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论文文献综述)

晏祥艳[1](2021)在《产后住院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产后住院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该院的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对患者各项资料进行观察并加强随访监测,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中,30~40岁占比达到65.08%(41例),发生部位以左下肢为主,占比60.32%(38例),其次是右下肢36.51%(23例),双侧下肢均有深静脉血栓者仅有3.17%(2例)。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既往有血栓史的占比63.49%(40例),妊娠期高血压率为60.32%(38例),妊娠期高血脂率为65.08%(41例),纤维蛋白原增高发生率为68.25%(43例)。63例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自然分娩率为33.33%(21例),剖宫产率为66.67%(42例);运动量达标率为39.68%(25例),运动量未达标率为60.32%(38例);刺激性药物使用率为69.84%(44例),刺激性药物未使用率为30.16%(19例);卧床休息<5 d为38.10%(24例),卧床休息≥5 d为61.90%(39例)。结论产后住院合并深静脉血栓者的特点是年龄大、左下肢血栓为主、有较多妊娠期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是剖宫产、运动量不足、使用刺激性药物、长时间卧床休息等。

陈海瑞,张剑平,王孝高,王颖,余朝文,卢冉,陈世远,孙勇,官泽宇[2](2021)在《不同给药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过程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不同给药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ectomy, CDT)过程中疗效的差别。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6例DVT患者,按CDT治疗过程中的尿激酶给药方法分为24 h持续给药组(23例)及间断给药组(23例),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数值,统计尿激酶总用量,通过下肢肿胀消退程度及深静脉造影来观察疗效。结果持续给药组较间断给药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数值升高更明显,溶栓后第2天较入院时前后差值分别为(81.87±12.32)mg/L、(63.53±15.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给药组总尿激酶用量更少,为(328±65)万单位,与间断给药组的(445±31)万单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给药组下肢肿胀消退更佳,溶栓治疗前后患者的小腿周径前后差值为(1.27±0.54)cm,与间断给药组的(2.13±0.78)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造影图片证实持续给药组血管腔内血栓溶解更多,静脉通畅评分为(4.74±1.55)分,与间断给药组的(6.68±1.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以CDT方法治疗DVT过程中尿激酶持续给药较间断给药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升高幅度更明显、尿激酶用量更少、患者小腿肿胀消退更佳,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毕景楠[3](2021)在《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遗传性易栓症因发病年龄主要涉及儿童及青壮年,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往往在少见部位(如颅内静脉窦血栓、腹腔内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等),其所造成的严重性、危害性和后遗症不容忽视,已知遗传因素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仍相对薄弱,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精准诊治及个体化管理,以往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只能解释其中约5~10%的病因,近年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遗传性易栓症的深入研究打开新的局面,目前关于我国尤其华南地区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仍十分有限。目的:研究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相关因素,为遗传性易栓症研究累积资料,并探讨二代测序在易栓症诊断的应用。方法:收集40例经二代测序发现基因异常的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测序结果,对相关临床特征及基因异常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本研究纳入无血缘关系的血栓性疾病病例40例,中位发病年龄29.5岁(12-64岁),首次发病年龄≤50岁36例(90.0%),50岁以上的有4例(10.0%)。男性患者28例(70.0%),女性12例(30.0%),男女比例2.3:1,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9.5岁,均为育龄期(20-43岁)。40例患者可有或无明显发病诱因,15例(37.5%)患者发病时可识别1至2个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其中7例(17.5%)患者因妊娠或分娩诱发,占女性患者的58.3%(7/12);其余诱因包括2例(5.0%)肿瘤相关(1例患者发病4年后确诊卵巢恶性肿瘤、1例患者发病同时确诊急性B细胞白血病)、1例(2.5%)抗磷脂综合征、4例(10.0%)长途飞行/久坐/制动、1例(2.5%)口服雌孕激素、2例(5.0%)静脉穿刺。25例(62.5%)患者发病时无明确诱因。40例患者均利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从单纯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到严重的多部位血栓。其中36例(90.0%)发生静脉血栓、3例(7.5%)发生动脉血栓(脑梗塞、心肌梗死、肾梗死、肢体动脉血栓),1例(2.5%)发生动静脉混合性(大脑中动脉、颈动脉、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首次发病时,40例患者中有29例(72.5%)在单个部位发生血栓,11例(27.5%)患者在2至4个部位同时发生血栓。25例(62.5%)患者首发表现为下肢DVT,其中7例(28.0%)合并肺栓塞;9例(22.5%)患者首发部位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其中2例合并脑出血;4例(10.0%)患者首发部位为腹腔内静脉血栓(包括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肾静脉);2例(5.0%)患者首发部位为上肢深静脉。40例患者就诊时共计发生55次独立的血栓事件,每位患者平均发生1.35次,发生血栓事件从1次至4次,其中29例(72.5%)患者为单次血栓形成,11例(27.5%)患者为复发性血栓形成,其中9例(81.8%)为静脉系统血栓复发,2例(18.2%)为动脉血栓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2.二代测序结果特点64例患者进行了出凝血相关基因panel的二代测序,40例(62.5%)患者检出至少1个基因变异,其中9例(14.1%)患者检出1个以上变异,24例患者未检出变异。40例患者共检出50个基因变异,涉及12个与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的40个基因位点,其中杂合变异占98.0%(49/50),纯合变异占2%(1/50)。在变异性质中,错义突变占74.0%(37/50),无义突变占12.0%(6/50),小片段缺失/重复突变占4.0%(2/50),移码突变占4.0%(2/50),剪切区变异占4%(2/50)。具体检出的50个基因变异中,SERPINC1、PROC、PROS1三种抗凝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共占72%(36/50),检出THBD基因变异占6%(3/50),凝血因子编码基因变异共占12%(6/50),其中F2 G1787T检出1例,F5基因突变3例,分别为F5 c.1059C>G、c.1000A>G和c.5378G>T各1例,未检出Leiden突变;FGA、FGB基因突变各1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编码基因PLAT基因突变占4%(2/50)。其余检出COL3A1 c.3775G>A、CYP4V2c.802-8_810delins GC变异各1例。本组患者中检出仅涉及单个基因单位点变异患者31例(77.5%),检出涉及2个或以上位点的复合基因变异有9例(22.5%),本组病例复合基因异常以抗凝蛋白复合缺陷或抗凝蛋白联合其他基因缺陷为主(78.9%,15/19)。50个基因变异中,依据ACMG分类指南,结合患者临床表型及家系等表现,本研究鉴定为致病或可疑致病性的基因变异占58%(29/50),鉴定为意义未明的基因变异占42%(21/50)。3.基因检测与表型检测结果比较本组病例测出三种抗凝蛋白基因缺陷患者共30例次,对应表型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有23例次,表型反映基因异常的比率为76.7%,部分患者检测出抗凝蛋白的编码基因异常而表型检测结果在参考范围(7/30,23.3%)。具体为SERPINC基因异常患者有6例(AT活性54.8±28.4%),其中AT活性降低有5例,AT活性正常1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83.3%(5/6);PROC基因突变患者有16例(PC活性56.8±35.1%),其中PC活性降低有12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75%(12/16);PROS1基因突变患者8例(PS活性37.0±27.3%),其中蛋白S活性下降6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75%(6/8)。4.常见血栓相关基因的变异与意义二代测序为血栓性疾病提供分子水平的诊断,对进一步分析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PROC基因检出的变异涉及13个位点,其中PROC R189W突变7次检出,6例杂合突变,1例纯合突变,表明该突变在本组病例很常见,与以往研究相符,即R189W突变为我国PROC基因突变的“热点”。本课题中F2基因检出p.R596L变异,先证者为28岁女性,反复多部位血栓形成,部位包括急性肺栓塞、下腔静脉、双侧髂静脉、左肾静脉、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家族中其母亲和妹妹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代验证发现携带相同位点突变。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发病机制可能为抗凝血酶抵抗,该突变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发现SERPINC1双突变并PROS1突变1例。其中SERPINC1 M313V既往未见报道。复合基因突变可能是该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分子致病机制,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突变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发现PROS1基因C205W突变1例,可能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右下肢DVT和PE有关,PS活性51%稍降低,该突变为国内外既往未见报道的突变。结论:1.本研究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主要表现为VTE,本组资料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比急性肺栓塞更为常见,妊娠相关因素诱发的VTE占育龄期女性一半以上,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独或合并动脉血栓。2.本研究遗传性易栓症以抗凝蛋白基因缺陷为主(占72%),其中以PROC基因突变最为常见。PROC C565T突变可能是PROC基因重要的突变热点,提示蛋白C缺乏症患者应进行该位点筛查。3.二代测序在血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表型检测的有力补充,可确切证实易栓症的基因突变位点和分子学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为我国易栓症的防治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药物治疗靶点。4.本研究报道1例凝血酶原G1787T突变所致凝血酶原缺陷,可能与反复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发病机制为可能为抗凝血酶抵抗。5.发现抗凝血酶M313V和蛋白S C205W突变既往未见报道,需进一步研究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赵一祎,翟建军[4](2020)在《踝泵运动与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对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后血栓预防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踝泵运动与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对于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后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因妇科良性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53例)。研究组采用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另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各分为两组,研究A组(23例)、对照A组(23例)年龄为20~39岁,研究B组(25例)、对照B组(30例)年龄为>39~65岁,分别比较各组术后血栓发生情况及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结果研究A组和研究B组患者术后第3天无下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发生,对照A组和对照B组患者术后第3天下肢深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35%、6.67%;研究A组与对照组A组、研究B组与对照组B组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各组术后与术前相比,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小板减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踝泵运动可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改善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

龙洋,陈泉,温世奇,史浩,孙万里,曹万军[5](2020)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采用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的23例早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评价疗效,根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及治疗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9,P<0.01; t=23.165,P<0.01); 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术后发生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39.13%,24~48 h后复查恢复正常,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肺栓塞、肾功能损害、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rhPro-UK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DVT疗效显着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松杰[6](2020)在《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构建“互联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慢性期管理平台,探讨四虫片在DVT慢性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中医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DVT慢性期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四虫片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构建并应用“互联网+”管理平台统一管理,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凝血功能指标、静脉再通指标、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安全性指标等信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四虫片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88.10%;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四虫片组显愈率达47.62%,明显高于对照组21.43%(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较治疗后1个月降低,且四虫片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3.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均逐渐降低,且在治疗后3个月,四虫片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低(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较治疗前静脉再通评分降低、静脉再通率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1个月静脉再通评分降低、静脉再通率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四虫片组患者静脉再通评分较对照组低,而静脉再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后1个月;且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四虫片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6.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结论:四虫片可通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纤维蛋白原、促进静脉再通,提高DVT慢性期患者临床疗效,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俞靖凡[7](2020)在《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及球囊扩张碎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下肢DVT的两年期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我科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期下肢DV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四组,随访两年,共89例患者完成随访流程且临床资料完整,其中单纯CDT治疗(A组)21例、球囊扩张联合CDT治疗(B组)24例、AngioJet联合CDT治疗(C组)21例、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联合CDT治疗(D组)23例。统计并比较分析各组围手术期资料(溶栓剂量、溶栓时间、术前及术后血栓评分、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其它介入治疗情况)、两年随访资料(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髂股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评分、随访抗凝及加压情况、随访并发症情况、再次介入治疗)。结果:四组溶栓剂量及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B组与C组、C组与D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术后血栓评分及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及髂静脉支架放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术中血栓抽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年内中-重度PTS发生率A组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出院后第2年与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差值A组与C组、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四组两年溃疡率及累积PTS发生率、出院前及出院后6月随访髂股静脉通畅率、随访抗凝及加压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介入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比单纯CDT治疗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下肢DVT,联合AngioJet(联用或不联用球囊扩张碎栓)能够改善随访中远期生活质量;联合球囊扩张碎栓及AngioJet能够减少两年内中-重度PTS发生率。采用球囊扩张碎栓辅助CDT治疗不会增加两年内PTS风险,且能够减少治疗期间溶栓药物用量、缩短溶栓时间。

谭瑞[8](202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后侧支回流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回流建立对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383例DVT患者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初次发病且为单侧肢体DVT;接受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发病时间明确;明确诊断后继续血栓治疗并遵医嘱随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DVT,并进一步行血管造影明确血栓形成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根据患者接受血栓治疗时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有无侧支回流分为两组:侧支回流建立组(A组)、无侧支回流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血栓治疗前病程、血栓累及肢体、血栓分型,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及血栓两端的静态静脉压,患者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双侧膝关节上下10cm处周径、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及血栓清除率、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所有资料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及Excel 2016版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对其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15例,其中A组61例,B组54例。A组:男性23例,女性38例,年龄18-88岁,平均(56.38±15.43)岁,左下肢53例,右下肢8例,中央型血栓18例、周围型12例、混合型31例,血栓治疗前病程10(3.50,2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5例。B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1-86岁,平均(57.30±15.55)岁,左下肢45例,右下肢9例,中央型血栓16例、周围型21例、混合型17例,血栓治疗前病程5(2,1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栓累及肢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治疗前病程(Z=-3.03,P<0.05)、血栓分型(?2=6.52,P=0.0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差(Z=-3.86,P<0.05)及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差(Z=-4.57,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大小腿肿胀消退程度(Z大腿=-3.87,Z小腿=-4.31,P均<0.05)、血栓清除率(Z=-2.56,P<0.05)以及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P=0.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建立主要与血栓治疗前的病程、血栓分型以及双侧髂静脉和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力差相关。侧支回流建立可减轻患肢肿胀,但对患肢血栓的清除和腔内治疗后静脉回流通路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

方晓慧[9](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LDVT)患者的中医证型,并探究不同中医证型与检测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及防治LDVT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出现LDVT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61例,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转移、血栓部位、KPS评分、症状及体征、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等录入Excel表格,并将数据导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将症状及体征应用聚类分析成中医证型。进一步分析各中医证型在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中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1.观察病例共61例,其中男性22例(36.07%),女性39例(63.93%);年龄40-92岁,平均年龄68.21±10.94岁;KPS评分位于60分以下患者58例,占比95.08%。2.61例患者中单侧血栓32例(52.46%),其中左侧血栓17例(27.87%),右侧血栓15例(24.59%),双侧血栓29例(47.54%);中央型血栓7例(11.48%),周围型血栓35例(57.38%),混合型血栓19例(31.14%)。3.61例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中肺癌8例(12.31%),胃癌7例(10.77%),乳腺癌、直肠癌、大肠癌、卵巢癌各6例(9.23%),胰腺癌、宫颈癌各5例(7.69%),肝癌4例(6.15%),食管癌、前列腺癌各3例(4.62%),输尿管癌2例(3.07%),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肾癌、子宫内膜癌各1例(1.54%),其中有2例患者为双原发癌,1例患者为三处原发癌。61例患者中有45例发生转移。4.61例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的中医证型中湿热蕴结证23例(37.70%),痰瘀互结证20例(32.79%),脾虚湿困证18例(29.51%)。5.Fbg在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蕴结证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i在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WBC、NEUT%、CRP、PLT在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病机虚实夹杂,呈现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亏虚为本,湿热、痰浊、血瘀、有形之邪阻滞为标。2.湿热蕴结证为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3.Fbg与脾虚湿困证存在一定相关性。

尹泽龙[10](2020)在《11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肺血栓栓塞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不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特征的异同,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血栓栓塞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20日所有住院肺血栓栓塞(PTE)患者资料。根据研究设计,病历资料完整患者110例纳入本研究;按其是否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A组(PTE组合并DVT组)和B组(PTE组不合并DVT组)。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临床风险评估模型,实验室检查、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110例肺栓塞患者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55例,不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55例。B组患者基础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静脉曲张、手术、长期卧床、脑卒中、心血管疾病、骨折/外伤、活动性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气促/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咳嗽、胸闷、胸痛、咯血、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口唇发绀发生率高于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呼吸增快、心动过速、肺部啰音、颈静脉充盈、低血压、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Padua评分和Capr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气分析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大致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9.1%、23.6%;心电图异常中以ST-T改变最常见;B组患者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栓塞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短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肺血栓栓塞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例较低。2、肺血栓栓塞未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较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易出现缺氧相关临床表现。3、是否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影响肺血栓栓塞的诊断和近期预后。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住院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深静脉血栓形成特点
    2.2 产妇妊娠期合并症
    2.3 影响因素
3 讨论

(2)不同给药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过程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术后的抗凝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疗效及并发症
    2.2 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及髂静脉狭窄的治疗
    2.3 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尿激酶用量、小腿周径、静脉通常评分的比较
3 讨 论

(3)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2.二代测序结果特点
    3.基因检测与表型检测结果比较
    4.常见血栓相关基因的变异与意义
讨论
    1.二代测序在血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本组资料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表现特征
    3.基因检测有助明确传统抗凝蛋白检测方法难以发现的抗凝异常
    4.部分基因异常及其致栓机制初探
    5.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相关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4)踝泵运动与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对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后血栓预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1.2.2 对照组
    1.3 检测方法
        1.3.1 凝血6项血样采集
        1.3.2 血常规血样采集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血栓发生率比较
    2.2 各组PT、APTT、PLT、D-二聚体水平比较
3 讨论
    3.1 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3.2 妇科术后血栓形成危害

(5)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血栓抽吸入路选择
        1.4.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取出
        1.4.3 血栓内喷药溶栓及血栓抽吸
        1.4.4 对残存狭窄病变的静脉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
        1.4.5 围术期处理
    1.5 疗效评价
    1.6 安全性评价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结果
        2.1.1 治疗前、治疗后3 d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比较
        2.1.2 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比较
    2.2 安全性评价结果
3 讨论

(6)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DVT诊断标准
        1.2.2 DVT分型标准
        1.2.3 DVT分期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四虫片组
    2.3 “互联网+”DVT慢性期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2.3.1 平台的构建
        2.3.2 平台的结构及功能
        2.3.3 平台的运行与维护
    2.4 观察周期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资料
        2.5.2 中医证候疗效
        2.5.3 症状量化积分
        2.5.4 凝血功能
        2.5.5 静脉再通情况
        2.5.6 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
        2.5.7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病程
        3.1.4 发病肢体
        3.1.5 DVT分型
    3.2 中医证候疗效
    3.3 症状量化积分
    3.4 凝血功能
        3.4.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4.2 凝血酶原时间(PT)
        3.4.3 纤维蛋白原(Fib)
        3.4.4 血小板(PLT)
    3.5 静脉再通情况
        3.5.1 静脉再通评分
        3.5.2 静脉再通率
    3.6 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
    3.7 安全性指标
        3.7.1 血红蛋白(Hb)
        3.7.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3.7.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7.4 肌酐(Cre)
讨论
    1 DVT慢性期中医治疗概况
    2 DVT慢性期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3 四虫片研究概述
        3.1 四虫片的药理研究
        3.2 四虫片的临床应用
    4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发展现状
    5 四虫片治疗DVT慢性期的疗效辨析
        5.1 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5.2 促进静脉再通
        5.3 四虫片疗效机制初探
    6 四虫片治疗DVT慢性期的社会效益
        6.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2 凸显中医药优势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脉血栓栓塞症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症状问卷(VEINES-QOL/Sym)
致谢

(7)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资料收集
        1.2.1 住院资料
        1.2.2 随访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1.3.2 溶栓治疗
        1.3.3 静脉造影术
        1.3.4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取出术
        1.3.5 髂静脉支架植入术
        1.3.6 单纯CDT治疗(A组)
        1.3.7 球囊扩张联合CDT治疗(B组)
        1.3.8 AngioJet联合CDT治疗(C组)
        1.3.9 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联合CDT治疗(D组)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各组基线资料
    2.2 溶栓时间、溶栓剂量
    2.3 血栓评分及血栓清除率
    2.4 围手术期并发症
    2.5 其它介入治疗情况
    2.6 随访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介入治疗在血栓后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11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住院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 晏祥艳.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7)
  • [2]不同给药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过程中的对比研究[J]. 陈海瑞,张剑平,王孝高,王颖,余朝文,卢冉,陈世远,孙勇,官泽宇.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5)
  • [3]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D]. 毕景楠.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踝泵运动与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对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后血栓预防效果的研究[J]. 赵一祎,翟建军. 中国医刊, 2020(10)
  • [5]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 龙洋,陈泉,温世奇,史浩,孙万里,曹万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6]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D]. 李松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D]. 俞靖凡. 苏州大学, 2020(02)
  • [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D]. 谭瑞.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D]. 方晓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11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尹泽龙.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