 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3.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3.4.2.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3.4.2.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
        3.4.2.5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5 附件
        3.5.1 质量控制
        3.5.1.1 肽段离子质量偏差分布
        3.5.1.2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3.5.1.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3.5.2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
        3.5.2.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5.2.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3.5.2.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3.5.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3.5.2.5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3.5.3 数据库介绍
        3.5.3.1 NR数据库
        3.5.3.2 UniProt数据库
        3.5.3.3 GO数据库
        3.5.3.4 KEGG通路数据库
        3.5.3.5 STRING数据库
    3.6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技术路线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3.7.1 能量代谢讨论
        3.7.2 凝血功能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M技术验证和定量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差异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项目样品基本信息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提取
        4.3.2 蛋白酶解
        4.3.3 液相色谱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3.2 高分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目标肽段PRM检测结果分析
        4.4.2 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4.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 差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讨论及分析
        4.5.1 激肽原1结构与功能
        4.5.2 α1抗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4.5.3 载脂蛋白AI结构与功能
        4.5.4 β2糖蛋白1结构与功能
        4.5.5 微管蛋白β4α链结构与功能
        4.5.6 通道蛋白4结构与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5.2.1 针对本实验不足的补充研究
        5.2.2 针对本研究后续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6)儿童心肌病变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2.2 代谢缺陷病因查找
        2.3 基因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3.3 遗传代谢病因筛查
    3.4 基因检测结果
    3.5 基因突变与临床
第四章 讨论
    4.1 心肌病变中的基因突变
        4.1.1 新发突变
        4.1.2 显性遗传中的双基因突变
        4.1.3 遗传异质性
    4.2 各类心肌病变的基因及临床特征
        4.2.1 原发性心肌病
        4.2.2 心动过速心肌病
        4.2.3 原发性肉碱缺乏综合征
        4.2.4 糖原累积病Ⅱ型
        4.2.5 Danon病
        4.2.6 Barth综合征
        4.2.7 Noonan综合征
    4.3 遗传信息指导下的精准治疗及基因治疗
    4.4 本研究的创新性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儿童心肌病12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评估
        2.2.2 疑似糖原累积病患儿
        2.2.3 疑似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
        2.2.4 疑似Barth综合征患儿
        2.2.5 针对性治疗
        2.2.6 随访
        2.2.7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结果概述
    3.2 糖原累积病Ⅱ型患儿
        3.2.1 临床资料
        3.2.2 辅助检查
        3.2.3 影像学检查
        3.2.4 临床转归
    3.3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
        3.3.1 临床资料
        3.3.2 辅助检查
        3.3.3 影像学检查
        3.3.4 临床转归
    3.4 Barth综合征患儿
        3.4.1 临床资料
        3.4.2 辅助检查
        3.4.3 影像学检查
        3.4.4 临床转归
4 讨论
    4.1 概述
    4.2 糖原累积病Ⅱ型
    4.3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4.4 BARTH综合征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儿童心肌病的遗传代谢病因分析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代谢缺陷病因查找
        2.3 针对性治疗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结果概述
    3.1 所有入组病例的一般情况
    3.2 代谢性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
    3.3 超声心动图征象
    3.4 外周血串联质谱结果
    3.5 酶学检测结果
    3.6 尿粘多糖定性检测
    3.7 基因检测结果
    3.8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一级亲属筛查结果
    3.9 随访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儿童心肌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关系
    4.2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4.3 糖原累积病Ⅱ型
    4.4 粘多糖病
    4.5 阴性病例分析
    4.6 讨论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附件

(9)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桥粒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征性病理病变在左右心室的分布情况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移植心脏心肌组织中出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样变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免疫组化技术定量检测桥粒蛋白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PKP2基因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人及成年猝死综合征病人中突变情况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小儿心肌病分类及诊治中的若干临床热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来国外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有哪些变化和进展?最新的心肌病的定义是什么?当前国外对心肌病有几种分类方法?对各类方法如何评价?
2根据国外研究进展, 结合中国国情, 对我国小儿心肌病应如何进行分类?采用该种分类方法的理由是什么?
3对我国儿科临床上几种常见的心肌病, 如DCM、HCM等, 在治疗方面近年有哪些新进展?心肌病的预后如何?
4何谓“炎症性心肌病”?诊断依据有哪些?怎样治疗该种心肌病?
5“左室致密化不全”是怎样一种心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在鉴别诊断方面应注意些什么?本病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6“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概念是什么?本病有哪些临床特点?如何进行诊断?怎样与DCM相鉴别?当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7 EFE是否属于小儿心肌病范畴?国外是如何对其分类的?EFE与婴幼儿DCM应如何进行鉴别?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有哪些进展?

四、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扩张型心脏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 吕凤英,宋来凤,刘蕾,赵红,王红月,李莉,王琳琳,王清峙,司文学,张连庄,李晓惠,赵然旭.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12)
  • [2]原发性心肌病[J]. 曹德柔. 广西医学院学报, 1978(02)
  • [3]心脏MRI对左心室扩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J]. 刘雨蒙,汪灵杰,陈蒙,朱静芬,朱默,胡春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06)
  • [4]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D]. 曹菲.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6]儿童心肌病变基因突变研究[D]. 张力力.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儿童心肌病12例诊治分析[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8]儿童心肌病的遗传代谢病因分析及相关研究[D]. 饶姣.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9]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桥粒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 张明昌. 复旦大学, 2012(03)
  • [10]小儿心肌病分类及诊治中的若干临床热点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陈新民,钱永如.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酒精性心肌病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