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刻之地

在石刻之地

一、在石刻之乡这片热土上(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18)在《皖北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美术课程是少儿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少儿美术教育的理念不断传播发展,美术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拓展愈发重要,作为美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本文试探究将皖北地区美术资源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进而探究运用皖北地区美术资源来提高皖北少儿美术的教学质量的可能。笔者在对当地的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和少儿美术教师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地方美术资源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皖北美术资源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策略与原则,进而探究将皖北地区美术资源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现状分析,得出具体研究方案;第二部分描述并梳理了皖北地区的部分美术名家、美术创作机构、美术馆和传统民间美术成果;第三部分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内容进行剖析,基于当代美术教育,对淮北市美术资源提取元素;第四部分通过对皖北地区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并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和应用,进而得出将地方美术资源整合到少儿美术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最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文章提出了地方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皖北地区美术资源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的理论知识的梳理,皖北地区丰富的美术资源将更多的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因此,这一课题后期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张利亚[2](2017)在《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文中提出敦煌文献存有近两千首唐人诗歌,经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整理的诗歌写本有63种。这些写本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诗歌创作和流传的大致情况,是中原文化传递渗透于敦煌地区民间生活的直接证据。相关学者非常重视这些诗歌写本的价值,对其校勘、释录、辑佚颇为用力,而唐人诗歌写本中隐含的传抄信息关注者较少。本论文选择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为研究对象,从写本学的视野下对写本时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地研究,分别从写本的特征、形制、抄写人,敦煌诗歌写本中的诗抄和唐人别集两种不同的辑篡方式,认识民间写本的特征;以写本传播的载体、场所及传播者三方面分析写本传播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敦煌地区流传的《李峤杂咏诗注》、各类韵书等诗歌工具书性质写本显示民间对唐诗的接受、尊重;写本中出现的各类诗体和各种文艺娱乐中的诗抄,体现了诗歌文化渗透于敦煌民间生活之中,是唐文化被敦煌民间认可、接受的具体体现。敦煌诗歌写本常见卷轴、折页装两种形式,写本中随意抄写的情况虽普遍存在,但也隐约可见有些抄写者开始有意遵循一定的规律。写本大多采用了诗题接抄于前诗之后,另行抄写下首诗的唐AI写作卷通用格式;写本中的各类诗抄编纂体例未见逾越传世本范围;五七言诗、诗文大致分开抄写;《珠英学士集》《瑶池新咏》《李峤诗杂咏》等经过文人编纂诗集更易传播;P.t.1208、P.t.1221是唯一抄写唐诗的藏文写本。卷背为岑参和大历诗人诗抄,此抄本抄写质量上乘,底抄本早在吐蕃统治前传入敦煌,此写本表明吐蕃统治时期,中原文化传播虽受到限制,早期传入诗歌仍被民间记忆、抄写、传唱。文人和僧侣诗集为两大别集类写本。严格意义上的唐人别集在敦煌写本中较少。《王勃集》《陈子昂集》之题署,以高适、岑参、白居易、张祜、云辩诗为主的写本,表明唐人别集单行本曾在敦煌流传。岑参早期诗歌和河西纪行诗同卷出现,乃河碛行人因辨认路途需要,将岑参诗集回传至敦煌。敦煌多个写本出现内容相似情况,这些写本有些为非同源抄本,表明敦煌流传各种不同抄本;有些为同源抄本,各写本辗转抄写,造就某些诗歌在民间盛传,推动了诗歌的持续传播。受抄写工具的束缚,写本传播的数量难以和刻本比拟。但其传播途径极具特色。驿站、寺庙等人口流动处是写本传播的场域,题壁、习字帖、碑刻、瓷器瓶等载体是写本传播有效媒介。通过分析P.2492+Дⅹ.3865卷,发现此写本可能传自蓝武关上驿亭中所留诗,经人辑录成集流传民间,传播到敦煌被抄写保存。寺院是唐人文化传播的主要文化场所。写本记载有敦煌僧侣、使节与内地的文化互动。敦煌高僧悟真与归义军使节李琬抄录内地高僧酬赠、送别诗作,在敦煌盛传,分别被P.3720、P.3886、S.4654卷和P.3676卷传抄,是僧侣使节传播诗歌的直接证据。S.5648是寺院杂写本,吴僧政是抄写人之一,此卷《道情诗》是说唱者执大拍板表演唱词,被观看人记录在写本。唐代寺院进行的各类说唱韵文表演带动了诗歌的传抄和流传。敦煌幕府各级官吏是写本传播和保存重要的群体,中央秘书省的校书郎、正字等官吏极可能在括书使命中获得民间写本,持有各类写本的官吏也因到河西等地任幕僚,将个人收藏本携带到民间。幕僚间相互抄阅,使一些上乘写本在民间流传。分析P.3862卷和P.2567、P.2552卷集中出现的高适诗,可能是抄自高适河西同僚间传抄的写本。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是唐代人口迁徙主要地区,各种人口流动,带动诗歌传播。唐诗经各种途径传入敦煌,民间社会对诗歌的认同、接受是孕育诗歌文化发展的土壤。吐蕃统治敦煌后,民间诗歌被迫走向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内地传入诗歌数量逐渐减少,敦煌诗人和当地诗歌大量出现于写本,敦煌诗人所作诗歌绝大多数为律诗,证实民间诗人已娴熟掌握律诗的创作,律诗学习和写作完全成熟。《李峤诗杂咏》注本、各类韵书及写本中大量出现抄写在儒家经典、书仪、诗赋背后的学郎题记,表明诗歌学习是敦煌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学郎是诗歌写本重要的抄写者。唐代民间宴饮、游艺等社会生活无不渗透着诗意,敦煌写本出现了刘希夷《洛阳篇》、刘长卿《酒赋》等唐人七言歌行体的多个卷本,此类诗歌在敦煌广为流传,是唐人宴饮等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七言古体在律化过程中受到民歌影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唱的因素造成的,彰显了敦煌地区的审美趣味及对中原传入诗歌的选择和接受。

阿运锋[3](2017)在《片石可窥千古事,浓墨续写金石缘——论《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的学术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桂林石刻的初次整理始于明代张鸣凤的《桂胜》,此后,桂林石刻代有所增、时有湮没毁弃。清代朱依真、李文藻、刘玉麟、谢启昆曾留意整理,朱、刘二氏书已不传,李氏书只存残帜,只有谢启昆《粤西金石略》较为完整。1977年出版的《桂林石刻》三册、1998年出版的《中国西南地区石刻汇编·广西桂林卷》五册,为明清后现代人的整理之作,惜校勘未精、收录不全,不便使用。2013年杜海军老师《桂林石刻总集辑校》一书出版,标志着对桂林石刻延续四百多年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学人得窥桂林石刻全貌,作为桂林石刻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刘庆慧[4](2007)在《鲁地园林研究》文中指出鲁地指古代鲁国辖域,即今山东曲阜、泰安、临沂、济宁、荷泽、枣庄等地,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其园林势必深受影响。可以说,中国各地的古代园林和现代园林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也是鲁地文化基因由方国时代走向史志时代后其生命力更加发扬光大的强有力佐证。收集和分析鲁地园林历史资料,考证园林遗存,分析现代景观设计的意向,进而提出对鲁地园林发展方向的展望,是本文的工作思路。鲁地园林与其人文、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们是鲁地园林的存在和变化的外在因素。鲁地园林的造园手法、要素特点,以及文化取向是本文焦点所在。本人通过对大量的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实例分析,对园林创作本体作出了答复。其次,本文的大量个案资料,也表明鲁地一如既往地按照儒家之道进行造园,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接纳和同化外来园林文化也是鲁地园林的一大特征,给传统的鲁地园林注入新的血液。

李芹,李国栋,万超中[5](2004)在《沂蒙山下的天平之歌》文中认为编者按:随着司法现代化、法官职业化的提出和推进,以文化建设提高法院群体素质,促进公正与效率的实现,逐渐成为各级法院的共识,“文化建院”的热潮正在全国各级法院悄然兴起。为了展示全国各级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果,弘扬先进的法院文化,推动法院文化建设,从本期开始,人?

二、在石刻之乡这片热土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石刻之乡这片热土上(论文提纲范文)

(1)皖北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皖北地区美术资源概览
    (一) 古今美术名家
    (二) 美术教育与研究机构
    (三) 美术场馆
    (四) 代表性美术作品
第三章 皖北地区少儿美术教育现状
    (一) 少儿美术教育机构
    (二) 少儿美术教育模式
    (三) 少儿美术教育效果和评价
第四章 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少儿美术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 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少儿美术教育的原则
    (二) 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少儿美术教育的途径
    (三) 当地的美术资源进入美术教育的措施
第五章 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案例
    (一) 皖北地区美术资源的应用价值分析
    (二) 案例一:关注身边的美术作品——利用汉画像石元素进行绘画创作
    (三) 案例二:剪纸艺术——剪纸图案设计
    (四) 案例三:多媒材绘画创作——鞋油上的年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史综述
第一章 写本学视野下的敦煌诗歌写本
    第一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特征
    第二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形制
    第三节 敦煌诗歌写本的抄写人
第二章 敦煌诗歌写本中的诗选抄和唐人别集
    第一节 唐人抄写唐诗选本
        一、唐人选抄唐诗写本概述
        二、吐蕃统治时期唐诗写本和藏文唐诗抄
    第二节 敦煌写本所见唐诗别集
        一、唐人诗歌别集流传和敦煌写本所见唐人别集
        二、岑参诗集写本在敦煌的回传
    第三节 敦煌诗歌写本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的载体、场所
    第一节 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的媒介载体
        一、唐代驿亭题壁诗及其传播——P.2492+Дⅹ.3865 写本
        二、抄写在石刻、字帖和瓷器上的唐诗
    第二节 诗歌写本的主要传播场所
        一、敦煌所见僧侣诗歌写本
        二、唐代俗讲和唐诗传播
        三、敦煌寺院中诗抄的流传
        四、敦煌写本所见道情诗和唐代说唱表演
第四章 敦煌诗歌写本的主要传播者
    第一节 唐代幕府官吏与诗歌传播
    第二节 敦煌诗僧对诗歌传播贡献
    第三节 敦煌学郎对诗歌传播促进
    第四节 河西地区人口流动与唐诗的西传
第五章 敦煌地区对唐诗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七言诗在敦煌民间的兴盛
    第二节 唐代宴饮、游艺文化中的诗歌
    第三节 敦煌写本中的诗歌类书、韵书和敦煌文人诗创作
        一、《李峤杂咏诗注》与唐代的类书学
        二、敦煌抄本所见唐韵书、诗格残卷
        三、敦煌写本中的敦煌当地诗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3)片石可窥千古事,浓墨续写金石缘——论《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的学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海为量,千载为心:文献整理与保存之功
二、开拓区宇、以示轨则:编纂体例与内容特点
三、存亡续绝之功,继往开来之举:文献价值与文化意义
    1.从石刻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方面来看,《辑校》一书对桂林石刻文献的保存,实有“存亡续绝之功”
    2.从石刻文化的传承、桂林石刻与广西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看,《辑校》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它具有“继往开来”“人文强桂”的当下意义和亟待挖掘的丰富文化价值
四、专门之书、专门之学:呼唤深入的文化研究

(4)鲁地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为什么要研究鲁地园林
    2. 已有的研究成果及评述
    3. 研究路线与方法
    4. 论文结构与研究重点
    5. 论文研究中的思考与遗憾
第一章 鲁地的地域变迁及园林环境
    1.1 鲁地地域变迁
    1.2 鲁地文化特征
        1.2.1 鲁国文化是周礼的样板
        1.2.2 孔子创儒学于鲁
        1.2.3 鲁地历史人物
        1.2.4 圣贤之邦的民俗风情
        1.2.5 周公对鲁国文化的影响
    1.3 鲁地园林地理环境
第二章 鲁地园林历史
    2.1 先秦时期鲁国园林的兴起
    2.2 鲁地园林在秦汉时期的发展
    2.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鲁地园林
    2.4 宋元时期的鲁地园林
    2.5 明清时期的鲁地园林
    2.6 近现代鲁地园林
第三章 鲁地园林特征
    3.1 儒家思想与鲁地园林
        3.1.1 “天人合一”思想
        3.1.2 儒家比德思想在鲁地园林的体现
        3.1.3 儒家思想在园林中其他方面的影响
    3.2 鲁地隐逸文化与鲁地园林
    3.3 泰山与封禅文化
    3.4 儒家的礼乐复合与皇家园林
        3.4.1 “礼”之于皇家园林的普遍意义
        3.4.2 “乐”之于皇家园林的普遍意义
        3.4.3 鲁地行宫园林礼乐复合及概述
    3.5 儒家教育观与书院园林
        3.5.1 我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及与儒家的渊源
        3.5.2 儒家教育思想在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3.6 鲁地园林要素特征
        3.6.1 山水石
        3.6.2 构筑物
        3.6.3 花木
        3.6.4 景观小品
第四章 鲁地园林实例解析
    4.1 园林古迹:舞雩坛及曾点气象
        4.1.1 舞雩坛
        4.1.2 “曾点之志”、“曾点气象”
        4.1.3 舞雩坛之于曾点气象的意义
    4.2 陵园:孔林及陵园规划
        4.2.1 孔林概况
        4.2.2 孔林之于陵园的借鉴意义
    4.3 古园:铁山园——天下第一家的后花园
        4.3.1 铁山园的历史变迁
        4.3.2 铁山园的景观构成
    4.4 现代书院:孔子研究院与传统文化
    4.5 现代广场:临沂人民广场与临沂文化灵魂
        4.5.1 广场概况
        4.5.2 广场的空间分布
    4.6 现代文化主题园:论语碑苑——儒家经典和江南风韵
    4.7 植物主题园:曹州牡丹园——荷泽的历史文化体现
    4.8 山岳风景区:沂蒙山系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鲁地第二名山
    4.9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天下之尊
        4.9.1 泰山的自然景观
        4.9.2 泰山人文景观
        4.9.3 泰山与宗教
    4.10 山神庙:岱庙——五岳之神
        4.10.1 岱庙概述
        4.10.2 岱庙主要院落组合
    4.11 孔庙:孔庙——尊孔景观创作
        4.11.1 孔庙牌坊
        4.11.2 孔庙桥
        4.11.3 孔庙亭
        4.11.4 杏坛、奎文阁
        4.11.5 角楼、钟楼
        4.11.6 其它景观小品
    4.12 寺院园林:普照寺——佛国世界
    4.13 水景公园:微山湖湿地红河风景区——湿地景观
    4.14 鲁地其他园林概述
第五章 鲁地古园林资源与保护及其现代园林的发展
    5.1 鲁地古园林资源
    5.2 鲁地古园林保护之我见
        5.2.1 鲁地园林所面临的问题
        5.2.2 鲁地古园林保护方法及措施
    5.3 鲁地现代园林发展之我见
        5.3.1 注重文脉构建,提升鲁地园林文化品位
        5.3.2 把握地域特征,借鉴传统造园手法,体现鲁地园林特色
        5.3.3 把握时代特征,塑造现代鲁地园林风貌
        5.3.4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走旅游与园林营造相结合路线
鲁地园林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在石刻之乡这片热土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皖北美术资源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 张瑜.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唐五代敦煌诗歌写本及其传播、接受[D]. 张利亚. 兰州大学, 2017(01)
  • [3]片石可窥千古事,浓墨续写金石缘——论《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的学术价值[J]. 阿运锋. 桂学研究, 2017(00)
  • [4]鲁地园林研究[D]. 刘庆慧. 天津大学, 2007(04)
  • [5]沂蒙山下的天平之歌[N]. 李芹,李国栋,万超中. 人民法院报, 2004

标签:;  ;  ;  ;  ;  

在石刻之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