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人权观

论江泽民的人权观

一、论江泽民的人权观(论文文献综述)

高雅楠[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来源和艰辛的形成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军。同时,全球进入了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实现全面而充分的人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逐步形成。以“立君为民”“君权民授”“民贵君轻”和“限君为民”等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学东渐”时期引进的先后受“天赋人权”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西方人权思想,以人权的历史观、阶级观、辩证观和相对观为基本架构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经历了1949年至1977年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78年至1990年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反思、1991年至200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以及2002年至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2012年至2017年的正式形成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该思想的正式形成,并由此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而且人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实现人权与主权、权利与义务、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三是“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来看待,同时应当坚持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生态权利等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以法治与人权的关系发展为主线,要求充分重视法治对人权的保障价值,并通过立法“定”人权、执法“保”人权、司法“救”人权以及守法“护”人权来充分实现人权的法治保障。五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并使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经过了自然主义人权思想、功利主义人权思想、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能力正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每一种思想都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局限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人权思想之间在价值取向、权利侧重以及现实导向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以和谐为价值导向,要求在民族国家的整体文明进程中谈论个人价值与个人人权,而西方人权思想始终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侧重积极权利,即既重视公民、政治权利,又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各项权利;西方人权思想侧重消极权利,即强调公民、政治权利,忽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既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又重视人权的特殊性,倡导人权模式的多元化;西方人权思想混淆人权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倡导人权模式的唯一化。与西方人权思想相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理论、道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为使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应当夯实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克服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困境,同时确立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并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传好中国声音两种路径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应依靠法治、政策和教育三种路径进行贯彻。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经历了人权立法期、人权司法期和人权法治期三个发展时期。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具有主体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人权享有的公平性、体系的开放性、视野的国际性等突出特点,其基本面向是坚持党对人权法治保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人权法治建设。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不仅表现为制定和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表现为发布指导意见、规定、办法和通知,同时表现为开展专项行动。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具有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灵活易调等优势,但也存在保障主体难以平等、保障水平难以均衡、各项政策难以协调以及难以保持保障的稳定性等局限。基于此,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发展,不但要求加强联结整合,提高人权保护的有效性,而且需要重视学习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同时需要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政策实施的影响力,还需要加强监督评估,确保政策评价的科学性。新时代加强人权宣传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澄清西方国家恶意诋毁和中国承担国际人权保障义务的需要,应当从教育载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方面进行体系架构。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初步发展三个阶段,且目前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职教育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境,应当通过在国家层面加大人权教育保障力度、在学校层面推进人权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在社会层面实现人权教育全民普及等路径进行优化。

孔一诺[2](2018)在《习近平人权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人权观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权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习近平人权观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基础,是我国人权事业具体实践的产物,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人权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人权观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指导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对习近平人权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际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等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势在必行。时代的变迁都会引发社会矛盾,全球三大危机如约而至。经济危机已持续了十余年的时间,环境危机已经到了影响人类生存刻不容缓的地步,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猖獗。三大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大学毕业生工资低、就业难,是经济危机的反映;沙尘暴、雾霾是环境危机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时而出现的小规模动乱是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习近平人权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调研和文章,发展权、中国梦、人权法治保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人权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始终强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障人权,走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包含了人权的理念、人权的诉求、以及人权的价值观的社会目标和愿景。要夯实安全发展理念,实现国泰民安;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充分享有人权,依法治国是人权保障的有效途径。有效实施宪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程始终与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一脉相连,习近平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包容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习近平人权观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我国具体的人权保障事业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当代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人权观强调人权的时代性,坚持人权的科学性,突出人权的广泛性,追求人权的实践性。它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实践价值在于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一大法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叶亚杰[3](2016)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信息化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时刻受到个人信息侵权的困扰,有时甚至达到让人不堪忍受的程度。因而,人们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对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个人信息保护和法制教育的基本关系。然后,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等基本概念,剖析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考察了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经验和历史。最后,根据以上基本概念的分析、理论基础的探讨,以及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考察,结合我国当前个人信息法制教育保护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有6章内容,每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创新点等。第2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解读。本章主要对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3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论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思想认识。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保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教育思想及列宁的相关思想等。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我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思想。第4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启示。通过对国内外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的考察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呈现两大显着特征,即以政府为主导,以“普法”宣传教育为主线;以信息发展为引擎,以信息化法制建设为背景。当前我国个人信息法制宣传教育保护主要应注意以下要点: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教育保护前提;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和特殊人群是教育保护重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保护意识是教育保护关键;广筹教育资金、广纳宣传人员是教育保护基础等。第5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研究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6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对策。本章介绍了针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加强维权对策宣传教育一项中,主要是根据个人信息侵权发展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法制宣传教育措施。

郝卓静[4](2014)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人权问题由来已久,它不仅是各国思想家和政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权利,是人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人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复杂广泛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具体的实践问题。人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对自身超越的一种实践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权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主体、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并且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中的活动和国际人权建设,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殊性相结合起来,接力探索,一以贯之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更使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过程中,能够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分支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中国的人权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理论,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内容。人权问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并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才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真正出路所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研究,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二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历程与经验;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内涵;四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就是根据这个线索划分为一个绪论,四个章节,一个小结。绪言,主要阐述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目的、意义;第一章,主要概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容;第二章,主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人权思想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和经验教训;第三章,是本文重点,主要阐述马克思人权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内涵、特征和实质;第四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吉敏丽[5](2014)在《在观念与现实之间: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从改革开放前"人权"观的缺失,到改革开放初期对"人权"的逐渐接受;从1991年发表第一份"人权白皮书",到2004年的"人权入宪"。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经历了观念与现实的断裂、观念与现实的接轨、观念与现实的融合的演变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根本变化,确立了人权观念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我国在保障公民人权方面的进步与成就。

严冬[6](2014)在《国际人权法之于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历时性研究》文中提出二战以后,国际人权进入空前发展的阶段。经历了面临世界范围内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对立,国际人权法开始推动普遍的人权价值。60年间,中国人权法制建设在国内法与国际法层面有着紧密的关联。中国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是一个后发的、稳步向前的过程。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进入国际人权公约领域。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权法制建设重新起步,加入了人道法以及少数群体、特殊群体的国际人权公约;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中国的人权保障制度有了深刻的发展,并加快了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进程。当前,中国在人权法制建设中致力于构建人权话语体系,寻求人权普遍性与地方性的结合。

江云玲[7](2012)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证人类的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是人权的本质内容,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人权问题的存在;只要有权利的存在,就会存在平等的问题,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当今国际形式来看有两种形式的人权观: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人权观;一种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的是解放人类,消灭剥削。坚持权利的平等,尊重主权,反对强权是它的基本观点。支持发展经济和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追求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强调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高度提高是它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处理人权问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我国秉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新,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生存、发展、自由、平等”的思想,解决了我国最大的人权难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以及文化权,主张全体人民的权利,否认了个人主义的特权,拓宽权利的范围,在全方位促进了人权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证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权利,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加强依法治国,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发展了人权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注入新的血液;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发扬和创新前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权思想,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从他的内在根据和外在现实效应来看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反映无产阶级追求全面自由的历程,反映人类从物化、异化当中不断摆脱追求自由的实践历程。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刘伟[8](2012)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人权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对人权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当代中国对人权问题的理解与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宝库,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消灭剥削压迫,实现共同解放的学说。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指导无产阶级充分实现人权的学说,其实质就是获得社会的解放,使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它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要求。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实践三方面去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深刻地揭示出人权的实质和意义。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最新成果。第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关系,笔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对资本主义人权观的扬弃;第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本主义人权观是对立的;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最高类型的人权观,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第三,理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被检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作为科学的人权理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被检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历史性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才能保证人权的充分实现。第四,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所采取的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人权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决防治政治腐败,可以保证人民的各项权利的实现。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对人权的享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关于人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人权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可以加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认识,增强构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体制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胡晓青[9](2012)在《论江泽民的人权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权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分不开的。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人权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权领域斗争中赢得主动,多次挫败西方利用人权对我国进行颠覆的图谋,推动了中国特色人权事业的发展。

张世充[10](2011)在《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国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基础上将其正确地应用于中国的人权实践,并不断将人权实践的经验升华为人权理论,以新的人权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内容。本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权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集体是人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实现普遍人权的根本途径。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演进历程与中国人权事业的实践发展历程具有逻辑层次上的一致性,这种逻辑层次可以概括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权建设确立民族独立权和人民民主自由权、以经济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宪法人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进人权等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国家独立权是人权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人权的根本保证;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倡导确立平等、无差别化人权理念等。第四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对我国的人权事业建设的重要启迪:充分挖掘和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资源,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与时俱进,加强国内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互动。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国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地、全面地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及其精髓,同时也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以发挥其对我国未来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论江泽民的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江泽民的人权观(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历史形成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2.2.2 “西学东渐”与人权思想的引进
        2.2.3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2.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49-1977 年)
        2.3.2 人权思想的解放与反思(1978-1990 年)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1991-2001 年)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2002-2011 年)
        2.3.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正式形成(2012-2017 年)
        2.3.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深化发展(2018-现在)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
        3.1.1 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3.1.2 动力来源:发展依靠人民
        3.1.3 根本价值: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3.2 “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
        3.2.1 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3.2.2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3.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2.4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
    3.3 “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
        3.3.1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3.3.2 坚持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
    3.4 “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
        3.4.1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价值基础
        3.4.2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3.4.3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3.5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
        3.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3.5.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比较优势
    4.1 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的流变
        4.1.1 自然主义人权思想
        4.1.2 功利主义人权思想
        4.1.3 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4.1.4 能力正义人权思想
    4.2 中西人权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 价值取向不同
        4.2.2 权利侧重不同
        4.2.3 现实导向不同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体现
        4.3.1 理论优势
        4.3.2 道路优势
        4.3.3 制度优势
        4.3.4 文化优势
    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表达
        4.4.1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国际背景
        4.4.2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基础
        4.4.3 建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
        4.4.4 人权思想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的中国进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
    5.1 依靠法治贯彻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5.1.2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突出特点
        5.1.3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2 依靠政策贯彻
        5.2.1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
        5.2.2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客观评价
        5.2.3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3 依靠教育贯彻
        5.3.1 新时代人权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5.3.2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体系架构
        5.3.3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发展历程
        5.3.4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现实困境
        5.3.5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习近平人权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人权观的形成
    (一)习近平人权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国际社会危机重重
        2.国内发展警钟长鸣
    (二)习近平人权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2.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权观
    (三)习近平人权观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3.习近平对人权工作的实践
二、习近平人权观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1.“创新”、“协调”,科学发展
        2.“开放”、“共享”,包容性发展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夯实安全发展理念,实现国泰民安
        2.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保障
        1.中国共产党始终保障人权,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2.有效实施宪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权利
        6.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四)互利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互利互鉴,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促进全球人权法治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人权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权观的基本特点
        1.强调人权的时代性
        2.坚持人权的科学性
        3.突出人权的广泛性
        4.追求人权的实践性
    (二)习近平人权观的理论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三)习近平人权观的实践价值
        1.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武器
        2.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3.推动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境)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展望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展望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视角新:针对特定侵权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活动
        1.5.2 实务对策新:根据不同的侵权阶段实施不同的宣传教育保护方式
        1.5.3 理论观点新:个人信息保护和法制教育两者都服从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2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解读
    2.1 个人信息保护概念的基本内涵
        2.1.1 个人信息保护概念
        2.1.2 个人信息分类
        2.1.3 个人信息特征
        2.1.4 个人信息权内涵
        2.1.5 个人信息侵权含义
        2.1.6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定
        2.1.7 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和原因分析
    2.2 法制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
        2.2.1 法制教育概念
        2.2.2 法制教育主体
        2.2.3 法制教育客体
        2.2.4 法制教育内容
        2.2.5 法制教育原则
    2.3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2.3.1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2.3.2 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第3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保护理论
        3.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3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教育思想
        3.1.4 列宁的相关思想
    3.2 中共历届领导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理论贡献
        3.2.1 毛泽东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3.2.2 邓小平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3.2.3 江泽民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3.2.4 胡锦涛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3.2.5 习近平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思想
第4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4.1.1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历史概况
        4.1.2 国(境)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立法模式
    4.2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
        4.2.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艰难发展探索期(1949—1978)
        4.2.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历史发展转折期(1978—1986)
        4.2.3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良性发展起步期(1986—2001)
        4.2.4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迅猛发展关键期(2001—至今)
    4.3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特点及发展反思
        4.3.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特点
        4.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发展反思
第5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问题
        5.1.1 个人信息侵权严重
        5.1.2 个人信息维权意识不强
        5.1.3 个人信息维权难度大
        5.1.4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知晓度低
        5.1.5 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渴望度高
        5.1.6 个人信息保护法制教育不均等
    5.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原因分析
        5.2.1 个人信息潜在的商业价值诱使个人信息侵权频繁发生
        5.2.2 维权途径不明
        5.2.3 政府权力运行有待规范
        5.2.4 没有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5.2.5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缺乏
        5.2.6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法制教育不公平
第6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对策
    6.1 全面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活动
        6.1.1 法制教育保障
        6.1.2 法制教育突破要点
    6.2 加强维权对策宣传教育
        6.2.1 侵权前的预防教育
        6.2.2 侵权中的防卫教育
        6.2.3 侵权后的救济教育
    6.3 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
        6.3.1 立法方面:制定相关行业法规
        6.3.2 行政方面:认真贯彻落实《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6.4 改善行政和司法环境
        6.4.1 增强服务意识
        6.4.2 提高办事效率
    6.5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6.5.1《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认知调查
        6.5.2《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6.6 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
        6.6.1 思想上重视
        6.6.2 行动上落实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调查问卷》(样表)

(4)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产生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权是历史的、社会的
        (二)人权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
        (三)人权是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的
        (四)人权是发展的、变化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开创
        (一)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产生
        (二)毛泽东的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创新
        (一)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产生
        (二)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权理论的发展
        (一)江泽民人权思想的特点
        (二)江泽民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深化
        (一)胡锦涛人权思想的特点
        (二)胡锦涛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灵魂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核心
    三、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目标
    四、和平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前提
    五、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基础
    六、国际合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手段
    七、健全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保证
    八、中共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关键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在观念与现实之间: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观念与现实的断裂:改革开放前人权观的缺失
    (一)基于意识形态而对“人权”的拒绝
    (二)人权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二、观念与现实的接轨:人权观的转变
    (一)邓小平的人权观———承认、接受人权:多少人的人权
    (二)江泽民的人权观
        1.始终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首要地位。
        2.实行依法治国,强调人权的法制化。
        3.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推行平等的人权对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观念与现实的融合:人权观的升华
    (一)人权享有主体观念的变化
    (二)人权内容的不断丰富
    (三)人权制度建设的推进
四、小结

(6)国际人权法之于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历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战后国际人权法新发展与新中国初期人权法制建设
    ( 一) 国际人权法导向与中国人权建设
    ( 二) 国际人道法对战争人道保护的指引
二、人权法制建设缓慢发展直至停滞的二十年
    ( 一) 国际人权法中的两类人权
    ( 二) 困境与转折: 中国法制体系以及人权制度的重建
    ( 三) 重新接纳国际人权法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人权法在中国的深刻发展
    ( 一) 冷战结束之后的中美关系
    ( 二) 从“东亚人权观”到普遍的人权价值
四、国际人权法的普遍价值与中国人权话语
    ( 一)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
    ( 二) 发展区域人权机构
    ( 三) 人权普遍性与地方性相结合
结语

(7)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本论题的新意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
    2.1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2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的形成
    2.3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2.4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形成的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俄国的发展
    3.1 列宁人权观形成的基本条件
    3.2 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涵
    3.3 列宁人权思想的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的发展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人权观发展
    4.2 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权观点
    4.3 “三个代表”时期的人权的发展
    4.4 科学发展观时期的人权思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科学性
    5.1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科学性的内在依据
    5.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科学性的外在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
        2.国内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文献研究法
        3.历史分析法
    (四)研究目的
    (五)创新之处
一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特性
    (二)人权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上看
        2.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上看
        3.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上看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最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实践中的总结
        3.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对资本主义人权观的扬弃
        1.资本主义人权观是用人民的权利对封建君主独裁的否定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用大多数人的权利对少数人的权利的否定
    (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对立
        1.从人权观的经济基础看
        2.从人权观的基本内容看
        3.从人权观的对外政策看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人类最高类型的人权观
        1.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处于人权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共同富裕为目标
        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具体实践
        1.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历史性追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我国人民的基本权利
    (二)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才能解决我国人权的实际问题
        1.正确处理社会管理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2.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人民共享其成果的关系
        3.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正确处理先富后富与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
四 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所采取的措施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坚决防止政治腐败
    (三)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
    (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关于人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权思想的研究
        2.2 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研究
    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3.1 角度创新
        3.2 内容创新
    4 主要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方法
        4.2 归纳综合的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 人权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3 集体是人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4 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实现普遍人权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1 以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权建设确立民族独立权和人民民主自由权
        1.1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生存权
        1.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
    2 以经济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
        2.1 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的首要人权
        2.2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3 以宪法人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3.1 法律是确认和保护人权的根本手段
        3.2 以《宪法》形式肯定了人权
    4 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进人权的全面落实
        4.1 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4.2 积极推动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创新
    1 提出国家独立权是人权的根本前提
    2 深刻地揭示了"人权高于主权"论的霸权主义本质
    3 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实现中国人权的根本保证
    4 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5 倡导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确立平等、无差别化人权理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启迪
    1 充分挖掘和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资源
    2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3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与时俱进
    4 加强国内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互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江泽民的人权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D]. 高雅楠. 河北大学, 2021
  • [2]习近平人权观研究[D]. 孔一诺.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3]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教育研究[D]. 叶亚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探析[D]. 郝卓静. 淮北师范大学, 2014(08)
  • [5]在观念与现实之间:中国共产党人权观的演变[J]. 吉敏丽. 西部法学评论, 2014(02)
  • [6]国际人权法之于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历时性研究[J]. 严冬. 河北法学, 2014(02)
  • [7]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发展研究[D]. 江云玲. 延边大学, 2012(02)
  • [8]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研究[D]. 刘伟. 渤海大学, 2012(10)
  • [9]论江泽民的人权思想[A]. 胡晓青.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下), 2012
  • [10]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研究[D]. 张世充.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论江泽民的人权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