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腹痛26例-便血-腹部包块-胰肝按摩

阵发性腹痛26例-便血-腹部包块-胰肝按摩

一、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论文文献综述)

朱慧娟[1](2017)在《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对曾在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54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归纳探讨年龄、性别、中医证型、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与这些患者术后肝转移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部分可能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中医药在防治肝转移上的作用,以期将来在临床上能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达到延缓甚至防止大肠癌肝转移的目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制定的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的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及光谷院区肿瘤科病房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原发性大肠癌术后患者54例,运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及归纳可能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项相关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已出现肝转移的34例,未出现的肝转移患者20例。男性24人,占比44.4%,女性30人,占比55.6%。先行单因素分析:(1)所有患者,年龄最大的有75岁,最小的有29岁,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其中<60岁组共29人,14人出现肝转移,占比48.3%,15人未见肝转移,≥60岁组共25人,20人肝转移,占比80%,5人未见肝转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可能是影响肝转移的因素之一,年长的病人相较年轻人更易出现肝转移。(2)按肿瘤原发部位分为结肠组和直肠组,原发于结肠的29人,原发于直肠的25人。根据X2检验统计得出,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大肠癌肝转移与否与肿瘤原发部位无关。根据大肠癌手术同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可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人(72.2%)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5人(27.8%),可能因为多数病人发现肿瘤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与肝转移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手术同时即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是导致大肠癌肝转移的不利因素。(3)大肠癌肝转移与否与原发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文研究所分的四种病理学分型中属于低及未分化腺癌肝转移人数最多,13人,占38.2%,表明组织分型为低及未分化腺癌的患者最易发生肝转移。(4)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也与大肠癌肝转移相关,与大肠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cea、afp和ca-199中,cea及ca-199术前升高可能导致大肠癌肝转移,apf统计学无明显意义。(5)中医证型区别也与大肠癌肝转移相关(p<0.05),脾肾两虚证发生肝转移概率最大(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证也是较易导致肝转移发生的证型(38.2%),与其他证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11.8%),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不大(p>0.05),湿浊内蕴证(2.9%),导致肝转移几率最低。(6)在治疗方式上,未完成或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肝转移率较高(70.6%)及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中药的患者肝转移人数相较非肝转移者多,占比(91.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规律服用中药的人中服药长达1年的患者肝转移率较低(21.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在本文中讨论的因素中患者性别和肿瘤原发部位与大肠癌肝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根据肝转移与非肝转移之间的比较统计显示这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几项因素再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淋巴结、化疗完成情况、中药服药时间及术前cea水平为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淋巴结和术前cea水平的or值>1,表明这三个指标为导致大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化疗完成情况及服用中药时间or值<1,表明完成化疗的患者肝转移几率较低,中药服用时间越长肝转移可能性越小。结论 通过对文中10个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肿瘤的组织分型、术前cea及ca-199水平、手术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化疗完成情况、中医证型及中药的治疗时间都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年龄大于60岁易发生肝转移;低及未分化腺癌是最易导致肝转移的肿瘤病理类型;术前cea及ca-199有升高易导致肝转移的发生;中医证型中脾肾两虚证最易发生肝转移,肝脾不和证也有导致肝转移的可能;未能或未行术后辅助化疗或未规律服用中药的患者易发生肝转移,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和不到位的治疗会增加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按照NCCN指南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及长期中药调理能降低结直肠癌肝转移几率,是防治肝转移的有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几类危险因素引起重视,加以定期监测及有效地预防治疗。对于有效地治疗方案也应积极劝导病人配合治疗,以此来降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

鄂天娇[2](2016)在《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研究目的:探讨儿童肾脏肿瘤的CT与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和CT资料,了解儿童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与此相关的发病年龄,探讨各类肾脏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表现有无相关性。结果:男73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2.8±2.3岁,以腹部肿块、血尿、发热为主要症状。肾母细胞瘤95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2.8±2岁。CT表现为肾内边界较清的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28例伴钙化(28.9%),10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0.5%),10例发现肺或肝脏内转移灶。其中,8例Botroyid肾母细胞瘤,6例部分囊状分化的肾母细胞瘤,1例畸胎样肾母细胞瘤,1例伴肾源性残余。先天性中胚层肾瘤6例,均1岁以下,4例为胎内B超发现。CT表现与肾母相似但无钙化,无癌栓,无转移。横纹肌样瘤4例,平均3.5,为浅分叶形,密度混杂,坏死明显,无钙化,3例见包膜下积液,2例伴多发转移灶,1例发现静脉癌栓。透明细胞肉瘤8例,平均3.3岁,坏死较肾母更显着,2例伴远处转移,1例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婴儿骨化性肾肿瘤2例,年龄为4个月和6个月,均以血尿就诊,见肾盏内以钙化为主的较小肿块,1例中等强化,1例无强化。淋巴瘤肾脏浸润2例,双肾多发平扫稍高密度灶。肾透明细胞癌1例,年龄3岁。成熟性畸胎瘤1例,为多房囊性病变伴斑片样钙化及少许脂肪密度。囊性肾瘤1例。后肾腺瘤1例。以血尿为首发或主要伴随症状的共33例(27%,33/121),肾母血尿发生率占27.4%,婴儿骨化性肾肿瘤100%,肾横纹肌样瘤50%,透明细胞肉瘤37.5%,研究血尿与肿块累及肾盂的关系,P=0.000<0.05,相关系数r=0.4516。结论:儿童肾脏肿瘤以肾母细胞瘤占绝大多数(95/121,78.5%),3个月以内以中胚叶肾瘤为主。临床以无痛性腹部肿块和血尿为主要表现。血尿多见于Botroyid肾母细胞瘤、婴儿骨化性肾肿瘤和横纹肌样瘤,血尿的发生于肿瘤侵犯肾脏相关。透明细胞肉瘤、横纹肌样瘤首诊时可发生多处转移。儿童肾脏肿瘤CT及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术前诊断水平。第二部分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CT及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儿童该部位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26例,7例经临床确诊,其余均由病理证实。分析各类疾病的临床及CT特征,了解相应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结果:神经母细胞瘤91例,年龄15天8岁,以腹部包块、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其中2例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18例有转移征象,2例胎内发现。CT为大小不一、分叶状肿块,见钙化(75.8%,69/91)。病灶包绕后腹膜大血管及其分支(46.2%,42/91),静脉癌栓仅2例,15例侵犯临近脏器,31例伴转移。60例测血清NSE水平,平均361.9±387.8 ug/L;77例测血LDH,平均651±1297 U/L;75例测尿VMA,36例增高。节细胞神经瘤8例,5例腹痛,1例发热。肿块边界清,少见钙化(3/8)及坏死(1/8)。肾上腺皮质肿瘤8例,年龄2-8岁,临床表现有性早熟(100%,8/8)、库欣综合征(1/8)。1例皮质腺瘤边界清,密度均匀;7例皮质癌形态基本规则,密度不均匀,见坏死(7/7)及钙化(4/7),增强后见瘤内迂曲供血血管影(6/7)。嗜铬细胞瘤4例,年龄5个月12岁,均有血压增高,伴头痛、腹痛。肿块边界较清,钙化1例,2例有坏死,增强后肿块周边强化明显。生殖细胞肿瘤8例,年龄2个月8岁,6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HCG和AFP显着增高)。肾上腺血肿7例,年龄8天4个月,患儿多有病理性黄疸。CT示占位边界清,平扫低密度,内可见出血,环形强化,随访明显缩小。非神经母肾上腺占位与神经母细胞瘤的NSE值进行比较,P<0.05。分别比较神经母与非神经母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LDH值,前者无统计学差异(p=0.827),后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以神经母细胞瘤最多见,血清NSE升高有相对特异性,肿瘤的钙化、包绕血管生长具有特征性。肾上腺皮质癌儿童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瘤体大,肿瘤坏死显着,常见新生血管、腔静脉内癌栓,有助于与神经母的鉴别。小婴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与肾上腺血肿影像学上难以鉴别,需结合临床资料及2-3周随访确诊。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成熟性畸胎瘤有特征性的CT表现。AFP和HCG水平对生殖细胞肿瘤有鉴别意义。

潘碧钦[3](2014)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相关诊断技术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和整理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各项诊断方法对该疾病诊断的贡献比例,提高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26例病例的各种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腹部B超、上消化道造影、上腹部CT检查、胃镜检查和剖腹探查。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确诊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例26例,本组病例中发生在23-81岁,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约2.25:1;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大部分以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就诊,其中腹痛、腹胀20例,约占76.9%,其次为恶心、呕吐14例,占53.8%,纳差、消瘦、体重减轻12例,占46.1,反酸、烧心8例,占30.8%,发热6例,占23.1%,腹部肿块4例,占15.5%,黑便2例,占7.7%;26例中21例行超声检查,其中有11例提示胃周淋巴结肿大,占52.4%;3例提示倾向胃淋巴瘤,占14.3%;5例提示胃溃疡征象,占23.8%;4例超声未见任何异常,占19.0%。本组病例中23例行上腹部CT检查,其中13例提示胃壁增厚,占56.5%;考虑胃淋巴瘤5例,21.7%,未见异常5例,占21.7%。本组病例中有22例行胃镜检查,诊断胃淋巴瘤的12例,占54.5%,胃溃疡性质6例,占27.3%,胃底新生物3例,占13.7%,胃窦癌1例,占4.5%;本组病例中没有行上消化道造影和剖腹探查病例。结论胃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为主,同时伴有反酸、烧心、腹部包块、黑便及血便。不同检查方法对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有差异,表明其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的贡献价值有差异,最有效、微创的方法是胃镜检查。

肖志伟[4](2010)在《经方在中医肿瘤临床的运用及典型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医学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沉淀,对治疗肿瘤疾病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义经方的范围不仅是指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也包括后世特别是唐宋以来所创立的时方,立法严明,灵活多变。经方在肿瘤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若辨证准确则能效如桴鼓,可以显着提高肿瘤病人的临床疗效,有必要对这些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整理,为肿瘤的治疗服务。目的1.对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疾病的经方应用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回顾。2.总结林丽珠教授在中医肿瘤临床中应用经方的经验,并对其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3.为进一步研究经方在中医肿瘤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治疗各肿瘤疾病的古代文献加以整理,并对古人的常用经方和治疗思想进行分析。收集林丽珠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患者的有效案例,通过对其整理和评析,进一步总结林丽珠教授在中医肿瘤临床中的治疗经验。结果经方在肿瘤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在配合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法中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还可以发挥中医药整体辨治、扶正抗癌的治疗优势,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李松燔[5](2010)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附67例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诊断率,规范治疗。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本组通过临床病理证实67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22岁-79岁,中位年龄为53.5岁。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为腹痛(71.64%)、消瘦(41.8%)、腹胀(25.37%)、不适(28.36%)、黑便(19.4%)、反酸(19.4%)、嗳气(17.91%)、恶心(11.95%)、呕吐(11.95%)乏力(8.96%)、食欲下降(7.46%)、发热(5.97%)。病理类型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为53.74和44.78%。本组病例手术前误诊率为65.67%。各项辅助检查诊断率分别为:X线造影诊断阳性率为10%,CT检查诊断率为15.91%,消化道内镜诊断率为33%。本组随访的5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8例患者术后行综合治疗。本组病例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和58.6%,男性组和女性组1年和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组和<50岁组的1年和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于胃组和原发于肠道组的1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10cm组和<10cm组的1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已经侵犯浆膜组和未侵犯浆膜组的1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Ⅰ期组和Ⅱ期组1年、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E+ⅡE组和ⅢE+ⅣE期1年、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合并化疗的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且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术前诊断比较困难。通过熟悉该病的X线、CT、内镜、免疫组化及其他检查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本病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肿瘤大小、侵润深度、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明确提高生存率。

田丽[6](2009)在《小儿腹部肿瘤超声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儿童腹部肿瘤的声像图特点的总结分析,探讨超声检查在儿童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旨在为小儿腹部肿瘤的超声诊断研究积累资料,为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更多方面的信息。1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部肿瘤病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小儿腹部肿瘤中恶性肿瘤达60%以上,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肾母细胞瘤、腹膜后畸胎瘤、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和卵巢畸胎瘤。肾母细胞瘤声像可为实质回声、囊实混合性回声和囊性回声。神经母细胞性肿瘤肿瘤体积较大,一般位于腹膜后声像呈非均质性实质性低回声或混和回声。畸胎瘤声像一般为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回声,多位于腹膜后或卵巢,腹膜后畸胎瘤有一部分发生恶变。鉴别肠重复畸形与肠系膜囊肿应注意前者囊壁为肠壁回声。小儿腹部良性肿瘤内部血流信号多不明显,恶性肿瘤一般血供丰富。小儿腹部肿瘤中恶性肿瘤占大部分,应重视对小儿腹部肿瘤的早期诊断。超声在小儿腹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纪建松[7](2008)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2.探讨各CT检查和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作用。3.建立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提高严重肠梗阻类型如肠扭转、肠内疝及肠套叠早期正确诊断率。材料和方法:对289例临床和/或腹部平片怀疑肠梗阻以及130例临床怀疑其他疾病要求CT检查后诊断为肠梗阻病例的CT检查前准备、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或动态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等的CT检查技术和步骤、CT表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与手术病例或临床随访诊断最终结果对照。结果:1.419例患者CT诊断是否存在肠梗阻均与最终结果相符合,而腹部平片仅为60.46%(237/392)。对419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88.63%(117/132),肿瘤98.2%(112/114),腹内、外疝93.47%(43/46),肠套叠97.38%(37/38),炎症(包括7例炎症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83.33%(30/36),肠腔内异物88.46%(23/26),肠扭转90.91%(10/11),外伤(包括腹膜后巨大血肿压迫)62.5%(5/8),血运性肠梗阻100%(6/6),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100%(2/2);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92.84%(384/419),准确性为91.65%(384/419),假阳性为0.95%(4/419),假阴性为7.4%(31/419);而CT检查前病因诊断正确率15.27%(64/419)。对其中397例机械性肠梗阻部位(其中有295例机械性肠梗阻为手术或肠镜证实)、有无闭袢和绞窄的判断与最终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7.97%(289/295),100.00%(17/17),90.48%(38/42)。2.无1例因CT检查造成肠梗阻症状加重或出现肠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者。结论:1.多层螺旋CT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肠梗阻存在与否的诊断率,并且能明显提高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有无闭袢和绞窄及对梗阻原因的正确诊断率。2.检查前对患者的分组和相应的充分准备工作是安全检查和准确诊断的前提。3.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或动态观察技术对不同病因诊断具有不同的价值,应当合理使用。4.图像后处理技术是各检查步骤的必要补充,能直观、详细显示病灶,减少误诊和漏诊。5.多层螺旋CT在各种类型肠梗阻的及时、准确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肠扭转、肠内疝、肠套叠等严重而又隐蔽性强的肠梗阻类型。

张人超[8](2007)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分析》文中认为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临床上病人发现时多为进展期,其手术切除率低,为15%-30%,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5%—10%。多数医生对胰腺癌的治疗持悲观消极态度。近年认识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of pancreas, SP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其恶性程度低,手术切除率高,预后好。本文拟通过分析SPT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以提高对SPT认识,进一步提高SPT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邵逸夫医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经病理确诊为SPT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并发症、病理。13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颈节段切除术l例,胰体尾加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1例,腹腔镜胰体尾加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加肠套叠松解、乙状结肠及降结肠部分切除、肝脏结节活检及肝脏结节无水酒精注射术(合并乙状结肠癌伴肠套叠及术中发现肝脏表面多发结节)1例。术后随访其生存状况。结果本组13例全为女性。年龄10-57岁,中位年龄32岁。临床表现:腹痛7例,腹块3例,无症状3例。入院查体:扪及肿块5例,上腹部轻压痛2例。10例行B超检查,表现为胰腺低回声囊实性占位,仅2例诊为SPT,另8例误诊为:胰腺囊腺癌(2例)、胰腺癌(3例)、后腹膜肿瘤(3例)。12例行CT检查,表现为胰腺低密度占位,囊实性结构表现,分界清,囊壁上可见小结节,可见钙化,7例诊为SPT,另5例误诊为:胰腺囊腺癌(2例)、胰腺癌(2例)、后腹膜肿瘤(1例)。术后经病理明确,肿瘤直径3.5cm~13cm(平均7.4cm)。免疫组化:NSE阳性(11例/11例),VM阳性(8例/8例),a-AT阳性(3例/3例),a-ACT阳性(4例/4例),PR阳性(4例/4例),Syn阳性(6例/9例),CgA阳性(5例/11例),CK阴性(6例/10例),ER阴性(2例/2例),Insulin阴性(2例/2例)。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68个月(平均29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患者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SPT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胰腺特殊类型肿瘤,其恶性程度低,预后好,即使转移至肝脏,切除肿瘤后可获得长期生存。

徐晓东[9](2004)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COX-2基因表达研究》文中认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常见的遗传性消化道疾病。文献报道FAP已有120多年,早期认为是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到目前建立的规模性家系登记中心;从过去采用永久性的回肠造口治疗方式到当今保留肛门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的术式;从发现FAP肠外病变到在分子水平开展APC基因型-表现型之间的研究,FAP的临床诊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规模性FAP家系登记体系,缺乏对FAP临床诊治系统性认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因此,我们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FAP患者及家系进行登记并定期观察随访,总结特征性表现,探讨FAP临床诊治经验。同时以FAP为研究对象,分析COX-2基因在大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初步探讨COX-2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以COX-2为治疗靶点,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FAP患者肠内和肠外病变的疗效,分析选择性COX-2抑制对预防和治疗大肠肿瘤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家系登记FAP突出的临床表现是青春期大肠内生长大量腺瘤性息肉,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占整个人群中大肠癌发病的1%。FAP伴有多种结肠外表现,包括胃粘膜底腺瘤、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腹部硬纤维瘤,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肥大以及骨肿瘤等。正确认识FAP大肠内、外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有助提高FAP的诊治水平。在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或区域性FAP家系登记中心,对家系成员进行筛选和随访,显着降低了这类群体中大肠癌以及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区域性登记体系,缺乏对FAP临床诊治系统性认识。我们对本科室在2001~2003年收治的22例患者进行大肠内、外病变的观察、家系调查以及治疗后随访观察,结合1985~2000年我院96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大肠内、外表现)、诊断方法、家系筛选以及手术方式、<WP=8>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并对FAP临床诊治作了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结肠镜是FAP最可靠、最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并在家系成员筛选中可发挥重要作用;CHRPE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辅助诊断方式,可作为对未成年家系成员筛选的首选方法;FAP常伴发上消化道病变包括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十二指肠腺瘤发病率高,但癌变少见;腹腔硬纤维瘤是FAP的严重结肠外病变,术后复发率高;FAP术后如直肠粘膜有残留,其腺瘤复发及癌变危险性高,应定期结肠镜随访。第二部分 COX-2基因在FAP及散发性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哺乳类动物细胞内包含两种独立的环氧化酶单体(cyclooxygenase,COX):COX-1和C0X-2。COX-1是构成性酶,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参与调节肾脏、胃肠道和血小板等多个组织系统正常生理活动;COX-2是诱导性酶,在刺激因子,细菌内毒素、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作用下诱导性表达,调节细胞异常增殖等分子病理事件。COX-2在癌前病变组织如Barrett’s综合征,肺不典型腺瘤增生,膀胱原位导管癌和光化性角化病中过度表达。FAP病变肠段内伴有从正常上皮到腺瘤异常增殖及癌变的发展过程,是研究大肠肿瘤不同发病阶段特征的“有效模型”,不符合FAP诊断标准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将其归于散发性腺瘤息肉病(sporadic adenomatous polyposis,SAP)。我们认为COX-2在FAP、SAP的腺瘤组织及散发性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参与了腺瘤的发生发展及癌变过程。本研究首先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FAP外观正常上皮,<0.5cm腺瘤,>1.0cm腺瘤、癌变腺瘤以及SAP正常上皮,腺瘤组织(不同增殖水平)以及散发性大肠癌中COX-2 mRNA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表达量的差异即倍比关系;结合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COX-2蛋白在相应病灶中的表达。结果发现随着腺瘤发生发展COX-2表达水平逐步增高,并与FAP腺瘤大小以及SAP腺瘤增殖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量显着增高。研究结果提示COX-2基因在FAP以及散发性大肠肿瘤中高度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随着COX-2表达量的增高,腺瘤的增殖程度也逐步加重。根据COX-2mRNA及蛋白表达的分布特征,初步分析认为COX-2的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第三部分 COX-2在FAP和大肠肿瘤中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大肠肿瘤发生涉及复杂的调控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对FAP及散发性大肠肿<WP=9>瘤的发病研究认为APC是多数大肠肿瘤发生的责任基因。APC基因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当发生胚系或自发性突变,失去“看家基因”作用,使细胞浆内β-catenin不能被降解,聚集并转入细胞核内与Tcf/Lef形成转录调控复合体,引起目的基因的表达失调,导致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等下游分子效应,促使肿瘤的发生。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证实了在FAP腺瘤及癌变组织中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分析认为COX-2表达的调控定位在转录水平。我们观察β-catenin在FAP和散发性大肠肿瘤正常上皮、腺瘤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发现在正常上皮到腺瘤癌变的发展过程中β-catenin逐渐从细胞浆内聚集并转入细胞核内过度表达。分析发现在病变发展进程中β-catenin与COX-2表达水平的趋势一致,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我们认为COX-2表达受β-catenin/Tcf/Lef调控复合物作用,在转录水平上调了COX-2mRNA的表达。第四部分 ?

牟一平,朱一平,彭淑牖,徐晓武,曹厚军,牟永华,朱玲华,郑行[10](2003)在《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文中研究说明本刊“疑难病例析评”栏目自 2 0 0 1年第 1期开办 ,作为本刊在新世纪元年改为半月刊后向辛勤工作在治病救人第一线的广大临床医师献上的一份礼物。在全国各地各学科医学专家和作者的大力支持下 ,这个栏目已经成功地克服了开办初期稿源不足的困难 ,并逐渐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本栏目开办 2年以来共介绍疑难、复杂或罕见病例 2 5例 ,在帮助临床医师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多学科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海燕教授曾专门撰文讲评这个栏目 (文见本刊 2 0 0 2年第 3期第 15 0页 ) ,指出 :“‘疑难病例析评’栏目的论文不仅帮助广大读者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思路 ,而且从临床诊治思路上给读者以具体指导 ,并举一反三 ,对临床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强化。作者与读者共同遵循着‘实践—思考—学习—总结—再实践’这一认识规律 ,不断提高临床工作的水平。”与此同时 ,本栏目文章的作者的创造性工作也得到认可 ,正如王海燕教授所说 ,“这样的临床文章不是简单的病例报告 ,而是不可多得的原始创作。编辑部将之归于‘论着’是十分合理的”。因此 ,我们热忱地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临床医师把自己诊治疑难病例的经验总结后投寄本刊发表 ,与全国的

二、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类别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入选标准为
    1.5 病例排除标准为
    1.6 分组情况
    1.7 研究方法
    1.8 数据管理
2 结果
    2.1 病例情况及分组
    2.2 性别组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2.3 年龄组成与肝转移关系
    2.4 肿瘤原发部位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
    2.5 原发肿瘤病理学分型
    2.6 肿瘤标志物与肝转移关系
    2.7 大肠癌患者手术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关系
    2.8 大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完成与否与肝转移关系
    2.9 中医证型与肝转移关系
    2.10 中药治疗与肝转移关系
    2.1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2)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的收集
        3.检查方法
        4.图像处理与分析
        5.病理检查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121 例12 岁以下肾脏肿瘤患者概况
        2.肾脏各肿瘤的临床及CT特点
        3.以血尿为首发或主要伴随症状的肾脏肿瘤
    讨论
        1.儿童肾脏肿瘤的种类及年龄分布
        2.肾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病
        3.其他儿童肾肿瘤
        4.儿童以血尿为主诉及主要伴随症状的肾脏肿瘤病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的收集
        3.检查方法
        4.图像处理与分析
        5.病理检查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概述
        2.肾上腺各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表现
        3.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血清NSE、LDH比较
    讨论
        1.正常肾上腺的解剖及肾上腺占位的CT定位诊断
        2.儿童肾上腺占位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
        3.儿童肾上腺占位的鉴别诊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目录

(3)原发性胃淋巴瘤相关诊断技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临床表现
    1.5 诊断方法
    1.6 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
    1.7 数据处理
        1.7.1 数据收集
        1.7.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腹部超声检查
    2.4 腹部 CT 检查
    2.5 胃镜检查
    2.6 各种检查对诊断胃淋巴瘤贡献
    2.7 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经方在中医肿瘤临床的运用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仲景理论在肿瘤临床中的运用
        1、《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与肿瘤治疗
        2、杂病病脉证并治及病邪理论与肿瘤治疗
        3、伤寒杂病论中治未病思想与现代肿瘤预防
    二、仲景方药在肿瘤临床中的运用
        1、六经辩证及组方遣药
        2、经方常用方剂
    三、肿瘤病常见症状及其经方治疗
    四、常见肿瘤病经方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肺癌
        3.2 乳腺癌
        3.3 鼻咽癌
        3.4 肝癌
        3.5 胃癌
        3.6 肠癌
        3.7 卵巢癌
        3.8 子宫内膜癌
        3.9 恶性淋巴瘤
        3.10 膀胱癌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附67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 前言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四、附录
五、致谢

(6)小儿腹部肿瘤超声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小儿常见各种腹部肿瘤基本病因及病理改变
    2.2 小儿常见腹部肿瘤临床表现
    2.3 小儿腹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2.4 二维超声方法在儿童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2.5 彩色多谱勒超声方法在儿童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2.6 超声造影方法在儿童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仪器
第4章 结果
    4.1 各类型小儿腹部肿瘤的发病情况
    4.2 各类型小儿腹部肿瘤的临床表现
    4.3 各类型小儿腹部肿瘤的超声表现
    4.4 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情况见表10
    4.5 病例超声图像
第5章 讨论
    5.1 小儿腹部肿瘤病理性质及年龄、性别特点
    5.2 较常见的小儿腹部肿瘤的病理改变
    5.3 小儿常见腹部肿瘤临床特点
    5.4 小儿常见腹部肿瘤的声像图特点
    5.5 小儿腹部肿瘤良、恶性的超声鉴别
    5.6 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
    5.7 超声检测误诊、漏诊小儿腹部肿瘤原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图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8)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致谢

(9)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COX-2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与COX-2基因表达研究
    前 言
第一部分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家系登记
    临 床 资 料
    讨 论
第二部分 COX-2基因在FAP及散发性大肠肿瘤中的表达
    实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三部分 COX-2在FAP及散发性大肠肿瘤中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
    实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四部分 选择性COX-2抑制剂治疗FAP短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临床资料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诊治进展
综述 COX-2在大肠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及治疗意义
致 谢

(10)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摘要
    1.入院体检:
    2.实验室检查:
    3.辅助检查:
    4.治疗经过:
    5.病理诊断:
    6.随访结果:
分析与讨论
    1.关于诊断:
    2.关于治疗:
    3.关于胰腺实质性囊性乳头状肿瘤:

四、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D]. 朱慧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D]. 鄂天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原发性胃淋巴瘤相关诊断技术的回顾性研究[D]. 潘碧钦.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4]经方在中医肿瘤临床的运用及典型案例分析[D]. 肖志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附67例病例分析[D]. 李松燔.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2)
  • [6]小儿腹部肿瘤超声诊断研究[D]. 田丽. 吉林大学, 2009(09)
  • [7]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纪建松. 浙江大学, 2008(09)
  • [8]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分析[D]. 张人超. 浙江大学, 2007(02)
  • [9]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及COX-2基因表达研究[D]. 徐晓东.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10]第26例 阵发性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胰腺及肝脏占位[J]. 牟一平,朱一平,彭淑牖,徐晓武,曹厚军,牟永华,朱玲华,郑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1)

标签:;  ;  ;  ;  ;  

阵发性腹痛26例-便血-腹部包块-胰肝按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